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接触网实训总结

接触网实训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接触网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接触网实训总结

接触网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以岗导学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构建

一、引言

随着我国电气化铁道的飞速发展,铁路部门对电气化铁道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日益提高,因此,作为和铁路行业紧密联系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必须融入铁路行业特色,这就需要在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体现与时代特色相符的理念实施和完善。基于“以岗导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将高职教育与企业特色及需求紧密结合的一种职业教育理念。

二、基于以岗导学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与步骤

(一)企业岗位调研

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对受教育者通过专门的训练使其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职业技能。在这一过程中,课程内容成为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因此,构建基于以岗导学的课程体系时,课程的内容必须来源于企业岗位的调研和分析。企业岗位调研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划分岗位群。划分岗位群是构建以岗导学课程体系的基础工作,为后面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归纳、确定学习领域提供依据。经过调研后得知,一般适宜电气化铁道专业毕业生在铁路系统就业的主要工种有:接触网工、电力线路工、牵引变电所值班员、电气值班员、变电检修工、继电保护工、电气试验工、轨道车司机八个岗位。

2.确定岗位核心技能。所谓岗位核心技能,就是胜任这个岗位应该具备的专业技术技能,在调研中要以上述八个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为基础,结合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岗位培训规范和行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专业培养要求确定岗位的核心技能需求,例如接触网中级工的岗位核心技能如表一所示。

3.了解企业的培养要求。员工作为企业的关键部分,在对其准员工的培训中要注意所就业企业文化、企业内涵及非智力因素等需要的需求,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要处理好素质、知识、能力与技能的关系。

(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归纳

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与归纳主要是描述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岗位工作任务繁杂而又零碎,不能全部照搬至教学过程中,因此,在学校的教学设计需要邀请企业专家,会同专业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开展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而在总结时,要紧扣“典型”二字进行,即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归纳的来源依据是繁杂而又零碎的岗位实际工作任务,但是要将岗位工作任务进行科学合理的汇总、归纳、合并等。并且归纳后的典型工作任务应与后续学习情境的设计相关,使“典型工作任务”成为贯穿全课程的实际工作项目,成为课程知识教学开展的重要载体,例如,接触网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表一所示。

(三)划分行动领域和转化学习领域

分析与归纳典型的工作任务后,首先应通过整合,将工作任务划分为行动领域,然后以此为基础开发学习领域。行动领域是某一类典型工作任务的集合和集中体现。行动领域的划分即将某一类工作过程、方法、对象、成果相似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类并对其进行描述,例如接触网网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有21项,但经过归类划分后形成了6个行动领域,如表一所示。通过对行动领域进行工作内容分析和所需具备的能力分析,则可相应开发与之对应的学习领域。开发学习领域即开发课程,具体就是为了形成相应的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四)构建课程体系

各岗位所对应的专业学习领域确定后,就可以整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基本素质课程、职业能力培养课程、职业素质拓展课程和职业综合能力课程,如图一所示。

基本素质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其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并为后续课程提供支撑。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基本素质课程包括公共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公共素质课主要由语文、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外语等课程组成。专业基础课主要由机械制图、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基础、铁道概论、高电压技术、电气工程CAD、钳工技能实训等组成。

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是学生从事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掌握岗位核心技能的基础。在课程的归纳和整合中,按照岗位核心能力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与分析确定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的思路进行。电气化铁道技术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包括接触网、牵引变电所、牵引供电系统分析、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技术、配电线路、牵引供电系统继电保护、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等。

职业综合实训课程是为学生综合掌握专业面向工作岗位体系的技能及具体岗位完整的工作行为而进行的综合性技能训练。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职业综合实训课程包括接触网工技能考证培训、电力线路工技能考证培训、接触网综合实践、牵引变电所综合实践、顶岗实习等。

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选修课程,为学生就业和就业后岗位升迁、拓展所需的知识、技能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主要包括牵引供电规程与规则、电工考证实训、动车组技术。

三、结语

构建适合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中之重,因此,作为岗位特色非常明显的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在专业构建时应以毕业生面向的工作岗位为基础,以“以岗导学”的人才培养理念为理论依据,通过企业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归纳、划分行动领域和转化学习领域、构建课程体系等步骤构建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欣萍.用“以岗导学、岗学融合”原则构建高职铁道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报,2014,26(01):53-56.

接触网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对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课程改革的背景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出对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并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总结教学改革的成绩。

关键词:局域网组建与维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成绩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1、课程达到目标与教学方法的矛盾

局域网组建与维护是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网络专业学习其他网络专业课程的基础性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将为其他网络类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课程设置总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局域网相关的原理、概念的理解,加深对网络设备的了解,掌握对网络命令的使用,熟悉对网络软硬件的配置方法,实现局域网的组建和维护。但现在学校采取的还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明显与本门课所达到的目标相矛盾。

2、内容不足之处

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这门课程内容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比较多,而且部分理论的有点空乏,实训操作内容不够,有些实操内容的章节介绍得比较笼统,操作步骤几乎都是用文字描述,少有图片,学生对这些内容不好掌握。还有对局域网布线,如何布线,布线需要的材料,基本没有提到。对一些重要的网络命令解释不够详细。这与社会培养中职生有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相矛盾。

二、课程改革方案

1、教学内容的改革

本门课程内容比较重理论,所以要多增加实操内容。课本里几乎没有局域网的综合布线内容,要增加这部分内容,并且作为重点内容。特别是综合布线基本技能训练,网线制作,打线训练,安装信息插座,安装数据配线架,安装110语音配线架等内容要详细讲解和演示。对布线好的位置要出图纸,因此 要增加VISIO软件的学习,专业绘制布线图纸的软件,一个完整的组网过程都要有图纸布线和跟踪。

2、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教学方法上采用边理论边操作的方法。在专用的网络电脑室上课,老师边操作边演示,对难点还要制作出相关的课件演示,改变以前先理论后实验的教学方法,要理论和操作一起上。操作时要让学生分组,组员最好不超过5人,以组为单位实验操作。遇到问题老师先不回答,要求学生自己上网查找答案,实在不明白,老师就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每组同学要分工,每次上完课还要学生写实验报告,报告要详细写清楚每同学的在本次实验中所做过的工作,分析那个同学做得好,那个没有做好。通过这样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局域网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掌握一定的组建方法。但是仅仅对于实验室几台电脑的组建和维护还不行。于是在开设本门课的下半学期,要求学生对某个电脑室和整个校园网的组建分析,写布线图,对出现的故障分析和想办法解决。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大多数学生都会对校园网的组建和维护有了深入的了解,能分析故障和解决一部分问题。

三、课程内容改革取得的成绩

根据学校的课改指导方针,对《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从自身授课和学生接受知识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1、从教师方面看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后,老师为了更好的适应课堂,适应学生。务必要对怎样上好课,有很充分的准备。

1)扩展知识面。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全面的认识本门课,所以要求老师对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有深刻的认识,要广览这方面的书,这样大大扩展老师的视野。并且从一个局域网的组建与维护,扩展到整个网络的组建和维护,通过学生对局域网提出的问题,现在的学生因为接触网络比较多,提出的问题往往有难度,为了解决他们的问题务必要求教师有渊博广泛的知识。上实训课时因为要求学生分组操作,而且实训的内容很多,那就要求老师在计算机方面的能力要全面,各种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使用到网络故障的分析都要老师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要完成上面的种种,这就不是要老师有一桶水就可以的了,而是要有多桶水,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才不能的随着社会的要求增补课程内容。

2)提高老师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通过会出现好多问题,有些问题老师平时的操作不一定会出现,如何帮学生走出学习的困境呢?这就要求有很好的问题解决能力。要解决这些,也就要要求老师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创新,而且还要不断发现课程内容的不足,补充新的课程内容。

3)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和钻研的过程中,学生对老师的专业知识的肯定,加深了对老师的尊重,老师在实训的过程和学生始终保持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因为局域网的组建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往往出现的问题需要细心才能发现,所以有时学生也是自己的老师。正因为有这样的心态,所以师生的关系比较融洽。

2、从学生学习的角度

本门课课改后,更符合以后工作的需要,实操内容的加大,而且整个学校的校园网络的维护都是学生学习的组成部分,所以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从专业知识、兴趣、动手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实现局域网组建和维护。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学生上课兴趣浓郁。课程内容大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现在的学生通过网络对以后出去就业的方向也有一定的了解,修改了课程内容更符合以后工作的要求,学生兴趣明显加大。

2)学生动手能力加强。根据课程内容实训部分相当多,几乎每个星期上该门课,学生都有实训内容,这样长期下来,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加强。特别是局域网综合布线内容的增加,这部分知识要求学生从购买材料的分析到图纸的绘制,都要分析动手。上完这部分内容后,很明显发现学生制作的网线,信息模块的制作,都有很大的提高。

3)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实训的过程就是一个相互合作的过程,一个实验的完成不是一个人是去,而是大家一起合作,每人一部分,所以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相互合作。

这是本人对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当然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我们的设施还不够完善,我们对于课程教学改革也是在探索中,所以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今后,我们还要紧跟形势,与时俱进,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争取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接触网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就业模式;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就业理念的重视,中职计算机教学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政府也给予了政策上的扶持。在就业模式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加以巩固,让学生了解最新的计算机行业发展现状,了解计算机各个岗位的需求和必备的能力。这对于中职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完善具有积极作用,而且还有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一、就业模式指导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意义

其一,教师采用就业模式开展计算机教学,能够强化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不至于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目标和方向,有助于增加他们的计算机学习动力,从而在正确理念的引领下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并在职业技能和素养方面有所提升;其二,以就业模式为导向开展计算机教学,能够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加快课程改革的进程,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个人终身发展。

二、就业模式下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进措施

2.1完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的针对性

首先,中职计算机教师在运用就业模式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其目的在于更好地渗透就业理念。中职计算机专业旨在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使其在将来的就业和工作道路上,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中职计算机教师通过完善课程教学目标,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特点制定短期规划和目标,纠正学生的理论思维,弥补他们专业与技能上的不足。例如,有的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非常深刻,且表现出突出的技能,此时教师在学生的学习道路上明确他们的目标,使其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提升。

2.2完善教学过程,提升计算机教学实效性

首先,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人职业规划和企业的发展特点,选择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其次,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就业模式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学生在参与计算机案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以岗位的视角拓宽自己的眼界,实现知识的拓展,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其产生更多的思路,在思维的碰撞中为其呈现全新的学习方法。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软件引导法、开放练习法等等,也可以为学生组织相关竞赛,激励他们学习更为全面的计算机知识,掌握更前沿的就业信息。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这是其面对就业所必需的能力,完善现有的实训设备、增设更为先进的模拟实验设施,为学生提供验证理论知识的场地,以提升他们的学习成果。

2.3完善教学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就业模式下的中职计算机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提升,并针对他们的职业学习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现在的中职生大部分还是对就业的概念比较模糊,职业与专业理论的结合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此时,教师应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指出学生在学习和实习过程中不足,辅助他们做好个人提升和训练,使其改进学习方法,以促进其专业技能和岗位适应力的提升。

接触网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隐性德育 途径

[作者简介]刘芳(1981- ),女,河北廊坊人,廊坊师范学院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廊坊 065000)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056-02

一、隐性德育的内涵及特点

“隐性”教育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以潜在的、较为隐蔽甚至是无意识的形式,或者通过其生活的特定环境,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发自内心地、自愿地接受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方法。它是一种间接的、暗含的教育方法,利用这一方法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隐性德育具有潜在性、广泛性和持久性等特征,这些特点为高职院校的管理不仅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而且与显性教育相结合能够相互弥补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实施隐性德育的必要性

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高职院校的数量和在校生的数量呈急剧上升趋势。有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数从1997年的432所增加到2005年的1091所,在校高职学生数从1997年的117万增加到2012年的1000万人。大批应用型人才不仅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而且大力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但是,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大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其中高职院校的德育问题就是摆在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高职院校在满足市场需要数量的同时,对培养学生质量的把关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单纯地把学校比作加工厂,那么它所培养的学生就是一个个小的零部件。这一个个零部件在外形上都是一致的,即所培养的学生技术上都能达标,但是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如何呢?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容乐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近年来网络文化的兴起,学生们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也被一些负面的东西影响着,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另外,校园环境内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如着装不整、勾肩搭背、随地吐痰、脏话连篇等;学生们诚信意识弱化,如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毕业生毁约现象比比皆是、大学生旷课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校园内“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宗旨落到实处才是高职院校得以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面对以上种种问题,显性德育的教育方法已显得力不从心,隐性德育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新时期高职院校实施隐性德育也具有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符合新时期高职院校特色的需要。首先,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适应社会职业岗位是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呈现自己的特色――职业性。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培养,而且要注重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等方面的培养。然而,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过于关注对学生技能和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这一软实力的教育。

其次,实践性是高职教育的另一特色。高职教育要培养生产一线工作人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安排较多时间进行实习实训。而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学生较分散,加之没有理论上的考试,这就让学生在思想上有所放松。同时,分散实习让学生处于不同的环境,接触到了形形的人,受周围环境和人的影响接受到的思想也有优有劣。除此之外,学生分散实习不利于实习指导管理,这也是思想道德教育上出现漏洞的一个原因。

2.适应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个性特征的需要。首先,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性格上呈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强等特点。除此之外,家庭环境的优越和享有过多来自家庭方面的爱使他们很自信,并善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这些性格使他们厌烦直截了当的教育说教方式。隐性德育恰好避免了这一点,它通过含而不露的教育方式不仅消除了学生们的逆反心理,而且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近年来高校生源逐渐减少,成绩优异的学生被重点院校录取,以至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这些学生虽然思维灵活,但其综合素质较其他高校学生有所差距,这也给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困难,而这些学生更乐于接受隐性德育的教育方法。

最后,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几乎是与网络文化一同生长起来的,他们接触网络较早,善于运用网络获取新知识。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提供新知识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一些不良影响。有的学生甚至沉迷于网络,对网络过度依赖,身心受到严重损害。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文化积极的一面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3.新时期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趋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尚未定型,心理发展水平虽然比中学生成熟但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在这个处于转型期的时代,由于受西方思潮、意识形态的渗透和网络化信息化的冲击,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面对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于隐性德育的方法加以引导,从而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实施隐性教育既符合新时期高职院校自身德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满足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迫切需要。

三、高职院校实施隐性德育的途径

对于高职院校职业性、实践性强的特点以及高职院校在授课环节、实践环节校园文化和学生特点等方面的问题,隐性德育能很好地予以解决,具体实施途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隐性德育寓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在学校里,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是传道,要从思想上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其次是授业、解惑,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所传授知识中蕴含的隐性教育资源,并在课上或课下适时地输送给学生,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还要挖掘专业课教材的德育资源。在各科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无意识地获取非专业知识,这使学生们无形中提高了自身修养,促进了自身理想信念的形成,从而促进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所以,教师在传授文化和专业课知识的同时要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合进去,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接受思想品德的熏陶,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和卓尔不凡的人格魅力都能为学生树立好的模范带头作用,无形之中学生们就会对其产生钦佩、仰慕之情。这种情况下,身教比起言教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使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微笑可能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2.隐性德育寓于校园文化中。校园文化具有渗透性、潜在性、广泛性等教育功能,这些教育功能具有隐蔽性和暗含性。隐性教育的这些特点为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方法。因此,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生们能随时随地受到文化教育熏陶。

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一文,指出“各高等学校必须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的整洁和绿化,校训和行为规范,人文景点,教师与实验室的布置,图书资料建设,等等,都要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和文化氛围”。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实体文化能直接观察和感受到。所以,高职院校要优化物质环境,发挥其育人作用。学校的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各类建筑物、教学设备、校园生态环境等。这些都是没有生命的,不会说话,无情感的,然而,学校在设计、创造它们的时候,可以精心地巧妙地将教育目标和信息寓于其中,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建设要体现出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校园环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思想品德的形成。“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学生生活在环境优美、建筑合理的校园环境中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和同化,就会自觉不觉地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修身立德。所以,教育者在实施隐性德育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发挥校园物质环境的育人作用。建设校园环境时既要兼顾科学性,又要具有教育性和艺术性。在建设校园物质环境时既要做到布局合理、协调对称,又要具有艺术性,寓思想教育于物质环境建设中,达到“物中有景、景中有物、寄情传意”的效果,使学生身在其中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教育。这既符合我们现代化的教育目标,同时也从侧面体现了学校的精神文明水平,以及学校具有的现代化管理思想观念水平。

精神文化的德育因素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面,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弥漫于整个校园环境中并寓于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这一德育因素可以通过校歌、校训、校风、学风、班风等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发挥其德育的功能,规范并约束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3.高职院校要在实践中加强隐性德育。高职院校的实践性教学课时占到专业课教学总学时的40%以上,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提高动手能力,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因此德育教育在此环节不能忽视。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精心组织、认真安排,既要考虑实习实践的需要,也要考虑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实践形式吸引他们积极参加;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督促并监督学生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工作岗位,在工作中锻炼、在锻炼中学习,让他们在实践磨炼中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并把这些知识通过内化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正所谓“自育乃育人之本”,学生们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自我教育与主动受教的统一,从而提高实践活动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在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指导教师和实习所在单位员工都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为指导教师和员工的一些优良作风会无形地促使学生形成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等。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环节来达到隐性育人的目的。

四、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这给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传统的显性德育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形势的需要,隐性德育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针对高职院校德育现存状况,本文提出了如何加强隐性德育建设的对策,以期对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关期刊更多

西铁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

电气化铁道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