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唐代诗人王维的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范文第1篇

打个比方,五言古诗就像是古诗围坐在五言的餐桌边,有时候是六七个人,有时候是十二三个人。大家聚在一起,说文解字,喝酒吃肉。李白在《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这首五言古诗中写道:“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讲了几句话,人家肯留宿了,还拿出美酒款待。看来没什么吃的,除了酒。所以不一会儿斗酒之最的李白就醉了。酒仙赶了一天的路,风尘仆仆,不能餐风饮露,肚子怎么不饿!

而在李白的另一首《月下独酌》里,就只能光给李白喝酒,别说是肉,就是萝卜干也不能给他吃。朋友也不要去看他,让他孤身一人在花下,只有一壶酒,如此方与朋友亲近。这个时候还以菜佐酒,则太俗了。月光素盘,李白用月光下酒,情不自禁吃得太饱,为了帮助消化,就载歌载舞了。《月下独酌》是一个诗人的吃,吃得有声有色个性鲜明,尽管无肉,也不会大醉。所以说,李白的诗潇洒飘逸,只见酒不见下酒菜。

而在杜甫那里,菜比酒重要,所以说杜甫是位现实主义大师。浪漫主义的酒,现实主义的肉。李酒杜肉,但杜甫常常没有肉吃,一如孔子。肉是大荤,在古代,韭菜叫小荤,杜甫吃不到大荤吃小荤,就在他的五言古诗《赠卫八处士》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吃小荤时的“惊呼热中肠”:漠漠的夜雨里,从院里剪一把韭菜来炒着吃,尽管寒酸,但意境多美。“夜雨剪春韭”,这是美食的千古名句,杜甫是唐代头一名美食家。“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杜甫的酒量比李白小多了,因有了“夜雨剪春韭”这一份美食的心境,也就得到超常的发挥。

王维呢,这位诗人好像一喝酒,就会跑到露天,热爱山水的本性暴露无遗。王维不是“置酒长安道”,就是“下马饮君酒”,有点“吃里扒外”。也正靠着这点“吃里扒外”,安史之乱后才逃出了惩罚。最穷的诗人是孟浩然,又馋酒,所以只得常常登高,“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就是为了看有没有人送酒来。最静的诗人是韦应物,“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这静得有人情味,有酒同喝,有福同享,悄声细语,温暖人心。与“安得广厦千万间”不分上下,只是度数不同。一个是烧刀子,一个是陈年花雕。

七言古诗像张长条餐桌,来喝酒吃肉的人多了一些。最知足的是韩愈,“床铺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退之无力擒虎,就退之赏景,山红涧碧,不改其乐。“山红涧碧纷烂漫”,烂漫的青春呵,韩愈像吃青春饭的。白居易不但租到了便宜的房子,还能出入皇宫禁院,《长恨歌》就是他见到的流动的华宴。唐代诗人中,白居易的笔写得出富贵气,“玉楼宴罢醉和春”,这类句子,李贺、贾岛是写不出的。因为他们没有这方面的饮食经验。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古诗是我国悠久诗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学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爱国主义情感,懂情懂意,并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诗。在我国,诗从《诗经》始,可以说是历史悠久。诗人各朝各代各时期都有很多,尤其是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作的内容也包罗万象,题材不拘一格,特别令人称道的是其高超的技巧,一词一句都经过千锤百炼。在悠久的诗文化中,古诗是一朵奇葩,它意境优美,含义隽永,语言形象,韵律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教育应特别注重古诗教学,意在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教学从小学开始,学生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小学古诗教学。那么,对于蕴涵着优良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历朝历代都有好多爱国诗人,他们的很多诗篇都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如南宋诗人陆游、抗金名将岳飞、爱国主义诗文文天祥等。唐代诗人杜甫一生爱国忧民,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听闻收复河南河北后喜极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体现了诗人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诗人和诗作还有很多。在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发展出力献策。 

(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古诗有云:“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可见其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诗作《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传达的便是诗人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宋代诗人王安石在诗作《泊船瓜洲》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炽烈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这些千古佳句进行深入解读,进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三)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人类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身上散发着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因此,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这样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加强对学生情谊的教育 

除了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情感的诗作之外,还有很多是表达亲情、友情的诗作。情谊是十分美好的东西,每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都会产生或深或浅的情谊。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一)亲情教育 

爱家才能爱国。家是亲情维系的一个团体,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亲情的体现。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充满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读来使人颇为感动。诗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至极。著名的《七步诗》虽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残,但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间要和睦相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切体会亲人的关爱,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道德品质,使学生与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关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与朋友交往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学生才不会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会博闻。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朋友的选择也大有学问。因此,对学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视。古人就十分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在诗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刻体悟诗中所表达的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教育学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三、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才能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靠单纯的说教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中有所感知,有所体悟。 

古诗中,有很多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诗作,教师可以拿来一用。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了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在《石灰吟》一诗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王安石的《梅》中有一句 “凌寒独自开”,不但歌颂了梅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决心。教师在教学这些古诗的过程中要特别强化其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优美的诗句学习中受到教育。 

诗歌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还兼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情谊和正确、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认识,有所学习,有所发展,这样中华民族的才能始终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 

[1] 龚睿,《对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5(6)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范文第3篇

1、《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

2、《送别》原文:下马饮君, 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来源:文章屋网 )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范文第4篇

摘要:以诗佛所著称的王维,一生所作诗歌几百余篇,其大多数后期山水田园诗中都透露出浓浓的佛光禅影。其诗歌中所描绘的清远空寂的禅的意象、环境历来为人称道。其高妙的手法和作品构成了一个空寂、清幽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安静、闲适、不为外物所扰的佛家心境。

关键词:王维;佛教;空寂思想

《中观论疏》卷第十:“今破其无,是故言有,皆是对缘假破也。无得亦无至者,就小乘义,有为果名得,无为果名至,尽相续为断,不迁名常,诸行始起为生,诸行终为灭,今皆不尔,故云无得无至,乃至不生不灭也。”“空寂”有解,我们听到的声音往往来自“大寂”,来自于言世界外“无言独化”的万物万象中。一切原始天理的律动,所以无需演绎,无需费同,每一物象展露出其原有的时空的关系。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其发展趋势逐渐壮大,及至唐朝,其中禅宗一脉占据了主要地位。佛教思想也和当时的各种艺术形式广泛结合,绘画、书法、诗歌等等。而佛教思想中的空寂思想对他们都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

唐代诗人中受佛教思想影响最深远的当数盛唐诗人王维,而他的《辋川集》则是他佛教思想集大成的一系列诗歌作品,其中佛教的空寂思想和意象在其中反复出现,达到了一种忠实、客观、简洁,如此天衣无缝而有哲理深意,如此幽静之极却又生趣盎然,写自然如此之美,境界至臻化境,佛教空寂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其在古今中外所有诗作中,恐怕也数一数二。

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到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在理论上的表现。哲学与艺术恰好并行。本来,从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辩到南朝佛学的形神之争,佛教以其细致思辨来俘虏门阀贵族这个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级,使他们越钻越深。唐朝以来佛教的思想则更加和现实现象与景物相结合,“担水砍柴,莫非妙道”,一切都内化为艺术中扑面而来的清风禅意。

唐代诗人王维被称为诗佛,其字摩诘,是从《维摩诘经》中的骋离城中一位大乘居士维摩诘而来。王维诚然是一个佛教信徒,史书上说他终日“以禅咏为事”,无论他的诗与画都参杂着浓重的佛教思想。《辋川集》则是他后期佛教思想的集大成作品。

一、景的空寂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这首王维《辋川集》中的《辛夷坞》所描绘的景色就是典型的完全无人参与,空寂的一个整体环境。在无人的山坞里,辛夷花自开自落,蓬勃热烈的生意和山坞的幽寂,交织出奇异诗境。空谷辛夷,自开自落。从这一独特的意象中,我们不难看到浸润佛理对诗人的艺术构思的影响。佛教的色空观,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空性。这种思想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佛教所讲的本体之道,总是不离开事物的形态现象,大自然千变万化的各种形象,中间无不饱含着某种冥契佛教理念的东西,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其空寂的思想在诗歌中充分利用这样一种环境和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世间万法都是佛教真理的显相这个道理。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辋川集》中另一首有名的诗,这苍苔上的夕阳,非但不让人感到些许的暖意,反而越发能领略鹿柴终日远离阳光的空寂与深邃,王维的用心,似乎正在这种孤清幽寂之感的传达。

王维笔下的鹿柴,与其说是一种现实的景致,不如说是一个精神的世界。清人李瑛评价:“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诗法易简录》)这种空寂的描写和环境的塑造,正是佛家悟禅,所悟之空寂,其往往需要借助某种特定的自然景象,在自然美的感性中间体识某种佛理的意蕴,把欣赏景物同修行佛学融合在一起。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受其影响深远,成为这一类诗歌的代表。

二、情的空寂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幽静的竹林深处,王维描绘这样一幅弹琴长啸的画面,其中“长啸”是用了魏晋名士阮籍“苏门长啸”的典故,更加表达了一种超然世外的隐士风流。

王维因为仕途的失意寄情山水,其山水田园诗染着他的情感,又带着他思想中的佛教成分,形成了他这样一种特殊的诗风。王维其情感本身就是在经历这么多的失败之后归于平静,而佛教思想又给他提供了逃避世俗的桃花源。所以他在作诗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直接就把自己的感情归入一种孤独、幽深、空寂之中。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王维的诗由于受到佛教空寂思想的影响,所以其中直接使用“空”这个字眼的也非常多,联系王维的为人和当时的处境,奸相李林甫当权时政治腐败、嫉贤妒能、社会黑暗。诗人不愿同流合污,而采取了留恋山水、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他喜欢使用一个“空”字,特别是在《桃源行》中有一句“世中遥望空云山”,为“空山”留下了很好的注脚。这种不起尘心,无所执着,默然悟对,一切顺其自然,这便是“禅”的境界。

这种“空寂之禅”体现在王维诗歌情感中就反映为看透人生真谛,无死无生、无悲无喜、无所滞累,便是觉体圆满,正如这明月清泉,几斤空灵,自成圆满境界。

王维作为一个虔诚得信奉佛教的官僚士大夫,他以《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自比,思想上完全接受了佛教的那一套唯心主义世界观。他在诗歌情感的表达上就显得更加超然。

三、生命的空寂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它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一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狂地吸食它,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避。宗教艺术也是这样。

根据丢勒的看法,艺术家的真正才能就是从自然中“引出”美来。解脱的理性是通过物,将物还原为思性的虚空,当我们面对万物的空灵,这种空灵正是无穷地解构的过程带来的“不可得”之的结果。

在王维的诗歌中这样类似的情感表现也非常多,例如:“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华子冈》)“上下华子冈”这句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无论是山川高下,还是长天无垠,无处不弥漫着秋意,秋意是如此的浩大无边,而人在如此深邃悠远的时空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如此无力。这样的情感表达就更加显现出诗歌中所展现的人生命的空寂、渺小。一切皆是空虚、浮华,人的生命也如此脆弱与渺小,不起尘心,无所执着,默然悟对,一切顺其自然,这便是“禅”的境界。而“禅”的意境,在于看透人生真谛,无死无生、无悲无喜、无所滞累、便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事理出发,当王维处在一种幽深心境和超然环境中,他觉得一切皆是虚妄,包括生命。“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鹿柴》)世事盛衰无常,功业繁华皆为虚妄不过过眼烟云,从而说服自己不必过于执着,将一切放下。无人感受,无人知道,只是明月静静看着这生命的空寂静逝。

裴休《注华严法界观门序》云:“故经云:如此华藏世界海中,无问若山若河,乃至树林尘毛等处,一一无不皆是称真如法界,具无边德。”王维认为于一一微尘中间能见“真有法界”,其诗歌中一字一句无不在描绘这样一种境界和心境,生命好似本身就是空净的,“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文杏馆》)人间仙境,文杏馆孤高飘渺、迥脱凡尘,精神上生命上的这样一种营造,更是衬托了诗人想要维系内心的高洁与空寂。

诸法相之寂静状态,一切诸法皆空寂,无生亦无灭,无大亦无小,无漏亦无为。“不着世间如莲华,常善如与空寂行。”这或许就是王维山水田园诗歌展现生命空寂的真实写照。

在实质上,“空寂”并不是一种目标,而是一种存生。王维诗歌中所展现的各类禅意,他所营造出的那些动人的禅境都是他之所以可以在唐代这段名士如同漫天浩瀚星河一般的时代脱颖而出的原因。(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宁.王维孟浩然诗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范文第5篇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