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范文第1篇

细细品读《卓有成效管理者》一书,心中收益颇深,管理是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做对组织有责任、能影响组织经营成果的管理者,不仅要有管理的方法,更需要会运用方法取得成效的技巧。要具备这些方法和技巧,就要在创业创新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作者从节省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发挥人员优势等方面阐述了管理的方法技巧,这些对我们黄金生产企业来讲,很值得学习和借鉴。07年,山金人以"学**、赶招金、誓夺全国第一"为目标,弘扬黄金精神,创造黄金速度,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管理者锐意进取、奋斗拼搏的结果。观念决定命运,思路决定出路,思想决定行动,作为生产管理者要从管理方向和渠道中寻求成功的方法,从时间、效率和人力方面做工作。

一时间

时间是世间最宝贵的东西,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时机就能创造无限生机,牢固树立时间观念,把握每一分钟,合理调配目标与时间的关系。在生产实践中,严格工作时间,不浪费工作时间,制定时间工作标准,科学地管理时间,规划时间,安排时间任务,统筹规划生产目标的进度。以班保日、日保旬、旬保月为环节,生产按部就班与时间赛跑,与目标追逐。

二效率

把握时间的同时,要客观地认清现实,分析工作中客观情况,提高工作效率。在生产中,扫清制约生产的障碍,创造有力的环境因素,为生产创造条件,逐步提高员工的技术素质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从本质上提高效率。淘汰落后的工艺,采用先进的工艺,改善和和创新工作的各种环节方式,推动标准化生产流程。科学决策、科学管理,起到桥梁纽带作用。

三人力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范文第2篇

彼得・德鲁克1909年生于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曾7次获得“麦肯锡奖”,2002年获得美国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20世纪80年代德鲁克思想被引进中国。他作为管理学科的开创者,在管理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被国际慈善机构授予最高奖项“伊万杰琳.布斯奖”。下面浅谈其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的经典管理思想。

一、如何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有成效的管理就是要事先做好准备,将例外管理变成例行管理,最后以最优效果达到最终目标。“日清”工作方法是德鲁克先生根据企业的实际创造的。“日清”指就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在管理的过程中,每人,每天都有具体的工作目标落,最终形成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的良好工作氛围,人人都负责。

在国际竞争的环境下,要让我国企业要更有效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实施国际化的战略,就一定要解决一个问题――如何培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那么我国的管理者如何才能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呢?简述德鲁克的理念就是:首先是要记录并分析时间使用情况;然后是把我们的眼光集中到贡献上;其次充分发挥人的长处或优势;再则要事优先或先做;最后做出有效的行事计划或决策。

一个管理者,只有在先实现了卓有成效的自我管理的前提下, 然后才能够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只有先提升自身的效率, 才可能成功地管理好别人。有效的管理者的基础是要明确工作任务是什么由谁负责的问题,工作成员之间要有合理密切的信息交流!“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 是要让个人的才智和健康体魄以及工作热情得以发挥。从而使组织的整体效益成倍增长。”[1]管理者的成效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成效的最关键因素;但并不是只有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有助于提高机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像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而且管理者必须担起企业的使命和核心价值观的责任。

总之管理者要做到卓有成效,必须明白自己的优缺点,让自己的长处得到发挥,让自己的短处变得与工作无关;要集中时间和精力做必须做的事情了;做事情要有优先顺序等关于如何卓有成效的方法和实践。只要管理者遵循一定的实践,卓有成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果管理未能创造经济成果,管理便失败。”[2]

二、德鲁克的思想精髓

(一)自我管理

德鲁克认为要从“卓有成效可以学会”、“掌握自己的时间”、“我能贡献什么”、“如何发挥人的长处”、“要事优”、“决策的要素”和“有效的决策”七个方面实现管理者的自我管理[2]。

了解了德鲁克的自我管理思想以后,我们发现如果想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那首先就必须在思想上养成些习惯。要知道如何利用时间。要系统地控制时间,善用有限的时间。重视对外界的贡献。工作并不只是纯粹为了工作,而是应该想想别人期望我们能够做出什么成果!善用长处,抓住机会。要利用自己,同事,上司或下属的长处。不要去做那些无法做到的事情。 将工作按轻重设定好优先顺序并坚守执行。要知道:要事第一。重要的事情先做,不重要的事先放一放,反之则一事无成。善于做出有效的决策。需要的是正确的策略而并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战术。还要明白有效的决策不等同于一致的意见,那是要在不同的意见讨论之后综合总结而产生的结果。

在这个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工作者已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资源。管理者本身是重要的知识者。管理者自身的水平对周围工作者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管理者不断的自我提高是自我管理的有效方法。“在当今社会里, 知识是个人和整个经济的基础资源。土地、劳动和资本―――经济学家所说的传统的生产要素―――其作用并没有消失, 但已经退居次要地位。组织必须吸引和留住人才,激励自己的成员, 为自己的成员服务, 并且满足人员的要求。”通过自我管理与组织人员结合起来实现成效满足社会需求[3]。

德鲁克的自我管理思想不但对管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且对个人的生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自我管理思想所论述的观点都是所谓看得见、摸得着!能让我们受益终身。如果把它普及,大家即使遇到再大的挫折也能抵挡!

(二)管理是实际行动

德鲁克的管理理念管理是实践,所以管理必须落到实践上来。管理者必须把所掌握的理念付诸于实践。因为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德鲁克曾经在《德鲁克文选》书里的序言中说:“我的论文是`行动起动器' (action sta rter)。因为管理不是哲学或理论, 管理是行动。所有这些论文都是行动的结果。”就他而言, 管理实践行动要先于甚或要高于管理理论知识的产生。因此德鲁克极力主张向成功的人,比如成功的企业学习经验。这也是有效、优势、长处、未来、机会、成功等积极向上的和正面的概念经常在德鲁克的著述中的原因。因为在他的思想里,他确信研究和总结成功的经验更加可以激起管理学家和经理人投身到实践的兴趣与热情。

理论来自于管理实践,并通过实践得到的验证。这不正是验证了“理论是检验实践的真理”吗?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西奥多・ 列维特说:“经验来自于我们做过的事, 智慧来自于我们做糟的事。只有来自于管理实践的命题, 并经过精心构造才能创建新的理论大厦。”德鲁克通过对政府、企业的深入了解,有时候会让请他去演讲的主办方或主办人下不了台。因为德鲁克传授的是经得起检验的宝贵经验 ,并不是卖弄学术和一些浪得虚名的道理。

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不只局限于企业,不受某个具体组织的限制,所以他在研究管理实践问题的时候把人、企业和组织放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去考察。德鲁克注重的管理实践,这就是管理学的精髓。

三、管理也需要创新

创新属于一种精神和行动,正是德鲁克管理实践思想的精髓。而创新也需要同实践相结合,将创新的结果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到实践中去探索有规律性的东西,在这个被发现的规律下向更高层次的创新冲刺。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企业的管理应用创新和实践来应对变革。而新的企业更应该去探索新的路径来适应发展。如果期望别人给你一个现成的模式,那么你一定走不下去。就像禅宗里的一句话“借来的或,点不亮自己的心灵”。所以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创新者都应该担起创新的责任!

企业只有进行创新管理才能在变革与发展中保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个全球化竞争加剧的时代,不只有产业内部的竞争还有产业之间的竞争。企业应善于同世界范围内的各国伙伴打交道,去寻找创新的机会。而创新的机会是赢得未来创新成功的保障。去深入了解创新的方法和路径,最后制定合理的创新策略。在一定的时间里对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控制创新的过程。这样会使成功的几率增大。

在科技和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管理需要创新,那么就要进行知识管理。用知识来创造出有效益的策略。去掌握最新的信息,将组织和个人管理相结合去应对信息化的挑战,以最快的速度去创造新的市场新的需求。

从德鲁克的创新思想里我们可以了解到的“创新”是观念上的创新,是用于对未来进行管理。创新并不是一时的,要坚持下去。企业应把创新当做责任,要在企业中营造一种创新文化的氛围,把它做养成一种习惯。构建创新型社会的主要途径是创新,要鼓励全民参与。

四、结语

在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管理理论。其中一些就是昙花一现,接着又有新的管理思想出现。而传播的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是德鲁克的管理思想。要想成为一个有成效的管理者,要懂得自我管理,创新和实践。管理者都应该学会有效性管理,这也是成为有效管理者的必经之路和必要条件。我们应该在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之前应该好好学习和体会有效管理的思路。

参考文献:

[1][美国]彼得・德鲁克.个人的管理[M].沈国华,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47.

[2][美国]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许是祥,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100.

[3][美国]彼得・德鲁克.管理实践[M].毛忠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9.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范文第3篇

一直以来,什么是管理,谁来管理,管理谁,如何实施,如何评估……这样的问题都有待业界进一步论证。例如,对于管理究竟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的问题,当很多人展开辩论的时候,是否有人考虑过它本身或许就是一个伪命题呢?

如果说,管理既不是艺术,也不是科学,而是一种职业,这又会怎样?奥地利的管理学者弗雷德蒙德・马利克就认为,把管理看作一种实践性职业是合适的。“管理与医生和工程师的职业相类似。重要的并不是理论正确与否,而是在实践上能否成功”。马利克在其所著的《管理成就生活》中尖锐地指出,管理跟其他职业一样,是应用和实践的结合,两者缺一不可。就像我们聘请管理者不是让他们来进行准确的分析,而是要用管理的结果来衡量其工作。

假设马利克对“管理是一种职业”的理解是正确的,这就意味着,属于“职业”范畴的管理将在许多方面发生改变。一般而言,每种职业都包括四要素,即任务、工具、原则、职责,那么作为“职业”的管理也应当如此。所谓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完成既定的目标,一切行动以绩效、结果为导向;管理的工具不妨理解为方法,像会议、报告、计划、任务控制、预算、绩效评估等都是管理实践中所需要用到的“手段”;管理的原则就是用来指导决策执行和管理实践的,它为专业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也构成了管理效能的核心要素;管理的职责就是企业的使命感和价值观,简单地说,它是面对一项事业时所应该有的责任心……就这样,马利克敢于对管理的根本性问题发难,抓住一个错误的理论或观念进行质疑、批判、否定,并最终给出答案――管理成就生活。

“管理成就生活”,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也许,这正是马利克以此作书名的目的和用意。这位被“管理大师”德鲁克称为“当今管理学中最权威的人士”和《商业周刊》赞誉的“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想像当年德鲁克创立了现代管理学范本那样,试图通过颠覆那些时下所谓“主流”的管理理念、观点、体系和方法,从而建立起他理想中的一整套独特的管理理论体系。

在《管理成就生活》一书中,我们看到马利克将其实践经验和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包括科学、历史、哲学、心理学等结合在一起,以系统论、仿生学、逻辑学、控制论等构成了其管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马利克倡导公司要有创新能力,不能只顾股东,客户才是上帝;不仅要控制成本(短期利益),更要向外看,有长远目光;不能只靠一流人才,更要用有激情的人;雇佣有勇气的CEO,而不是有魅力的CEO;不要崇尚力量,而要崇尚精神(公司的社会责任)。在马利克阐述的这些管理规则中,人们能清楚地感觉到德鲁克观点的影响。因此,有媒体把马利克的《管理成就生活》,比做来自欧洲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也并非空穴来风。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范文第4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管理不能仅仅依靠管理者个人的智慧,也需要依靠科学的方法、适当的工具来让管理更加方便快捷,更加卓有成效。

工具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次的社会巨变,都源于生产工具的改进与提高,无论是石器、铁器、还是蒸汽机、计算机,都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借助于工具,柔弱的个人也会变得强大;借助于工具,复杂的事情也会变得简单;借助于工具,事半功倍不再是神话。亚里士多德说“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如果赤手空拳,相信亚里士多德不会如此狂妄。

近20年来,管理界诞生了一系列令人目不暇接的管理工具,如SWOT分析、波士顿矩阵、头脑风暴、ABC分类法、平衡记分卡等几百种。专注于实践,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分析,没有喋喋不休的道德说教,实用、易操作,能够拿来就用,成为管理工具被广泛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原因,并日益改变组织的管理模式、人们的工作习惯,甚至组织的体制与制度。

虽然中国的管理者已经广泛采用众多耳熟能详的管理工具,然而他们最终在实践中失望,如近年来,关于管理软件ERP实施失败的报道就颇多。这些管理工具不尽人意的原因何在?作为管理者,我们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管理工具?

我的体会是,一方面这些流行的管理工具过于繁复,推行起来、操作起来比较麻烦。德鲁克先生说:“一种工具,并不一定越大就越好。能够以最小的努力、最小的复杂性和最小的动力做好工作的工具,就是最好的工具。”因而,选择工具,不要被其庞大的看似高深的系统所迷惑,不要被其花哨的包装所遮蔽,要穿透本质,结合自身需求,也许最简单的那个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另一方面,组织千差万别,工具也具有个性,何况大多数管理工具引自国外,文化差异的存在,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陈天桥先生认为:“一条领带虽小,但要是不合适,可能就要跟着换衬衫、换皮鞋。我不想为了一条领带把一身衣服都换掉。”管理工具就如企业的领带,只有符合企业的战略、文化、规模等,才能取得期望的效果。如海尔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方法,与海尔绝对服从的企业文化相匹配,不是任何组织都可以采用的。因而,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对工具,用对工具,才可做好管理。

德鲁克说“管理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实践”,正由于专注于管理实践,许多阅读德鲁克著作的管理者,对之都会有相见恨晚之感。德鲁克的思想博大精深,他教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如何进行自我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创新,他的思想有一种直指人心的力量,总让我们豁然开朗,在我们即将误入歧途的时候给予当头喝棒。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范文第5篇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共享经济这个话题,这个话题我可以从刚刚读过的一本书谈起――《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

协作型消费(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或共享经济,其核心用Airbnb首席执行官Brian Chesky的话来说就是“使用而不占有”(Access but not Ownership),一个人多余的时间、拥有的技能都可以和其他人分享。这种理念在欧美国家十分流行,符合环境保护、提升效益、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等未来理想社会的要求。

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并非偶然。伴随着交易成本的降低,在各自收益最大化的目标激励下,劳动者、企业家、消费者等微观主体自发博弈互动,打破原有的商业模式、重构相互关系,最终形成符合新的、低交易成本要求的新商业模式,也即完成对原有商业模式的颠覆或者说是“破坏式创新”。随着传统企业边界收缩,“劳动者-企业-消费者”的传统商业模式逐渐被“劳动者-共享平台-消费者”的共享模式所取代,完成了共享经济对传统商业模式的破坏式创新。

人人共享的三个前提条件

通过梳理本书,我总结出建立共享经济的三个重要前提:

人人共享模型的核心要点:

利用产能过剩,实现实际的经济效益;

利用科技建立“共享平台”,使分享变得简单易行;

个人是具有影响力的合作者。

举例说明:

第一,产能过剩。为了体现个性化,厂家生产100件衣服供每一位消费者挑选,而购买则是百里挑一的过程,这种生产方式浪费了很多资源。

第二,共享平台。将过剩的资源放在平台上,才有可能达到最高效率。以前的所谓“黑车”只有建立共享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整体调配利用率较低的汽车,资源才有可能达到最高效能的共享。

第三,人人参与。以Uber为例,平台的创造需要组织者,司机和乘客也是参与者,他们的参与构成了全新的形态。这不是简单的运输,而是人和人的交流,人人参与是共享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同拥有而不占有

使用权和拥有权的分离,也是共享经济的重要基础。共享经济把两者分离,所引起的革命是巨大的。

以新闻业、出版业为例,畅销书的品种只占出版业5%左右,却占有整个行业50%的利润。创造畅销书,需要好的作者、编辑、出版人,而这些人少之又少,如果把他们锁在一个公司里,他们创造出的效益就释放不出来。如果将组织和个人的关系改写,让他们在共享平台上沟通创造,试想一下,这样的平台就有可能颠覆整个出版行业。

所以,拥有权和使用权不简单地固化生产资料,人的生产资料也包含在内。一旦颠覆了人和组织的关系,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基础将不复存在。出租车的改革之所以这么困难,是因为在行业被颠覆后没有找出新的管理办法。

共享经济的三个特质

共享经济的特质:成本低、连接、可持续性。

最近出版业流行众筹,这是一种尝试,但也有弊端。当众筹了一本书之后,周边的资源被消费了一遍,众筹一本书可以,而两本、三本则不可持续。所以,可持续性是共享经济的一个特质。

第二,连接。如果人和人的连接不越来越密切的话,整个共享经济就不可能调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就不能支持共享的基础。由此可以引出另一个话题:连接靠什么?

第三,成本。共享经济的成本很大程度上比传统运作的成本要低,如果把注意力放在话题和话题设计上,会大大降低沟通成本,每个人消耗的时间也会降低。

共享经济要能够完整运行,还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个是体验的重构,包括产品设计和使用上的易用性在内的体验颠覆;

第二个是价值的重构,主要是指对碎片化时间以及闲置物质资产的价值释放,这也是共享经济最显著的特征;

第三个是连接方式的重构,这是对传统商业体系的重构,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连接的成本,以及提供新的连接方式。

共享经济是一场“精英革命”

共享经济让越来越多“专业者”“诚信者”“管理者”,在一个或者多个分享平台上进行全职工作。通过提供品牌、行销、支持与分销服务,分享平台让这些独立的专业人士在某种方式下扩展了他们的业务。

在我看来,共享经济不是大众创业,应该是精英创业。所谓的精英,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的精英:

第一,专业者。“人人参与”中的第一个“人”是精英,需要在领域中表现出足够的专业水平。这一点对大多数创业者来说并不难。

第二,诚信。参与共享经济的精英必须是一个诚信者。近几年我参与了不少课程体系的建设,在中学课程研发中,我发现我们对诚信的概念是模糊的,“不说谎”和诚信教育不是一回事。信用更多是承诺,完成这个承诺就需要能力和道德两方面的高素质。

第三,管理者。德鲁克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管理者的自我要求理论,强大的管理者对自我、对组织的管理能力表现在时间管理、项目管理等,尤其包括对自我的信用管理上。

在共享经济的时代,协同创新的场面会越来越多,相应地,失约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多。失约的原因不单纯在道德层面,而是在整个思维方式和项目管理上都存在失约。如果不能成为一个“管理者”,那么在共享经济及其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参与是不能保障的。

所以,共享经济不只是个经济模式的探讨,还是一个管理话题。

共享经济的三个转化

我认为,如果向共享经济方向发展,需要三个转化。

一个简单的四阶段循环路径来解释旧模式向新模式的转变:产品-服务-市场-平台。第一个转变是从卖产品到卖服务,关注的是客户(人)的真实需求;第二个转变是把一对一的服务转化成一种可以共享的服务需求,创造出可围绕自己的品牌进行交易的市场,培养更多的潜在客户(人)参与其中;第三个转变是把前三个要素都放到一个创新的平台上,鼓励更广泛的分享与创新,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环境。

具体说来:

第一,产品转化为服务。如果只是把产品单纯地放在平台上进行销售,这种方式不是共享经济,而是电商,因为这种方式的核心仅仅是交易。尽管产品是过剩产品,但彼此之间除了交易没有交流。共享经济的第一件事是人人参与,必须完成从产品到服务的转变。这个“人”是专业者、诚信者和管理者,能将产品转化服务并增值。因为“人”的出现,才有分享和共建的过程。

我们在社群内对《共享经济》这本书进行讨论,就是把产品转化为服务的过程。Uber因为有司机和乘客的互动交流,所以成为共享经济。而神州专车仅仅通过平台来调度车辆,司机还是原来的司机,没有转化为一种服务,所以不能算共享经济。

第二,服务转化为市场。我对市场的理解不是虚化的市场,而是“人人参与”的第二个“人”。更多的认同共享经济价值的人参与进来,用全新的参与模式和第一个“人”互动。人人参与的两个“人”是不同的,一个是服务,一个是市场。

正是因为有市场,才有可能让更多的资源在平台附着,让资源走向“越分享,越经济”的方式,由此出现了第三个转化――市场转化为平台。实际上是把前面的产品、服务、市场都放到平台上,这个平台是产品、服务、市场共同的生态圈,很大程度上完成了共享经济整个体系的运作。

人、组织与社会的关系将得以“重构”

我们正进入预言家们很多年前所描绘的未来。由于新一代人的出现、知识型员工、信息流通的变化以及社会压力的增加,组织和人的关系正发生变化,组织的结构正发生变化,组织和社会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其实,这三种变化都可以归结为“人”的变化。“人”发生了变化,在组织中,人的角色变得越来越自由(组织和人),人一起工作的方式发生变化(组织的结构),人在组织和社会间飘离(组织和社会)。

共享经济最大的障碍也许来自“人”的能力

参与共享经济是知行合一的过程,除了成为专业人士之外,成为讲信用的人和管理者则是更大的挑战。这两者之间,由于自我管理出问题,导致信用不能兑现,所以,更大的问题在于能不能有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共享经济已然碎片化,个人将从组织中剥离,成为自由职业者,更好地去掌握命运和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做不到良好的自我管理,信用则很难维持,人和人之间的障碍就会形成。

德鲁克的名著《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认为,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管理者需要五项要素,包括:

1.有效地善用有限的时间。

2.重视工作的贡献。

3.善于利用各人的长处。

4.集中精力于重要领域。

5.善于做有效的决策。

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具有以下六个特征:

1.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

2.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3.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知道自己所能做出的贡献在于:创造新思想、远景和理念;他的原则是:我能做哪些贡献?

4.在选用高层管理者时,要注重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

5.要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但要有选择性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

6.只做有效的决策。

如何运营好一个社区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关期刊更多

快乐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工业设计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民族论坛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湖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