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业固体废弃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业固体废弃物是指在工业生产中排入环境的粉尘、废渣及各种其他废物。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业废物的数量日益增加。呈现出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成分复杂的特点。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的环节。石油化工、矿业、建筑材料、冶金工业这几个行业发展迅速,也为城市经济建设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但由于其缺乏有效的治理,这些行业产生的废渣、粉尘、废金属、化学品等固体废弃物给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一、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现状
1.工业固体废弃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毫无疑问,工业固体废弃物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相当大。首先,工业固体废弃物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其有害的成分经过雨淋、日晒、风化侵入土壤,破坏土壤内部酸碱平衡,杀害微生物。其次,在工业生产中,固体废弃物排入河流中,特别是废化学药品和含有金属元素的废渣,其流入河水中会被动植物吸收,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最后,工业固体废弃物滞留在空气中,通过一些化学反应,其有害成分挥发,造成空气污染。而且粉尘在风的作用下直接进入空气中也会影响空气质量。有相关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工业水污染与固体废弃物污染存在一定相关关系、而工业大气污染与固体废弃物污染都存在显著的典型相关关系。特别是粉煤灰、炉渣等与大气污染物有很强的相关性。
2.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工业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对社会具有破坏性,近年来,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不仅产生了一定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具体表现为全国各地通过公众的参与、企业和政府的引导进行了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时间。地方民众积极参与到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治理中。比如,无锡市通过环保公司和环保组织共同联手,组建了工业额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公司,开始无害化处置各类工业危险、医疗废物。天津市建立了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将整个工业体系作为资源循环利用,使原来无法处置的废物变成了资源。另外,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是对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又一次实践,是一种创新和突破,是对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升华,使更多人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中来。因此,政府的引导、企业的投资、民众的参与使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二、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展望
进入21世纪中叶,我国经济发展逐渐放慢脚步,进入平稳缓速发展期,特别是当下时期,经济发展遇到瓶颈,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引起社会的关注,政府提出了宏观政策,旨在引导民众积极参与到环保中。在工业方面,我国的工业企业引起的污染已相当严重,造成了巨大的环境破坏。但随着我国技术等各方面的进步,对工业污染的治理已取得一定成果。同时,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治理理念已有所改变,从治理污染到变废为宝,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工业固体废物再生利用和资源化的观念方法,使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那么,在未来,我国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的进一步发展还具有相当大的潜。
1.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对资源环境理论创新的展望。资源环境科学是一门从生态观点出发,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运用到生产和环境建设领域的综合性学科。资源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探索其内在规律并使经济活动取得最大效益的经济理论。
工业革命已来,能源的大量使用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早期的低端技术使许多稀缺资源经过工业生产直接变成了低品位的废物,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浪费了资源。因此,国际社会进行了相关研究,旨在促进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即环境资源理论。1983年,相关专家对环境核算范围进行了规范,并提出了具体三个方面的核算范围:自然资源的枯竭、环境自然状态的保护、污染及其控制。从资源环境理论角度对环境污染理论的范围进行了研究和界定。随着理论界对资源环境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从不同角度对环境价值的构成进行了分析。
环境资源理论系统地阐述了生态环境与资源的概念、构成、价值体系、评估方法等,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也为进一步研究资源环境指引了方向。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实践体现了资源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指导方法,是环境资源理论在实际社会经济中的运用。工业固体废物的再生利用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即资源的再生,是对环境资源理论的创新。首先,在环境核算范围上,可以进一步扩大到环境资源的再生,体现资源的不断循环利用。其次,在总价值构成上,其综合体现了物质的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在使用价值上,将工业固体废物变废为宝,重新投入工业生产,能满足工业企业的资源需求。在选择价值上,将本想扔弃的资源重新利用,用在当前和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充分延长了资源使用的时间。在非使用价值上,把废物资源化后,重新利用的资源留给当代人使用,更多的资源留给后代人使用,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了非使用价值。因此,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有综合的价值意义。最后,在整个环境资源的理论体系方面,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是对资源再生理论的实践补充和说明。资源再生理论从能源再生和物质再生两个大的方面进行了理论阐述,而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能源的再生相比物质的再生更广为人知,比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等。具体到工业固体废物上,废物的再生还没有在实践中被人们熟知。因此,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是对资源再生理论的推广和突破。
2.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对发展可持续经济的展望。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与环境二元化的发展模式,建立经济与环境一体化的生态经济模式。具体来说,包括生产过程的生态化,经济运行的生态化,消费方式的生态化,其强调从始端到终端的生态化发展。那么,未来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首先,在生产环节,清洁生产模式的推广,运用少毒或无毒的原材料,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艺,实现了工业生产的无污染和零排放,从源头控制污染和废物的排出,体现了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其次,在工业经济运行环节,将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或再生利用,采用工业生态园区模式和产业化发展,将固体废物重新处置后变为企业的原材料或其他行业的产品,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节约了资源,减少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最后,在消费方式上,政府提倡全社会实行低碳生活,抵制污染产品,使用绿色清洁产品,从终端控制了工业有害产品的生产。所以,总的来说,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充分诠释了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效的促进了可持续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将环境资源理论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更加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能体现环境资源理论对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也鼓励了更多的人才投入到环境资源理论的研究中去,发现新的领域,创新出更多的能带来社会生活变革的思想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郭俊华,李寿德,黄桐城.中国工业污染物检验指标典型相关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5.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我国废弃物产生量日益增多。废弃物处置不仅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而且还关系到温室气体排放。作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废弃物在处置过程中,会产生甲烷、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①。目前,我国对废弃物处理通常采取填埋、焚烧和堆肥三种方式。根据《IPCC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修订指南》(以下简称《IPCC2006年指南》)有关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分类,废弃物产生的温室气体主要有4个来源: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固体废弃物生物处理、废弃物的焚化与露天燃烧、废水处理与排放。其中,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SWDS)是废弃物温室气体最大的排放来源。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时,甲烷菌使其含有的有机物质发生厌氧分解,产生甲烷。甲烷是《京都议定书》提出控制的6种温室气体之一,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具有较强温室效应的气体,而且其增温潜能较高,相当于同等质量二氧化碳的21倍(高庆先等,2006)。据IPCC估算,在每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由固体废弃物填埋产生的甲烷约占3%—4%(IPCC,2001)。同时,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还产生二氧化碳、非甲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NMVOC)以及较少量的氧化亚氮、氮氧化合物和一氧化碳。其中,包含化石碳(如塑料)在内的废弃物焚化和露天燃烧是废弃物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来源。另外,废水处理也会造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目前,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固体废弃物(MSW)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生成地。2009年,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分别达到1.57亿吨和20.3亿吨。分析废弃物的温室气体排放趋势,计算其所占排放总量的比重,对我国掌握各类排放源的排放态势,设计相关领域的减排路径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关于我国废弃物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研究成果很少。其中,杜吴鹏(2006)、高庆先等(2006)利用《IPCC1996年指南》给出的质量平衡法,测算出1994-2004年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所产生的甲烷排放量。但最新的《IPCC2006年指南》却建议在计算废弃物的甲烷排放时,尽量不要采用质量平衡方法,而鼓励使用一阶衰减法(FOD)。相比质量平衡法,一阶衰减法估算的年度排放数值更加精确。本文根据《IPCC2006年指南》提供的参考方法,对我国废弃物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对2010-2050年的排放趋势做出预测,估算废弃物温室气体排放峰值及其出现时间。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国际比较,提出减少废弃物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制定废弃物部门的减排路径提供依据。②
二、计算方法及依据
《IPCC2006年指南》推荐使用一阶衰减法计算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产生的甲烷。此方法假设,在甲烷和二氧化碳形成的数十年里,废弃物中的可降解有机成分——可降解有机碳(DOC)衰减较慢。如果条件恒定,甲烷产生率完全取决于废弃物的含碳量。因此,在填埋之后的最初若干年内,处置场沉积的废弃物所产生的甲烷排放量最高,随着废弃物中可降解有机碳逐渐被细菌消耗,其排放量将趋于下降。一阶衰减法要求先计算被填埋处理的废弃物中可分解可降解有机碳(DDOCm)的数量。作为有机碳的一部分,DDOCm是指在厌氧条件下填埋处理时降解的那部分碳。源自废弃物填埋处置的DDOCm为:
三、固体废弃物生成量:相关数据处理
编制固体废弃物生成的数据是估算其排放温室气体的起点。在编制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废弃物管理法规以及生活方式不同,各国固体废弃物的产生率和成分也不尽相同。《IPCC2006年指南》将填埋处置的固体废弃物分为三类:城市固体废弃物(MSW)、污泥和工业废弃物。然而,在我国,由于处置方式相对单一落后,农村废弃物排放也不可忽视。同时,鉴于污泥占填埋处置废弃物的比重较小,且我国可查污泥的统计数据较短,在此不做估算。因此,本文重点测算城市固体废弃物、农村固体废弃物与工业固体废物三项指标。
如前所述,给定一期固体废弃物在填埋后,甲烷会随着有机物质的分解陆续排放,其排放过程将是长期的。假定值为1的废弃物在第0期被填埋,通过对其一阶衰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可发现,第二期时废弃物的甲烷排放量最高,此后逐渐减少,至第50期时甲烷排放量已基本为零。相比固体废弃物填埋量,废弃物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折合为碳排放)存在一定的滞后。当废弃物填埋量达到峰值时,其产生的碳排放量将会延后若干年才能达到峰值。因此,为使计算结果更加准确可信,一阶衰减法需要收集或估算废弃物的历史处置数据,采用至少50年的处置数据为佳(见图1)。
图1 废弃物每期排放的甲烷趋势模拟
1.城市固体废弃物生成分析
本文使用我国历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代表城市固体废弃物生成量。由于该指标自1980年才有可查数据,为了获得50年以上的数据,需对未来一段时期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进行预测。城市垃圾生成(清运量)主要受人口、城市化率、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垃圾处理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选取城市人口、城市化率、人均GDP、生活垃圾排放强度(生活垃圾清运量/GDP)作为相应的自变量,预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计量回归结果如下:
为预测2010-2050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排放)量,需设定方程(5)中各变量2010-2050年的变化情景(见表1)。
据上述对各变量的情景设定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到2050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排放量)仍不会出现峰值(见图2)。这表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多及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将导致城市生活垃圾生成量不断上升。
2.农村固体废弃物产生趋势
采用历年粮食产量数据替代秸秆类农作物产量数据,即可计算出1980-2009年农村固体废弃物排放量。
为了预估2010-2050年农村固体废弃物排放,需要对未来我国粮食产量进行预测。刘江(2000)参照中等发达国家的消费结构预测出我国未来50年的人均粮食需求。在刘江给出的整数年节点预测基础上,利用matlab对其进行样条函数插值模拟,可得出其他年份人均粮食需求量。结果显示,2050年,我国人均粮食需求量将达到430公斤,比2005年增长9.4%。由此,利用前文对未来人口的预测结果,则可估算出2010-2050年我国粮食需求量。假定未来我国能保持粮食基本自给,则可近似将粮食需求量等于粮食生产量。④在此基础上,测算我国农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从图3可以看出,未来我 国农业的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将呈上升趋势,但上升速度趋缓。一方面,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将推高粮食需求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总人口增速下降,并较有可能在2050年之前迎来人口拐点(UN,2009;杜鹏等,2005;陈卫,2006),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粮食总需求量。
3.工业固体废物生成量测算
自1980年以来,工业固体废物一直是我国固体废弃物的最大来源。2009年,我国工业固废产生量达到203943万吨,而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仅为15734万吨,前者约为后者的12倍。该指标的统计同样也始于1980年,因此,为获得50年以上的数据,需对未来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进行预测。预测同样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选取总人口、人均GDP、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工业总体废物产生量/工业总产值指数)等影响工业固体废物生成的主要因素作为自变量,计量回归结果如下:
利用回归方程,通过设立各自变量2010-2050年增长情景模式(设定依据参照上文)(见表2),即可对2010-2050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将在2025年达到峰值,峰值额约为22亿吨,随后将逐步下降(见图4)。
图4 1980-2050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单位:万吨)
目前,各国仅对无法回收再利用的废弃物采取填埋等处置手段,而且只有这部分的工业固废才会排放甲烷等温室气体。随着回收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工业固废回收利用比重不断提高,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均已接近100%,促使工业固废温室气体排放显著下降。为缓解日益增大的环境和资源压力,近年来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再利用力度加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已由1990年的29.3%上升至2010年的69%.其中“十一五”时期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高13.2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和综合利用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资源化程度偏低,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与“十一五规划”不同,“十二五规划”中并未设置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目标,但2011年工业与信息化部了《关于开展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到“十二五”期末,试点地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10—12个百分点。假定“十二五”期末,试点地区如期完成该任务,则届时试点地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将达到79%—81%。由此,假设2015年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为75%,2050年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接近发达工业国的水平,为95%,同样采用matlab对其进行样条函数插值模拟,可得出2010-2050年我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数值(见图5)。在此基础上,计算出1980-2050年未被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即按填埋处理的工业固体废物)数量(见图6)⑤。结果显示,2010-2050年我国按填埋处理的工业固体废物数量明显下降。这一趋势符合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目标方向,也是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工业固体综合利用率逐步提高的结果。
图5 2010-2050年中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
图6 1980-2050年中国工业固废填埋量(单位:万吨)
四、废弃物碳排放及其峰值:基于FOD的测算
在获得1980-2050年城市固体废弃物、农村固体废弃物与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处置相关数据后,即可使用一阶衰减法分别计算出其排放的甲烷。计算步骤如下:①利用T年排放的固体废弃物数据,计算出当年产生出的可降解有机碳(DDOCm)。②计算T年年终时固体废弃物处置中所累积的DDOCm。③计算T年固体废弃物处置中所分解的DDOCm。④计算可分解材料所产生的甲烷。
使用一阶衰减法时,需要对相关参数进行校准。《IPCC2006年指南》鼓励通过开展废弃物产生研究、SWDS场所抽样调查及结合国内可降解有机碳分析,获取特定国家参数值。然而,由于调研条件限制,中国特定参数值尚难以获得。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借鉴《IPCC2006年指南》中给出的缺省参数值,测算甲烷排放量。其中,城市和农村固体废弃物的可降解有机碳(DOC)值为0.14,可降解有机碳的比重()值为0.5,甲烷修正因子(MCF)为0.71,产生的垃圾填埋气体中甲烷的比重(F)值为0.5,氧化因子(OX)值为0。而对于工业固体废物,DOC值为0.15,值为0.5,MCF值为0.72,F值为0.5,OX值为0。
由于半衰期的反应常量(k)值受气候影响较大,该数值在降雨量少的干地区与雨量丰沛的湿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气候和降雨量差别较大,直接影响反应常量的取值。因此,本文以年均降水量800毫米作为划分标准,将我国31个省市区划分为干地区与湿地区,从而对参数k进行校准,以改进预测结果(见表3)。同时,依据1980-2009年各省市区的GDP水平,测算各年干地区与湿地区参数权重,由此分别加权计算出我国城市、工业固体废弃物在半衰期中的反应常量k值。同样,利用1980-2009年各省市粮食年产量,加权测算出我国农业固体废弃物在半衰期中的反应常量k值。
利用校准后的参数,分别求出各年城市、农村、工业固体废弃物甲烷排放量,加总得出废弃物甲烷排放总量,进而换算成废弃物碳排放总量(见表4)⑥。结果显示,1981-2009年,我国固体废弃物碳排放处于快速上升态势,2009年碳排放量达2788.27万吨。但固体废弃物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比重在达到2001年2.34%的高点之后,下降较快,2009年这一比值降至1.4%。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20世纪头10年这一轮工业和经济高增长导致能源、工业生产过程等主要排放源的排放增长相对更快,占排放总量的比重上升幅度更大;另一方面,这也是我国废弃物处置水平提高的结果。继续推算未来固体废弃物的碳排放量发现,我国固体废弃物产生的碳排放将于2024年达到峰值,峰值量为3323.6万吨,随后排放量将呈下降趋势,所占全国碳排放总量比重进一步下降,届时为1.1%(见图7)⑦。
五、结论: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过去20年中,主要发达国家废弃物温室气体排放占其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有较大幅度下降。1990-2009年,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在碳排放总量出现不同程度增长的情况下,其废弃物的碳排放仍有明显下降,而同期欧盟(15国)废弃物碳排放下降也远远超过其排放总量的下降幅度(见表5)。产业升级转移、废弃物处理技术进步、工业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推广以及居民生活垃圾规范化管理是导致发达国家废弃物温室气体排放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欧美国家废弃物收集、 回收、处理、加工及销售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并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固体废弃物处理公司一般包括废弃物回收中心、垃圾填埋场、有机废弃物堆肥场等在内的一整套处理设施,而居民和商业机构交纳的废弃物处理费以及回收产品和副产品销售则是其收益的主要来源。回收率提高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水体污染,降低对填埋场和焚烧炉的需求,并提供工业原材料,节约能源,增加就业机会。目前,发达国家不仅废弃物处置技术领先,而且还建立了较为科学完善的废弃物管理体系,其核心内容在于设置合理的废弃物管理分级制度。处置废弃物时首先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废弃物排放,其次为废弃物回用及循环利用,再次为废弃物再生处理(如堆肥和厌氧消化),最后才为填埋处理。通过在源头对可循环利用物质进行分离,可减少废弃物产生量,提高废弃物回用量。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GDP和城市化率较低,人均固体废弃物日产量约为0.75公斤/人/天,仍处于较低水平,而日本、卢森堡、美国等发达国家人均固体废弃物日产量分别达到1.2、1.75、2.1公斤/人/天(世界银行,2005)。然而,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废弃物生成总量仍较大,而且随着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废弃物生成量特别是城市固体废弃物产量呈快速上升趋势,废弃物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环境影响增大。与发达国家废弃物温室气体排放已出现下降的趋势不同,我国废弃物碳排放到2024年才能达到峰值。到2050年,我国废弃物碳排放与峰值时水平相比下降约10%,与美国、日本1990-2005年变化情况相近,这是由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阶段性特征决定的。相对于城市固体废弃物,由于我国粮食需求逐步稳定,农村固体废弃物生成量增速趋缓,而在经历了21世纪头10年这一轮工业高增长中生成规模快速扩大后,工业固体废弃物将随着综合利用率逐步提高,处置量会明显下降。同时,本文的预测结果显示,我国废弃物碳排放峰值出现时间要早于碳排放总量的达峰时间,这主要是由于废弃物的碳排放占排放总量的比重相对较小,而能源、工业生产工程、交通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部门面临的减排压力更为突出。⑧
近年来,随着节能减排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废弃物处理技术取得显著进步。多数大型城市积极推进垃圾卫生填埋,并以此作为废弃物的主要处理方法。尽管如此,与国外先进的废弃物处置产业化体系相比,我国相关领域在规模、技术和管理体制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废弃物管理缺少系统、可靠的废弃物产量和处理成本数据,导致政策制定依据不足。同时,居民废弃物处置仍以市政市容管理部门为主导,回收处理效率低,收费难以弥补成本,主要依靠财政支持。而相关部门职责划分不清,建设部和环境保护部均有管理职权,重复监管问题突出。另外,由于废弃物处置市场化经营的商业参与规则不健全,私营部门参与度较低,难以通过市场竞争提高废弃物处置的运营效率。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废弃物处置技术已比较成熟,并能够产生温室气体减排和减少环境损害的双重效应。在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条件下,我国固体废弃物处理有较大的改善潜力。为此,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方式,结合我国废弃物产生及其温室气体排放趋势,加快发展废弃物处置及相关行业,减少废弃物温室气体排放。
一是作为废弃物的主要排放来源,我国工业固废减排潜力较大,工业是废弃物减排的重点领域。因此,应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配合资源税改革和环境税试点,加大废弃物处置技术研发投入和推广应用,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通过产业升级,从源头上减少工业固废排放。上文的预测结果显示,2010-2030年,我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高相对较快,应在这一时期加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投入力度,缩减工业固废填埋处置的规模,力争提前达到废弃物碳排放峰值。二是目前我国农村废弃物管理制度建设滞后,投入严重不足,处置方式单一,回收利用率较低。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升级将改变未来农村废弃物的构成,使得这部分废弃物的处置压力进一步加大。今后,要高度重视农村废弃物处理,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废弃物回收以及村镇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废弃物处置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改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秸秆类农副产品以及农村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率,在为农民创造一定收益的同时,减少环境损害,降低农村温室气体排放。三是现阶段我国废弃物处理仍以简单填埋为主,尚缺乏科学的废弃物分类层级和处置模式。如何建立适合中国产业结构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分级管理制度是改善废弃物处置效果的关键。废弃物分级管理制度设计应由末端处置转向源头管理,减少转运和处置量,延长填埋场使用时间,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降低废弃物处置成本。在分级制度中,对于不能减量或重复使用的二级原料(如纸和金属)应进行重点循环利用,而对无法循环利用的废弃物则需加强再生处理,如采取微生物分解(堆肥或厌氧消化)等方式处置。同时,我国固体废弃物管理法规尚不完善,致使各地政府部门缺少可参照的统一标准,废弃物管理较为混乱。为此,应加快立法进程,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区域间合作和跨部门协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废弃物商业化综合利用,建立可持续的废弃物管理政策法规体系。此外,由于垃圾填埋过程中处置不当,致使填埋场周边土地污染严重,“棕地”现象日益增多。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目前至少有5000块“棕地”,清理这些“棕地”的成本远高于废弃物填埋的收益。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近年来焚烧处理废弃物方式在我国发展较快,但由于焚烧温度较低,废弃物焚烧过程中会产生二恶英等有害物质。因此,应加强废弃物处置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开发多元化处置技术和模式。如对大中城市周边水泥厂进行技术改造,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淤泥等部分废弃物直接作为水泥厂原料进行高温处置。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同时,减少废弃物处置的环境影响。
注释:
①按照IPCC分类,温室气体排放源主要有六个部门,分别为:能源生产利用、农业、工业生产过程、废弃物、溶剂使用及其他。
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惯和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各个国家和地区废弃物的处置 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美国、意大利、英国等以卫生填埋为主,日本、丹麦、荷兰、瑞士则以焚烧为主,而芬兰、比利时堆肥处理所占比重较大。目前,中国固体废弃物处理主要采取填埋方式,而且是以简易填埋处理为主(杜吴鹏等,2006)。据IPCC估计,我国约97%的城市固体废弃物按填埋处理,焚烧和堆肥处理分别约占2%和1%。因此,在测算我国废弃物部门碳排放时,本文主要测算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所产生的排放。
③由于我国农作物主要由秸秆类作物构成,非秸秆类作物所占比重较小,为便于预测未来农业副产物的产量,本文暂不考虑非秸秆类作物的排放。另外,受数据来源限制,本文未将农村生活垃圾计入农村固体废弃物之中,但可以预见,随着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化,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生成量也将逐步增加。
④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6年增产,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616亿斤,比2003年增产2002亿斤,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尽管近两年来粮食进口量不断增加,但所占比重仍较小。同时,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因此,可预计今后粮食生产与消费仍将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⑤由于1980-1989年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没用统计数据,这一时期的数据按年均利用率25%估算。
⑥根据《IPCC2006年指南》,。
前言: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对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伴随我国人口规模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危害正在一步步的恶化。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则是固体废弃物,固体废弃物因其固体状态降解比较困难,对于环境的污染危害即比较严重,强化对于固体污染物的防治,特别是对于农业环境污染的防治是我国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仅有利于我国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更有利于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固体废弃物的分类
固体废弃物根据来源可分为生活废弃物、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农业固体废弃物。
1、生活废弃物
生活废弃物指居民生活、商业活动、市政建设、机关办公等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的数量、组成及性质正随着城乡建设和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城市生活水平愈高,垃圾产生量愈大,在低收入国家的大城市,每人每天产生0.5-0.8千克;在工业化国家的大城市,每人每天产生的垃圾通常1千克左右。
2、工业固体废弃物
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交通等生产活动中产生的采矿废石、选矿尾矿、燃料废渣、化工生产及冶炼废渣等固体废物,又称工业废渣或工业垃圾。工业固体废物按照其来源及物理性状大体可分为六类。而依废渣的毒性又可分为有毒与无毒废渣两类。
3、农业固体废弃物
农业固体废物是指农业生产活动(包括科研)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农业产业产生的废弃物。
二、固体废弃物对农业环境的危害
1、浪费资源
固体废物不像废气、废水那样到处迁移和扩散,必须占有大量的土地。城市固体废物侵占土地的现象日趋严重,我国堆积的工业固体废物有60亿吨,生活垃圾有5亿吨,预计每年有1000万吨固体废物无法处理而堆积在城郊或公路两旁,几万公顷的土地被它们侵吞。
2、污染土壤
土壤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长期使用带有碎砖瓦砾的“垃圾肥”,土壤就严重“渣化”,使动植物和微生物不能正常生长;未经处理的有害废物在土壤中风化、淋溶后,就渗入土壤,杀死土壤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蚀分解能力,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带有病菌、寄生虫卵的粪便施入农田,一些根茎类蔬菜、瓜果就把土壤中的病菌、寄生虫卵吸进或带入体内,人们食用后就会患病。
3、污染水体
许多国家把大量的固体废物直接向江河湖海倾倒,不仅减少了水域面积,淤塞航道,而且污染水体,使水质下降。固体废物对水体的污染,有直接污染地表水,也有的下渗后污染了地下水。
4、污染大气
固体废物在收运、堆放过程中未作密封处理,有的经日晒、风吹、雨淋、焚化等作用,挥发了大量废气、粉尘;有的发酵分解后产生了有毒气体,向大气中飘散,造成大气污染。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
1、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利用
对于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与处理目前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主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国际化的大趋势影响下,我国也开始学习国际上进行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技术,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固体废物的减量化主要是通过适宜的手段减少和减小固体废物的数量和容积。这一任务的实现,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如通过技术进步和工艺创新,尽量减少生产过程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二是对固体废物进行处理和利用,如经过堆肥、焚烧等处理可使排放出的固体废弃物的数量和体积大为减少。
资源化则是指采取工艺措施从固体废弃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或使固体废弃物得到再次利用,如可将粉煤灰用来生产粉煤灰水泥、粉煤灰砖,还可作为农业肥料和土壤改良剂。
无害化即是将固体废物通过工程处理,达到不危害人体健康,不污染周围自然环境的目的,如可利用卫生填埋、高温堆肥、沼气发酵、焚烧、热解等方法处理固体废弃物,使之达到不损害人体健康和不污染周围环境的要求。
2、提高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的技术水平
(1)进一步改善治理工艺
不同的生产工艺直接决定着固体废物的生成量及其种类。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不少企业的技术、装备、生产工艺水平落后,资源和能源使用不合理,生产的产品产量低、质量差,生产过程中物料浪费大、能耗高,因而产生了大量固体废弃物。所以,要解决固体废弃物排放数量大的问题,首先就要从改造老企业设备革新、生产工艺入手,在减少能耗和提高原料利用效率的同时,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从而实现清洁生产。
(2)推行原料多级化利用工艺
从不同产品的生产过程来看,生产一种产品所产生的废弃物可能就是生产下一个产品的原料。因此推行原料多级利用工艺,使生产第一种产品产生的废物成为生产第二种产品的原料,而生产第二种产品产生的废物又成为生产第三种产品的原料,如此多级利用一种原料,可使排放到环境的废弃物数量最少,而经济、环境和社会的综合效益最佳。
(3)进一步推动综合利用
采取适当的措施与加工工艺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理使之得到综合利用,对于解决固体废弃物排放所产生的环境问题是十分有效的。例如,对城市生活垃圾可采取先将铁、玻璃和塑胶从中分拣出来并分别加以回收利用,再对剩余部分做高温堆肥处理使之转化为有机肥料等,都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例子。
(4)加强对固体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无害化处理是改善污染环境的重要方法,在进行无害化处理的过程中,要根据相关固体废弃物的种类以及特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工艺进行不同的无害化处理。如可采取热处理、固化处理和堆肥发酵处理等方法,使之达到相关排放标准,实现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
3、严格执行固体废弃物农用控制标准
【关键词】固体废弃物免烧砖;检测;推广应用;社会效益
1 概述
我国粘土标准砖年产量约6000亿块,粘土实心砖的生产消耗大量的土地资源和能源,对环境造成染污,也不利于建筑节能与环保。这对我国改变能源不足,而且耕地逐年减少的现状造成很大的威协。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节能、节土、利废、保护环境和改善建筑功能的新型墙体材料,取代能耗高、占地毁田和建筑节能差的实心粘土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提高住宅质量和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加大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和淘汰实心粘土砖的力度,实现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十一五”目标,促进墙体材料行业结构调整,节约土地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目前,全国已有170个大中城市限时在2003年6月30日前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2006年底,西宁市及周边地区强制关闭了44家粘土砖生产厂。根据本地的资源和建筑结构、建筑节能的要求,积极发展和推广替代实心粘土砖的新型墙体材料主导产品,确保淘汰实心粘土砖,推动“禁实”、“禁烧”工作顺利开展,彻底实现禁止使用粘土砖的目标。
粉煤灰、煤矸石、冶炼渣、河沙、石粉、石硝、尾砂、炉渣、建筑垃圾等工业废渣在制作墙体材料中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节能、节土、保护环境,是一项国民经济待续发展中的战略问题。据我国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每年排出的各种工矿废渣3亿多吨,其中粉煤灰1.6吨、煤矸石1.2吨、高炉矿渣2500万吨,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速猛发展,排放的废渣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不仅耗费巨额资金,占用大量土地,而且污染环境,危害严重。因此对工业废渣的综合利用,逐渐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利用率逐年加大。国家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国家财税字[1995]44号文《关于对部门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免征增值税的通知》中规定,掺兑30%以上(占产品重量)废渣的建材产品免征增值税。财税字[1996]20号文《关于继续对部分资源给定利用产品等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的通知》中,确定对财税字[1995]44号文中有关规定继续执行,这一规定给粉煤灰等工业废渣综合利用带来了动力。
2 固体废弃物免烧砖的特点
固体废弃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及法律、行政法规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固体废弃物免烧砖,是应用固化处理技术开发的一种新型块状墙体材料。可以广泛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的承重墙体,与非烧结普通黏土砖、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使用方法相近。它的特点有:
2.1 可以就地取材,对土壤没有特殊要求,但是,土壤的掺入量小于10%,节省土地资源;
2.2 成型是免烧、压力成型,自然养护,故节省制作能源;
2.3 可以掺入高达60%以上的工业废弃物(如:粉煤灰、页岩、尾矿、石渣、炉渣、矿渣、电石泥、煤矸石与建筑垃圾等),制作过程无任何污染,是一项环境保护项目;
2.4 技术参数设计采用Q/HXJK01-2010企业标准,于国家标准基本一致,在开拓市场方面很少有设计、应用方面的困扰;
2.5 生产工艺简单,成套机械设备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成本低,有一定的竞争力;
2.6 固体废弃物免烧砖的出现,为国家保护环境,保护土地资源,节省能源,推行禁止生产烧结粘土砖的政策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措施,用固体废弃物免烧砖在经济技术上的优势来开拓建材市场,达到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
3 固体废弃物免烧砖的检测
本人主持参与了《固体废弃物免烧砖》(Q/HXJK01-2010)企业标准的编写工作,并对该砖进行了长达3年的跟踪鉴定检测工作,现对该砖鉴定检测情况作如下描述。
3.1 任务与目的
受某公司委托,对该公司生产的固体废弃物免烧砖进行鉴定。
鉴定目的是,为将固体废弃物免烧砖推广应用于建筑工程砌体结构提供材料方面的技术依据。
3.2 样品情况
按照《固体废弃物免烧砖》(Q/HXJK01 -2010)规定的样品检验数量要求,于2010年09月26日在该公司批量生产中抽取了200块固体废弃物免烧砖待检,样品的规格为240×115×53(mm)。
3.3 检验项目
根据用于建筑工程砌体结构材料方面的要求,对固体废弃物免烧砖进行了下列项目的检验:⑴外观质量;⑵尺寸允许偏差;⑶抗压强度;⑷抗折强度;⑸抗冻性;⑹耐水性;⑺吸水率;⑻软化系数;⑼体积密度。
上述检验项目中,前7项参数依据《固体废弃物免烧砖》(Q/HXJK01-2010)规定的检验项目进行检验;第8项参数超出《固体废弃物免烧砖》(Q/HXJK01-2010)规定的检验项目,但我公司认为对于固体废弃物免烧砖的实际工程应用是十分重要,因此第8项参数参照《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GB/T15229 -2002)中的有关规定执行;第9项参数参照《砌墙砖试验方法》(GB/T 2542-2003)检验。
3.4 技术依据
3.4.1 《固体废弃物免烧砖》(Q/HXJK01 -2010);
3.4.2 《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GB/T15229-2002);
3.4.3 《砌墙砖试验方法》(GB/T2542 -2003)。
3.5 检验结果及分析
3.5.1 外观质量
抽取了50块固体废弃物免烧砖。经试验测定如表5.1:
3.5.2 尺寸允许偏差
从外观检验合格的样品中随机抽取其中20块。经试验测定如表5.2:
以上结果均符合《固体废弃物免烧砖》(Q/HXJK01-2010)中尺寸允许偏差相关要求。
3.5.3 抗压强度
从尺寸允许偏差合格的样品中随机抽取其中10块。经试验测定如表5.3:
分析表5.3的意见为,抗压强度平均值不小于20MPa,变异系数不大于0.21,抗压强度标准值不小于14.0MPa,单块最小值抗压强度不小于16.0MPa,均符合《固体废弃物免烧砖》(Q/HXJK01-2010)中关于强度等级MU20的要求。
3.5.4 抗折强度
从尺寸允许偏差合格的样品中随机抽取其中5块。经试验测定如表5.4:
分析表5.4的意见为,抗折强度平均值不小于3.3MPa,抗折强度单块最小值不小于2.6MPa,均符合《固体废弃物免烧砖》(Q/HXJK 01-2010)中关于强度等级MU15的要求。
3.5.5 抗冻性
从外观检验合格的样品中随机抽取其中10块(其中5块作为比对试件,5块作为试验用)。经试验测定如表5.5:
15次冻融循环试验结果(平均值)
对比试件抗压强度
分析表5.5的意见为, 15次冻融循环情况下强度损失率不超过25%,质量损失率不超过5%,均符合《固体废弃物免烧砖》(Q/HXJK01-2010)中抗冻性的要求。抗冻性试验不仅检验产品的抗冻性,也间接反映了该产品的耐久性和质量水平,表明耐久性良好。
3.5.6 耐水性
从外观检验合格的样品中随机抽取其中5块。经试验测定如表5.6:
分析表5.6的意见为,饱水强度平均值和最小值均大于15.0 MPa,耐水性符合《固体废弃物免烧砖》(Q/HXJK01-2010)中强度等级MU20的要求。
3.5.7 吸水率
从外观检验合格的样品中随机抽取其中5块。 经试验测定,吸水率为10%,不大于15%。符合《固体废弃物免烧砖》(Q/HXJK01 -2010)中的要求。
3.5.8 软化系数
从外观检验合格的样品中随机抽取其中10块(其中5块作为比对试件,5块作为试验用)。经试验测定如表5.8:
分析表5.8的意见为,试件样品的软化系数不小于0.75,符合《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GB/T15229-2002)关于软化系数的要求,表明耐水性良好。
3.5.9 体积密度
依据《砌墙砖试验方法》(GB/T2542 -2003)试验测定,试件样品的体积密度平均值为1759Kg/m3,供设计人员参考。
3.6 鉴定意见
3.6.1 试件样品检验结果均满足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3.6.2 产品可以用于非承重砌体及承重砌体结构;产品用于砌体结构时,抗压强度取值应为:抗压强度检验值乘以0.8;同时,抗压强度取值(抗压强度检验值乘以0.8)应满足《固体废弃物免烧砖》(Q/HXJK01 -2010)关于强度等级MU10的要求。
3.6.3 产品生产时应加强拌和物搅拌,保证物料均匀;应加强产品的养护,产品成型到出厂的养护时间应不少于28d。
4 固体废弃物免烧砖的推广应用
固体废弃物免烧砖具有工艺流程简单、材料来源便利、生产成本低、资金投入少、社会效益高等特点便于推广应用。
4.1 固体废弃物免烧砖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4.2 原料来源
原料主要为工业废弃物,如粉煤灰、页岩、尾矿、石渣、炉渣、矿渣、电石泥、煤矸石与建筑垃圾等均满足生产需要。
4.3 投入和回收资本
总体投入才约需资金300万元左右,一年就可以回收资金150万元左右。
4.4 社会效益
4.4.1 是一种保护环境性的企业:
(1)可以把大量的工业、建筑、采矿的废弃物制造成优质的建材;
(2)生产全过程是免烧压力成型,无“三废”产生;
(3)把有害的物质经过固化安定,不再产生有害气体挥发和有害物质放射;
(4)用土量可以降低到10%,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土地资源。
4.4.2 是一种节能产品:
(1)免烧压力成型节省能源消耗;
(2)成套机械自动化程度高,耗电量低:
(3)多空砖砌筑墙体保温性能好,节省采暖消耗;
(4)可在施工现场制造砌块,无远距离运输,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
4.4.3 是一种循环经济产业:
把废弃物用低能耗、低成本生产出合格产品回报社会,节省能源,保护土地资源,保护环境。
4.4.4 是一种创新产业:
(1)固体废弃物免烧砖是以20世纪90年代引进的先进工艺为技术基础,结合我国“禁实”政策的推行而设计出来的新型产品;
(2)符合我国推行的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节省能源消耗,走保护生态发展经济道路的政策。
4.4.5 固体废弃物免烧砖与粘土烧结砖的相关参数对比固体废弃物免烧砖、粘土砖有关参数对照表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鉴定检测合格的固体废弃物免烧砖的推广和应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广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目前促进经济发展的理想项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提高住宅质量和若干意见的通知》
[2]《关于对部门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免征增值税的通知》(国家财税字[1995]44号文)
[3]《关于继续对部分资源给定利用产品等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字[1996]20号文)
[4]《固体废弃物免烧砖》(Q/HXJK01 -2010)
[5]《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GB/T15229-2002)
[6]《砌墙砖试验方法》(GB/T2542 -2003)
作者简介:
>>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艺探讨 大连市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 基于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现状研究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模式构建 浅析建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蔬菜废弃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腾冲市农业废弃物污染现状及控制措施 阳曲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对策 热电厂烟气脱硫废弃物综合利用前景分析 物流包装废弃物资源的综合利用 黑色金属矿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与进展 铜冶炼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与环保治理体会探讨 园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固体废弃物及其处理现状 固体废弃物对农业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固体废弃物对农业环境污染分析及其防治 河南省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与前景展望 泰兴市农业循环经济与废弃物再利用模式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 彭里.重庆市畜禽粪便污染调查及防治对策[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4.
[8] 刘艳丽,杨斌,孙治旭,等.云南省畜禽养殖业污染源现况分析[J].畜牧与兽医,2012,44(3):49-52.
[9] 冯猛,邱忠平,白磊磊,等.四川省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现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3):107-108.
[10] 刘永霞,瞿丽雅.贵州省畜禽养殖的污染状况及其防治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6,34(6):136-138.
[11] 孙瑞敏.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排水现状分析[J].能源与环境,2010(5):33-42.
[12] 郑伟,邓晓莉,翟俊,等.重庆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经济适用技术探讨[J].三峡环境与生态,2011,31(2):43-46.
[13] 王俊华,陈俊敏,付永胜,等.四川省重点流域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现状调查[J].广东农业科学,2010(5):150-152.
[14] 金丹越,白献宇,金相灿.洱海流域农村生活污水调查与处理方案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9):96-99.
[15] 严婷婷,王红华,孙治旭,等.滇池流域农村生活污水产排污系数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09,29(4):46-48.
[16] 韦秀丽,李萍,高立洪,等.重庆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与建议[J].南方农业,2010(3):75-80.
(下转第243页)
(上接第240页)
[17] 汪宴廷,赵晶晶.四川农村有机废弃物利用现状调查分析[J].湖北畜牧兽医,2012(7):16-17.
[18] 林绍霞,林昌虎,何腾兵,等.贵州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有机循环经济研究[J].贵州科学,2007,25(4):61-65,76.
[19] 张霞,阮建雯,蔡宗寿.云南省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6(7):48-52.
[20] 徐继先,戴丽,杨志新,等.滇池流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09,28(6):70-82.
[21] 胡雪飙.重庆市畜禽养殖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及污染防治对策[D].重庆:重庆大学,2006.
[22] 陈开勇.四川畜牧产业化进程与发展模式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4.
[23] 高玉龙.贵州省畜牧业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24] 葛长荣.云南省畜牧业发展思考[J].饲料工业,2012,33(20):1-6.
[25] 麻泽龙,何荣智,周芸.四川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现状浅析[J].水工业市场,2010(2):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