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七年级数学上册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
本学期又将过去,可以说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中度过了这一学期的时光。总体看,我能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为了克服不足,总结经验,使今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如下总结:
一、认真备课。备课时,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十分有用。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本学期,我除了在课堂上多照顾他们外,课后还给他们耐心辅导。
首先,我通过和他们主动谈心,了解了他们家庭状况,找出了其中的原因,并从心理上疏导他们,拉近了我们师生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建立了自信心;
一、一味“以后再说”好吗
七年级上册教材在第133页讲“角”的时候,前面没有任何铺垫,就说如何去作一个角,标题是“探究”,教材直接告诉你怎样利用直尺和圆规,去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实际上,是利用尺规,作出了两个全等三角形,来做一个与给已知角一样大小的角,教材又不能讲出理由,学生自然要问:“凭什么呀?”至于说为什么要这样做,新教材“以后再说”;又如:教材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已知两边求第三边范围”类型题中要用到“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及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等,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只好先告诉结果,至于原因,“以后到了不等式再说吧!”。教数学,在教“是什么”和“为什么”中,更多的应是教给学生“为什么”,然后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来解答这个“为什么”,而不仅仅教给学生“是什么”,但是在七年级的新教材中,有很多时候在说“是什么”!我们总不能说:“孩子们,别问了,以后再说好吗!”;教材在知识体系“螺旋上升”中间,总想做一做,看一看,讲一讲道理,但又雾里看花,又讲不透,当时也无法讲透(总不能用未学的知识来解释吧!),这中间间隔的时间又长,难道这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吗?
二、实验求证的成份是否太多
再如我们在讲几何时,将这两个角撕下来,叠在一起,看它们是不是一样大?这很好,学生有时候很愿意这么做,但是问题在于,教材的要求常常就到此为止,不对理性的分析做太多的要求,又如让学生写一些数的规律,我觉得这都是可以的,学生也愿意做,他们也可以从中体验到某种成功,但是这些知识在我们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什么?是到此为止吗?所以,对于数学内容的取舍和顺序调整的理由,我们重点关心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教的是什么?数学知识和方法到底有没有内在的顺序性?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和结构性到底是不是客观存在的?我更害怕的是,学生形成一种想法:老师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别多问,问了也解决不了,作为老师来讲,最害怕学生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
三、教材的通俗化可能让学生误解
1、第五章平行线的定义,是通过转动两根木条来说明。我们知道,定义在数学中是严谨的,容不得含糊不清,教材如此处理,使学生难以把握定义的内涵.我认为定义应该用黑体字表示出来,并明确要求讨论,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笔者非常震惊地看到教材的叙述为:“把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组”,这句话仔细推敲,其实没有错(因为文中有一个有针对性的实例),但极易让学生误解“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产生错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老教材“二元”是针对整体而言的,而新教材的“二元”是针对各个方程而言的,所以方程组可能会出现“两个,三个,四个”未知数,教材刻意追求通俗化,直观化,然而编者的意图没有实现,反而使学生误解,对于这样的概念不如明确给出,不要半遮半掩的。
2、教材的举例有时不太恰当,七年级下册教材第32页,举例说明平移是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时,列举了“利用计算机画出一个图形,把它复制后粘贴到当前的文件中的另一个位置,实质上就是平移”,这一举例实属不当,其一,举例应就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烂熟于心的实例,“复制”,“粘贴”这两个命令及其实质,全国的中学生是否人人用过,这很难说!其二,计算机中的复制命令,就是将当前文件中的图片放置在计算机的“剪贴板”中,然后利用“粘贴”命令,在当前的文件中再现放置在“剪贴板”中的图片,这个过程看起来就像图片发生“平移”现象,并非教材中所讲的“实质上就是平移”之说。
3、下学期第168页12题,“任意找到一个正数,如1234,利用计算器对它进行开平方,再对得到的平方根进行开平方,如此进行下去,你有什么发现?”,这句明显有误,应改为“再对得到的算术平方根进行开平方……”。
四、严格的“逻辑推理”到底要不要
第七章三角形“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内角之和”的性质时,没有严格的证明过程(其实证明也很简单),只是让学生用量角器来做实验。我们知道,在数学上除了公理之外,所有的定理都必须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之后才能运用,而这种用实验代替证明,是逻辑推理上的一大忌讳,也给教师在判断学生的错误与正确之间无法统一标准尺度,也为将来持续发展学习埋下隐患。此外,在作业中极少出现对基本概念的讨论题。从教学中我深感学生学完三角形一章之后,对概念仍含糊不清,这与教材的编写有脱不开的关系吧。新教材中始终贯穿“学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但是,学有用的数学总不能失去科学理念和理论思维的培养吧!
五、教材的编排缺乏科学性
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一味追求新颖感而忽略知识的连续性,下面举4例加以说明:1、武汉市七年级《科学》在第一章开始学习“光的反射与折射”,“科学记数法”,“线段和角的表示”,涉及“垂线”与“角平分线”的概念,但“线段和角的表示”与“角平分线”的概念在七年级数学下学期才开始接触,“科学记数法”在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的末尾才学习,不少科学教师不好点明“法线是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角平分线”的实质,更有几个科学老师硬是逼着数学老师提前讲授了上述概念,才开始自己的教学。2、式与数是一个整体,也有区别。而整式的内容放到八年级上册讲就不大妥当了。由于式与数的概念没有交待清楚,在讲等式的性质和不等式的性质时就会感到困惑。类似“1
一、教师、学生和家长思想上的衔接
不少教师认为学生到了初中本来有的学生的基础不太好,初中知识点又多又难,所以不少学生成绩不好。这个观点有点片面。有句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作为老师一定要用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我想每位学生都会有进步。作为家长一定要自始至终关心、关注小孩各方面发展,要把小孩当成自己的朋友,根据小孩的特点来教育他。对于学生自身加强修养,通过不断努力,数学成绩会取得不错的进步。只有这三方共同努力,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学习方法与学习品质的衔接
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要教师去培养,尤其对初中生要有责任心和主动性,有钻研精神和毅力,有合理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里有几点认识:1.仅靠兴趣支持学习还不行。要教育学生要有理想和期望,用理想来支持学习,责任心和钻研精神才能保持长久。2.重视预习,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对后面的知识了解、提升创造了可能。七年级学生基于小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多做练习,课本成了“习题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预习、复习和小结,适当选读课外读物,培养兴趣,开阔视野。3.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技巧。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在所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一开始要以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准备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改正。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
三、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小学时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初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因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中小学教师互相了解教法。学校间组织中小学有关数学教师经常性地互相听课,共同研究教学方法,让中学的教师了解小学的教学方法,小学高段的教师了解中学的教学方法,互相取长补短,为学生的平稳过渡创造条件。2.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动手操作,改进教法。学生进入中学后,需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但七年级新生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如果刚一进入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一下子讲得过多、过快、过于抽象、过于概括,而仍要尽量地采用一些实物教具,让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逐步向图形的直观、语言的直观和文字的直观过渡,最后向抽象思维过渡。
七年级上册中提供了许许多多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怕麻烦,不能只停留在老师讲,而不让学生动手操作。如果老师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做一做,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并且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是个资源库,我们要挖掘和善用身边的资源,加以拓展整合,使教学内容丰富起来。数学思维是由数学问题开始的,教师针对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巧妙地提出问题,把学生领入问题的情境中,往往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探究规律这节课,我就充分地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搭一个正方体需要几根火柴棒,搭二个、搭三个……搭n个这样的正方体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呢?通过这些实例,使同学们能够较好地掌握。可以说,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教学要求和教材的编写都重视了直观到抽象的衔接问题。以有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为例,运算法则的归纳与概括之间均安排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实例,同时,均借助了小学生所熟悉的线段图来直观地描述实际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法制教育;教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120
当前,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以上,其中15-16岁的少年犯罪又占青少年犯罪的70%以上。15-16岁正是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二学段(7-9年级),正是学生成长的黄金时期,如何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成为我们教师忧心、揪心的问题。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调查统计结果表明:青少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是其自身的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因此,我们在对青少年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呢?这是当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所任教的科目是数学,但是,笔者在上课过程中除了教给学生数学学科必备的知识,还要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传授一些适合学生的案例。笔者认为: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制观念、行为习惯的养成等,不只是班主任、政治教师的责任,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因此,在各科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契机,适时渗透法制教育,会大大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认识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无时不有、无时不在。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法律法规资源,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渗透法制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还可以增强数学知识与社会、法制三者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这样,我们既完成了法制教育的任务、实现了法制教育的目标,又能更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提高数学学科的教学效果,实现法制教育和学科教学的双重目标。
二、研究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根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充分挖掘与本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找准法律法规知识的渗透点和切入点,然后按照科学融入、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达到潜移默化教学效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地、快乐地接受法制教育。如在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1.4有理数的乘除法教学时,在“多个有理数相乘”法则中,“多个有理数相乘,只要有一个因数是零,结果就是零。”笔者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渗透。“一个人的人生千万不能乘以零,否则你的一生就等于零,如果一个人一旦染上就相当于将你的人生乘以零。所以,同学们千万要拒绝,远离,莫让你的人生乘以零。”通过循循善诱的教诲,学生三年的时间能够在思想上坚定地拒绝,防范。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遵纪守法,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学生在校期间与教师接触的时间最长,教师的思想素质、道德观念、言行举止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知识,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并用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增强依法执教的法制意识和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严于律己、言行一致。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教育。
四、找准法律法规知识的渗透点和切入点,进行科学渗透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元素,寻找法律法规知识的渗透点和切入点,认真研究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然后进行科学渗透。在进行八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15.3《分式方程》一节时,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的教学对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七条行人、非机动车、拖拉机、轮式专用机械车、铰接式客车、全挂拖斗车以及其他设计最高时速低于七十公里的机动车,不得进入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限速标志标明的最高时速不得超过一百二十公里;又如,在进行九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7章《测量旗杆的高度》数学活动时,可以在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测量旗杆的高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旗。第十三条升挂国旗时,可以举行升旗仪式。举行升旗仪式时,在国旗升起的过程中,参加者应当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并可以奏国歌或者唱国歌。全日制中学小学,除假期外,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又如,在教学八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0.2《数据的波动》一节时,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角》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这节内容主要是认识角及角的表示方法,能准确使用度、分、秒表示角的度数。
由于角是我们生活当中经常接触的平面缀瓮夹危那么我就找到了本节课的切入点,由生活当中与有关角的实物进行导入,三角形的屋顶、张开的圆规、剪刀、楼梯的拐角,挂钟上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既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角的印象,又给七年级的学生带到一种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情境之中。
来到牧牛中学,接触了生本课堂四步教学法,结合此种教学方法应用于《角》这一节课当中,让我感受到其中的优势与奥妙。于是,想借此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
第一步,前提预设。每节课之前都会安排一名同学作为小先生向大家做课前展示,可以是对前面的复习,也可以是针对本节课相关的才艺小展示,在《角》这一节课当中,小先生是利用教具五棱柱让学生观察上面的平面几何图形,同学说到了矩形,五边形,点,线段,既而大家观察到了角,也间接的为本节课埋下了伏笔,为教师导入新课做了很好的准备。此为第一妙。
在小先生完成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勇于观察,总结,学会表达。小先生也得到了谦虚接受同学指正的机会,这也是数学上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第二步,目标解读。借着教师引导的情境来到了《角》的世界,由一名同学大声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适当讲解,使得学生更加明确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及重难点,俗话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学生都准备好了,那接下来的教学自然水到渠成。此为第二妙。
第三步,合作学习。作为又是班主任的我,把班级分为八个学习小组,每四人一组,每组同号学生知识水平相当,一号为组长,三四号成绩稍微落后一些,这种分配也是希望各小组都能有效地进入到学习讨论中去,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借着导学案上老师给提供的自学参考,由组长带领组员进入自主学习,合作研究得出方法,结论。发现共同的问题老师集体讲解,大大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比如在《角》这一课中,同学们对希腊字母比较陌生,那老师就可以引导集体学习,朗读书写,看着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上来,作为老师的心里,欣慰,满足。这样的课堂老师上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愉快。
《角》中,第一个需要大家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是“如何从两种角度定义角”,在讨论过程中就会发现有的同学能很好的从多角度想问题,有的同学只能想到一种,经过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后,大家几乎都能明白“如何从静态定义角”“如何从动态定义角”,形成一个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完完全全的把大家的学习状态调动起来,一个愉快活跃的课堂氛围立刻显现出来。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可深入到各小组当中,参与学习,参与讨论,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将传统的课堂化身为“学术研究小天地”。讨论完成之后,由各组代表向老师汇报讨论成果,鼓励三四号同学发言、展示。这一过程中是教师对学习成果的验收,又是教师及时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掌握新知的有效途径,做到“放的出去,拉的回来”,收放自如的掌控课堂,让学生不偏离课堂重心。这也是生本课堂四步教学法的优势所在。
第四步,课堂反馈。前人经验,数学的有效学习离不开做题,在学习了新知之后,如何知道学生的掌握程度,如何判断大家的盲区所在,于是针对本节课的适当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角》中这一环节,导学案上我设计了六道习题,从难易程度上看,由易到难,让学生初尝学习的喜悦后勇于挑战自己,层层递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知识点上看,能很好的帮助消化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基本做到一点一题,最后提升,在最后一题的设计时,小试牛刀,“3时整,钟表的时针和分针构成多少度的角?4时呢?3时30分呢?”将数学问题又回归到了生活当中,与激情导入新课时遥相呼应,恰到好处的再次渗透大家,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即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