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生理解较快。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天气是多变的,你们见过哪些多变的天气呢?”学生从日常生活入手,可以说“一天上午还是晴天下午就下雨了”,“东边有太阳西边在下雨”。学生易理解,也容易接受,感受天气的不同。接着教师进一步深入教学,让学生从诗句中分辨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教师还可诱导学生说出更多的关于天气与气候的诗句,课堂氛围十分活跃。这些都是学生日常能够接触到的课文,学生的熟悉感是激发他们兴趣的诱导点,以这种激励激发学生,让课堂氛围活跃。
二、表率激励,增强学习动力
教师是学生模仿的重要对象,所以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模仿的榜样,教师在各个方面给学生起到表率的作用,以自己作为楷模,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授《水资源》这一章节的“节约用水”的时候,教师就需要给学生树立一个节约用水的榜样,让学生能够去模仿、去学习。但是课堂并不是生活,怎样才能体现教师的节约用水呢?这时候教师就设计了一个课外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节约用水的日常生活。教师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开展此次课外活动,学生与教师分别扮演家中不同的角色。体现“一水多用”和“用多少放多少”的原则节约用水。教师在家庭中扮演母亲的角色,首先教师在非节水型抽水马桶水箱内放置一块砖头、一个装满水的可乐瓶或盐水瓶。接着在表演洗澡的时候,教师扮演的母亲角色,间断放水淋浴,搓洗时及时关水;给小孩子洗完澡后,将水用于洗衣、冲洗厕所和拖地等。表演在厨房的时候,炊具、食具上的油污,用纸擦除再洗涤;洗涤蔬菜水果时,应控制水龙头流量,改不间断冲洗为间断冲洗。在这个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教师日常生活中的节水小常识,教师这种亲身示范的方式,让学生有了模仿对象,自然学习积极。
三、竞争激励,寻找学习方法
竞争意识存在每个人的心里,每个人都有相比别人做得好的想法,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自己比别人优秀。教师要善于利用竞争激励的方式,激发学生自我探索的动力,发觉自身潜力,找到最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如在学习课文《欧洲西部》的时候,教师利用课程特点,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竞争游戏。欧洲西部是一个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而这些也是教材的一个重点,教师由此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比赛学习。教师让学生联系前面已有的知识,通过提问、学生回顾、动手计算、读图查找等学习方式,进一步突出欧洲西部各国的经济特征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学生可以分析自己要介绍的国家在欧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或者分析其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或者人文小故事,不局限于课本,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最后教师评选出分析的最好的同学,给予表扬,让学生们能在这种竞争机制中收获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批评激励,端正学习态度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一些客观原因犯错误,这无可厚非,但是有时候也会因为一些主观原因犯错误,如粗心大意、骄傲自满等,这时候,教师除了要帮助其改正错误以外,还应该给予正确的评价,这叫做批评激励。学生在接受到了来自教师的批评之后,对其错误就会印象深刻,不再犯类似的错误,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如在学习《地形与地势》的时候,教师会引入分层设色地形图这一概念,而且围绕这一概念进行全面的学习,让学生明确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由哪些山脉构成的,三级阶梯的海拔高度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的分布,并再次提出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学生按照课堂上已学完的知识去分辨,有的学生很快就能得出答案,但有的学生因为粗心大意,在活跃的气氛中得意自满,所以出现了错误。这时候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表扬踏实、诚恳的学生,批评自满、得意的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学习上的错误。
五、结语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实现初中历史课堂的分层互动式教学。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不相同,因此需要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培养与分层分组式教育,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基础及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参加各种活动。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2.1有效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包括视频、动画、图形、声音、文字等全方位立体式展现历史场景,让学生在获得真实体验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对历史知识进行宽角度、多层次的解读,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历史教学效率,而且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再现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信息储存量大、表现力强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的风云变幻,引导他们想象英雄人物的雄才大略、不凡气度,培养其对历史的理解力、洞察力,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能力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在讲八年级上册《》中的这一历史事件时,可以播放《甲午风云》影片中的几个关键片段:邓世昌等在海上英勇抗战,为国牺牲;李鸿章令北洋水师避而不战,以求自保;慈禧太后为准备她的六十大寿,大肆挪用公款铺张浪费;最后北洋水师全军覆灭,以清政府彻底失败而告终。接下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装备如此先进的北洋水师竟然在短短几天内被日军毁灭?在真实可感的视频刺激下,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家仇国恨在内心百感交集,经过全面客观细致的思考,对历史事件进行系统总结,深化认识,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2.3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特有的音像效果与情感渗透力强的优势,便于在课堂中为学生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情境,再现历史的真实发展过程,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历史的波诡云谲,从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启发。如在讲八年级上册《》中的这一历史事件时,首先播放《》影片的几个特写镜头:官兵大肆吸食鸦片,战斗能力不堪一击;国库白银外流,导致出现银荒;百姓因食用鸦片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令人痛心的画面让学生深刻感受国弱民贫的苦难时期,无需任何语言,就可以形象地再现鸦片给祖国带来的沉重灾难,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对危害的认识,让学生不仅学习了真实的历史,而且也得到了反毒防毒教育。
2.4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不仅是掌握基本的历史常识,更要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熟练掌握自学方法加强实际动手操作的技巧。如在讲到八年级下册《“”的十年》这一课时,可以布置预习作业让大家搜集的相关资料,可以是那一时期的会议记录、老照片以及流传的民间故事,然后让同学们将这些历史资料做成电子课件,用以在课堂上展示,形成资源共享的学习模式。由于在这次教学活动中,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进来,多渠道搜集资料,积极思考,广泛开展交流讨论,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媒介,在学生中开展自主性学习,为每位同学提供了自我表达的空间,突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个人学习与团队合作的密切联系,丰富了教学形式,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
3评价与反思
科技的发展和普及,为教育界改革的深入开展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极大地改变了教育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教育理念产生影响。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科技成果走进课堂,实现光、色、形、声等多感官信息辅助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让他们在大脑中形成更加深刻的历史记忆,从而对知识有一个全景式的总体把握,所以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现代科技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借助多媒体从不同角度对历史进行情景再现和诠释,摆脱时空与抽象的局限性,尽管多媒体只是用以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而非教学主体,但它的确能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历史场景中触摸时展的脉搏,领悟历史学科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 初中语文教学 有机结合
在传统教育的弊端日渐显露、人们对自身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之际,由建构主义理论提供了符合人们个性化以及创新性要求的教学原理和策略,奠定了学校教育的强大实践基础。所以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初中语文教学,是颇有探讨意义的。
一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上,不少教师还往往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用权威压服学生。这种不提供实际情境,无视学生个体感悟和合作学习的课堂,使学生难以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消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因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以致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只会将知识拿来简单套用,而不会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这说明,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这不是简单“告诉”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处于某个情境中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由于个性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这些差异本身便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建构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有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如果以建构主义为基本理念,课堂上教师能提供合理的情境,使学生经历特殊的学习过程,定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使每节课都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
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认为:“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基于这种观点,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传知已不重要,启智才是良师。此背景下的语文教师比任何时候都应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现成的,可是知识的获得却是孜孜探求的结果;知识本身是多变的,可获得知识的方法却是少变的。因此,教会学生知之的方法,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他们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在阅读中伴随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并从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通过多角度变换形式的写作体验,建构自己有创意的、独特的感受和表达,增加主观性知识,是建构主义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结合的落脚点。
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感知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为学生学习搭好“脚手架”,这样学生学习才能轻松自如地沿着概念框架攀升。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开放自主的学习内容,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在自主体验中形成积极的思维状态。如在教学《春》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学生们经过认真熟读背诵探究,给出了各种不同的答案,一部分学生认为用六幅图画描绘春景,六幅图画既是一幅幅独立的春色图,连接起来,由远而近,由淡而浓,又构成了万紫千红的巨幅画卷;一部分学生认为是从春天的六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写了春天的全过程;还有的学生认为,是从冬天写到春天,从早晨写到晚上,从天晴写到下雨,从城里写到乡下,从老人写到小孩,从植物写到动物,从视觉写到味觉、触觉、听觉等绘出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虽然建构的角度不同,得出的问题答案各异,但都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要注重情境的创设,要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以在此基础上实现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自主建构。知识是个人与别人经由磋商与和解的社会建构,学生只有通过与他人进行经验交流,才能形成自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即学生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协商,使原来确定的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不一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学完《春》这节课,该教师布置了如下课题:学习课文观察方法,指导自己作文。学生们经过小组讨论,达成以下共识:观察首先要细致入微,课文中写小草“偷偷”地钻出来,写花“像火”,“像雪”,“像霞”,不经过周密细致的观察不行;其次,观察要有重点,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态,形形,春天万物萌动,观察不可能面面俱到,观察要做到心中有数,选择重点;最后,观察还要把握事物的特点,驰骋联想和想象,才能使观察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样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效果不言而喻。
总之,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较为广泛地运用于教学改革与实践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中,有着深厚哲学和心理学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能否真正激活语文教学,以及激活后的语文教学的形态与功能如何,将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每个语文教师都应孜孜以求。
参考文献:
[1]李伟才,杨程基.建构主义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5,(9).
[2]杨丽茹.基于“西方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情境型语文教学模式[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02).
[3]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5).
一、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对自然界的事物都怀有浓厚兴趣。就初中生来说,培养观察力,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发展智力,有重要的作用。观察力可以帮助初中生得到周围世界的有关知识和信息,是认识世界的基础。我引导学生到人群中去观察。比如:让他们到集镇上观察人们买卖东西时的言语、动作及一定心理下的表情,并对坑人骗人的行为进行教育而支持受骗的弱者。这样,可培养学生的正义感,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能打击不法分子,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一举多得。
我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在尽情地玩耍之中,观察万物的悄然变化。去看春天的绿芽,夏日的鲜花,秋季的果实,寒冬的落叶,去听蝉鸣鸟唱。然后再让他们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细致的描绘,从而提高其表达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发展他们的观察力,对他们将来从事其他工作都极有好处。
二、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养成学生观察品质
初中生还缺乏观察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初中生注意力不够稳定、持久。观察时,要求学生观察做到“明察秋毫”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现象。学习《荔枝图序》时,我把荔枝的树形、树叶、花朵、果实的解剖图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准确描述荔枝。结果有些学生观察不够仔细,描述时漏掉了荔枝的膜。针对这一情况,我要求学生观察时要细致入微。
观察不是目的,而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手段。如果将大量的有价值的观察笔记通过有效地整理、概括,就可开拓新的创造园地。培养学生写观察日记,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初中生观察的不稳定性和不持久性,我在班级开设《语文学习园地》,把学生的观察日记粘贴出来,学生的劳动成果有了展示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这样一来,学生把观察当作一件乐事、趣事,勤于为之。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使得观察的目的更加明确、全面、精确、深刻。
三、培养学生观察的方法,养成学生的观察思维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被人们称为智力结构的门户。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发达的智力的一个极重要的特点,就是善于观察。”可见观察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初中生活泼好动,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多观察、多参观,促使学生的观察力得到良好的发展
如我在上《中国石拱桥》时,为了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我国石拱桥的特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我带学生参观遇龙河上的几座石拱桥――遇龙桥、金龙桥、富里桥。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对石拱桥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的同时,觉得知识、技能在人生发展上有重要作用,从而更努力学习。在这次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2.营造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多观察
有些初中生性格比较内向,上课时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必须发扬民主精神,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把自己观察到的内容(现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我在上《鲁提拳打镇关西》时,就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鲁提打死人便走,他不怕王法吗?他这种为民除害的方式值得学习吗?针对这个问题,大家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法制社会必须依法办事。
3.初中生童心未泯,喜欢自由,喜欢大自然
适当开放语文课堂,把课堂搬进大自然,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在自然中求知,在自然中感受美,在自然中学会观察和思考。如我在上《大自然的语言》时,带领学生外出踏青,让学生在绿芽嫩草、莺歌燕舞、春风细雨中感受春天的信息,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形成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我带领学生去感受春天的温暖与美好,去体味“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味道。学生经过切身的感受都体悟到了春天勃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学生捕捉到了文章中的生活气息,从而理解了生活,学会了生活。
4.运用多媒体教学,或进行实物教学
有的学生视觉观察力强,有的听觉观察力强,有的嗅觉观察力超常,这种差异与各人的先天素质和实践活动有关。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观察时,尽量使学生的多种分析器官协同活动,用眼看,鼻嗅,手摸,耳听。对观察对象的了解,比只用一种分析器官深刻全面。如上《爱莲说》时,我用电脑将荷花的画面播放出来,同时配上音乐朗读,让学生感受荷花的美,感受作者独特的审美观。又比如,观赏一朵,如有可能要细心闻闻,小心摸摸,再听别人讲讲。特别要注意认真加以思考,想想这种花与自己以前所见到的花有什么相似点,不同点,想想栽种这种花有什么益处。如果这些方面都认真加以思考了,那么我们对这朵的观察,就会更有新鲜感,更有体会了。
5.初中生观察的目的不是很明确,观察的步骤和方法欠佳
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交给他们正确的观察步骤和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就能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有重点的进行观察,才不会漫无目的,无所收获。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我明确提出观察的目的:菲利蒲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变化反映什么主题?观察方法和步骤:观察于勒身份的变化。这样学生有的放矢,很快完成教学任务:明白了在资本主义国家里人与人之间是裸的金钱关系。
关键词:心理健康;初中语文;渗透
引言: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速,物质文明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然而就我国而言,精神文明的步伐并没有及时跟上,以心理健康水平为首,亟须引起足够重视。初中生正处于第二次自我意识发展的特殊时期,在学校教育中若不给予足够重视,很容易让学生由于没有正确引导而误入歧途,对自己及同学造成伤害。除了单纯的心理健康课程之外,还可以在其他科目的日常授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样,既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长,又丰富了载体科目授课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兴趣。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学生及家长对其非常重视。又由于语文的基础性及阅读的广泛性,使得语文在承载心理健康教育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自己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它。心理健康是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学校对学生进行足够强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就相关文献报道,心理健康问题在初中生中较为普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际关系方面
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第二次萌芽。许多家长向学校反映,中学生比小学生听话了,难以管教了,也不与家长交流,好像每天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事情。据报道,有将近23%的中学生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与家庭成员之间相处不融洽尤为突出。另外,青春发育期,无论是性生理还是性心理都有跨越式的发展,如何处理好同异性的关系,也成为初中生人际关系发展的一大课题。缺乏学习途径的学生可能会变得自信低、不合群,爱发脾气,甚至会影响学习。
(二)学习态度方面
从小学升入初中,认知发展是一个跳跃。从逻辑思维到形象思维,从知识的广度到学习的深度,各科目的教学大纲要求都提出了更进一步的目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另外,由于学习方式由老师带着学逐步转换成为自觉主动的学,学生应对这样的转变也需要一段适应过程。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在学习上的焦虑。如何应对这些焦虑,使其压力有效转换成为学习的动力,不至于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绊脚石,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其作用。
(三)思想品行方面
大多数学生在青春发育期都有眼高手低、爱唱反调、对长辈没礼貌等恼人的行为。一些家长由于缺乏应对的策略,而跟学生硬碰硬,让学生的这些原本正常的恼人行为愈演愈烈,甚至升级成为品行问题。常见的品行问题有习惯性说谎、频繁逃学、离家出走、攻击等。
其实并非学生本身是“小恶魔”,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也是受害者,焦虑无助的学生需要的是正确的引导,学习如何化解这些冲突。由于强烈的逆反心理,在专门的心理健康课上的教学也许效果不如丝丝渗透在其他科目中的好。而语文由于其人文性,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天然载体。
二、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良好科学的课堂设计本身就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推动作用。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有效交流。老师可以利用合理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让学生抓住交流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展师生关系并且辐射影响学生使其发展健康积极向上的同学关系。可以开展的教学活动有课堂竞赛、小组合作探索、辩论赛等等。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建立关系、合作所需要的品质,并且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在学习中可以如此快乐。以上这些策略都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发展,是一块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二)在教学内容中渗透
大量阅读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环节,有目的的给学生安排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优美文章,让其阅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消化吸收。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曾开展过一次有趣的阅读活动:笔者安排学生在课下各自阅读名著《雷雨》。挑选文章中自己喜欢的人物对其总结和分析,要求总结文章中对该人物的描写以及其在故事中的人物发展脉络,之后根据自己的总结来描绘该人物在故事发展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并设想,若是自己,是否可以改变该人物的内心状态,使其在故事结局有不同的结局。先要求学生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交给老师,之后由老师组织学生集体讨论作业内容,挑选出优秀的作品来,全班分组,每组负责一个主要人物,按照学生作业中所改进的人物心理状态,演出不同结局的“新雷雨”。
这一活动促使学生仔细阅读了文学名著,而在阅读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故事中人物内心状态的变化,锻炼了其共情能力;为人物设计不同的结局,给了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通过修改故事中人物的内心状态来学习如何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
结论: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日常教学中,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并且符合初中生存在逆反心理的心理发展特点。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嵌入性强,使其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项目中占据重要地位。老师在教学中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这两方面入手,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培育出心理健康的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荣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