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南京;饮食文化旅游;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一、饮食文化旅游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使得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相关联的旅游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当下线上线下热门的旅游话题。学者赵荣光把“饮食文化定义为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1],即食生活、食生产、食思想、食事象、食风俗的总称。
二、南京饮食文化资源
1、南京饮食文化资源类型
南京的饮食文化包括京苏大菜文化、鸭文化、野菜文化和小吃文化。京苏大菜历史悠久,受人文荟萃的熏陶,京苏大菜名菜众多,蒸鲥鱼、酥鲫鱼、凤菜心、罐罐肉、炖生敲、素什锦菜、炖菜核、八宝一棵松、松子熏肉、扁大肉酥等都非常有名。南京人鸭的消耗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且历史悠久,有板鸭、烤鸭(北京烤鸭的前身)等,形成鸭文化。南京人素有“一口饭一口草”的传统习俗,野菜中的马兰头、芦蒿、脑等十分热销,形成野菜文化。南京小吃位列中国四大小吃之首,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品种繁多,著名的夫子庙小吃响彻全国,形成小吃文化。
2、南京饮食文化资源特征
(1)底蕴深厚的文化历史。江南自古是人文荟萃之地,不少古诗文中都留下了文人墨客的江南美食情结,读来令人食指大动。如坡的《惠崇江上晚景》中描写到,“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蒌蒿、河豚留下了一段段东坡居士的江鲜情缘。辛弃疾的《鹧鸪天》中描写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率师征陈友谅至潇湘所写》中描写到“马渡江头苜蓿香,片云片雨渡潇湘”,荠菜、苜蓿头等自古就是南京人爱吃的野菜。郑板桥的“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可见鲜笋、鲥鱼也是郑先生的最爱。而在文学巨著《红楼梦》、《儒林外史》、以及《随园食单》、《白门食谱》等书中都有关于南京美食的记载。(2)原汁原味的清香口味。南京是个包容的城市,接纳了五湖四海的人。“南京菜”就是原汁原味、不咸不淡、小资情调。利用时令原材料,体现了菜肴的原汁原味,对成菜的要求是,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淡而不薄,浓而不腻,突出原材料的本味。其风味特点主要表现在口味醇和、咸淡适中、适应面广、原汁原味。(3)出神入化的刀工技艺。南京菜讲究刀工,擅长刀技,技艺高超的厨师,用一把普通菜刀,或雕或刻,或镂或削,可以做出多种花样造型,如月季、、荷花等,在品味这一道道美味佳肴之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雕细琢的工艺品,让人不忍心去下口,不得不感叹厨师出神入化的刀工技艺。(4)古朴淳厚的食俗风情[2]。南京为十朝都会,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古朴淳厚的食俗风情。如南京有正月初八上灯,十八落灯,讲究“上灯元宵落灯面”,是南京人元宵灯节期间的食俗。三月三这天,南京人用荠菜花煮鸡蛋,传说可治头痛。四月初八在南京郊区有吃“乌饭”(青精饭)的习俗。饭是以南天烛(一名青精树)叶捣烂滤汁泡糯米,晾干蒸煮而成,据说人吃了能强筋骨、益气力,被誉为“仙家服食”等。
三、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饮食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目前南京餐饮市场上将饮食与文化结合起来的主题餐厅屈指可数,一些因为定位不明确、菜品和服务不佳,曾经“名噪一时”的主题餐厅已经倒闭或者“奄奄一息”。究其原因是在满足旅游者的基本温饱需求的同时,饮食文化的挖掘比较浅薄,仅从菜肴表面的色、香、味、形,难以深层次的体现文化特色。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旅游者不仅仅只是为了品尝美食而出来旅游,更要满足精神上的文化追求。
2、旅游项目参与性不强
近年来,美食节目大行其道,前有《舌尖上的中国》,紧接着香港明星谢霆锋加盟《十二道锋味》携好友跨界做“厨神”挑动国民味蕾,掀起舌尖之旅。美食制作过程所展现的诱惑不亚于品尝美食,而南京旅游市场上目前能让游客直接参与制作的饮食旅游项目少之又少,旅游项目缺乏参与性,单就品尝美食,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3、品牌营销意识薄弱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经离我们远去,饮食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商品,要有自己的运营方式和商业包装机制[3],在旅游市场上需要品牌营销战略,而目前旅游市场上有品牌辨识度的饭店极少,仅有的几个如“南京大排档”、“狮王府”、“绿柳居”,大部分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缺乏深层次的包装和宣传,品牌营销意识薄弱,不能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
4、地方特色不够突出
苏菜属于菜系,南京菜又属于苏菜的四大代表菜之一,被称为“京苏菜”,地方特色明显。近些年来,许多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纷纷引入外地菜肴如川菜、粤菜等,菜品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口味繁杂,菜肴中混杂了其他菜系的特色,失去了本帮菜原有的味道,游客难以再品尝到原汁原味的京苏大菜,地方特色不再突出。
四、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1、打好文化牌,提升软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南京拥有深厚的民俗饮食文化底蕴,挖掘文化内涵,可以通过对一些神话传说、名人逸事等加以开发利用来提升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在文化上做文章[4]。另外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节庆展、美食节等活动,利用微电影微视频展播、讲解员现身说法讲解美食渊源,图文并茂地呈现出南京的饮食文化风情,把文化注入饮食中,增强南京饮食文化旅游的竞争力。
2、激发游兴,提高游客参与度
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开发一些参与性比较强的旅游项目,让游客能够参与制作美食,体味其中的乐趣。比如在品尝南京小吃蟹黄汤包时,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包汤包的乐趣,品尝汤包时可以告诉游客十二字要领:轻轻提、快快移、先开窗、后吮汤,让游客回味无穷。南京的盐水鸭非常出名,可以在品尝盐水鸭时,引导游客亲自制作盐水鸭,最后作为地方特产带回家乡等。游客在体验制作美食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了美食制作的方法,而且还体验到制作美食的乐趣,提升游客的游兴。
3、实施品牌战略,增强竞争力
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游客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开始追求品牌、质量。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对产品进行包装宣传,提高品牌的辨识度。并利用广告宣传、节庆活动、美食活动如“农业嘉年华”、“南京美食节”等进行大力宣传,打响知名度,塑造出特色鲜明的知名品牌,从而塑造出南京地域的文化名片。
4、挖掘特色,体验地方风味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方特色饮食是经过长年累月、世代相传而形成的,也是地方饮食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人文情怀,传承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让游客体验到当地风味特色饮食,是南京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比如南京人喜欢吃野菜,可以开发别具一格的野菜宴;南京十大小吃非常出名,可以设计专门的旅游线路来品味地方小吃等,把原汁原味的民间菜肴挖掘出来,才能满足当代人寻求回归自然的饮食新风尚。
参考文献:
[1]王健.青岛市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3.
[2]王晓文.试论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以福州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3):112-115.
[3]李双莲.湖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策略
基本原则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语言的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而必须与文化学习紧密结合,对外汉语教师在加强语言训练的同时也必须加强文化知识的教学,以更好地提高学生们的汉语交际能力,这些都已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广泛共识。中文中蕴含着大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因素,如何在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更好地揭示隐藏在汉语背后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并将其传授给留学生,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师必须面临的一个教学难题,也是近些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界同仁热议的问题之一,下文是我的一些初步思考。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
1.随机渗透法
随机教育是指在计划之外的,根据客观提供的教育时机而临时组织的教育。教学中的随机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关注随时变化着的教学情境,发现并捕捉其中隐含的教育资源,并主动利用这些资源来调整教学。这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常用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外汉语老师可以充分采用随机教育法,敏锐判断课堂的教育情景,抓住机会,见缝插针地随机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如在留学生初级班,教师教授完“你好”这个中国人打招呼的常用语后,可以让同学们互相练习,用“你好”相互问候。这时留学生刚刚接触中文,非常有新鲜感,往往跃跃欲试,活学活用,不仅相互间用“你好”互问,而且经常试图用“你好”和教师打招呼。这时,对外汉语教师就可以适时随机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告诉他们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长幼尊卑,强调尊老敬老等,在与年老位尊者打招呼时,需要说“您好”而非“你好”。这样的随机渗透法适用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如对外汉语教师在教授“喜酒”、“新婚”等词汇时可以导入中国礼俗文化,在教授“铁饭碗”、“大锅饭”等词汇的引申义时可导入中国历史文化,在教授《端午节》等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类的课文时可导入中国节庆礼俗文化,等等,甚至可以随机接受留学生们的提问,就他们关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相关问题作出回答。这样的随机渗透导入,既能充分调动留学生们学习汉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原本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鲜活灵动起来,又能增加教学信息量,加深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并最终实现语言教学和文化知识教学间的良性互动。
2.专题讲座法
张占一先生曾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划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两大范畴,他说:“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和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在涉及交际文化的相关内容时,可以采用随机渗透等方法,增加相关背景文化知识介绍,及时为留学生扫除语言使用交际中的障碍。但对部分中文程度较好、对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或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的留学生们来说,他们更渴望学习中国文化中的知识文化部分,这时,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随机渗透法已无法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对于这部分留学生来说,“专题讲座法”,即按专题组织教学就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就留生们普遍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灵活开设专题讲座,如专题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礼俗文化、传统服饰、园林文化、文房四宝等;或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播放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片等。专题讲座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就某些专题展开深入讨论,让留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人某些方面。该教学法在知识性文化教学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
3.跨文化实践法
汉语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主,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还要有意识地充分合理利用好留学生们的课外时间,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为留学生提供跨文化的语言实践机会,将课堂教学自然延伸至课外,以帮助留学生消化、巩固和拓展课堂教学所学内容。比如可以鼓励留学生多交中国朋友,更深入地走入中国人的生活,等等。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一直实施的“1+1”项目即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该项目的主要内容是给每位在我校学习的留学生介绍至少1名以上的中国学生作为学习伙伴,在课外时间结成对子互助学习。这些中国学生不仅可以为留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而且可以为人地生疏的留学生提供生活指导,更是他们课外跨文化语言实践练习的主要对象。当然,跨文化实践法也可以通过组织留学生游览、参观本地的一些博物馆、展览馆、风景名胜地、名人故居等活动来实现,以便让留学生更多、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较之单纯的课堂教学,跨文化实践法将课堂上的自觉学习和课下自然习得结合起来,既为留学生提供了更为鲜活纯正的汉语语言环境,又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汉语实际交际和运用能力,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国情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4.专题研究法
专题研究法是指引导或鼓励留学生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一专题展开独立的专门研究,并撰写论文。该法对那些中文基础好、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又喜欢独立思考的留学生尤为适用。我们曾在我校“2+2”中外合作办学②留学生毕业班中实施过这一办法,成效比较显著。2009年5月,我校第一届“2+2”中外联合办学项目班留学生面临着毕业论文选题。该班同学的专业为汉语言文学,且已在韩国高校和我校分别学习了2年汉语,对中国的语言和文化都已有了相当程度的掌握。因此,我们在指导他们做毕业论文选题时,积极鼓励他们利用精通中、韩双语的优势,在老师的帮助下,作中、韩传统文化比较研究。最终,有5名留学生做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选题,他们在老师的帮助下,或就中韩饮食文化、节日文化、酒文化、民俗文化等做比较研究,或探析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在韩国的流传及其对韩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发现,这种专题研究法可以充分调动留学生在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动性。留学生通过专题研究,对中国文化的某一方面作详细深入而理性的思考,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用中文完成了约5000字的本科毕业论文。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加深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材施教是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当前,国内高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大多依据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或专业将留学生划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对外汉语教师首先必须正视不同班级间汉语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这一现实,在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时充分顾及留学生个体间汉语水平的差异,针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汉语学习者,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初级班、中级班的同学,可以多采用随机渗透法或跨文化实践法,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介绍交际性文化,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为辅,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汉语,学好汉语,扫清语言交际障碍。而对于高级班或学历班的同学,则可多采用专题讲座法或专题研究法,注意增加文化课教学的比重,重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识文化部分,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其次,同一个留学生班级里的学生可能会来自多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个体之间也有着差异。教师应注意到这种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差异,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弥补不足,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汉语水平。
2.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既符合人的基本认识规律,又符合语言学习规律。语言教学是有层次的,文化的导入与语言教学一样也是有层次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时,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导入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交际文化到知识文化,循序渐进,逐渐扩展文化的范围和深度。比如,一般来说,初级水平的留学生刚刚踏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文化环境,对他们来说,如何实现跨文化环境中的无障碍交流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此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需求,在教学中重点导入交际性文化,增加背景文化介绍,为留学生跨文化交际扫清障碍。可多介绍一些像去商店买东西、打电话、就餐、去图书馆借书等交际性的文化背景,多介绍中国人的习俗文化、饮食文化等,让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日常生活模式。而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到中、高级阶段,教师就需要逐渐增加教学中知识文化的内容和比重,增开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开设专题讲座,介绍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思维习惯、历史文化等,甚至直接鼓励留学生作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专题研究。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都不可能是绝对有效的。所谓“教无定法”,只有时刻保持警觉,在看似平常的教学环节中,注意捕捉和创造教育机会,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针对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灵活选取恰当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张占一.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22.
【关键词】精品视频公开课;网络公开课;教学录像;比较研究
一、引言
全球大学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运动始于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启动的“开放课件”(OCW)计划,计划将该学院的全部课程资料都在网上公布,随后,耶鲁、哈佛、牛津、剑桥、英国开放大学等世界名校纷纷加入。由于语言障碍,世界名校的网络公开课开始并未受到中国学习者的重视,在中国开放教育资源联合体(ChinaOpenResourcesforEducation,CORE)的努力下,2010年底,互联网资源分享平台Very CD与字幕组“人人影视”介入,前者提供课程资源和平台,后者负责将课程的英文字幕翻译成中文。2010年11月,网易公开课启动,整合了麻省理工、哈佛、牛津、耶鲁、剑桥等国外名校的网络视频,2011年1月,网易加入国际开放课件联盟(OCWC),视频公开课火速成为各大网站搜索热点、各大论坛讨论的焦点,利用这些网络视频资源学习的“淘课族”也悄然出现。国外网络公开课的盛行给国内传统高校课堂带来的冲击不言而喻,促使我国教育部门和高校做出反应,2011年3月,复旦大学与网易合作启动网络公开课,2011年5月,教育部正式启动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同年9月,国内多所高校首批2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在爱课程网(http//)、中国网络电视台和网易上推出,几天内就获得数千名网友的点击和热议。2012年2月8同,高教司了《关于开展2012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荐工作的通知》,决定在“985工程”高校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学校范围扩大至“211工程”高校及少量具有鲜明学科特色优势的高校,计划“十二五”期间将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2011年首期建设100门,2012—2015年建设900门。我国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仍在进行当中,目前只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而“好不好”还需要长期建设。将精品视频公开课与国外网络公开课进行比较研究,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研究框架
论文拟对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网易上国外网络公开课的教学录像进行调查研究并做比较分析,研究框架的设计基于两个方面:第一是依据相关政策文件的规定,比如《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指南》中规定精品课程网站提供至少3位主讲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在内)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国家精品课程上网技术标准》对录像环境、音频素材采集的技术要求、视频素材采集的技术标准和视频上网标准进行了规定。为配合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布了《视频公开课拍摄标准》,2012年2月将其修改为《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该标准对教学录像的时长、录制场地、课程形式、录制方式及设备、片头与片尾、技术指标、视音频压缩格式及技术参数和外挂唱词文件等进行了具体明确的规定。第二是分析有关学者研究的视角和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精品视频公开课教学方法、内容设置、课程选题、拍摄与后期制作技术、支持服务等方面。依据以上两点结合网络课程的基本特点设计本调查的研究框架,其中一级指标有3个,分别是教学录像基本情况、教学活动和摄制技术,并分解出12个二级指标进行具体观察,研究框架见图1。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对爱课程网。中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网易公开课:上的国外网络公开课进行浏览、学习,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4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30门国外网络公开课,这些课程的链接均有效。
1 基本情况
(1)教学录像的数量及分布
由于精品视频公开课中有些课程的教学录像正在陆续上传中,抛开未上传的教学录像不计,平均每门7.46个教学录像。国外网络公开课平均每门28.3个教学录像。
精品视频公开课中教学录像分布相对集中,最多15个,最少3分。《关于开展2012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荐工作通知》规定每门课程至少5讲,有43.90%的精品视频公开课中有3-5个教学录像,10个以上的只占17.07%。国外网络公开课中,教学录像最多的是密歇根州公开课《平面设计》,有119个教学录像,教学录像数量主要分布在10-30个之间,见表1。
(2)共享性
视频公开课具备较强的公开性和共享性。在国外,网络公开课全部课程资料都在网上公布,让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任意网络使用者都可以免费使用。网络公开课中的教学录像可通过在线播放和下载两种方式供用户使用,在线播放比较方便,但需要线上观看,共享性受到限制。下载能够支持线下学习,有较大的用户需求。调查显示,精品视频公开课所有教学录像只能在线播放不能下载,且没有提供课程相关材料,共享性较差。国外网络公开课所有教学录像均能在线播放和下载,共享性强,见表2。
2 教学活动
(1)课程选题
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定位是“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其受众不仅包括大学生,还包括社会公众,因此,精品视频公开课选题的特点是融知识于生活、艺术与基础科学之中。弱化知识的深度,强化科普性、通俗性和趣味性。由于通识类课程受众面广,所以前期建设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多为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通识类课程,特别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受网友关注与追捧的也足这类通识类课程,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小玲老师主讲的《演讲与口才》、湖南大学袁涤非老师主讲的《现代礼仪》以及浙江大学董平老师主讲的《王阳明心学》等。中外网络公开课选题比较见表3,可见,精品视频公开课中通识类课程所占比重较大。
(2)内容设置
精品视频公开课抛开了教案、讲稿、电子课件、参考资料和在线讨论等一系列教学支架,课程形式统一采用单一视频形式,教学内容的设计成为一门公开课成败的关键。调查发现,精品视频公开课主讲教师一般都是直入主题,没有对课程性质和基本情况进行说明。国外网络公开课上的主讲教师都会在第一节课上花大约20分钟的时间介绍课程开设的目的、会以怎样的形式上课、作业布置以及如何进行考试等。精品视频公开课要求每一讲为一个专题,专题内容尽量独立,又要保证整个课程的系列性、逻辑性和完整性。调查发现,精品视频公开课基本上都能达到上述要求,但由于教学录像数量不多,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比如在武汉大学赵林老师主讲的《古希腊文明的兴衰》中,李筱彤等网友就指出“很期待老师继续上传后面的古罗马和基督教文化,上传一个完整的课程,现在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只有开头”。在华南理工大学许勇老师主讲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中,杨俊山等网友都表示“视频有点少,希望能多出一些”。国外网络公开课并不是集中录制的,而是建立在正常的课程教学之上。按照学期的课程进度进行拍摄制作的。所以课程内容显得更加完整、丰富,更加全面。
(3)教学方法
精品视频公开课致力于展示中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因此精品视频公开课要关注教学方法的设计。调查发现,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国外网络公开课大多采用讲授法。同样采用讲授法,在精品视频公开课中,教师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注重讲解的层次性和逻辑性,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显得沉闷、没有生气。在国外网络公开课中,特别是受到网友关注和热捧的公开课,比如哈佛大学TalBen Shahar主讲的幸福课、哈佛大学Michael J.Sandel主讲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耶鲁大学Paul Bloom主讲的《心理学导论》以及耶鲁大学Shelly Kagan主讲的“哲学一死亡”课,课堂教学非常灵活,在讲课中或通过最近发生的事引入课堂、或以幽默而风趣的聊天形式进行授课、或采用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教学方式,开篇抛出两难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授课过程中经常能够听到学生会心笑声,课堂开放、自由且气氛活跃。
(4)师生互动
教育是师生交流的过程,交互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特征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精品视频公开课应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比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师生对问题的讨论,教师对学生的接受、提出意见等。调查发现,在精品视频公开课中,有82.93%的教学录像没有交互,只有少数课程安排了交互环节,比如暨南大学张世君主讲的“红楼梦的艺术空间”中,教师会在课程结束前留一些时间回答学生的提问。北京师范大学于丹老师主讲的“千古名月”中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也会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国外网络公开课中,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注重师生交互,教师习惯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程,在讲授过程中采用开放、思辨的问题,有时即使没有让学生回答问题,但是巧妙的设问、幽默的语言,让学生沉浸在课堂之中。
(5)支持服务
“淘课族”利用网络公开课资源进行学习,学习者和教师处于时空分离的状态,其实质是一种远程学习,学习者面临更多的学习困难。这些困难不仅包括学习上的,而且还有技术上的和情感上的等,比如,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的疑惑需要得到解答,学习者在线学习遇到的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帮助以及中国学生特有的对教师以及学习同伴的依恋等。精品视频公开课采用单一视频形式,没有其他资源支撑,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很难从别处获得帮助。比如,有网友在课程讨论区中提出对某个问题的疑惑,但没有人回帖帮他解决这个疑惑:有的网友发帖说视频不能在线观看,希望获得帮助,也没有人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国外网络公开课除了提供教学录像的下载外,很多课程特别是理工科类课程都提供课件下载,比如哈佛大学David J.Malan主讲的《计算机科学cs50》,耶鲁大学PaulBloom主讲的《心理学导论》,斯坦福大学Alan Cannistraro主讲的“iPhone开发教程(2010年冬)”都提供课件下载。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精品视频公开课讨论区中鲜有网友参与讨论,即使有个别网友发帖,但大多是非学术性内容,主要是对课程的评价。国外网络公开课中参加讨论的网友较多,而且学术性贴较多,很多网友围绕课程内容进行讨论,比较深入。
3 摄制技术
(1)教学环境
《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对视频公开课录制场地、光线等环境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网络公开课教学录像的教学环境有三类,第一类是演播室或礼堂,光线均匀、亮度适中,多媒体演示较为清晰,录制的效果最好。第二类是经过布置的普通教室,比如对普通教室黑板、讲台和墙面进行布置,安装窗帘,录制效果较好。第三类是普通教室,光线不均匀,多媒体演示不清晰,特别是学生镜头容易出现逆光等现象等,效果较差。调查发现,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教学录像大多在演播室或礼堂录制,保证了画面质量,国外网络公开课的教学录像录制在三类教学环境上分布比较均匀,见表4。
(2)画面清晰度
画面清晰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讲解画面的清晰度,二是多媒体演示画面的清晰度。由于视频所占空间大,要实现网上传输必须对视频进行压缩,这就降低了教学录像的清晰度,特别是多媒体演示画面,如果在讲解画面中包含多媒体演示画面,那么很难保证多媒体演示画面能清晰展现。精品视频公开课对视频技术指标做了明确规定,保证讲解画面清晰度。在制作的过程中,各校都将多媒体演示通过截图的形式展现,将多媒体演示画面从讲解画面中独立出来,保证了多媒体演示画面的清晰度。另外,精品视频公开课提供了三条线路,第一条线路清晰度最高,对网速要求较高,如果网速跟不上可选择线路2或线路3。国外网络公开课中的教学录像讲解画面和多媒体演示画面清晰度都一般。
(3)声音清晰度
精品视频公开课不以图像作为主要展示对象,声音才是呈现教学信息的主要渠道,《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对教学录像的声音做了具体的规定。调查表明,精品视频公开课中的声音都比较清晰,偶尔有几部教学录像有少量噪音,但仍能听清,而且加上字幕,不会影响观众理解。国外网络公开课是英语授课,配有中英文字幕,即使有些视频有噪音也不影响观众理解,但观看字幕影响观众理解速度。
(4)拍摄技术
中外网络公开课中的所有教学录像色彩还原较好,未出现偏色,且镜头切换过程中未出现色彩的跳跃。教学录像采用电视手段呈现教学内容,应该具备电视特点,能够吸引观众观看,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在拍摄中应采用多机位拍摄。《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明确提出“采用3个机位以上进行拍摄”。调查结果表明,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及国外网络公开课基本上都是使用2个以上机位拍摄的。
(5)后期制作
后期制作是将拍摄的素材进行剪辑,删除与教学主题无关的内容,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并具各一定的艺术效果,符合观众的视觉心理。因此,一部好的教学录像必须进行后期制作。《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对片头、剪辑和字幕等做了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对多媒体演示画面做了截图处理,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后期制作比较精良。国外网络公开课中的多媒体演示内容大多做了截图处理,有些课程则充分利用电视手段进行展示,比如圣母大学的“你会为什么而奋斗?”完全采取纪录片形式对不同的人进行采访。新西兰国立南方理工学院《英语强化课程1》在讲解过程中加入了大量情境剧,强化英语的实践应用。
四、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后续建设的建议
我国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前期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促进高校加强优质资源建设。目前只建设成20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距离“十二五”末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后续建设要加快建设步伐,提高建设质量,提升社会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增强高校社会服务功能。
1 适时转变选题类型
前期建设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选题多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通识类的课程,内容为课程中的某个专题。由于精品视频公开课面向社会公众,这类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通识类课程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学习起来也较为轻松,这有利于精品视频公开课的传播。专题短小,灵活性强,便于短期内集中建设。随着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深入,课程的选题应当适时地实现两个转变:(1)与国外网络公开课相比,我国精品视频公开课中通识类课程比重过多,所以后期建设应该从通识类课程转向普通课程或专业课程,这需要教师在讲解专业的学术问题时做到科学性和通俗化、趣味性的完美结合。(2)从专题转向课程或讲座,课程更加全面,内容更加丰富,能让学生的学习更系统。讲座内容精炼,选题前沿,观点突出,形式活泼,能够满足较多人的需求。
2 转变观念,增强共享
国外有开放办学的传统,免费将全部的课程资料如教学录像、教学大纲、课堂笔记、电子课件等放在网上,任人分享。在我国,精品视频公开课这种形式还存在观念上的障碍,首先是如何看待精品视频公开课存在价值的问题,实际上,教师通过视频公开课可以积累声望,学校也可以借此提高影响力,正如耶鲁大学公开课程中主讲心理学的保罗·布鲁姆所说,视频公开课是耶鲁建立“世界学术霸权”的大计,是大学服务社会、传播知识、引领思想和价值导向的体现。其次,在精品视频公开课中,授课质量和教学水半直接置于全国甚至全世界同行的评价和比较之中,很多教师对此比较陌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3 突出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效果
第一,加强内容设计。精品视频公开课和普通课堂教学不一样,它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这些学习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和学习经历,精品视频公开课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这就需要课程内容设计者能够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学习内容的设计。
第二,调整授课方式,增强师生交互。精品视频公丌课采用单一视频形式,整个教学过程不可避免地会以教师控制为主,但这不意味着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都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听讲,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如果调整授课方式。讲授课也能非常精彩。首先,教师可以凭借个性和人格魅力吸引观众的目光,比如耶鲁大学死亡课的主讲Shelly Kagen教授,面容清瘦,盘腿坐在讲桌上侃侃而谈。在精品视频公开课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具有个性和个人魅力的老师。比如“中华饮食文化”的主讲赵荣光老师,身穿长衫,满头银发,戴着一副眼镜,一个讲台,一块黑板,行云流水的粉笔字,讲解中引经据典,让人耳目一新。还有“千古名月”的主讲于丹老师,丰富而优美的语言,给人以美的意境。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语言技巧吸引观众,比如幽默的语言,交互式的对话风格,在教学中通过开放而思辨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对知识内容形成深层次的理解。
4 组建专业团队,打造精品工程
精品视频公开课要真正成为“精品”必须组建号业团队,群策群力,发挥各自优势。当前,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制作有两个相互独立的团队,一是课程团队,主要负责上课,另一个是制作团队,主要负责摄像和后期编辑。两个团队往往互相不了解,课程团队不熟悉电视的特点和工作方式,制作团队也不了解课程团队的意图,给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专业团队要包括学科专家、教学专家,主讲教师和录制人员,在录制前需要相互沟通。当前精品视频公开课的主讲多为国家精品课程或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这些教师有着较高的学术造诣,但不一定是能够把课讲得最精彩的人。他们可以作为学科专家对课程内容进行指导,起着编剧的作用。教学专家进行教学的设计,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起着导演的作用。主讲教师是演员,他们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上有自己的特色,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录制人员按照《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标准》进行拍摄和制作,能够根据学科专家和教学专家的意图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并用电视手段对教学内容作补充。
5 关注受众需求,建立支持服务体系
“淘课族”利用精品视频公开课进行学习与在校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很难从身边人群中获得帮助,如果不及时地给予解决,会导致学生无法继续学习。精品视频公开课倡导“优质教育资源、优秀教学团队、卓越教学方法”,但对服务却关注较少。精品视频公开课除了强调课程建设还要关注受众需求,建立支持服务体系。可为每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立一个资源型学习网站,主讲教师可将教学大纲、电子课件、案例、参考文献等与课程一起公开,并设立讨论区,主讲教师和教学团队在网上答疑,学习者也可以用这个平台进行互动,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学习心得,这样能够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