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揠苗助长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孩子语文学不好,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会学习,而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课堂上教师中规中矩地讲,学生鸦雀无声地听,传统保守的教学,让语文课堂失去了它本应当具有的魅力。许多孩子便在沉闷中失去了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在老师灌以的死记硬背中渐渐失去了学习激情。没有兴趣的参与,自然难以促进学生对语文真正内涵的挖掘,这将成为孩子语文成绩提高的最大障碍。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变得愉悦,而富有活力呢?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点略做阐述:
一、课堂和协氛围造出来。几千年来,师道尊严,师者至上,拉开了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捆住了学生的手册,使他们的表现亦步亦趋,畏首畏尾,不越雷池一步。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老师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站到和学生平等的地方,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珍视学生每一次独特的体验。彻底给学生松绑,让他们放开手脚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必担心老师的斥责,同学的嘲笑,因为已没有了让他们感到惧怕的惟一的、标准的答案。老师的口头禅应该经常是“是不是可以这样?”“可以吗?”“同意吗?”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学生觉得轻松、释然。如在教学像《揠苗助长》《刻舟求见》这样内容较为浅湿易懂的课文,可开展“我是小先生”的活动,即学生之间的互学互教互评。事实证明,在互学互教互评活动中,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并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这种形式,拉近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距离,教者潜心钻研,听者全神贯注。有时小先生一句幽默的话"没办法,他太急了,只好把好好的和苗拔高了.和苗不予理会,从此睡大觉了!"(《揠苗助长》)或是一个滑稽的小动作,会引来同学们一阵阵开心的笑声:有时听者一个“刁钻”的问题"临考时的加急复习,是否也是‘揠苗助长’?六岁就成为神童呢?”也会令教者措手不及,也正是在此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积极锻炼,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的要求。
二、教师主导情感亮出来。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个心里装着学生,而又能认真解读文本的老师,一定会充满激情的走进课堂,会始终和学生共享生活的快乐和幸福。试想,一个带着某种非乐观情绪的老师走进课堂,势必会把满腹牢骚传给学生,把内心伤感留给学生,用偏激的言辞伤害学生,这将会导致怎样的不良后果?
教师怎样才能拥有激情呢?首先教师要对教育事业充满着执著的爱,对学生充满着爱,对语文、对生活充满着爱。只有对语文教育满腔热忱的爱,才能在语文教育教学的天地里要做出非凡的业绩。其次,语文教师上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文本、熟悉教案,做文章作者的“知音”,成竹在胸,课堂教学中才能自信地用激情洋溢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调、乐观豁达的心胸去传达内容,怎能不感染学生呢?如果课堂上总是一个语速,一个腔调,平铺直叙的语言,又怎能唤醒学生情感呢?怎能做到有声有色的教学呢?语文课上,读《》,老师就是豪迈充满乐观主义的;讲《》老师就是那无所谓惧,爱憎分明的爱国英雄;赏《再别康桥》,老师就是依恋康河,“甘心做一条水草”的徐志摩;析《匆匆》老师就成了那感叹岁月蹉跎的朱自清。当教师用自己的行动感染了学生,学生哪有理由不喜欢语文,哪有理由不为学语文而感到快乐呢!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三、学生课堂主体动起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主人”,所以学习语文的过程应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课堂上应当在平等对话的前提下,教师的激情引导,课堂教学才具有亲和力,学生才能够突破胆怯的心理关,大胆质疑教师巧设的错误障碍,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激情澎湃地畅所欲言。如《徐裴鸿励志学画》的教学中,当讲到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徐裴鸿说的话时,我让学生讨论外国学生为什么说中国人不行?为国争光,为中国人争气的爱国情感感动了学生,他们心中涌起了为振新祖国而学习的志向,在随后的教学中,师生在读讲和言语中表现出的尽是对徐裴鸿励志学画,为国争光的敬佩和感动,师生情感与课文情感的交融进入了最佳境界。伴随情的迸发,伴随为振兴祖国而学习的决心,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激发了出来,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就水到渠成,自然而生了。再如《称象》的教学中,从课题入手,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提出:谁称象?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象?称象的结果怎样?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鼓励他们自己通过读课文去解决问题,以此完成了课文的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正所谓“红杏枝头春意闹”。
四、课堂教学过程活起来。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学生默默无闻的聆听。整个教学过程就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作单向的信息传递中完成,没有激情,没有愉悦,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感受是不在教师的考虑之中的,更谈不上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了。只有我们的教学能够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如,如教第二册《称象》一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我采用故事导入:“从前,有个孩子叫曹冲,一天,他的父亲曹操带着他和官员们去看一头大象,看着看着,这时曹操对众官员问谁有办法称出象的重量?官员们议论纷纷,就是想不出称象的好办法来。突然,曹冲大声说他有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同学们,曹冲到底想出了什么好办法呢?请大家看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这样以学生喜爱的故事引入,并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悬念,学生学习兴趣一时被激起,急于想知道曹冲用了什么办法称象,于是就能兴趣盎然地学文,激发学生去探索求知。再如,如在教学第二册《王二小》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层地感受王二小用他还没来及绽放的生命,为今天的孩子们换来了没有战火燃烧的幸福生活。我采用了音乐渲染法,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静听《歌唱二小放牛郎》,听的过程中把自己假想成王二小,根据歌曲内容,做出王二小面对敌人时的神态,想象出王二小的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然后让学生轻唱、齐唱、大声唱,这样拉近了学生与王二小的时代距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情趣。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对象,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
下午,我按正常的上班时间来到了学校,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有几名学生手里拿着装有肥皂水泡泡的瓶子躲在门后等我进门给我惊喜呢!我不知道他们等了我多久,只看到他们使劲地往我身上吹泡泡,然后我耳边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班长的那一声洪亮的“起立”声后,全体同学异口同声地说:“祝老师妇女节快乐!”看着他们精心布置的黑板报,听着他们动情地为我朗诵着:“老师,我想对您说,您是蓝天,我是白云,让我在您宽阔的胸怀里畅游,老师,我想对您说……”看着他们天真无邪的面孔,我的眼睛在不知不觉中湿润了。世上还有比纯真的孩子们带来的惊喜更贵重的礼物吗?我借故打电话给黄老师,平息一下自己激动的情绪。黄老师很快就过来了,孩子们为我们表演了他们临时准备的却又别具风趣的节目,让我看到了他们在学习之外的可爱的另一面,他们还给我们送了礼物。我知道我们这边的孩子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平时他们也很少有零花钱,但就是他们这些朴实无华的礼物让我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因为我得到了世上最珍贵的礼物――学生对老师真诚的爱。
想想自己曾经抱怨这些孩子不够机灵,上课提问题总是那固定的几个人回答,家庭教育也跟不上,布置的家庭作业在学生回家后家长也不知道管,任由学生玩得忘乎所以,学习成绩不理想,想到这些,让我觉得有些羞愧。今天看来,他们是一群多么活泼可爱的孩子啊,让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感受到他们纯真的心灵,深为能够做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感到自豪。静下心来想一想,其实自己平时的工作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有人把教师的工作比喻为电视台,我觉得这句话很是贴切,我们无权要求观众看自己的节目,只能把节目做得更好来吸引观众的目光。后六的奇迹同样告诉我们这一点。他们没有优秀生源,没有选择学生的余地,每年市区的优秀初中都会将所谓优秀的学生“考”走,富裕或者有关系的家庭,也会想方设法将孩子送进城里读书,余下的就成了后六生源的主体。但仅仅两年时间,这所农村学校却异军突起,一鸣惊人,总体成绩从全市排名中等一跃而拔得头筹,把城市很多重点学校抛在了后面。他们为什么能创造这个奇迹呢?就是因为他们很讲究课堂质量,凸显了授课的细节,努力照顾到不同学力的学生,进行人性化的科学的教授知识,而不是我们的揠苗助长,每节课你有没有精心准备呢?有没有认真去研究学生怎样更易于接受你所要教授的知识呢?有没有去思考怎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你是否去照顾普通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了呢?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吸收程度和掌握情况了呢?而不仅仅把目光注视在班级的尖子生身上呢?这些细节都对教学的成败起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所谓细微之处显精神就是这个道理。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目前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1)教学起点定位不准。平时上课前虽然也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查看了一些名师的教案,观看了高级教师的课堂实录,依葫芦画瓢地进行讲演,但却忘了坐在台下的“观众”不一样,接受知识的能力与进度也不一样。(2)教学情境创设低效。讲到写景的课文,教师语言贫乏,不能给学生形成身临其境的感觉。(3)教学中问题质量不高,时常问了问题没几人举手。(4)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讨论到最后一无所获,不能够对学生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课前,教师应分析学生学习基础,合理确定教学起点;应关注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设计出能有效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课中:教师应关注全体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有效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应关注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及时组织课堂教学效果检测。课后:应关注学习困难生,进行有效补差和个别辅导活动。要通过这些现实的教学问题的解决,来不断提高课堂效益。只有这样,才不愧成为学生的老师。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让我看到了课外的可爱的他们,让我看到了不同的他们,也让我静下心来,深刻地反思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得与失,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也明白这样的职业在一个人的人生的旅途上会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衷心地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
关键词:小学教育;课堂教学;导学案;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145-01
随着本学期“学案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我校的培训和落实到课堂,期间也经历了颇多的艰辛和困惑,但再多的困难也没有挡住我校课改的决心,探索的步伐。
一、尝试运用导学模式,语文课堂增添活力
以“学案导学”为载体的高效课堂在我校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无容置疑的是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确更能让学生“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真正落实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新课程教师角色定位,“讲堂”变成了师生互动的“学堂”。学生有了更多课堂自主学习的时间,更多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的空间和机会,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学案导学”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导学案”作为学生预习的指南,课堂学习的路线,课后复习的资料,较之传统教案有其目标明确,知识点凝练,导学导思等实用性强的特点。但在具体操作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困惑和问题,有待商榷。
1.在“导学案”的编写中的问题
第一,学习目标不清。不论是一课时的拓展阅读课文,还是需两课时、三课时的精读课文,统统一个总的学习目标,这与“学案导学”所提出的“学习目标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要摒弃过去空谈抽象条文性表述,用能准确描述教学活动结构的行为动词和用描述心理感受的体验性动词进行描述”等的要求是相违背的。所以,目标的定位非常重要,设计时要从语文学科本身特点出发,根据语文总体教学要求、单元教学安排,制定这篇课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第二,问题的设置繁杂。“知识问题化”是设计“导学案”的精髓,要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问题,把知识融在问题当中,使学生解决了问题就等于学到知识。但当“导学案”变成了“导学问题”“精彩展示问题”“达标测评问题”等十多个问题等着学生解决时,不难想象学生看到由问题堆积而成的的“导学案”时,其学习的积极性还会有多少,把语文课的学习变成回答问题课,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的基本理念相去甚远。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教师除了需要认真了解课标,吃透教材,了解学情,掌握资料,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做好二次备课外,教师还应把对预习导学的检测,课堂精彩展示的问题,课堂达标测评的习题等融会贯通于整堂课中,形成一堂课的整体思路。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把问题隐含于学习过程之中,把握好问题出示,展示的形式和时机。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理想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当“导学案”真正走进课堂之后,又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1)小组合作展示高耗低效。在课堂中经常出现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围坐成圈的学生,一片热闹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小组讨论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在展示时参与率偏低。我们现在的展示,多半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一组,一人,一小题。容量太小,内容太单调,不便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小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学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加之好动的天性,注意力集中时间又不长,习惯的养成容易反复等特点,所以他们的学习还处于基本依靠老师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老师的帮助,使其养成细心书写、专心读书、静心思考、讲究卫生、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所以过度依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片面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有点揠苗助长之嫌,其结果老师被这种表面热闹的假合作所迷惑,使课堂成了“邯郸学步”的现行版。当然,追求高效课堂的初衷也将被异化,课堂的高效将无从谈起。
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小组内应由组长总负责,实行任务分解制,如在合作交流时,指定谁是中心发言人,谁是记录整理人,谁负责计分,谁负责补充等。在展示问题的时候,做到“一放就是三坚决不出单”。一放就是放三个问题,效率来源于集约,集约产生效率,零星点点推进是费时低效的。在日常小组学习中,明确帮扶对子,让不同的人负责卫生监督、纪律督查、作业收交等,这样小组内的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大家互相监督,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语文课堂“读”和“讲”的缺失。现在的语文课堂中,不论是在公开课还是常态课中,我们听到老师说的最多的话是“下面,我们展示第一个问题”“哪一组再来展示”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加分奖励,金口难开。紧赶慢赶,下课铃响,六个问题还有一个没来得及展示。听完,上完这样的语文课,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细思之,语文课咋没了读书声?语文老师怎就不敢说话,也无话可说了?
警惕权威效应
好的书就像一盏明灯,可以照亮我们人生的道路。笔者在参加“现代与经典”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时,请教过专家:小学生可以阅读哪些书?专家列举了许多书名。回来之后我将书推荐给学生,结果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理论和实践的脱钩。我们的学生和专家学校的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着知识水平的差异,如果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显然是不行的,需要循序渐进。
名家推荐的小学生阅读的书目确实是他们反复思考,经过长期的阅读教学实践所得出的结论,名师们也确实想把自己实践的结果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从而提高全国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但是如果盲目迷信权威,盲目照搬,事实上是起不到阅读效果的。就像于永正、窦桂梅老师的教案,你如果直接照搬,进行上课,多半达不到大师们的教学效果,有时甚至会降低教学质量。因为这样的教学不切合实际,什么样子的鞋子最合脚,只有自己穿过才知道。作为一线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知识基础和已有能力;还要自己先读读名著名篇,沙里淘金,选出适合于本班学生阅读的和学生爱读的书目。
教师在选择书籍的时候,要记得蹲下身子,放低姿态来选择书目,切不可仅仅将书的教育意义放在第一位。如果只把书的教育意义放在首要位置,教师认为有价值的书,学生读起来也许会感觉枯燥无味。如教师认为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力很有必要,学生却认为读起来没劲。没有兴趣阅读,也就起不到阅读效果。因此教师要跟上时代,研究儿童的阅读口味,尊重儿童的阅读取向,只有把儿童的阅读兴趣和书籍的教育意义相结合,儿童的阅读才会生机盎然,也才能让儿童和教师产生阅读上的共鸣,进而有思想上的共振。
警惕阅读伤害
阅读原本是很快乐的,通过读书行为实现的学习犹如孙悟空在蟠桃园品尝桃子那样快乐。一本本的课外书就是蟠桃园,一行行文字就是蟠桃树,一个个词汇就是仙桃。孩子们徜徉书海的过程就是品尝一个个蟠桃的过程,仙桃吃多了,体质就变化了;书读多了,气质就变化了。正如古人讲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有些语文老师往往好心做了坏事,导致孩子对课外阅读失去兴趣。如有些老师规定每天要写400字的读书笔记,这样,孩子们本来放松心情,迫切向往的事情,一下子就变成了负担。就如本来很轻松地在花丛中散步的,结果却变成了背着包袱在走,毫无浪漫可言。成年人都认为自由自在地读书是快乐的,如果非要加上读后感,那就没有自由和快乐可言了。大人尚且如此,何况儿童呢?强迫孩子在阅读的时候写心得体会只会压抑孩子的兴趣,造成阅读伤害。如果儿童在长期的阅读中已经有了稳定的阅读兴趣,读书已经做到像呼吸一样自然,对于摘录好词、好句和撰写读书心得,也会内化成孩子的心理需要,那么适度地引导孩子把心得体会见于读书笔记是有必要的,也是应该大力倡导,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切忌在阅读的初期就强迫孩子写读书笔记,揠苗助长的结果反而是导致了禾苗枯死,通过读书笔记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样会扼杀学生的兴趣。
警惕追求数量
读书分为浏览、精读和略读。有的书没有营养价值,只需要了解大概,可以走马观花;有的书值得静心品位,用心思考,就需要研读。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因“书”制宜。对学生而言,一些夯实基础的书,要细嚼慢咽。我在班上就提出: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做到名家所说的神游、神交乃至神合,在潜移默化中达到阅读的极致。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候,切忌因讲究速度、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对于推荐给儿童阅读的书目,教师最好自己先细细研读,并与儿童沟通,尊重他们的意见,然后选出一些值得学生用心去读的好书,让他们好好的赏读。
所谓的阅读要有质量,是指要引导儿童多朗读,甚至背诵。即让经典读物遣词造句的技巧、字里行间的高雅来影响儿童,从而让夯实根基的书,品位高雅的书渗透学生的内心,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并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教师不要总是盲目地抛出一个又一个自以为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体悟那些以他们的身心特点跳一跳远未能够到的高层次问题,就像让小孩子过早地背起生活的重担,品味到生活的痛苦一样。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摧残。
1.1 随心所欲,系统性差。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谁都清楚。可是,在语文教学中这一规律往往黯然失色。教者没有潜心钻研教材编写意图,也就没有宏观的全局安排。课堂的随意性很强,课文中有什么就讲什么,走到哪算哪。如此教学,一是学生的知识极其零乱;二是因教材更换,谁也弄不清楚学生到底学了什么,给后段教学带来麻烦。出现这种局面,学生的能力不可能按部就班地提高。
1.2 落于窠臼,目的性差。学生强烈反应,课堂教学中,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一直到中学,一个死呆八板的模式到底:划分段落,逐层逐段的分析,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总结写法。从小学就写“我的母亲”、“一件有意义的事”,到中学却“涛声依旧”,照写不误。从小学到中学都是这些陈词滥调,老掉牙的“弹词”,没有明确的目的,或者是有一个目的也被无情地分散或打乱了。学生戏称这种教学是“炒剩饭”。如此这般,无论教者耗费多少心血,学生的素质却提高甚微。
1.3 拘泥原文,实用性差。在教学中发现,教者对课文的分析只是拘泥于原文,没有铺展开去,更没有上升为理论指导。或者分析本段记叙如何生动具体;或者分析本段抒情如何情感动人;或者分析本段描写如何细腻,但未及分析记叙为什么让人觉得生动具体,为什么如此抒情能动人;为什么这样的描写表现得细腻。教学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囿于教材这个小圈子,学生的知识不能从特殊到普遍,从普遍到特殊地运用和总结。教的问题实用价值不高,碰到具体问题就束手无策,对写作水平的提高帮助也不大。所以,这种教学也无益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1.4 贪多求全,示范性差。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着阅读教学贪大求全的弊端。看教案,扎扎实实,兢兢业业。枝枝节节、点点滴滴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都写在教案中,唯恐有遗漏。课堂上旁征博引,口若悬河,一股脑儿搬上来。教者良苦用心可以理解,但难以抓住重点难点。一口吃不出个大胖子。贪多的知识讲授往往是讲而不深,学生听后是似懂非懂,就谈不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导致教学失去示范性。其结果是知其皮毛,不着要领。
由此看来,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仍要继续深化改革,那么主要措施是什么呢?
2 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2.1 教干带头,全面辐射。有什么样的教干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干的个性、教学能力、兴趣爱好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工作。在教学的百花园里,能人辈出,各领,尽管改革浪潮的冲击越来越大,但是不少的老师不为之所动,仍死守老本,结果大家都在传统教学模式的跑道上作马拉松赛跑,不分上下,难见昏晓。如果学校领导敢于站在教改的前沿,少喊口号,多作教改试验,吹起校本改革的春风,那么教学的活力是难以估量的。我们发现,不少学校的管理不够科学,利用工作量来衡量老师教学的好坏,以升学率来卡老师的脖子,结果扼杀了老师教学的个性,限制了老师的特长。这种做法欲速则不达,弄巧成拙,往往是个个唉声叹气,校长怨老师,老师怨学生,学生怨自己。总结会上,校长台上台下抖。让学生被动地获取知识,不如让学生主动地猎取知识,一句话,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生理特征,施以科学的管理,做到因材施教。学校领导应当充当教学改革的火车头,并言传身教地带动整个学校的教改,让每个老师都具有教改意识,真正知道“在改革中求生存”的重要性。
2.2 解放思想,大胆尝试。我们说的教学改革,并不是完全抛弃传统的教法,而是舍弃传统教学中不合理不科学的部分,采取新型的教学管理,借鉴传统教学的有益成分进行教学实践的改革。在改革中难免要承担风险,只有广大教师有参与改革的意识,敢于面对现实,不怕失败,就不会有危机感,从而产生紧迫感。从目前来看,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步伐不快,力度不够,还有待升温。部分教师的思想还套在传统教学的框架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法仍然牢固地占领着课堂阵地。有一些老师感叹:“语文越教越难教,越教越不会教”这正说明了老教法与新时代不相适应的问题。所以,只有解放思想,敢于大胆尝试,语文教学才有出路,才不至于陷入传统教法的死胡同里不能自拔。
2.3 改革教法,培养兴趣。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一走上讲台,学生就知道你要说什么,做什么,那一节课肯定不会生动,没有特色,因为师生的思维处在同一平台上。凡是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老师都注重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他们常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让学生觉得老师有使不完的锦囊妙计,节节翻新,课课不同,使语文殿堂璀璨夺目异彩纷呈。我听过不少的语文老师的课,有的老师的教法确实很新颖,如课堂竞赛,音乐引导,课前导语等等,都很有借鉴价值。语文老师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优势,有的善于表达,有的善于写作,有的爱讲白话,有的爱上古文,如能取长补短,教学相长,语文教学一定会相得益彰。我认为,当好一个语文教师,应具备四个条件:一口普通话,一笔好书法,一手好文章,一套好方法。“一套好方法”尤为重要,它是叩开语文教苑大门的金钥匙。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是教法的改革,无论老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施行什么样的手段,只要能有利于教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改革就算成功。
2.4 取利除弊,推广经验。我们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成绩要加以肯定,出现的过失要加以纠正,要做到一步一个脚印,边实践边总结。教改的对象是学生,要在班上建立反馈系统,随时了解学生的建议、要求,以免出现教学中的“疲软”现象,欲近不能,欲退不得。语文教学是一项宏大而又长期的育人工程,教改的步子不宜慢得太大,以免学生接受不了而埋怨老师,丧失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学生的生理特征、基本素质和生理爱好,循序渐进地诱导,真正做到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的教改训练。在教改过程中,要肯定有明显效益的教改内容,并加以推广,摒弃不合理的做法,力求做到老师教的愉快,学生学的轻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文殿堂里受到熏陶,真正把语文变成“一切学科之母”的基础学科。
3 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忌讳简说
目前,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虽在进行,但不深入,或者蜻蜓点水,流于形式。原因在于学校工作量严重束缚着教师的手脚,广大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再则,也有不少的语文教师缺乏教改意识,虽然教改风吹强劲,但是春风不渡玉门关,依旧沿袭于传统,因为它前有模式,有据可循,不动脑筋也可以讲得头头是道。这两者严重地影响着中小学语文教改的开展,说得严重一点,就是影响着教育前程。我们都知道,外地(特别是发达地区)出现了不少的语文教学改革家,扬起了“在改革中求生存”的旗帜,给语文教学注射了几只兴奋剂,让人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曙光。落后地区便纷纷效仿,派了不少的教师去取经借宝,但回来之后,真经取不到,倒得到了一次公费旅游的机会,其结果是高唱教改调子,死水不泛涟漪,新媳妇穿旧衣――老一套。鉴于此,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忌讳如下几点:
一忌形式主义。只讲轰轰烈烈,不讲扎扎实实,做表面文章,摆花架子,使教改流于形式。
二忌一曝十寒。搞教改只不过是自己的五分钟热度,轰一阵,喊一阵,浅尝辄止,最后还是走老路。
三忌简单化、概念化。一些先进的教师经过刻苦实践,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个教学体系。如魏书生老师就有自己的一个教育体系。而有些老师学习魏式教学法,只学课堂上的六步教学法,殊不知六步教学法仅是魏书生整个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只强调六步,其作用如同断章取义,把魏式教法简单化、概念化了,其效果自然不好。
四忌急于求成。不做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不为实施自己的教改方案准备或创造条件;不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而是一开始就定下一个不切合实际的高指标,准备一劳永逸,一口吃个大胖子,结果是揠苗助长,适得其反。
五忌生搬硬套。不管学生的基础情况和接受能力如何,也不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以期得到他们的配合,只是一味盲目地照搬别人的一些做法,最后就像邯郸学步一样弄巧成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