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防护管理论文

防护管理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防护管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防护管理论文

防护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沿海地区混凝土氯离子钢筋锈蚀防护

1工程概况及特点

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金陵分公司160万吨/年延迟焦化装置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焦化生产装置。该装置的主要反应部分是两台焦炭塔,焦炭塔塔高约42m,直径9.4m,由厚25~40mm15CrMo合金钢板焊接而成。由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设计。

焦炭塔坐落在两层钢筋混凝土框架上,六根框架柱柱高19.3m,柱截面为1.8m×1.8m、每层框架的面积为13.2m×24.6m,二层框架平台板厚2.4m,板中开有两个直径为7.8m的孔洞,每个孔洞旁设置24个M56螺栓用于固定焦炭塔裙座。

焦炭塔框架顶层钢筋混凝土板厚2.4m,混凝土方量大约为450m3,属于大体积钢筋混凝土结构。每个焦炭塔自重约300t,生产时最大垂直荷载约2000t。焦炭塔安装就位后须对复合钢板进行热处理,热处理时温度高达690ºC,正常生产时塔内最高温度高达500ºC。焦炭塔外壁虽有保温层,但在裙座底部及塔底盖附近保温层很难覆盖严密,使得焦炭塔底座附近混凝土的辐射温度高达95ºC。

据有关资料,山东某石化公司延迟焦化装置焦炭塔框架混凝土板共出现160多条裂缝,其中裂缝宽度0.3~0.32mm有4条,0.15~0.25mm有23条,0.15mm以下的133条。这些裂缝主要沿孔内侧周边分布,并由板孔下角向外发展,裂缝在最小断面处最多,板的外侧裂缝均在板的中部,裂缝宽度呈中间大两头小。此种裂缝的出现会引起钢筋锈蚀,混凝土碳化,降低混凝土的抗冻融、抗疲劳及抗渗能力等。湖北某炼油厂延迟焦化装置焦炭塔框架顶层钢

筋混凝土大厚板也出现类似情况。

2厚板温度裂缝成因及纤维抗裂机理

混凝土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的结构中。焦炭塔框架顶层钢筋混凝土板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此类结构混凝土浇筑后,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水化热。当水泥用量在350~550kg/m3,每m3混凝土将释放出17500~27500kJ的热量,从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达70ºC左右甚至更高。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较大,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就形成内外的较大温差,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实践表明当混凝土本身温差达到25ºC~26ºC时,混凝土内便会产生大致在10MPa左右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此外,根据金陵分公司160万吨/年延迟焦化装置的生产工艺要求,每个焦炭塔每24h完成一炉焦炭的生产,两个焦炭塔交替生产,也就是说焦炭塔底座附近混凝土每24h就会由正常的室外温度迅速上升到95ºC左右。这样也会在混凝土内外产生较大温差。

由此可见,如果不采取特殊措施,混凝土内外温差会引起焦炭塔框架顶层钢筋混凝土大厚板开裂。为此采用在混凝土中加入纤维的方法来解决厚板开裂的问题。

当在水泥基材料中掺入纤维后,由于此时表层材料中存在纤维材料,使得其失水面积有所减少,水分迁移较为困难,从而使毛细管失水收缩形成的毛细管张力有所减少。同时,依靠纤维材料与水泥基之间的界面吸附粘结力、机械啮合力等,增加了材料抵抗开裂的塑性抗拉强度,从而使材料表层的开裂状况得以减轻,甚至消失。

有关试验表明当纤维加入量为混凝土体积的0.1%左右时,混凝土抗拉强度不会提高很多,但掺入少量的聚丙烯纤维可以促进混凝土抗拉性能后期强度的持续增长,这是一种纤维的补强效应而非增强效应,纤维抑制混凝土裂缝产生是由于纤维的阻裂效应。对于混凝土这类内部原来有缺陷的材料,其开裂强度可因混凝土内加入纤维后,混凝土的韧性增大、裂缝尺寸减少或裂缝尖端应力集中系数降低而得到提高。

3杜拉纤维混凝土在厚板中的应用

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金陵分公司160万吨/年延迟焦化装置焦炭塔框架二层混凝土大厚板采用了杜拉纤维混凝土的工艺,目的是阻止或减少混凝土大厚板中裂缝的出现。杜拉纤维(DURAFIBER)是一种经过特殊生产工艺处理的高强聚丙烯单丝纤维。它的表面处理技术确保纤维在水泥浆中具有极佳的分散性,在搅拌过程中不结团;纤维与水泥基体有良好的粘结强度。杜拉纤维的长度为19mm,纤度19D,比重为0.91,抗拉强度为276MPa(与1#钢相近),弹性模量为3793MPa,拉伸极限为15%,对酸、碱都有极强的抵御能力。杜拉纤维经过特别的抗紫外线处理,具有一定的抗紫外线老化能力。杜拉纤维加入混凝土中采用常规搅拌设备搅拌,只要略延长搅拌时间即可均匀分布于混凝土中。

3.1混凝土原材料选择

(1)水泥。采用南京江南粉磨有限公司生产的P.O42.5水泥,细度为0.60%,3d抗折强度为5.8MPa,3d抗压强度为24.4MPa,初凝时间为2h30min,终凝时间为3h35min。

(2)粗集料。采用汤山采石场的5~25mm碎石,泥含量为0.5%,泥块含量0.1%,针片状颗粒8.0%,压碎值7.2%,密度2530kg/m3,松散体积密度1593kg/m3,空隙率37.2%。

(3)细集料。采用无为砂场的中粗砂,泥含量为0.5%,泥块含量为0.3%,细度模数为2.5,级配区为п级,密度2630kg/m3,松散体积密度1550kg/m3,空隙率41%。

(4)外加剂。采用南京江南粉磨有限公司生产的NF-15混凝土外加剂。

(5)活性拌和物。采用南京热电厂的粉煤炭。

(6)合成纤维。采用美国希尔兄弟化工公司生产的杜拉纤维。

3.2混凝土配合比

强度等级为C40,混凝土坍落度为160~180mm。配合比见表1。

表1纤维混凝土配合比

原材料名称

水泥

黄砂

石子

外加剂

粉煤灰

杜拉纤维

规格

P.O42.5

中粗砂

5~25mm

NF-15

饮用水

Ⅱ级

19mm

配合比(kg/m3)

394

739

1063

7.56

178

26

0.8

3.3混凝土搅拌与浇捣

浇筑大厚板所用的杜拉纤维混凝土由南京长江二桥混凝土有限公司供应。两台2m3的搅拌台负责搅拌杜拉纤维混凝土,搅拌时间为180s,杜拉纤维事先经过分装(每袋1.6kg)由搅拌台加料口直接加入搅拌机搅拌。

采用两台混凝土泵车从焦炭塔框架两对角位置同时进行浇注。由于钢筋数量太密,混凝土振捣困难,故采用四台混凝土振动泵同时振捣,振捣时间不少于40s。杜拉纤维在混凝土中分散均匀,和易性比普通混凝土有很大提高,但混凝土的坍落度有所下降。这是因为杜拉纤维的总表面积很大,表面吸附水,因此纤维的加入会增加拌和料的粘稠度,降低坍落度。

金陵分公司160万吨/年延迟焦化装置已于2004年12月20日交付使用,12月30日出合格产品,连续生产三个多月后通过对大厚板的多次检查,未发现明显裂缝,达到了预期效果。

4杜拉纤维混凝土施工要点

(1)杜拉纤维的加入会增加拌和料的粘稠度,降低混凝土坍落度。如发现浇筑困难,一般不应通过增加用水量来改善混凝土性能,而应采用加入塑化剂或减水剂的方法。

(2)界面效应对杜拉纤维混凝土的性能有不利影响。虽然纤维-基材界面尺寸很小,但杜拉纤维细度高、比表面积大,即使纤维的掺量较低,也能在混凝土中获得很大的纤维-基材界面。由于杜拉纤维不亲水,纤维—基材界面往往具有比基材更高的水灰比,这将造成纤维-基材呈弱界面效应,对混凝土强度不利。应在混凝土中加入粉煤灰等活性混合材料改善纤维混凝土的界面性能。

(3)杜拉纤维在使用前应按照纤维的加入量和混凝土搅拌机的容量,事先进行分装,以保证纤维加入量的准确。在砂、石、水泥和水等混凝土材料搅拌均匀后,从搅拌台加料口直接加入杜拉纤维,并适当延长搅拌时间(1~2min)。切不可将杜拉纤维直接放入混凝土运输车内,以免影响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分散。

(4)应派专人对杜拉纤维的加入及混凝土的搅拌过程进行全过程监督。一般商品混凝土厂的搅拌台粉尘污染较为严重,工作环境恶劣,加入纤维的操作工人多为临时雇用的临时工,人员素质不高,少加、漏加、多加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对整个纤维混凝土的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监督,从而保证杜拉纤维混凝土按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生产。

防护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1.1核心技术难点

在本方案中,最大的难点有3个:

1)如何将大量的流量分流到各个互联网出口上,并且根据出口的状态(通或不通)动态的调整各个出口的流量;

2)如何将访问互联网的流量按开通的带宽大小均匀分配到各个出口;

3)分配到各个出口上的流量,如何能准确的送到各个出口,不会被途中的路由器转发到其他地方。

1.2核心技术解决方案

1.2.1难点一解决方案

到目前为止,互联网接入点和核心机房的VPN通道已经建立,每个出口的流量也由负载均衡器做了限制,但现在VPN通道仅仅是防火墙和边缘路由器之间建立,如果智能负载均衡设备不知道目前已接通的VPN通道,那就无法正确地将流量指向各个出口,无法实现将大流量分散到各个出口上。为解决这个难题,我们通过IPSec中保护数据流的方式来实现,为每一个小出口定义一个需保护的数据流。我们单独规划一段私网地址,每个出口一一对应一个私网地址,在边缘路由器配置时,通过创建ACL(访问控制列表)来定义保护的数据流,即该ACL中匹配该出口对应的私网地址,同时在IPSec的安全策略中引用该ACL。这样当边缘路由器和核心防火墙建立IPSec的VPN通道时,防火墙就能得知每个出口需保护的数据流,即数据流的地址是规划的私网地址时,就把数据流送到对应的VPN通道中。在负载均衡器上配置每个出口数据,同时对每个出口的做源地址NAT(网络地址转换),将原有数据包的源地址转换成每个出口定义的私网地址,再将该数据包送到防火墙上。防火墙根据每个数据包的私网地址送入不同的VPN通道,经过加密传输到边缘路由器上,从而实现了访问外网的数据分散到多个出口之上。同时一般的负载均衡器都能配制线路的健康检测,针对每个出口都配置一个健康检测,都是以私网地址为源地址去做每个出口的健康检测,实现对每个出口业务情况的掌控。

1.2.2难点二解决方案

局域网边缘的互联网接入点在接入互联网时,受接入方式的不同或成本的限制,有可能开通的带宽各不相同,如何才能保证各出口的流量不会超过出口的接入带宽。为解决这一难点,在智能负载均衡设备上,配置每条出口时指定最大带宽,限制了智能负载均衡设备将数据转发到每个出口的最大值,保证小带宽出口不会因为流量过大造成拥塞。

1.2.3难点三解决方案

大型局域网是指有多台路由器组成,彼此之间通过动态路由协议交互路由信息,每台设备均维护各自的路由表项。在这种网络环境下,访问互联网的流量途径任意一台路由器时,都有可能被路由器转发到错误接口上。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必须在局域网边缘的互联网接入点和核心机房之间建立端到端的连接,保证流量能被准确的送到互联网接入点。经过研究比对,推荐由互联网接入点的宽带路由器和核心机房内的防火墙使用IPsec来建立VPN通道解决这一难点,同时为简化后期维护压力,建议由互联网接入点的小型宽带路由器主动发起IPSec建立请求。

2实际应用效果

1)使用效果:分别使用电信、联通大小带宽测试网站打开情况,从测试结果来看,小带宽访问网站质量与大带宽近似,使用小带宽出口后访问效果并没有下降。

2)流量使用情况:目前已试点使用了600Mb/s电信、联通小带宽出口,流量使用比较稳定,可以承载部分大带宽出口流量。

3)经济效益:仅以电信20Mb/s大小带宽比对相关费用,目前电信大带宽为2000元/月,一年费用为2.4万元/年,而家庭宽带20Mb/s费用为0.2万元/年,加上每个接入点的路由器0.2万元,每个20Mb/s总计需费用为0.4万元,两者宽带租用费用相差6倍。使用该方案可以大大减少集团用户互联网费用的支出。

3结论

防护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一、10KV高压环网柜维护

武康线的远动房环网柜采用的六氟化硫开关,柜体是免维护的,要保证六氟化硫开关运行正常。

1、运行中的巡视检查

检查开关的外绝缘部分(瓷套)应完好,无损坏、脏污及闪络放电现象;对照温度—压力曲线,观察压力表(或带指示密度控制器)指示应在规定的范围内,并定期记录压力、温度值;分、合闸位置指示器应指示正确,并分、合闸应到位;整体紧固件应无松动、脱落;储能电机及开关内部应无异常声响;开关的分、合闸线圈应无焦味、冒烟及烧伤现象;开关接地外壳或支架接地应良好;开关外壳或操动机构箱应完整、无锈蚀;开关各件应无破损、变形、锈蚀严重等现象。

2、SF6开关的运行维护

每年对外壳锈蚀部分进行防腐处理及补漆;应定期对开关转动及传动部位作一次(半年一次),并操动3次应正常;每两年一次对开关所有密封面定性检漏,不应有10-6atm.cm3/s以上的漏点存在;每年应进行一次SF6气体微量水分测试,测试结果对照水分—温度曲线,不应超过300ppm(20℃);其它项目,如绝缘、操作试验等可按有关规定定期进行,试验结果应符合相关标准。

检修时要注意开关在真空状态下不允许进行分合操作,以免损坏灭弧室零部件;机构在正常检修时,应将分、合闸弹簧能量释放。

3、SF6开关拒分或分闸速度低故障分析处理

SF6开关半轴与扇形板调整不当,扣接量过大(扣接量一般应调整在2~4mm范围内);辅助开关未转换或接触不良,要进行调整,并检查辅助开关的触点是否有烧伤,有烧伤要予以更换;SF6开关分闸铁芯未完全复位或有卡滞,要检查分闸电磁铁装配是否有阻滞现象,如有应排除;分闸线圈断线或烧坏应予以更换;SF6开关分闸回路参数配合不当,分闸线圈端电压达不到规定数值,应重新调整;SF6开关控制回路没有接通,要检查何处断路,然后进行针对处理。机构或本体有卡阻现象,影响分闸速度,可慢分或解体检查,重新装配;分闸弹簧预拉伸长度达不到要求,适当调整预拉伸长度;SF6开关分闸弹簧失效,分闸功不足,可更换分闸弹簧。

二、变压器柜的维护运行

(1)巡视检查

在通常情况下,干式变压器无需维护。平时运行巡视检查中禁止触摸,注视观察应注意紧固部件有无松动发热,绕组绝缘表面有无龟裂、爬电和碳化痕迹,声音是否正常。

(2)负荷监视

干式变压器有较强的过载能力,可容许短时间过载。按照IEC905《干式电力变压器负载导则》,指导变压器过负荷运行。不同的环境温度(θR)和起始负载(PV),干式变压器过负荷(P/PV)能力是不同的。干式变压器一般采用自然空气冷却(AN),连续输出100%容量。如配置风冷系统,采用强迫空气冷却(AF),输出容量可提高40%。温控系统通过温控箱和安装在低压绕组中的PTC测温元件,实现对变压器的温度检测与控制。自冷式变压主配置温控箱,变压器绕组温度超过安全值,温控箱会发出信号。强迫风冷配置温控箱应能停启冷却风机,并发出超温报警信号和超温跳闸信号。干式变压器的绕组、铁心最高温度不得超过155℃,最高温升100K。在超负荷运行中应密切注意变化,切忌因温升过高而损坏绝缘,无法恢复运行。

三、低压馈出柜维护

检查开关应接触良好,传动可靠,无烧损,固定良好。检查保险,应符合容量要求,接触良好。检查互感器,应与仪表匹配,接触部位无氧化。检查引入(出)线,应排列整齐,接触部位无氧化,接触紧密,更换绝缘不良配线(或电缆)。检查母线排,相色应明显,无氧化,修整不良母线和接点,涂刷已退色的各部油漆。检查端子排,编号完整正确,端子无损伤,导线排列整齐、弯曲方向正确,更换破损端子及绝缘配线。紧固各部螺丝,无松动。

四、远动柜的维护

1、巡视检查

设备端子及外观清扫,微机风扇过滤网清洗,显示器、键盘除垢。巡视控制或网络通道电缆路径。校对系统时钟。检查系统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检查项目包括:RTU遥控试验的对象及箱内设备运行情况,遥信和遥测值,各档工作电压值是否正常。

防护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主要存在2个方面的风险,一是护理操作方面,心血管系统疾病护理需认真遵循技术操作原则,在为患者护理时讲究“三查”和“七对”,但有些护理人员责任心不足,易于出现输错血、抽错血、输错液和打错针的现象,如当静推速度或静点滴数的速度过快,容易增加患者的心脏负担,或者引发血压波动,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治疗、护理及预后有知情告知的义务,但有些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不足,如不及时告知心绞痛患者便秘时不能用力大便,有导致患者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可能;二是护理文书方面,护理文书要全面、真实地记录患者的疾病诊治过程,是验证护理人员履行职责情况的重要依据,但有些护理人员心存侥幸心理,麻痹大意,缺少自我保护意识,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禁不起严格的考察与推敲,易于使护理人员卷入护理纠纷当中。

2预防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的方法

从上文论述可知,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有着很多潜在风险,贯穿于整个医疗活动的全过程,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落实风险预防方法,从源头上堵住护理差错和护理纠纷发生的渠道。

2.1增强护理风险识别意识护理风险识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护理人员需增强护理风险识别意识,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临床护理中,除关注常见风险因素外,还要做到:一是做好信息咨询沟通,掌握更多护理风险点;二是分析科室共性风险,消除交接班和护理记录等风险;三是做好项目分类与管理缺陷总结,做好“三查七对”,从细节上防范护理风险。

2.2增强护理风险评估意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护理人员应结合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的特点来做好护理风险评估,如心律失常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明晰哪些情况下易于出现猝死问题,再如介入术后患者,护理人员应明晰患者穿刺部位容易出现并发症的时间和护理方法。唯有强化护理风险评估意识,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评估结果,为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2.3增强落实防范措施意识针对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护理人员需落实护理风险防范措施,一是遵循护理标准和医院的规章制度,为患者提供规范、热情、周到的护理服务;二是做好法律事项准备,针对风险性诊疗措施和患者自身风险因素严格履行签约制度,与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关于心血管疾病变化和发生特点等方面的沟通,记录并签字,减少医疗纠纷;三是规避护理风险,如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不擅自对非急救患者用药或症状护理。

3结语

防护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4月至2015年10月收住我院重症医学科患者5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病情均符合重症医学科收治条件。对照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0.5±10.4)岁;脑血管意外患者20例,普外科术后患者28例;观察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44~74岁,平均年龄(52.5±10.2)岁;脑卒中患者21例,脑血管患者2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重症医学科常规护理。

1.2.2观察组:在采用重症医学科常规护理同时,给予人性化护理,人性化护理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2.1对患者进行人性化服务首先,护理工作者要亲切称呼每位患者,对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在2小时内,对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同时向患者介绍管床医生及责任护士,让患者了解相关医务人员,让患者充分获得安全感及信任感,为进一步沟通奠定良好基础。对患者进行人性化服务,要求护理工作者以公正的态度、客观的语言,亲切和蔼的医德医风,耐心、细心、热心的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避免出现重大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

1.2.2.2实施护士长负责制及弹性倒班制对于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护理工作者而言,护理工作具有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繁琐等特点,重症医学科护理工作更是如此,同时,重症医学科还具有患者病情危重、需要较细致的为患者护理等特点,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院采取护士长负责制和弹性倒班制结合,在充分保证医疗护理安全性的同时,让护理人员有较充足的休息时间。我院重症医学科在科主任和护士长的领导下,在护理工作中配备一、二、三级护士负责制。一级护士由科室护士长担任;重症医学科内建立2到3个护理小组,护理组长由主管护士和高年资护士组成,由护理组长构成二级护士组成,负责主管本组护理质量,指导低年资护士开展工作。三级护士由低年资护士组成,每个小组由3~5个护士,由护理组长领导开展工作。所有护士均需按时上下班,由护士长统一安排管理,护理组长配合工作。同时,由护士长制定相应工作规则,统一安排工作。在保证护理工作规范化、秩序化的同时,保证为患者提供高质量、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1.2.2.3安排轮休制度充分保证护士休息时间护士工作强度大、工作任务繁重,为保证护士休息时间,应充分考虑护士个人需求,安排轮休制在保证护理工作者有充分的休息时间外,有时间可以进行进一步自我提高,强化业务水平。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4.7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我院重症医学科为患者进行治疗,在开展人性化护理后,观察组对整体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比对照组满意度有大幅度提高。经问卷调查,观察组总体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满意度为92%。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的比较,见表1。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