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木工程中级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土木工程信息技术在交通工程方面存在的不足
中国的智能交通发展目前依旧停留在基础建设阶段.突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中国智能交通领域的基础技术使用广泛性不足;第二,中国智能交通侧重于智能化经管,智能化服务发展力度不够,人-车-路不能有效的协调发展、安全体系建设依旧处于试验阶段、可持续发展等工作也停留在最初的发展阶段.最近几年,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智能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但是,针对交通信息处理系统方面的研究依旧存在许多的不足.今后智能交通系统的使用还要把动态信息服务和诱导作为其核心内容,如此就可以为人们提供准确的信息,可以更好的辅助人们做出出行决策.由于信息设备和服务方法的不断进步,高速公路网日趋完善,运营安全经管系统也不断的向智能化发展.
1.2土木工程信息技术在建筑动工经管方面存在的不足
中国建筑企业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还很落后,信息化建设的合理规划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对于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使用依旧处于初级阶段,这样要想实现动工总承包企业内外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就会很难.建筑工程经管信息系统目前正在试验阶段,应用的环境比较封闭,中国工程项目经管信息系统主要是根据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动工、运营等环节实施开发的阶段性产物,项目各个环节的信息和项目各个经管程序信息之间要想达到数据交流与共享的目的就会很难,项目的负责人和政府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同样也存在很大的障碍,这样内外信息的沟通就会不流畅,使数据搜集、存储等工作出现重复,这就势必引发人力物力的浪费.
2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未来方向
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综合了现代工程科学、商业经管和企业经管等许多内容,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进步,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显.针对将来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从以下几点着手分析:
2.1嵌入式系统在土木工程中的使用
随着计算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普及,嵌入式计算机逐渐占据了市场,计算机中的嵌入式系统是围绕着应用展开的,以计算机技术为源泉,软件硬件可以随意的裁剪,此系统的适用范围是那些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要求比较严苛的特殊计算机系统.嵌入式系统的重要部分是里面的芯片,土木工程信息技术主要是针对土木工程应用的软件进行开发,嵌入式软件是土木工程专门知识软件的体现形式,是嵌入式系统的中心,同时更是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重要研究对象.
2.2土木工程数据库及其经管系统
在信息化的推动下,互联网的数据库和经管系统的研究对土木工程有着重要的影响.数据库和经管系统主要是对抽象数据模型进行定义、分布式实施总结,虚拟环境下可以为多用户提供I/O状态的数据经管,使得储存与查询级别更高,对访问权限和数据所有权进行有效的经管,对异构数据库实施校验等.
2.3土木工程中最新的计算机辅助工程系统的使用
计算机辅助工程(ComputerAidedEngineer-ing)简称CAE,主要是使用计算机对复杂工程与产品的结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对结构性能实施合理优化等等.此项技术发展到目前阶段,在功能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互联网的大环境的影响下,对土木工程材料的分析、建筑结构的仿真和总体布局的设计,都离不开计算机辅助工程的支持,与此同时对其集成化的要求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要求其突出专业化、集成化的特点.
2.4三维交互技术和虚拟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使用
针对以上问题,长沙理工大学于2009年成立土木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其建设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大学生科技立项和学科竞赛为载体,以学生课内外科学研究及发明创造活动为主线,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方法、模式、机制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探索与试验,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的土木类创新人才培养示范体系。经过近5年的建设,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并于2014年正式立项成为湖南省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土木工程创新训练中心的建设主要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训练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训练模式、运行机制与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一是建设一支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科研和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二是扩大创新训练覆盖面,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训练方法。三是建立大学生科技交流平台和网络管理平台,形成创新实践资源开放共享的有效机制和学生自主学习与自由探索的有利环境。四是构建土木类创新人才培养支持与奖励体系。五是创新训练中心完善运行与管理模式,确保创新训练中心持续健康发展。六是建立与兄弟院校长期交流合作的平台。
二、土木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的具体建设内容
(一)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加大创新训练师资队伍的建设经费投入,不断吸纳优秀人才加入,提高土木工程创新训练专职教师比例,确保创新培训稳步、有序地开展。加强双师型指导教师的培养,选送指导教师到企业培训;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通过传帮带等优良传统指导培养年轻教师,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即一个老教师指导一个年轻教师,在基本理论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指导;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聘请优秀企业人才加入指导教师团队,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高水平的创新辅导课或专题讲座。构建一支以专业教师、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术工人组成的优势互补的创新训练指导教师团队。
(二)扩大创新训练覆盖面,改革大学生创新训练方法
1.在土木工程专业试点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在2014版培养计划的夏季学期设立“创新学习与实践”环节,在创新训练中心实施。针对该环节,编写特色培训教材。2.创新训练中心对创新能力分阶段培养,骨干创新人才与普及人才共同发展。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分层次、不间断递进式培养。初级创新训练阶段:以一、二年级学生为主,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吸引有创新积极性的学生,通过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力学理论水平,初步了解结构设计,结构模型的制作方法,同时结合工程实践了解工程管理、成本分析和安全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中级创新训练阶段:以二、三年级学生为主,以大学生科技立项、“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设计院或施工企业技术革新技术改造项目等为依托,以综合设计和自主创新能力训练为目标。高级创新训练阶段:以三、四年级学生和一年级研究生为主,以教师科研项目和企业工程技术项目为依托,如大型桥梁的施工监控项目、合作企业的施工技术难题、设计院的创新结构设计和工程结构的改造加固研究等,并及时将这些工程实践融入到本科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中去,以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三)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支持体系
1.建设力学理论与工程结构相结合、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中心的训练课程与内容将注重力学理论与工程结构结合。对初级训练阶段的学生开展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基础性的力学理论专题培训,夯实其基本理论与基础,提高学生学习力学理论课程的积极性与兴趣。对中级训练阶段的学生开展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有限元软件分析等专题培训,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对高级训练阶段的学生开展大团队创新项目训练,以企业的施工技术研究、设计院的创新结构设计项目、工程结构的改造加固项目以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为依托,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训练课程体系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主”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模式,向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的实践型和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让力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更为紧密。2.加大软硬件投入通过加大创新训练中心软硬件投入,共享学科专业平台资源,进一步扩大学生受益面,建设一个能够同时容纳200人以上的完全开放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每年吸引超过800名本科学生进入创新中心,力争累计训练学生数达15000人天/年。训练项目来源多样化,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转化项目、企业技术革新和改造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中心招标项目,支持学生的科学研究、创新结构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3.构建大学生学科竞赛支撑平台中心组织开展系列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如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周培源全国力学综合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结构力学竞赛、基础力学实验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组织宣讲会、成果展览会,调动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扩大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的人数,确保每年各类赛事参赛的学生人数在300人以上。以学科竞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改善了学风。4.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科技的优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的拓展和申报。创新训练中心每年寻求多家设计院或施工企业进行合作,吸引企业深度介入大学生创新训练的全过程,培养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突出的土木特质人才;鼓励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促进土木工程教育回归实际工程。一是积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促进科技成果尽快向生产力转化;二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积极深入到企业中去,了解、发现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在生产中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研兴趣。5.建设院校交流与合作管道以创新培训为主题,通过与湖南省人力资源协会协调,建立与省内兄弟院校长期交流与合作的管道,吸收和接纳兄弟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到创新中心开展实习和专题培训,中心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中心定期派出业务专精的教师深入兄弟院校进行现场指导,积极参加土木工程各类教学实践研讨会议,学习有效的创新教育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同时积极申请承办中南地区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和湖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增强与省内外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6.完善网络管理和创新学习平台不断完善大学生科技交流平台,完善土木工程创新训练网站,公布创新训练基地的全部实践活动,包括培训时间、内容、各类创新项目申报情况、学术研讨活动、仪器设备使用现状等。创新项目申报,各类科技竞赛活动的组织等工作的网络化管理具体由创新训练中心办公室完成。
三、土木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的运行与管理模式
中心成立跨学科、跨部门的创新训练专家指导委员会,对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建设发展、学术交流、日常运行进行指导和监督。建立校内学生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创新训练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凡对土木工程相关结构的创新设计或结构模型制作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以团队形式申请,经考核批准后进入中心,可参加中心学期培训及暑期培训,有资格选修中心的专有课程,可使用中心会议室进行会议或者学习活动;中心采取项目管理制模式进行运作,学生可以自带项目,经评审批准后进入中心;中心也可以设立项目面向学生进行招标,获准立项的学生进入中心;省级以上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团队、学科竞赛决赛团队,经申请批准后进入中心。中心将为学生提供开展创新活动所必须的场地、仪器设备条件,并配备指导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项目要求或未取得实质进展的应作相应处理。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合理利用学校的学科竞赛经费,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对学生正常开展的创新活动一律不收取任何费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自主申报工作,争取教育厅和学校的项目和经费支持;建立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机制,扩大创新项目经费来源;与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争取企业的创新基金,解决资金投入与发展的瓶颈问题,做到专款专用。构建训练目标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创新训练目标管理指标体系,研究主要观测点及评价办法,体现激励与约束相结合、以激励为主的原则,重在培养学生的结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Abstract: Graduation projec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graduation project and based on th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of graduation project in the past few year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measure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graduation project from several aspect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关键词: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质量
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graduation project;quality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32-02
0 引言
毕业设计是满足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对大学四年所学课程的一次大练兵,也是学生走入工作岗位之前的工作预演。可以说,毕业设计是连接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的一条纽带。通过毕业设计的实践过程,使学生掌握如何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建设当中去,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目的,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1]。近几年来,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着毕业设计质量下滑的现象,因此本人总结了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方法与成功的实践经验,与同行们交流探讨。
1 存在问题
1.1 高等院校扩大招生的影响 高等院校扩招让更多的学生得到了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公立院校招生名额有限,民办独立学院成为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另一途径。独立学院全部办学经费自筹自支,故招生人数较多,教师人数配备相对较少,导致师生比例失衡,在客观上降低了学生的质量,是毕业设计质量下滑的因素之一。
1.2 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社会就业的不公平,社会风气不正导致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好坏与找工作关系不大,有的学生学习很差,工作却不错;有的学生认为只要与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不管毕业设计质量如何,学校都得让其毕业;个别情况还出现花钱买毕业设计论文的现象,这些情况对保证毕业设计质量造成极坏的影响。
1.3 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投入不足 由于扩招,学生人数相对教师比例增大,对毕业设计指导不得不外聘教师来完成。有的教师科研教学任务较重;有的教师有自己的公司,做买卖搞经营;导致投入指导毕业设计的精力不足,有的教师专业应用水平较薄弱,工程实际经验不足,加上责任心不强,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毕业设计上,这直接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滑。
1.4 客观外界因素对学生影响 毕业设计阶段刚好是某些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黄金时间,迫于就业的压力,学生不得不奔波于各种招聘会;有的学生为了能与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不得不屈从于一些单位要求学生提前上班实习的不合理要求;还有考研的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要抽出时间参加考研复试等等,这些现象打乱了毕业设计的进度安排,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1.5 毕业设计内容与实际工程有差距 毕业设计一般是在学校里完成,与外界联系较少,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较少,设计内容相对实际工程简单,导致用人单位反映刚毕业的学生没有工作经验,解决问题能力不高,若被聘用,需要单位培养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独立工作,这样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得到能力的锻炼有限,这也是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兴趣不足的原因。因此要解决单位找不到合适毕业生,学生没有单位要的尴尬局面,必须在毕业设计阶段与用人单位密切联系,加强校企合作[1]。
2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2.1 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及意义 建议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不是在学校里做,而是在和学生所学专业对口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招投标造价部门、监理单位等去完成。毕业设计的全部内容应是实际正在建设的工程项目,采取“真题真做”的毕业设计形式[1]。学校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把企业单位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租用企业办公室,增添电脑办公桌椅等设备,购买规范图集及专业参考书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采用“校企合作”的联合培养模式[1]。采取这种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工作中与其它各专业配合及与外界关系协调处理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加学生对工作的责任感,对学习新规范、新工艺、新技术的紧迫感。另外,通过联合培养,可以使学校及时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及需求情况,企业单位也能够通过毕业设计这一环节对学生有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了解,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处理好毕业设计与学生找工作或去单位实习相矛盾等问题。同时也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质量起到监督、检查和促进作用。
2.2 毕业设计题目的确定与选择 根据目前已签署了协议的实践教学基地,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与企业总工或主要技术负责人依据现有的在建工程项目协商确定毕业设计题目。考虑到学生没有更多的实践经历和经验,“真题真做”的方式既要保证所做工程内容完成时间,又要保证质量。因此毕业设计题目要尽量考虑那些建筑规模(面积、层数)相对较小(7000m2以下,六层以内),结构形式比较单一,结构构件布置较规则的建设项目;对于较大型复杂的工程项目,可以考虑拿出其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以保证毕业设计成果的质量。针对选好的项目,指导教师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预算编制、工程监理等几个方面确定毕业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采取“公布题目,双向选择,院系调控”的做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某个方面的兴趣,自身发展的需要(例如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协议,知道以后要从事的工作内容)选择毕业设计题目,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院系从宏观上根据对选择每个题目的学生人数,实践基地设备配备情况,师资力量情况进行调控,尽量达到均衡合理,确保毕业设计顺利进行。
2.3 指导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毕业设计每个题目的指导教师由学校自有教师和负责该工程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或总工校外指导教师担任,采取“联合指导”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解决校内指导教师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校内指导教师应该具有多年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副高级以上职称,“双师型”的教师,主要负责毕业设计内容的理论指导;校外指导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中级以上职称,负责培养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和与外界的沟通能力。指导教师工作责任心强,严谨,认真,具有创新精神,这是毕业设计成功的关键。
2.4 毕业设计指导过程的控制
2.4.1 提高认识,积极准备。通过毕业设计的训练,学生可以把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验证,使其更加完整和系统,从而巩固自己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运算、绘图、计算机操作技能,提高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的能力,熟悉相关的设计、施工、监理规范和工程概预算定额,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有利条件。有了这方面的认识,毕业设计开始前,指导教师和学生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毕业设计题目的确定和题目的选择应在大四上学期期末完成。学生拿到毕业设计题目后,要搜集熟悉相关资料,对所要做的工程内容和使用的规范尽可能多的了解;复习巩固基础知识,了解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查阅规范、手册、图集的能力,为完成实际工程项目做准备[2]。
2.4.2 采取正确、科学的指导方法并及时监督检查。指导毕业设计是一项繁重的工作,除了要求指导教师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外,还要求他们采取正确、科学的指导方法。指导教师应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让学生充分了解毕业设计的目的、任务、进度等基本要求。在每一阶段工程项目任务开始之前,指导教师应针对实际项目的特点,讲授这一阶段应注意的问题和采取的设计计算方法。项目开始后,教师应每天坚持定期到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具体指导过程采取“多环节”的指导方法[2],即指导教师指导一部分,学生做一部分,指导教师检查一部分。只有当指导教师检查认为学生这部分工程内容完成的没有问题了,才允许学生做下一部分的工作内容。如此循环,直到全部毕业设计内容完成。这样做,一方面指导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所做的工程内容的进展情况,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及早知道自己的工作有无原则性错误,避免前功尽弃,延误工期。如果由于学生某些计算内容错误,反复地修改,造成完成任务进度缓慢,老师应要求学生必须加班加点,保证满足实际工程进度要求才行。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工作作风和坚强的意志品格。在每一阶段工程项目进行当中,涉及到与其它专业配合、交圈的地方,由单位总工或负责人出面协调处理,保证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成果准确无误,确保工程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本专业的知识与其它各专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加深了对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体认识。
2.4.3 对毕业设计成果的严格考核。毕业设计成绩按100分计,60分以上为合格。毕业设计成绩组成如下:由指导教师给出的平时成绩占40分,毕业答辩成绩占60分。指导教师根据学生遵守纪律情况,工作态度,独立工作能力,任务完成情况及企业单位对学生的评价给出平时成绩。平时成绩达到及格分数24分以上方可参加毕业答辩。毕业答辩小组成员由学校指导教师和聘请的总工或单位技术负责人组成。每个答辩小组里教师2~3人,其中高级职称不少于1人,单位总工或技术负责1人。毕业答辩时,先由学生自我介绍毕业设计成果10分钟左右,接着答辩老师根据学生的报告情况,计算书所完成的内容和绘制的设计图纸进行提问,学生对答辩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简明扼要的回答,答辩老师根据学生仪态,回答问题的正确程度等情况进行评分。
3 教学改革实践成果
从2007年开始实施教学改革以来,经过几年教改经验不断的摸索与总结,使得我院毕业设计质量得到大幅提高。由于毕业设计采取“校企联合”“真题真做”方式[1],使同学们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得到了实际工程的训练,最后的设计成果完全达到了工程项目实施的合格标准。在2007~2013年期间,吉林省教育厅高教处、吉林省土木建筑协会联合主办了五次吉林省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竞赛,在竞赛中,我院学生共获一等奖11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5名的好成绩。这充分说明了实施的教学改革方案对提高毕业生毕业设计质量是成功的。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为社会输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这是大家一直关注的问题。而重视毕业设计环节,改革毕业设计模式,完善毕业设计管理制度,提高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做好毕业设计选题、答辩、成绩评定等工作都将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建华.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探讨[J].建筑结构,2008(9):375.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程管理;实践教学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1.067
为了适应建筑市场的需求,作为应用型院校需要不断探索,进行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以满足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的要求。使培养的学生既具有理论知识,有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很好的将学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技能相结合,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实践教学在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具体途径[1]。
1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所占的教学学时比例比较低,理论课程占据的比重比较大,将更多地时间用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实践教学效果难保证。(2)课程设计主要是在相对应的理论课程结束后进行的,如工程制图对应的CAD制图,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对应的招投标课程设计,土木工程施工对应的施工组织设计等,都是以单项的基础型实践课程为主,实践内容较为单一,范围较窄,各课程相互之间实践内容相互割裂[2]。(3)教师很多都是从高校毕业然后直接再进入高校工作,师资队伍没有达到双师型,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所掌握的工程实例比较少,而且很难根据行业发展情况进行实时更新,学生与实际工程接触更少,实践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2 基于校企合作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2.1 构建初、中、高“三级”平台
(1)初级平台――课堂实践能力训练,将课内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初步体会,提高掌握理论知识的效率,目前已经确定房地产估价等3门课程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开展。(2)中级平台――校内实践能力训练,有效利用教学仪器设备,充分应用广联达软件和斯维尔软件,开展工程造价软件级应用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3)高级平台――校外实践能力训练,新建烟台市第一监理有限公司实习基地,对于应对目前建筑业行业整体萎靡形势造成的实习基地紧张状况,开放式的教学实现了工地技术管理人员讲解工程管理技术,指导教师辅助讲解并共同答疑,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2 创建实践教学体系并加强管理
由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实验室教学管理、实习基地建立、学术讲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六个模块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1)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结构不是特别复杂的别墅项目,一个案例贯穿所有课程设计,2015级的CAD制图课程设计已经率先采用统一案例,从基本绘图、识图开始打基础,为后续课程设计的开设做好准备。(2)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优化实践教学比例,2014级开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比例已经达到40%以上,更加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3)校企合作进行毕业设计,校外专业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内容,校内教师进行毕业设计管理和格式审查及资料提交,目前已经开展,2015届部分同学毕业生毕业设计采用双导师制,学生在校外实习并在校外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设计成果符合实际,有很好应用价值,效果非常好。
2.3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构建“学术研究与工程实践并重”的师资队伍。实践教师是学院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担任各实践教学管理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目前主要基于校企合作形式,学院内聘教师和企业专家工程组成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企业专家更多的进行专业实践技术的讲解和操作,内聘教师在过程中学习更多的实践技能并保证实践课程的顺利开展,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
2.4 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参加专业竞赛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建筑工程系工程管理学子2015年首次参加山东省BIM大赛和全国大赛,在校外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专业竞赛取得了一些成绩并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为以后省赛和国赛的参加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取得BIM获奖证书,对于就业很有帮助。
2.5 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积极组织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参加培训,鉴于近两年来建筑行业BIM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培训,让教师接触了解最新行业动态与技术,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将最新的成果应用于实践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对接社会。
3 基于校企合作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效果
从校企合作的角度出发进行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效果显著:
(1)通过校企合作,使老师和学生都能了解专业方面的需求和最新技术,制定出能够胜任岗位能力的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2)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到企业里参观、学习,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并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采取“基地+实习+就业”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在实习基地实习,表现突出,经过实习单位考察和系部推荐,成功就业,实现以实践促就业;(3)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企业家进课堂,聘任社会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术负责人参与专业课程教学,将行业的最前沿知识带进课堂,将先进的技术、管理手段带进课堂,给学生提供最新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创建多元师资队伍。(4)通过校企合作,使教师可以到企业学习,增强实践教学能力,更好的培养能够胜任岗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是高校育人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建筑工程系一直非常重视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3],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许多成绩,近几年实际就业率逐年提高,学生实习过程中、就业后企业普遍反馈职业胜任能力强,实践能力突出,受到企业欢迎。因此,考虑到土建类专业的专业特色,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加符合社会和专业需要的人才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明,吴光东.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
[2]程明勇,刘胜华.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1).
关键词:建筑,软弱地基,危害,处理,措施
前言 在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的过程中,软弱基地的处理应该得到必要的关注。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规定,软弱地基的构成主要是淤泥质土、杂填土、淤泥质土和冲填土。它具有强度低、透水性小以及压缩性强等特点。这些不利特点使得软弱基地会严重影响工程质量,给建筑物的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为此,软弱地基的处理应该成为设计者与施工人员关注的内容。
1.软弱地基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
建筑工程质量会受到软弱地基的严重影响。软弱地基会导致建筑物稳定性严重降低。软土含有大量的水分,固结程度很低,并具有明显的触变性。这些不良的特性导致软弱地基自身的承载功能比较差,强度也比较低。在其上面的建筑物很多时候会因为地基的强度不高,而出现圆弧滑动。另外,支撑桩在保持建筑物稳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是,软土上的支撑桩会因为桩间软土的强度不够,而在受到水平力作用的时候而发生折断。这也给建筑物带来很大的潜在威胁。除此之外,软弱地基还容易出现沉降,影响建筑物的使用。软弱地基还有大量的水分,压缩性比较大,当其上面具有很大的负荷的时候,它会出现沉降。而一旦这一沉降的程度超过了建筑物可以接受的程度,这必然会对建筑物的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可见,软弱地基会对建筑物的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软弱地基的完善处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手段。
2.软弱地基处理方法
软弱地基的处理方式很多,而且各自针对的地基情况也不一样,在进行地基处理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措施,有时候用一种地基处理方法就可以,但是有的却需要几种处理方法相互结合,才能提高地基承载力,并满足地基变形和稳定的要求。
2.1勘查软弱地基的地质条件
充分了解施工条件能够为处理技术的选用提供重要的依据,保证技术的选用与施工的需求相互契合。例如,强夯法适用于主要成分是粉土、黏性土和湿陷性黄土的地基。施工人员在对地质环境进行了解后,发现构成地基的主要成分是湿陷性黄土的时候,可以考虑选用强夯法。可见,地质信息的获得与分析是成功完善软弱地基处理工作的前提。为了做好勘查工作,施工人员应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良好的专业水平能够帮助施工人员对地质环境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为此,施工人员在平时应激重视继续自我教育,了解最新的勘查知识与技术,为勘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专业支撑。另外,软弱地基地质条件的了解还有赖于先进的勘查设备。施工单位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引进先进的设备,强化勘查工作的技术力量。这可以有效提高勘查的准确性,为处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参考。
2.2采用强夯法
强夯法是当前处理软弱地基常用的积水方法之一,为法国Menard公司所发明。这一方法曾在秦皇岛码头堆煤场细砂地基进行了应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这一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施工人员利用起吊设备将重锤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然后让其下落。重锤在下落的时候会对地基形成强大的冲击力,使地基中的水分排出,从而增强地基的密实度和强度,有利消除地基的湿陷性。这一方法能够对6到10米的土层进行加固,并可以有效减少地基差异沉降的可能性。强夯法具有三种具体的加固方法,分别是动力密实、动力固结和动力置换。动力密实是根据动力密实的原理,利用强夯减小土体的孔隙,从而实现地基强度的提高。动力固结则是利用强夯对土体的结构进行破坏,增加土体的排水通道的数量,使土体里面的水能够顺利的排出。地基在水逸出之后强度会得到明显的提高。动力置换方法分为整式置换和桩式置换两种方式。整式置换的原理是通过强夯将强度高的碎石挤进地基之中,实现土体固结的目的。桩式置换则是利用强夯间隔的将碎石墩或者碎石桩打入软弱地基之中,提高软弱地基的强度。
2.3应用换土垫层法
软弱地基之所以强度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构成地基的天然软土含有大量的水分,严重降低地基的承载能力。为此,换土垫层法的原理在于直接换掉不符合施工要求的软土,而添加一些新的砂石和灰土。将这些材料作为地基垫层可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保证建筑物的工程质量。这一方法的使用有三个注意点。首先,施工人员要注意垫层材料的选用。垫层材料最好是中砂,而且要保证材料具有较高的均匀程度。另外,在由湿陷性黄土构成的软弱地基施工中,透水材料不能够被选用。其次,施工人员在进行垫层工作的时候,应该避免破坏土体的结构。土体结构的破坏会对地基的稳固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再次,直接使用碎石进行垫层会影响工程质量。为此,施工人员在进行垫层之前应该在坑底铺上砂。
2.4排出软弱地基中水分
同正常的地基相比,软弱地基中存在这大量的水分,严重降低了地基的稳定性。为此,施工人员在处理软弱地基的时候,可以采用排水固结法,在建筑物建造之前排出地基中的水分。这一方法主要适用于由淤泥和软黏土构成的基地。排出地基水分的常用手段是布置直排水井。垂直的直排水井可以有效改善软弱地基的排水条件,实现土体的固结。施工人员可以利用直排水井,通过抽水、电渗和抽气等有效方法抽出地基中的空气与水分。这能够提高地基的有效应力和承载能力。可是,排水固结法使用具有一定的限制。这一方法只能处理深度不超过15米的土层。另外,这一方法的使用需要长时间的预压,不适应在工期紧迫的工程中应用。因此,施工人员在选用这一方法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工程进展与土层的深度,避免误用这一方法,而影响了地基处理的结果。
2.5挤掉软弱地基底部的淤泥
淤泥含有大量的水分,其大量存在于地基之中会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为此,施工人员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挤掉地基底部的淤泥,保证工程的质量。实现这一工程目标主要有抛石挤淤法和爆破挤淤法。抛石挤淤法是挤掉底部淤泥最为常用的技术。它主要通过向软弱地基的底部挤入片块石,从而顺利将淤泥从地基的底部挤出。这一方法常在不容易排出的软土地基中使用。在使用这一方法的时候,片块石的投放顺序应该得到施工人员的重视。一般来说,投放需要按照先中部后两侧的顺序进行。除了抛石挤淤法外,爆破挤淤法也是挤掉淤泥的常用技术。施工人员使用炸药,利用其爆炸的张力扬弃淤泥。这一方法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施工人员在使用炸药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因不合理使用炸药而给自己的人身安全造成损害。
2.6使用深层搅拌法
深层搅拌法指的是在软土中加入建筑材料固化剂,使用搅拌机械对固化剂和软土进行搅拌,促使化学反应发生,最终实现软土的固化。这一方法的使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古埃及金字塔的建设中便被使用。工程所使用的固化剂主要有水玻璃、氯化钙、尿素树脂、地沥青、沥青乳剂等。在使用这一技术之前,施工人员需要进行室内加固试验。施工人员需要对施工地的软土进行试验,了解其具体的特点以及适用的固化剂类型。另外,施工人员还需要了解施工场地的气候和地质条件。例如,在冬天施工的时候,施工人员要注意温度对材料化学反应的影响,避免低温对化学反应的结果产生作用。
结束语:
在对软弱地基的处理中,在很多情况下,仅仅采用一种地基处理方法往往不能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有的时候需要多种地基处理方法一起运用,才能达到地基基础所应满足上层结构所要求的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作为软弱地基工程工作人员,也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提高软弱地基的处理水平,不断完善软弱地基的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强;;浅谈软弱地基的处理方法[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2期
[2]张清焕;;建筑软弱地基概述[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28期
[3]潘元伟;牛文赞;;浅析软弱地基的处理[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4]董志良;张功新;陈平山;李燕;;吹填造陆超软土地基加固理论与工艺技术创新[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港口工程分会第七届港口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熊锦亮.浅谈当代常用软弱地基土处理方案[J].山西建筑, 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