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经济性质

企业经济性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经济性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经济性质

企业经济性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性质;财务问题;价值评估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中国市场经济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个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当中,企业为壮大自己的实力,不断进行兼并、收购等经济行为,这些行为的存在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财务问题,尤其是不同经济性质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由于企业经济性质的不同,所带来的财务问题也更加突出,如何解决这些并购中的财务问题,成为摆在当前企业财务工作者和学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一、企业经济性质和并购的概念

(一)企业经济性质

企业的经济性质是指根据企业中投资成分的不同,对企业所做出的一种基本划分,在中国根据经济性质的不同,可以将企业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等。但是在国外的一些著作中,将企业的经济性质理解为不同企业组织形式之间的区别,将企业分为有限公司、股份公司等等。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主要是以国有企业为主、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等为辅的企业主体机构,这种结构形式有许多使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下所特有的,如集体企业,在国外没有这种划分。

(二)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s,M&A)包括兼并和收购两层含义、两种方式。国际上习惯将兼并和收购合在一起使用,统称为M&A,在我国称为并购。即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企业并购主要包括公司合并、资产收购、股权收购三种形式。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最重要的市场竞争行为,这种竞争行为在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资金的流通和生产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因为企业收购在市场经济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国家在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中才大力提倡企业间的收购,但是当时的并购主要是国有企业之间的并购,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已经情转急下,现在的企业并购发生在不同经济性质之间的案例是越来越多,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外国企业之间的收购时有发生。

二、不同经济性质企业收购中的财务问题

不同经济性质企业收购中的财务问题发生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企业之间在财务制度上有很大的区别。企业收购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两个企业之家你的财务问题,在外部表现为股票、资金等形式,且要通过资金才能实现,简单来说就是企业之间的买卖问题。主要为因收购产生的收购价值评估、收购的风险、可得利益分析、收购后的财务问题等等,其中第一项和最后一个问题是最重要的两项问题,直接决定着收购是否进行与收购的成败。

(一)收购价值评估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任何一项经济行为都是为了获得利益,如果没有利益企业就没有了收购的理由,而收购利益的确定就需要收购企业的财务部门根据企业的资产、品牌价值等综合方面,对被收购企业的价值做出一个判断,这就是收购价值评估问题。但是要想正确的实施这一项评估工作有很大的困难,这是因为被收购的企业也想获得利益,在市场经济下,企业间的收购大多是强迫而为之,任何企业都不会自己主动的退出市场,所以它不会将自己真实的资产情况、负债情况、企业的经营情况等信息全部透漏给收购的企业。所以任何一项收购的决定,只能收购企业根据自己的财务情况,收集相应的资料做出相应的正确判断。如何运用正确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是本文所要论述的。

(二)收购中的风险问题

企业之间的收购行为可以说是一种高风险的经济行为,一旦收购成功,企业就将获得发展壮大的机会,但是一旦失败企业也有可能遭受巨大的损失。可以说收购行为对于企业来说是把双刃剑。而企业的在收购如何尽可能地规避不利的风险是企业财务管理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些风险包括营运风险、信息风险、融资风险、反收购风险、体制风险。其中融资风险在现在来说表现得比较突出,这因为企业在收购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足够的资金来源这能来源于企业自身的积累,也可能是通过贷款、投资等多种方式获得,这有可能使企业背负巨大的债务,一旦收购失败,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即使收购成功,企业的负债率增加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这一点在私营企业收购国企和集体企业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三)收购后的财务管理问题

由于企业在经济性质上的不同,在财务管理制度上也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即使不同经济性质企业的收购获得成功,收购后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将是收购企业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同、工作方式的不同、管理不同、财务会计方法不同,此外并购后还需要进行被收购企业的资产核算,不良资产的清理等会计行为,这些财会行为可能会面对账本缺失、财务混乱等困难。

上述三个问题是不同经济性质企业之间收购中财务问题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并不是全部,但是这些问题却是最重要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不同经济性质企业之间的收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不同经济性质企业收购中的财务问题的对策

当前解决不同经济性质企业收购的财务问题,关键是对被购买企业净资产进行确认与评估、商誉的计算与确认,这两项工作可以说是解决收购中财务问题的一个基础,具体来说主要以下方面:

(一)收购价值评估问题的对策

当前企业中收购价值评估问题的对策,通过企业在采取的方式就是收购业务费用和对与被收购公司的账务进行合并,也就是财务购买法进行资产评估,主要是通过对比收购公司与被收购公司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负债小计等几个方面。价值评估对策应着重探讨如何合理确定收购价格,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往往会将被收购企业中的所有账面资产和负债对比估计剩余资产,再加上对收购企业中的伤愈评估,确定商誉的价值。这一种方式可以说借助于专业资产评估公司解决收购价值评估问题的一个常用对策。

除了这种方式之外,收购企业还可以综合运用市盈率模型法、股息收益贴现模式、贴现现金流量法、净资产账面价值法,同时使用、单独使用都是可以的,尤其是,同时使用可以得出与实际价值相近的资产评估价值。本文将简单介绍贴现现金流量的方式。首先,预测自由现金流量。方法是企业自由现金流量=息税前利润加折旧-所得税-资本性支出-营运成本的净增加额。其次,估算贴现率,具体方式是:预期股本成本率=市场无风险报酬率+市场风险报酬率+并购后企业的风险程度。最后,根据上述分析确定收购价值。贴现现金流量法以现金流量为基础,充分考虑了企业未来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对其价值的影响,在日益崇尚“现金至尊”的现财环境中,对企业并购决策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且可以通过敏感性分析,了解现金流量、资本构成等因素对并购决策的影响。此外,价值评估对策应着重探讨如何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在价值评估的过程中,不同性质企业收购应特别注重交易公平性,以防止利益转移,尤其是在民营企业收购国有企业的过程中,防止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利用手中权利转移资产等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

(二)收购中的风险问题对策

关于收购失败的风险规避,应主要在第一个问题中正确地做出收购价值评估,只有这样,财务人员才会综合考虑收购过程中收购资金与被收购企业资产之间的问题,谨慎地做出收购决定,减少收购失败风险率。收购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可以通过实际的调查进行避免,也就是通过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下的调查了解,如通过他们的员工了解他们的工资水平、通过他们的销售渠道了解他们的销售情况,通过公司公布的财务报表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扩大信息来源范围,增强收集信息的真实性,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收购风险。

收购中的融资风险可以说是收购企业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对此丰富企业融资的手段是关键,也就是企业的资金不能来自一种方式,要采取多渠道的方式筹措资金,减少每一种融资额以及可以给企业生产带来的股权上的变动。如增产增股、股权置换、金融机构信贷、投资公司的投资等等。保证资金的需要,保证融资的方式适合收购,同时也要创新支付方式,通过股权支付、现金支付等多重好方式,避免因现金支付带来的经营危险。目前,最安全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增产增股的方式筹措资金,辅以金融机构信贷。这样能实际上收购企业的股权不反升变动,减少因股权变动带来的反收购危险。收购后的体制危险,这一点比较好解决,这一点收购公司可以采取破而后立的方式,由收购企业按照本公司的体制对被收购企业进行改造。收购风险极为复杂且广泛,企业应谨慎对待,财务工作对此担当不可替代的角色,要科学分析研究。

(三)收购后的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收购后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关键是收购企业对被收购企业是作为一个分公司,还是直接并入收购公司。如果是直接并入收购公司,这一个问题实际上就成了收购企业内部财务管理问题,完全可以进行内部解决。但如果是作为一个分公司,就需要解决岗位人员问题、管理方式问题等等。原来财务管理的不适应问题,可以通过更换原来财务工作人员的岗位,以收购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充实被收购企业的财务管理,并且完全照搬收购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另一种方式就是保留原来的财务管理人员和财务管理制度,按照企业发展的要求逐渐对被收购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改造和完善。在收购财务管理中,在收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安排国有企业人员的安置费用,保证安置费用的资金充足,由于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对人员的安置特别重视,这一点也关系到企业收购是否成功。

总之,不同性质企业之间收购中的财务问题的解决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不管是哪种对策,关键是收购企业本身具备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收购过程中决策的正确。

参考文献:

1、企业并购[EB/OL].?wtp=tt.

企业经济性质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对知识经济的概念、内容和特征加以确认,并分析了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的影响。认为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外延上,也体现在内涵之中。基于此,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过于狭窄,计量过于谨慎的做法已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

知识经济是个新名词,1997年后越来越多地被国人所熟悉和引用。21世纪的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对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正在或将要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

自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出版物《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对知识经济作了明确的阐述之后,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始了有关知识经济的讨论。目前对于知识经济的定义,表述不尽相同,国内国际流行的是经合组织在1996年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新型经济”。但也有学者认为,人类历史上任何时代的经济都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这是一切时代经济的共同特征,而不是现代知识经济特有的个性特征。以此作为知识经济的定义就区别不出现代的知识经济与以往时代的经济有何不同,也没有揭示出作为“新型经济”的知识经济到底“新”在哪里。因此,知识经济应该定义为:“知识经济,是知识产品生产和脑力劳动在整个社会生产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新型经济。”对此,笔者较认同,即知识经济是以智能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技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创新和使用的一种经济。

(二)知识经济的内容

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在关于知识经济的具体指标和构成上不尽统一和明确。比较统一的认识是知识经济包括四个层次的产业内容:

1.以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航天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高科技的产业化形成的“高技术产业”。

2.以现代高科技为手段的文化娱乐业,如影视、音乐、文化旅游和电子游戏等方面的产业,不仅包括高科技的产业化,也包括文化知识的产业化。

3.新教育产业,是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武装起来的、以传播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文化为中心任务的产业。

4.企业策划、广告创意、规划、咨询活动组成的“脑业产业”,以各类社会科学为知识基础,对企业、政府、事业单位和个人进行各种规划设计等活动。

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知识经济正在给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带来更好的机遇。

二、知识经济的特征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知识成了最重要的资源,“智能资本”成了最重要的资本,而知识的生产、学习和创新则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

知识经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一)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在于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知识经济是知识化经济或者说是智能化经济。主要表现在软件知识产业的,这是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初具框架的标志。知识不仅成为生产材料、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而且成为生产产品,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知识的传播、运用、销售和转让在知识经济时代不能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知识已被认为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知识经济在资源配置中以知识为第一要素。

(二)从本质上讲,知识经济是一种集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知识经济要求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信息资源,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技术是知识经济中最强劲、最活跃的因素。经济行为、国家的管理行为、社会的交往行为都将高技术化。同时,高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增加了产业的技术含量,带动了产业的技术升级,作为新兴支柱产业推动着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知识经济时代,牵动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将不再是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制造业,而是以信息、文化、科技为主体的“软资源”,这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破坏。知识经济以知识、智力、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投入为主,而基于高速信息网络的生产与市场组织,通过高效率、高效益地发挥传统生产资源的价值,突破资源瓶颈,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知识与智慧资本具有可再生性,其无限的复制扩散能力与进化能力,为经济进步与人类发展提供无限动力。

(三)知识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

任何经济形态都离不开物和人这两个主体。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是以物为本的,人在物的面前变成了俯首贴耳的附庸,人们给自己规定了许许多多的法规,按照这些由物支配人的法规,人们便失去了作为人的特征而把人变成“物”中的配件。而知识经济社会,知识成为第一要素,以掌握知识的人为本。以人为本即将人的因素放到第一位,人真正成为物的主人;成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主人;成为自己所在组织的主人。社会由于追逐知识而回归到人的本身,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人的脑力、心力、智力为核心。

(四)知识经济是无形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在传统经济形态中,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对社会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而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对社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将是无形资产。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等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将会大大提高,无形资产的内容也在不断拓展,如领导者能力、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产品或服务的经销网络等。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它将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收益及市场价值的资产。

(五)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使生产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模式发生重大变化

知识经济要求通过科学管理出效益。不仅在人财物的管理上更新观念,而且要重视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以网络化为载体的管理信息系统将使生产组织的管理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知识管理还要求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使知识获取、知识评估、知识分配乃至领导决策更加科学化。

(六)知识经济是全球性的,而一国知识经济的成长需要其适宜的发展环境

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知识化和知识的社会化使小小地球村中的居民变得相互依存。遍布全球的信息网络使得跨国界的生产、管理、营销和技术交流日益频繁,知识的传播与应用进一步促进着统一的国际大市场的形成,使经济要素的流动不再有国界,那些在知识创造、采集加工、传输应用方面占优势的国家将在新的经济增长浪潮中占据优势,而缺乏知识积累、缺乏生产、接受和利用知识能力者,将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知识经济的发展所特有的不对称性和非线性也为一国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

三、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的影响

通过对知识经济的认识不难发现,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投资取向。在新的资本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产品创新、人才素质、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将会大大提高,无形资产将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无形资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无形资产如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等层出不穷,现有准则和制度对于它们的确认缺乏规定。此外,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创新能力成为资本,知识产品化和商品化,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起着最主要的作用。因此知识经济中,人力资产作为新的无形资产也应予以确认。

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的影响体现在:

(一)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概念(内涵)的影响

我国目前对无形资产的界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无形资产是特定主体或单位拥有和控制的、不具备实物形态的、能够为主体的生产经营和服务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无形资产概念包含“权”“密”“名”“誉”四部分。具有无形性、长期性、非货币性、独占性、超额收益性、不确定性和可转让性等特征。而实际上,过去我们对无形资产的界定更多的还是基于对资产形态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带来经济效益”的肯定。知识经济的繁荣将直接取决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与利用,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更应该强调其效益性,即具有一定使用价值,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非货币性资源。

(二)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外延的影响

出于谨慎性原则的考虑,我国实务中运用单项评估和整体评估的无形资产仅有12项,在现行会计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范围确定一般只有7项―8项,商誉只认同产权变动的商誉,而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经济学中涉及的无形资产却有近30项,美国评估公司涉及的无形资产达23项,不仅包括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土地使用权和商誉等,还包括品牌、智力资源和域名等。

(三)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影响

企业经济性质范文第3篇

本文我们以狭义的概念来理解和论述创业。创业指的是“从零开始创办一家新企业”;创业企业指的是“新创建的企业即新创企业”。由于当代的创业大多发生在高科技领域,如信息、生物基因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先进环保技术等,因此,本文中的当代创业企业,特指“新创立的当代科技创新型企业”,其创业者是当代科技创新劳动者。

一、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异质性

创业企业的诞生始发于创业者的创业劳动,创业劳动实际上是科技创新劳动的拓展与延续,科技创新劳动是创业劳动的“源”与“核”。探寻当代创业企业的经济性质,其出发点和关键就在于对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性质的理解。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是一种有机融合科学与技术内在禀性的高智力劳动。从劳动形式上分析,这种高智力劳动是一种高度复杂劳动,不同于一般的复杂劳动和智力劳动,更完全不同于简单劳动或体力劳动,呈现出自身所特有的异质性。(注:这里的“异质性”是从具体劳动的层面上所作出的分析,而不是抽象劳动的层面。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抽象劳动是无差异的。)

1.劳动内容的高度专业化与劳动形态的高度专用性

与工业经济时代的机器发明、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等行为中的创新劳动相比较,由于市场深化与细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专业化水平更高。在科技产品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消费需求更趋个性化的当代经济生活中,科技创新活动要取得成功,必然要确定极其明确的目标,瞄准极其清晰的制高点和攻关领域,专注于特定的活动对象与活动空间。这集中体现为当代科技创新劳动内容的高度专业化。它要求接受更为专门化的教育与训练,要求培育更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要求掌握更为精、尖、新的知识与拥有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实验能力。

与高度专业化相适应的是当代科技创新劳动形态的高度专用性。高度专业化的学习、研究、创造与实践,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积淀后,往往形成为一种特定的思维能力与劳动品质而表现为劳动形态的高度专用性。这种高度专用性的劳动形态,一旦移作他用,往往成为“沉没”资产,其内在的价值就大大受损。

2.劳动物化产品的高度创造性

(1)体现为产品市场需求的先导性与创造性。飞跃式的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物化产品具有优质的消费属性(包括生活消费与生产消费)。一个成功的高科技产品(包括有形的商品与无形的服务)的开发与问世,往往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市场,适应了市场需求者的消费趋势,强有力地引导着市场消费的方向,强劲地改善着人们的消费结构,提升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当代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兴起和所获得的巨大成功,赋予了萨伊的“供给创造需求”理论以新的内涵。

(2)体现为产品效用的高度创造性。当代高科技产品是一种高知识密集型产品,从而富有高效用。也就是说,单位产品具有更大的有用性,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某一种或几种需要。①当代科技创新是对自然物质属性和自然能力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区别于传统工业机器生产在性质上仅仅是对自然物质的一般加工和表层属性的自然能力的利用(刘诗白,2001)。因此,较之传统工业生产,当代科技创新劳动能够带来劳动生产力的几何级数式的提高,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生产能力。同时,高科技生产手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所耗费的非核心技术或产品的其他物质资源的成本极低,高科技产品在批量生产下边际物质成本几乎为零。②高知识密集型产品更具“人性化”特征。高科技消费品更适合消费者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符合消费者个体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更为内在、真实的需求,能迎合消费者对单元产品的高质量多功能提供的要求。高知识含量的消费品由于更能满足现代人的文明消费和审美情趣,从而富有高效用。

(3)体现为产品价值的高度创造性。当代科技创新劳动,作为一种比马克思笔下的工程师一类的“高级工人”的所谓一般“复杂劳动”更高层次的“高度复杂劳动”,是一般复杂劳动的倍加。这种高度复杂劳动,比起一般复杂劳动,具有以下两个更为突出的特点:①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更高。当代科技创新活动,劳动的专业化特征表现得极为明显,它需要更为扎实的科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积累,需要更为丰富的实践与实验经验。因此,科技劳动力的形成,需要投入更高的学习教育费用;当代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更高的劳动强度,是一种高强度的劳动力耗费,需要有较高的劳动力的补偿费用。另外,由于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高度社会化(即是高度社会结合和社会协助的劳动),创新者的劳动能力实际形成费用中还必须包含间接参与科技创新的社会劳动能力的再生产费用(刘诗白,2001)。因此,对当代科技创新劳动者而言,其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应该高于一般复杂劳动。②劳动力使用创造的价值增值更大。高品质的科技创新产品的成功问世,在一定时期内往往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垄断地位,由此获得了可观的“超额利润”。综合以上两点,我们认为,与一般劳动产品相比,在高科技产品中,其所耗费的物质资源C部分可能下降,但是劳动力价值V部分与价值增值M部分却以更大比例上升。这样,在同一单位时间内,C+V+M在整体上是大大提高了。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科技创新劳动作为一种高度复杂劳动,同样能够换算为“自乘的”“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较一般复杂劳动能形成更高的价值。

3.价值创造的高度风险性

一方面,某种创意、想法、灵感要转化为现实的物化产品,需要“苦思冥想”、持续探索、高度关注,需要反复试错、重复实验,最终仍有可能失败。这期间不仅要投入大量的、常人难以想像的精力,还往往需要投入一定的物质资源。失败的结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当事人要承担着极大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即使研发取得了现实的物质载体,由于当代科技创新的快节奏和当代市场演变的高速度,同样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当代科技产品周期极短,产品更新速度极快,市场竞争又日趋激烈,这使得在高科技产业中,某一项技术往往只有NO.1是成功者,NO.2以下大都难以得到能够赖以生存的市场份额,从而成为市场竞争的失败者。硅谷中平均大约九成的风险投资是不成功的,就充分表明了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高度风险性。

4.效应产生的高度非线性

一般性的生产性劳动或简单劳动,其效应的产生往往是直接而明显的、即期而平稳的,劳动的付出与其所产生的效应之间往往呈现出一种显著的恒比例关系即线性关系。当代科技创新劳动作为一种高度复杂劳动则与此不同,其效应的产生往往不是直接和即期的,更多的是具有潜在性、时间性、动态性以及跳跃性。科技劳动者价值的创造并不完全是一时的,而是长期的;并不完全是当期就能表现出来的,有的要经过一段时期才能体现出来;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并不完全是连续的,而是阶段性的。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就是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付出与其所产生的效应或价值创造之间不是一种恒定的比例关系即线性关系,而往往呈现出一种倍增或倍减的非恒定关系即非线性关系。

5.集聚社会资源的高度粘吸性

科技创新劳动,作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关键性资源,具有强大的集聚社会资源的功能。工业经济时代的物质资本往往是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发动机和粘合剂,处于资源组合的核心地位。当代科技创新劳动,作为一种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已经独立地走向社会经济生活的舞台中心。科技创新劳动物化产品的高度创造性功能及其特征,强有力地吸引着其他的社会经济资源与之结合,并相互耦合、相互渗透,呈现为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所特有的集聚社会资源的“高粘性”。正是由于这种特性,才出现了当代的“创业革命”即创业职能的职业化现象与趋势。

在当代创业企业中,出资者不仅与经营管理者实现了分离,而且与创业者也实现了分离。事实上,当代计算机、因特网、通信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过程,同时也是科技创新工作者在风险资本支撑下转变为企业家的过程。像康柏电脑、美国在线、E-Bay、雅虎等这些享誉全球的明星企业,正是创业革命进程的产物与见证。原为斯坦福大学计算机教授的非吉米·克拉克先生就是这一进程中的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代表人物。克拉克先后成功创立了3家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知名高科技企业,却没有在其中任何一家公司中担任经营层职务。他不仅不介入企业成立后的营运管理,甚至对技术开发本身,也是只讲创意而不问实施。这样,克拉克成了一个纯粹的创业者。他的职能是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他的优势,即在于对技术发展方向作出敏锐的判断及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的创意。

二、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报酬计量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与一般的生产性劳动最大的区别是,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异质性决定了该劳动报酬形式的多元化和多层次性。从构成上看,科技创新劳动报酬(Y)应该包括和体现为以下几种收入形式:①工资性收入A。这是一种再生产劳动力费用,是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报酬的初级或低级形式。当代科技创新劳动者的收入更主要地是体现在其他的非工资性收入形式上。②风险收入B。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高度专用性以及价值创造的高风险性特征,使得科技劳动者承担着极大的市场风险、生产风险与财务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承担者应该获得相应的风险收入。③超额收入C。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物化产品的高度创造性带来了巨大的超额利润,超额利润的源泉是科技创新劳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超额利润的创造者应该获得相应的超额收入。④非线性收入D。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效应的产生和价值创造的高度不确定性即非线性使得企业利润的实现也呈现出潜在性、时间性、动态性、跳跃性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实现的非线性特征带来了一种特殊的收入报酬形式即非线性收入。⑤创业收入E。当代科技创新劳动集聚社会资源的高粘吸性带来了社会资源的重新整合,实现了资源配置状态和经济组织状态的创新,从而产生了创业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业者应该获得创业收入。

当代科技创新者的劳动报酬是由以上几个部分共同组成的,即Y=A+B+C+D+E。(注:严格地讲,B、C、D、E各种形式的收入之间存在着交叉或部分重叠的可能性。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在本文中暂且不考虑这种情况,这并不影响问题的探讨与结论。)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难以全面地反映出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异质性。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式中的B、C、D、E等非工资性收入形式都是由科技创新劳动的自身属性带来的,是特殊的劳动报酬形式,不能把它们完全归类于非劳动属性的收入,这是一种根植于科技创新劳动基础上的市场化收入。

由多层次、多元化的收入形式构成的报酬结构特征充分体现了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报酬计量的特殊性、复杂性与艰巨性:①由于风险是不可计量的,与其相应的风险收入就是难以直接测算的。②超额利润是个事后变量,而且是极不确定的。通过科技劳动力市场上的直接交易,以固定合约的工资形式给付,根本无法真实体现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高价值形成功能。超额收入是无法事先计量的。③创造价值的潜在性、时间性、动态性、跳跃性特点决定了一次性计量和当期计量的非科学性,人为计量或计划计量也必然是失真的。非线性收入是难以进行一次性计量或当期计量的。④创业收入是集合了多种要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组织租金”,这种“组织租金”只能以某种特殊的“剩余索取权”的形式表现出来。总而言之,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是无法直接地、一次性地、事前地给予定价的。很显然,无论是采用单一的固定合约的工资形式,还是采用传统的年薪制、奖金制或业绩提成制等一般性的剩余索取的形式,都是无法真实、全面反映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市场价值的。科技创新者的风险收入、超额收入、非线性收入、创业收入是高度不确定的,多层次、多元化、以不确定性收入为主的报酬结构充分体现了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报酬计量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三、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市场性综合定价机制

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异质性决定了对这种劳动报酬的计量只能采取间接的、重复的、持续的、适合于不确定性状态的定价机制。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的定价机制实质上就是市场中的企业定价机制。由科技创新者自身创办企业,拥有创业企业的所有权,就是对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报酬进行计量的一种较好的市场性综合定价机制。

1.企业的生产机制提供了对科技创新劳动进行间接定价的基础

多元化的科技创新劳动的报酬结构首先表明了市场无法对它进行直接定价,只能采取间接定价的迂回方式,即先是通过市场对“劳动的实体”的交易进行直接定价后再来间接反映科技创新劳动报酬。在科技劳动力市场上的直接交易仅仅反映科技劳动者的一般工资性收入部分,而其他形式的劳动报酬都只能通过“劳动的实体”的交易来体现和获取。这里所谓的“劳动的实体”是指劳动的物化产品(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或劳动者劳动持久性投入的组织载体。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个“劳动的实体”就是企业本身或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产品源于企业的生产机制,离开了企业最基本的生产性功能,与现代生产力相适应的产品的提供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样,离开了企业的生产机制(提供服务性商品的企业也具有生产性功能),企业在市场上的交易就失去了根基。因此,企业内在的生产机制提供了对当代科技创新劳动进行间接定价的基础。要实现对科技创新劳动的间接定价,只能采取企业组织的迂回计量方式。

2.企业的交易机制提供了对当代科技创新劳动报酬进行多次重复地间接计量的平台

我们知道,现代企业理论尤其是其中的企业契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体,是某个“中心签约人”与一系列市场上的经济主体相互交易的产物(阿尔钦、德姆塞茨,1972;詹森、麦克林,1976;巴泽尔,1989)。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的交易机制的内涵。企业的交易机制提供了一个对当代科技创新劳动进行多次重复地间接计量的平台。从最基本的意义上分析,企业的交易机制体现为企业主与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易。各种市场主体以各自特有的方式对科技创新劳动报酬进行着计量,科技创新劳动报酬就是在这样的相互交易过程中实现的。下面我们对此分别作简要分析。

(1)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对科技创新劳动的计量。①风险资本市场上风险资本家的计量。一般来说,风险投资家是按照某创业者预期会创造出最高价值的标准,从每个研发项目中选定一个进行阶段性融资以使项目得以完成。风险资本家与创业者之间存在着阶段性博弈,他们之间是进行着一场锦标赛,只有那些能产生最高的预期价值的创业者才能得到在第三阶段完成项目所必要的资本。这种“锦标赛式”的治理机制(青木昌彦,2000)最显著的功能是风险资本家在一群创业者的试错过程中能够把确实具有创业才能且能带来最高预期价值的创业者甄别出来。实际上,这种特殊的锦标赛式的治理机制也是风险资本家对科技创新劳动的定价机制。科技创新劳动所内含的的真实价值就是在这样的阶段性锦标赛式的治理过程中一步步反映出来的。这种灵活的治理机制有效地反映了科技创新劳动的高风险性与非线性。②股票市场上社会投资者的计量。人们借助于股票或由其派生的股票期权等种种金融工具,通过股票市场上的价格信号,巧妙地实现了对科技创新劳动的多次重复地间接定价。在股票市场上,各种各样复杂的内生力量相互运动、博弈和共同作用而自发生成的股价信号内在地包含了科技创新劳动的种种特性。投资者是通过股票市场上的买或卖来判断和决定创业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也是通过股票市场上提供的价格信号来预期某种高科技产品的内在价值,更是通过股票市场上的股票价格生成机制来对不可捉摸的充满高风险性的科技创新劳动进行他们各自心目中的“理想”定价。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对科技创新劳动“出价”并最终形成了科技创新劳动报酬。这样,借助于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行为,实现了科技劳动力市场上无法直接计量的定价机制的转移,实现了企业内部进行计量的艰巨性到企业外部的资本市场的转移。

(2)产品市场上消费者和供应商对科技创新劳动的计量。消费者日常的“货币选择”行为表面上看是对科技消费产品的购买,实际上是在进行着对凝结在科技产品身上的科技创新劳动的市场化计量,这一点无需多言。我们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创业企业与众多的供应商之间的产品交易过程,也体现了供应商对科技创新劳动的计量意义。供应商对购销合约的履行状况、供应商的资产专用性投资的热情度大小,创业企业外部网络化中各相关协作经济体的经济行为,实际上都或多或少反映了他们对科技创新劳动形成价值功能的判断与预期,直接或间接体现了他们对科技创新劳动效应发挥的现状或未来潜力的许可或质疑。这些都是供应商对科技创新劳动进行计量的表现。

(3)劳动力市场上非科技创新劳动者对科技创新劳动的计量。科技创新者的创业收入、超额收入等非合约性收入的获得,是建立在企业内其他非科技创新劳动者之间相互协作产生的“集体力”基础上的。劳动者对各自雇佣合约的执行态度、劳动力的流动势态,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个“集体力”的形成。劳动力市场上供给方的“出价”行为以及从业者对他们所工作的企业的认同感,不仅体现了劳动者对自身能力的评价,也是劳动者对创业者的价值创造功能的评价。

以上的分析表明,作为一种异质性的科技创新劳动的报酬计量,本来应在科技劳动力市场上由供需双方来解决或应在企业内部由创业者与其他要素所有者各方来解决但又难以合理解决的问题,却在多元的市场交易中由千千万万的“局外人”解决了。在这多元的市场上,无数的经济主体以各自的方式相互作用、综合交织,共同计量着当代科技创新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在市场经济中,具备这样的通过多元化的市场交易重复多次地间接地进行的综合定价机制,除了企业组织外别无他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是个多元市场性的综合定价机制。

3.企业的产权机制适应了以不确定性收入为主的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报酬结构特征

所谓企业的产权机制,这里是指由各种要素产权的让渡而形成的企业所有权尤其是剩余索取权的安排机制,其核心功能在于对企业剩余的高效率配置。让最为关键性的要素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获取剩余,是一个有效率的企业产权机制的应有之意。科技创新劳动是一种高度稀缺性资源,是当代企业发展的关键性要素。科技创新者通过创办企业,必然要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因此其报酬收入主要是以索取剩余的方式体现出来的。这样的获取收入的方式,恰恰最大程度地适应了当代科技创新劳动价值创造的不确定性特征,符合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异质性。

[收稿日期]2002-08-22

【参考文献】

[1] 刘诗白:《论科学力》,载《经济学家》2002年第3期。

[2] 刘诗白:《论科技创新劳动》,载《经济学家》2001年第3期。

[3] 林强、江彦福、张健:《创业理论及其架构分析》,载《经济研究》2001年第9期。

[4] 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著,孙经纬译:《新制度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 吴敬琏:《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重于技术》,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6] 钱颖一、肖梦:《经济学家论说硅谷模式》,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7] 连建辉:《融资制度与企业家筛选机制》,载《改革》2002年第3期。

[8] Amit,R.,Glosten,L.,&  Mueller,E.,(1993):Challenge  to  Theory  Development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Vol:30  Iss:815-834.

企业经济性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增加值;企业价值相关性;收益模型

一、引 言

现代企业管理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与传统目标相比更符合时代的需求,投资者开始对企业价值创新能力投入了巨大的关注。随着企业管理目标的改变,相应的会计指标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由于没有充分将权益资本产生的机会成本考虑到核算中,使得其不再适合企业价值的评估。

在这个时候经济增加值的(EVA)的出现成功克服这个问题,经济增加值的最主要优点就是对权益资本产生的机会成本进行了详细而精确的刻画,因此可以更高准确度地对企业价值创造能力进行评估。在2009年12月份,国资委颁发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中提出要在中央企业实施经济增加值考核项目。这就使得EVA管理成为中央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EVA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然后通过实证分析,以50家中央企业为例,研究了国有企业经济增加值与企业价值相关性。

二、模型的选取与数据的采集

1、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在上式中NPPAT代表公司税后净营业利润;TC代表资本总额;WACC则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经济增加的定义和计算原理是广为接受的,但是在实际的计算中却经常会出现由于项目调整导致的结果不同意问题,最后使得计算结果有所偏差。我国早在2006年就了会计准则体系,对EVA模型的调整方法也进行了说明。

2、模型设定

目前由于相关的理论还没有完全成熟,导致了企业价值相关性的研究有两个不同的方向,选择不同的变量来计算盈余信息价值使得相关性模型出现了两大流派,一个是收益模型流派,一个是价格模型流派。这两种模型各有特点,收益模型使用了一阶差分的模型,这样就使得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得到了保证,但是却不能极好地解释会计收益;与之相对的,价格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由于会计数据的累积变化导致的股价变动,但是价格模型却存在很难避免的规模效应。著名学者Kothari and Zimmerman(1995)提出,尽管收益模型被广泛采用,但是其还存在少量的计量经济方面的不足,同时指出价格模型的系统估计值精度很高,建议将这两个模型结合共同使用以保证更高的准确性。本文借助了Kothari and Zimmerman(1995)的研究思路研究国有企业经济增加值与企业价值相关性。

3、数据采集

从二元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每股经济的增加值同股价之间存现这显著的线性关系,因此可以得到经济增加值同股票的收益在价值上具有相关性的结果。这种计算说明了国有企业进行经济增加值的计算以调整会计指标有重要的意义。

四、原因分析

根据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的样本分析获得了部分对问题的验证,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股价与EVA之间的联系并不突出。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财务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只有上市后才纰漏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并没有建立严格的经济增加值项,因此国有企业对于经济增加会计指标没有严格要求;同时我国财务分析师市场还处于探索阶段,投资者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获取详细的信息并自己计算相关参数。在这种情况下,公布EVA这一会计指标显得就非常重要了。

2、资本市场氛围不良

我国大多数投资者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EVA的重要性,也没有将企业价值创造能力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进行投资。其实说到底还是目前我国投资者的投机心理过多。这种投资行为反应在股价上就是波动较大,进而使得导致股价较大偏离企业创造价值。

3、自身对企业价值认识不够充足

目前,国有企业中的少部分还是遵循着追求利润的原则,按照股票盈余和利润来进行分配,这就使得EVA的内部应用不通畅。

4、EVA体系内部问题

由于经济增加值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同时EVA也是建立在众多假设的基础上才能成立,不同国家的市场,同一国家的不同企业可以为了保证对某些项目的调整使用不同的假设,这就导致了最终的结果不一致。

五、小 结

以国有企业经济增加值企业价值相关性的研究,提出了EVA在评价企业业绩和评估企业创造价值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国有企业的在实际中应用经济增加值体系对于推广EVA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该体系继续推广并获得投资者和财务市场的认可,那么EVA对于股价的影响程度也会逐渐增加。处于目前国内市场和体系结构本身存在的问题,形成统一的简单体系还需要实践和时间来进行构建。(作者单位:郑州煤电物资供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雅,刘希成. 经济增加值对企业价值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企业经济性质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take the Pearl River Delta for example and combine with three plates of market competition element, cultural concepts in new era and management scenarios model to prove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the field trials.

关键词: 企业组织行为;经济绩效;实证研究

Key words: enterpris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economic performance;empirical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167-02

0 引言

事实上,对于企业组织行为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早就在理论上有所定性,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不同领域的专家对这两者之间的因果模式持有不同的观点,经济学家习惯从企业组织的外因入手,而行为学家则看重企业组织的内因,所以,需要进一步进行实证研究才能够更加清晰的分析出企业组织行为与经济绩效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关系。

1 实证研究

首先,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为超前,所以企业观念较新,下面将从珠江三角洲地区抽取8家样本企业,主要涉及文化用品、家电、印刷业、日用化工、制盐、轻工机械以及食品等行业。本次样本的采集对象是各个企业中的管理干部阶层,约占企业管理层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三左右,严格按照统计学标准执行。本次总共抽取320份问卷,其中a1(57份),a2(49份),a3(52份),a4(35份),a5(25份),a6(20份),a7(33份),a8(49份)。

其次,在遵守咨询企业信息保密的原则之下,其名称将由序号代替。下面将按照经济绩效的优劣程度对以上各企业情况进行排序:①经济绩效优的企业编号为:A1(a6厂);A2(a2厂)。②经济绩效良的企业编号为:A3(a5厂);A4(a7厂);A5(a4厂)。③经济绩效一般的企业编号为:A6(a5厂);A7(a3厂)。④经济绩效优差的企业编号为:A8(a1厂)。

最后,通过问卷进行反馈式研究。将所有问卷通过spss(6.0)处理,再以0号放大绘图的形式反馈给企业。企业需要在全厂范围内进行讨论与商谈,其内容需要囊括员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文化程度、工龄和部门等方面,为研究企业组织行为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

2 结果分析

2.1 轻工企业对市场的组织行为与其经济绩效的关系分析 从表1中的数据分析得出,我国企业组织行为参数与经济绩效参数之间呈现出一种线性关系。而当企业市场态度指数大于平均值时,两者间的关系就会呈现一种负相关的状态。比较表1中的A2和A8厂数据可以得出,在管理中保持高度警惕性的A2厂,通过“末日管理”的忧患意识使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市场态度指数较高。而A8厂则因管理不善,忧患意识薄弱导致企业积重难返,出现红色预警信号,在参数上就会呈现出一种企业组织行为与经济绩效反相关的状态。

2.2 轻工企业对文化理念的组织行为与经济绩效的关系 对8个样本企业的文化理念进行定量表测定得出所需要的6个综合变量态度指数,这些指数即可作为代表企业文化的组织行为的量化参数。将企业经济绩效与这6个参数进行关联研究,便可得出如表2中所示的企业文化组织行为与经济绩效间的关系表。

2.3 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①通过上述研究得出,样本中的企业在管理情境因子上的得分越高它们所对应的经济绩效总趋势也越高,以表3中“工作激励”为例,其虽然得分较高,但不一定带来的就是正面积极的效应。目前很多股份制或者民营企业采取责任到人、承包到岗的组织行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甚至胜过很多管理完善的国有企业,总体经济绩效也经常处于上风。总结而言,同行业内,企业组织行为与经济绩效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②对表3进行仔细对比可以得出,在8项管理情境中我国只有在“会议绩效”这一项上低于日本企业的平均值,但反映到经济绩效上却得到了几乎相反的结果。单看“待遇满意度”以及“福利条件”这两项,日本企业虽然得分不高但在经济绩效上面却超出了我国企业很多,这就说明:只有员工主动追求高层次的满足才能更高地推动企业的发展,营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③对于不同行业而言,管理情境对经济绩效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从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市场发展情况来看,轻工业是最高一批接受新企业管理运行理念的行业,他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巨大的竞争导致轻工业工作状态紧张,那么较“心理保健”参数较高的厂而言,经济绩效自然有所不及。综上而言,在不同的前提下不同的管理情境对企业经济绩效产生的影响不同,那么企业组织行为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之间所呈现出来的联系也就越复杂。

3 总结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的8家样本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组织行为与经济绩效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但个别情况除外;②基于文化理念的企业组织行为与经济绩效之前存在着两极关系,不同的变量影响下可呈现出正负相关两种状态;③企业管理中的8种情境直接作用于企业组织行为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且表现的十分复杂。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如果想要得到更加准确并且具有权威性的论点,就必须扩大所选取样本企业范围,采取纵贯式追踪考察的方法,进一步验证企业组织行为与经济绩效之间的操作流程以及因果联系。

参考文献:

[1]唐震.企业家个人社会资本与企业组织社会资本关系分析[J].特区经济,2006,1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