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心理活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小学英语课题探究 认知能力 形象记忆
人的心理是由多种成分有机融合的复杂整体。根据本小学英语课题研究的任务、内容,先从认知、情感、意志和能力等几方面介绍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状况。
首先,从认知能力的发展上分析。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主要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组成。小学生在观察力发展方面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低年级学生观察的精确性、目的性、顺序性等发展较差,表现为不能全面细致地感知客体的细节,不能长时间地坚持观察,不能有计划地按顺序观察。中、高年级小学生观察品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小学生在记忆力发展方面的特点主要有:小学生的有意记忆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以三年级为转折点,小学生有意记忆的主导地位逐渐显著;小学生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的效果均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大约在三四年级,理解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小学阶段从具体形象的记忆为主导,逐渐发展到对词的抽象记忆,但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形象记忆始终优于抽象记忆。小学生想象力方面的发展特点为: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想象逐渐符合客观现实,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小学生思维发展的最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一般的研究结论认为,这种主要思维类型的转化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仍然具有很大程度的直观形象性。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对教育工作者的启发在于:在整个小学阶段,教师应为小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以此帮助他们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促进其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促进其理性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可以说,各种活动和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小学生认知能力充分、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从小学生情感品质的发展特点来看,小学生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并日益趋向稳定,这是由小学生参加的社会活动逐渐增多决定的。从高级情感中理智感的发展状况来看,小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扩展和加深,但受思维水平的限制,小学生的理智感仍离不开具体、直观形象的支持。小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小学生意志的自觉性较差,往往容易为他人的意见所左右,缺乏自主精神,还不善于仔细全面地考虑问题。小学生意志的自制性发展较快,中年级以后的小学生已能克制因各种诱惑而引起的冲动行为,能自觉按照任务的要求坚持活动;中高年级学生已开始有意识地排除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客观诱因的干扰,开始较长时间地维持活动,对于力所能及的活动一般能做到有始有终。
小学生情意品质的上述发展特点要求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和形式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要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不断维持激发他们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同时,由于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坚持性、自制性等品质发展水平不高,教师应在确定活动、目的、任务方面给学生必要的引导,在活动过程中也要适时地给予指导、检查和督促。
最后,从小学生能力发展的特点来看,小学生个体能力的发展既有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之分,又有认知能力、交往能力和操作能力之别;个体能力的发展差异不仅体现在层次、水平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类型和发展的早晚方面。同时,个人的能力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体现,也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得到挖掘、发展。
发展是学生身心结构、机能的不断完善、提高,因而是教育的根本宗旨。小学探究活动实施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问题意识表现为学生在认识活动中,面对一些难以解决的实践问题时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驱使学生积极思维、提出阅读和解决问题。所以说,探究始于疑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性,是引导学生探究的最有效方法。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的问题意识集中表现为学生敢问、会问和善问。敢问是学生敢于把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会问是指学生不盲目地提问题;善问是指学生能自觉地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贯穿于整个探究过程,并能通过对所掌握知识、信息的整理、分析,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形成新知。
教师可通过以下措施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是改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民主自由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敢问;二是挖掘学生潜力,通过表扬、激励消除学生心理上的恐惧,引导学生会问;三是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储备,引导学生善问。
兴趣是人们力求了解事物并伴随强烈情感体验的认识倾向。兴趣能为人们各种活动的高效运行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在小学开展小学英语课题探究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敏感起来,积极思考,探索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自身丰富多彩的事物、现象,形成从事科学探究浓厚、持久的兴趣,而这种兴趣正是终身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源。
如前所述,小学英语课题探究活动是对科学家探求真理过程的模拟。探究活动的过程不会像科学研究那样规范、严谨,尤其是小学生的探究大多属于知识的再发现,少部分属于知识的运用,含有少量的创造性成分。但模拟并不意味着盲目探索,筒约也不意味着环节缺失。参加小型小学英语课题探究活动,必须让小学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方面积累起丰富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比较清晰地认识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施研究—得出结论”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帮助,小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如观察、调查、实验等有所了解,并简单运用,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探究精神是从事研究活动的动力支柱和调控装置,它使探究主体充满紧张、快乐的体验,保证探究的方向、层次和效果。探究精神主要包括强烈的责任感、旺盛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造福人类的科学道德等。所有这些,都需要从小开始培养,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正处在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等形成的奠基时期,上述几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会为其一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
探究能力主要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搜集资料信息的能力,对相关信息的整理、提炼能力等。所有以上能力的发展,均离不开探究活动的实践,因为活动是发展个体能力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但是,我们坚决反对教学改革中一些矫枉过正的错误做法,坚定地认为,知识、技能永远是能力发展最重要的基石,离开知识、技能谈能力、发展,就是空谈,就是妄想。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优化课堂活动;巧妙设计;有效互动;学生合作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者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群体在教育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自主性、自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因此,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课堂教学中不合时宜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革,能在更深层面上推进素质教育,尤其在农村初中,教学方式的创新显得更为重要。围绕新课程理念,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牢牢抓住以教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中心的三个中心原则,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农村学生普遍对英语不感兴趣,畏难和抵触。在教改大潮的推动下,教师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模式。怎样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带着个人发展的需要和强烈的求知欲参与学习?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对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启发思维,提高教学效果明显。然而,现实中一些教师教学活动设计方面存在问题:在设计时没能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缺乏对教材的驾驭能力;没能很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目标。正是由于教师没能牢牢把握以教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中心的三个中心原则,因此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设计有效教学活动的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二)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
(三)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四)以学生为本
三、设计有效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一)立足教材,设计科学有序的教学活动
教材不等于教科书,教材是成套化的系列,教科书只是其中一种。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灵活运用教材进行教学,落实教学目的的过程。
(二)分析学情,设计贴近实际的教学活动
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先了解“90后”学生的特点。他们好奇心强、知识面广,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教师若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便能挖掘出极强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语言学家克鲁姆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境。因此,课堂教学要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情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乐”中学,达到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目的。
1.分析学生的情况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做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和智力特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活动。有时,教师会感到学生关注的许多问题与学习无关,比如,网上购物,网络商店,网络游戏,UC,QQ空间,博客等等,而这些东西对于许多年龄较大的老师更显得陌生。教师对时尚潮流有一定的敏感力可以缩小与学生年龄差距。这种在书外的功夫,在课堂中也会自然而然地发挥融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作用。如,在新标准教材七年级上册 Module7 Unit 1 How do I write my homework on the computer? 的教学前,笔者在上课前一天去信息课上向“老师”讨教怎样在电脑上购物。学生有了用武之地,纷纷不吝赐教,无形中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也为本单元的教学做了铺垫。第二天上课,要求他们分组排练必须用英语对话重现昨日的场景,小组PK,并提示配合眼神、肢体语言等。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为了扮好各种版本的“我”,及时请教新词,句型,且记得特快。会演时逗乐了大伙,也让我偷乐,因为书已被他们研透,教学目标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
2.利用学生熟知的资源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而对于教师来说堂堂教学有学问。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取舍组合上下功夫,对所讲内容的详略、先后顺序、讲与练如何结合等必须做出精当的安排,同时优化教学手段。总之,只有把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例如,七年级上册M2课堂片段:
Post-task Game : Our dream jobs: having an interview with your friends.
Show time :穿越时空――15年后的同学会场景,三五成群报到时,彼此介绍好友或家庭。这个情境的呈现,能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述说学生的梦想和希望,比教科书上的4段与他们生活不相关的别人的家庭介绍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欢乐的气氛中熟练地运用了新单词、新句型,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创新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3.利用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效率,得从合理分组、明确任务、充足时间、成果反馈、多维评价等方面入手。各个层次的学生合理搭配,学生个体优势互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扩大学生参与面;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增加语言实践机会。
调查片段实录1(Group 1):
S1:Would you like to be a boss? S2: Yes,I would.
S1:Why would you like to be a boss? S2: Because I can get a lot of money.
S1:Would you like to be a fireman? S2:No,I wouldn’t.
S1:Why? S2:I wouldn’t like to be a fireman because it is very dangerous.
调查结果:以图表的形式加以呈现,学生的取向一目了然,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对经理、商人、老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教师、消防员、医生等传统职业却不屑一顾呢?于是,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如果所有的人都去经商,人们生了病怎么办?”“如果没有教师,谁来给同学们上课?”“如果发生火灾,人们会向谁求助?” ……
这些问题一下就把学生问住了,我就让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在讨论告一段落之后,我向大家讲述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社会需要各种职业,个体成员要有自己理想,也要服从社会需要。知识的教学也和德育相连!
难题的解决更需学生的群策群力。
八年级下册Module5 Problems Unit2 的教学中,要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What’s your problem?一问出,问题就收集了一大堆,如:
1. I don’t have enough pocket money.
2. I don’t have enough time to study.
3. I am too heavy.
4. I’m afraid of having exams.
5. My best friend is dishonest to me.
6. My parents don’t understand me.
7. I feel shy and nervous when I meet people for the first time.
却很难立马上有支招。提出问题的学生又热切地想要good advice。咋办?省时快捷的方法是小组分工,一组挑一个问题讨论。这样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用中文出谋献策,再水平高点的学生用英语组织润色成句,口口相授,既解决了现实问题,又能促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
(三)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切实有效的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所开展的一系列教与学的活动都应围绕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以达到目标。如果目标达成度越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就越好。
教师在设定时应把目标设定得具体,实际一些,要思考教学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可观测性和可检测性。如,七年级下册Module8Unit1的目标,定位熟悉故事,就通过看图说情节来操练动词过去式。如定位熟练掌握动词过去式的用法,就得另设情境。
在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活动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一堂英语课关键在于教师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形式不必也不可能太多,找准切入点,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现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成层次清晰、螺旋上升的教学活动,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率才能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育方法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5.
一、活动宗旨
适应文明校园的要求,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践20字基本道德规范,结合创建文明单位,在全校深入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普及礼仪知识,提高礼仪意识,加强礼仪实践。形成以“讲礼仪、有修养”为荣的良好风尚。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全面提高师生的文明素质,展示现代化学校良好校园风范。
二、活动内容
(一)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1、编印校本教材。供各班开展礼仪教育活动使用,同时利用宣传画、板报、主题班会等进行广泛宣传。
2、在青少年学生中广泛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必修内容,纳入相关学科教学。各班要充分利用队活动时间,结合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同时结合新修改颁布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开展基本行为准则的教育。
3、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培训。全面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培训,通过学习、岗位培训及文明学校教育活动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开办文明礼仪讲座,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4、举办学生文明礼仪风采展示赛。举办首届文明礼仪风采展示赛,为各班开展礼仪教育活动起到示范借鉴作用。
5、开展身边的故事为主题的文明礼仪征文评比活动。
6、组织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在开展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开展文明礼仪有奖知识竞赛活动。
(二)制订文明礼仪规范
组织调查研究,发现先进典型,推广试点经验,制定规范草案,组织各班开展公众讨论,征询意见,制定出各方面文明礼仪规范要求,并以公约(公示)形式公布于众。包括基本礼仪规范;少先队员礼仪规范;小学生礼仪规范;购物、旅游、餐饮、阅览、文体娱乐、出行乘车等公共场所礼仪规范;家庭生活礼仪规范等,形成较为完整的礼仪规范体系。
(三)实践文明礼仪行为
1、开展各个层面的实践活动。在制定礼仪规范的基础上,有步骤、分阶段进行礼仪实践,从身边做起,从课堂做起,从岗位做起,从公共场所做起,从家庭生活做起,使每一个人在个人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家人相处以及公共生活等多方面,都能自觉形成讲究礼仪的良好风范。
2、组织社会舆论监督。结合礼仪实践活动,组织新闻媒体,聘请社会监督员,对学校及公共场所的文明礼仪行为进行监督评判,督促礼仪行为的实践。
(四)组织文明礼仪竞赛。
在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举办“文明礼仪形象大赛活动”。活动分三个层次,三类群体、五项内容。
1、三个层次
(1)各班学生进行初赛;
(2)全校组织决赛。
2、三类群体教师、学生、家长。
3、五项内容仪容仪表、言辞谈吐、职业形象(含暗访考察)、情景处理、综合知识。
(五)评选礼仪形象标兵
在层层开展礼仪形象大赛的基础上,评选出礼仪形象标兵,并最后推举出“学校文明礼仪形象标兵”。
三、活动组织
(一)主办单位教务处、少先队
(二)参加单位各年级以每班二名学生的基数上报学校参加决赛。
四、活动安排
1、9月份,做好筹备工作。成立活动组委会,制定工作方案。组织专业人员收集文明礼仪知识读本等。
2、10月底至明年2月份,普及礼仪知识。举办“健康、美丽、文明”礼仪教育师资培训;各班普遍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培训活动,开办礼仪教育讲座,开办专栏、专题节目,开展舆论监督。
3、11月12月,组织礼仪形象展示。12月份举办“文明礼仪风采展示赛”。以推动、指导各班开展文明礼仪宣传和竞赛活动。
4、1月4月,开展礼仪实践活动。各班在教育培训的基础上,组织修订完善礼仪规范,开展讨论。层层开展礼仪竞赛、演示活动,评选、推荐出各段礼仪形象大使、形象代言人等,广泛开展各种文明礼仪实践活动。
3月5月,组织全校文明礼仪有奖知识竞赛。营造人人学礼仪,个个赛礼仪的热潮。
6、5月7月,组织风采大赛,把礼仪宣传活动推向。
五、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班要充分认识礼仪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学校形象、培育师生良好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意义重大。要把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今明两年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新的抓手、新的着力点认真抓好。教务处、少先队要切实下大力气,精心策划工作方案,认真组织礼仪教育实践,一个一个层面、一个一个群体,全方位地开展好各项活动。
2、广泛动员,积极引导。文明礼仪教育关系到每个人的外在形象、气质涵养,提高文明礼仪素养是现代化都市生活和公共道德的内在需求,也是与国际接轨,展示良好形象的客观要求。要引导师生增强礼仪意识,自觉参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从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生活往来等等方面做起,要了解通行的礼仪要求,培养和提高礼仪素质。
小学生的集中力很难持久,学生没有高度的集中力,创新思维就难以形成。这时,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多样的活动无疑会让孩子们学会集中思维,从而方便教师诱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比如,趣味数学小竞赛、数学实践活动、创设情境等活动方式。
1. 采用数学小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每一个人都有潜在的创新能力,只是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给激发出来,从而让学生了解自我,使潜在的创新能力真正显现,成为学生的基本能力。为了这个目标,我常常会举办一些数学小竞赛,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年、月、日”时,我采用小竞赛的课堂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谁先记住年月日的基础知识,我给谁发小红花。我先把问题以及答案出示出来,给定时间让学生背记:一年有几个月,几个大月,都是哪几个月,有几个小月都是那几个月,闰年有多少天,平年有多少天……,学生们为了得到小红花,都很认真的背记,结果有些同学用了很少的时间就背会了。我问他们是如何这么快时间就背会了,有的同学就说出了自己找诀窍的小秘密。之后,每次的小竞赛,学生们都会积极找诀窍,帮助自己掌握知识点。
小学生学会找诀窍背记知识,这就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体现。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具备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师利用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很关键的环节。
2. 采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现实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这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
教师采用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实践知识运用的创新能力。例如,学了“长度、面积、购物”等后,我提供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数学用之于生活,让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长、宽;量一量黑板、课桌、书本的长和宽;量一量家中家具的长和宽、爸爸妈妈的身高;测一测爸爸妈妈的体重;算一算逛街所购货物的价格,让学生量一量操场的长和宽;计算操场的面积等,在“用数学”中,体验所学知识的作用,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新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 采用创设情境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 “利率、利息”等概念后,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沟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编制了这样的题目:“今天,妈妈把这月领到的工资2000元存入银行,所存定期三年,那么三年后的今天,妈妈取钱时,可取回多少元?”
这样的问题,与生活非常贴近,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通过调查,了解银行利率,并应用自己刚学的百分数知识,通过实际计算,学生不仅巩固学习知识,了解了金融知识,从而增长了见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对实际数学应用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 活动 小学生
在众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有目的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形成心理技能,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课程,其总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它要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需要。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更要紧紧地以活动为中心,开展一些适合小学生,又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的活动。结合理论及实践的一些经验,笔者下面就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途径、方法和外部条件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1.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途径
1.1 利用童话、寓言故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童话、寓言故事通俗易懂,其中的人物生动活泼,富有童趣,深受儿童喜爱。另外,童话、寓言故事能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和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用肯有代表意义的形象(如灰姑娘、天线宝宝等)传递给儿童,可以使儿童开阔视野,丰富情感。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价段学生的特点,选编培养学生同情心、毅力、乐观向上、诚实、独立等心理品质的国内外优秀童话、寓言故事,推荐给学生阅读,并鼓励学生每学期利用班队活动课和校园艺术节的机会,选取喜欢的童话故事自由组合进行编排和表演。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剧中的表演,来判断学生的心理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1.2 利用录音、录像、碟片等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由于小学生天真活泼,乐于接受鼓励,乐于参加活动,能大胆地与教师、同学交流,有的同学甚至还把心中的秘密告诉大家。
1.3 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
教师要善于观察,在生活中汲取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课程中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计论、思考,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2.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其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活动"二字。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应当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手脚和大脑都动起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源泉于学生的主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当采取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方法,把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促进小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内容等融入到各种活动之中,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心理素质、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能。
2.1 角色扮演训练法
角色扮演训练法,就是由学生扮演各种角色,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来调节、变换自己的角色,适应不同社会环境,学会社交技巧。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通过扮演某一特定的角色,模仿现实生活情景,可以宣泄和释放压抑的情感,达到排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目的。
2.2 游戏法
将游戏寓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娱乐中领悟心理体验,克服自卑、自私、嫉妒等不良心理,养成真诚、宽容、谦让、合作、自律等良好心理品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2.3 情境创设法
通过问题的创设,使学生置身其中,如身临其境,形成情感互动、感悟体验的氛围,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是要提供创设和模拟学生的生活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去锻炼,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2.4 求知法
认知法即依靠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思维等认知活动来达到活动目标,因为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形式多样,轻松活泼。在活动中,尽量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让学生不会感到厌倦、枯燥。
3.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外部条件
3.1 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提供必要的时间
既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要保证开课时间。一般每周安排1课时,或者每两周安排1课时。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排进课程表,无特殊情况不得侵占,学校要根据本地、本校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间,课时在地方课程时间中安排。
3.2 给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活动为主,对场地、设备等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如有些学校设置了专门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使用的小班化教室,以保证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教室内的桌椅、环境等都进行特殊布置,以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4.开展各种活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