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心理健康

小学生心理健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心理健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心理健康

小学生心理健康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辅导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160-01

小学生是国家栋梁,,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在认知、情感、行为之间的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的统一,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适应,精力的旺盛和情绪的愉快,人格的健全和发展。心理健康的基础层次是没有心理疾病,高级层次指向高于常态的健康人格发展。

二、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根据一般的心理健康标准,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情绪情感和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1、能充分地了解自己 , 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2、与同学、老师和家长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3、心情开朗,乐观向上,情绪基本稳定。4、珍惜学习,热爱集体,能与学校、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如果说中学生和小学生侧重点有些不同的话,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更能有效的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

三、当前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是轻度的心理异常,与其他心理异常相比较,它的特征是: 首先,情景性和暂时性。其次,功能损害轻微。再者,能调节。中小学生一般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1、学习上容易发生的心理问题

学习上容易发生的心理问题有学习困难、学习懈怠、考试焦虑、恐学症等,在学业不良和学习优秀的学生身上都有可能发生。让我们重点了解一下考试焦虑。

2、成长与发展中的问题

学生时期是人的身体、行为、性格和智力都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小学末或初中开始的青春期在这一阶段,很容易产生适应性的心理问题,如性心理问题。

3、不良性格倾向

学生在性格倾向和情绪上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抑郁、焦虑倾向等。

四、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原则

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心理问题的特征,对于增强与维护教师自己以及自己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此为依据,进行心理健康的诊断。发现心理状况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运用心理学知识加强心理调节,如果发现严重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及时地寻求社会支持系统,主动寻找心理咨询的专业指导。

在了解常见心理问题和表现后,教师所要开展的就是心理辅导工作了。但是心理辅导工作有着相对严格的一些基本原则。所谓基本原则就是指在心理辅导的全部过程中,对求助学生所必须严格遵守的职业道德准则和一般要求,它对心理辅导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结合学者们的看法和实际情况,我们先提出以下四大具体原则,即:保密原则、来访主动原则、辅导中立原则和限制原则,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两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总原则。

1、保密原则

保密原则是心理辅导的生命线,是获得学生信任的基本保障。它要求心理辅导老师要有较强的保密意识,要为来辅导的学生保守秘密,维护学生名誉和隐私。

2、自愿主动原则

心理辅导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而成长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觉的和主动的过程。第二,心理辅导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助人”只是手段,让学生“自助”才是目的。第三,针对中学生,青春期是自我意识、独立倾向快速发展的时期。

3、辅导中立原则

心理辅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存在的权利,承认他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的个体,承认他与教师、与其他人在人格上具有平等的地位。尊重也是尊重学生的选择,承认每个学生是自主的,具有抉择的能力和做决定的权利,具有选择目标的自由。

4、限制原则

心理辅导员的责任并不是无限的,如果一个家长带孩子来辅导,要求辅导员对矫治不良行为负全责是不能被接纳的。

5、发展原则

小学生心理健康范文第2篇

(一)心罚的概念

所谓“心罚”,就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不适当的言行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加以惩罚的一种方式。“心罚”虽然没有对学生造成明显的外部伤害,但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使用不当甚至会影响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成长,部分“心罚”甚至是比体罚更严重的惩罚。

(二)“心罚”的表现形式

1.冷嘲热讽、挖苦讽刺学生。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挖苦讽刺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小学生是未完成的个体,难免会犯错,教师适当批评也是正常的。可有的教师无视学生自尊,批评语言尖酸刻薄,比如:“你真是无可救药了!”等等。这样的批评方式,不仅有违教育学生的初衷,更可怕的是会伤害学生的心灵。2.置之不理,视若无物。表现为把经常犯错、调皮捣乱的学生当做“透明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学生取得的一些成绩、进步也不闻不问,或者轻视这些成绩、进步。3.孤立学生,不让其他同学与之交往。对于学习成绩不好或者经常犯错误的学生,许多教师不是对他们耐心教导,而是冷落他们,并且不让其他表现好的同学和他们交往过多。对有不良习性的学生,有的教师甚至会对他们进行“隔离”,在班级中公开宣布,不让其他同学与他们交往。4.粗暴威胁,表现为用严重后果来威胁学生。部分教师对学习进度较慢,或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言语恐吓,比如: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就把你们耳朵割掉;不听话就在你们脸上刻字等等。

二、心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心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在国内外有关“心罚”的文献中,“心罚”往往被看作是“心灵施暴”,特别强调了“心罚”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但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两面性,心罚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对于那小部分不遵守校规校纪的学生,不采用适当的惩罚是不能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缺点和改正错误的。教育家马卡连轲说过“合理的惩罚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挫折和战胜挫折的能力。”所以,适当地运用心罚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对于素质教育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善意的批评、训斥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因为善意的心罚包含着教育者的苦心和关爱,当受教育者领会到这一点时,他会乐意接受。

(二)心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1.自尊心受到伤害。自尊心是儿童最敏感最脆弱的角落,它既敏感又脆弱。自尊是他们参加学校集体活动的精神支柱和重要驱动力。如果教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另眼看待、经常讽刺、挖苦、甚至嘲笑羞辱,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感到孤独无助,会心灰意冷、放弃努力,有的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出现逃学行为。教师经常地讽刺或者轻视,同学们的嘲笑,后进生听多了,就会产生暗示心理,感到自己没有任何可取之处,丧失追求进步的决心,自暴自弃,更严重的会产生永久的心理疾病。2.引起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对抗。某些自尊心很强的学生,受到教师的讽刺挖苦后,在情感上会与教师产生障碍,在课堂上或工作中表现出疏远教师,采取与教师不合作的态度。这个时候,教师讲的即使是“闪闪发光”的真理,学生也不会感兴趣,不会接受。3.心理惩罚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首先,教师对学生心罚后,同伴就会冷落、歧视、疏远受罚学生,使学生产生对他人的不信任感,从而对与他人交往采取冷漠、回避态度,甚至会产生攻击。此外,学生受到心罚后,会在心灵上留下不愉快的回忆,严重的会产生过激行为,如自残等。其次,学生会因为对教师的厌恶而对学习失去兴趣,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厌学、逃学,出现学校恐惧症等。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对学生经常进行心理惩罚,会造成机体的正常功能发生紊乱,严重的可能导致心理疾病。如果孩子被教师体罚,大部分家长会依法追究,而人们对心罚则不在意,甚至有的教师认为这是很正常的。在教师的冷嘲热讽中长大的青少年,很难想象在心理、个性、自信心等方面会健康发展。

三、避免心罚消极影响的措施

(一)社会和学校要为教师创造有利条件

1.社会应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为教师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免去教师的后顾之忧。2.学校应尽量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举行文艺活动和学术活动,为教师设置交流和进修的平台空间。

(二)家长要采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子女

家长在关心爱护子女成长的过程中,要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使他们从小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学会做人、做事才谈得上做学问。要求孩子在学校,特别是在课堂上一定要遵守校规校纪,尊重教师,团结同学,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把时间精力多用在学习上。

(三)教师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1.转变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经常挖苦、讽刺,只会泯灭学生的自信心、伤害学生的自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纵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看成成长中的人,发自内心地爱护学生,真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付出,而不是为了教书而教书。2.要学会自制,在课堂上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宣泄在学生身上,要及时完成角色的转变。3.学习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近年来,我国颁布了许多教育法律、法规,比如《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等。这些法律法规都强调了要尊重学生的权利,以及学生尊严的不可侵犯性,强调了正确认识学生主体的重要性,强调了保护学生的必要性。教师都应学习这些法律文件,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并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履行之。4.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发展中的、成长中的人。教师必须改变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对学生的发展持有信心。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出现的不足之处,教师要有耐心,要使他们认识到,只要接受教训、只要努力就能进步,从而对自己的发展、对未来充满信心。5.教师要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振动比惩罚更强烈。”对犯错的学生来说,教师的宽容犹如一片,包容他们的错误与缺点,从他们积极的态度中发现优点,予以表扬鼓励,会促使学生自省自责,从而自励自强,追求进步。

(四)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

小学生心理健康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 心理健康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面对急剧变化和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生态环境日趋复杂,身心健康发展所受的负面影响日益增大,致使他们心里问题不断产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情况令人担忧。因此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一)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从各方面的调查表明,由于种种因素,目前儿童心理现状令人担忧。学校应义不容辞的担负起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帮助青少年排解各种心理问题的历史责任,同时,也从更深层次去促进学生的成长。众所周知,健康还包括道德健康。从学生品德心理形成的过程去看,心理素质是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中心,其中道德认识的形成是品德形成的思想基础,而学生本体的思想品德的进展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是在心理发展的基础上明白做人的真谛,掌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本领的。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目前,教育改革的主流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它是整体优化教育。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教育实践活动表明,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搞好学习的前提。

(三)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如健康的心态,就积极自我调整的能力,不怕苦难挫折和挑战,责任心,进取心,爱心,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现在开始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不仅是教育的要求,更是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健康。

二、小学生心理成因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曾对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5个地区的16472名小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这组数字虽不能说是触目惊心,但已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了。小学生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心理现状,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一)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鉴于心理教育的施行受诸多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是直接导致小学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教师的个人素质对学生的心理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神”、人生路上的“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在小学生的眼里都是可资模仿、借鉴的榜样。

(二)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当今的小学生都担负着“振兴家庭”的重任,父母祖辈都把自己未实现的梦寄托在孩子身上,编织着“伟大”的“圆梦”计划。他们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另一方面,在孩子的学业上又加大了砝码,星期六令其上辅导班,星期天为其请家教,教辅用书、过关练习一大套,做完课内做课外。家长在生活上百般呵护,在学业上高度关注,大有“子女成绩好,大人品位高”之境界。

(三)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区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小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社区建立了大人的健身场地,缺乏孩子们的“健心”场所。大教育观尚未在社区有效树立。

三、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消极倾向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进一步认识,越来越多的小学开始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消极倾向。

(一)形式化倾向

有相当多的小学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仅是形式,升学、应试才是根本。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和研究,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最终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二)课程化倾向

有些小学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要求学生机械记忆,甚至还考试。其后果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反使学生承受更多的身心负担。还有一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小学德育的一部分,把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混为一谈。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完善其人格,仅靠传统的学校德育是不行的。

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到小学生心理教育的途径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光靠一两个途径想做好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是不可能的,必须全面启动、全员参与。学校的各个部门、各种教育渠道都应有心理教育的成分,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应该关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做好自身承担的心理教育工作。

(一)学校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构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经营”运作机制

2、加强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育心”专项培训

3、开展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心育”常规活动和课程

(二)家庭方面要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小学生心理健康范文第4篇

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笔者对当前农村小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建议。

1 农村小学生较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1 过于自我。伴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溺爱孩子的风气也与日俱增,家长们认为“再苦也不能委屈孩子”,因此他们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这使得从小被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们入学后仍希望周围人都顺着自己,一旦不如意就乱发脾气,大哭大闹。这些学生常常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人分享,团队合作意识较差。

1.2 孤僻心理。现在很多农村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而且不少父母因忙于打工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等老一辈看管。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大都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对集体生活不感兴趣。

1.3 厌学心理。调查发现,一个班内有接近10%的学生对学习抱有抵触甚至厌恶情绪。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害怕回答问题,考试顾虑重重。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小学生的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将责任归咎于老师。还有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就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1.4 自卑心理。笔者观察到,一些小学生因为家境、学习成绩、外表等原因而陷入自卑情绪,害怕被注视,不爱与人说话,但内心却渴望被集体接纳。他们往往害怕在公开场合做事,唯恐别人笑话自己、伤害自己,常伴随有沮丧、悲观、失望、不安等消极情绪,甚至自暴自弃。

1.5 逆反心理。面对家长和老师的劝导,很多小学生都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甚至故意和家长老师对着干。尤其是当其得不到重视时,便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常常表现出与自己年龄、身份能力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

1.6 自私心理。很多小学生心胸过于狭窄,经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动不动就要找父母来为自己撑腰,一旦吃亏就郁郁不乐,而且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这类学生还表现出不关心同学,虚荣心强,缺乏责任感等行为。

1.7 怯场心理。一些小学生平时在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但一遇到大型考试、重要比赛时,就发挥失常。久而久之,其自信心越来越受打击,对重要场合逐渐生出抵触和胆怯心理。

1.8 焦虑心理。面对家长的过高期望和学校繁重的课业,很多小学生感到压力很大,考试前头晕、心慌、紧张、焦虑,甚至大脑一片空白。他们对现实感到无能为力,对未来感到怀疑和迷茫。不少小学生还坦言,非常讨厌大人们将自己与其他孩子做比较,这让他们郁闷和愤怒。

2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初探

农村小学生出现的这些心理问题,既有社会和学校的原因,也有家长和老师的责任,还与学生自身的身心素质有关。

2.1 社会原因。当今社会,互联网等媒体信息泛滥,价值多元,小学生自制力较差,分辨是非的能力弱,极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愈加激烈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早地把孩子们推向了前进的起跑线,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现阶段中国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大规模流动,带来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教育问题以及心理问题。

2.2 学校原因。在农村,学习成绩依然是评价学生和老师的主要指标,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得不到真正缓解。农村学校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另外,很多农村老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专业知识,不能妥善疏导小学生出现的各类心理问题。

2.3 家庭原因。希望通过学习改变孩子的命运是很多农村家长朴素而坚定的想法,他们往往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不少农村家长忙于生计,根本无暇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更谈不上及时跟孩子沟通。很多小学生放学后是由爷爷奶奶负责看管的,老一辈更加溺爱孩,但对于孩子的心理问题却不能了解。家庭中的不和睦因素等,也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

2.4 自身原因。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还与遗传因素、气质类型等有关,有的学生天生乐观外向,有的狂躁易怒,有的敏感脆弱。另外,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心理不够稳定,易受外界影响。

值得注意的,每个学生面临的问题不一样,导致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细心观察学生的举动,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3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思考

小学时期,是一个人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是良好个性和健康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成才而言意义重大。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大力支持,需要老师的悉心关注与疏导,需要家长的重视与全心配合。

3.1 整个社会要确立和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要切实转变农村地区片面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全面健康成长的思想。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制度的保障、学校的正确贯彻、老师的积极引导以及家长的理解配合。

3.2 定期组织科学调研,全面了解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通过文献研究,笔者发现目前针对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而开展的科学全面的调查研究非常少,大部分研究源自老师的观察和体验,这难免使得相关结论的科学性和推广性受到影响。笔者建议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定期对农村小学生组织一定规模的科学调研,综合运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社会科学方法,发现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以报告的形式进行,让老师在教育中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有的放矢进行引导,并以此提高家长及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

3.3 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农村地区学校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从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抓紧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机制。

3.4 在农村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小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通过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帮助小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3.5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对小学生的心理疏导。比如,开发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乐趣;改善评价机制,多鼓励和肯定学生,有分寸地使用惩罚和批评措施;多与学生心灵沟通,及时化解他们心中的忧虑;多与家长交流,全面了解学生,和家长一起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3.6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重视孩子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并及时疏导。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要善于倾听孩子的话,尊重孩子。要经常与学校沟通,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很多农村家长,只顾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将教育责任完成交付给学校,这种做法对于孩子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

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学校在教育理念、教育设施、师资力量等各方面的发展。农村家庭的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及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也使得农村的家庭教育难以与学校教育相匹配,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孩子所谓“全面发展”的要求。农村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复杂多变,面临更多的心理问题,但是却缺少必要的关怀和解决措施。关注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健全的人格,是中国教育的现实需要,是中国培育未来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志梅.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新一代,2010.7:59~60

2 刘朝廷等.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24(8):34~35

小学生心理健康范文第5篇

心理健康 教育措施 心理问题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基本特征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对于身体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趋重视,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和谐发展,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以人文精神取向,以助人成长为宗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品质还不成熟,社会因素给孩子带来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呼唤合理有效的教育促进措施。

一、气氛和谐,方法灵活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要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貌、用平等、和谐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一切。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教学中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学具,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

二、巧妙暗示,树立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认识和充分估价,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一个没有自信心理的人不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人格,增强学生自信心,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及闪光之处。淡化学困生观念,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例如,在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中,根据活动内容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体验成功,使学生了解班集体的荣誉得来不易,是每个同学努力的结果,增强自信心。当然,提高学生自信心的方法还有很多,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关切的眼神,―句鼓励的话语,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表扬、让学生自己组织班队活动、实行轮流班委制等,教师的表扬、肯定、奖励等外部手段往往有更大的作用。

三、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用良好的校园环境熏陶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通过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达到有德的氛围、智的启迪、体的设施、美的情趣等基本要求。

2.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

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阅读经典名著、写读书笔记、制作精美书签、办读书海报等一系列文化活动,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

3.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建立家校沟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