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五年级数学应用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数学应用题;教学探究
教育均衡发展是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各种意识、思维和能力,让学生有所成功、有所成就、有所发展。而五年级数学的应用题教学是一至四年级的数学知识学习后,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反思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人人能成功,个个有成就,方方面面均衡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诱导学生成功
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而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成功感。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须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而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产生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和愿望,最后达到成功。例如,当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我出了这样一题让学生讨论:一个长方形的长增加了3厘米,宽减少3厘米,所得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面积一样吗?这一问,充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大家议论纷纷,争着回答。一部分学生说一样大,另一部分学生虽然觉得这个答案不对,但又不知怎样才能说明,便都把眼睛看着老师,迫切想得知结果。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表态,因为此时学生大脑产生兴奋,大脑在兴奋期里最容易爆发出思维的火花。所以,要把握时机,让他们在练习纸上画画拼拼比较,很快就得出了自己的正确答案。结果并不重要,而过程却是创新能力的经验。因此,要进一步地引导。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兴趣很高,继续动手、动脑、讨论、探索。纷纷成功地答道:所得到长方形的周长相等。如果长与宽之差越小的长方形面积越大;当长、宽相等时,便成了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二、抓住典型题材发展学生多向思维,培养学生成就感
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要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五年级数学教学也是如此。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一些典型题型,分层递进,对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是十分有益的。
如: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后,老师在讲解应用题型:“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3∶2∶1,按角分这个三角形是( )角的三角形。”这一类应用题时,通过分层递进,既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发展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让学生感到了自己有了成就。
第一向层次思维:求出三个内角判断法。这是学生开始时常用的方法。
第二向层次思维:求一个角判断法。“我们能不能只求出一个角就能判断出这个三角形是什么角的三角形呢?”学生通过思考懂得:只要求出最大的角,因为最大的角是90°,所以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一层次比第一层次学生思维上进了一层。
第三向层次思维:直接判断法。“我们能不能不求出任何一个角,直接从三个角的比份上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角的三角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通过讨论,学生懂得:因为3=2+1,最大的角的度数等于其他两个锐角的和,所以可以判断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自己的成就:
(1)如果最大角的比份等于其他两个角的比份之和,则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2)如果最大角的比份大于其他两个角的比份之和,则这个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
(3)如果最大角的比份小于其他两个角的比份之和,则这个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
学生的多向思维,是靠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探索得出结果,不是教师的直接说出,关键要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三、用好现有教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反思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如何充分发挥现行五年级数学现有教材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反思能力呢?实践证明,通过改编例题或习题,引导学生思考、辨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改编例题引发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五年级数学教学中,如果能真正把“用教材教”落实到实处,通过改编例题、习题的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在教学应用题“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这一工程问题时,在学生掌握了此道题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可以将“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改成:①乙队单独修比甲队多用5天。②乙队单独修的时间是甲队的1.5倍。③乙队的工作效率是甲队的2/3。还可将问题改为:①两队合修几天完成这段公路的?②两队合修几天后还剩这段路的?③甲独修2天后,剩下的乙独修还需几天?这样围绕例题这一中心发散,例题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教学机制,在本堂课得到充分体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改编例题促思辨,提高反思能力。
反思是一种学习和生活的策略。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能适时地运用改编例题、习题促进学生进行思考、辨析,进行前馈控制或反馈矫正,一方面可以达到有效防治错误的目的,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1)前馈控制。即教师根据教学规律或班级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在解答有关问题时易错的一些情况,通过改编例题、习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对比、辨析,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小组合作教学;五年级;应用研究
一、在新旧知识衔接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的新旧更替可以说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知识并不能凭空进入学生大脑中,而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发散、推导,从而接受新知识,并逐渐掌握新知R。而且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也需要有一个理解与消化的过程,如果学生对旧的知识缺乏理解,那么在学习新知识时必然会出现问题。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的时候,学生需要先对小数和乘法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学好这些新知识。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新旧知识衔接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学好新的知识,对于学生学过的旧知识也是一次巩固。比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在之前学过的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以此做铺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几种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回忆起自己之前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巩固,也能通过学习当前的知识发散学生的思维,令他们在合作的时候,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与自己当前所学的几种多边形的差别,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讲到重难点时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
众所周知,数学内容较为枯燥抽象,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理解一些数学知识的时候有较大的难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重难点,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等知识的学习,对于部分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学习的难点,同时,这些知识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的重点。
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时,讲到一些重难点时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因为学习一些简单知识的时候,让学生合作学习,有些知识学生只需要看一眼就会,合作学习的意义也不大。例如,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时,许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能明确区分。为了让学生彻底弄清楚二者的差别,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首先可以让小组里的学生协同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然后可以让他们分别描述二者的差别,如棱长的总和、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区别,通过这样一些方式来探究知识,既能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知识辨别和探索发现能力。
三、意见分歧是组织小组合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数学知识的获取方式多种多样,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环境、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等因素的不同,也会使学生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时解题策略和解题方式存在差异,比如,在学习了“运算定律”之后,学生掌握了较多的运算方法,在遇到计算题时,部分学生可能就会选择运用自己所学习的一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而有的学生则还是喜欢运用自己之前学过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也难免会产生意见分歧。
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知识,寻找属于自己的解题方法。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时,教材上是先学习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学习计算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这可以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底和高都相同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是有联系的,这样的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在学习这一知识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想到将三角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再减掉一半,还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高,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可以从这方面着手,针对这种意见分歧,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知识,相互学习。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是在教学时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就是好方法,合作学习的模式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使学生在学习时,由被动逐渐变为主动,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数学知识,可以为其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范振振.高效课堂下的数学学习小组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13(10).
关键词:公式,应用题 , 运用,教学 , 小学数学
Abstract: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teaching is a key word, is also a difficulty, it throughout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material, teach and learn word problem to solve them is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 and student's a large task and heavy task. And how to effectively to achieve this goal,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has for us direction, with providing the method, we want to do is understand direction, with good this method, the formula of the importance of use to talk about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trends and small opinions.
Key words: formula, application that use, teaching,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一次讨论中,有位刚毕业的五年级数学老师谈到这样一件事:教学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时,教材中以“王鹏的爷爷每天坚持慢跑1.8千米。他每天跑12分钟。爷爷慢跑的速度是多少?”进入课题。在老师导入提问学生时,有个学生列出的算式不是5.6÷7,课堂一下进入解答方法的小困境。对于这样一道导入的例题,只要知道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式,想必是不会走理解上的歪路。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里,如何去理解与列式是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个棘手的环节。而运用常用的数学公式可以使问题简单化,很多的数学公式为理解应用题提供了便捷之路。在理解了公式及运用的同时,不但能让学生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可以说:运用数学公式解答小学数学应用题既简单又明了,且有质量有效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数学教材中应用题的解答,有许多公式运用的例子,也在教材中充分体现了公式的作用,那是一种解题好方法。可想而知,教材中既然有了这样的公式,就是要教师教好这些公式,让学生学好并且用好这些公式,也是为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指出的一条明路。
在小学四年级上册的教材第3单元“三位数乘二位数”中,对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进行过学习,相信教师在紧接其后的教学内容里会总结总价、单价、数量以及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关系。又在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中再次出现过这些数学公式的字母表示法,可以肯定这此式子是有用的。事实上,学好与用好这些公式是解答应用题的上好帮手。
在此以“总价、单价、数量”和“路程、速度、时间”在教材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和教学中的个人认识说说它们的重要性。此外,面积、体积计算等公式对这些公式来说就更具有针对性,就不多罗嗦。
当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数学教材中,以总价、单价、数量为例的教学例题不少,练习就更多。 比如“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3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这是四年级混合运算教学中的一道例题,如果学生明白了“1250元”和问题表示的量,那么就成了解决“单价”(总价÷数量=单价)的题目。数量还是个未知数字,而数量的问题回到了小学中倍数的解答方法“25个35的问题”。从而得到解答方法:1250÷(35×25)。
又看 “购买苹果和梨各2千克用去10.4元,梨2.8元/千克。苹果每千克多少钱?”这是五年级一道解方程的教学例题,如将解方程放下,就是一道较为特殊的应用题,但是我们用“总价、单价、数量”的关系来作分析,很容易得出10.4元是总价,2千克是数量,那么10.4÷2=5.2元,因为梨和苹果各2千克,2.8元是梨的单价,则苹果单价为5.2-2.8=2.4(元)。
再看六年级的一个教学例子: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这其中也是总价、单价、数量的影子,不同的是这是个“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教学例题,通过分析张大妈家的情况可得:总价÷数量=单价(12.8÷8=1.6);因为水的单价是不变的,又得:单价×数量=总价(1.6×10=16(元)。众多的教学实例是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解答出来,而教材中的练习题能用这样的方法解答的,课本中为数不少,运用“总价、数量和单价”之间的关系式来解答小学中的应用题是种不错的方法,且可以广泛的使用。
再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数学教材为例看一个教师和学生都熟知的公式:路程=速度×时间,以及它的两个变式:速度=路程÷时间和时间=路程÷速度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里的可以运用的情况: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这道例题是道笔算乘法的导入应用题,可以很容易地用“路程=速度×时间”来列出算式:145×12。如果学生知道这个公式,就有理解列式的方法,就像开始例了,如果班级中学生了解“速度=路程÷时间”这样的公式,课堂就非常容易地进入主题。
而在六年级的分数乘除法中,有这样一个例题:小明2/3小时走了2千米,小红5/12小时走了5/6千米。谁走得快些?在以该题进入分数除法计算的导入时,学生只要分别知道小明和小红用的时间和走的路程,用“速度=路程÷时间”就能列式,教学过程就可以依次进行。
在六年级下册的整理和复习中,有“学校组织远足活动。原计划每小时走3.8千米,3小时到达目的地。实际2.5小时走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这样的实例,这道题如果用小学数学的方法,知道“路程=速度×时间”和“速度=路程÷时间”两种计算法的四年级学生就可以理清题意而列出算式,再而进行比较。在六年级的知识中,这是用“反比例”方法理解的,学生如果运用了公式“路程=速度×时间”,不但可以无误的解题,还能进一步巩固“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这一知识点。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的的问题在小学数学中运用相对前两个公式少了很多,在六年级的分数应用题中有较多的运用,但是它也是一个应该了解与掌握的数学公式。
上述的三个关系式与小学数学里的倍数关系、周长、体积、表面积计算公式是可以为应用题的理解和解答提供快速有效的帮助。
对于数学公式的教学,可分二步进行:当然,对于“路程、速度、时间”及“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的方法也同样适用。
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这些公式,方法简单易行,
先学好公式 :将公式牢牢的记住,理解公式中总价、单价、数量各项所表示的意义。这里理解是难点,而方法以简单为好,以“买了6本书用了24元,每本用()元”这样的练习开始,结合“表示商品的全部价格,商品的单位价格”训练,让学生了解总价、单价、数量是什么。通过多次练习与实践,学生理解后进入举例的模式,了解苹果和梨的总单价的练习,以开发他们的潜力。
接着就运用公式将学过的公式在解答应用题中进行运用,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关键,关系到成败。在教学实际中,学生明白了应用题中量的意义,练习过后应作出及时的反馈,现将出现的问题地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正,学生是不难掌握的。如果师生都再勤一点,应该可以做到应用题教学的高效果。
在教材中的举例如此,练习中更是举不胜举,不论是教材中的习题,还是形形的教辅资料里,都有众多它们的影子,我们如果说能够加以运用,教师和学生都受益。并且从学习数学应用题开始,就开始运用它去解决问题,可以看到低年级里常见的是倍数关系的解决问题应用教学,只是没有去从一个公式的角度思考,但是教学中仍是如此运用的。
可见备教材在教师的教学准备中不可少,综合上述这么多的例子,我们在做教的准备时,就要明白教材为我们指示的方向和方法,“路”正确了,目的地更容易到达。想说这样一句话,作为一个小学数学老师,如果还没有找到教应用题的好方法,就先“死套公式,再做活”。当学会了会教应用题时,应该也会运用数学公式了。
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五年级上册17页例3
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四年级下册43页例3
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五年级上册69页例2
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六年级下册59页例5
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四年级上册49页例1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高年级应用题 解法探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分数应用题与实际应用的联系非常紧密,其在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且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比较难以掌握。小学低年级的应用题由于其大都为一步式计算应用题,且数量关系较简单,故小学生掌握起来较容易。但进入小学高年级之后,随着数量关系的复杂及解题步骤的增加,其掌握对于小学生来说变得日益困难。
1.培养学生准确把握题目关键字词
要解答应用题,读懂题目,理解意思是前提。而要准确理解题目含义则需要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题目的关键字或词。比如:张三所持糖果数是(等于、相当于)李四的2倍(或者20%),张三所持糖果数比李四多(加)3个,李四所持糖果数是(等于、相当于)张三的2/3,李四所持的糖果数是(等于)张三的1/2还少(减)2个。在这类应用题中,“相当于、是、等于”可看做数学中的“=”符号;题目中的2倍、20%可以看做数学中的“×”符号;题中的“多、加”、“少、减”可以看做“-”符号。学生若不能在题中找准关键字或词,就不容易将题目正确解出。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的经验发现,许多学生往往由于粗心大意不能正确找到或找全这些关键字、词,这是造成学生做错题的主要原因,且容易被老师忽略。所以,教师一定要对该现象引起重视,并在日常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按顺序、有步骤地解决问题
在学生实际解题的过程中,由于年龄尚幼,审题能力较差,往往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就算理解了题目的要求,也往往由于理性思维尚弱,不能按顺序、依步骤地解题而陷入思路混乱的窘境。因此在学生能够正确理解题意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按步骤一步一步解题的理性思维能力对于正确解题至关重要。下面对按顺序解题举例说明之。
例1:希望小学五年级有学生400人,比六年级学生人数的4/5少40人,问:希望小学六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解题:五年级学生人数=400=六年级学生人数×4/5-40,设六年级学生人数为x,x=(400+40)÷4/5,x=550。故希望小学六年级学生共有550人。
例2:一筐橘子共有75个,小红第一次拿走它的1/3,第二次拿走的橘子数与第一次的橘子数比例是2:5,问小红第二次拿走多少个橘子?解题:由小红第一次拿走1/3橘子可知,第一次=75×1/3=25(个),由第二次拿走的橘子数与第一次比例为2:5可知第二次:第一次=2:5,设第二次拿走了x个橘子,则x:25=2:5,x=10。答:第二次拿走了10个橘子。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例1为单式应用题,较简单,学生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只需按照题目顺序列出等式,即可轻易解决此类应用题。解答此类应用题时,老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找准关键字、词即可,等式的列出要在学生确实难以作出时再加以适当引导,切不可做过多干涉,这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大有裨益。例2为复试应用题,其解题步骤稍多。但学生若能较好地掌握解答例1时的思路步骤,按顺序、依步骤找准等量关系、列出等式,则能顺利解答出该类复式应用题。
3.数量关系解题法
小学应用题中存在大量的数量关系,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利用数量关系解题,就能使很多题目迎刃而解。一般来说,复杂的应用题都是由一组组数量关系组成的,如果能够熟练掌握基本数量关系,并通过剖析题目将题中的数量关系理顺出来,将数字等信息代入,应用题就会变得十分简单。一般在数学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包含:总价=单价×数量;总产量=单位产量×数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路程=速度×时间等。数学应用题中的基本问题一般都是这几种,复杂的问题通过相应的转化将其转变成基本的数量关系。举例说明,某公路共有60千米,甲工作队单独工作需要10天完成,乙工作队单独工作需要15天完成,那么如果甲乙两队一起施工需要几天完成?这道应用题中反映了基本数量关系中的一种:工作总量数量关系,即已知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求工作时间。利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公式,工作总量是60千米,还需要知道甲与乙共同工作的工作效率。甲单独工作的工作效率,利用基本的数量关系可以算出,即60÷10=6(千米),同样乙的工作效率是60÷15=4千米,则甲乙共同工作时的工作效率就是6+4=10。故根据上文的分析,甲乙共同工作的时间是60÷10=6(天)。通过基本数量关系的代入,这道复杂的数学应用题就很容易解决了。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强对这几项基本数量关系的掌握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4.列方程解应用题法
列方程解应用题法是高年级应用题解题法中运用最广泛的解题方法。列方程解应用题法是将应用题中的问题假设为x,并将问题作为已知条件,然后根据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式子,利用解方程法将未知数x解出来,这个x就是问题的答案。列方程解应用题法是利用顺向思维,将题目中反映的问题通过数式表达出来,这种解题方法能使解题思路清晰明了,缩短学生的思考时间,提高解题效率。相较于逆向的解应用题法,顺向思维的列方程法一旦掌握就会将很多应用题简单化,只要熟知数量关系,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就能够将应用题顺利解答出来。举例说明:五年级某班有男生32人,男生比女生的1.5倍还多2人,问班中的女生有多少人?在这个问题的解答中,如果利用传统的算数法,则需要进行逆向思维,需要将32人减去2人等于30人,再用30除以1.5,得20人,可知班中女生的人数为20人,这样有很多同学对于这种算术问题无法理解,有的将32加上2之后再除以1.5,有的32除以1.5之后再加上2。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将其中的关系理顺出来,讲解起来十分麻烦,如果利用列方程法解,这个问题就十分简单。设班中女生为x人,则男生为1.5x+2,男女生总数为1.5x+2+x=30,解方程可得x=20。一般情况下,只要学生保证计算正确就不会将这种问题解错。
5.画图解应用题法
在数学应用题中存在一部分问题需要用画图法进行解答。例如常见的综合性的路程问题等,如果仅仅依靠文字描述,学生就很难理清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甚至连基本的题意都无法看懂,所以这种问题一般利用清晰明了的画图法,将基本的关系通过画图理顺出来。例如小明从家出发要去姥姥家,第一个小时走了总路程的2/5,第二个小时走了剩余路程的2/3,还剩下5千米,问小明家距离姥姥家共多少千米?这个问题中包含了几个分式关系,学生经常无法理解,如果用一根线段代表总路程,并将题意通过线段表达出来,那么就很容易看出最后一段路程的5千米占总路程的1份,那么总路程就是5乘以5等于25千米。
6.结语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高年级应用题解法的教学,总结出常见应用题的解题法,将这些问题利用最精妙的解题方法进行讲解,并通过不同的做题法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不同解题法的利弊,找出最适合的解题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敬顺,董祥芳.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解法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3(5):52-53.
[2]张强.浅谈小学分数应用题的解法[J].学周刊:A,2012,1(4):85-86.
二年级数学试题
时间:60分钟等级:
一、填空。
(1)()÷3=2……1
(2)26÷()=3……2X
(3)与999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4)黄河的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千米,写作()千米。
(5)4个百和8个一合起来是()。
(6)30个,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份。
(7)4600里面有()个百。
(8)4986位上的数字是()。
(9)由7个千、8个百、3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是()。
(10)学校上午8时上课,每节课40分钟,第一节()时()分下课。
二、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40÷5=7……5()
(2)一个图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个图形一定是正方形。()
(3)一个数除以8,余数是7。()
(4)42÷7<55÷9()
(5)把36分成9份,每份是4。()
三、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写在括号中。
(1)下面各数中,()数中的“6”表示6个百。
A.3060B.6003C.3600
(2)四位数中的数是()。
A.1000B.1001C.9999
(3)正方形具有而长方形不具有的特征是()。
A.对边相等B.四角相等C.四条边相等
(4)下面三个长度中,最长的是()。
A.3千米B.400米C.5000分米
(5)得数是6的算式是()。
A.18÷6B.54÷6C.30÷5
四、比较。
1.在()里填上“<”、“>”或“=”。
2036()978480+60()540
1时10分()110分1001()998
2.括号里能填几?
4×()<316×()<44
五.找规律填数。
0()()
六、计算。
1.直接写得数。
500+400=5000+2000=120+50=
830+50=870-40=450+40=
2.直接写得数。
400+(200+500)=210+(560-50)=
980-(30+530)=520-(630-420)=
3.直接写得数:
6000m+2000m=()km2m-2dm=()dm
4.用竖式计算。
800-432-179=735-287+349=
854-(268+432)=280+312-158=
七、应用题。
1.新河小学有男生880人,有*790人,男生比*多多少人?
2.二(1)班有26名男同学,22名女同学,每6名同学分成一个学习小组,全班可以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3.粮店运进920千克大米,第一天卖了360千克,第二天卖了340千克,现在还剩多少千克大米?
4.一根电线长1000米,先用去156米,又用去295米,这根电线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5.操场上有一群学生,又来了男生、*各7人,现在操场上共有43个学生。原来有多少个学生?
6.蓝天小学三、四、五年级一共植树160棵。五年级植树多少棵?
7.二年级(1)班有男生18人,*20人。这个班今年9岁的有31人,其余的都是8岁。今年8岁的有多少人?
八、填空。
1.把397、395、486和488这四个数分别填入()中,使等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