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俄文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2014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例回盲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61.2岁,病程3个月~4年。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下腹痛、腹胀、呕吐、便秘、便血、乏力、消瘦,23例扪及右中下腹部包块,11例以急腹症收治入院。所有病例病理结果均经手术后活检证实。
1.2设备与方法
采用SIEMENSSOMATOMEmotion16层螺旋CT行常规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检查前患者禁食、禁饮8h以上,于扫描前1h分时饮水800~1000ml。嘱患者屏气练习后先行全腹CT平扫,经肘前静脉高压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碘含量350mg/ml,总量80ml,注射速率3ml/s。扫描范围膈顶至耻骨联合平面,层厚、层距均为5mm,于注药后25s、55s、120s行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扫描,门脉期图像1.5mm薄层重建。
2结果
2.1病理结果
43例中回盲部腺癌26例,多数为溃疡型,以盲肠癌为主19例(5例为黏液腺癌/或部分黏液癌成分),阑尾癌为主4例(均为黏液腺癌),回盲瓣癌为主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7例,弥漫大B细胞型6例,B细胞性套细胞型1例;转移瘤3例,为胃癌、卵巢癌种植性转移;末段回肠胃肠道间质瘤3例,低/中度恶性潜能,伴有部分区出血、梗死;平滑肌肉瘤2例,均呈浸润性生长;阑尾类癌2例,低度恶性潜能。
2.2CT表现
26例回盲部癌呈横向生长为主(Figure1a,1b),CT表现为偏心性软组织肿块15例,肠管局限性增厚11例,肿块直径2.8~12.5cm,受累肠壁厚度2.0~3.2cm,相应肠腔不规则狭窄,病灶密度不均,增强后中度/或明显强化;黏液腺癌大多表现为稍低密度或囊实性的局限性软组织块(Figure2),增强扫描实性成分轻/中度强化。该组病例中肿瘤突破浆膜侵犯周围14例,伴有结肠旁、肠系膜根部及后腹膜区淋巴结肿大9例,腹腔转移伴有腹水7例,肠梗阻4例,肝转移4例。7例淋巴瘤多沿回盲部呈纵轴生长(Figure3a,3b),CT表现为肠壁弥漫性增厚5例,肠腔内息肉样肿块2例,受累肠管长度3.2~14.0cm,肠壁厚2.5~4.7cm,肠腔狭窄或“动脉瘤样扩张”(Figure3c),病灶边界较清,密度均匀,呈轻/中度强化;其中伴有肠旁、肠系膜根部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4例,肠套叠2例,不全性肠梗阻1例。3例转移瘤CT表现为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伴有肠腔狭窄,周围脂肪层模糊,2例系膜、网膜浸润增厚伴腹水形成。3例胃肠道恶性间质瘤CT表现为回肠末段类圆形软组织块影,边界较清,密度欠均匀,增强后周围部分较明显强化;1例伴有肝脏转移灶。2例平滑肌肉瘤表现为回盲区较大分叶状混杂密度块,内液化坏死明显,实质部分明显强化,邻近组织受侵。2例阑尾类癌则表现为阑尾中、远端2cm左右小肿块,显著强化;1例边缘弧形钙化。
3讨论
3.1回盲部恶性肿瘤临床病理特点
随着多层螺旋CT的广泛应用,对回盲部恶性肿瘤的诊断日益受到重视。临床上回盲部恶性肿瘤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以右下腹痛、腹胀为主要症状,且临床多可扪及包块。本组病例中有23例患者扪及右下腹块,以腺癌最多见,其次淋巴瘤,其他类型少见。据文献报道,回盲部腺癌的占该区域恶性肿瘤80%~85%,占全部结肠腺癌的1/4;其中大部分继发于腺瘤的恶变,大体病理分为溃疡型、浸润型和混合型,以溃疡型多见。原发于肠道淋巴瘤相对少见,回盲部及回肠末端是好发部位,占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30%,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学类型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最常见(59%)。本组数据中最常见的腺癌及淋巴瘤病理、组织学类型与文献所报道相一致。
3.2回盲部常见恶性肿瘤的CT影像学表现
回盲部腺癌多表现为伴有肠壁增厚的肠腔内广基偏心性肿块或肠壁环形、半环形增厚,伴有肠腔不规则狭窄,肿块一般较大,累及的肠管较短。肿瘤易侵犯浆膜层及肠周脂肪组织,致浆膜面毛糙,周围脂肪层浑浊,增强扫描病灶强化不均,多见黏膜层明显强化;黏液腺癌以阑尾多见,多以囊性为主的较大分叶状囊实性肿块,囊内可见多发分隔或出现壁结节及钙化,增强后实性成分强化。本组2例黏液腺癌表现为盲肠壁环形均匀增厚,CT值近似水样密度且周围脂肪层模糊,增强后仅黏膜层轻度强化,但肠壁增厚明显,肠周及腹主动脉旁见数枚相似密度及强化的小淋巴结,应考虑到黏液癌可能性,勿将其诊断为炎性水肿。淋巴瘤主要表现为较长段肠壁弥漫性浸润增厚或突向肠腔内的单发或多发息肉状肿块,病灶密度较均匀,液化坏死少见,增强后轻/中度强化,很少直接侵犯周围组织器官,腹腔内淋巴结受累多融合成团。肿瘤常跨越回盲瓣延伸至回肠末端,而呈横“8”字改变,并易引起肠套叠;当肿瘤破坏肠壁内植物神经丛及削弱肠壁的固有肌层时,导致肌张力下降,引起肠管特征性的“动脉瘤样扩张”。本文2例肿块型淋巴瘤都误诊为腺癌,回顾性分析其表现肿块边界清晰,密度均匀且强化较轻,肠旁转移性淋巴结多较大,可资鉴别。转移瘤多有原发肿瘤病史及其他组织恶性征象,由于回盲部周围浆膜组织丰富,肠系膜上动脉血供和淋巴回流特点等,肿瘤易腹膜种植、直接浸润或血行转移到此处;CT表现为肠壁增厚或不规则软组织肿块,无特异性,浸润肠系膜、大网膜、腹膜呈局限性饼状增厚及结节状软组织块多提示转移瘤性质。本组1例胃癌晚期患者,初次检查发现回盲部肿块考虑为腺癌,忽略了原发灶已侵破浆膜面发生种植转移的重要征象;仔细观察其他脏器情况,可减少此类误诊的发生。恶性间质瘤多发生在回肠末段,常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较大软组织肿块,密度常不均匀,增强后显著强化且以周边强化模式为特点;肿瘤大于5cm且伴有邻近系膜、组织器官的直接侵犯及远隔转移常为可靠的恶性征象,CD117蛋白表达阳性可确立诊断。平滑肌肉瘤多呈分叶状较大软组织块突出于腔外或浸润性包绕肠管及肠系膜血管,肿瘤密度不均,常见中心液化坏死是其特征性表现,增强扫描肿瘤边缘实质部分强化明显,可伴区域性淋巴结肿大及肝转移征象。类癌为最常见的原发性阑尾肿瘤,恶性度较低,一般不超过2cm,多表现为阑尾远端不规则增粗的富血供软组织块影,局部管腔可扩大;发生在基底部的肿瘤可阻塞阑尾腔,产生类似阑尾炎的表现;极少数患者可出现淋巴结及肝脏转移灶。结合神经内分泌标记物等相关实验室检查则有助于诊断。
3.3与回盲部常见良性肿瘤及非肿瘤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①回盲部腺瘤为该部位最常见良性肿瘤,单发或多发,CT表现为肠腔内带蒂或宽基底的圆形、菜花状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当出现局限性肠壁增厚伴异常强化时,应警惕腺癌的可能性。本组1例腺癌曾诊断为盲肠腺瘤,原因在于没有仔细分辨肿瘤部位是否出现肠壁的增厚。②脂肪瘤多起源于肠壁粘膜下层的脂肪组织,主要位于盲肠,CT上较具特征性,表现与肠管关系密切、位于肠腔内的脂肪密度团块,密度均匀,相邻肠壁不增厚。③Crohn’s病及肠结核易好发于回盲部,Crohn’s病常引起肠壁全层增厚,范围较广泛,呈多节段、跳跃式分布,活动期肠壁明显强化且可见“梳样征”;肠结核特征性表现为回盲瓣和盲肠壁的不对称增厚,肠外病变蔓延包裹回肠末端,淋巴结肿大伴中央低密度区,增强后不均匀强化。与本文腺癌、淋巴瘤等常见恶性肿瘤的重要鉴别点在于,炎性病变所致的肠壁增厚一般程度较轻,常小于2cm。④阑尾周围脓肿系阑尾炎穿孔后发展而来,CT显示该区域不规则片状略低密度,边缘常模糊,盲肠内侧缘增厚、水肿,病变内有气体及钙化影较具特征性。⑤阑尾黏液囊肿典型CT表现为阑尾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肾形薄壁囊性块影,具有一定的移动性,伴或不伴囊壁钙化,囊内可有分隔,大部分包块无强化或少数囊壁轻度环形强化。而文中4例阑尾黏液腺癌多为较大囊实性肿块,囊壁及囊内分隔不规则增厚,实性部分强化较之明显,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4结语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华中师范大学师生2012年发表的论文在JCR学科分布情况、JCR学科期刊分区分布情况、学校二级单
>> 2003~2012年SCI收录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 厦门地区被SCI收录医药论文统计分析 2004年至2012年北京交通大学SCI收录论文统计与分析 北京交通大学2007―2009年被SCIE收录论文的统计分析 无锡市妇幼保健院近五年发表SCI收录论文统计分析 2006~2012年SCIE数据库收录扬州地区二、三级医院科技论文的统计分析 SCI收录科技期刊文献的统计分析与研究 本科生发表SCI论文现象统计分析及启示 2001-2010年山东轻工业学院SCI论文统计分析 2013年新疆SCIE论文统计分析 2012年杭州师范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分析 湖北9所高职院校2003—2012年学术论文统计分析 2010―2012年学术情况统计分析 2004—2012年“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梦想起航的地方 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教师论文统计分析 近十五年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听写项目统计分析及建议 1998年-2008年我国网球硕博论文统计分析 《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2011年刊发论文统计分析 某院10年护理论文文献统计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郭玉,翟丽华,王晓春.基于SCI数据库的新兴国家食品科学技术学科的比较研究[J].中国基础科学,2013.
[3]梅伏生,段治国,颜宁江.华中师范大学“十一五”期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2011.
[4]陈越,方玉东,常宏建.谈科技论文署名的新趋势[J].中国科学基金,2011.
关键词:高校俄语专业;卓越人才;课程设置研究
当前,全国高等教育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革,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对高素质、卓越型人才的需要。高校俄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创新卓越型俄语人才,这是中俄两国双边关系发展的需求所在,俄语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方式是高校改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应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根据国家及各地区对俄语人才的需求,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革新,从课程管理体制的变革、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更新、课程结构的优化、教材的编制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出全面的俄语卓越型人才。
近几年,黑龙江省各高校的俄语专业相继做了一些调整,在保持原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上,依据所在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逐步增加和拓宽了专业面向,并对外事、经贸、科技、新闻等各种复合型专业进行了不同实践。尽管如此,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高校在办俄语专业时,强调单一的语言教学体系,注重统一性和系统性,虽然比较切合实际,但却忽视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将俄语基础课程安排在低年级,专业课全部安排在大四阶段,集中的专业课设置,使得学生既要准备专业考试,又要应付实习、找工作等各方面实际困难,导致学习质量不高,因此学生的俄语学习效果和知识面都受到很大影响,无法达到社会对俄语人才的需求标准。具体表现为:
一、忽视综合能力培养。所谓卓越型人才应该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能出类拔萃的人,并具备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因此,过密的基础课程设置只能保证学生的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培养却弱化了。如今俄语专业毕业生几乎遍布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但学生却一时难以胜任工作,原因就是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局限,学非所用,严重缺乏除俄语专业知识外的其他专业知识,如俄语文化、俄语交流以及俄语的商务应用等。四年的专业学习过度强调语言技能训练,却忽略了学生宽而实的专业涉猎,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自然被淡化了。
二、 课程内容之间缺少循序渐进。课程内容设置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全面性,如综合性大学选择俄语专业课程+二外的课程设置,这种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两门外语掌握得较为精深,涉外事务中有极强的竞争力。俄语课程+二外+某一专业课程,这种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与俄语结合的某一专业领域竞争力较强,但二外实力相对薄弱。课程上要侧重设置俄语语言和二外的语言知识技能课,把职业规划与设计课程安排在大一,学生大一阶段就可以对所学专业的目标、内容、方向等有所认知和了解,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所规划与设计。而有的院系把职业生涯规划课开在大四,学生忙于毕业论文、找工作等,疲于系统规划地学习,这样的课程设置没为学生的发展留出空间,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失调。
三、 重语言,轻人文。总体上看, 我省高校俄语专业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缺少人文教育比重,文化课程类别较少,语言类课程比重过大,一些课程科目过于烦琐。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比例都不平衡,课程设置偏重语言 , 缺乏其他文化知识的课程。由此看出, 现行俄语专业的课程设置, 有三个突出的弊端:一是忽视综合能力培养;二是课程内容之间缺少循序渐进;三是重语言,轻人文。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省内各个院系应当立足现有基础,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 依据自己的条件和专项来设置课程, 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实践中,须处理好几种关系:专业训练与基础教育的关系;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关系;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关系;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对原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和完善,从课程形态、课程范畴、课程内容、课程功能和课程类型等方面进行课程优化。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模块:
一、综合能力课程模块。确定俄语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尽量对专业进行合理的特色分类,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质疑精神的人才。在课程体系中除了保证对俄语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包括语音、语法、口语、听力、词汇、阅读、翻译等基本要素)外,还应有目的地增强主干课的作用,开设相关的专业课,在低年级的课程设置上设立一些开阔视野和培养兴趣的课程,高年级可开设俄罗斯文学史、旅游俄语、当代俄罗斯等课程,使课程结构由纵向深入型向横向宽广型转化。各类型课程之间相互照应、承接,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研究能力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开设与俄语相关的专业课程,如科技俄语、经贸俄语、俄苏文学等,学生在扎实的语言基础上能快速进入角色,提高俄语综合运用能力,拓宽知识面;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专业课设置还应与俄语技能训练结合,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无论怎样拓宽课程,课程设置都必须在以俄语为中心的基础上,开设其他相关专业课程。
二、专业特色课程模块。省内各高校俄语专业应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 ,力求办出特色。如哈尔滨师范大学采用“俄语 +专业知识”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利用自身的语言优势, 在俄语人才培养上探讨“俄语+英语”的模式作为俄语人才培养的特色。黑龙江大学本科俄语专业采用的是“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结构。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长设置课程,并从本专业的实际需求、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学生来源、师资队伍等方面出发,有次序、分阶段、由低到高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形成完整的知识传授体系,在专业建设与发展上形成梯度与层级,允许不同学科专业之间差异性的存在,着力解决高校卓越人才培养同质性、趋同化的问题,从而拥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科学合理的梳理,既可以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又可以让学生锻炼好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此同时,对于标准的制定及教学大纲, 明确的教学目的, 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都要请有关专家、学者反复论证。
三、 人文教育课程模块。新的俄语学科必须适当增加人文知识的比重,专业课程内容设置要注意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均衡,侧重设置俄语语言知识技能课、二外语言知识技能课、语言实习与实践课程,拓宽知识结构。
首先,以掌握足够的中国文化知识作为基础,这是为更好地进行中俄文化、文学、语言等方面的比较学研究,也是为将来国际化交流中得以弘扬中国民族文化打基础。有了足够的中国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化,才能以批判的眼光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保持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同时,对于文学根基扎实的学生,还可开设中外原著经典阅读课程,通过名著,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实践证明,高校俄语专业的设置,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欠缺以及社会人文知识的不足、汉语水平不高,都是导致学生知识视野的狭窄,分析、表达能力局限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无论什么专业,学好中国传统文化是使中国走向世界的根基。
其次,应按大纲的规定把系统的俄罗斯文化编入教材,形成语言上对对象国文化深入理解的能力。根据学习的项目、课时要求、难易程度等规定每一学期的学习内容,把俄罗斯社会文化(俄罗斯地理和历史、文学、艺术等)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俄语专业教学大纲,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俄罗斯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今,中俄合作的领域广泛,社会对俄语卓越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趋势,黑龙江省俄语卓越人才的培养应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自身的实际情况,高校俄语专业应持续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将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结合本地区的发展实际相结合,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俄语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婷.高校创新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学理论,2013,(08).
[2]刘洪侠.高校俄语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10).
[3]聂长建.浅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J].理论探索,2012,(02).
论文关键词:文化岩性;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策略
2008年中国GDP跃居世界第三位,这标志着中国硬实力指标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然而,中国软实力,尤其是文化软实力却依然处于弱势。纵观世界文化市场,美国占了43%,欧盟占了34%,亚太地区占了19%,其中13本占了10%,韩国占了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占了4%。中国科学院出版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中也指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仅居世界第七,文化竞争力更是排名世界第二十四,这与中国的经济大国形象相去甚远。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和传播力越来越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文化的生命力和传播力来自哪里?为什么西方文化会在传播力方面占上风?为什么韩剧和日本的动漫能把他们本国的文化带到全球各地?
程曼丽认为,只有当自己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广为流传并得到普遍认同的时候,软实力才真正提升了。她提出,中国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对外传播策略。关世杰对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十年进行了回顾与反思,认为我们再也不能停留在笼统地谈内外有别和外外有别。
目前,跨文化传播的策略研究如火如荼,许多学者从教育、媒体以及文化的个性方面着手,提出了很多可行的策略方案。崔刚强调,在重视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重视中国文化的渗透,使学生学会使用英语介绍中国的文化与国情。汪飞舟认为,国际大众传媒是思想文化全球化的主要工具,在国际传播环境中制胜的是服务意识。纵观以往的研究,我们发现对文化个性化的研究相对较突出,而对文化的共性研究却较少。本文拟从文化共性的角度出发,根据中外文化传播成功的案例分析中国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1基于文化共性的文化传播的理论依据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在对周围的世界进行解读和识别时,遵循的是一种体验哲学。由于人类拥有相似的认知结构、类似的生存经验以及相同的生理特征,扎根于不同文化中的概念隐喻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共性,体现了不同文化的共核部分,这是构成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基础,它必然有利于跨文化信息的顺利传递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自从人类进入群居社会,不管是处于东方,还是在西方,不论生活于古代,还是现代,时空、地域、习俗和民族的差异,乃至文化上的差异,都不能掩盖人类的特性和需求上的一致性及所面临的基本生存问题的共通性。这众多的一致性和共同性构成了超越时空、地域和民族等界限的人类共同的价值基础。
就中西方文化而言,尽管中西方各民族在思维方式、地理环境、语言体系等诸方面相去甚远,但由于人类有许多共同的生活经历,共同的感受,比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都有对衣、食、住、行和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的需求,都有家庭关系,都有喜、怒、哀、乐,都会经历生、老、病、死,都可用哭、笑、红脸、皱眉等姿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等,因而中西方各民族之间在文化方面存在着许多“共性”。同时中西方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也一致:倡导教育优先,倡导人的进取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等。所以美国大片引进到中国,我们能够普遍接受它,是因为它也宣扬惩恶扬善。外宣的成功,需要尽量避开分歧,多宣传共同的东西。中西方文化二者既有很大差异,也有一定共同之处,可以在二者之间找到汇合点。所以我们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要供给的是能够被人认同的“共有文化”。一旦借助大众媒介向国际社会传播了这些“共有观念”,就可以让相关国家认同。
2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共性案例分析
目前,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中往往过分强调个性,而忽视了共性。众所周知,文化共性,是引起国外兴趣点的重要因素。只有点燃西方人的兴趣点,才能吸引他们逐渐喜欢上中国文化。如小仲马的《茶花女》与我国《今古奇观》中的《卖油郎独占花魁女》非常相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其相似性,着手我们的文化宣传。在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中外都有不少成功的案例。
2.1青春版
昆曲艺术被认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青春版《牡丹亭》不仅在中国本土掀起了昆曲热潮。而且为昆曲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跨文化传播的经典个案。
青春版《牡丹亭》利用商业运作与社会运作相结合的战略、立足本土与辐射世界的双重定位、坚持传统与调和现代的审美准则,为当下中国传统戏曲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排演四年来,不仅足迹踏遍了两岸四地著名高校,而且于2006年9月成功访美,在加州大学4个校区连演4轮12场,在美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世界日报》把青春版《牡丹亭》访美与当年梅兰芳访美演出相提并论。伦敦主流媒体认为昆曲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韵味,《牡丹亭》是一出融合了莎士比亚爱情喜剧和睡美人故事的剧目。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马上开设了昆曲课程,音乐系与东方语文系合作,把昆曲当作世界性的歌剧来研究。青春版《牡丹亭》提高了昆曲艺术的国际地位,也再一次向西方世界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中华民族先辈们非凡的艺术创造力,成为中国昆曲走向国际市场的成功范例。
从传播方面来看,青春版《牡丹亭》定位的观众对象为年轻人(国外也是如此),因为年轻人更加容易受影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创作者们考虑到。对于不熟悉古典戏曲情节的国内外青年观众,片断式的经典折子戏无法使他们产生理解与共鸣,需要演全本。连续性的情节才能产生情感的激动与心灵的投入。另一方面演员诙谐幽默的表演方式也令国外观众耳目一新,非常符合西方的处世幽默观。再者,也是重要的一点是中西方人们对爱情具有同样的渴望,使得剧中缠绵四百年的爱情梦想能使国人和西方人产生人类心灵的共鸣。青春版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创始人白先勇先生说:“昆曲是唯美艺术,追求美是我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就是要叫中国的古典美还魂,以美唤醒观众心中的浪漫和憧憬。”所以“采用了全新的手法来演绎他们的爱情神话。”
2.2《少林武魂》在百老汇的成功上演
2009年1月15日晚,中国大型功夫剧
《少林武魂》讲述少林寺武僧慧光成长的故事:战乱频起,母亲怀抱婴儿逃难,因遭遇匪徒而失散,婴儿被少林寺众僧救起抚养,取名慧光,从此在少林寺习武。慧光长大成人,成为身怀绝技的功夫大师,走上自我发现和济世利民的人生旅途。美国观众凯恩斯说:“我非常喜欢该剧结尾‘家庭比功夫更重要’这句话,它让我感受到中国人民非常懂得爱。”
武术一直为全世界人们所喜爱。以往的武术表演似乎为了武术而武术,缺乏剧情的勾勒。《少武魂》正是在世界文化都共同认可的“济世利民”和热爱家庭本身的人类共同追求的理念指导下向世界的。《少林武魂>使西方人对流传世间1500年的少林功夫中呈现的禅武合一、德行感人的文化内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3韩剧在中国的传播成功与其地域性的选择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韩剧以其独特的魅力风行国内,深受大批中国观众的热捧。韩国的影视能在中国畅销,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有选择性地采取了与中国的文化伦理道德一致的作品,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倾销而来。中韩两国之间历史上的相互交往,使得中韩两国在价值观上趋同,这给中国观众接受韩剧奠定了心理基础。
韩国的影视作品大多以现实题材为主,十分注重突出本民族的文化生活特点,在现代剧中随处可见韩国的传统文化因素,如温暖的小吃、街头排挡常成为韩剧的场景,展示了韩国独特的泡菜和清酒文化;女性在家庭正式聚会的场合多身穿传统民族服饰;生活剧和爱情剧中,不厌其烦地出现吃饭场景,且都是具有韩国民族特色的饮食方式。韩国影视剧十分注重在细节上对民族文化生活特色进行展示,在向世界各地销售文化产品的同时,也使得其间附带的所谓高丽文化逐渐为世界所认同。其次,韩国电视剧多走亲情、友情、爱情的情感路线,这些是最能超越民族和文化界限,能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普遍接受的影视题材,他们正是用人类世界大同的情感来博得了人们内心自然的应和。此外,韩剧在中国乃至东亚儒家文化圈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它的作品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因此,有专家坦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已穿上韩服,正以出口转内销的方式在中国倾销,以汉文化为根基的韩文化,大有成为儒家文化代言人之势。
3如何利用文化共性进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文化的共性决定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一致,对于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接纳意识。因此在宣传中应以文化共性为基础,逐渐打开通向另一文化的窗口。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在传播内容选择上,强调民族性,兼顾世界性
每种文化都具有自己的显著的特点,这也是吸引其它文化的重要因素。但强调民族性的同时,还应兼顾其世界性。一种文化只有宣传出去了,才能发挥其对国家软实力发展的贡献作用。其实,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可以细化的东西也很多。比如中国的“和”文化,“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文化理念应是传播重点。中国的“亲情”、“仁义”等观念都是中国的传统精髓,也是逐渐被西方人所接受并效仿的方面,应该加以进一步的宣传。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对于代代相传的国人来说比较熟悉且易于接受,然而要使其得以广泛对外传播,一定要注意其内容的选择,把一些具有文化共性的东西宣传出去,再带动一些民族性的东西,逐渐渗透,从而使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3.2在传播的方式和理念选择上,应强调现代性
在传播方式上,中国文化应该更加注重文化对外传播的现代性理念投入。中国文化向来具有连贯性和延续性。在现代化的今天,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遭遇新时代的挑战,但是这种文化的根是不会改的。因此,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这种根是绝对不能被忽略的。同时,我们也不能靠山吃山。必须运用现代的手法对传统的、能改进的一些元素进行加工,创造出属于现在这个时代的特色中国文化,并根据接受国的特殊接受心理和习惯进行改进。如针对日韩国家动漫非常流行的现象,在对外汉语的教材设计上就可以增加一些动漫化的设计,辅之以一些现代的手段,使得中国的文字语言能融人世界的行列,进而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诠释将能加快中国文化传播的步伐,例如,《孙子兵法》与商业谋略结合起来的有关书籍,在美国已成为热销书。
3.3加强交流、规避冲突,、和谐共融
没有一种文化的传播和接受是单向的。在传播和接受的同时,也必定会接受对方的文化。那么加强两种文化的互相交流与信任,将会有效减少对对方文化误解和曲解,同时增加对对方文化的好感和兴趣。中国和法国、俄罗斯互办的中法、中俄文化年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没有一种文化交流是没有冲突的,也没有一种文化的传播是非得靠强迫来让对方接受的。中国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与其它文化的冲突在所难免,此时就需要传播者调整姿态以接触和相互了解的心态规避冲突。因此,在考虑自身文化传播的途径时,必须考虑对方文化接受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世界文化的多样化,中国文化向来提倡以和为贵,要与不同民族、不同性格、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共融于世界,首先得承认彼此并理智地看清矛盾或差异的存在,尊重对方的文化,并尝试互相理解、包容。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尝试中国文化和其他文化进行融合,比如京剧版的哈姆雷特,又比如用小提琴演奏的梁祝,、互相尊重,才能进一步深入传播自己的文化,直至最后互相接纳、和谐共融。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