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学生 个性化学习 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要完成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确,随着对教育本质的探寻与领悟,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生命因独特而灵动,成长因个性而精彩。当下,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开发差异已成为许多教师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追求。

纵观教育现状,学生的全面发展尚未受到足够的关注,由于过于强调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统一,而忽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学生的学习已渐渐失去个性,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个性发展和创新潜能的开发。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学以成人本位、知识本位为主流,强调严明纪律、正襟危坐,注重步调一致,要求统一,无疑千人一面,被动接受,失却自我。

学生的学习原本就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始终。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努力发掘和发展每个学生的智能,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特长在各自原有水平上动态地持续发展,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创造多问、多种信息交流的条件,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释疑的愿望,为学生提供体验、琢磨和独立探究的条件,培养学生各自的特长。因此,我校提出“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这一课题,以期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个性教学,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开发和利用学生自身所蕴藏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独特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真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个性化的、充分和谐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研究关键词内涵。

个性化,和大众化相对,常用来指具有个体特性的需求和服务。

个性化学习是指在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学力、兴趣、偏好和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的学习范式。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教育者承认学生在社会背景、智能背景、生理条件、知识结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气质性格、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个别差异的前提下,做到既“有教无类”,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保证实践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研究者就是实践者,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又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具有实践的自主性、理论的应用性、集体的协作性和动态的生成性,其研究的对象是实践者的行为模式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思想观念。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以人为本理论。

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是教育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点。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本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是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分野。教育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教为学服务、因学定教等原则,把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突出其主体地位,培养其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唤醒和主体活动能力的提高。教育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必须转换视角和自身的角色位置,从视学生为“物”转变为视学生为“生命的人”,从视学生为“被动者”转变为视学生为“主动者”,从视学生为“客体”转变为视学生为“主体”,把提高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作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个性是可以认识的、把握的,也是可以改变的;个性发展和教育是无止境的,任何人都应进行终生的个性发展和教育。我们主张以人为本,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立足点是关注每一个学生,承认其个性,尊重其个性,培养发展其个性。同时,尊重个性不等于放任自流,也需要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引领,因为在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学生身上,可能存在某些不良的因素,需要指导其矫正、改变、完善,使之成为良好个性。良好的个性靠自己完善。辩证地说,我们所说的个性培养,是指那些有利于学生个体潜能、智慧、创造力等得到充分发挥的个性,只有具有这样的个性,才能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个“主动参与、自我选择、创造未来”的人。

2.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智能理论学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把“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其创造才能”作为智能培育的共同目标,这与个性发展教育的主旨不谋而合。如果我们承认差异,正视差异,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学校里的每个学生都擅长这样或那样的一种或多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的个性发展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新支点,即在个性教育活动中,向学生展示的智能领域也应该是立体的、多元的。因此,我们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真正帮助学生寻找最佳智能点,在重视学生差异和个性的基础上,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帮助学生在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帮助每一个学生发现和找到他自身潜在的优势,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以便今后在为社会谋福利的劳动中给自己带来创造和欢乐。

3.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其实质是遵循人的创新活动规律及创新素质培养规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创新同个性密切相关,缺乏个性的人是没有创新精神的”(尼采语)。人的创新性的发展总是与人的个性的发展和张扬分不开的,同样,人的个性也是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得以张扬、凸现和完善的。这一点鲜明地表现在那些作出重大发明、发现的天才身上,并记载在他们的创造发明事迹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创新,创新是以个性发展为基础和表现形式的,没有自身的独特、鲜明、丰富多彩的个性,就谈不上创新。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展现,学校教育要以知识、智力、个性等多方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个性是创新的基础,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创新;个性发展教育是创新教育的条件,没有个性发展教育,创新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个性化学习在我国的中学班级授课制条件下,且班级学生人数多的限制下,无论在观念上还是操作上,都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如现有的课堂教学形式还不能很好地解决班级教学的整齐划一和学生的个性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规范但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面关注不够。

个性化学习面临的主要问题:(1)“教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甘于保守,对集体教学范式的反思和批判不够,进而导致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培养。(2)集体教学观念埋没了个性。许多教师认为集体教学更有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也正是在划一的标准尺度下,学生的主体人格、主体创新能力无法有效形成。(3)课程只关注共性忽视个性。“学校只关注课程的共性,即全员学习统一的教材,探究共同的学习问题,这是与个性化学习截然相对的”。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性化学习的内涵,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不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研究学习课题,这种做法会导致个性化学习流于形式而收不到实效。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过程不仅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得动态、发展,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如何实现中学班级教学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学的协调与互补,真正落实“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理念,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和难题。因此我们确立“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这一课题,力图通过行动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一)以课堂教学的实践为中心,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推进课题实验的研究。

1.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在充分发挥班级教学作用的基础上推进个性化教学方式的研究。

2.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引领,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教学作用的基础上促使年青教师的成长。

3.以新课程理念为主导,在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基础上把教学过程逐步转变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以实践课堂教学为主轴,注重课题实验成果的应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开发与研制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多样化课程。

课程体系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发与研制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多样化课程,保证学生多样化个性的需求与发展。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探索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教学策略。

教师要紧紧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多角度、多层面地研究和实施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3.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学习策略。

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提供不同的指导,一方面应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使学生有条件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另一方面应允许学生在课堂上选择较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学习方法,教师应有不同的指导,而学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可以自己探索富有个性化的学习策略。

4.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评价体系。

探索关注学生的进步、提高和发展的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三)以校本教研的方式为平台,注重教师个人与集体智慧的结合,推动课题实施。

1.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每个教师个体的潜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多元情智及价值观的和谐、能动地发展,为最终成为具有优良个性、适应社会不同需要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教师集体智慧的潜能,从整体上促进我校教师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情感素质和思想素质不断提升,使之成为充满人格力量和富有创造能力的个性化教师,更适应每个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四、课题实施过程

(一)充分准备,奠定研究基础,完成教研组、集备组子课题申报工作(2011年9月—2011年11月)。

我们多次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让各教研组长传达课题研究精神,动员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初步筛选参与校主课题的教师,明确课题负责人、联系人。组成校教科室—学科教研组—学科集备组三级课题运行网络,并建立系统的课题档案:选题—论证—申报立项,通过“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子课题申报指南请教研组长根据本组特点自行确定教研组子课题,填写福州外国语学校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请书,从而完成教研组子课题申报工作。

(二)骨干引领,深入研究(2012.11-2012.2)。

本阶段我们借助骨干教师引领课题研究,深入开展研究,把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学校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课题研究实施途径。

我们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培训动员,推动教师小课题研究。2012年2月29日下午特别邀请了福州教育学院科研处郑新发主任为我校全体教师作了一场关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课题的推进指导讲座。郑主任不仅从理论角度为我们阐述了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如何发现教育科研课题等问题,而且从实践角度为我们开展“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的课题活动提出了相应的方法与步骤及相关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子课题一览表

(三)总结提升,全面推广(2012.2-2013.6)。

本阶段,课题组将成功的教学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进一步推动课题案例研究,推动全体教师的小课题研究,倡导“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服务型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012年2月—2013年6月,我校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以本教研组、集备组子课题为核心共开设了33节校级公开课,并召开了专题研讨会,让教师们深入课堂一线,互助合作、共同发现问题、共同研讨,寻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不仅活跃了教学氛围,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013年5月6日—9日,我校结合课题研究举办了市级教学开放日活动。2013年5月6日周一下午第二节教研室主任李慧老师在学生活动中心开设了“创设语文课堂和谐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题研究汇报课,福建教育学院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应永恒专家、福州教育学院语文学科章肖涛老师应邀莅临指导。本节课作为语文学科岗位培训活动、前来听课观摩的老师达100多人次,第三节评课过程中应永恒专家还作了“以文本解读为核心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学术讲座,听课老师一致表示受益匪浅。5月9日周四下午第一节林沉副校长开设了“探索信息技术个性化学习的策略”课题研究汇报课,福州教育学院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黄道亮、林昉老师应邀前来指导。5月10日周五下午第二节林先老师开设了“在体育教学中彰显学生个性的行动研究”的课题研究汇报课,陈闽旭老师开设了“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的课题研究汇报课。以上课堂设计形式新颖,将学生的社会探索实践和学科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得到了听课老师的高度评价。

伴随着课题研究的进行,老师们对教学实践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并撰写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我们从老师们上交的论文中挑选出13篇,编撰了《“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课题研究论文集》。

(四)完善成果,总结提高(2013年5月—2013年9月)。

巩固和完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对研究活动本身质量进行反思,旨在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2013年5月—9月各子课题组开始课题总结,每个教研组先后进行了子课题结题汇报工作。主课题组在全校各子课题结题的基础上撰写《“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结题报告》,并汇编《“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结题报告集》。

五、课题实施中的主要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取向,以行动研究为主,兼用文献分析、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采取边实践边总结,在行动中研究、在常态下研究、在合作中研究;通过骨干教师的引领,以点带面,全面推动课题研究,教师将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方案、开展实验、适时验证、调整修改并加以归纳总结,开设观摩研讨课,撰写论文等。

(二)文献研究法。

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问题及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等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通过学习国内外成果和经验,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福建省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课程标准》等文件,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建构与特征分析》《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提高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然后进行深入、全面的论证。

(三)叙事研究法。

收集教师在实施课程中的教育教学随笔或教学叙事,描述和记叙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等。

(四)个案(追踪)研究。

课题组将对若干教师进行有意识的跟踪,收集相关资料,深入详细了解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构建“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服务型课堂”的教学模式,形成相应的教学策略。

(五)经验总结。

课题组以本校的初高中一、二年级为研究对象,对课程实施进行持续两年的跟踪回溯性研究,由局部“经验”发掘其普遍意义,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并总结规律,提炼形成“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初步探索出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具体做法。

1.制定差异性目标,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

备课时,教师在课标总体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情绪、兴趣、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准确把握教材,制定出适合本课教学的多元的、有差异的、具体可行的目标及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做两个分析:一是教材分析,分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共同基础。共同基础就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共同目标,然后确定本节内容的扩展方向及内容,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二是学情分析,分析所教的学生,具体到一节课,根据本节课所规定的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和目标,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及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特点,通过对学生的分析,在学习成绩上分出层次,在学习风格上划分类别。特别是了解学困生基础与本节课的起点所应具备的基础差距有多大,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对于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来说,只有课堂活动多样化,才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获得积极主动参与的机会。因此,我们提倡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设置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实践性活动与创新性活动及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等。这样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创设情境,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氛围。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知识发展既依赖于生物性成熟因素,又依赖于主体的主动经验,主体通过作用与外部世界及由此获得的反馈信息来建构日益有用的与现实有关的知识。因此,现在的教学不再是将一大堆知识、概念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大量的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使学生把握着事物与事物之间有意义关系的知识结构,将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易学,甚至有效地将此一结构应用于处理类似情境,从而产生较大的正面的学习迁移作用。现代教学模式论认为:“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的环境,强调教学中师生民主、平等、友善与合作,把教学过程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完善过程是实现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这一首要目标的基本条件。因此,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大环境。

(1)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物化环境,如:充分利用校园网,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校环境成为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化学习成果的舞台,让学生成为环境的主人。如: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书法作品、绘画作品、优秀作业等置于橱窗板报。

(2)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心理环境,如:我校利用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文艺汇演等机会让学生有公开表现自己、自由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感受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学习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3.个性化教学,促进个体学生的思维发展。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即努力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民主课堂。教师走下讲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解答结果,且对有独到见解的大力表扬,对不完善的加以补充,对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给以呵护。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的想法。

(2)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一般来说,新授课中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可放慢速度,多采用集体教学的教学形式,以保证全体学生掌握大部分知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及能力的培养训练则可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复习课宜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讲评分析课宜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

(3)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智力强项,努力为具有不同禀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发展、开发潜能的机会,让学生的特长、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选择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以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投入学习活动中,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在词语释义和句型转换的例题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层次,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在课堂练习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自主选择练习题的内容和形式。教师深入地挖掘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因素,精心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题,使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自由地学习,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完善,最终达到能跑的跑起来、能飞的飞起来的目的。

给学生交流的机会。不同的个体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有自己固有的特点,这种个性化的方法和策略正是展开教学活动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提供机会,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事实上有些做法很难简单地判断优劣的,对于每个学习个体而言,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这样的交流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享受成功,更能引起学生对问题不同侧面地再认识和再思考,从而自觉地对自我认知系统进行整理、修正与补充,达到思维的深入和发展的目的。教师可以在交流中发现和了解学生的特长,为更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参考。

(4)把握个性表现的时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由于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层次不同,常会提出许多具有个性光彩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抓住契机“穿针引线”,有效组织学生讨论,使他们在思维的相互诱导和撞击中闪现源于教材、立足生活又高于新知和生活的火花。

(5)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质疑、积极操作、学会反思。要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凸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扬长补短。并充分利用课堂资源,优化课堂结构,帮助学生获得最佳效益。

4.实施个性化评价,激励不同个体享受成功。

良好的个性要获得健康的发展,需要正确的评价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充分关注个体的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所以在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中,要加强自评、互评,必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及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色。

(1)课堂教学中个性化评价。不同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个性化的。对后进生要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要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学业优生要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例如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回答,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对学优生,教师可以简单的一句话“很好”、“不错”予以肯定就行了,对“学困生”则要多鼓励几句。这样的评价不仅能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更重要的是张扬个性化。

(2)作业中的个性化评价。作业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一种方式,对学生可采用不同的评分标准。对学优生,批改评定要实事求是,对“学困生”,如果有较大进步,即使有少许差错,也可以评为较高等级,从而不仅给不同的个体以自信和激励,而且活化作业评价,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二)开发多样的校本课程,为学生个性发展了提供平台。

校本课程为每一位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始终围绕一个最终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我们依托课改,依据自身资源,针对学生的年龄、知识、经验和能力的不同特点,开发了校本课程122门,其中《传承与探索——足球》、《仓山历史文化纵横》、《实用模拟联合国教程》、《日本风情》、《孔子与论语》等精品校本课程内容涉及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学科拓展等方面,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2年5月11日(星期五)我校结合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开展了以“外语教学‘一标多本’教育模式的实验项目阶段汇报及教学成果展示”为主题的开放日活动。我校蔡双娇、李志华、黄薇、张影、吴登建、王慧群、蔡超七位外语教师与Jack(英语外教)、Sinja(德语外教)两位外教进行教学成果展示,其中英语、日语各开一节校本课程,学生流利的英、日文口语表达和开阔的国际视野,以及课堂以活动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在开放日中,我们还展示了我校的部分校本课程。其中地理组陈秀丽老师开设了《福州茉莉花茶的衰与兴》,课堂设计形式新颖,将学生的社会探索实践和地理的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得到了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郑云清副主任的高度肯定,市教育学院陈彬、王信文老师也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并建议向全市推广此课例;历史组袁静老师开设了《陈宝琛——近代福州教育的奠基人》,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地方史所蕴涵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灵的撞击,从而实现校本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开发;体育组洪利增老师开设了《足球组合技术练习》,结合校本课程《传承与探索——足球》中的传、停、运球组合技术进行教学,学生在掌握组合技术的基础上发挥个性、自主选择,从而为比赛服务,整堂课设计合理,目标达成率高,也深受专家和同仁的好评;高二(5)班班主任陈念研老师开设了《青想从心开始》的主题班会,结合校本课程《追寻校本陈景润足迹,走求实、成才、探疑之路》,通过观看VCR与微电影、讨论、竞赛等多样的形式,渗透“理想、幸福”教育,激发学生对梦想的渴望、对成功的不懈追求。“一标多本”——改变过去材,统一结论,组织教师自主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开展办学模式多样化研究与实践,让学生学习不同的教材,选择感兴趣的校本课程学习——这样的教育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认为“一标多本”教育模式的实验项目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本课题的开展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自身的素养得到了提高。教师努力先将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运用多种方法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到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

两年中,我校共有学生168人次在国家、省、市学科竞赛中获奖。我校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大赛,并有60篇于各级各类刊物,43人次在各级各类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

九、课题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深感教科研的艰辛,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们觉得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把握的理论知识不够全面,故造成在联系实际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我们在觉得学校大力进行校本培训的同时,教师自身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以提高理论修养。

其次,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有待进一步磨合。由于教师之间在认识上的差异及在教学深度与广度上把握不同会造成具体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的难度。有些教师认为课题的研究加重了老师的负担,其实,课题研究应该是为教学服务,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最佳化的教学途径,并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实践,使课堂教学变得轻松、高效。因此课题研究一定要和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以研促教,还必须让教师达成共识,让每一位教师认识自身应当承担的课改责任。

再次,我们觉得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方式、方法上的不足,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研究具有连续性和延伸性,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年轻教师成长起来。

最后,如何提供学生更有效的个性发展平台。

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范文第2篇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占总必修学分116分的12.9%,但其中并没有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学分认定的具体的、操作层面的规定,我们进行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的研究尝试。

一、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的作用

通过科学、客观、公正的认定研究性学习学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个性化的发展;引导学生过程与结果并重;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素养;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的主体

由谁来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学分认定,认定的主体由学生个人、学习小组组长、班主任、辅导教师、课题组负责人(同一个研究性题目的学习小组组长),分别按照评价标准评价等级。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三、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主体的作用

通过细化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便于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真正反映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态度、能力、参与情况、完成情况。不仅能使学生本人对自身学习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态度与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反思及收获、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的作为等方面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也可以通过学生小组评价、班主任评价、辅导教师评价、课题组评价等方面从侧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对小组研究性学习或合作学习的参与程度,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所作贡献等;能体现出学生是否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是否有勇于探究或创新精神;反映出学生解答课堂问题、完成作业、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实验及实验报告等情况。

四、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评价标准

1.优秀

有明确的选题目的,有完整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参加了开题、结题,研究性成果真实,结论可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良好

有明确的选题目的,有比较完整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参加了开题、结题,研究性成果真实,结论可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合格

有选题目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不够完整,参加了开题、结题,有研究性成果(结论)。

4.不合格

有研究性题目,没有完整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没有参加开题、结题,没有形成研究性成果(结论)。

五、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评价

1.个人评价

对自己研究性学习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态度与主动参与的程度、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或有创新精神,实验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习后的收获和反思等方面做出自我评价。

2.学生小组评价

以日常授课时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本小组内各成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合作精神、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对小组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所作的贡献等方面相互作出评价,由组长评定等级。

3.班主任评价

班主任、课代表和学习小组组长对该成员在研究性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对所承担工作的完成情况、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合作精神、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对小组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所作的贡献等方面作出评价,最后由班主任评定等级。

4.辅导教师评价

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合作、团队精神,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或有创新精神,解答课堂问题,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完成作业,实验及实验报告等情况作出评价,由辅导教师评定等级。

5.课题组评价

研究性课题以同班或同一类课题或同一老师指导的学生建立QQ群,老师、学生在群内互相交流指导、共享群内资源、提交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评价研究性学习成果,开辟新的学习展示交流评价途径,由课题负责人评定等级。

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

考虑到学生在高三进行高考复习,时间紧张,我们用高一、高二两年四个学期的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每学期完成一个研究性课题的研究,第一个研究性课题占3个学分(考虑到学生初次进行研究性学习,各方面不太熟悉),剩下的三个研究性课题每个占4学分,共计15学分。

1.研究性课题学分认定

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交流后,学生个人、学习小组组长、班主任、辅导教师、课题组负责人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主体至少有三个评价都在合格等次及以上的,认定该研究性学习成果获得该学段的学分,计4分(第一个课题计3分),反之,按照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至少有三个评价为不合格,该成果计2分,建议学生重新选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或按照要求重做该课题。

2.获奖研究性成果学分认定

高中学习期间研究性学习成果获得教育部门主管的各类比赛的奖励,或研究的成果被县级以上政府部门采用,或各种竞赛获奖的作品如科技创新大赛、影像节大赛、多媒体大奖赛、中小学电脑大赛等获县级以上奖励的作品的主持学生及参与学生,或发表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凭获奖证书或发表作品原件,直接获得该学段的研究性学习学分。

总之,通过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便于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更加翔实、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态度、能力、参与情况、完成情况,也便于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教基\[2003\]6号.2001.

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范文第3篇

邵守灿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已正式列入课程计划。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设置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显而易见,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色,特别是教师如何适应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将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收效。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走出对研究性学的认识误区,不少教师认为,中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最佳时期,其主要任务是学好各门文化课,搞研究性学习应放在课外,不应作为必修课;搞研究性学习,农村中这的教学条件还不足、执行有困难,很难搞出名堂来;搞研究性学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成绩,降低升学率……显然,这是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所产生的顾虑,教师应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法的认识,消除上述顾虑,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使学生看到了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价值,提高学习积极性,还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和重要意义。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与教师一样能通过互联网,各种媒体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其次要注意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对习惯于纯学科课程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教师必须加强学习,要重视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要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懂得如何做课题,研究性学习中课题实施的一般过程是:选题立题─成立小组、制订方案─课题实施─课题结题─成果展示。选题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1)从学科学习的疑难中找课题,如“浓硫酸氧化性的实验研究”、“水中含氧量的测定”;(2)从学生身边找课题,如“对人体无害的修正液”、“空调滴水问题的解决”;(3)从各种媒体上找课题,如“长江三角洲7000年来岸线演变和未来预测”等。成立小组、制订方案,主要是选聘好指导教师,确定课题组长、写好课题开题报告,开课报告应包括课题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人员分工、研究步骤、所需条件、成果表示形式等。课题实施主要为文献阅读─网上查找─实地考察─专家走访─资料整理─实验论证,课题成果可以是课题报告、论文、作品、产品或设计方案、建议等,课题报告主要有课题名称、指导教师、课题组成员、执笔人,正文包括引言、论点、论据、结果等。要学习本学科甚至跨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本校实际、受欢迎的研究课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

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范文第4篇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成绩不好,升学率降低……显然,这是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所产生的顾虑。教师应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法的认识,消除上述顾虑。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使学生看到了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价值,提高学习积极性,还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和重要意义;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与教师一样能通过互联网,各种媒体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要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二、教师要注意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其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对习惯于纯学科课程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教师必须加强学习,重视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要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懂得如何做课题。研究性学习中课题实施的一般过程是:选题立题成立小组、制订方案课题实施课题结题成果展示。选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⑴从学科学习的疑难中找课题;⑵从学生身边找课题;⑶从各种媒体上找课题等。成立小组、制订方案,主要是选聘好指导教师,确定课题组长、写好课题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课题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人员分工、研究步骤、所需条件、成果表示形式等。课题实施主要为文献阅读网上查找实地考察专家走访资料整理实验论证。课题成果可以是课题报告、论文、作品、产品或设计方案、建议等;课题报告主要有课题名称、指导教师、课题组成员、执笔人;正文包括引言、论点、论据、结果等。要学习本学科甚至跨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本校实际、受欢迎的研究课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

三、要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范文第5篇

在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实施研究性学习难度很大,但是通过研究性学习对语文教学的渗透,能够改变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型接受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有助于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拓展学习渠道,并能够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由此看来,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具有必然性、现实性和紧迫性。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解决语文课程的问题为主,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主动探索、发现、收集信息,分析、判断信息,获取、应用实践知识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是学生积极构建知识的过程,要求学生把课堂研究和亲身实践相结合,自主地构建和完善认知结构,以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具体来说,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虽然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帮助,但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学习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研究问题的提出者,学生要以自己的方式构建对事物的理解层次,从生活中自选主题并且进行探究。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建立共同合作的学习框架和运作机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从而让每个学生的创造精神都得到最优发挥。

(二)问题探究性原则

语文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研究和解决来组织教学活动,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研究性学习课题不应该由教师指定材料让学生理解学习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高中生已经是具有相当学习能力的群体,他们具有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经常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如学习完《鸿门宴》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写作《项羽新探》《失败的英雄》等文章,从历史和人性角度研究项羽,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与方法

语文教学中应设置“专题研究”课,即在语文教学中,以专题研究的形势穿插、设置一种意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研究性活动。具体来讲,在教学中开设专题研究课程有如下步骤。

(一)明确目标、合理选题

研究性学习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征来进行合理安排。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兴趣与能力水平确定课题范围,通过学生喜欢的话题,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现实生活问题。

(二)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立研究方案

研究主题方案和方向相近或相同的学生成立若干小组,组成分工不同、团结合作的集体,小组成员充分协商制定课题研究进度和计划。

(三)小组实施计划,教师负责指导

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阶段,教师要根据每个研究小组提交的活动安排、详细报告、活动情况报告表,对于其中的不恰当做法提出纠正,对小组研究方法进行指导,以便提高小组成员的研究能力和技巧。而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交流、协调合作,以强化责任感和确保研究课题质量。

(四)成果展示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