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物质的世界又有—定的规律性。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1.纠正学生的“感觉”、“好像”,从思想上克服主观意识
学生在自我分析解决问题时,经常是凭空想象的,毫无根据地得出结论。如果教师提问: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好像是”或者“感觉是”。这是完全不理智的行为,违背了科学的理性思维。例如,在探究“物体在水中处于漂浮状态”时,学生根据自我感觉往往认为此时浮力比重力要大,不然怎么会浮起来呢?这属于感性认识,是不科学的分析。正确的判断要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进行推理,漂浮时物体静止在水面上,是平衡状态,所以重力和浮力二力平衡,两个力大小相等。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分析习惯,学会寻找证据。
2.帮助学生脱离感彩,深化意识,用客观的心态看待问题
物理不是人文科学,科学分析和感情无关。例如,牛顿第一定律揭示出,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将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没有例外情况,状态也只有两种———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如果提出问题:一个正在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如果一切外力都消失,它将如何运动?学生脱口而出:一直转下去。丝毫没有根据刚刚所学的理论去判断,是典型的感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抽象概括能力
物理学中事物的本质规律,是在实验现象和数据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物理量也是在物理意义的需求中衍生的。所谓抽象,就是从众多表象中“抽出”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是感性形成理性的过程。抽象,离不开比较,通过比较才能概括。
1.“控制变量法”是通过实验数据上升为理论的重要科学方法
控制变量是初中物理中重要的科学分析方法。所谓的控制变量,就是人为地创造一个理想的实验条件,将众多干扰因素中的一个提炼出来,其他的因素控制相等,排除在外,逐一研究,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例如,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电流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滑动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等等。用比较的方法,对实验数据研究,就能得出相应的结论。
2.物理量的生成过程,是提高学生概括能力、渗透物理思想的有效环节
物理量是物理学的支架,它们不是凭空捏造的,也不是随意出现的,它们都有自身的存在价值。初中阶段的物理量,一部分是由控制变量法生成的,一部分是抽象概括出来的。通过控制变量法生成的物理量具有一定的比较性,如速度,控制了时间相同,这个物理量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直观地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大,物体运动得快。
三、总结
以下为求学网为您编辑的:“初中物理教学论文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敬请关注!!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初中物理教学论文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304-01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和应用的学科,是生物学科中理论性和实验性都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随着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已成为许多生物技术领域的基本技术和手段,其基本理论和应用研究在国际上一直是非常活跃的领域。如何通过该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求实创新的科学方法及综合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专业奠定牢固的理论专业技术基础,是微生物教学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此,笔者对微生物学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下面简单介绍在微生物学实践教学中的一些改革工作。
一、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及时引入新知识新热点
微生物与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育种学等课程在内容上相互交叉渗透,授课时间上有前有后,为避免与先修课程某些内容重复、又为后续课程留有余地,突出本课程的特有内容,必须对交叉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作为生命科学中最活跃的分支科学之一,一批新的微生物学科正孕育和形成,如微生物基因组学、微生物蛋白质组学、微生物代谢组学等。很多新技术、新方法如荧光PCR、生物芯片技术、生物信息学等在微生物学中广泛应用,完全按照微生物学教材已不能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理论。因此,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完整性的前提下,向学生讲授更多的有关科学前沿动态的知识,探索将课程中的经典理论和前沿科技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力求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系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理论与实验操作技能。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是:教师通过上网检索的方法,广泛收集有关外文教材和教辅资料,从中吸取精华,同时注重吸收国内重点大学在相关课程上的先进教学经验,在讲授过程中针对书上的兴趣知识点进一步查阅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做到源于书本又高于书本。
比如在讲到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时,引出2010年在全球多个地区出现的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I型(NDM-1)超级细菌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抗生素在目前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及目前国内外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现状,部分兴趣浓厚的学生在课外时间对目前国内大型医院的抗生素临床使用展开探究。
二、尝试多种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反映微生物学课程“听得懂、理不清、记不住”。老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会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形象生动地将微生物学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
1、归纳、对比式教学法。对于知识点零乱、分散且容易混淆的内容,可以通过归纳与比较其间的异同,使知识点层次清晰、分明,也可减轻学生记忆的难度。如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比较;真病毒与朊病毒的比较;G+细菌与G-细菌细胞壁的比较;细菌、酵母菌、霉菌、放线菌菌落特征的比较;消毒与灭菌的比较;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等。比如,G+细菌与G-细菌细胞壁的比较可从四个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和说明:细胞壁结构;肽聚糖含量与单体结构;革兰氏染色反应;磷壁酸、LPS的有无等。
2、实例教学法。教学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多引入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或有趣事例。如讲到“蕈菌”的时候,可以查阅最新文献向学生们介绍一些常见的食用蘑菇的培养过程,引出真菌繁殖的生活史;开始“病毒”一章的学习时,通过简单介绍SARS流行情况,引出其病原体―冠状病毒,讲到“亚病毒”时引入疯牛病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病毒的兴趣。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对学生起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3、讨论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与当前热点问题有关,可以提前几周布置作业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写成综述或总结。如讲到细菌耐药性时,可以让学生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和分析当前细菌耐药性研究的进展,包括耐药菌种、耐药机理及可采取的措施等,上课时分组派代表发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综合分析的能力,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4、多媒体课件的合理利用。微生物的微观形态特点使得微生物学的教学变得抽象、难以理解,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把在显微镜下的影像信息搬到教室中,使课堂教学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如细菌、真菌、病毒的显微世界及鞭毛运动、噬菌体复制、担孢子形成的过程可以通过色彩丰富、生动形象的动画展示,再配有优美的音乐和解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讲课效率。
[关键词] 微生物学;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5?0082?02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指出,大学生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要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1](4)。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涉及面广、应用性强、发展迅速,既是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中心,又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微生物学作为一门最具生命力的科学也一直是推动整个生命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2]。生物学科很多重大理论突破及现代生物学技术发展中,微生物学都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可以说,微生物学的发展代表了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积极推进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建立适应现代教学理念的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系,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3]。为此,我们在教学中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解释身边生命现象,阐明蕴含的理论及其应用,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兴趣
身边的现象看似简单,却蕴藏着深奥的科学道理。抓住身边看似简单的生命现象,用微生物学理论进行解释和说明,这样学生如身临其境,将对现象的感性了解变成了理性认识,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新兴趣。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见食物发霉变质现象,究其原因,是食品污染了霉菌并大量生长繁殖所致。首发于墨西哥并迅速传遍世界各地的甲型H1N1流感就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类呼吸道传染病,同时借助病毒的结构模式图给同学们介绍H(血凝素)和N(神经氨酸酶)分别是病毒分子表面的两种刺突,H有1~16个亚型,N有1~9个亚型,二者通过组合可形成144个亚型,H1N1就是含有 H1和N1的病毒亚型[4]。近些年来,“超级细菌”一直是临床医疗的一个难解问题。“超级细菌”原本也是普通的细菌,由于其发生了变异,即携带有NDM-1基因(一种超级抗药性基因),能够编码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对绝大多数抗生素不再敏感的细菌。科学的称谓应该是“产NDM-1耐药细菌”,NDM-1意思是“新德里金属蛋白酶-1”。该基因可以在同种甚至异种细菌之间“轻松”复制。含这种基因的细菌对几乎所有抗生素具有免疫力。就连杀伤性较强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也对这类细菌束手无策[5]。
二、基础理论与前沿结合,扎实创新理论基础,开发大学生创新潜能
对于刚刚开始学习微生物的学生来讲,基础理论往往是比较深奥和枯燥的,如只讲理论而忽视与实践、与前沿结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其获得的知识也只是限于纯理论的书本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因此,我们在课程讲授中,不仅注重抓好创新基础教育,同时更注重基础理论与前沿发展动态的结合,这样扎实了大学生的创新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开发了他们的创新潜能。
例如,在讲授细菌质粒时,不仅介绍质粒的基本知识,即质粒是细菌基因组之外的遗传物质,为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其携带有细菌的一些特殊基因,同时还重点讲授质粒不仅可以插入外源基因,伴随质粒的复制而复制,并且可以在不同细胞之间进行转移,因此是基因工程常用的载体[6](9-16)。在讲授微生物分解代谢一节时,不仅给学生讲授微生物分解代谢的一般途径,并强调说明这些代谢途径是微生物参与环境污染物降解的关键。并列举微生物及其能降解的物质,如假单胞菌能分解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和塑料等;诺卡氏菌能分解氰等[7]。在讲授昆虫病毒时与生物防治相联系。昆虫病毒多为感染鳞翅目害虫的病原,其中核型多角体病毒是我国自主研制并广泛用于农业实践中的第一个病毒杀虫剂[8](75-79)。
三、还原经典理论诞生过程,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任何新理论的产生、新方法的建立、新技术的应用都是前人的创新、创造过程。我们在讲授这些经典理论和方法的同时,用还原历史人物和事件,再现他们的设计的精妙思路和实验方法,给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深刻的启迪。
在介绍基因是遗传物质时,我们用绘制的flash或CAD flash等历史再现证明基因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即经典转化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和病毒重建实验等,诠释其精妙的实验设计、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及科学的实验结论过程[9](16-20)。还有巴斯德通过曲颈瓶实验,以其简捷而巧妙的设计和简单而明了的实验结果,无可辩驳地证实了空气中含有微生物,微生物是引起有机物变质的根本原因。巴斯德的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并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极大地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德国细菌学家柯赫建立的固体培养法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丹麦医生革兰氏建立的革兰氏染色方法等[10],给学生以深刻的创新启迪。
四、通过完成设计性实验或参与教师科研,学会创新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我们在实验课中增加了设计性实验,如,土壤中假单胞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等或由学生自行确定实验目标,利用开放实验室时间由学生来独立完成。启发学生按照兴趣自行设定实验目标、实验方案、自行准备、自行完成实验并分析处理结果。学生通过实验内容、方法和手段的综合性,掌握综合的知识,培养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运用综合的方法、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体现了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另外,通过完成本科论文或参与导师课题研究,使学生从文献资料检索、开题报告撰写、技术路线设计、试验方法选择、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等多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不仅掌握了科研的一般方法,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创新性学习和科研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 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李明春,杨文博,刘方,等.将微生物学课程构建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平台[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6): 1222-1225.
[4] 曾光.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命名[J].中国科技术语,2009,11 (3):25.
[5] 曾武威.“超级细菌”与NDM-1[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0,30(10):封3.
[6] 李立家,肖庚富.基因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 夏北成.环境污染物生物降解[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8]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双语教学
英语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国际性语言,巨量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以英语的形式发表。不能熟练掌握英语,就无法以最快的速度接受这些最新的科技成果,这是要学习英语特别是科技英语的原因,也是课程教学改革强调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所在[1]。生物学相关专业的课程普遍包含实验课,探索在实验课程中如何开展双语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技英语的应用能力,是非常值得探讨的教学改革课题[2-3]。实验课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开放性强、师生互动多、学生直接接触实际应用场景多的特点。作者所在的教学团队,从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近十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有深切体会。我们开展双语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实验课的特点和优势,以应用推动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科技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科技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与学科发展前沿接轨、与国际人才市场需求接轨的微生物学专业人才,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微生物学课程改革现状
微生物学科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理论基础和实验技术均起源于西方,发展于西方;二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基于这两个特点,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微生物学理论课改革,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应用性[4];二是微生物实验课改革,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重,突出实验项目与微生物产业链和科研活动的关联[5-7];三是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改革,目的在于将理论教学与科技英语教学相结合[8-9]。这三个方面的教学改革各自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改革及其紧密的结合,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相关英语课程和双语教学的改革,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初步掌握了阅读英文原版教材和文献资料的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目前改革研究的一个空白是,忽略了科技英语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的联结,缺乏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强化学生科技英语能力的训练。这一环节的缺失,不能不说是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改革的一大缺憾。
二、微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改革的路径
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以提升学生科技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借助实验课堂这一相对开放的平台,将科技英语引入微生物学实验课,分别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做出改革,尝试初步建立微生物学实验室科技英语教学规范,结合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设定培养目标,以期推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进程,打通微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最后一个环节,完善微生物学课程体系建设。
(一)充实学习素材
1.在实验讲义中补充科技英语内容。
现有《微生物学实验讲义》(2012年版,以下简称《讲义》),是作者所在的微生物学实验课教研组,以沈萍等编写的《微生物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为主要参考素材,结合教学资源、学生数和学时数等实际情况,在自行编写的旧版实验讲义基础上补充、修订编写完成的。本研究将在该《讲义》中补充科技英语内容,包括微生物学及相关学科中涉及的化合物、试剂、小型器皿、仪器设备等,还包括实验技术、研究方法和一些专有名词。这些补充的内容将以附录的形式添加在每个实验项目之后,便于学生与实验内容对应学习,又不破坏《讲义》本身语言和内容的流畅性和可读性。2.编写《微生物学实验室科技英语手册》。本研究将多方查阅微生物学及相关学科英文原版实验指导资料,编写《微生物学实验室科技英语手册》。手册拟分为试剂、耗材、小工具、器皿、仪器、方法、技术、标识和说明书示例九个部分,对微生物学实验室中涉及的科技英语词汇进行全面系统的汇总。
(二)“浸入式”学习环境的创设
这一部分是学习材料改革的延伸,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浸入式”的科技英语学习环境,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之形成主动应用科技英语的习惯和能力。具体做法是,我们将全力营造一个充满科技英语学习氛围的微生物学实验室,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接触科技英语。例如,在各类仪器设备、药品器材柜上加贴英文标签,使用中英双语撰写各类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等等。
(三)变革教学形式
充分利用实验课教学“探索性强、开放性强、交流互动多”的特点,营造交流和学习环境,为提升学生的科技英语应用能力提供条件,为“浸入式”的科技英语学习增加助力,是这部分改革的任务。初步形成实验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学规范,是这部分改革的改革目标。
1.增加讲授、演示中使用英语教学的比例。有计划地在实验教学安排中,按照“先单词,继短语,再句式”的次序,逐渐加大英语在实验课讲授和演示中的应用比例,对学生形成使用科技英语的暗示。
2.鼓励学生在实验课上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营造使用科技英语的环境。
3.要求并鼓励学生使用英语撰写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培养学生使用科技英语的习惯。
(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考虑到学生面临着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而这些方向对科技英语的能力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别,本研究认为不能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而应该有所区别。比如,对所有学生,只要达到识记和应用基本专业词汇的目标即可;对将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达到能够应用科技英语进行交流的程度;而对那些有志从事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工作的学生来说,则要求他们能熟练运用科技英语,阅读科技文献,撰写科技论文,进行学术报告。如何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在改革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三、微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根本所在。因此,微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改革中要解决以下两个关键问题。
(一)激发学生对科技英语的学习兴趣
1.让学生知道学有所用。
学习科技英语知识,对学生裨益颇多,例如在出国深造中、在研究生面试中、在阅读原版教材与英文文献中,掌握较多实验室科技英语知识的人,更容易占得先机。学生认识到这些,便能从主观上充分笃定学习科技英语的重要性,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立奖励机制。
本研究中将本着针对性、及时性、不规律性和全体发展性的原则,采用情感激励、尊重激励和分数激励的形式,对学习态度积极、学习效果好和进步幅度大的学生给予奖励,以期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养成学习科技英语的习惯
1.充分利用实验室平台的开放性,营造科技英语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实验课堂不同于理论课课堂,学生之间和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可以随时用英语交流。这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科技英语词汇,还同时锻炼了英语听说能力。
2.传授科技英语的学习技巧,鼓励学生多读、多说、多写,让学生在掌握实验技能的同时,提高科技英语应用能力,体会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学习乐趣。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是生物学相关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10-11]。它包含大量的实验课,是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特征,但微生物实验课的双语教学一直是个空白。微生物实验课具有实践性强、相对开放、师生直接交流较多的特点,结合实验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科技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科技英语的应用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更强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本研究是微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改革有益的尝试,本研究的成果以及形成的教学规范,将有望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中试行,进而在其他理科和工科的实验教学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立新,于诗卉.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思考[J].教育科学,2013,(6).
[2]刘静雯,曹敏杰,朱艳冰等.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
[3]龚薇,陈珊,黄刚等.双语教学在医学八年制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改革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2,(10).
[4]张继英.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及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4,(12).
[5]乔永超,何玉林,黄大林等.微生物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探析[J].华夏医学,2014,(1).
[6]叶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
[7]周钢,孙艳,李萍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微生物实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0).
[8]卢伟东,郭立忠.应用型高校《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本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
[9]魏赛金,李昆太,吴晓玉.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13,(16).
[10]陈彬.基于能力本位的微生物学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