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职业发展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 文化建设 职业发展 大学生

[作者简介]刘彦(1981- ),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南京工程学院校级科研基金立项项目“校园生态建设与高校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计划编号:QKJA20120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037-02

一、高校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教育

(一)高校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由全体师生一起创造的宝贵财富,是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学校不断发展的保障。高校文化建设是指从多个角度对高校文化展开系统的规划和兴建。高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复杂工程,不仅关系到校风建设,也关系到校园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还关系到学校相关设备、设施的完善。总之,高校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彰显其教育功能,另一方面要发挥其情感功能。

(二)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教育

如今,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在此背景下,重视并落实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新时代的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又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健康的心理。总之,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己所选专业,认真规划未来职业发展,并促进大学生不断提升自我,这不仅有利于今后大学生的择业就业,也有利于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高校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

(一)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大学生在高校课堂内接受专业知识的显性教育,而对职业的认知和职业规划能力的提升则更多受益于校园文化的潜在的隐性影响,特别是校风、教风、学风和学生社团文化的影响。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可以在多个方面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认知水平和职业规划能力:帮助大学生明确学习和生活的目标,增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促进大学生认清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增强大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使其在课程的选择上目标性更强,从而减少盲从行为,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打好基础;通过在校园“小社会”的磨炼,提高大学生自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对职场中人际关系的了解;同时,学生社团活动和学生社团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认知职业的现实基础和实践平台,通过在学生社团活动中与社会的“尝试性接触”,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的感性认知水平,增强大学生专业和技能学习的针对性,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参与社会的竞争力。

(二)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企业招聘的门槛越来越高,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对大学生提出了更为严格、多样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大学生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求大学生有过硬的综合素质。作为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职业岗位的要求,找准自身的职业定位。一般情况下,职业能力可通过短期的强化培训予以提升,而职业精神是无法在短期予以强化的。为实现对大学生职业精神的有效强化,大学生应该接受有针对性的系统的锻炼。大学生个人通常很难独立完成此类锻炼,此时校园文化便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校园文化可以凭借强大的感染力来实现对大学生职业精神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规范大学生的职业行为

如今,大学生自我意识普遍较强,比较崇尚自由,加上他们对当今社会缺乏了解,没有认识到全局意识的重要性,所以很多大学生都无视学校的行为规范,缺乏服从意识。而现在企业在招聘管理人才的过程中,一般要求求职者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技巧。大学生在校期间如果任意放松自己,不重视规范自己的行为,可能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无法科学有效地规范自身的职业行为。由此可见,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开展一系列的规范教育尤为重要。高校文化不仅形式多样,而且方法灵活,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积极影响,正确的思想意识会指导大学生正确的行为。

(四)塑造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环境

在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进行规划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制定科学完善的职业规划,另一方面要进行有目的、有方法的心理训练,二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欠缺,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就不会真正得到落实。通过高校文化建设的开展,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坚韧品格的培养,还有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环境的形成,这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而言,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提高高校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影响的途径

(一)协调统筹校园文化建设,陶冶大学生的职业观

1.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夯实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是校园精神形态的文化氛围,与大学生休戚相关的是校风、学风、教风、学生社团文化等校园精神文化。加强校风建设,可以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职业观念的形成;加强学风建设,让大学生能系统地、有计划地对专业、社会、职业等进行分析与认知,并通过专业课程的选修进行职业素质、技能的拓展;通过加强教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大学生以民主的方式和教师积极进行讨论与交流,并通过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鼓励大学生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为其快速融入未来职业群体打好基础。

2.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规范引导大学生的职业观。制度文化是良好校园文化形成的基础,能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的、良好的价值观、职业观。在制度文化建设时,首先,需要健全制度,在健全制度的过程中要注重制度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强化其引导、激励作用;其次,需要根据大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有目的、有意识地对相关制度的意义、内容等进行舆论宣传,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最后,需要通过正面引导促进大学生树立积极的职业观念,并在学习中围绕职业目标不断调整自己,并在获得学校褒奖过程中树立自信,成为制度的执行者与传播者,形成良性循环。

(二)发挥校园各方力量,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现阶段,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流于表面,没有实际的效果。形式上的高校文化建设并不是当今大学生所需要的,对大学生的成长无法提供有益帮助。要想实现职业规划教育的专业化,需要将高校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应针对入学新生做好相应的专业介绍工作,不仅要介绍该专业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更要介绍该专业的大学生可能从事的职业现状以及走势,并针对大学生可能用到职业技能展开细致阐述。但专业介绍属于一种短期指导,不会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长期的帮助。因此,在建设高校文化时,应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和实际工作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让他们找出自身职业规划的不完善之处,并对其进行适当调整。在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专业教师应积极参与其中,为大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大学生制定更为合理的职业规划。

1.让网络、图书馆、高校文化三者之间形成有效互动。在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校园网,还是图书馆,均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应充分发挥校园网和图书馆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同时,在举办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应适当穿插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正确引导和有效指导,从而帮助大学生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例如,在校园网中增设一大专栏,专门介绍职业规划的有关内容;在图书馆中划出一个阅览区,专门提供职业规划方面的书籍,从而丰富大学生对于该方面的知识。如此一来,网络、图书馆、高校文化三者之间便形成了良性互动,这将有力促进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加强师生一对一交流,让职业规划教育更具个性化。进行高校文化建设时,应该结合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使高校文化更具个性化,进而让职业规划教育更具个性化。首先,可以举办相关主题活动,对大学生提出的一些常见问题、共性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和解答;其次,以班级为基本单位,为班级中的每一位大学生建立对应的个人职业规划档案,记录下他们在校期间的点滴成长;最后,为保证该项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应定期开展上述活动,并将它们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3.让校园文化始终陪伴学生。对于大一新生而言,由于刚接触大学生活,往往会显得无所适从。因此,对大一新生做好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此阶段工作的有效落实,需要学生有客观的自我认知,并有明确的职业理想。所以,此阶段的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工作应结合大一新生的身心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对自身有一个综合、正确的评价,最终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准确定位。以大一新生为主要对象的高校文化活动,应强调“发现自我”这一理念,并对其职业规划意识进行积极引导;以大二和大三学生为主要对象的高校文化活动,应强调“培养自我”,不仅要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以大四学生为主要对象的高校文化活动,应强调“转变自我”,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职前培训,不断深化他们的角色意识,帮助他们更快地完成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文化建设应紧紧抓住高校文化强渗透性这一优势,让其有机融入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一方面,实现对学生休闲方式的科学引导,实现对学生休闲时间的高效管理;另一方面,实现对学生休闲行为的严密监管,从而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休闲文化,以实现对大学生身心的最大限度的调动,让他们对自身、对人生、对社会展开深入的剖析和思考,对个人价值展开客观评估,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

总而言之,针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问题展开相应的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仅涉及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而且涉及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另外,职业规划教育也是一项长期工程,应将其当作一项持续、积极的职业教育工作来抓。仅凭高校开展短期的职业规划教育是没有办法实现上述目标的,它的实现应建立在高校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只有在大学校园中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并对大学生形成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才能使职业规划教育得到落实,最终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

[2]王鸣柳,廖克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探索[J].学园:教育科研,2012(1).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范文第2篇

大家好!

经过几年在光华的学习和生活,相信大家一定都收获了很多良师益友,同时也以为今后辉煌的职业生涯搭建了良好的基础,职业发展中心在此先预祝大家今后在工作中能够一帆风顺,大展宏图!为了能够留下你们成长的足迹和声音,同时引导光华的在校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尽早地规划职业生涯,提高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力,职业发展中心特别举办了“职业规划与个人发展征文比赛”,并衷心期待大家的参与。现将征文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文主题:认识自我,把握现在,规划未来

二、策划主办单位:光华管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

三、征文对象:光华全体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mba班毕业生(含在职班)

四、征文时间:xx年4月-xx年6月。

五、征文要求:

1. 征文围绕“光华毕业生职业规划与就业状况”畅谈自己的观点,可结合自身特点,谈谈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的感想;或从身边的职场人物说起,立足现实的启示,展望自身的职业未来;或现身说法,以自身经历谈谈步入职场的感受等。征文要求贴近实际,抒发真情实感。

2. 参赛作品字数不限,所提交的作品为电子版。

六、评选方式:

本次比赛将邀请学院有关部门的领导及老师、在校生代表及企业中的专业人士进行评选,评选结果将在光华管理学院就业发展中心网站上公布。

七、奖项设置:

本次比赛将评选出一等奖1名,奖品价值500元

二等奖2名,奖品价值300元

三等奖3名,奖品价值100元

纪念奖若干名。

获奖作品将刊印成册收藏于职业发展中心资料室。

八、投稿方式:

1. 电子稿件统一发送至指定邮箱(),并请在邮件主题中写明专业-年级-姓名-征文投稿。

2. 活动指导老师:职业发展中心主任王冬霞老师、本科、硕士、博士项目主管武洁颖老师、mba项目主管水倩老师,国际mba项目主管李亚琦老师,雇主关系项目主管哈丽丝老师。

九、注意事项:

1. 参赛作品一律不予退还,请作者自行保留底稿。

2. 参赛作品必须是本人的真实原创作品。如有发现抄袭、盗用等现象或不符合规定及侵犯他人著作权的,即予取消比赛资格。如果是获奖作品,则取消其获奖资格及相关奖励。

3. 参赛作品著作权、版权归参赛者,主办方有权不定次数地、免费在合法的地方、媒体上使用、发表参赛作品,不同意此条款者的作品不参加评比。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范文第3篇

作为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部分的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对其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表现:

1.从宏观方面看。

第一,隐性职业素质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显性职业素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的训练来获得。然而,若想要专业技能转化为职业技能,进而职业技能转化为生产的效益、社会的效益和工作的成果,就需要有诸如责任意识、职业精神、务实态度、创新思维和协调配合等隐性职业素质的支持,都需要依靠隐性职业素质来促进人的职业发展。在当前社会时期,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对职业发展固然重要,但这些只是工作的一种工具,他们的隐性职业素质对他们的职业发展的成败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显性职业素质,可以依靠隐性职业素质去慢慢地习得、弥补,而没有了隐性职业素质,再好的专业技能都只是劳动中的工具,人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隐性职业素质影响着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持续性。实践证明,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并且很可能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因此,一朝一时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可能让大学生终身受益。但是,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治学态度、发展意识、永恒追求等隐性职业素质,却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具有持续性、发展性的影响,具有强劲的、不竭的推动作用。隐性职业素质可以应对未来社会职业变化的需要,可以使大学生勇敢面对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并不断地进行自我知识的更新,进行各种资源的整合,最终推进大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隐性职业素质影响着大学生在未来多变职业环境中的拓展能力。大学生走上社会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或许都要经历大大小小的挫折与失败,面临各种艰难与困苦、竞争与压力,而这些都需要大学生们有坚强不屈的品质,不怕吃苦的态度,敢于面对困难、应对挑战、不怕吃苦、勇于拼搏、积极竞争的精神;大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职业岗位不太可能是终生不变的,人们需要适应工作环境、适应岗位变迁、不断拓展工作的新领域、创造性地进行工作,这些都是对未走上职业岗位大学生的隐性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大学生,其工作技能可能很高,但若没有谦虚谨慎的态度,没有包容、密切合作的精神,没有勇敢、敢于担当的品格,没有友善、无私助人的品质,就不会有大的职业成就。所有这些,都是在未来复杂的社会中,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隐性职业素质。

2.从微观方面看。

第一,隐性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当前金钱至上、功利充斥的社会环境中,具有良好隐性职业素质的大学生,能够肩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与使命,有利于他们在职业选择中响应党的号召,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艰苦岗位,树立科学的择业就业观,实现有社会价值的人生追求。

第二,隐性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充满着情趣与快乐。一个只有职业技能的人,只能作为一个劳动者、生产者来生存,为了谋生而工作。而一个具有隐性职业素养的大学生,其情趣追求是丰富的,他们往往将职业的发展看作自己的精神追求,当作提升自我价值的平台。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开阔的,职业生活是快乐的,职业发展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他们事业的追求,人生价值的体现。

第三,隐性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建立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个体处于人类社会环境,要与人接触,与人交往,并通过人际关系,构筑起自己良好的职业发展氛围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具有良好隐性职业素质的大学生,其在人际交往方面应当是和谐的,在对待人、接触人中应当是包容的、理解对方的,应当是友好的、善待对方的,应当是协调的,顾全大局的。深厚的隐性职业素质,奠定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实现了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今后社会生活的精神满足。

二、积极加强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教育,推进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当前,应当从大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出发,重视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以此推动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1.全方位加强隐性职业素质教育,积极构建高校隐性职业教育体系。隐性职业素质主要涉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当前,高校应当结合社会对大学生隐性素质的要求,从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出发,将隐性素质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多方位参与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工作,构建党政工团全方位育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密切结合,互动发展育人的体系;应从发挥德育课题主渠道的作用,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增强大学生对未来社会职业的体验,使他们在职业认知、职业操守、职业精神、职网2。‘3年7月下业行为方面,提高认知,增加实践机会。

2.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隐性职业素质发展环境。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构成隐性职业素质的基本构成部分。高校应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培养学生情趣、净化学生心灵出发,倾勺打造学校的建筑文化、景观文化、社区公寓文化,加强教育教学设施投人,推进文体场所建设,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将物质层面的信息,向大学生传递大学文化,辐射大学精神,诊释大学理念,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品位,提高他们的隐性职业道德素质。

3.将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作为隐性职业素质提高的重要方面。在隐性职业素质中,人文素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育人过程中,要在做好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大力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不但理工类学生要开设人文教育课程,即使文科类学生也要针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职业修养、职业精神、职业操守等方面的教育,通过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人格品质、敬业精神、集体观念、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隐性职业素质的教育。

4.充分发挥师德师风对学生隐性职业素质的影响作用。在高校育人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学术水平,对大学生的学业水平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教师的个人修养、行为风范、道德礼仪、人生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一个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崇高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严格的教风学风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将“润物细无声”地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思想道德、价值追求、科学精神等产生着重要影响,这对于他们的隐性职业素质的提升都具有巨大作用。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个性利益动机;就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121-01

近年来,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为工作而奔波。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很多高校也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相继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整体效果显著,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从心理学角度的个性利益动机出发,探讨了如何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问题,以及这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产生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含义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获取工作所具备的能力,它是胜任力,即大学生毕业后成功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及一系列与所在工作岗位相关的职业技能,是应对社会市场需求,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需求,从而成功就业的系列专业技能。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精英教育时代中,大学毕业生是非常稀缺的,从而出现了就业特有的名词“包分配”,即大学生毕业以后由高校统一向用人单位进行分配,用人单位没有任何选择。而在目前的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阶段下,就业市场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也从原来的“包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这种情况下,毕业生要想成功就业就必须具备足够的实力和能力,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二、个性利益动机及其对就业能力培养的影响

个性利益动机即个体从自身利益出发,对自身需求的追寻,而通常情况下的个性利益动机则是寻求自身利益的最佳点。

大学生在准备择业求职过程中,受自身体验及他人经历的影响,他们在就业早期对物质的追求则更加直接和现实,甚至把高收入、优待遇作为自己求职的首要必选条件。这是因为在经历了教育的高消费后,学生和家长都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回教育投资成本,从而在对自身能力、就业目标,就业市场、就业前景等很多方面都不了解的情况下片面强调高收入、优待遇。大学毕业生受到此类“高薪优待”利益的冲击,势必在择业过程中无法冷静且全面的评估自己、反思自己,以及探索就业市场需求。

然而个性利益动机在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并不完全只是消极副作用,合理有效的利用大学生的个性利益动机可以使就业能力的培养事半功倍。大学生个体是就业能力培养的主体,只有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整个的培养过程才会行之有效。

三、如何在个性利益动机的刺激下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个性利益动机集中体现为“高薪优待”,追求高丰薪酬、优厚待遇,虽然它会在某种程度下影响其成功就业,但它却可以提醒众高校尽早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能力的培养。

1.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制定符合切身实际的职业发展规划

大学生是择业就业的主体,首先必须使其清楚的意识到“职业”这一概念。高校教育应在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二年开始相关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而与此同时,鼓励大学生主体积极主动地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价值观等确立职业方向,制定周详而实际的职业发展规划,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自身的就业技能,为今后成功就业做好准备。然而就随机抽样调查显示,60%以上的学生都是在大三的时候才开始有比较清晰且系统的“职业”概念,而更有15%的大学生则是等到了大四准备开始择业的时候才明白职业生涯发展不能等同于简单的“找工作”。以上的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必然也会阻碍他们成功就业。因而,高校应在大学生的早期教育阶段倡导并鼓励他们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并积极建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记录,督促相关老师进行实时追踪并予以指导。

2.个性利益动机为动因,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就业能力培养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就业能力不仅仅单指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技能,它还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规划组织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管理等等。因而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时候,我们应多角度、多方位的进行指引和帮助,主要归纳为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指导:会学、能用、善管理和能创新。

将大学生的个性利益动机作为动因为培养其就业能力推波助澜,个性利益动机是个体追寻自身最大利益的真实体现,在利益的刺激下,行为个体势必会积极主动地为达到目的而不懈努力。那么,如何将这样一种动力因素有效地运用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中?

2.1高校积极主动地与当地的企事业单位联系,在寒暑假为其提供见习生。高校通过就业能力培养记录档案,筛选优秀的在校大学生进入企事业进行见习,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另一方面筛选优秀的学生见习这一举措还可以刺激其他未被选上的学生,促使他们自觉、自主、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为争取下一次见习机会做好准备。

2.2不定期举办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讲座、论坛,开展就业能力素质拓展。高校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关于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讲座、论坛,邀请校友或者成功人士参与职业发展经验交流,这将激发大学生通过别人的经历作为指引去寻找符合自身的发展方向,或者以此作为自身职业发展的榜样,激励自身为实现这一职业发展目标不懈努力。与此同时,高校适时举办各类职业技能素质拓展活动,模拟真实的求职过程,促使大学生提早进入择业状态,而模拟过程中造成的虚拟的同学之间的相互竞争状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大学生主体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就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他们也将更加自主,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实现高校有效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晓倩.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英国经验及其启示.教育科学,2011(4).

[2]朱新秤.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高教探索.2009(4).

[3]朱新秤.就业能力:内涵、结构及其培养. 管理观察,2010(5).

[4]宋玉彬.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措施和方法研究.经济师.2012(1).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3(C)-0129-01

随着高校扩招,教育规模的扩大,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尤为突出,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模式,建立合理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高校就业工作的有序开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方面。

一、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的时间较短,师资力量薄弱,课堂教学仍较多采用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加之理论研究不足,从而导致就业指导课的实际教学效果与现实的社会需要、学生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对就业指导课的认识不够系统和深刻,缺乏明确的指导理念。目前,各高校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大部分的地方本科院校也已经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列为现阶段的公共必修课。但相当多的地方本科院校对就业指导课只是形式上的重视,缺少实质上的重视,这主要表现在对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专业教师缺乏,对课程的认识不够系统和深刻,缺乏明确的课程理念,课程改革缺乏良性的外部环境。1、对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建设投入不足,缺少长效的课程建设机制。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资源有限,加上认识不够深刻,对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投入相对不足,表现为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较少。大学生就业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求职技巧,还要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一个过程,但一些高校想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没有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长效机制,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就业指导无法满足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需求。2、缺乏专业教师。就业指导课的实践性、参与性、实用性都很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丰富社会实践经验。但地方某些高校的教师多以辅导员和行政人员兼职为主,缺少受过系统职业指导培训的老师,教学质量难以保证。3、缺乏明确而完整的课程理念。许多院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理念的认识停留在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上,提高就业率的基础上,对就业指导课程先进理念的认识模糊,把握不准。

(二)教学形式和手段单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有别于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实践与理论知识结合是不可缺少的,不能简单地用专场报告、课堂传授理论知识来解决就业指导课的学习。

二、创新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的途径

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是就业指导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性”的特点也就决定了其相当大一部分毕业生会面向基层就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建设和改革不能忽略这一就业导向,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大学生的素质,提升和发展大学生就业能力及职业生涯管理能力。

(一)借鉴西方的有用经验,树立全新的课程理念。西方国家大学生就业指导理念和实践模式不断丰富与发展,形成了以人为本,重视大学生自我个性展现,全面、协调发展的模式。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理念也应该借鉴这一模式,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引导他们追求完美的人生。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不仅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规划职业生涯,还要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引导大他们自主选择、决策和创造,不仅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是自己适合的工作,个性展示与人生成功的完美结合。①

(二)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增设就业实践环节。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既要满足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知识点、技术点,又要从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就业能力。

(三)建设全新课堂教学,加强课件建设。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在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同时,其个性化的生活也得到张扬。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应以学生为本,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中心教学模式,建设以“诱导学习讨论练习评价”为基点,教师和学生合作互动的全新课堂教学。

(四)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方法,调动学生自主性。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是一门思想性、政策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不能像一些理论课那样纯理论化,避免只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1、互动教学。摈弃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有针对的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分组讨论,相互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学生讲,老师做辅导,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2、案例教学。教师要注重收集典型案例特别是本校学生的就业案例,并建立案例信息库。通过案例的展示,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去分析案例,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