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镇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实现全方位的文化共享服务
民族文化涵盖了特定民族种类独有的精神品质,包含民俗形式和本土行为习惯等,在土地资源广阔的农村地区已经获得广泛的支持集体。所以,首先落实的任务便是文化资源的均等分布调控,集中一切稳固力量建设综合功能的村级文化中心机构。目前遗留的文化设施结构中,基本分布在经济基础和交通条件优越的地区,只有确保不同区域文化中心的树立,才能真正透过农民日常生活习惯做出先进思想的指导和教育,摆脱长期遗留的不良心理障碍因素,令当地的经济活力逐渐转变和复苏。另外就是巩固和完善好文化共享工程基础,镇村两级必须注重文化事业的渗透价值,把能够满足群众生活的各类元素引进,维持内部建设的具体经费规模,积极鼓励社会各界投资主体参与文化建设项目活动中去,同时兴办特定样式的民营文化产业,繁荣当地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状态。
(二)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效应,稳固文化活动的可持续特性
群众在良好的生活状态下会加剧健身娱乐等文化活动的参与主动效能,政府部门针对这一现象要进一步发挥支持力度,尽量在单位村落内部实施文体机制灌输,令更多的百姓在劳动之余能够享受丰富的生活乐趣。建立科学的激励制度,利用经济补助政策带动文体建设部门的积极心态,配合当地群众完善创新交流和文化产业模型改造,落实不同村落独特韵味改良恢复计划。利用人才队伍建设和规章制度对这些文创团队实施科学改造和整体管理,并树立典型扶持案例,结合民族乡镇文化活动内容和特别表现方式,加强内部调整思想引导工作,令一系列的工作能够更加健康、有序的实施起来,减少个别心理陈旧现象的再度产生和蔓延,维持同步文化思维的改善水准。
(三)抓好村镇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全面重视村镇文化组织队伍建设实效,积极开展村级文化工作者的完整业务培训活动,全面提升相关人员的现场调节能力和业务延伸控制水准,为农村文化意识普及补充更加活跃的元素力量。对农村文化人才必须实现系统地登记和考评,创造展现各自优势的平台,不断巩固既有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准。依靠人才资源组织格式完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内容整理工作,活跃民族乡镇文化生活条框,令更多参与主体感受多元价值观的现实存在意义。另外,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离不开传统习惯和优良品质的传承,例如舞蹈形式等具有特定地区浓厚的乡土气息特征,并且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完全没有被限制和消除的必要。在此基础上做好文化交融的调节任务,做到取长补短,令阶段整改效应更加多样,保证后期系统方案的完整性定义。
二、结语
国外类似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又被称之为文化遗产旅游。文化遗产旅游(Heritagetourism)是以文物、古迹等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物质遗存作为体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形式。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文化遗产旅游在欧美出现及盛行,推动了文化遗产旅游研究在西方开展。九十年代以来文化遗产地因大量旅游者的涌入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凸现,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由此成为研究的中心议题。国外学者主要从旅游管理、社区参与和市场供需因素等方面探讨了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与文化旅游策划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文化遗产旅游的市场研究。Bronwyn,J.[2](2004)探讨了文化遗产旅游者的动机和需求在旅游形象设计和产品体验方面的作用,Yaniv,P.[3](2003)探讨了文化遗产认同感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2)利用其他旅游形式促进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如Janiskeef'[4](1996)研究了节日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中的作用。(3)参与文化遗产旅游的各主体利益差异研究。Heidi,D.[5](2001)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了在面对旅游业发展提供机会时,遗产地社区各参与主体的不平等地位:Teo,Peggy[6](1997)和Cheungl'[7](1999)则研究了文化遗产相对不同参与主体的不同意义。(4)文化遗产旅游社区参与问题研究。如Natan,V.[8](2002)分析了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社区参与的重要性。(5)旅游对文化遗产的诊释。如Grufudd,P.[9](1999)研究了“凯尔特”主题表述在威尔士文化遗产旅游中的作用[10]。(6)如何保持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研究。Myra,S.E[11]以马里世界文化遗产地PaysDogon在旅游影响下的社会文化变迁为例探讨了旅游对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影响:Halewood[12](2001)以“维京遗产”旅游为例研究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的持续升温,国内学者也开始侧重研究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与文化旅游策划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遗产地旅游生命周期、形象策略、空间整合和市场营销的研究。而目前作为我国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古村落(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古村落(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涉及文化旅游策划部分主要有:(1)古村落(古镇)旅游产品设计研究。冯淑华[13](2002)通过对旅游者行为模式的研究,揭示了古村落旅游产品设计的个性化原则。吴文智[14](2003)则系统阐述了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方法和途径。(2)古村落(古镇)旅游形象设计研究。
二、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文化旅游策划的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江南水乡古镇是江南地区古村落的典范和代表,其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自9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学者研究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涉及文化旅游策划部分主要包括:(1)多数学者侧重于从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现状分析入手,研究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开发问题。(李丽雅[15]12003;孙明泉,2001;王莉[16],2003;雄侠仙[17],2002;江五七[18],2003:阳建强[19],2001)(2)有学者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视角,探讨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竞争合作模式。(陶伟[20],2002)(3)有学者通过对旅游地意象空间进行的分析,提出了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规划与开发建议。(蒋志杰,(4)有学者通过具体分析旅游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研究了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规划。(阮仪三,1996[22],1998[23],2001[24];陆志钢[25],2001
三、西塘古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古镇文化旅游策划开发现状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1)经过十余年发展,以江南六大古镇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是华东区域旅游重要组成部分。而以江南水乡风貌为背景的文化旅游与本区域城市旅游相得益彰。如2001年“五一黄金周”周庄旅游接待人数仅次于北京八达岭长城和故宫,名列全国第三。
2)一些江南水乡古镇通过挖掘本地区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策划的文化旅游产品,不仅促进了江南水乡古镇历史环境的保护,使当地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也使旅游者从中感受到了浓郁的江南民俗,并处处体验着典型的江南人文和自然环境。如2001年至今乌镇先后成功举办香市、花车巡游、烟花大会等节日活动,集中展示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引起海内外游客的浓厚兴趣。
3)江南水乡古镇文化旅游开展带动了其他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西塘传统产业的展示性表演极大促进了当地销售地方特色商品的旅游商业的发展。于江南水乡旅游产品而言,其资源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传统集合。这些元素通过整合从诸多方面反映出水乡传统的内涵。虽然从旅游的6要素层面来讲,西塘旅游产品可以是具备多重核心传统的旅游产品,但从文化旅游资源角度来分析,传统只具有一个核心。差异化构成旅游传统。
2.文化差异化就构成文化旅游资源。
1)民居文化
江南水乡古镇与其他地区的地理结构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导致了水乡民居文化的独特化。这一独特化不仅体现在单体的房间或宅院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水乡古镇的整体建筑格局上。民居正面朝路,四周均有邻里,水、陆平行,呈棋盘状格局。西塘古镇民居的文化特色就是在这一基础上逐渐发展出来的。西塘的长廊是江南水乡给人的最初映像,水乡古镇是在这一格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也是江南水乡在文化层面产生差异,进而产生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与根源。正是通过在民居文化这一层面上的差异,才衍生出了江南水乡古镇在其他层面上的差异[26]。
2)建筑文化
从其文化层面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在这些文化类型中,它与核心文化旅游资源最为密切。无论是单栋的民居还是古镇的民居总格局,都会联系到各类的建筑。以桥为例,每个古镇都有桥梁,且各时代都有一定历史文化意义。桥梁是水乡生活的必要设施,所以游客在旅游时强化桥梁的观光,就形成了江南水乡古镇各类建筑文化旅游资源。当然还存在如弄堂(西塘石皮弄等)、各类商铺(万盛米行等)等其它各类建筑。这类建筑与民居文化有相似之处,所以它们是给游客的最初感官映像。
3)饮食文化
造成这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继承性的原因有三个:
1.江南水乡的饮食习惯拥有浓厚的地域性,尤以河鲜为特色。对于非水乡地区的游客依然具有一定的传统。
2.从历史上来看,西塘古镇都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超过1000年。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当地风俗习惯的区别,产生了形式相同但名称相异的饮食文化,其最具传统的部分是这些食品的文化内涵。
3.饮食是旅游的六要素之一,通常会起到吸引二次游客和以休闲为目的游客的作用。
【论文摘要】本文将从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及新闻写作细节还原容易走向文学化倾向着手,阐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一、真实性——新闻的生命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就点明了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新闻写作必须完全真实,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信守的基本原则。而事实真实,这是新闻真实的首要要求:“第一,该事实必须是真实发生或存在的,有据可查、有证可验;第二,新闻要素必须是完全真实的,即其人、其事、时间、地点、过程、直接原因、直接背景、直接后果、直接反馈、直接影响等必须是确凿无误的;第三,新闻整体事实的真实与新闻细节的真实是统一无悖的。新闻报道与记者采写的最高境界,是反映事实本质。在尚无法达到这一境界时,至少要做到“一般真实”,即新闻必须是真正发生的、真实存在的事实或现象。不虚构、不夸大、不“移花接木”、不“张冠李戴”、不“合理想象”是维护新闻“一般真实”的最低要求。”
为什么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呢?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体现在哪呢?我想从四个小方面来阐述。第一,新闻作品的写作对象是事实,而事实的基本特性是客观性。真实性的重要内容就是准确的反映这种客观性。如果事实没有被真实的报道,新闻也就不成为新闻。新闻正因为是对真实情况的传播,才有价值,如果是虚假的,就会一文不值。所以有人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的“资格”。没有真实性,事实不成为事实,新闻也就不成为新闻。第二,新闻具有多种社会作用,社会作用的发挥,都依赖于新闻的真实性。没有真实的报道,一切作用也都是空话。第三,新闻作品是现实的报道,也是历史的记载。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对“新闻记载历史”这一点有深刻的看法:“为此我热爱新闻工作,从事新闻工作。有哪一种别的什么职业允许你把正在发展的历史写下来,作为它的直接见证呢?新闻工作者就有这种非凡的可怕的特权。理会到这一点后,很自然的会深感到自己的不足。我每当遇到一个事件或一次重要的会见时总是焦虑不安,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眼睛、耳朵和头脑来进行观察、倾听、思考,以便从中理解一条蛀虫如何钻入历史这块木头中去的。”第四,新闻的有效传播必须有读者的信赖。信赖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报道的真实性。
二、适度的文学性语言——锦上添花
来看看一段截取的人物通讯,“1930年曾为浙江地方法院和上海特区法院法官,1957年后执教于上海向阳中学的蔡晋先生,是晚景最为凄凉的一个。他和小儿子一家住在一起,一个小房间,竹屏风后面,一张床板,很薄的被子,这就是他的卧室,里屋住孙子和孙媳妇,一个破旧奶粉罐,装着蔡晋的全部‘贵重’物品。弥留之际,蔡先生孤独的躺在阳台一角,而另一角,恰是护工的休息处。当《英美法词典》的编纂工作接近尾声时,蔡晋溘然长逝。陪伴蔡先生进入另一个世界的,除了他的1933年东吴法学学士证书之外,还有他亲自审订的《英美法词典》稿件,49页,轻轻的放入他的灵柩内。”这段文字运用白描等手法将细节描写的淋漓尽致,可以说将文学化的语言运用的恰到好处。这样就将这个人物写活了,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所以在新闻写作中,适度的文学性语言的应用,会使新闻稿件锦上添花。
三、过犹不及——文学化语言要适度
文学创作与新闻报道都十分强调真实性原则。但文学的真实性与新闻的真实性有不同的要求。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再造”,文学的真实性首先表现在“再造”的合理性上,文学不是生活的机械摹写,它重在通过一定的形象来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因此,作者对从生活中获得的材料必然进行一定的改造、加工和合理想象。这些经过精心改造修缮过的材料被纳入作品的框架,从而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不难看出,作家的整个创作过程就是在生活材料的基础上再造理想材料,并以这些理想材料为工具再造“第二现实”的过程。而新闻写作是“再现”事实,所以在新闻写作中运用文学化的语言是要把握度的,不能“再造”事实,要“再现”事实。 转贴于
细节是优秀作品的亮点,它能把读者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细节成就好新闻的例子不在少数,如果细节还原的好、还原的适度,那么新闻作品就不仅是向读者报道一个新闻事实,而且在语言上还能使读者感受到现场的气氛。发表于《南方周末》的《麻镇:警察故事》,充满了让人产生情绪化反映的细节,从而达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记者以敏锐的眼光打量初次见面的吴齐,A4打印纸一般与办公室人员联系在一起,而一个派出所长抱出一摞A4打印纸,且说“到局里蹭的,免得自己花钱买”(这句话应当说经过记者某些闲聊式的提问后说出的,由此说明发现细节后还要追踪细节),这也很值得注意了,好像觉得不好意思,吴齐“又替自己辩白”,突现了人物的人性化和日常化,表明了他所处的尴尬境地。
四、把握尺度,相互融通
新闻报道中的细节还原是记者把在现场看到的、听到的真实准确的再现出来,运用适当可以丰满新闻的真实性。细节还原不能有想象成分在里面,如果出现了合理想象那么就不称为新闻了,就是纯粹的文学写作了。那么如何在新闻写作中运用细节还原,真实的反映事实?又如何才能使细节还原不过度呢?如何使文学化的语言不过度呢?细心观察、提问、感觉、笔记是获取细节的前提条件。在获取细节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普遍意义上的观察,更要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让自己在参与或非参与的采访过程中,接触并掌握大量的感性资料,以便综合提取有益的细节,只有自己全情投入,抓住的细节才会动人,细节还原时才有据可依。在新闻写作中,细节还原只要做到以下两点就不会使细节还原失度,就不会走向文学化倾向。首先是确立整体的报道中心,围绕这个中心提取采访过程中获取到的相应细节,细节犹如是锦上添花,为新闻作品增色,使新闻真实性更加丰满;第二就是由于对震撼人心的细节的体察,从而生发出整篇新闻报道此处的细节,好比是一串爆竹的引线,也许它们散布在文章的各处,但是从写作构思上来看,正是这些细节带给了采访者强烈的震撼从而生发出全篇新闻作品。
如果新闻中没有引人注意的种种细节,没有引人瞩目的文字,就难以抓住读者飞速运行的眼球,但是我们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细节还原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文学化的语言也要为新闻的真实,切不可出现失度的想象。新闻报道的落脚就是新闻,而不是文学。新闻写作文学化倾向要把握适度,否则会出现“造新闻”、“假新闻”。新闻写作在真实的基础上抓住了好的细节,运用了丰富的文学化语言,并将他们有机的运用到新闻写作中去,才会产生真正好的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关键词:真人秀;文化定式;多元倾向
中图分类号:G22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146-01
近年来,电视媒介的大众化和娱乐化越来越成为电视创作的一个主流。于是娱乐类节目开始出现在原本严肃的中国电视节目中。而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达和资讯的进步,国外的娱乐节目开始传入国内,一种类型的节目开始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这种就是真人秀节目。比如《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英国ITV)、《最弱的一环》(英国BBC)等节目以答题赢取巨额奖金为主要情节,让明星退居后台,而是把普通观众推到电视屏幕前,在此之后,比如《美国偶像》、《幸存者》、《英国达人秀》等节目在全球的火热也让中国观众见识到了真人秀的魔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真人秀节目也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娱乐节目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真人秀节目的文化定式
电视传媒在大众传播中的位置是重要而特殊的,原本的电视传是以一种无意识方式把意识形态的文化让观众感受并接受,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观众的主体地位开始提高,对于收视率的重视也让电视节目悄然转变。真人秀节目的出现毫无疑问印证了这点。早在2000年左右,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有关真人秀的节目,真正在中国引起轰动的节目则是2003年左右出现的央视的《非常6加1》和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特别是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它完全打破了以往大陆电视节目的常态,这档节目其实就是普通人的歌唱比赛。与一般的比赛节目不同,这档节目的海选阶段各个素面朝天,在短短30秒钟用无伴奏的方式进行演唱,一些普通参赛者并不好的唱功全部暴露在观众面前,观众会和评委一起对参赛者的水平进行评价。这档娱乐节目的走红也意味着娱乐节目的方式也开始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以往的娱乐节目是用明星来娱乐大众,相反,《超级女声》却以普通人来实现自我价值。
电视是文化象征的表现者,一个地区电视节目的流行,客观上说明了这个地区主流文化的指向性,节目迎合观众也左右了观众的喜好。而真人秀节目的流行意味着电视媒介所营造的文化和观众亲身体验的文化在某种意义上重合在一起。以往节目中的明星都是高高在上,固然有追星的乐趣,但是毕竟距离观众有很大的距离,而真人秀节目则给观众一个破除等级的虚拟环境,比如上文所说的《超级女声》,每个选手刚刚出现在观众面前时都宛如邻家女孩,再过普通不过,这种去明星化和去经典化更能让观众置身与亲身体验之中。近年来,不同种类的真人秀节目更是让观众这种想象的体验发挥到了极致。有生存冒险类的真人秀,如广东台的《生存大冒险》、益智闯关型的真人秀,如央视的《幸运52》、技能应试型的真人秀,如央视的《绝对挑战》、男女速配型的真人秀,如浙江台的《非诚勿扰》等,能够让观众从各个方面体会亲身感受的。
二、真人秀节目文化的多元倾向
湖南电视台的《超级女声》在05年掀起了收视狂潮,从此以后,这种以普通人为主角的节目模式开始在各个电视台纷纷出现。而真人秀节目也不仅仅局限于几种类型,而是从节目内容到形式,从借鉴到自创,在各个方面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
每一个电视节目的文本都代表着一种话语,为了收视率和节目能够持续下去,节目必须要抓住观众,于是必须在某些方面吸引观众的注意,所以国内电视媒介找到的第一种方式就是引入国外先进的、已经成熟并拥有大量观众的节目。2010年,上海卫视推出的真人秀节目《中国达人秀》,正是这样一档购买了英国的《英国达人》版权的节目。节目从形式到内容完全沿袭了《英国达人》的方式,其中心主旨是实现身怀绝技的普通人的梦想。与其他真人秀不同的是,它没有任何门槛,也不限任何才艺。让每一个拥有梦想的普通人都可以展示自己的天赋和能力。第一季的《中国达人秀》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此之后,许多国外成熟的节目开始被引进到中国来,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脱胎自荷兰的《thevoice》、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则是购买了韩国节目的版权。
[关键词]创新 乡镇群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062-01
要想创新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必须认识到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不断丰富群众文化工作的内容和形式。要想实现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目标,就必须加强对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只有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一、乡镇群众文化的特点
(一)地域性
我国群众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比如,高甲戏在我省闽南地区是比较受欢迎的,无论男女老少都比较喜欢,但是北方地区就不太喜欢这种文化形式。不同地区的群众对群众文化的需求不同,这也是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群众文化形式的原因之一。
(二)多元化
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目标是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由此可以看出,群众文化工作和群众是有紧密联系的,如果群众不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工作创新中,群众文化工作就失去了创新的源泉。不同层次的群众对群众文化的需求不同也决定了群众文化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实现多元化,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只要是群众需求的,群众文化工作都必须涉及,群众文化工作必须进行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工作内容。
(三)功能多样性
群众文化来源于民间,群众文化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分化。人们在创新群众文化工作的同时,也享受到了群众文化工作的成果。在乡镇地区,群众文化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群众文化把多种功能集于一身,让人们得到多重满足。也正是因为群众文化具有多重功能,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
二、创新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途径
(一)丰富群众文化工作内容和形式
要想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就要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如果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一成不变,群众就失去了参与群众活动的积极性,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就失去了意义。群众文化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的体现。因此,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必须以国家先进文化为基础,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很多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和国家法定假日有很大的联系,群众文化工作就可以以法定假日为突破口,开展不同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比如,植树节可以组织群众去义务植树,美化环境。这样就可以把群众文化活动和群众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商业运作
如今,我国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政府的资金扶持。但是,政府的资金扶持根本满足不了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资金需求。要想实现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创新,就需要把商业化运作方式引入到群众文化工作中。群众文化工作的商业化可以更好地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物质基础。群众文化工作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目标,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群众文化活动商业化也是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案例:高甲戏是福建五大地方剧种之一,也是闽南诸剧种中传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大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台湾等闽南语系地区,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2006年,它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以南曲为主,兼收木偶调和民间小调,并在旋律节奏上进行了必要的改革,使之适合舞台上表演各种人物性格的需要,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唱工用本嗓,唱字行腔雄浑高昂,也有清婉细腻的音韵。
2000年以前,某乡镇认为高甲戏就是一种群众文化活动,是供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2000年以后,该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经过不断创新,改变了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模式,逐渐将商业化运作模式加入到群众文化工作中。当地政府和企业合作,群众文化活动加强了企业的广告宣传,群众文化工作者也可以从演出中获取效益,为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和创新奠定物质基础。
(三)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乡镇群众文化工作是为群众服务的。要想创新群众文化工作,就要加强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培训,不断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实现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目标,也可以外聘一些专业人员,提高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水平。群众文化工作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这也就要求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做贡献。乡镇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工作创新的成效有很大影响。
总之,群众文化工作的目标是服务群众,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提升人们生活品质。不同层次的群众对群众文化的需求就会有所不同,因此,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创新水平,丰富群众文化工作内容和形式,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