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石油化工环境保护论文

石油化工环境保护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石油化工环境保护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石油化工环境保护论文

石油化工环境保护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的选题要注意什么呢?首先选题时要结合自己的学习还实践经验,还有论文的选题宜大不宜小,再次就是论文选题时多查看文献资料。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煤化工论文选题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1.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石油化工产业的影响

2.实现我国煤化工、煤制油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思考

3.中国石化煤化工技术最新进展

4.煤化工反渗透浓水浓缩的研究现状

5.煤化工中焦化废水的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应用

6.低碳理念指导的煤化工产业发展探讨

7.我国现代煤化工跨越发展二十年

8.煤化工浓盐水“零排放”处理技术进展

9.煤化工技术的发展与新型煤化工技术

10.理性发展现代煤化工行业的思考——基于防范产能过剩风险的视角

11.煤化工废水“零排放”技术要点及存在问题

12.煤化工大型缠绕管式换热器的设计与制造

13.风电–氢储能与煤化工多能耦合系统及其氢储能子系统的EMR建模

14.中国煤化工现状与发展思考——写在“十三五”之前

15.煤化工废水零排放的制约性问题

16.煤化工含盐废水处理与综合利用探讨

17.煤化工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煤炭消费的影响

18.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进展及发展方向

19.我国煤化工的产业格局以及应对低碳经济的发展策略

20.影响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1.我国煤化工的技术现状与发展对策

22.现代煤化工企业的废水处理技术及应用分析

23.我国煤化工发展主要问题分析及政策性建议

24.中国西北某煤化工区土壤中砷的人体健康风险及其安全阈值

25.我国新型煤化工发展思路探讨

26.新型煤化工废水零排放技术问题与解决思路

27.煤化工产业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

28.中国煤化工发展的思考

29.浅谈煤化工废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0.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发展模式与实例分析

31.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32.中国煤化工发展现状及对石油化工的影响

33.试论我国煤化工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34.对我国现代煤化工(煤制油)产业发展的思考

35.煤化工行业氮氧化物排放系数研究

36.关注煤化工的污染及防治

37.国内外新型煤化工及煤气化技术发展动态分析

38.论煤化工废水处理的常用工艺与运行

39.现代煤化工技术经济及产业链研究

40.低温甲醇洗技术及其在煤化工中的应用

41.利用蒸发塘处置煤化工浓盐水技术

42.国内大型能源企业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的机遇分析

43.世界煤化工发展趋势

44.煤化工行业CO_2的排放及减排分析

45.煤化工废水处理关键问题解析及技术发展趋势

46.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试验研究

47.煤化工发展中的水质污染及处理

48.新型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石油化工环境保护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学习曲线;石油炼制行业;减排潜力

1.引言

石油炼制工业是国民经济、国防的支柱产业,现代机械的动力燃料供应者。石油炼制工业的加工能力常被用作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石油燃料及石油化工品需求和供应持续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炼油大国。随着原油加工量的不断增加和原油品质的劣质化,导致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区域性大气、水污染问题日趋明显。

污染减排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是改善环境质量、解决区域性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科学合理的制定石油炼制行业总量控制目标及污染减排量对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本论文通过对石油炼制行业产排污现状的调查,利用2001年~2010年我国石油炼制行业万元产值SO2排放量与行业人均生产总值建立环境学习曲线,并分析石油炼制行业“十二五”期间污染减排潜力。

2.环境学习曲线的概念及模型

2.1环境学习曲线的概念

环境学习曲线是指一个企业(行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或生产过程的重复进行, 而导致单位产品或产值资源消耗(废弃物排放)量呈规律性变化而形成的函数[1,2]。它反映了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企业(行业)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是一个对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的环境经济理论[3]。环境学习曲线通常简化的表现为万元GDP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随人均GDP增长而呈现出的规律性变化。

2.2环境学习曲线模型

环境学习曲线源于学习曲线又不同于学习曲线,其模型的表现形式也与学习曲线类似。现阶段主要提出两种单因子模型,并且已经得到充分验证,具体表现形式如下[4,5]:

(1)对数-线性模型

其中,是生产规模为时,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或者废物排放;表示生产规模为单位1()时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或废物排放;是经济发展水平;是学习常数,与企业(行业)的生产效率(环保能力)提高快慢有关。生产效率提高越快,就越大,反之就较小。

(2)B曲线型

其中B为常数,-10

3.石油炼制行业SO2排放量分析

3.1 SO2排放总量空间分布

石油炼制行业2001 -2010年SO2的排放统计量趋势见图1。

3.2万元产值SO2排放总量空间分布

石油炼制行业2001 -2010年万元产值SO2的排放统计量趋势见图2。

4.环境学习曲线的建立

基于2000-2010年石油炼制行业SO2的排放统计量、行业人均GDP数据,计算出石油炼制行业人均GDP 和万元产值SO2数据,以此做散点图,并拟合出SO2排放环境学习曲线模拟方程式和相关系数,见表1。模拟方程曲线图与散点图进行拟合,具体结果见图3。

与人均生产总值的关系拟合图

由表1及图3可以看出,石油炼制行业的万元产值SO2排放与人均生产总值基本上符合境学习曲线的幂指数衰减趋势,相关系数达到0.96。说明石油炼制行业SO2:排放的环境学习曲线是存在的并具有普遍性。

5.减排潜力分析

5.1减排潜力的分析方法

本论文以环境学习曲线为理论依据,分析经济增长过程中单位产值污染物减排量,即石油炼制行业人均GDP每增加1千元,万元产值污染物的现实减少量。(1)式为环境学习曲线的基本模型,式中为石油炼制行业万元产值污染物排放量,为该行业万元产值污染物的初始值,为行业人均GDP,b为学习效率,具体计算步骤为:

根据导数的内涵,某一点的导数值的含义本身就是因变量关于自变量的变化率,或者是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时因变量的改变量,故本文将[]这一改变量定义为行业现实的减排潜力[6]。分别计算“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的各指标减排潜力,分析其潜力的变化趋势。结合上面关于节能减排的环境学习曲线的相关拟合方程,分别计算各指标下的潜力。结果见表2。

根据污染物减排方程计算2001-2010年我国石油炼制工业SO2、COD减排潜力,结果见表3。

5.2“十二五”减排预测

根据石油炼制行业SO2环境学习曲线预测“十二五”期间减排SO2排放情况,结果见表4。

由表中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万元产值SO2排放量每年递减均在10%左右,这与我国“十二五”期间提出的10%减排目标基本一致,可见,“十二五”期间的SO2减排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6.结论

(1)建立了石油炼制行业万元产值SO2与行业人均生产总值的环境学习曲线

通过对石油炼制行业产排污、产值及从业人员现状的调查,发现2001-2010年我国石油炼制行业万元产值SO2排放与行业人均产值之间符合环境学习曲线幂指数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6。说明石油炼制行业SO2、COD排放的环境学习曲线是存在的并具有普遍性。

(2)根据建立的环境学习曲线分析了石油炼制行业“十二五”期间的减排潜力

根据建立的石油炼制行业万元产值SO2排放与行业人均产值环境学习曲线,计算2011-2015年我国石油炼制行业污染物减排潜力及减排量,得出“十二五”期间,万元产值SO2排放量每年递减均在10%左右。

按照2012-2015年人均产值按工信部2012年《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年均增长13%计算,万元产值SO2排放量每年递减均在10%左右,这与我国“十二五”期间提出的10%减排目标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 Sahal DA. T heory of Progress Functions [M].Berlin: Inter national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1942

[2]韩亚芬,孙根年等. 环境学习曲线建立的理论与实践意义[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11,27(2):51-56

[3]崔丽,曾凤章.基于学习曲线效应的长期质量成本模型[J].商业研究, 2004,308 ( 24) :46248

[4]陈志祥. 学习曲线及在工业生产运作研究中的应用综述[J].中国工程科学, 2007, 9 ( 07) : 82-88

石油化工环境保护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必须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在建设过程中应与生产现场相结合,遵循先进性、工位性的原则,突出高职特色。 

 

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2000年天津市教委批准建立的一所普通高职院校。学院积极调整办学方向,逐步确立了“以高职教育为主,产学结合”的办学方向,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学院有6个系,26个专业,在校高职学生8000余人。 

几年来,学院的实训基地紧密结合高职专业与企业用人的需要,围绕着学生就业与“技能证书”的考核进行建设,先后建立了机电、艺术、会电、造价、工程监理、环境保护和石油化工等65个校内实训基地,除此之外,在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还建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60个,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学院的实训基地在探索高职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企业与社会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 

 

按专业设置规划实训基地,实现真仿结合,突出高职特色 

 

根据专业设置规划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实训基地建设,要根据专业的发展方向与企业的实用性。本着高职教育与高新技术同步发展,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利于建立先进的教学实践环节,有利于为取得“技术等级证书”或“岗位证书”提供场地的原则,每个专业要建一两个校内实训基地,两三个校外实训基地。在规划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应遵循三个原则:(1)高职实训基地应该成为学生深化基础理论、拓宽专业知识、创新思维方法的基地。(2)高职实训基地应该为学生基本技能、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服务。(3)高职实训基地应该成为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基地。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应该“真”与“仿”相结合仿真是分析、研究、设计、控制系统及其调优不可少的手段。以我院石油化工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例,采油实训室的自喷采油和机械采油就是“仿真”设备,油从地层到地面整个工艺过程一目了然,钻井实训室的钻井平台和井架、修井实训室的修井架和修井设备、集输大站的工艺流程等都是仿真设备,这些仿真设备与生产现场的设备一样,只是大小不同,学生在生产现场看不到的(如地层情况、流体在地下和井筒中的流动情况)和不能动手操作的,在仿真实训室里都能看得见,也可以动手操作,在仿真实训室里,学生可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设计、控制、调优,提高动手能力。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要突出高职特色我院机电类各专业的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了技术含量高、建设起点高、技术先进的原则。为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满足与适应行业需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与要求,机电类各专业的实训基地在实训项目的设计上及仪器设备的配置上都与行业生产实际一致,使学生在完成实训内容的同时,能够接受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目前,我院机电类实训基地建设基本完成,已通过国家教委、财政部的验收并得到好评,认为我院机电类实训基地的建设符合职业特点,具有高职特色。我们认为,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先进性。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要求实训基地既要适应机电行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又要体现技术含量高、技术起点高、技术先进的特色。机电类实训基地建设首先要立足于机电技术的发展及现代机电技术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其次要保证设备先进,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软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二是工位性。实训基地的工位性体现在实训项目内容设计与实训工位数量配置两个方面。在实训内容设计上,机电类实训项目要做到贴近机电技术领域的实际;在实训工位配置上,应以创造工程环境为宗旨,在数量配置和场地安排上,应尽量使学生能够独立操作,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三是可视性。采用解剖机电产品模型、模拟教版、模拟教具等设备,既可进行现场模拟,又可进行各个系统动态联系的演示,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采取多种方式建设高职实训基地 

 

在学院经费不足、教学设备不可能与实际生产现场的设备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我院的实训基地建设主要采取了以下两种方式: 

建立独立的校内实训基地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学院在中央财政支持下,积极筹措资金建设了校内实训室65个,学院每年对这65个实训室进行完善和改进,其中机电类实训基地的13个实训室是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石油化工实训基地的19个实训室是天津市政府财政支持建设的。 

积极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要积极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努力营造职业氛围,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实训基地可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到本行业的新技术,学校应与企业紧密联系,使高职教育能更及时、更准确地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践中,我院逐步探索出校企联合建设实训基地的两种方法:一是积极合建校内实训基地。我院计算机系与通信公司信息中心采取租借设备的方式,合作建立了“网络实训基地”;与金山贸易公司采取公司出设备、学院出场地的方式,合作共建了“网络机房”;石化工程系与钻采研究院实验室建立了联合共用方式,研究院出设备和场地为学生提供实验场所,学院无偿为研究院培训职员和研究人员。通过这种与企业融资合作的形式,使我院的实训基地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二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我院主动争取企业、行业的支持,要求各教研室都要与对口的企业、行业合作,每个专业都要与一两个企业建立相对稳定、合作密切的校外实训基地,目前校外实训基地共有60个,其中在井下作业公司和石化建设公司的校外实训基地被天津市教委评为天津市级校外实训基地。实践表明,校外实训基地在高职实践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生的就业起到了指导作用。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应具备的功能 

 

要保证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条件是师资,而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则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必不可少的环境和条件。因此,我们认为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应该具备以下功能: 

重复学习与训练功能人们对一项技能或能力的掌握需要时间,需要多次反复的训练,以不断提高熟练程度,实现从一般技能向技巧的转化,即所谓“熟能生巧”。所以,高职实训基地一定要有重复训练的功能。此外,不同的人掌握同一项技能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尽相同的,需要反复训练的次数也是不同的,所以要给不同的学生创造反复训练的机会。在企业工作现场,反复训练是不可能的,这就要在校内实训基地的仿真状态下完成。 

多因素设置功能生产过程与服务过程都是错综复杂的,具有多种多样的影响因素,而各种影响因素出现的频率也不一致,特别是各种不同的故障和事故出现的机会往往较少,因此,要求实训基地的设备与设施要具备设置各种影响因素、各种影响结果及其处理方法的功能。仿真、模拟设备在这一方面具有特殊功效。 

跟踪技术前沿功能学校培养人才要适应未来需要,所以,实训基地应该具备一定的先进性,而且应该与时俱进。在建设实训基地时,一定要站在技术前沿,从设备的先进性加以考虑。目前,我院新建的实训基地大多技术先进,设备领先,如机电类实训基地和石油化工实训基地。 

产学研结合功能高职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育和训练,建立与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实训基地应尽可能地承担生产任务和一定的科研项目,并应吸收教师与学生参与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换代的研究开发工作。

高职实训基地的管理 

 

实训基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是保证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质量的前提,建立与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实践教学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是实训基地建设的保障,可以为提高实训基地效益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因此,在搞好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强实训基地的组织管理、规章制度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为加强对实训基地的管理,我院从实训基地建设初期就高度重视实训基地的建章建制工作。首先,制定了“实训基地管理人员职责”、“实训基地教师职责”、“实训基地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易燃易爆危险品管理制度”、“实训基地开放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其次,狠抓落实,特别是实训基地的对外开放,我院有专人负责管理,这样既可以提高实训基地的使用率,又可以为学生的实训创造条件。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未来设想 

今后几年,我院将以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在现有的实训基地基础上,大力开展实训基地建设。每个实训基地都要认真做好科学规划,实训基地建设要反映行业的主流技术,要用好专项资金,硬件建设要基本达标;要规范实训基地的管理,改变“重建设,轻使用”的现状;要提高实训基地的校内教学利用率,提高实训的技术含量,实训基地要搞好对外开放,成为行业和企业开展技术培训的基地;要加强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进行实训基地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相对集中的实践教学体系和院系两极管理体制;要继续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继续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建立产业合作、互利互惠、具有稳定关系的校外实训基地。具体设想是: 

1.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要遵循“完善现有、提升质量、保持特色、争创一流”的原则;2.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要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使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训有机结合,“讲”与“练”有机结合;3.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要与先进的职教理念和职教方法相结合;4.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要继续坚持注重故障诊断与维护技术的教学,注重实际生产设备仪器的使用,注重企业生产环境的模拟。 

 

参考文献: 

[1]吕景泉.建设全国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打造中国职教品牌[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1). 

石油化工环境保护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 环境监管 信息披露

一、引言

作为对环境影响最大的群体之一,企业自然应该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积极主动地参与污染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认真地履行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基于此,作为反映企业环境活动的环境信息将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经营、业绩评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对于环境保护的监管,我国现在已建成了由《环境保护法》(1989)为核心的,由多项自然资源保护法及《安全生产法》(2002)、《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所组成比较健全的法律体系。为了规范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内容,国家环保总局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环发[2003]156号)中,明确了列入名单的企业必须披露的环境信息,包括企业环境保护方针、污染物排放总量、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环保守法及环境管理等。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了引导上市公司积极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促进上市公司重视并改进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对上市公司环境保护工作的社会监督,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明确规定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必须披露或可选择披露的内容及情况。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环境保护监管法律法规是比较完备的,但是对于企业环境信息的监管政策实施是比较晚的,而且仅仅规定了应该披露的行业类型及披露内容,对于披露的形式等具体问题并未做出说明。在这些方面,其他国家政府对于环境信息监管规范对我国是很有启示的。美国国家环保保护局(EPA)作为美国最重要的环境立法机构,其编写的《环境会计导论: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工具》(USEPA,1995),在环境成本核算、成本分配、环境会计信息应用等方面为企业管理实务提供了技术指南。1998年初,EPA就开始要求石油、钢铁、金属、汽车和造纸五大行业公司在互联网上附加披露环境信息。这些公司都使用了由EPA设计的污染概况调查表,使得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可比性,便于这些信息的使用者进行对比研究。与美国一样,在欧洲对环境信息披露进行约束的主要是法律法规要求。欧盟有关环境信息公开的主要法律工具是1990年6月通过的《过关环境信息公开自由指令》。《指令》的目的是确保公众获取公共权利机关所持环境信息的自由,同时也确保整个欧盟环境信息的方式可比协调。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许多与企业相关的环境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我国学者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企业对环境问题敏感,环境信息披露大多是被动的,这大大降低了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

二、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的调查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我国上市公司中非重污染行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比例是远远低于重污染行业的,因此对于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的分析,可以代表我国上市公司现阶段环境信息披露的总体情况。国家环保总局于2003年的“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其中规定重污染行业暂定为:冶金、化工、石化、煤炭、火电、建材、造纸、酿造、制药、发酵、纺织、制革和采矿业。结合2001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本文选取了从1992年开始至今未退市的沪市A股属于石化行业(证监会分类中属于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以及石油、化学、塑胶、塑料)的78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表1)。本文数据资源的来源主要为巨潮资讯,上海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等。所选样本中只有中国石化,中海油服及中国石油属于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其余的75家企业均属于石油、化学、塑胶、塑料行业。

(二)披露环境信息上市公司调查 根据对这78家石化行业上市公司2006年至2008年上市公司年报的分析,环境信息披露比例情况如(表2)。如表所示,截至2006年底76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环境信息的有42家,占55.3%;截至2007年底上市的78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的有57家,占73.1%;在2008年年报中披露的有59家,占75.6%。可以看出,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比例是逐年上升的,说明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之下,企业对于环境信息披露越来越重视。

(三)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及形式调查 从对于上述的81家上市公司2006年至2008年的年度报告的分析中可以总结出,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内容主要包括:环保、节能减排情况,环保项目,环保负债,政策影响,ISO等相关环境认证,罚款、赔偿与奖励,环保项目补贴与税收减免,资源税,排污费,环境保护及绿化养护费,及其他相关环境收支。其中除了环保项目中的重点项目通常在重要事项中披露外,其他各项基本在董事会报告和报表附注中披露。根据所披露信息是货币性,非货币性还是货币与非货币相结合,披露的具置又有所不同。具体情况如(表3)。对于上述的披露内容,不同的公司都是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选择的披露,以在2008年年报中披露环境信息的59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表4)是上市公司披露内容及表述形式统计。可以看出:第一,环保、节能减排情况中披露的信息主要包括企业在以往一年中的环保及节能减排所取得的效果,有的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中也有在未来一年企业的节能减排目标及相关工程项目。在2007年至2008年的年报中,很多企业选择在董事会报告中单独披露节能减排情况,使得信息非常密集便于查询比较;第二,环保负债,是近几年来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中新增的项目。在2004年以前的研究中,企业多不选择披露环保负债。在2008年石化行业披露环境负债的94上市公司无一例外的披露了专项应付款,包括环保相关的政府补助、技改基金等;第三,其他相关环境收支披露的项目并不多,在样本中选择披露的3家上市公司,披露的内容是与环保相关的营业外收入及营业外支出。

(四)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总体特征 环境信息披露比例逐年提高,重污染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比例相对较高。从本文研究的结果看,石化企业2008年78家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公司达到了75.6%,这比2006年的55.3%上升了近20个百分点,总体比例也是比较高的。但从以往学者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现状的研究,年重污染行业的披露比例明显高于非重污染行业,这与我国法律法规对重污染上市公司强制披露环境信息有很大关系。披露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前几年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中很少有企业披露环境负债及节能减排情况。近几年随着国家及证监会颁发的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在本文研究的石化行业上市公司2008年披露的环境信息内容多达13类,并且许多都已货币及非货币结合的形式披

露,非常的具体详实。但是其中也有很多企业,虽然披露了很多方面的环境信息,但语言都很概括实用性也不大,这是在未来对于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应该规范的问题。

三、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以上对于我国石化行业上市公司2006年至2008年3年的年度报告中环境信息披露状况的统计分析结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可将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第一,在报表中没有相关环境成本、负债或费用的科目设置。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大多选择多种披露内容相结合的披露方式,以期较为完整地反映企业的环境活动情况,但都是在报表附注中列出一些环境项目投资、相关的税费及环境负债情况。第二,信息披露的相关性较弱。对石化行业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环境信息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披露的环境信息多为历史信息,如排污费、环境保护及绿化养护费、环保认证等,而对于可能发生的环境收支并没有披露,这样就使得信息披露的相关性较弱,而这些收支对于很多行业的企业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在本文所选的样本中,只有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在报表附注中或有负债中常设或有环境负债,因此披露未来一年中可能的环境负债。第三,各上市公司披露内容、方式、口径不同,缺乏规范形式,不便于比较。从上面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现阶段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是比较随机的,各公司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地披露了环境信息,披露的口径也这使得对于各个公司披露信息的横向比较变得很困难。第四,企业多选择披露环保绩效等正面内容,而对污染物排放等环境治理方面的内容鲜有公开。从本文调查来看,披露的内容如环保、节能减排情况、环保项目、税费减免等都是环保绩效方面的内容,而对大家最关心的污染物排放等环境治理方面的内容根本没有涉及。衡量一个企业对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环境治理方面的信息必不可少,但是如今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全线“飘绿”,这是应该及时关注的一个问题。

(二)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治理对策 由于西方对于企业环境信息的规范比我国早很多,有很多先进的经验值得借鉴。在笔者的研究中发现无一例外的,环境立法、环境信息的使用者以及相应的环境会计准则,成为推动一个国家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日趋完善的三驾马车。虽然我国环境立法已经比较完备了,但是由于我国缺乏相关的环境会计准则,使得法律在实践当中无法与准则匹配,造成了现在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内容、方式以及口径的不同。但是从我国国情出发,以制定相应的环境会计准则来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还有非常长的一段路要走,在短期内实现是缺乏条件的。如何在现行的框架内,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是现阶段应该研究的问题。可能的完善途径如下:

(1)规范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从我国的环境立法来看,针对企业的环境法主要有《清洁生产法》,以及环保总局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环发[2003]156号)。这些法律法规在总体上规范了企业必须披露的环境信息,包括企业环境保护方针、污染物排放总量、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环保守法及环境管理等。为了指引上市公司在此框架下披露环境信息,证监会在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一号和第六号通知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在拟上市发行股票和配股期间的披露行为,但日常经营过程中的披露行为并没有在此规范之下,很显然这样的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借鉴西方经验,立法规范是完善环境信息披露的主导因素,想要保证我国上市公司在同一的口径下披露环境信息,证监会应该出台更加详细的环境信息披露规范。其中不仅包括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内容,还应该包括具体的披露方式,将信息使用者所需的环境信息设置为长期披露项目,这样所有上市公司都是在同一口径下披露环境信息,既可以增强披露信息的相关性,便于比较,又可以避免企业披露信息的全线“飘绿”。

(2)建立专门的环境信息披露网站。计算机网络以其更新快传播快的特点,现在越来越受到信息使用者的青睐。但是在我国至今还没有专门的环境信息披露网站,有些上市公司选择在自己企业的网站上披露环境信息,这使得信息非常零散不易查询。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在epa.gov/enviro的网页上刊登着上万家公司的环境数据,同时这些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还使用了EPA设计的污染概况调查表,披露信息清楚集中,便于比较。为了加强对于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监管,全面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我国环保部门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披露调查表,指定专门的网站全面披露企业的环境绩效及环境治理情况。

(3)加大对企业环境信息的关注程度。只有公众愿意去了解企业的环境信息,才能积极推动企业更加充分地披露。发达国家投资者对于一个企业的考察是全面的,对于企业的环境信息有着很高的要求,因为企业如果因为环境问题受到处罚或赔偿,因此会非常详细的计算潜在的经济损失。银行等融资机构在贷款前也会详细考察企业的环境记录,因为这不仅意味着企业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的信誉。因此加强对公众环保方面的教育,使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企业的环境信息,从意识层面推动企业更加完善地披露环境信息。

四、结论

在环境对于人类发展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一个企业是否为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做出应有的贡献,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绩效及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上市公司是该行业中的优质企业,更应该认识到环境问题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自觉披露环境信息,切实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从本文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对于如何更好地披露环境信息,我国企业也做出了一些积极的尝试,比如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环境信息。在对2008年样本年报的研究中发现,皖维高新、云天化、中国石化、新安股份、浙江龙盛、三友化工、柳化股份,中海油服等8家企业在年报附件中加入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并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详细的环境相关信息。这是在年报中披露环境信息的新形式,使得披露的环境信息既集中又详实,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非常便于查询。总的来说,对于像环境信息这样的敏感信息,必须坚持立法与会计准则相结合,从细微处着眼规范,从意识上加强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瑶、王建明:《材料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分析》,《企业环保》2005年第5期。

[2]耿建新、焦若静:《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初探》,《会计研究》2001年第1期。

石油化工环境保护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 科技创新 区域布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内、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我国工业的发展条件和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工业经济效益。

首先是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导致资源性产品价格上升。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内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使我国工业发展依靠进口的程度不断提高。目前我国石油进口量已占石油消费量的40%以上,铁矿进口量已占国内需求量的50%;进口的铝土矿占国内需求的比例为33%,进口的铜矿占国内需求的50%。另一方面,我国工业构成中的重化工业显著提高。1998年以来,资源密集型的重化工业持续高速增长,平均长速度比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高出4个百分点。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比例由1998年的55:45变为2006年的69:31。资源密集型的重化工业的比重上升,加剧了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在资源供给紧约束的情况下,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其结果,必然导致工业生产成本上升。

其次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显著加快。从总体上讲,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现阶段仍然具有劳动力价格便宜的比较优势。但这并不等于我国可以

长期保持低工资水平不变。持续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

我国人口总量已进入低增长时期,城乡青壮年劳动力的比例在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农村、农业和农民政策的不断调整,农民从事农业的收益逐步提高。在这一背景下,工业部门劳动力的供给呈现下降趋势,工业工资水平不断提高是个必然趋势。

三是部分行业的生产能力相对过剩,超出了当前的社会有效需求,其产品难以在市场上得到充分实现,生产能力闲置率超出了合理界限。2002年以来,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并逐步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导致部分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从工业发展的普遍规律看,生产能力相对的过剩,有利于促进竞争,淘汰落后。但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必须是适度的,在利用率低于70%的情况下,将导致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下降、产品库存增加。

四是企业的资金供给条件和人民币汇率不断变化。银行贷款利率的多次上调,加大了企业资金成本;人民币汇率升值,使我国的贸易条件发生新的变化,企业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相对下降。

五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成本在逐步提高。在现代社会化的大生产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是孤立进行的,总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关系中运行的。企业既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也要兼顾外部经济性的要求。利润最大化是有条件的,即在追求出资人利益的同时,也必须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提高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对污染物的治理以减轻环境污染,都会增加工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六是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日益扩大并成为位居世界前列的贸易大国,加之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我国出口产品遭遇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加。特别是通过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技术标准措施,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

上述变化不是暂时的、个的,而是长期的和全方位的。它直接制约和影响到我国工业发展的速度、结构和效益。应对这些变化的根本出路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增长转向集约式增长,使工业发展转移到提高资源配置和运行效益的基础上。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向又好又快的发展。2007年我国GDP比上年同期增长11.5%,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8.1%,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5.9%,居民消费品零售物价上涨了4.5%。这种高增长如果持续下去,有可能转向经济过热,加剧通货膨胀。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规模继续实行从紧控制的政策是完全必要。经济增长目标的合理选择是,GDP的增长率保持在8-9%,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比GDP的增长率高4-5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控制在20%左右。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是生产要素配置的结果,同时又是再生产过程的新起点。我国工业结构的突出矛盾表现在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生产集中度低,生产工艺和技术落后、能源消耗高、严重污染环境的资源密集型中小企业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最近,国务院国资委提出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竞争实力强的大企业集中。到2006年底,国有经营性资产价值达13万亿元,主要分布在石油、石化、煤炭、冶金、电力、交通、通信、军事工业等基础性行业和骨干企业。这种集中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人认为提高基础产业进入门槛,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国有大企业集中抑制了民营资本进入基础性产业,不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从法律上和政策上看,并不存在阻碍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密集型基础产业的障碍,但是民营资本的进入,必须适应资本密集型产业有机构成高、资本投入强度大、技术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相对复杂的要求。

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布局合理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国土辽阔国家的普遍现象。由于自然环境、交通运输条件、市场机制、国际贸易关系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等因素的影响,沿海国家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和经济活动向靠近海岸线的地区集聚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应当坚持效率优先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原则。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应优先考虑不同地区出资者、生产者创造社会财富所做出的贡献,使生产要素利用效率最高的地区保持增长的动力,它有利于为中央财政创造更多的税源,以增强中央政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能力;其次,鼓励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既有利于经济发达地区有充足的劳动力的供应,也有利于不同地区的人口规模与其经济活动规模相适应,平衡不同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第三,鼓励和引导经济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生产能力有序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第四,通过对国民收入再分配进行调节,使各个地区的城乡居民都能够均等地享受到与现阶段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等基本的公共服务。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永恒动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我国目前科技研发与经济发展两张皮、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普遍存在着“只造句,不写文章”的现象。院所通过技术市场向企业转让科技创新成果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大多科技成果未经过工业性中试,其技术的可靠性还有待完善,其经济可行性还需要市场的验证。要使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创新的途径应当采取需求牵引、工程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社会化分工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需求牵引,是指技术创新要有明确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的需求目标,而不仅仅是为了跟踪或发表科学论文;工程依托是指技术创新有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载体,例如我国的神舟载人航天工程等。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一系列的技术创新问题,如总体设计问题,材料问题,制造与安装工艺问题,电子信息控制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仅使工程项目本身获得成功,而且使各个相关的技术得到突破并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以企业为主体,是指企业或其他用户提出技术创新的需求,由企业组织实施,并负责资金的筹措等生产要素的组织。科研院所和大学根据企业提出的技术需求,参与技术创新过程,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在社会化分工的基础上。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应具有系统集成能力和对社会化分工的协调能力。

由于我国工业技术水平与工业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继续引进先进技术仍然是缩小差距的有效途径。例如我国的大型发电设备制造业、冶金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装备、数控机床、汽车生产装备制造、机车车辆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家用电器制造业等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引进技术实现的。与此同时、要改变以往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弊端,在政策上鼓励企业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其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