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混合教学;思政;心肺复苏术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1]。近年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在各种教学活动中融合思政元素,提倡护理人员的“仁心教育”与“爱国情怀”相融合,强化“立德树人”总体理念,传承仁医基因,夯实护理人员的人文修养与职业精神,进一步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本文研究以我院年度岗位任职教学活动为契机,尝试基于课程思政的混合教学模式,立足人体解剖学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增强了教学活动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实现了技能传承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极大地提高临床护理技能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21年12月选取我院120名护士作为年度岗位任职教学的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名护士,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模式,观察组采用基于课程思政的混合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心肺复苏术”为例,遴选的护理人员均从事临床护理操作5年以上,都具有一定教学研究能力与临床操作能力,两组护理人员年龄、性别构成比、护理能级、各项考核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培训方法
1.2.1对照组根据各护理科室工作性质不同,60名护士对于掌握心肺复苏操作技能参差不齐。指导教师对60名护士采用“理论授课+示范研讨”的常规授课模式,步骤分别是:①理论授课,指导教师从心脏骤停的原因开始,讲解心脏位置与毗邻、呼吸系统、临床操作要点等,按照心肺复苏术章节基本要求进行授课,课上鼓励指导教师与护士们进行双向教学互动,加强她们对授课重点、难点的理解,为临床实操教学应用打下基础。②示范研讨:指导教师在完成心肺复苏操作流程的讲解示范后,开展多人员分组练习,强化从实践中完成对患者的伤情评估、临床诊断和抢救措施的理解,避免操作程序颠倒、遗漏操作项目等问题发生。在课堂研讨中,指导教师将研讨方向引入评估患者状态、按压姿势与节奏、有效指标判断以及注意事项等,让护士们各抒己见、积极发言,最后对研讨中有矛盾、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进行详细地答疑解惑。1.2.2观察组观察组采用基于课程思政的混合教学模式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课前线上预习:在线上教学中,护士们选择“电脑端—手机端”盛京护理网络平台和区域协同护理信息化网络平台,观看盛京医院志愿团队在抗击疫情援鄂、玉树地震救援、火灾爆炸救助等多个重大公共卫生及突发事件中的担当与奉献精神,使护士们深感提高急救能力的重要意义,更加激励护士们积极地学习心肺复苏术的微课教程。在网上微课学习中,使护士们初步掌握心肺复苏术的解剖学知识、维持血液循环原理等难点,了解心脏骤停判断、临床抢救要点以及进一步生命支持等内容,与之前思政元素相融合,使护理人员深刻领悟到责任使命、生命意义,对提高她们临床钻研精神与综合素养有极大帮助,每个短视频时间控制在5~10min,总体预习时间一般为30~60min,在减轻护理人员负担的同时,提高临床急救教学的针对性[2]。第2阶段课中理论授课:在理论授课过程中,指导教师朝着极力培养护士们具备科学素养的方向迈进,指导教师通过思维导图为护士们构建多副心肺复苏术知识结构图,从思维导图中了解呼吸系统解剖结构与心脏位置与毗邻区、掌握呼吸系统与心肺复苏之间关联、心脏血液供应流程、每项抢救操作对患者恢复苏醒的影响。以“心肺复苏术操作”为例,以评估环境、评估意识、按压术实施、人工通气等为关键词构建思维导图系统结构,每个关键词简要说明操作要点、标准、注意事项等,并且向四周末端散射不定数量的分支,逐步构建心肺复苏术知识体系的网状结构[3];要求每个分支与解剖知识相关联,使护理人员从内涵中理解心肺复苏术与呼吸系统、心脏器官的解剖知识之间关系,从而完成护理解剖学原理性知识的内化与联系,使护士们更加清晰实施胸部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电除颤等操作后人体生命体征的变化,每个授课环节都体现出教师兢兢业业、严谨求实的工作状态,为下一阶段临床实操教学应用打下基础。第3阶段课中示范教学:指导教师利用人体心肺复苏模型和气管插管模型演示气管插管、口腔清理、气管管理、胸外按压、人工通气等基本操作技能,参训护士结合解剖学理论与现场示范操作辩证统一地理解各种标准、操作、规范、姿势、力度等,掌握不同患者、不同抢救时机进行不同的心肺复苏术操作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现场示范结束后,指导教师在了解护士们学情的基础上,将参训护士进行不均匀地分组操作,从个人、双人、多人在人体模型上操作,锻炼护士们在抢救中角色分配与协作,递进式地巩固个人操作技能。在与指导老师互动交流中,教师必须及时、耐心、全面地答疑解惑,并且列举误失抢救时机的事故案例,引导护士们反思生命的意义,培养护理人员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对激发她们学习动机有重要作用[4]。第4阶段课后成果固化:该阶段指导教师将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心肺复苏术疑难解析,督促各小组将总结内容不断完善《急救护理实操手册》,向临床实践应用中扩展,实现成果固化。
1.3评价方法
对120名参训护士进行理论与实操考核,理论、实操考核满分设定100分,理论考核以相关论述题为主,重点考核护士们对护理解剖学原理性知识内化问题,准确反映护士们掌握知识的程度;实操考核成绩以准确辨认标本部位、画出心肺复苏术相关部位、完成人工抢救操作给予赋分。在自主学习能力测评中,采用Williamson自主学习量表(SRSSDL),对两组护士进行自主学习能力测评。此量表包括学习意识、学习策略、学习行为、学习评价以及人际交流5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12个条目,共计6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总分范围为60~300分,得分越高说明自主学习能力越强。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0软件处理此次相关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并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士各项考核比较观察组护士各项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的成绩(P<0.05)(表1)。2.2两组护士对教学效果评价观察组护士自主学习能力各维度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2)。
3讨论
在年度岗位任职教学活动中,重在短时间内提升参训护士临床核心技能,面对重新梳理心肺复苏术知识点以及掌握急救操作与人体相关部位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如何提高她们的熟练程度?这与参训护士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丰富的人文素养、高尚的担当精神息息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护士的理论与实操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士自主学习能力各维度得分及总分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基于课程思政的混合教学活动适应于具有丰富红色文化的医疗机构,通过将盛京医护团队无私奉献精神渗透到教学过程,使护士们深感此次心肺复苏术的学习意义重大,提高了参训护士新时代的责任感、使命感,有效激发护理人员学习动力与钻研精神,推动她们全力以赴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让枯燥的护理解剖知识变得有温度、有情怀,高效地完成各种学习与考核任务[5]。近年来,盛京医院积极推动思政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培养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在教学过程中,他们能够认真统筹规划教学时间和进度,耐心地培养护理人员自主钻研以及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这样使参训护士从指导教师“师德育人”“严谨求实”中感悟到“医德仁术”的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升参训护士的责任担当、临床技能以及人文素养,该教学模式值得推广[6]。但是现阶段各大型医疗机构都存在着工学矛盾,教学实施过程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还需要指导教师在思政教学设计继续探索如何持续激励护士们学习积极性、有效性,切实提高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与钻研精神,使其教学模式更加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邱铄,王世芳.课程思政融入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实践[J].解剖学研究,2021,43(4):390⁃392.
[2]许凤燕,刘宝全,曹博等.课程思政融入人体解剖学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2,42(1):6⁃10.
[3]徐丹,郑韬,陈能杰等.微课结合思维导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护理解剖学的应用[J].解剖学研究,2021,41(4):350⁃351.
[4]张雁儒,先德海.课程思政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解剖学杂志,2020,43(4):369⁃371.
[5]王磊,李文昕,崔鑫.将思政元素融入系统解剖学教学的探讨[J].解剖学研究,2021,43(6):643⁃645.
【关键词】护士长;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操作训练; 考试; 干预措施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上最危急的情况,心肺复苏术(Cardio 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就是对心跳呼吸骤停所采用的最初最有效的急救措施。护士常在第一时间发现患者需要急救,如能早期判断病情,及时进行规范、有效的复苏措施,能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但是,近来国内外文献报道,医院医护人员CPR技术水平测试结果令人失望[1]。长期以来,心肺复苏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在专业医疗护理的实践中,许多医务人员认为CPR内容简单而不重视重复训练,操作步骤和手法逐渐有所淡忘,以致碰到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时仓促上阵,不能为患者提供规范有效的复苏措施。心肺复苏术作为护理人员必需掌握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应是护理技术操作培训的重点,而护士长作为护理单元的学科带头人,掌握规范的心肺复苏术,更有重要意义。为提高我院护士长CPR复苏水平,推动全院护理急救成功率的提高,2010年1月,我们利用3 d时间,对全院85名正、副护士长进行了心肺复苏术操作及相关理论考试。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考试对象 我院85名正、副职护士长;其中37个临床科室护士长80名,年龄28~45岁,平均35岁;门诊医技护士长5名;年龄46~48岁,平均47岁。
1.2 考试方法 考核标准:护理技术操作小组根据《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CPR操作流程制定考核标准;100分制,逐个过关,成绩85分以上为及格;单人成人心肺复苏,器材为上海产KAR/CPR400高级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
2 结果
2.1 考试成绩 81人成绩及格,合格率95%。
2.2 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确定环境安全方面:未评估急救“危险现场与障碍”的有8人,占9.4%;②评估患者意识方面:颈动脉定位部位不准确8人,占9.4%;触摸颈动脉时间≤3 s或≥10 s 20人,占23.5%;③人工呼吸方面:清理呼吸道不彻底,只擦嘴角,不能有效清理呼吸道10人,占11.8%;开通气道手法不正确、头后仰不够8人,占9.4%;检查呼吸时头距离患者口鼻过远,未用眼看、耳听、面感综合判断,或判断时间仅为2~3 s或超过10 s的18人,占21.2%;吹气不足20人,占23.5%;吹气时保持气道畅通手法不正确(未用右手食、中、环指抬起下颌,拇指向下按压下颌骨性部分)25人,占29.4%;胸廓未见起伏8人,占9.4%;吹气后未立即放松鼻孔9人,占10.5%;④人工循环方面:按压部位定位手法不正确19人,占22.4%;按压部位不正确12人,占14.1%;按压姿势不正确,未用掌根、手指未互握上翘或肘关节不直16人,占18.8%;按压频率过快或过慢16人,占18.8%;按压幅度过深或过浅18人,占21.2%;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差2人,占2.3%。
3 干预措施
3.1 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护理技术操作小组成员将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与《2000版的心肺复苏指南》(以下简称旧指南)进行比较,找出并分析他们的不同之处,在我院原有的成人单人法CPR-BLS操作考核评分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出新评分标准,同时,针对护士长的特点改进并制订了新的CPR-BLS培训考核模式,集中对护士长进行培训,并一对一指导,遇到疑难之处护士长与操作小组成员沟通交流,指导答疑。最后操作小组汇集所有培训人员提出的问题,最后组织1次集中培训,就一些共性的问题以及要点、难点进行讲解,最后集中考核,考试过程中,监考者对存在的细节问题、操作手法不到位等现象,也给予现场指导,增强了培训效果。
3.2 理论培训与操作训练相结合。改变以往操作只培训操作步骤的方法,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掌握每个操作步骤的目的、意义,加深理解,对实际操作起到指导作用。如吹气时平静吸气而不是深吸气的理论依据、心脏按压时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为何是1:1、按压时用掌根的理由、按压频率过快或过慢对复苏效果的影响等,利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祥细的讲解,改变了过去护理操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用理论指导操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细节手法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心肺复苏的操作,在真人身上练习不合适,造成了护士操作时表演的心理,比如在颈动脉定位时理论掌握好,但操作时位置却不正确,触摸时间过短;在判断呼吸时,对于“耳听、面感、眼看”不能真正体会,只是按步骤操作;甚至在吹气时右手没有起到开通患者气道的作用,只是扶住患者下颌处;按压部位的定位,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中由于理解不同,不能真正理解“剑突上两横指”的意思,有19人定位手法不正确,致使按压部位错误,我们理解,在定位时,右手中指、食指并拢,用中指尺侧指腹顺肋弓向上到双侧肋弓交界处后,手掌向下翻转,右手中指、食指正好定位于剑突上两横指,此时,左手掌根置于右手食指以上胸骨处;考试过程中还发现,有16人按压手法不正确,未用掌根按压,左手掌贴近患者胸壁,压力不均,影响复苏效果;尤其是按压幅度,如果不使用模拟人练习,很难掌握幅度。考试中发现,4个成绩不及格的护士长,都是在练习时,未使用模拟人,只使用枕头替代或凭空想象操作步骤;模拟人是按照2005国际复苏指南进行设计的标准的人工呼吸的潮气量和心脏按压的频率及深度。比如:在模拟人上进行人工呼吸和凭空练习时的肺活量大小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模拟人上进行心脏按压和凭空练习时的按压力度也是很不同的。只有达到了标准的潮气量和心脏按压的频率及深度,模拟人才会给予语音及绿灯提示有效;心肺复苏是操作性很强的技术,在培训和练习时一定要注重操作手法,结合临床实用性,才能真正达到规范培训的目的。
3.4 更新知识与定期考核相结合。我国职业医护人员虽然大多数已接受过CPR知识的教育,但对参加CPR的医护人员缺乏相应的医学继续教育和重复技能培训及定期考核的机制,使许多医务人员淡忘了心脏复苏技术。沈洪[2]建议,对CPR应保持重复培训,间隔为3~6个月,这样可以延缓遗忘,且可在培训后的一年内不会出现技能的遗忘。我们护理部制定的培训计划是护士长、主管护师、护师、护士分别在每年的第一~四季度过关考核,并在每次考核前集中培训,保证培训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本次培训重点讲解了新指南的5个主要改变:①提供高素质CPR;②将胸外心脏按压与吹气的比例调整为30∶2;③人工吹气时要确保胸部升起并维持1 s;④除颤每次只做1次,除颤后应立即施行CPR 2 min再检查脉搏;⑤儿童可使用半自动除颤机(AED)[3]。而BLS仍是新指南中最关注的重点[3]。
3.5 提高护士长对心肺复苏的重视程度有研究表明,护理人员目击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几率往往超过其他医务人员[1],复苏的时效性,4 min内抢救成功率为50%,每延迟1 min,复苏成功率会降低10%~20%。所以护理人员更应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要求判断果断、部位准确、动作敏捷,真正做到争分夺秒,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进一步提高其生存质量[4]。故应认真对待护理人员操作训练,熟练掌握动作要领,注意操作细节,以正确灵活地运用于患者的抢救,提高抢救成功率。护士长作为护理单元带头人,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才能认真去指导、督促护士进行训练。只有护士长熟练掌握CPR这一基本技术,在发现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时,才能带领护士更好地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规范的心肺复苏,为抢救患者赢得更多时间。
参考文献
[1] 齐卫东,房兆国,汪翼.影响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分析研究.中国护理管理,2009,15(10):20-22.
[2] 沈洪.解读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修订原则.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3):136.
【关键词】微格教学法;心肺复苏;实习护生
微格教学形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此教学方法是在“角色扮演”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摄录像设备实录受训者的教学行为并分析评价,以期在短期内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后来逐步完善形成了一种微格教学方法[1]为提高老师的带教技能和护生的CPR学习及操作能力,我科于2012年采取“微格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年7月一2013年2月我科共接收实习护生96名,均受过普通高中教育,其中男生5名,女生91名。平均年龄19.5岁。将96名实习护生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8名和对照组48名。二者年龄,学历,学习课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按照传统教学实施培训方法,采取培训者示范后,由受训者进行练习。最后对照2010 CPR操作指南流程考核。总课时与观察组相同;观察组使用微格教学法进行2010CPR操作指南流程考核标准的培训。两组人员均应用综合模拟人进行技能考核,标准一致,同时调查对教学满意度。
1.2 CPR教学中的微格教学方法
1.2.1备课 建立CPR操作流程考核标准表考核标准表为100分制,分为8项:(1)素质要求10分;(2)判断意识和呼吸10分;(3)呼救,置患者于正确10分;(4)正确检查血液循环,确定患者心跳停止10分;(5)正确实施胸外心脏按压20分;(6)畅通呼吸道10分;(7)人工呼吸方法正确10分;(8)每分钟心跳按压和人工呼吸按30:2的比例完成5个循环20分。
1.2.2微格教学实践 带教前带教老师预先播放2010指南CPR操作规范流程光盘给护生。带教者与受训者一起边看边分析,带教老师在综合模拟人体上进行CPR技能示范操作,并边示范边讲解,使护士有具体的感性认识[2]。
1.2.3实习护生自己操作演练,并进行现场录象。
1.2.4 反馈和评价播放录象。同时按照2010CPR指南操作流程考核标准评分细则评分,让护士在录像中对照细则自我分析,指导教师和学员一起讨论评议。
2 结果:
3 讨论
3.1 微格教学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造了逼真的教学场景,给实习护生提供了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了护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实习护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我们临床带教科室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3.2 通过施行“微格教学”法,将复杂的临床教学过程作科学的细分, 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逐项对教学技能提出运用要求和训练目标,使临床带教老师受到严格而系统的训练。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理论知识水平,改变自身教学方法及技巧,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质量。
3.3 采用了“微格教学”法进行的护理教学,教学老师通过视频的回放,及时发现了教学中的流程、用语、方法、教案等不规范的环节,制定了整改措施,同时团队中的其他人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整改建议,经过不断的修改以及反复的实践,教学的规范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3.4 “微格教学” 的教学设计原理是将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进行分解和简化、微格教学训练中不但学生的技能得到提高, 教师在不断的演练―修改―优化的过程中也得到锻炼, 使带教更具规范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多元化培训;整形外科;急诊;技能考核
人类对美的追求是社会进步的象征,随着人们审美观的提高,在急诊就诊的面部外伤患者绝大多数都要求行整形外科治疗,以避免日后影响患者容貌和生活质量[1]。整形外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面部浅表外伤的处理,更被面部外伤患者认为是首选的治疗手段。但对于车祸、严重创伤引起的外伤患者,除面部有创伤外,更多患者还可能存在其他组织脏器的损伤,这就要求整形外科急诊医护人员有娴熟的应急、急救技能和急重症处理知识[2],来应变、处理随时存在的紧急情况,保证患者的安全。因此,对整形外科急诊医护人员施行科学、有效的急诊专科技能培训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采用多元化培训方法,对12名急诊护师进行急诊技能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参加急诊科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多元化专科培训的护师12名,均为女性,设为多元化培训组。其中,低年资(工作4年以下,含轮转)者4名,中年资(工作4~10年)者4名,高年资(工作10年以上)者4名。学历:高学历(本科及以上)者7名,低学历(大专)者5名。另选取本院急诊科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按传统培训法进行专科培训的护师10名,也均为女性,设为传统培训组。其中,低年资者3名,中年资者3名,高年资者4名。学历:高学历者6名,低学历者4名。两组研究对象在工作资历、学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培训内容除颤仪的使用,心电图机的使用,心电监护仪的使用,简易呼吸器的使用,氧气罐(枕)的使用,以及CPR技术、吸氧技术、吸痰技术的应用,每周培训1项操作,共8项培训内容。1.2.2多元化培训法多元化培训方法包括:(1)讲授互动练习法。培训老师(科室教学组长,通过护理部理论操作考核、选举产生)采用现场互动的教学方式,通过听、看、练及每一步与老师的答疑及矫正互动中,明确要求,矫正练习到熟练掌握[3]。(2)教学视频指导练习法。通过边看、边做、及老师现场指导,促使其掌握技能。教学视频由医院护理部、教学委员会针对整形外科常用技术操作,由科室组织固定人员根据操作考核标准练习后录制,护理部、教学委员会及所有教学组长审阅、修改后通过,作为医院操作模板供练习使用。(3)图片自我指导练习法[3]。通过看图、练习及与老师的矫正中掌握技能(心肺复苏术可采用此方法)。图片采用医院教学委员会心肺复苏培训PPT上总结图片为准。图片包括判断意识、判断呼吸、判断颈动脉搏动、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观察病情、安置患者的各种细节,供其学习。(4)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指运用临床案例,训练其在真实的情境中全方位、多角度地思维,引导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假设、质疑、推理、反思讨论,探究客观事实,挖掘其潜在的智慧和能力[4],进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针对急诊特殊案例,进行小组讨论,通过情境再现让每一位培训人员主动参与其中进行分析总结。(5)情景模拟法。指创设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接近实际工作或生活的场景,让其在这种场景中分别担任不同角色,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分析,并做最后总结的一种虚拟实践性培训方法[5]。此方法用于应急抢救的操练。1.2.3传统培训法在主管护师的领导下,根据急诊科护师专科工作年限,分别对高年资、中年资、低年资护师安排一位临床指导老师,负责管理和培训,每3个月反馈培训的效果和需求,并不断完善培训计划。1.2.4考核标准与方法(1)考核标准:心电监护仪、简易呼吸器及氧气罐吸氧的使用操作,以及吸氧技术、吸痰技术、CPR技术的应用水平,共6项操作根据护理部下发的整形外科常用操作考核标准进行考核;除颤仪及心电图机的使用操作标准,由主管护师及教学组长根据使用步骤制定。(2)考核方法:急诊常规操作培训后,由主管护师及教学组长抽考2~3名护师实际掌握程度,每周1次。(3)急诊应急模拟演练:制定紧急事件及急诊应急抢救情境,综合考核急诊护师应急反应力,急诊技能掌握程度,每3个月演练1次。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珋x±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培训前抽查发现,除颤仪的掌握程度为40%,心电图机的掌握程度为50%,CPR技术及简易呼吸器使用的掌握程度为60%。多元化培训后,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除颤仪、氧气罐(枕)的操作熟练掌握程度达到98%,吸痰技术、吸氧技术、CPR技术、简易呼吸器考核平均95分,取得了满意效果。与传统培训法考核成绩(平均80分)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技能掌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包括:(1)整形外科急诊常用设备使用技能欠缺。整形外科专科性强,急诊收治患者大多为单一体表损伤患者,创伤轻,严重复合伤患者一经筛查后,即转到综合性医院进行救治,需要急救处理的患者例数少,故急诊常用抢救设备如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吸痰、吸氧设备使用少。(2)缺乏主动动手练习的次数。整形外科急诊出现紧急抢救的患者例数少,急诊护师对相关技能重视不够,练习少。(3)缺乏急诊技能培训、定期考核制度。科室内无系统的培训及考核计划。(4)培训方法单一。急诊护师培训主要参加医院统一培训,有关急救设备及技能培训少,科室内培训主要由教学老师讲授培训为主,护师主动学习欠缺。多元化培训方法为急诊护师提供了多角度的学习方法,开拓了视野,提高了对急诊技能知识的认知度和掌握程度。讲授互动联系法和视频指导联系法的相互运用,提高了急诊护师对操作流程、步骤的掌握程度,急诊护师在进行培训中,先由教学组长进行讲授,直观了解操作的步骤、方法;再通过视频对操作的步骤及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模仿、练习;练习后再结合视频进行纠正,达到连贯流畅的掌握视频。案例分析法的运用,提高了护师对未发生的应急情景的处理意识,通过对特殊紧急案例进行分析及情境再现,利于护师主动参与讨论,总结经验。培训考核中,组织有计划的急诊应急模拟演练,设置急救情景如心脏骤停、药物引起过敏性休克、使护师身临其境,同时在情景教学的基础上设置缺陷,可以使护师进一步地认识到训练中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达到“练中记、记中用、记得牢”的效果[6],同时,通过对关键点和注意事项的关注和认识,反思操作中的失误,帮助护师理解知识,获取技能。多元化培训考核方案使急诊护师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开拓了护师学习的视角,使学习方法不再单一,易于被护师接受。同时,多元化培训考核方案有利于培养和激发护师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复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所学技能进一步巩固加深的同时,还能给护师提供更好的学习角度,增加护师主动学习的积极性[7]。欧洲复苏委员会(EuropeanResuscitationCouncil,ERC)建议定期加强医务人员的技能培训、练习与考核,并注重培训方法的科学性以促进其技能保持。多元化培训考核方案的制定,提高了急诊队伍的应急水平。通过执行培训考核方案,有计划的不断强化进行培训,可使护师形成一定的学习规律,增加其培训依从性,同时定期有计划的考核,提高了整形外科急诊护师对急诊技能的掌握程度,使整体急诊队伍应急抢救能力得到提高。综上所述,多元化培训方法拓宽了临床护师学习的视野,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学习模式,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提高了其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胡亚兰,胡亚欣,寻丽彬,等.应用整形外科技术治疗急诊面部外伤[J].临床军医杂志,2007,35(4):635-636.
[2]赵明光,郭学军,宋振全,等.信息化多学科协作模式救治严重颅颌面伤临床分析[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14,2(4):234-236.
[3]姜金霞,彭幼清,马素芳,等.护师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方法及复训时间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9):862-864.
[4]丰萍,王红红,邹叶青,等.护理案例论坛对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19-22.
[5]张怡,樊雅静,黄凌.情景模拟法在产科低年资护师急救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上海护理,2010,10(6):82-83.
[6]邸,任晋宏,魏亚培.情景教学法配合缺陷设置在护生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30):2814-2815.
护理人员的工作大部分是通过护理技术操作来体现,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过硬的护理操作技能是确保护理服务质量的前提。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赋予了护理新的内涵,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融入护理操作和护理工作中。自开展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后,2008年我院改变了技术操作考核方式,对常用的13项技术操作每月抽考2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共性问题。
1考核方法和步骤
1.1考核项目氧气吸入技术、口腔护理技术、静脉采血技术、经口鼻吸痰技术、徒手心肺复苏术、鼻饲技术、无菌技术及手卫生、导尿技术、静脉输液技术、静脉输血技术、大量不保留灌肠技术、雾化吸入技术、经气管切开吸痰技术。
1.2考核标准13项技术考核标准均由仪容仪表;评估、解释、指导;操作要点;用物终末处置;理论提问五部分组成。
1.3考核方法年初护理部制订全年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安排,下发科室。护理部在考核前一天指定科室被考核人员,每月每科抽考一人,保证人人抽考到。每月指定两项技术操作,被考核人员随机抽考一项。为确保考评尺度一致性,护理部安排经过培训过的2名护士长负责每月的技术操作考核。对考核不合格者,下月补考该项操作,保证考核成绩合格率100%。
2结果
2008年共考核169人次,从五个方面对被考核者的操作进行了评分,存在的共性问题见表1。表1存在的共性问题
3讨论
3.1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重视不够医院是各种患者群集治疗的场所,也是病原体栖息和感染者集中的地方[1]。医院感染是现代医学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不仅因其会为医院、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更因为其形成原因较多,预后比较困难,而引起大家的特别关注[2]。从结果显示,我院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重视不够,手卫生落实不到位,医疗垃圾分类不合理。在手卫生落实不到位的111人次中,洗手不规范53人次,占48%,操作中从污到洁手未消毒90人次,占81%。说明我院在医院感染控制方面,有较大的管理改进空间。造成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重视不够的原因如下:(1)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不到位;(2)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认知较差,概念不清;(3)临床一线护理人员配置不足,工作量大,使得手卫生的遵从性不高。
3.2护理技术操作中对患者评估、解释、指导不到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护理技术操作中,操作前的评估、解释、操作中的指导、操作后的告知越来越被重视。从结果显示,我院在护理技术操作中与患者的沟通有待加强。护理技术操作中对患者评估、解释、指导不到位的原因:(1)护士不知如何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解释、指导,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2)我院床位与临床护士之比1∶0.36,临床一线护理人员配置不足,工作量大,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时间减少,也造成对患者评估、解释、指导不到位;(3)护士基础知识和专科知识掌握不全,特别是低年资护士。
4对策
4.1转变观念,提高遵从性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做到人人重视,增加医院感染知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开展医院感染知识的全员培训,培养护理人员的医院感染的认知能力。同医院感染管理科协作,加大考核、监管力度。在感染控制中,做好护理人员的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规范操作行为,在保护患者免受感染的同时,做好自身防护工作,提高其遵从性。新晨
4.2合理安排护理工作流程在不违反操作原则和保证护理安全的基础上,科学的、合理的、简化的安排护理工作流程和操作流程,减少手污染以及经手传播的机会,控制医院感染。同时还可缩短操作时间,增加与患者沟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