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硬件知识

计算机硬件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硬件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硬件知识

计算机硬件知识范文第1篇

第一、高职计算机硬件教学容易出现失去了培养“个性化人才”的氛围

计算机的硬件就像人的四肢一样,无论多么聪明的大脑,要是没有健康的体魄做为支撑点的话,最终也是徒劳无功的。所以说,让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必须掌握所有计算机硬件的自身基本特性,是每一个教师在进行授课前的备课的时候的重点核心。但是由于像类似于CPU等核心硬件设施一直以来是西方大国垄断公司的垄断产品,我们许多老师对其基本构架也仅仅是停留在图纸上或者是理论性参数上,很少能独立的进行解析。这样就无形中影响到了教学实际效果,对于有这方面天赋或者是对这方面信息渴求欲望比较强烈的学生,按照一般的教学模式是难以达到期望的效果的。而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在于高职院校在教学中比较侧重于启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不能全面的解决这些屏障问题的话,教师在教学中就会遇到难以“自圆其说”的窘境。其实,解决此类问题的方式方法也比较简单,在对学生进行一般教学的同时,可以观察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认知、认可”程度,如果有对计算机硬件构造十分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协助他们成立兴趣小组,帮助学生翻译一些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启发学生自己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

第二、高职计算机硬件教学容易出现失去了培养“实验室人才”的氛围

计算机硬件的更新速度很快,根据文献资料显示目前的计算机硬件基本上是以18月提高1代产品的速度进行着更新,有的核心部件的更新速度由于受到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甚至更快,但是在高职计算机硬件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课件和教材的限制,其更新速度远远达不到实际产品的更新速度。这样在日常教学中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了也没用,反正过时了”的思想。其实,有这种想法是不理性的,因为无论其替代产品的性能多么的优越,但是其核心的理论构架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说无论产品升级到一个什么标准,其原始的技术参数等核心的数据完全是同一个模板出来的,其更新的只是处理速度等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客观因素而已。但是,学生在学习中一旦产生了上述类型的“厌学心理”,就很难再予以纠正,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正常发挥,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学生正常的理论知识吸收。其实,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也不难,授课老师可以在讲授一般性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根据外部因素的实际情况来更新辅助教学的课件。在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轨迹的同时,不断的推陈出新一些新的课件,至于这些新的课件的一些理论参数到底是否与教材上的相符,那就要鼓励学生们大胆的走进实验室去自己通过教学实验来解决。这样,不仅大大的促进了学生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使学生们所学的知识基本上与社会上存在的计算机硬件水平保持一致,基本上能达到同步教学的水平,从而促进学生们主动掌握计算机硬件核心内容的积极性。

第三、高职计算机硬件教学容易得到“复合型”人才

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确定了其学生构架的基本组织特性,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既不是属于全日制大学学生注重理论学习,又比一般的技工类学校在理论基础上深入了许多,这类型的学生目前在就业市场上是属于比较热门的。尤其是针对计算机行业来讲,可以说,目前的各个门类基本上都离不开计算机应用,这类型的人才也是企业在招工的时候的关注的一个重点方向。通常情况下,大家可能解读为计算机产业链中下游的企业比较青睐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硬件专业学生,但是根据对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硬件专业学生的就业研究发现,实际情况远比我们想的要好的多。以青岛市为例,海尔、海信、澳柯玛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录用新入司员工的时候,其高职计算机硬件专业的学生录用率要明显高于一般普通全日制大学的本科院校学生。通过调查我们得知,企业之所以选择优先录用高职计算机硬件专业的学生,一是因为高职学生的就业起点定位比较准确,不易产生“好高骛远”的思想;二是因为高职学生的企业定位点比较理想,理论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可以在公司的相关科研机构进行辅工作,动手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可以在公司相关生产部门进行统筹性工作,比较适合公司的一般用人原则。因为看到了这样良好的就业前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也在陆续的开设计算机专业的硬件专业教学班,从人才储备的角度上来说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它极大的推动了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水平,为甄选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打下来良好的基础。

第四、高职计算机硬件教学容易得到“社会型”人才

计算机硬件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分层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18-01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其对于学生计算机网络理论基础及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分层教学法应用于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及技术,因此在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实践以将分层教学法更好的应用于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的教学中,从而帮助中职院校更好的开展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工作十分重要。

一、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1、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现代社会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地方有很多,因此中职院校也愈来愈重视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目前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办公软件的应用、网站的设计与制作、计算机软件制作、计算机硬件的检修与维护等。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开设的课程也大多是这些内容相关的教学课程,据相关统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中职院校很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旨在教授学生最为基础的应用知识,其是适应现代社会计算机网络人才需求的。现代社会所需求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对于其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要求不高,其更加注重中职院校培养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及技术,因此在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网络理论基础只需要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实践操作技术的学习即可,不需要学习太多过于深奥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就很适应现代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但目前中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很少,即使开设了该门课程其教学的课时也是十分有限的,这对中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是十分不利的[1]。

2、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

随着现代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大部分课程的教学都采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不例外,老师也一般采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其教学。新媒体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在课堂上展示PPT的形式进行的。这种教学方式大大增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内容,其还能更加直观明了的将该门课程教学的知识展现学生面前,其大大增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速度及内容,但这种教学方式也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积极性有所降低[2]。

二、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的原则

中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分层教学实践应该遵守两个原则,即因材施教的原则与最优化教学过程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指的是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中职院校的学生的层次及个性特征差异很大,分层教学强调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学习情况对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个性差异及学习能力差异的主要应素有学生的年龄、学生的性格、学生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等。因材施教的原则需要老师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身心特征,从而制定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的教学方法,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优化教学过程的原则指的是制定最适应学生学习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最佳教学方案。最优化教学过程原则实现起来十分困难,老师制定最优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案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同时还要求老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学习情况制定最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这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老师的教学能力要求很高。最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的最优化,即教学时间的最优化与教学内容的最优化。首先应该合理规划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时间。分层教学法强调教学难度循序渐进,逐渐加深,因此其需要合理安排计算机应用基础各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间。其次其教学内容也需要科学的规划。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内容很多,在制定的时间内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且还需要由浅及深、由简及难的安排其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3]。

三、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分层教学实践教学方法

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分层教学法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分层、对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实现的。学生分层就是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计算机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将同层次的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对各个层次的小组制定适应其学习的教学计划,采用最佳的教学方式,布置有层次的教学任务,从而提升各个层次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效率。目标分层就是老师在不同教学阶段制定不同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案。教学内容分层就是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教学内容层次的划分需要注意逐渐加深,逐步提高,从而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4]。

分层教学法能够提升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质量及效率,因此研究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教学实践对于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效率及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质量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严淑玲.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教学实践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32):246-246.

[2] 吴 慧.关于中职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及改进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计算机硬件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工作过程;项目任务;教学改革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6. 078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6- 0132- 03

课程项目化已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构建以真实项目开发为载体,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分析实际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设计出学习情境,以任务驱动等行为引导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针对课程进行项目化、模块化、案例化、任务分解的课程设计,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达到综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的目的。

1 高职计算机应用类课程项目任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高职计算机类课程项目化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虽然突破了传统的以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但很多课程只是把课程项目化理解为案例教学,各案例之间不存在关联,没有按实际项目规划案例群;项目开发和设计不够合理,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有力支撑以及“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针对高职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特点,结合工作过程与相关职业能力,进一步深入实施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任务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2 高职计算机应用类课程项目任务教学设计

2.1 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岗位课程群,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

在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国家级课题子课题:《高职高专计算机类课程改革的研究》基础上,以科研带动专业建设,结合工作过程与相关职业能力进行分析,针对计算机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实际设计出科学的项目任务和职业能力目标,再对课程体系进行结构分析,完成课程设置,实现课程目标主动对接岗位群工作过程和任务所需职业能力的目标,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需要。

2.2 课程设计模块化原则

确定出核心课程后,按照教育学相关理论从纵向上对课程之间的先后、主次等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时在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下,以项目开发为主线,横向上确定课程之间的平行与整合关系,最终形成了”层次推进式”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打破了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将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点和各种单项技能融入各职业能力模块中。从各职业能力模块出发,设置课程体系。即以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从事目标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出发,将每一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详细分解,提炼出若干任务(知识点和技能单元),围绕生产流程或工作流程,将传统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最终按照岗位群要求,以模块化方式重构核心主干课程体系。

3 课程项目任务教学改革实施策略

以工作岗位职业能力为引导,以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本位的课程观完善学习领域岗位课程群设计,修订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方案与课程标准,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将知识划分转向工作项目任务划分,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361”实践教学模式,编写高职计算机类项目任务案例系列教材,并推进与之相适应的基于过程的形成性考核评价模式、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践行教师“双师”、学生“双证”制度,以赛促学,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实际动手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岗位职业竞争力。

3.1 编写高职特色“项目任务驱动”系列教材,强化能力培养主线

在多年来充分研究高职计算机相关岗位能力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出高职计算机类课程“项目化、模块化、实践化”的课程建设思路,基于多年课程改革与建设积累,整理历年课程讲稿,于2008年开始经过几年时间呕心沥血编写《高职高专计算机类课程改革规划教材》,突破传统教材、教学法的诸多弊端,教材进行任务驱动教学的课改理念,其编著思路、任务样本均位于同行前列。提出并实现了计算机类课程“项目的模块化分解、目标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和学材式教学资源整合方法,教学实施教、学、练、做四位一体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于2010年荣获第三届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三等奖。

3.2 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2.1 教学模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练、做”一体化模式

培养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掌握;通过实践练习使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与掌握教学大纲的内容与操作要求,掌握老师课堂上所讲的教学内容。

3.2.2 课程实施通过实际任务驱动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实际任务引领,并以任务驱动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在任务中涵盖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从事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介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在完成任务后取得明确的成果作品,让自主获取新的成果成为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的动力。

3.2.3 创建“361”教学模式

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创建“361”式教学模式(三段、六步、一综合开放案例)“三段一体”的学习过程:教学实施分为前期、中期、后期3个阶段,形成了由浅入深、案例有小到大、逐步提高的过程。“六步法”课程教学环节:课程教学全部在多媒体网络机房进行,“教、学、练、做”完全融合。整个教学过程分为“总任务的导入 > 逐个完成由模仿型总任务切分而成的子任务,与此同步逐步完成开放型任务 > 最后完成两个总任务(获取学习成果)”的过程,辅以课余参与实际项目开发的锻炼与提高。每个情境由提出任务>任务分析>确定实施方案>任务实施>在任务实实施过程中的检查与指导>完成任务后的评价及拓展训练等环节构成。一综合开放案例:在课程末尾、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模仿制作案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开发制作开放性综合案例。

3.2.4 教学方法多样化

课堂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实际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相结合。

3.3 基于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模式,有效控制教学质量

改革本课程的课程成绩考评,采取“基于过程控制的形成性考核”方式,将过程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采取有效的过程控制。将课程教学及考核分为平时、阶段和综合3部分。同时采用“阶段循环考试法”,也就是学生进行考核后,如学生对本人完成任务情况不满意允许进一步完善,可以重新考核的“阶段循环考试法”,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状况。

3.4 引项目入校园,完善实训实践教学

从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资格考核入手,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出实践教学的相关文件,加强实训室建设,开放实训平台,以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实现岗位与课程相对接,引进项目进入到实际教学中,建立项目式的教学组织方式,推进以项目课程为主题的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3.5 以赛促学,实施“双证书”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依托课程优势,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以赛促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将职业技能赛事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在比赛中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检验学生应用能力,展示学生的风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 “零距离”接轨,提高了就业竞争力。荣获全国“挑战杯”大赛、自治区高职技能大赛等奖项10余项。

3.6 打造 “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适应高职教学

高职高专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既要对课程和教材进行改革,还要灵活的设置教学教法,对老师的要求也提出了新标准,要求教师走入企业走入实践,以应对新形势新要求,技师与教师双师型的专业人才,更加适合高职的教学工作。

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健全师资队伍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加强教师团队、兼职教师资源库、教学名师、专业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 “五项工程”建设。积极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教研室任教,充实教师队伍。以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为中心,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培养、引进、聘请相结合,校企互通,共同打造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在不断提高他们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的同时,有计划地让教师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或学校紧密型实训基地和产学研结合基地实际锻炼(或工作)一段时间,以提高实践教学技能,逐步成为双师素质的教师。教学团队教师100%具有“双证书”,提高了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教学驾驭能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荣获教学名师、青年教师技能大赛、教案评比等各类奖项21项。

4 结 语

高职计算机应用类课程项目任务教学改革重视对学生实际能力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讨论热烈,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改善,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明显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明显增强,职业能力明显提高。使计算机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得到了有力和长效的质量保障,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为高职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提供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孔英,褚晓广.基于案例项目任务驱动的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3(6).

[2]代菲菲. 基于“导入项目及任务驱动”教学理念的高职计算机教学应用研究[J]. 软件导刊,2012(7).

计算机硬件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技能;教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118-02

目前,中职学生大多数为素质偏低、文化基础差的应届毕业生,还有一些有过工作经历的往届生。因此,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想学、爱学、会学,便成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为达到这一教学宗旨,笔者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从“应用型、创新型”这一培养目标出发,根据该课程的实际内容、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能力以及本校的办学条件,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并存原则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互动教学法

所谓互动教学法,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本”,通过启发诱导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侧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观察及实际应用能力,把“单边”教学变成“双边”教学。学生已经不能适应“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而课堂上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包括幽默的语言、肢体语言、眼神、表情、板书等),则能活跃课堂气氛。课堂上教师除发挥自身授业、解惑的作用外,在教学中融入一些互动环节,既能促进师生交流,也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若干任务为线索,课程的推进围绕任务展开,教学内容与课堂知识点在任务中再现。

例如,笔者在讲授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系统组成,首先会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课余时间到电脑市场选购组装电脑,电脑价位是4000元左右的组装机,要求配置须满足娱乐、上网、学习的需要,并列出选购电脑配置的清单,而教学内容就围绕着这个任务进行设计。

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任务的内容充满了新鲜感,大大加强了求知欲望。当学生带着收获、疑惑重新走进课堂,课程内容变得更加充实。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容易理解,学得快、记得牢,不论教师教还是学生学,整个教学过程都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如。

创设情境教学法

上课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把学生引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中来,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例如在讲表格制作时,了解到学生下学期即将毕业,现在处于找工作阶段,笔者向学生提问:“找工作,你们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学生回答:“需要准备个人简历”。于是,笔者将几份个人简历展示给学生,并明确告诉学生如此漂亮、美观、实用的个人简历,在认真学习Word表格后就完全能够做出来。于是,学生就产生了主动去学的欲望和目标,并增加了信心。通过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利用计算机去解决,学生会觉得学习计算机确实有用,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实物演示教学法

实物演示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实物的拆、装、展示或进行演示性操作等手段,指导学生经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方法。计算机基础课教学非同其他学科教学,都是些“动手”的东西。如果没有具体的实物、示范性操作,讲起来必然生硬、呆板,听起来则枯燥、难懂。教师若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讲课时结合教材对照具体实物进行讲解,就能改变以往的“黑板上种庄稼”的做法,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有血有肉、生动具体。同时,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时,其结构复杂,采用具体的计算机实物来观察其结构、分析其原理及说明各部件的作用,就会省力、省时、易教易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由于计算机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教师采用实物教学法不但能把学生“教会”,还能让学生“会学”,掌握学习的技巧,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奠定基础。

“模块”化实训教学方法

根据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要求,授课选取新教材并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按照应用方向分成三大部分,包括9个实训模块。其中,“个人计算机组装”、“文字录入训练”、“办公室(家庭)网络组建”是对基础操作技能的提高;“宣传手册制作”、“产品介绍演示文稿制作”、“统计报表制作”是针对职业活动而设计的实训;“个人网络空间构建”、“电子相册制作”、“DV制作”是计算机在生活娱乐中的应用。在教学中明确制定了每个模块的教学目标、内容、重点、难点。模块之间的组合有较大的灵活性,并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效果进行针对性教学。通过这些实训模块,使授课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工作、生活,并加强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分层合作教学法

中职学生的特点之一就是起点参差不齐,而且有些学生由于兴趣所在,学习效果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因而出现在课堂教学有的一个“怪现象”,就是差生不听课,好学的学生也不听课。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实行分层施教,效果较好。具体做法是依据学生的原有计算机基础,将班内的学生按一定比例分为甲、乙、丙三层,甲层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乙层是中等的学生,丙层是基础差的学生。然后成立多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成绩优秀的甲层学生担任组长,安排2~3名丙层学生,其余为乙层学生。按小组安排座位,同一组学生坐在一起,便于讨论、合作。学习过程中评价哪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由于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好胜心,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通过分层教学让基础差的学生得到优等生的帮助,能够及时解决一些操作问题,使他们在学校就培养了小组合作的团队意识,并从中体会到了“做中学”的乐趣。

“理实结合、寓教于乐”教学法

所谓理实结合、寓教于乐教学,就是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计算机理论知识是掌握操作技能的根本基础,操作技能是深入理解理论基础知识的必需工具,在教学中二者缺一不可。笔者在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强调“实用、适度”。教师提前根据教学情况及要求设计大量是非题、单选题和多选题,并做好多媒体课件。课件以游戏形式设计,1分增加1个星星,10个星星为1个月亮,3个月亮为1个太阳,1个太阳和一个月亮为一个皇冠。每节课都会抽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做练习。由于是计算机随机抽题测试,学生为了考出好成绩,上课时都会认真听讲,当测试成绩不理想时,只要时间还够,都会一遍遍反复练习,最后把自己认为满意的测试成绩存入成绩数据库中作为平时成绩。这样平时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突然间变成了“带级别”的游戏,既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理论知识,还优化了学习效果。由于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操作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更加扎实、牢固。

企业实践教学法

笔者安排学生课余时间走进学校各个科室,让学生参与到实际工作岗位中去,帮助教师做一些文件处理工作。这样,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结合,使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零距离”学习到岗位的一些工作技能,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几年来,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各专业的计算机水平测试成绩在全省始终名列前茅。随着计算机水平不断提高,有很多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就已经拿到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计算机操作工中、高级证书,加强了职业能力,拓宽了就业途径。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本着“做中学、做中教”的指导思想,牢牢把握当前社会对中职各专业初级专业人员计算机能力水平的需求情况,并相应调整和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渐转变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挖掘学习潜能,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人才的发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大威.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7(10).

[2]马必学,刘晓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5(7).

[3]陈丽瑜.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创新[J].当代教育研究,2008(3).

[4]何雪开.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6).

[5]章一中.关于教学模式管理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1(3).

[6]刘平正.职高计算机教学点滴[J].基础教育,2008(4).

[7]纪丽莉.信息技术课中实施分层次教学[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09-22.

计算机硬件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滞碍;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TP307

计算机和网络的运用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各种的便利和影响,深深的转变了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式方法。随着计算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发严重的今天,改进计算机的相关项目课题也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特别是相关计算机硬件的研究更是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计算机硬件作为计算机的重中之重,是计算机系统可以如常工作运行的基本,它相对于计算机而言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然而,在日常使用中,因为多人的不注意维护计算机或者时常进行错误的指令操作,从而引发了计算机的各种各样的滞碍问题,让计算机无法正常工作运行。而计算机硬件的各种滞碍问题越来越明显,所以对于计算机硬件的障碍问题的分析和根据分析成果进行改造和出台解决方案则显得十分重要。

1 计算机硬件的概念

计算机硬件是计算机的核心,在计算机的如常工作运用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计算机硬件是指计算机系统内的机械和光电元件等许多器件组成的物理装置的总称。这些物理装置在计算机运作的过程中按照计算机内设的系统结构要求各自运行从而确保计算机软件运行无阻。所以硬件的作用大多数为输入和储存各类的数据和程序,再利用各种程序对数据进行分类运用,为计算机软件的运用提供物理基础。

计算机硬件有主机和外设组成。主机则由中央处理器和内存储器组成。其中的中央处理器则有控制器。运算器和寄存器组成,是整个计算机系统中的控制中心,按照人们对计算机发出的指令,进行逻辑运算和处理存储数据等动作。而内存储器则由只读存储器、随机读写存储器和高速缓冲存储器组成。顾名思义,存储器的作用则是用于存储和调用各种各样的数据和程序。主机是计算机日常工作所必需的,是计算机运行的重中之重。外设则由外存储器(软硬盘、光盘、U盘等)、输入设备(键盘、鼠标等)、输出设备(打印机、显示器等)和其他(网卡、声卡、显卡等)组成。其功能各有不同,也并不是计算机所必需的器件,是根据人们自身的需要而安装和设置的。所以计算机硬件的运用和维护对于计算机而言是十分重要而无法忽视的。

2 计算机硬件普遍滞碍分析

计算机的硬件是整个计算机如常运用的核心部分,对整个计算机的系统运作有着非同小可的重要意义。因此,针对计算机硬件进行滞碍的分析和进而排除障碍对保持计算机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必须要基本了解维护整修计算机的各种技巧。

2.1 计算机系统死机重启。计算机系统的死机重启的状况是计算机用户里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滞碍,很多计算机使用者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多数原因是因为软件的不兼用。然而,出现这种滞碍的主要因由是计算机硬件出现障碍,例如计算机硬件中内存和外存储存器不兼容,导致计算机运行较慢;硬件散热功能不能满足硬件的散热需求,导致计算机温度过高;主板和CPU的不兼容等情况的出现都能导致计算机系统瘫痪死机重启,都是由于计算机硬件出现滞碍而引发的结果。

2.2 计算机蓝屏。计算机蓝屏也是计算机硬件出现滞碍的症状之一。例如:计算机硬件局部存在坏道;主板翻松;计算机存储器中的内存条接触不好等滞碍的出现也会直接导致计算机系统瘫痪蓝屏。虽然软件的不兼容也会导致蓝屏的产生,但是计算机出现蓝屏的因由也是计算机硬件出现问题居多。

2.3 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配合问题。计算机的工作内容是由软件和硬件的相互结合才能如常运作。因此计算机的软件对计算机硬件的作用力也是十分巨大的。软件的非正常使用或者软件和计算机硬件不兼容都会导致计算机的滞碍出现。例如软件病毒的出现和计算机硬件是否支持某些软件的正常运行等。

2.4 计算机硬件电源滞碍。随着计算机的长时间的使用,计算机硬件如果使用三年以上,将为出现电源滞碍。该滞碍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突出的症状,而计算机内部硬件则会发热快而散热慢。而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一段时间,则会导致计算机各方面障碍的产生,加大计算机的死机率。所以必须要定期对计算机硬件电源进行维护保养,必要时进行替换。

2.5 器件老化引起的计算机硬件滞碍。随着计算机的长时期的使用,计算机内部的各个器件,包括电容、电阻、集成电路等将会面临老化的滞碍。所以一定要对计算机各器件进行定期的维护,进行替换,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作。

3 计算机硬件出现滞碍时的解决方案

3.1 内存滞碍解决方案。计算机的内存出现滞碍时,计算机通常会发生死机和蓝屏等状况,甚至在开机时会出现声响。在出现这些状况时,必须要对计算机硬件进行检查。首先把电源切开,检查内存条的安装是否存在问题,再检查机箱内的各种电路板和芯片是否有破损。如果内存条存在问题,必须要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换。

3.2 CPU滞碍解决方案。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如果CPU的温度过高,将会烧损计算机硬件或者直接导致计算机的死机瘫痪状态。因此,在维护计算机硬件的正常使用的基础上,必须要降低和保持CPU的温度很重要。为避免计算机CPU温度过高,必须定期对计算机进行检查和维护;擦拭散热片,避免灰尘阻碍散热片工作;保证散热小风扇的正常使用;在CPU涂一层硅脂,加快其散热速度,但要注意剂量,剂量过多将会影响CPU的正常运作,也要注意其灰尘等污染,灰尘可能会影响散热功能,甚至影响计算机系统的稳定性;也可以从计算机外面进行散热,例如外增散热小风扇,增添计算机底座等。

3.3 主板滞碍解决方案。主板的滞碍也是计算机硬件普遍的问题,其症状为计算机的系统无法开启或者显示器没有显示等。

(1)当主板出现滞碍时,例如驱动器出现滞碍等。计算机将会十分不稳定,该系统将会出现反复死机重启和蓝屏等。当出现这种状况时,必须要重新安装驱动器、显卡和内存等硬件。(2)若是显示器没有反应,没有图像等状况出现,则是表明主板的CMOS电池出现滞碍。这个时候,必须要使CMOS电池完全放电和调整其跳线。如果滞碍尚未解决,那就是CMOS电池的电压不足,这时就必须要运用替代法。替代法的用途十分广泛,运用的范畴也十分广,例如升级配件,预防和杀除病毒入侵和兼容软硬件等。(3)主板滞碍范围十分广泛,其中还包括硬软件的不兼容和病毒入侵BIOS系统等滞碍。而这些滞碍都会导致计算机出现蓝屏或者会使计算机显示屏没有图像。而解决这些滞碍的方法则是对BIOS进行刷新行为,并且注意在刷新过程不能因外界物理的强制终止,不然主板会直接受到伤害,甚至会报废。

4 结束语

现今,计算机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计算机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计算机对人们和世界的影响已经是不可磨灭的了。因而,为了计算机能够更好的为人类所利用,能够发挥其该有的影响,定期维护修理计算机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步骤。定期对计算机进行维护修理才能增加计算机的寿命,而对计算机硬件进行定期的维护修理则是护理计算机健康的重点之一。计算机硬件的维护和管理均为计算机日常运用的基础,对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作和工作的质量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所以,长期加强维护计算机硬件的各种技巧则是每计算机使用者都必须要清楚了解的计算机常识。

参考文献:

[1]方黎,陶建儿.浅谈计算机硬件维修以及故障检测[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24).

[2]张健.计算机硬件维修与故障检测分析[J].福建电脑,2011(08).

[3]林征宇.计算机硬件维护关键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导刊,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