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品德课题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只有把握课堂教学技巧和各种有效提问方式,才能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进步。不管是集体提问还是个别提问呢,课堂提问的方式有很多种,如:设疑式、逗趣式、对比式、刨根式、辐射式、求同式、层递式等等。初中思想品德课上,虽不要求教师所有的提问方式都用上,但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运用,或设置抢答题或点名提问等,促使学生兴趣的提高。
2.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
教师备课的时候,必须落实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跟据实际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准备教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理论知识偏多,课堂提问在加强学生记忆的基础上,可多设置类似“如果是你,你怎么办”的讨论题,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调动学生积极性。
3.教师要掌握课堂提问技巧
对于开小差的学生,不能以提问作为惩罚,打击学生自信心;不要只提问举手的学生,也不能总叫几个固定的学生回答,更不能全部都是集体提问。提问的问题设置得好,能很好地衔接教学内容,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回答了之后,对于学生的答案点评,可由其他学生来完成,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点拨学生的思维。这些提问技巧,都需要教师掌握。
4.教师要合理利用上课时间
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环节要把握得当,不能顾此失彼。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大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理解、背诵。在课堂上,教师提问的时候,不仅要给足学生相应的思考时间、回答时间,还要有相应的小组讨论时间,进而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只有引导学生从理解到记忆的层面上来,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记忆。
5.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每一节课都是一次生动的直播,在课堂教学当中出现的优缺点,教师都应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养成书写教师工作笔记的习惯能很好地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6.学校要加强对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视和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
因思想品德课在初中不是主要科目,有些学校缺乏相应的重视,在课程安排的实际教学引导中,缺少相应的软件和硬件辅助。同时,对于教师的培训,没有扎实落实,甚至没有思想品德教师的相应培训。因此,学校必须转变做法,重视思想品德课程,教师队伍才有机会提升,学生也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学习环境。
7.总结
一、教师要注重自身德育意识的培养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这某种意义上说明了人的意识决定人的行动。教育学和心理学把12-16岁这一阶段称为“少年期”。这段时间,学生心理和生理变化比较迅速,身心各方面都比较矛盾。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不光要探究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树立把德育教学贯穿在德育教育的各个环节的意识。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影响每位同学。教师只要有德育意识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就会发自内心的对某种道德的义务形成坚定的信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就会坚定不移地、满腔热情地对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对学生实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创造性地激发自己的力量和才华,真正做到正确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改变学生。
二、利用教材内涵德育思想指导学生行动
思想品德课教材蕴含了众多的情感因素,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合理利用手中的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尊重和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前提下,让学生独立思考形成结论,主动去求索,使其在教材理论的指导下,用自己亲身实践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内部联系,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并将它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编写教学案例,进行思想教育。此外,教师在讲解各个知识点的基础上,还应帮助学生融汇贯通,形成知识体系,并且学会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或用自己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例如,在探究“人不能选择父母”一课时,应引导学生认识“父母赋予我们太多,我们要应该孝敬父母”,教师在备课中,分析教材蕴涵的德育情感,以“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对我们的爱——孝敬他们”为其内部情感联系。要把握这种条理清晰的情感思路,引导学生知道怎样做,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观点的理解及德育意识、德育情感的培养。
三、德育思想在问题情境中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也应是教学情境创设的积极参与者,不应把教学情境的创设只当作是教师的事,而让学生只是被动进入教师所创设好的情境中。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是通过教学行为显现出来。以教师的“教”为主导时,由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能够促进思维的问题,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氛围,此时相对理想的教学情境就形成了: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也一样能形成教学情境,如在热烈的讨论或辩论时,学生认真、积极的态度,执着追求知识的精神,将构成一种学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而这种双向交流是受教师指导和控制的。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精心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展示教学目标,为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提供有效、广阔的平台,真正做到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情载理,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才能有效地灌输德育意识。例如,讲到“天下父母心”这一节内容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录音播放儿子给父亲的一封信,设置道德情境,形象直观地渲染某一种气氛,通过情境还可以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播放后有很多学生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的刺激,常常会激起丰富的道德情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动机将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实践体验中实现德育目的
关键词:问题情境 教学 生活
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指教学环境,“情”是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与境统一方为情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们为了体现新理念,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安排了大量课堂活动。但在具体教学中,有的活动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的活动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需求,还有的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学生对活动所呈现的“生活”理解不透,体验不深,也很难做到学以致用。而好的教学情境则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丰富想像,内化知识,强化学生的认知行为,促使师生双方达到和谐统一,使教与学更加协调,能有效消除学生学习中紧张心理,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问题情境法、活动情境法、媒体情境法、故事情境法、主题讨论法、课外阅读法等。相应的课堂教学也有各种形式,但不论哪种形式都离不开“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环节。由此可见,“问题情境教学”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问题情境的内容贴近生活
相关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长期以来对思想品德课的认识就是说教式的讲道理,是远离生活实际的空洞枯燥的概念、原理、方法的堆积,学生则是用机械记忆的方式来学习。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知识到知识、从练习到背诵的传统教学,使学生感到思想品德课索然无味。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时,重视问题情境内容创设的生活化,以学生熟悉、关注、感兴趣的题材作为问题情境的载体与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分析情境中揭示的问题。如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老百姓关心的社会热点现象、本地区和学校内的大事、学生较感兴趣的身边事例等内容都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内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体会生活,并结合生活实际,主动思考探索,体味学习,培养了学生关心生活、思考现实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与能力。
二、问题情境的选择形式多样
一定内容的情境需要一定的形式来展现,问题情境形式的选择是否灵活恰当,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兴趣,对内容的把握程度,对问题的分析思考效果,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形式很多,主要有:语言描绘式,即教师用形象、生动、幽默的语言来叙述趣味性的历史故事、语言故事、寓言故事、当前国际与国内包括本地区所发生事件的有效情况与过程,相关的经济与政治等社会现象,并从中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角色扮演式,即把问题情境按教学内容编排成小品、相声、话剧等形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使他们获得真实感受和内心体验,学习知识,培养情感;媒体展示式,即运用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展示图表、文字材料、漫画、歌曲、影视资料、图片等情境,让学生通过感官直接感知问题情境,体现了直观性、具体性、启发性与准确性的统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践体验式,即教师鼓励学生走出学校的小课堂,走进社会的大课堂,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共同探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三、问题情境的角色参与体现学生主体
主体性是问题情境教学的核心,教学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在问题情境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营造一个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环境,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向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每一位学生主动去感知、去接受、去探求知识。要注重个体差异,尊重他们、鼓励他们、信任他们,让他们迸发极高的学习热情,哪怕是一个不够全面甚至是错误的观点,教师都要充分肯定和鼓励他们,同时应不失时机地指出努力的正确方向。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去。
四、问题情境的分析是一个探究过程
问题情境教学通过情境再现和学生自主探究,使看似空洞枯燥的思想品德教学有了充分的想像空间,也使学生感到他们不是在进行一项毫无意义的活动。先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某一经济现象或政治现象通过一定的手段和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得到感官刺激,情感被激发,自然而然地融入情境中而产生解决某种现象、问题的欲望。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使学生产生各种问题,并确定一个主要问题作为主要的分析思考方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的有关知识,通过独立思考、查阅资料、相互讨论、交流评价等,让学生在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去理解问题是怎样形成的,概念是如何界定的,结论是怎样得出的,方法是如何应用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使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中职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在思想、行为习惯、修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缺陷,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肩负起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和创新能力培育的重任,以适应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需要。本文讨论的是中职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创新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思想品德裸教学现状
1、思想观念不先进。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中心任务。在中职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总是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作为总体目标。因而在教学中,学生的“发展是硬道理”。否则,无论教学气氛多热烈,教师讲得多精彩,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
2、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在教学中,不少教师认为思想品德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就是“灌输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的“主导地位”变成了“主体地位”,进而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强,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
3、教学方法不灵活。教师讲学生听等固定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也严重制约了教学效益的提升。
4、师生互动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从当前的中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来看,师生互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仍然是单向的,即教师讲学生听。它使本来应该鲜活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死板。
二、中职学校思想品德裸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中职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思想品德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中职学校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创新。
1、重视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用新理念武装思想,用新方法迎接挑战。一直以来教学研究是职业学校比较薄弱的工作,也没有得到教师们应有的重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创新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学研究的作用。首先,思想品德课教师应树立和强化科研先导意识,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课题研究理念,走“研究课题从教学中来,研究成果回到教学中去”的道路,进行教情、学情研究,探索出适合校情、学情的有效教学模式。其次,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发扬教学研究的优良传统,根据教学的需要确定具体的研究方向,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教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发挥集体研究力量的作用,共同提高教师能力和提高教学效果。思想品德课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才能不断创新和创造。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中职学生在行为养成习惯上最难的地方就是能不能把一个的习惯长期的坚持下去,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所以思想品德的老师要在教学环节上找到一些好的方法去帮助学生。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学生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不想标新立异,即使偶有另辟蹊径的“非分”举动往往也会在初尝失败的苦涩后就心灰意冷,这就反映了学生在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要弥补学生这方面的缺陷,首先要打破学生对老师的迷信,不要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要让他们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取老师的讲解,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因为没有怀疑就没有科学的发明,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
有了创新的意识不等于就能进行创新。我们的学生普遍地还缺乏创新的胆识。当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应该积极地帮助他们排优解难,应该鼓励他们不要惧怕挫折和失败。有意识地去培养他们坚毅的创新意志品质。
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1)案例分析法。教育部对中职思想品德课的要求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求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因而,采用真实、鲜活的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自我设疑”的教学环节,可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设疑比赛,比一比谁的问题多而有价值,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参观企业,进行社会热点问题调查,撰写小论文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
4、反思性教学。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职学生的思想、年龄特点也在不断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教学的效益才会不断得到提升。
论文摘要: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就必须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找到合理的切入点,以教材为引导,整合来自学生、教师及实施教学活动各种条件的课程资源,提高教学实效性。
在课程实施的背景下,课程变成了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师成为课程的创建者与主体。思想品德课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在课程体系上给教师预留了更充分的空间,合理地开发利用好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一个基本条件。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供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思想品德课是以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为目标,体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统一,突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一门课程。新课程改革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进一步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加强对课程资源问题的研究,明确课程资源的含义,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动员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促进思想品德课教学水平迅速提高。
一、营造浓厚的学校人文环境
学校的人文环境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校园墙上的校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都能使学生振奋精神、警示自己。可以发动同学们提供温馨的校园提示语,例如,“爱护一片绿地,撑起一片蓝天”,“节约一滴水,换来一片绿洲”,教学楼内过去冷冰冰的“肃静”、“禁止喧哗”现在已经换成“轻轻地来轻轻地走,轻轻地交流,不带走宁静与清幽”,“随手关灯”改成了“天亮了,我要休息”……这些充满温情的提示语,无疑会对学生的品德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好校园人文环境对学生进行教育,能给学生以启迪。引导学生探索真理,弘扬社会正气,使灵魂升华,激励学生寻求光明。
二、挖掘校外资源,整合素材
学生是社会中的个体,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巨大。要广泛通过参观、访问、实践等手段整合社会素材,运用于教学之中,特别是在实践活动课中大量采用。
1.运用好乡土资源
乡土素材是植根于本地师生较为熟悉的课程资源,各有特点,是一个地区历史的沿袭、人文的表现。或以“耕读传家”为世训,有勤劳俭朴的本质特性;或以诚信为本,童叟无欺,体现民风淳朴;或以爱国爱民为己任,革命题材丰富多彩。这些是进行德育的最好素材,可通过调查或亲身感受或有关人员现身说法,激发学生高度的自觉性,形成责任感、使命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运用好社区资源
社区为教学提供了广泛的教育资源,如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以及工厂等各种组织。教师应做好调查,形成完善系统的资源网络,建立资源档案,与这些单位、团体建立稳定的联系,到实地了解,或请他们办讲座,将课堂向校外延伸,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运用好家长这一课程资源。家长是一个大群体,形形,层面广、人员多,社会知识丰富而各具特色。他们关心支持教育,对学生行为较为了解,很具教育优势,灵活地运用好家长资源是一大捷径。
3.积极开发并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思品课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具有方便、快捷、全面、经济的特点。教学中,根据需要可以直接链接其他学校的网站,共享他人的智慧成果,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教材中有的内容较为抽象,可以在互联网中搜集有关图片、文字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三、学生资源
学生是一座资源宝库,挖掘并利用学生这一课程资源,对提升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具有很高的价值。一是时间价值。由于学生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树立学生即资源的观念,平时多注意观察和记录,做个有心人,就可以获取丰富而有效的资源。更重要的是,较之教材、网络,学生资源在初中三年中具有相对稳定性,许多素材可以连续使用。二是兴趣价值。思想品德教学最怕材料脱离实际和成人化倾向,老师的空洞说教只能让学生对学习兴味索然。三是效能价值。学生资源最大的开发价值是提高了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思想品德课程以对学生思想进行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以思想性和教育性为主要特点,以课堂为教学的主要渠道。因此,离不开以学生的思想和经历作为教育基础,离不开以师生、生生的互动为教学平台。只要我们善于把学生作为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使之与教学内容发生良性互动,学生获取的知识将更加巩固,情感将更加真挚,能力将更加全面,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将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