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政经济论文

财政经济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政经济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政经济论文

财政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一、财政的本质既然不同社会制度下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有相同之处,那么,从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角度看,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情、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财政也是具有共性的。西方经济学中的财政是"publicfinance",finance本身的含义有许多,可以译为金融、财务、资金,公共的资金即为财政。只是为了与我国的财政作出区别,才将其译为“公共财政”。所以公共财政和国家财政二者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至于社会主义财政支出以前以生产型为主,主要是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当时的经济体制所决定的。而“publicfinance”作为一种现代财政学也是经历过不同经济阶段的发展而形成的。在早期的资本主义经济中,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较小的,这与那时提倡国家采取自由放任政策是密切相关的。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激化,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持经济发展和克服日益频繁的经济危机,同时为了防止社会动荡愈演愈烈,才不得不设法提高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由此而导致财政支出的日益膨胀。应当看到从生产型过渡到现代财政学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正符合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著名的“瓦格纳法则”,即,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公共部门的相对规模也会提高。

西方经济学家将财政学视为一门关于公共部门的政治经济学,旨在描述和分析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他们所说的“公共部门”,指的是与私人部门相区别的另一个经济部门。这里的“公共”,主要就是政府。这对于我们很有借鉴意义。将政府作为一个经济部门,有利于提高政府各项经济行为的效率,按照市场规则来规范政府,同时又加强了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所以研究市场经济下规范的财政理论不必冠以中国两个字,也无须加上社会主义的定语。因为财政是为国家服务的,而经济体制又制约着财政的存在形式,所以不论是任何国家、任何经济体制,它必然要经历市场经济下的财政这一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二、财政存在的必要性1.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认识财政存在的必要性财政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财政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只要国家还存在,财政就必然存在,即使说法可能会有改变,其含义仍然是相同的。政府掌握着一系列可使用的政策工具,财政是其中的一种,它具有其它政策工具如直接控制、管制、控制企业、货币和债务政策等无法比拟的优势。另外,财政作为一种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必然要受到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所以财政一端与经济联系,一端与政治联系。

2.市场经济下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市场上的一切经济行为按照价格机制运作。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可以通过供求双方的自发调节,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即所谓的“帕累托效率”。问题在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毕竟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竞争市场所需的必要条件不可能同时完全具备。而只要缺少一个条件,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就有可能出现运转失灵。导致市场运转失灵的基本原因在于价格信号并非总是能充分地反映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尤其是共用品的价格市场不能决定,所以只能由政府来为其定价。此外市场还存在着其它一些失灵情况。下面首先来看共用品理论。

(1)共用品理论共用品是市场机制发生失灵的一个重要领域。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分为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叫做私用品,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叫做共用品。共用品不限于物质产品,更主要的是指各种公共服务,既包括无形资产也包括精神产品。由于私人部门只追求利益及大化,这些产品的公益性较强,所以私人部门一般情况下是无法提供的。

共用品理论对于市场经济下如何提高政府的效率有很重要的意义。它赋予政府提供的共用品以价格。使得等价交换的原则最终适用于共用品,将公共服务与个人纳税等价起来。使得有效利用资源这样一个私人经济原则运用于共用品经济中。

(2)市场失灵的其它方面微观经济领域的失灵一是外部效应。即某些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由于市场主要以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对于带来外部效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供给不是过多就是不足。其原因在于私人边际效益同社会边际效益或成本是不一致的,所以政府应当对外部效应进行矫正。二是不完全竞争的存在。不完全竞争是指某些垄断行业的存在阻碍着竞争。当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减少其所出售的物品的供给量,从而使的物品的出售价格高于该种物品的边际生产成本时,就发生了所谓“垄断”。垄断者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办法是将其产量确定在边际效益等于其私人边际成本的水平上。这会造成社会净效益的损失。如果能通过政府部门的干预,强迫垄断者增加产量,使价格降至同社会边际成本相等的水平,便可因此获得失去的那部分损失。所以政府有责任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保护有效竞争,排除垄断对资源有效配置的扭曲。

宏观经济领域的失灵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的失灵,不仅表现在微观经济领域,宏观经济领域同样存在着市场失灵的现象。从微观上考察,资源配置的效率是可以运用帕累托效率准则来评判的。但是,若将该准则推广到宏观,则有些不够用了。宏观经济领域资源配置效率即宏观经济效率的评判,还需要借助于其它的指标。这就是就业、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而自发的市场机制并不能自行趋向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适度的经济增长。市场机制在实现宏观经济水平方面的失灵主要表现在收入分配的不公和经济的波动与失衡。为此,唯有政府担负起对宏观经济的管理职能,经济才有可能获得稳定的增长。

三、市场经济下财政职能的界定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应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为主,以达到资源最充分有效的利用。在市场机制能够完全解决好的领域,政府就没必要再介入。只有当市场发生失灵时政府才应该介入其中,不过政府介入的最终目标仍是为了维护或确保市场的正常运作,使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最大化。而政府干预市场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便是财政。那么财政的职能也应该界定在市场机制失灵的范围内。财政的收支范围是根据政府职能范围而确定的。因此这里实质上界定财政的职能就是确定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它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资源配置职能。也可以称其为提供共用品的职能。因为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是体现在共用品的提供上。共用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决定了它不能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否则就会发生休谟早在1740年就指出过的所谓“公共的悲剧”。其次财政履行资源配置的职能是由

于外部效应的存在。此外还有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当发生这些情况时也有必要通过政府的财政手段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其实现最大价值和最有效的利用。

财政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政政策;经济增长;探讨

一财政与财政政策要研究财政政策,首先要搞清什么是财政。但是,目前学术论文界对于财政的定义还存在一定分歧,受到较多关注的包括再分配论、政府收支论和公共财政论。再分配论认为财政是社会再生产分配环节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财政处于社会再生产的分配环节,而且和同处于分配环节的信贷分配、工资分配、价格分配和企业财务分配等相比,有其特殊性,它不是一般的社会产品分配,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动,包括组织收支活动、调节控制活动和监督管理活动等(刘邦驰,汪叔九,2001)。政府收支论认为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来满足公共需要,进行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以达到优化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的目标。

公共财政论认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苏明,2001)。应该说,前两种关于财政的定义各有所侧重,前者突出了财政的社会分配和政府职能,后者强调了政府的活动。而公共财政论则简单明了地指出现代财政的公共性,为建立公共财政奠定了理论基础。明确了财政概念,就可以对财政政策加以研究。财政政策是指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为达到一定财政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和。简言之,财政政策是体系化了的财政措施,它的目的就是实现财政职能。同时,它也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和任务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国家意志上的反映。它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也是国家实施财政宏观调控的过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又是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主要手段。财政政策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由于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制约,国家不可能大规模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奴隶主和地主阶级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为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政治职能服务。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国家,一般都实行简政轻税、预算平衡的财政政策,以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激化,财政政策不仅为实现国家政治职能服务,而且成为政府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工具。

财政政策按其构成体系可以分为国家预算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国债政策、投资政策、补贴政策和出口政策等七大政策。由于研究数据和技术方法的限制,本文主要是研究前三种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

二三种主要财政政策工具对经济增长促进效应的分析(一)国家预算政策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国家预算政策包括财政赤字政策、财政盈余政策和预算收支平衡政策三种形式,笔者主要讨论财政赤字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它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和赤字规模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取决于赤字的弥补方式,即向银行透支或借款来弥补财政赤字。出现财政赤字意味着财政收进的货币满足不了必需的开支,其中有一种弥补办法就是向银行借款。可见,财政向银行借款会增加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增加基础货币,但财政借款是否会引起货币供给过度,则不能肯定。很多人用“财政有赤字,银行发票子”这句话来形容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的关系,而事实上,赤字与货币发行并不一定存在这样的因果关系,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虽可能与赤字规模的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取决于赤字的弥补形式。

2、财政赤字扩大总需求的效应凯恩斯主义所奉行的财政政策是运用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经济。在经济萧条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必然出现财政赤字,因此,赤字就成为财政政策中扩大需求的一项手段。财政有赤字,必然扩大总需求,但其扩大总需求的效应有两种,如前分析,一是财政赤字可以作为新的需求叠加在原总需求水平之上,使总需求扩张;二是通过不同的弥补方式,财政赤字只是替代其他部门需求而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它仅仅改变总需求结构,并不直接增加总需求规模。完全以国债收入弥补的“软赤字”,只要不超出适度债务规模,其扩张效应一般可被控制为良性的,即可以有意用作反经济周期的安排,在经济萧条阶段刺激需求,“熨平”周期波动,一般不致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对我国的经济是有现实意义的;第三,财政赤字与发行国债。发行国债是世界各国弥补财政赤字的普遍做法而且被认为是一种最可靠的弥补途径。但是,债务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来源,会随着财政赤字的增长而增长。另一方面,债务是要还本付息的,债务的增加也会反过来加大财政赤字。

3、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一般是指财政赤字对私人消费和投资所产生的排挤影响。当政府因支出庞大产生预算赤字时,一般需发行公债向公众借款。发行公债是国家信用的一种形式。在货币市场上,如果私人储蓄量不变,则政府债券与企业债券等有价证券将共同竞争市场上有限的资金。当公众出于对国家债券的高度信任而争购公债,政府在总储蓄的占有上便处于优势。政府发债占总储蓄的比重越大,就会有越多的非政府借款者因筹不到资金被挤出货币市场,加上赤字支出促使利率上升,必然会排挤出一部分非政府投资,从而抵消政府赤字支出的部分扩张性作用。但这种结果并不是绝对的,一方面政府赤字的排挤效应会被政府扩大投资支出所产生的“乘数作用”所抵消;另一方面,“排挤效应”如果与政府有意进行的经济结构合理化调整结合起来,则可以改善资源配置,对国民经济产生有益的影响。

(二)财政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为解决有效需求的不足,我国主要采取扩大政府财政支出的财政政策,政府支出的结构和支出规模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变量。笔者也将主要从政府支出结构来看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采用以财政支出项目为自变量的柯其分别表示财政支出结构中某一项目支出增加1%时所引起的产出增加百分数,这样我们就用产出弹性来描述财政支出的结构效应以及其对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调节作用。我们以《中国统计年鉴》(2006)我国1989—2005年财政支出职能结构分类统计数据为样本区间。相比较高,而在1996年非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最为不利的,税收负担相应较轻,实际该年税收负担为10.3479%,与其他年份相比较低。经过去除非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修正后的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呈现出更加紧密的关系,并且高经济增长年份修正后的税收负担较低,低经济增长年份修正后的税收负担较高,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现在我们转入,采用排除非税因素影响后修正的税收负担和税制结构所得到的回归效果比较好,调整的R2为0.317,F检验值为6.115,各回归变量的T检验值均能通过95%的检验,从系数项来看,修正后的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3.866,即表明税收负担上涨1%,经济增长率下降3.866%,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0.6,即税制结构变化1%,经济增长率变化0.6%,影响系数较小。这样的结果与理论上税收负担和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本相符,我国现行税制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从以上数据分析看,在我国现行税制下,税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比较小的,修正后的税收负担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这一点与国外的实证研究结果基本相同。从数据看,1994年的税制改革应该说是1983年税制改革的延续,1983年是税制结构和税收负担变化的一个转折点,通过设立所得税,税收负担从1982年的11.25%,猛涨到1983年的18.55%,在随后近10年时间内,税收负担不断降低,最低时为10.167%,通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税收负担才得以不断的提升,到2004年达到18.839%。也就是说通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提高了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缓解了税收占GDP比重一直下滑的局面。另外从税制结构角度看,1983年以前,由于企业以利润形式上缴国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直接类税收,直接税占间接税收入比重仅在10%左右,通过1983年改革,建立起所得税体系,直接税收入占间接税收入比重上升到50%左右,随后持续减低,尤其是在1994年增值税体系的建立,直接税收入占间接税收入比重下降到1983年以来的最低点23.953%,随后几年逐渐升高,2004年达到39.0463%。从求解出的结果看,非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1994年起越来越有利,非税环境越来越有利,各项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逐步体现,反过来说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不断减弱,这种情况在1983年税制改革前也出现过,所以面临新的经济环境,税收作用不断减弱的情况下,税制必须进行改革。

三总结

本文在对财政与财政政策进行概念阐述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财政政策的三种工具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其中,在对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进行研究时,分别运用了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分析模型来进行定量分析。从分析可以看到,三种工具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各有所侧重,且影响程度和范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因此,必须合理运用好各种政策工具,加快财政改革步伐和政策的完善,才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美〕坎贝尔等著,朱平芳,刘宏等译.金融市场计量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林毅夫.现代增长理论与政策选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财政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人才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必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联系在一起,与人事制度改革联系在一起。因此,更好地发挥我市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有序地流动,是推动我市经济健康的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人才市场;新形热;如何更好发挥;服务职能

今年1月份,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我们防城港市来说,是一个发展机遇。特别是随着我市“坚持以港兴市、以工兴市、以区位优势兴市,大力发展大工业、大物流、大商贸、大旅游,努力把防城港市建设成为面向东盟乃至更大区域的钢铁能源基地、商贸物流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国际滨海旅游胜地,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友好、开放度高、活力迸发的新兴港口工业城市和重要门户城市”的总体发展思路目标的逐渐实现,为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而就我市现有人才状况,可以说是总量不足,素质偏低,高、精、尖人才奇缺。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发挥我市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为加快我市经济的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1新形势下明确人才市场的职能定位

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市场,从本质上说,它属于人才中介服务组织,它与行政机关相比较,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方式都是不同的。人才市场不止是人事部门的一个内设机构,更是人事部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才服务的一块阵地;人才市场的业务不止是某一单项的业务,而是人事部门各项人才业务的延伸和扩展。但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明确政府人才市场的职能定位。推进政府所属人才市场的体制改革,在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前提下,逐步形成公共服务和市场经营性业务分开管理、分类发展的有效形式。政府所属人才市场应以社会效益、人才效益为主。在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方面,应从少收费向不收费过渡,逐步降低人才招聘会、人事档案管理、人事的收费标准,只适当收取一定的成本费用。

2提升人才市场服务水平的紧迫感

我市人才市场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市场功能不够完善,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尚不适应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业务工作也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需要。一是设备陈旧,服务信息化水平较低,与各区县之间联系不紧,协作不多,许多资源不能共享,形成相对封闭,互不开放,各自为政的格局,难以开展高效、快捷的管理服务。二是人才市场中的人才概念过于狭小,对人才的划分也不尽合理,往往拘束于大中专毕业生,由此形成两大块不同的人力资源市场。即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两大市场属于不同部门的管理,严重阻碍了人才市场的整体发展。三是硬件设施落后。有的区、县人才市场没有专人负责,没有专用的办公设备,更谈不上专门的办公的场所。鉴于这种现状,我们要认真研究现阶段改革和发展对人才市场的客观要求,科学地规划人才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模式,合理地设计人才市场的功能结构,提升人才市场服务水平的紧迫感。

3拓展和创新市场服务功能的必要性

人才市场是人才人事工作贴近经济建设的窗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配置的主要阵地,为了能更好地发挥阵地作用,积极为各用人单位或各类人才提供服务,我们应该尽力拓展业务,完善功能,争取将人才引进、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配置、人才测评、毕业生就业指导、人事,网络建设等事务性、技术性、服务性社会职能充实到人才市场。

3.1完善人才信息服务。人才市场信息是我们市场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要特别注重这项业务,要扩大信息来源,增加供给渠道,完善采集手段,丰富市场信息量。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广泛传播我们人才市场的信息,为广大的用人单位和人才提供服务。在完善现有信息服务手段的同时,要积极发展网上人才市场,这是人才市场发展的方向。在建立全市信息网络的过程中,市人才中心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按照统一软件的要求,由区到市,实现全市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市场资源共享。然后逐步与市外人才市场,用人单位和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人才信息计算机网络,加快我市企业经营管理者数据库、高新技术人才数据库和农村乡土人才数据库的建设步伐,为我市企业提供便捷的人才人事服务。

3.2扩大人才中介服务。目前我市人才市场基本上还是只为进入人才市场的求职招聘者提供中介服务。这些服务还是低层次的、有限的,尚不能满足用单位和人才的要求。新形势下,我们要根据不同的人才层次,不同的招聘要求采取不同的中介服务方式。要将定期的人才交流会与日常的求职招聘中介结合起来。多形式、多领域、多途径地开展我们的人才中介业务。

3.3大力推进和发展人事服务。人事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协作原则在人事管理方面的体现,是现代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事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发展人事有利于丰富人才市场的内涵。我们要加大宣传的力度,积极开展单位人事。在继续为非国有企业单位办理人事的同时,努力开展国有单位的人事。要提高人事的水平和档次,积极为用人单位人才规划、人事管理方案设计等内容。要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规范程序,在社会化,专业化和法制化方面开拓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完善。

3.4发展人才职业指导服务。职业指导,是一项新的人才服务业务。长期以来,我们的人才资源是计划配置,就业也都是国家分配安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自主择业,既缺乏理论研究,也缺乏基本经验。因此许多的下岗分流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不知道怎样去求职择业,他们很多不是缺乏知识和工作能力,而是不懂得求职择业的技巧,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我们人才市场要发挥自己的职能优势,认真研究市场经济下求职择业的理论和方式,广泛收集、分析、职业供求信息,积极开展人才择业咨询、求职培训、职业生涯设计等业务,开展毕业生和下岗分流等待业人员的就业指导工作。

目前,我市每年有20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回来报到,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同时,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的深化,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路子,鼓励竞争,促进流动,提高素质,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充满生机的用人机制。人才市场对于优化人才配置,开发人才资源,解决就业和现就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人才市场进入改革发展新时期.中国人事报,2006-10-30

财政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政策建议

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蔬菜产业经过20多年的扩张,已形成相当大的产业规模,并由于该产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了比较优势,形成了国际竞争力。在本世纪初的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蔬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再一次成为农业尤其是外向型农业的发展重点。本文通过对我国蔬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系统评价,试图为我国蔬菜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相关建议。

评价指标的选择

(一)RCA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简称RCA)。RCA,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价值占该国商品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种商品出口价值占世界商品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例。

我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一)RCA测算

国际经验表明,如果RCA大于2.5,则国际竞争力极强;若RCA指标在1.25~2.5之间,则国际竞争力较强;若RCA指标在0.8~1.25之间,国际竞争力中等;若RCA指标小于0.8,则国际竞争力很弱。

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姜、鲜大蒜、干制和罐装蘑菇的国际竞争力极强,鲜干菜豆、鲜干蚕豆的国际竞争力较强,鲜干洋葱和鲜萝卜与胡萝卜的国际竞争力中等,而其余的品种则竞争力很弱,尤其以新鲜的莴苣、番茄、长豆角等在国际市场上显示出极弱的国际竞争力。RCA指标还反映出既有新鲜又有加工制品的品种国际竞争力普遍较强,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加工制品强化了该品种的竞争力。在国际蔬菜市场上,各蔬菜出口大国也是各有优劣。

(二)TSC测算

TSC值处于-1和1之间;TSC值趋近于-1,表示该产品竞争力很弱;TSC=-1表明该产业为完全进口产业化;而接近于0时,表示该品种的进出口趋于平衡,国内外的同类产品因产品差异化而各具竞争优势;TSC越接近于1该品种的国际竞争力越强。我们分别计算了世界主要蔬菜出口国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墨西哥2003-2004年间与中国的TSC系数值,并进行对比分析,限于文章篇幅,可直接向作者索取实证结果。

可以看出,我国鲜大蒜、腌黄瓜、鲜洋蓟、萝卜与胡萝卜、姜、鲜菠菜、干与罐装蘑菇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鲜干菜豆和蚕豆的竞争力较强,鲜冷番茄和鲜干洋葱一般,鲜鹰嘴豆等其余品种则竞争力很弱。对于意大利等蔬菜出口大国,各蔬菜产品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差异。意大利的优势品种较少,有胡萝卜、菠菜、甘蓝,而茄子、蘑菇、扁豆、鹰嘴豆的竞争力极弱。西班牙在所讨论的25个品种中,有10个品种都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比我国拥有同等竞争力的产品数目要多。美国很多品种都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极强竞争力的品种数目不如西班牙和中国的多。墨西哥的姜、蘑菇、小扁豆、马铃薯、长豆角的市场占有率都相当小,不到1%。剔除这些品种之后,黄瓜、洋蓟、茄子、鹰嘴豆、甘蓝、辣椒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

(三)EAV测算

确定一个时期内,该国哪一种产品或哪一类产品具有更强或较强的出口竞争力。以0为界,EAV<0,则出口竞争力弱,且EAV越小,竞争力越弱,EAV>0则出口竞争力较强,且EAV越大,竞争力越强。

从整体上看,我国蔬菜产业在2001年才显示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1990~1995年期间,我国蔬菜出口竞争力是较弱的,但随后几年出口竞争力以很快的速度增长,特别是1995~1999年出口竞争力提升得很快,到2001年,EAV转成正值,表现出一定国际竞争力。

(四)CA测算

根据FAO数据库统计,我国蔬菜出口种类主要包括:新鲜蔬菜;干制蔬菜;罐装蔬菜;蔬菜汁;脱水蔬菜;醋泡蔬菜;其他加工蔬菜;冷冻蔬菜;短期保鲜蔬菜;均质保鲜蔬菜等十大类。因为干制蔬菜、罐装蔬菜和蔬菜汁数据不全,故本文只分别计算了我国其他七类蔬菜1999-2003年间的CA指数,并进行动态分析,限于文章篇幅,同样可直接向作者索取实证结果。

新鲜蔬菜:指数取值落在[1.2,3.6]区间内,与1990年相比,除1991年和1996年有所增长外,总体呈下降趋势,且1999年后,下降速度剧增,2000年仅为1.28,比1990年减少60.74%,在随后的几年中,该指数有所回升,2003年为2.10;脱水蔬菜:徘徊在[4.4,6.4]区间内,1990年达到最大值6.34,此后呈下滑趋势,1997年后波动较小,保持着约22%~25%的下降率;醋泡蔬菜:徘徊在[0.3,0.6]区间内,且呈现“增——减——有增有减”的三阶段;其他加工蔬菜:指数取值落在[1.8,4.1]区间内,1990年达最大值4.09,此后总体呈大幅下跌趋势,尤其在1997年以后,降低速度加快;冷冻蔬菜:取值落在[2.6,4.3]区间内,1990年为4.25,是11年中的最大值,此后除1991年下降速度稍慢外,其余年份以约30%~38%的速度下降;短期保鲜蔬菜:CA指数在[7.2,12.1]区间内递减,其下降的速度由慢到快,表现为三阶段;均质保鲜蔬菜:徘徊于区间[-0.00097,1.3],除1992年大于1外,其余年份均小于1,总体呈大幅下降趋势,特别是1997年后其降速已超过85%。

结论与政策建议

首先,我国蔬菜产业总体上具国际竞争力,但并不明显。我国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蔬菜具有较强的价格和成本竞争力,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蔬菜产业重数量轻质量,加工程度低,安全卫生隐患和无序竞争等问题使产业竞争力大打折扣。从长期来看,虽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但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其次,不同种类蔬菜国际竞争力存在明显差异。从各相关评价指标来看,我国不同种类蔬菜国际竞争力存在显著差异,不尽相同。对此,本文应扬长避短,充分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有选择地实现我国蔬菜产业“走出去”战略的跨越式发展。第三,从国家间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可以看出,我国蔬菜出口的潜在市场应定位于世界主要蔬菜进口国。这主要是指集中在欧洲、美洲的发达国家及亚洲一些国家。具体包括德国、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荷兰、意大利及中国香港。

基于上文实证分析,对我国蔬菜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要大力发挥本地综合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按比较优势优化品种结构,着力培育有竞争力的特色蔬菜产品。其次,要大力提高整个蔬菜产业链的科技水平,着力增强蔬菜产业的科技支撑。必须把科技进步放到蔬菜产业发展首位,走科技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蔬菜发展之路。再者,加大脱水蔬菜的出口,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国际市场流行的需求品种,根据国际市场需求,调整优化蔬菜品种结构。第四是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同时,根据不同国家的产品市场缺位,努力开拓新市场,形成市场多元化格局。最后,应组织建立蔬菜行业协会,我国蔬菜出口经常出现国内出口商相互压价造成恶性竞争,因此早日建立蔬菜行业协会,规范竞争秩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财政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一、加强环境建设投入,改善投资发展环境

地方投资环境,不仅是经济发展和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前提,而且是投资者确定潜在直接投资对象的重要因素。由于基础设施等环境建设存在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度大、投资回报率低但社会效益高的特点,社会资金很难投入到这一领域,因此,财政必须从市场缺位的地方补位,加大投入力度,通过直接投资或多种融资方式,加强区域环境建设,促进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建设功能齐全的社会环境。要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筹集资金的传统优势,支持加强水、电、路等各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经济发展硬环境,突出招商平台建设,依托良好的投资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二)培育经济发展的人文环境。要采取多种形势,广泛宣传,大造声势,使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提高群众的参与程度。对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各种行为,敢于抵制,敢于举报,加强打击,努力打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浓厚氛围,形成“人人都是经济环境、事事关系经济环境、处处维护经济环境”的工作格局。

(三)创造优质规范的政务环境。政务环境是打造区域经济环境优势的重要标志,因为行政权力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最普遍,对公民和法人的影响最具体,对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最深刻。因此,地方财政部门要转变工作职能,提供优质规范服务,提高工作效率,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创造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务工作环境。

(四)营造科学高效的服务环境。要形成一套积极主动、办事快捷、管理科学的服务机制。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全程式、贴心式、保姆式的优质服务。一是要建立完善的经济服务平台,向企业实行公开办事,“一条龙”对外服务,接受所有企业和投资者的咨询,并进行相关辅导和协助,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二是要加强“窗口”建设,强化服务意识,切实转变机关作风,促进行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三是要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主动深入到企业中去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五)建设公正文明的法制环境。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是最重要、根本的环境建设。建设一流的法制环境,必须做到依法行政,规范行政,从严治政。要深入开展对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的调查研究,确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保政令畅通,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六)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诚信”就是要言而有信,一诺千金,诚实守信。通过信用建设努力营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达到社会和谐,从而使我们的经济能够实现更快、更优、更好的发展。因此,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必须优化信用环境。我们要集中力量,采取措施,有效地加强和提升信用程度,以诚实守信来进一步塑造良好信誉,大力营造讲求诚信的发展环境。

二、转变财政扶持方式,发挥资金导向作用

发展区域经济,资金启动必不可少。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财政职能发生转变,支出的范围受到许多限制,财政直接进行经济建设的投入变得十分有限,因此,要重点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逐步减少直接投资,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逐步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加强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要进行引导性扶持。一个管理规范的企业,投资关注的不仅是优惠的地方政策,更重要的是一个地方的投资环境和市场前景。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注重直接投资和减税让利等传统发展模式,在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和健全财税运行机制的前提下,努力增加财政可支配财力,增强财政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在满足基本支出需要的基础上对区域经济实施引导性扶持,努力扩大财政投资的乘数效应,带动社会投资跟进增长。

(二)要进行间接性扶持。要综合运用间接调控手段,在减少财政直接投资的基础上,做好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规范市场行为,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同时,用活经营管理政策激发民间资本投入,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对民营经济发展实行不定规模、不限项目、不设门槛、不控制行业的管理办法。要建立相应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本地在外科技人员、打工人员、大中专学生回当地领办、创办民营工业企业和投资经商,在国家政策规定范围内,其征地、办证、子女入学、转户等手续一律从简,并享受一定优惠。

(三)要进行政策性扶持。要用足用活现行各项经济发展的国家优惠政策,尽量减少企业负担,保证企业健康发展。要认真发挥好用好中小企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粘合作用,使政府投资带动更多的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导向基础产业领域、特色产业领域,不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要认真落实好新企业所得税法中关于农林牧渔项目、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环境保护和节能节水项目、技术转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保护企业合法利益。

(四)要进行关键性扶持。财政支持经济建设,就是要用有限的资金,发挥尽可能大的收益。因此,我们要科学选择投资方向,将财政资金集中投向能带动其他投资主体和产生较大效益的关键环节上,能够带动一个产业和一批产业的发展,使之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

三、不断深化财政改革,提高服务经济能力

财政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必须不断深化财政改革,研究财政管理的新举措,努力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注重发展政策连续性,实行正确领导。要确保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政策的连续性,综合运用税收、预算、国债、财政贴息等手段,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要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投入机制并创新支持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规范政府间分配关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健全地方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形成财权与事权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加快财政部门预算、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等各个方面的改革进程,规范政府间的分配关系,为经济发展提供均等、公平、有序、高效的服务,不断增强提供服务能力。

(三)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要增强与民生有关的各项重点支出项目的保障力度,财政投入重点向“三农”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困难基层、困难群众倾斜,特别是要加大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推动加快建立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要大力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本地区企业或单位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换。要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产品深加工的投入,促进经济发展形式不断优化。

(四)加强财政管理,提高理财水平。要不断研究加强财政监管的措施和办法,大力推进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促进预算管理、财政管理的精细化,强化预算约束,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使有限的财力能发挥最大的效益。通过加强管理,集聚更多的财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