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开展课外辅导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韩国中小学课外辅导现况
课外辅导,亦称私人辅导教学,是指中小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外,私自参加的针对其文化课或艺术方面进行的辅导补习,因补习内容基本上类似于学校课程,故而又被称为“影子教育”。[2] 目前韩国课外辅导形式主要有五种。第一,一对一的家教形式,通常是教员去学生家里为其补习功课。第二,由私有的专门公司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第三,由以营利为目的的私有辅导机构为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或者小班辅导,通常称为补习班。第四,在线辅导系统,例如公共教育广播系统。第五,全日制的补习机构,那些没有被大学录取的或者没有被理想的大学录取的高中毕业生通常会参加全日制的补习机构,为再次考大学做准备。韩国的各种课外辅导机构数量众多,门类齐全,并且数量还在日益增加。根据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的调查,2008年有55834名一对一课外辅导教员,40202名小组授课教员,192所在线辅导机构,81所提供自学资料的公司。虽然政府一直在控制课外辅导机构的数量,但是其数量还是迅速增加,从2000年的14043所增加到2008年的65810所。[3] 目前,韩国有各类补习机构近10万所,补习机构的教师比公立学校的教师还多,而且补习机构往往能吸引更优秀的教师,给出的薪水也比公立学校的高。[4]
课外辅导是韩国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2010年,大约四分之三的学生参加了课外辅导,而且学生普遍都在多所辅导机构接受不同科目的补习,家长也不惜重金让孩子参加各类辅导班。表1显示的是2010年小学、初中以及高中阶段课外辅导参与率、总支出额以及占GDP的份额。
[数据来源:韩国教育、科学和技术部(2011),韩国银行(Bank of Korea)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统计数据]
从表1可以看出,2010年韩国课外辅导总参与率高达73.6%,课外辅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成绩,但是过多的依赖课外辅导也带来一些问题。
二、韩国中小学课外辅导引发的问题
课外辅导以需求为导向,以全力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宗旨,满足了家长和学生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韩国“教育热”“学历至上”的背景下,课外补习的弊端更加突出,主要问题如下:
1.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韩国是个重学历的社会,孩子从小就为考上名牌大学做准备,家长也为此不惜重金。虽然早已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但是家长在基础教育方面仍需花费大量资金。近四分之三的韩国学生参加各种课外补习,家长花费近25%的家庭总收入在教育上,其中很大比例是在课外补习上。[5] 自1995年开始,家长花在课外辅导上的费用已超过花在正式学校教育的费用,并且课外辅导费用呈持续上涨趋势,具体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从1985年至2006年20年以来,韩国家庭花在正式学校教育的学费和其他费用方面自2000年略有增加,但总体上升不大。课本花费自2004年开始下降,并基本保持不变。而课外辅导费用一直呈上升趋势,并且上升幅度很大,2006年已到达250亿美元,占GDP的2.79%。教育已经给家庭带来了很重的经济负担。
2.导致教育的不公平
课外辅导对孩子成绩的提升是有一定效果的。2010年政府调查显示只有不到4%的家长反映课外辅导无效。[7] 因此,绝大部分的家长都会为孩子选择课外辅导。然而,参加多少课外辅导以及参加什么形式的课外辅导与家庭经济条件密切相关。来自家庭月收入不到100万韩元的学生中只有36%参加私人辅导, 来自家庭月收入300到400万韩元的学生中有80%参加私人辅导,家庭月收入在600万韩元以上的家庭,其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率近90%,每月支出达到45万韩元(约400美元)。[8] 中等收入家庭的生均私人辅导支出是低收入家庭的4倍。对私人辅导机构的过分依赖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有着较好的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更有可能进入名牌大学,也更有可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一项研究发现16.9%的来自中高收入家庭的学生进入重点大学,而只有5.8%的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进入重点大学。而一般的大学,情况则相反,大部分的学生都是来自低收入家庭。[9] 家庭收入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进入何种大学,这会造成富人的子女更能接受到好的教育,而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在韩国这样一个重学历的社会意味着能获得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待遇,这便引起对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担忧。
3.剥夺了孩子的课余时间,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过度的课外辅导剥夺了学生的游戏娱乐时间以及休息时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使得孩子身心疲惫,影响其在正式学校的上课效率,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成为空谈,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此外,辅导机构多是严格的应试教育,其唯一目的就是不惜一切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往往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如创造能力的培养、道德情操的教育等。而且对家庭教师和补习学校的过分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改革措施
过度的课外辅导已在韩国引起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协调好课外辅导和正规学校教育的关系以及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等问题。为此,自1968年以来,韩国政府主要制定了三条相关政策,1968年开始改革学校招生考试制度以期缓解课外补习热,1980年~2000年出台强硬的禁止政策对课外补习严加控制,但禁止政策难以为继,20世纪90年代初又转向通过公共教育资源整合私人教育,特别是通过“课外学校”治理课外补习热。[10] 为进一步解决好以上问题,还需继续实施相应的改革措施。
1.减少对课外辅导的依赖
2010年私人辅导费用减少了3.5%,2011年又减少了3.6%。[11] 然而要达到减少私人辅导费用的目标,还需采取许多措施。首先应当从改革大学入学标准和学生评估体系开始。补习机构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因此降低大学学业能力考试(CSAT)在大学录取中的比重可以减少对私人辅导机构的依赖。大学入学选拔除了参考CSAT考试,还应注重其他标准,比如推荐、论文、课外活动以及在校成绩,以便改革以分数为导向的招生制度。其次学校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标准来评估学生,例如,采用减少考试成绩的比重,参考平时小测试、作业、课堂参与等标准综合评价学生。韩国政府在2011年就开始关注分数等级评估体系,并且给予学校更多的自来评估学生。然而,在给予学校自来评估学生的同时,国家层面的具体评估细则也很重要,以免各个学校评估标准不一致,以及避免走关系和腐败问题。
2.增加低收入群体接受课外辅导的机会
即使采取改革措施,减少对课外辅导的依赖,课外辅导还将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还需增加低收入群体接受课外辅导的机会,有3种可供选择的措施。第一,在线教育系统日益成为私人辅导的一部分而且费用大大低于非在线补习,政府应扶持其发展。第二,为了减少对课外辅导的需求,政府于1990年建立公共教育广播系统为高中学生提供大学入学考试的备考讲座,正式学校或私人辅导机构的教师通过公共教育广播系统向广大学生提供辅导,使得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而不用承担任何经济负担。第三,中小学开展的“课外学校计划”可以进一步减少私人辅导的费用。2005年,韩国政府正式提出并推行“放学后的学校”――“课外学校计划”。“课外学校”是公立学校组织开展的,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家庭所支付的费用负担比社会上的各种辅导和补习班少很多,可以说是韩国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12] 2006年底对280所“课外学校”教育示范校学生家长的调查显示,每个家庭年底教育开支比年初节省6.2万韩元,这对低收入家庭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13]
3.改善公立学校教育
2010年政府对家长进行调查,讨论哪些措施能减少私人辅导的开支,大部分的回答是提高正式学校的教学质量,使之能为学生提供足够好的教育而不用参加过多课外辅导。公立学校可以从辅导机构吸取一些经验来提高教师的绩效和家长的参与度。首先,学校定期与家长以及学生交流,通过交流不断改善学校教学质量,并通过学生的反馈来评估教师。鼓励家长参与各类学校活动并与学校沟通交流,通过这些交流与活动,让家长了解其孩子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学校通过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以便更好地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还可以获得家长以及学生的信任。其次,公立学校往往缺乏激励措施来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政府应当创造一种更具竞争力的环境以促进学校教师不断改进教学,例如根据绩效付给教师更多的薪水,吸引最优秀的教师,也让家长知道最好的教师是在正规学校而不是在辅导机构。同时加强教师职前培训,提高教师水平,为正式教师树立威信和名望。最后,政府应当通过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并给予学校更多的灵活性来设计其课程,支持学校开设高质量的课程来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求,更多地关注成绩不良的学生。
四、结语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倡导给学生减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进行素质教育,实现全面发展。然而,目前在我国,课外补习也呈迅猛发展的趋势,课外辅导机构、家教服务发展迅速。而且课外辅导的费用往往很高,成了家庭的一项大开支,低收入家庭往往支付不起,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中韩两国地缘邻近,在文化相通相似的社会背景下,更容易将韩国的课外补习教育与我国进行比较,针对目前我国在课外辅导方面的现况,我国应吸取韩国在此方面的经验教训,参考其应对之策,以便更好地处理类似问题,进一步改善基础教育,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参考文献:
[1]National Center for Policy Analysis. After-School
Tutoring Skyrockets in South Korea[EB/OL].[2013-08-08].http:///sub/dpd/index.php?Article_ID=23472.
[2] Bray M. The shadow education system: Private tuto-
ring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lanners[M].Paris: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1999.
[3]Lee J Y. Private Tutoring and its Impact on Students’Academic Achievement,Formal Schooling,and Educational Inequality in Korea [D].Columbia University,2013.
[4][7][8][9][11] Jones R S. “Education Reform in Korea”,OECD,Econom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s, No. 1067,OECD Publishing [EB/OL].[2013-06-27].http:///10.1787/5k43nxs1t9vh-en.
[5]Edutech Associates. What can we learn from South Korea?[EB/OL].[2012-05-14].http:///2012/05
/14/what-can-we-learn-from-south-korea/.
[6]Nam K. Time-series analysis of the scale of private supplementary tutoring[J]. Economic study of educational fin-
ance,2007(1).
1.认真备课
一是要熟悉本学科考试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及考查要求。二是钻研教材。掌握所教学科全部内容、知识结构、重点章节及难点、关键,明确所有中考知识。同时认真阅读教材,在此基础上了解中考对本框题的要求,上课时,针对性要强,思路要清晰。三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本学科的“双基”落实情况,以及智能、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情况。四是设计教法。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安排好每堂课内容的容量、深度和广度。精心安排教学步骤,优化教学方法,同时注重学法指导,发挥学习主体作用,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力求课堂最佳效果。五是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教育学生认清形势,从现在就要树立创新的紧迫意识,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大胆发问。从考试改革要求来看,近几年来的初中思想品德考试,强调以思想品德课的有关知识为背景,注重考查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学生要跟上时展的步伐,要有创新意识。
2.认真上课
一要教学目标非常明确,讲授内容准确,既重视知识传授,又重视能力培养,同时对应中考指导书第二、第三能级的要求,多结合材料理解重要的考点,明确材料和观点的重要性,强调对重点的理解。二要努力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环境,密切关注学生,启发学生互动参与、积极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一定要有一个思考的过程。三是教学重点要讲透彻,难点、关键点要讲明白,同时讲练结合,时间安排合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四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分层辅导,使全班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五是上完每一堂课、每个章节或单元后,及时进行课后反思,总结经验,以不断改进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质疑,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
3.认真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在于巩固消化所学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认真批改作业是督促学生完成作业,检查教学效果,发现存在问题和提高作业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作业必须认真布置和批改。认真布置作业,作业要精选,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所布置的作业一定要体现本节课所上的内容。作业要提出格式要求,强调书写规范,书写必须认真,作业必须独立按时完成。批改时注意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数量和性质,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并作必要的记载,将其原因用投影片展示出来,与学生共同分析,并把它作为课堂讲评和改进教学的依据。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可以通过面批面改加以解决。坚持作业要讲评,错误要订正。而且我经常转换题型、转变背景,从而突破了思维定式,拓宽了思路,扩充了信息,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达到了教育教学的效果。
4.认真开展课外辅导活动
开展课外辅导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必须积极辅优,耐心补差,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一是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选用适当的方式进行辅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必须强调考点与方法的重要性,强调考点的准而全,特别帮助他们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强调多角度答题,也可突破教学大纲的要求,使他们学有所长;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用感情去影响他们,关爱他们,多鼓励他们,相信他们一定行,对他们要倍加爱护,热情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二是辅导要重视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更要重视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三是课外辅导的内容要具体、充实,形式可以活泼多样,注重实效。
5.认真考试
[关键词] 数字土著; 学习方式; 数字一代; 新一代学习者; 教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 G442 [文献标志码] A
一、引 言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衡量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1]十余年后,新课改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突出反映在中国课程发展史上的五个第一次。第一次从“保障学习权”的高度,整体勾画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第一次从“学校改革逻辑”的高度,抓住“课程”这个突破口,课程改革进入教育改革的主战场;第一次从“课程文化”的高度,从单纯知识、技能目标走向“三维目标”;第一次从“课程资源”的高度,打破了教材的概念,“一纲多本”教科书制度开始成型;第一次从“学习共同体”的高度,打破学校孤立于社区的状态。[2]虽然新课程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有关新课程改革的反思和争论也层出不穷,争论的首要问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发生了实质性改变。一种意见认为课堂和学生生活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虽然课堂积极展开讨论、探究和合作,但学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和提高。[3]可见人们对课堂学习方式改变的效果仍存在质疑,其症结在于缺乏对当前中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和真实学习方式的认识。其实当代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日益成为国内外教育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自从Mark Prensky于2001年提出了数字土著(Digital Native)和数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的概念,[4]国际上关于数字一代学习者的争论日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焦点。其中有三个问题亟待解答:数字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习者与上一代学习者是否具有明显差异?新一代学习者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特殊喜好?当前课堂提供的学习方式是否能满足新一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因此,本文试图梳理国内外关于新一代学习者的相关研究,并通过大规模调查的方式了解我国中小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以期为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变革课堂教学结构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为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二、当代中小学生的行为和认知特征研究
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提出,当今年轻的一代学习者是在数字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对技术具有天生的敏感度,精通技术又乐于用技术解决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期望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有关在数字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习者的称呼,主要包含“千禧一代”、“网络一代”和“数字土著”等。1991年Howe和Strauss在他们的联合著作《代际理论》一书中提出,出生在1982年到2000年之间的一代为“千禧一代(Millennials)”;[5]2000年Howe和Strauss在《千禧一代崛起:下一个伟大的一代》一书中,指出千禧一代正在进入大学,他们充满了个性,他们比任何时代的人都更明白自己的需求,“乐观、团队合作、遵循规则”是他们的主要特征。[6]Oblinger则认为千禧一代应该是从1982年到1991年出生的一代,并指出他们对学习环境提出了新的诉求,当今学校提供的学习环境很难满足学习者对于新的学习环境的期待;他指出学校应该理解学习者,并针对新型学习者的特征来设计学习环境、课程和教学。[7]
1997年Don Tapscott在《数字化成长的网络一代》一书中,[8]提出了“网络一代”是伴随着数字媒体长大的一代。他认为计算机、网络和其他数字媒体的出现对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提出“网络一代”是1977年1月到1997年12月的出生的一代。[9]Tapscott观点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他认为新一代的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他试图去描述这种变化;他倡导教育需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式转变,需要更强调学生的个体行为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强调合作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2001年Marc Prensky提出了“数字土著”和“数字移民”的概念,指出当今的学生,由于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数字化世界)的不同,他们的思维模式已经发生根本的改变,他们是“数字土著”的一代,他们的老师则是“数字移民”。他认为伴随技术的发展和变化,“数字土著”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发生了变化,甚至他们大脑的物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10]Prensky指出当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数字土著”和“数字移民”这两代之间因为技术使用带来的差异。2010年Marc Prensky在《数字土著的教育》(Teaching Digital Natives)一书中指出技术的发展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巨大变化,也必将对教育带来巨大的变化;然而今天我们还没有看到这种变化的发生,教育的变革的步调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11]
“千禧一代”的提出者Howe和Strauss是人口学的专家,“千禧一代”主要从时间的角度来区分人口学的特征;“网络一代”的提出者Don Tapscott是未来学家和顶级科技作家,“网络一代”主要从网络技术的角度来看待技术对个人行为方式的影响;“数字土著”的提出者Marc Prensky则是著名的演讲家、作者和教育顾问,“数字土著”的概念主要从数字技术的角度来区分“亲”技术的一代(即“数字土著”)和排斥技术的一代(即“数字移民”)。然而无论是“千禧一代”、“网络一代”还是“数字土著”,都强调在技术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习者,具有新的学习特征,他们所偏好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有很大不同。然而国际上对数字一代学习者存在争论,这一争论的焦点在于数字一代学习者是否能代表一代学习者的群体特征。以Marc Prensky为代表的支持派认为新一代学习者由于成长于技术的环境,所以他们身上具备很多技术的特征;以Chis Jones为代表的反对派则认为以时间来划分学习者对于技术的态度过于武断,同龄的学生使用技术的能力差别很大。
三、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的抽样调查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大规模抽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当代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现状,并根据数字一代学习者的特征,从大样本中筛选具有数字土著典型特征的群体和不具备数字土著典型特征的群体,比较两个群体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差异,阐释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从而了解中小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之后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对中小学生进行了访谈,明确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的主要方面,剖析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辨别了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与当前课堂提供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巨大差异。
本研究分为四个研究步骤,如图1所示。具体来说:
第一,规模化抽样调查。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先用整群抽样法从北京市中小学校中抽出样本学校,再用系统抽样法从学校中选择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的学生。
第二,数字学习者(Digital Learner,简称DL)和非数字学习者(non-Digital Learner,简称nDL)的筛选。根据相关文献,综合分析数字一代的典型特征,根据数字一代的典型特征,结合问卷设置规则,筛选出数字学习者和非数字学习者。
第三,DL和nDL学习方式差异分析。比较两个群体在学习方式方面和课外辅导班方面存在的差异,尤其是在技术对学习的影响、上课外辅导班的频率以及对课外辅导班的态度等情况。
第四,课堂学习方式变革诉求分析。深入中小学校,采用焦点小组的方式对学生开展访谈,访谈涉及技术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学习方式的偏好,课外辅导班的情况等。
北京市8个区县(东城区、朝阳区、门头沟区、丰台区、顺义区、大兴区、密云县、通州区)约30000左右中小学生参与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8703份。小学三年级学生7169人,占总人数的25.1%;小学五年级学生8272人,占总人数的28.9%;初中二年级学生8157人,占总人数的28.5%;高中二年级学生5012人,占总人数的17.5%。
(二)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主要包括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与养成问卷和学习方式焦点小组访谈提纲。
黄荣怀等指出学习情景是对一个或一系列学习时间或学习活动的综合描述,包括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伙伴和学习活动四个要素。[12]根据学习情景的定义,我们在编制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与养成问卷时主要从学习地点、组织形式、学习手段和伙伴关系等四个方面考察学习方式。在学校学习中,用计算机教室和普通教室来划分最主要的学习地点;通过调查这两类教室内课堂的组织形式来了解课堂中的学习方式;学习手段主要调查学生课外知识的来源和使用的辅助学习的主要工具;伙伴关系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教师外那些对学生学习帮助较大的人。除了学习方式之外,我们还考察了学生对数字化学习的理解、学习能力和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情况等三个方面。学生对数字化学习的理解,主要从网络对学习的帮助、使用网络学习时的困难、网络对学习的不利影响等方面考察。自主学习能力,主要从自我规划、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课外辅导班主要从学习科目、学习频率、影响因素、积极效果和消极影响等五个方面考察。问卷结构如图2所示。
焦点小组访谈(Focus Group Interview)由一个经过训练的主持人以一种无结构、自然的形式与一个小组的具有代表性的消费者或客户交谈,从而获得对有关问题的深入了解。焦点小组访谈能够使研究者深入了解某一现象,从而为研究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其他研究工具使用。[13]学习方式访谈提纲包括学生对技术的感知、学生的学习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等三个一级指标。学习方式则从学习材料、内容序列、教学法、学习结果和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切入,比较课内和课外辅导班的差异。
(三)“数字一代”的典型特征选取
Howe和Strauss指出千禧一代具有特立独行、技术自信、团队合作、传统、有压力感、有目标意识和受到保护等典型特征。[14]Prensky指出数字土著一代有很强的个性,喜欢使用技术,能迅速地接受信息,他们喜欢同时处理多种任务,喜欢文本前呈现图表,喜欢随机进入(像超文本),喜欢团队合作。[15]Brown在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网络一代的10个典型特征:喜欢小组合作、以目标和成就为导向、多任务处理、试误、高度依赖网络、强交互、重视觉体验、多元文化包容、实用主义等。Berk把网络一代典型特征扩展至20个:技术控、用搜索引擎来获取信息、对媒体感兴趣、创建互联网内容、快速操作、以探究的方式学习、以试误的方式学习、多任务处理、注意时间短(Shorten Attention Span)、虚拟环境下的社交、渴望面对面的社会交互、感情开放、包容多样性和多元文化、喜欢小组合作、努力适应社会、感到成功的压力、喜欢得到及时的反馈、喜欢获得即时的满足、能即时回应也希望获得及时回应、喜欢打字而不喜欢手写。[16]
深入分析有关“数字一代”、“网络一代”和“数字土著”等相关文献,我们发现数字技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有一些共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用技术、多任务、强交互和重体验等四个方面。用技术包括网龄、网络自信、电子设备接入、网络接入和每天上网时间等;多任务包括边做作业边听音乐、看电视和与同伴聊天,完成计算机任务时经常多线程工作、课后获取知识的手段多样等;强交互包括课内外的协作学习、网上聊天、信息分享等;重体验包括喜欢图像表征、喜欢真实情景参与、在线看视频、玩电子游戏和使用视频电话等。
因为数字一代是在数字技术环境包围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所以我们把“用技术”作为筛选具有典型特征的数字一代的条件,并对其具体表现进行了细化。结合问卷,最后确定的筛选条件有4个。
1. 网龄:网龄在5年以上(包括5年)的高二学生,网龄在4年以上的初二学生,网龄在3年以上的小学5年级学生,网龄在2年以上的小学3年级学生。
2. 上网水平:选择“中级水平”和“老手(大虾)”的学生。
3. 数字设备和网络接入:选择在家“有电脑,能联网”和“有多网设备(含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学生。
4. 每天上网时长:选择“2~3小时”、“3~4”小时和“4小时以上”的学生。
根据以上四个筛选条件,我们对回收的28703份问卷进行了筛选,共选出了5379份问卷,其中女生有2331人,占43.5%;男生有3027人,占56.5%。我们把这筛选出来的5379个样本规定为数字学习者DL。网龄小于1年的学生有6698人,其中女生3012人,占44.9%;男生3686人,占55.1%。
(四)DL和nDL的比较分析
通过数字学习者DL和非数字学习者nDL的对比,我们发现这两个群体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1. DL经常使用互联网获取课外知识,而nDL使用互联网获取课外知识的比例相对较低。74.6%的DL会使用互联网获取课外知识,而只有28.2%的nDL会使用互联网获取课外知识,如图3所示。
2.虽然数字学习者和非数字学习者偏好的学习方式趋势基本相似,但相比较而言DL更喜欢协作学习的方式,而nDL更喜欢传递接受的方式。28.5%的DL表示喜欢协作学习,19.2%的nDL表示喜欢协作学习;41.6%的DL喜欢传递接受的方式,58.6%的nDL喜欢传递接受的方式,如图4喜欢的学习方式所示。此外在基于网络的合作方面,DL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62.4%的DL有网络合作的经验,37.6%的nDL有此方面的经验。
3. 数字学习者参加课外辅导班的频率高于非数字学习者参加课外辅导班的频率。75%的DL每周参加1次以上的课外辅导班,65.8%的nDL每周参加1次以上的课外辅导班,如图5所示。在喜欢课外辅导班的原因中,DL更喜欢辅导班的1对1辅导和同伴,而nDL更喜欢辅导班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
通过比较分析可见,DL的学生对技术的依赖性更强,更喜欢合作的学习方式,具有更强的社交倾向,这些方面刚好印证了“用技术”和“强交互”这两个数字一代的典型特征。然而本研究没有设计关于“多任务”和“重体验”的验证,在后续的研究中需要设计相关因素进行证明。令笔者感到意外的是DL参加课外辅导班的频率高于nDL,所以我们选择5所学校,对学生进行了访谈,深入了解技术对学习的影响和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情况。
四、焦点小组访谈
来自5所中小学的28名学生参与了我们设计的焦点小组访谈,其中男同学16名,女同学12名,小学生9名,中学生19名。访谈主要从学生对技术的感知、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情况等几个方面展开。
通过对学生的访谈,我们发现技术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课堂之外学生使用技术开展学习和完成作业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在使用技术学习方面不存在障碍,但在课堂上使用技术学习的机会很少,多数课堂不鼓励使用技术,甚至屏蔽技术。学生对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认识比较理性,认为不同的课型应该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但是多数学生表示在课堂上只听老师讲授会特别枯燥。
受访的学生都在参加课外辅导班,有些是特长类的辅导,有些是英语、数学等课程辅导。多数学生表示自己很喜欢课外辅导班。在谈及喜欢课外辅导班的原因时,学生积极地给出了多方面的回答,总结起来,包括学习材料、内容序列、教师采用的教学法、学习结果和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从学生对课外辅导班的描述中,我们了解到了学生所偏好的学习方式,从学生对课外辅导班与学校课堂的比较中,我们发现了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与课堂提供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差距,见表1。
当代中小学生希望内容序列能够更加灵活,可以由学生调整,并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选择,而课堂所提供的内容序列往往基于教材和教师的掌控。学生希望能考虑学生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材料,而不是一堆参考书和试卷;然而当前课堂提供的学习材料往往是教科书、参考书、PPT或为应付考试而准备的数字材料。学生希望教师能在课堂上关注自己,能够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并根据自己的真实需求选择教学内容;而当前课堂的教学方式多数仍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策略未必能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希望的学习结果是具体、清晰和明确的行动计划,而课堂提供的学习结果是课后作业和考试。学生希望的评价方式是在真实评估学习情况之后对学习建设性的意见,而课堂提供的评价方式则是随堂测验、作业和各种考试。
可见数字学习者偏好的学习方式与当前课堂提供的学习方式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而数字学习者所占的比例在逐步提升,可以预见5~10年后的数字学习者将成为学生中的多数派,因为孩子们首次触网年龄越来越低、计算机和网络接入越来越普及。因此数字学习者偏好的学习方式其实反应的是课堂教学变革的方向,课堂变革需要考虑数字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和偏好的学习方式,从内容序列、学习材料、教学法、学习结果和评价方式五个方面入手,为新一代学生提供适合的新型学习方式。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大规模调查和比较研究,回应国际上关于新一代学习者的争论,认为在数字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群体特征很难鉴定,不存在新一代的学习者,技术对当代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影响程度因使用技术的深度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本文对国际上关于新一代学习者争论的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对当代中小学生进行分类的思想,并根据技术使用的程度从一代人的大群体中筛选出来DL和nDL两个小群体进行比较研究。比较的结果显示技术的接入深度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技术接入较深的当代中小学生,正呈现出“用技术”和“强交互”的特征,然而本文所提出“重体验”和“多任务”两个特征,在本研究中并未涉及,将是以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通过对学生参与课外辅导班的问卷调查和焦点小组访谈,我们构建出了当代中小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与课堂提供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差异,并从内容序列、学习材料、教学法、学习结果和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在我国新课程改革进行10余年后,提出当代中小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将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走向和课堂教学变革的方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4): 247~249.
[2] 钟启泉. 新课程改革与学生个性化学习[J]. 教育探究, 2011,(2): 1~6.
[3] 孙智昌,等. 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 课程·教材·教法, 2011,(8): 35~42.
[4] [10] M.Prensky.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J]. On the Horizon,2001,9,(5): 1~6.
[5] N.Howe,W.Strauss.Generations: The History of America’s Future[M]. New York: Quill,1991.
[6] N.Howe,B.Strauss.Millennials Rising: The Next Great Generation[M]. New York: Vintage Books,2000.
[7] D.Oblinger.Boomers,Gen-Xers and Millennials: Understanding the New Students[J]. Educause Review, 2003,38(4): 37~47.
[8] D.Tapscott.Growing up Digital: The Rise of the Net Generation[M]. New York: McGraw-Hill,1998.
[9] D.Tapscott.Grown up digital: How the Net Generation is Changing Your World[M]. New York: McGraw-Hill,2009.
[11] M.Prensky.Teaching Digital Natives: Partnering for Real Learning[M]. London: Sage Publishers,2010.
[12] 黄荣怀,等. 关于技术促进学习的五定律[J]. 开放教育研究, 2010,(1): 11~19.
[13] J.M.Sinagub,S.Vaughn,J.S.Schumm. Focus Group Interviews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M]. Sage Publications, Incorporated, 1996.
[14] N.Howe,W.Strauss. Generations: The History of America’s Future[M]. HarperCollins,1992.
英语是小学相对较新的一门学科。因此,广大小学英语老师在教学中,往往着眼于先前的教学经验,生搬硬套,忽略了英语教学特殊性。特别是在我国课程改革新课程目标提出来之后,这种凭借着直觉和经验的小学英语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时代的教育发展要求。寻求方法设计有效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新课程视域下小学英语教学的必然发展。
一、 “有效教学”概念
“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提高学习兴趣、领略成功的喜悦,在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结合小学英语课程的特殊实际,小学英语的“有效教学”就是以充分尊重小学生语言学习和认知规律为基础,以采取符合学生语言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模式为方法,最终实现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内驱力,丰富学生的英语学习情感体验,提高教学效率的过程。
二、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设计
和其他的课程一样,微观剖析小学英语教学,它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布置检查课外作业、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五个环节。这几个教学环节之间是前后关联,相互影响的,有效安排和开展这些环节就是设计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实质。
(一) 有效备课
尽管新课程十分注重生成的课堂,但是备课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教师依照学科特点以及教学内容搜集资料和设计方案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同时熟悉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和深入了解学生的过程。
备课一定要在掌握学情,在充分尊重小学生的语言认知学习规律和已有学习准备的基础上有效分析教材教学目标、内容和结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承载体,也是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文本依据。小学新课程阶段的英语教学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在这个教学目的的指引下,教师在备课时要具体结合各章节的具体教学目标,研究教材和有关教学参考书和资料,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将教学内容及其编排结构形成一个合理的系统。
(二) 有效课堂教学的建构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备课成果的实践环节,因此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建构是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率的必经之路,将各种教学策略有机结合起来,具有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课堂教学紧紧围绕明确系统的教学目标,同时保证内容正确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熟悉和掌握明确的教学目标后,课堂教学必须紧密围绕这一个目标进行。特别是因为小学英语教学的每个单元是需要多个课时完成的,因此不仅每节课的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使之能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中落实,每个课时之间的教学目标也应该前后衔接递进,最终通过实现每一课时的分目标,实现单元教学的整体目标。课堂教学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的过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实现向更高水平跨越的过程。
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和其他所有学段的学生相比,更加服从教师的权威,而大多数学生接触小学英语学习内容时并不像语文或者数学学习那样在进入系统的学校教育之前已经有一定的积累,因此,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设计同时要保证内容正确。
2. 教学方法适当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实现有效课堂教学,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考虑到教学的具体目的与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本身的素养条件甚至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在建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课堂的过程中选择教学方法要树立完整的观点,善于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结合小学阶段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小学英语教学更倾向于采取以语言传递信息、直观感知和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英语学习过程的语言传递作用显得极为重要,对于新的英语语言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必须要向学生进行有效讲授方能使学生掌握。但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角色,不可在课堂教学全程只使用使用这一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对小学阶段注意力水平发展有限的儿童来说,这种学习方法下的学习效率是低下的。
(2) 直观感知的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将知识的传授以方便学生直观感知的方式呈现出来仍然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图表、图片、道具模型、电影、课件等视觉方法作为辅助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创设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方便学生通过直接的观察获得相关英语概念和知识点的感性认知。
(3)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方法是学生通过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陶冶他们的情性,培养他们争取的态度、兴趣、理想和审美能力的方法。这种有关美的感受,能在学生的内心留下更深刻的记忆,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显然是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
3. 课堂教学环节组织得当,教学积极性高
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环节应该紧密围绕任务进行,设置的任务要逐渐由易到难,由浅及深,由知识到能力到价值观,一步一步将学生注意力引领到教学目标上,实现学生的英语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必然地,假如小学英语课堂是组织得当的,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教授自信心水平都会提高,这样就形成了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教与学的辩证统一。
(三) 有效课后教学的设计
课后教学是设计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布置、检查课外作业,课外辅导两项内容。教师在进行有效备课和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尊重和理解个体差异,实现课后教学的有效设计,对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整体设计也具有十分显著而重要的意义。
1. 布置有效合理的课外作业,及时进行反馈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对英语学习的巩固、发展和深化,是促使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合理布置课外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有效建构自身英语知识经验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在布置课外作业的时候首先要准确把握课外作业的难度和深度,作业数量不宜过多;其次,课外作业内容应与教科书、课堂教学以及生活实践有紧密的逻辑联系;再次,布置课外作业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和优势智能领域的差异;最后,要对课外作业进行及时有效准确的反馈并且帮助克服不足与缺陷。
2.适当必要的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对班级授课制的必要补充,适当必要的课外辅导目的在于因材施教,在于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和主动者。课外辅导和班级授课是相辅相成的,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必要的适当的课外辅导能使班级整体的学习效果最大化,从而使有效教学的设计效果也最为显著。
(四) 学业成绩的科学评定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是设计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诊断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效果、调控教学的重要手段,学业成绩科学评定既体现在对师生教学成果的评定中,又体现在对师生教学过程的评定中。
评价过程要充分体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以实现评价效果的多元化,充分挖掘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尊重差异。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观察、利用说、唱、玩、演、读、视和听的方式来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评价。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重新看待评价本身的功能,教师要把评价看成是诊断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工具并且这种工具的使用应该贯穿于小学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对英语成绩的科学评定能够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科学看待这种评价结果并且加上真挚的鼓励也有助于学生正视自己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轮的有效学习的设计做好了有益的心理上的准备。
三、总结与思考
小学英语教学既具有教学的共性,也有其学科的特殊性。围绕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具体的环节是设计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设计是一个长期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需要更多的一线教师和教育理论研究者去探索和思辨,以帮助克服现实教育中小学英语教学陷入的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的困境。
关键词: 导生制 专业课教学 运用 个性差异
为了使职校生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我们有必要进行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专业课教学中运用“导生制”,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较快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导生制是十八世纪末英国的倍尔和兰喀斯特创造的一种互教制度,故又称“倍尔―兰喀斯制”。这种学制的特点是学生多、效益高、学生学习兴趣大,一名教师在导生的帮助下,可教几十甚至百余名学生,非常适合传授具有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科教学。
目前,在职业学校中,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那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如何挖掘和发展优秀的学生?如何帮助后进生,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专业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和学生的个别差异,我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结合课堂教学和生产实习,实行了导生制。实践证明,采用导生制是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好办法。
一、导生的选拔和培养
导生作为专业课学习的骨干,起着带头作用。导生选拔的好坏,是运用导生制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从开始就要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授课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个性特点、知识基础等,通过各种途径,观察分析学生,弄清哪些学生基础好、能力强,哪些学生学习成绩差,原因何在?通过摸底,每班选拔3―4名学习好、乐于助人、责任心强的学生为导生,随着教学的进展,还可以逐步了解和发现学习上有潜力的优秀学生,不断充实导生的力量。
确定导生后,教师应及时对导生提出要求,使其明确目的和任务,并且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个别辅助这两条主要途径,进行重点培养。同时,教师还应向导生明确提出,不但要率先掌握好老师传授的知识、技能,而且能融会贯通,注意学会老师讲授知识的思路和方法。如怎样教学生掌握动手操作的正确姿势,怎样正确使用专业术语,等等。另外,教师还要为导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如在《机械基础》和《工程力学》的教学中,根据大纲和教材内容,每次课上布置作业,除全体学生必做题外,还应针对性地留有一部分习题,要求导生必做,充实所学的内容。另外,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定期给导生讲课,给予个别指导,拓展学生的视野,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导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正如赞可夫所说:“教给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这样,成为导生的学生变得更为主动、自觉,以便胜任导生工作。
二、导生的教学活动方式
运用导生制教学的主体仍是学生,学生作用发挥得好坏,仍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导生的主要任务,一是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二是帮助后进生,使其在学习上不掉队。在具体实行时,教师可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每5―10人一组,给导生分配1―2名帮扶对象。同时,经常与导生取得联系后,一起分析后进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措施,确保导生制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1.利用导生发挥帮教作用
对于课堂教学,教师一般只是讲清基本内容和要领,主要创设一种情境,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归纳。例如,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在讲授直线段的投影时,对于投影面的平行线,教师在讲解时,可先只讲解正平线,其他两种情况让学生讨论,然后让导生上黑板板演,经过类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投影特点和投影特性。
2.利用导生在作业和实习中发挥助手作用
作业和实习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完成作业是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应用的一个实践过程,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是否掌握,在作业和实习中就能体现出来。例如:在钳工技能教学中,对全班学生的实习作业,教师不可能有精力每次去测量评分。为解决这个问题,可让导生去检查、指导,并统计成绩,教师只是巡回检查。对技能训练和作业中的共性问题,指定导生讲解,教师只作一些补充。这样既可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和消化,又可培养学生的负责精神和严谨作风。
3.利用导生搞好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教学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课外辅导中,由导生负责解答和帮教,对学生中的共性问题集中讲解,多数时间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只着重负责检查巡视和指导导生。例如,在《工程力学》教学中,在讲解物体受力分析和受力图时,讲课后,我对于某些学生不能正确分清约束的类型,进行物体的受力分析和画受力图,先由导生进行集体辅导,讲清约束的类型和约束反力的画法,再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辅导。最后我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能够掌握受力图的画法。
三、导生的考核与评估
在导生制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还是做好经常性的检查、考核和评比工作,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
首先,教师除对全体学生进行评定和考核外,还应利用导生在课余时间,根据教师提供的考核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考核,也可亲自参加评定。考核与评估工作要把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三好生的评定及将来的就业等联系起来,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质量、考试成绩等,给予及时评价,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其次,对导生的考核,除平时的考核外,还应适当采取竞赛和鼓励的方法,既检查他们的学习成果,又促使他们不断进取。另外,对于导生不能搞终身制,对那些不称职的导生,一定要换掉,把那些学习成绩赶上来又乐于助人的学生选拔为导生。
四、几点体会
1.在运用“导生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导生的选拔与培养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