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素养提升体会

教师素养提升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素养提升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素养提升体会

教师素养提升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学课实验教学方法策略

实验是教师在课堂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为配合教学内容而演示给学生看的一类操作。如何进行实验教学,如何能够更好地发挥实验的优势呢?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实验

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和自然现象,对于有些难以演示或操作的实验或只能定性演示和操作的实验,不必强求定量,可以对学生加以说明,这样,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这部分知识时,当讲到"人也是一个导体"的时候,如何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对他们进行"安全用电"的教育呢?如果用36伏以下的电压,电流太小,它不能通过人体使电路示教板上的小灯泡发亮;如果用36伏以上的电压,虽然电流能够通过人体而使小灯泡发亮,但是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很容易使人触电。为了让学生对"人体也是一个很好的导体"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一位老师进行了这样的一个实验:他将电源、电路板接好,然后自己将两个接线头放在两边的嘴角上,按下电源,小灯泡亮了,实验也成功了。但这样做是很危险的,稍有不甚,就会造成很大的危险。接着,教师向学生解释说:人体是导体,这是肯定的,我们刚才实验用的是两节干电池,电流很弱,通过人体灯泡就不会亮,也不会使人触电。那小灯泡为什么会亮呢?因为我把两根电线头在嘴里相碰的缘故。如果真用36伏以上的电压做实验,就会有很大的电流通过人体,就有可能使人发生触电的事故,这就是刚才实验的秘密。我在想:这位老师所做的整个实验过程中都没有说明人体是一个导体,还这样做,意义何在呢?这样不但没有证明人体是导体,反而给学生进行了一次弄虚作假、极不严肃的反科学教育,真是适得其反。

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客观事实和教学的实际需要,设置科学的实验进行定性演示。例如:教师可以站在一个干燥、绝缘的木凳上,用右手食指触到36伏以上电压的火线上,再让一位同学用试电笔试他的身体,试电笔中的管子就会亮起来,从而就证明了"人体是一个导体";然后再向学生讲明其中的道理,告诫学生一定不要自己去做这个实验,因为这样是很危险的。或者,教师可以用36伏以下的电压制作一个"安全触电器",让学生亲自试一试,使他们亲身感受到触电的滋味,从而向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二、让实验过程清晰可见

实验的可见度要大,要让全班学生在座位上都能够看到实验所发生的现象,不然实验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例如:在做"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而是一种混合的气体"的实验时,在玻璃罩内用一支蜡烛做燃烧体,罩内的氧气就不能保证充分燃烧,蜡烛熄灭之后,罩内水面只能上升一点点,现象不是很明显。

如果将蜡烛改为酒精灯,罩内的氧气则能充分地燃烧,酒精灯熄灭后,水面上升的幅度很大,现象也很明显,实验的可见度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如果在水里再滴上几滴蓝墨水,那现象就更加明显了。

三、有效运用实物投影

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常常遇到由于实验对象太小而难以让全班学生都能够观察到的困难。

例如:在教学植物的花这部分知识时,由于油菜花太小,学生的解剖知识缺乏,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观察到老师解剖油菜花的方法和步骤,可进行实物投影解剖:把一朵油菜花放到投影仪上进行投影,左手用镊子夹住花柄,右手用镊子轻轻地由外到内依次剥下油菜花的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同时在玻璃上摆放整齐,供学生观看。这样,教师解剖油菜花的细微动作和方法,都通过投影仪一一清楚地展现在屏幕上,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同样,也可以把学生解剖油菜花的结果放在玻璃上并放到投影仪下进行投影和评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增强实验的趣味性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实验应该具有较强的趣味性。

例如:在讲授《气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时,教师如果先给学生演示一个"喷泉"的实验,即把一个带有玻璃管的瓶塞塞到装有少量冷水的烧瓶口上,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热水浇瓶底,烧瓶内的冷水就会立即从玻璃管口喷出很高。学生马上就会被这一新奇的现象所吸引,对此将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知识变被动为主动,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

五、实验必须准确可靠

教师在演示实验前,必须熟悉实验的仪器性能,熟练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所估计,做到心中有数。

例如:在做《摩擦起电》这一课实验的时候,如果是阴天、雨天或橡胶棒老化的情况下,可能会使实验难以成功,或者还可能出现"同种电互相吸引,异种电互相排斥"的现象。在《磁铁》一课中,做磁铁间的相互作用实验时,如果两块磁铁的磁力大小相差较大,也会出现上面的现象。由此可见,实验的不准确和不可靠,都会失去实验的意义。

六、恰当进行语言讲解

实验前,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实验装置、器材名称以及其作用原理。实验并不是教师做、学生看,而是教师在前面演示,学生在下面边学边做。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适当的启发、必要的语言讲解,是实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师素养提升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素养;高年级

语文素养即个人在语文方面的整体修养,包含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语感能力、语言审美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等等。小学高年级是小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不仅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更能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对于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高年级培养语文素养的意义

(一)良好的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语文素养其中一项重要能力就是对于文字的理解与转化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其他学科的知识,更好地理解题目的意思,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二)良好的语文素养能够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良好的语文素养能够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求知欲望,尤其是对于身心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小学生来讲,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提升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质,进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一)应试教育影响严重,语文素养遭到忽视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了多年,但在当前的国情之下,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很大。过分追求分数、过分看中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挤占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的时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只注重考点,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对于个人意识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讲,学校和教师的选择与侧重会极大影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选择与侧重,长此以往,就会在他们的心中留下语文素养积累不重要的错误观念,误导他们将来的学习。

(二)固定教材阻碍了教师在语文素养教学上的发挥

语文的本源是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语文素养的培养也应当根据现实世界取材。然而,当前的语文教材相对固定,教师在教学中无法完全按照学生的特点与需求进行发挥,加之语文素养培养的相关大纲又未明确,培养方式与内容迟迟得不到发展。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具体措施

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家长双方的共同努力,以下笔者就从这两个方面详细探讨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教师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上的具体策略

1.做好教学设计

教师要在课前反复研究教材,找出其中与语文素养提升联系较强的内容,并设计出训练思路。如教师在讲授《草虫的村落》一组文章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带领他们走进童话般的草虫世界,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在《山中访友》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山中景物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在《山雨》一课教师可以运用合理而新奇的联想把雨景描绘成一场音乐会。通过这种充满画面感的编排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引导他们体会作者是如何进行观察,如何用语言表达自身感受的,从而帮助他们实现优美语言的积累。

2.引入有利于学习的游戏

小学生有着爱玩的天性,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语文课中加入一些有意义的游戏来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如在《孔融让梨》一课,教师可让学生分组编排情景小品,将文章中的故事再现出来,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其中“礼让”的意义。此外,教师还可在课堂上引用一些热播动画中出现的情节或故事,对课本内容进行补充,让学生将课下娱乐与课上学习联系起来,充分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

3.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展开教学

多媒体设备、互联网等为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升语文教学的魅力,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教师可先播放一些圆明园复原的3D图景视频,然后再播放现在的实景,让学生从中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阐述自己的心情与想法,以此培养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家长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上的具体策略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既离不开学校提供的良好的学习氛围,也离不开家长提供的良好的家庭氛围。小学生在家庭中的时间相对较长,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因此,学校要多同家长沟通,为家长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提供必要的帮助。家长则要接受教师的意见或建议,改掉自身不良的语言习惯,以实际行动做好学生的日常语言辅导工作。

总的来讲,我们应积极转变语文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以此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奠定更加坚实的语言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娇梅.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J].吉林教育,2013(2S).

教师素养提升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合唱教学;应用策略;中学;素养教育

素养教育注重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它包含培养学生对人、对物、对世界的看法,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技能的运用,而其核心则是人文素养的培育。体现在人格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道德素养几个方面。在中学学校课程中音乐教育对中学生的素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音乐教育中的合唱教学也发挥其巨大的积极作用。

一、合唱教学在中学素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增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在音乐课堂上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去,而合唱无疑是一个好方式。尤其是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因为合唱不需要那么高的个性化。首先,合唱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其次,合唱又给予学生锻炼和练习的机会,使学生可以在合唱练习中提升音乐素养。

2.渗透道德意识

适宜合唱的歌曲大多为名家大作,体现词曲作者的大家风范和道德意识。学生可以在合唱排练中升华道德情操,丰富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祖国山川河流的热爱,获得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合唱练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同学情谊。因为每个学生都是合唱团体的一部分,也就是将个性融入共性之中,更能发挥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3.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合唱教学除了上述积极作用之外,对于中学生素养教育的积极作用更表现在它对中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一方面,合唱教学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欣赏国内外的音乐名作,体会不同国度的音乐文化,使中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在情感的角度,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并使学生获得更深的情感体验,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这两个方面的提升,实质上是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体现我国新时期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

4.有益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合唱教学的过程除了对于学生音乐技能的锻炼、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之外,还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因为合唱排练的过程并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需要付出大量的意志努力,需要付出汗水和心血才能唱出完美的合唱音乐。同时,对学生的心境也是一个磨炼过程,学生首先要在精神上取得平衡感,利用音乐排解不良情绪,并逐渐渐入佳境。

二、合唱教学在中学的实施策略

1.激发兴趣是前提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有练习合唱的欲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足功课,准备充分。教师还要照顾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备好课,才能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对学习合唱有浓厚的兴趣。

2.为学生奠定自信的基础

教师可以利用表扬奖励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合唱的兴趣。比如某个学生较自卑不敢开口,教师可以鼓励他说:“你的声线非常好,只要你大声地唱出来,相信你一定唱得非常棒!”或者“你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只要注意一下细节,相信你绝对可以完成。”只要学生获得了自信,再通过努力的合唱练习,打好基本功,一定能够完美地完成合唱学习。

3.合理使用合唱教学方法,及时纠错

在进行合唱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合理使用合唱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效果。首先,对于学生的一些不好的唱歌习惯,教师要能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比如,有些学生在合唱时为体现气势只注重声音洪亮,却忽略了节奏,往往不是在唱歌,而是变成了“喊歌”。对于此类情况,音乐教师要及时发现,并采取补救措施。教会他们使用轻唱的方法,并能学会合唱技巧,这样才能使合唱教学取得好的效果。

4.注意变声期中学生的嗓音保护

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最迅速时期,变声是他们由青少年转变为青年的一个必经过程。在合唱教学中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生理状况,予以保护。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做好选曲工作。所选的合唱曲目音域最好控制在八度以内,不能过宽。选取曲调悠扬的曲目,音高不宜过高。另一个方面,音乐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合理保护嗓子,在合唱练习中练习时长不宜过长,以免声带劳累受损,在合唱练习以外的时间要让学生尽量避免大声说话,减少声带疲劳度,保护嗓子。总而言之,合唱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中学生的素养教育具有显著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提高意识自觉性,上好每一次合唱教学课程。使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音乐演唱技能,促使他们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在合唱教学中,需要教师使用合理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合唱练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合唱排练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陈婷婷.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问题与对策[D].重庆师范大学,2012.

[2]沈月峰.浅谈中小学合唱的课堂训练方法[J].音乐天地,2009(12).

教师素养提升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现代文教学

初中语文课程相较于小学语文课程而言,在课程设置和学习难度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不同,现代文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有着较大的学习难度。语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现代文的学习更是如此,需要学生静下心来进行阅读和思考,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内涵,通过进行现代文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语文成绩,更能够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感受能力,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初中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怎样改进现代文教学,改善课堂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呢?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该问题的几点看法。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在进行现代文教学时,往往会持一种功利性的心理去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教师习惯性地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对于生字词的掌握和理解、对文章内容的背诵等方面,在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内心情感等方面的挖掘上,总是停留在表层,很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因此,学生在进行初中语文课程的现代文学习时,也只是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一种机械的、初步的学习,在课程结束之后,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也只是停留在课堂上,止于教师的讲解,很难在脑海中留下印象,对于文章的深层内涵更是所知甚少。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但是学生的学习质量却不高,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学生学科成绩的提升,更会影响学生对于现代文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因此,针对初中语文课程的现代文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初中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首先从自身做起,改进自身的现代文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现代文教学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现代文学习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现代文篇目,是学者和专家经过层层筛选和慎重考虑之后选入的经典篇目,在这些现代文中,包含了诸多大家学者对于人生的体会、对于过往时光的追忆、对于人生问题的思索等等,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和文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这些现代文篇目,学生可以吸收前任贤者们的人生智慧,感受他们的生活状态,从而对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启迪。

同时,通过学习现代文,学生们还可以仔细体会这些经典作家们的遣词造句,琢磨他们在进行文章创作时的手法和技巧,学习相关的写作知识,为自己的作文写作积累一定的素材,从而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现代文教学时,能够充分认识到现代文教学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扭转自身的教学观念,将现代文教学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现代文的篇目一般较长,而课堂时间又总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进行现代文教学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提炼出现代文篇目中最精华最精彩的部分,整理好自己的讲授思路,有效地利用好课堂时间,让学生在课堂内能够进入现代文的学习状态,体会到现代文的魅力。

初中语文任课教师在进行现代文教学时,除了要改进自身的教学理念,还应该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提升现代文教学的有效性,提升课堂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融入到课程氛围中来,更好地配合教师完成现代文的学习。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现代文,相较于小学阶段,无论是在篇幅上还是理解难度上,都有了进一步地提升,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有些学生在进行现代文学习时,看到这么长的篇幅和这么多的文字,就不敢或者不想进行现代文的学习,甚至会对现代文学习产生一定的排斥和厌学心理,对学生的现代文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耐心地向学生讲解进行现代文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在进行现代文教学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状态,运用一种温和的教学姿态和学生进行交流,使用正确的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的语言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一改过去沉闷古板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现代文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学生能够以一种放松的心态投入到现代文的学习中。

在进行现代文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鼓励学生进行现代文的学习和深层含义的探索。对于现代文学习来说,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文学习方法,但是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课程的现代文学习中,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往往会将朗读环节从课堂中省去。这种做法看似为学生进行现代文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但是实际上却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不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在进行现代文的学习时,通过进行朗读,学生可以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初步性的把握,为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可以使学生及时地对所学文章内容进行复习和反复思考,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进现代文学习的氛围中去。因此,教师应该重视朗读,灵活运用朗读,在学习文章之前让学生在课下进行朗读,对文章内容进行初步温习。

教师素养提升体会范文第5篇

一、通过文字书写训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书法是我国值得自豪的传统文化,研究证明,通过文字书写训练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随着电脑的普及,学生的文字书写能力日益下降,书法渐渐成为少数人的专利。高职院校学生更为明显,他们因为基础知识不扎实,写作经常出现错字。鉴于此,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开展文字书写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我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只要方法得当,学生还是喜欢书写,愿意进行文字书写训练的。开学初,我都会和学生分享书法。刚柔并济、优美和谐的书法可以给学生很好的视觉享受,使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感受书法的魅力,逐渐喜欢上书法。我和学生一起欣赏的书法作品,我都会将其挂于教室之中,让学生天天都在直观的视觉环境中感受书法。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在高职语文课程中开设书法课,通过字形结构、笔法练习,使学生对书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进而开展书法展览和书法比赛,通过成就感激励学生坚持书法练习,从而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文字训练还可以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文字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和毅力,对学生性格的磨炼是非常明显的。就像学生所说:“练习书法,就是练习情绪控制。”因此,作为高职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文字练习融入高职语文课堂,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落实到文字训练中去。

二、通过口语交际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良好的表达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条件之一。就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语言能力而言,形势并不乐观。很多高职学生词不达意,语不成句,答非所问。有的学生课下侃侃而谈,课上却不敢说话。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演讲是最有效果的途径之一。由于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所以我认为可以在高职语文课堂中加大演讲的比例,比如课前演讲、专题演讲、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其中,课前演讲最具普遍性,也最受学生欢迎。

课前演讲是指教师每节课前都留出十分钟时间请学生进行演讲,由学生自己来决定演讲题目,演讲结束,教师和学生一起提问点评。高职学生喜欢展示个人风采,课前演讲符合他们的心理特性,所以,学生会越来越喜欢课前演讲,参与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

我认为,教师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不能光停留在让学生“说”,还需要引导学生“想”。教师要给予学生演讲内容方面的引导,通过演讲内容的导向作用,弘扬人文精神。教师可以时刻留意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正面的消息新闻,适时提供给学生成为演讲素材。这恰恰体现了语文的意境教学,即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不能通过概念来填鸭,需要给出学生有意义的意境,让学生在意境中自我寻找,自我体会,通过心灵的洗礼,提升人文素养。

三、通过文章赏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语文教材中选用篇目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作为高职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课文讲解中通过文章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著名作家王蒙曾说过:“一个懂文学的人比不懂文学的人情感世界要更为丰富多彩。”那么,怎么才能通过文章赏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阅读是文章赏析必不可少的过程,遗憾的是高职院校学生对于阅读多持不屑态度,认为这是小学生的作业。我为了纠正学生这一偏激认识,每节课都会播放朗读课文的录音,或者自己亲自朗读一段。这样就能使学生沉浸在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学会和文中的字词句对话,进而和作者对话。这一过程不仅是体会文章的过程,更是学生感悟人生的过程。如通过赏析《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不向命运妥协的精神以及他的自信和勇气,学生就能从中获得力量。不得不承认,现在能够引起学生思考和共鸣的文章不多,但是教师如果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那么每篇经典文章都能让学生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进而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我曾经做过学生阅读量的调研,学生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作为高职语文教师有义务来引导学生重视阅读,树立开卷有益的意识。就目前情况,我认为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人文讲座来弥补学生阅读量下降的状况。人文讲座不能过于拔高,一定要切合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比如关于爱情话题的人文讲座,关于理想和爱国的人文讲座,甚至可以举办玄幻小说的人文讲座,通过这些人文讲座可以使学生主动思考,开拓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在实用写作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作为高职语文教师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的是实用写作。因此,教师就可以在实用写作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日记随笔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尤其是日积月累,绝对能使学生有不小的收获。高职学生坚持写日记的不多,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写一些随笔,尤其在自己有所感悟的时候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同时,教师要给予鼓励,通过激励使学生坚持下来。

在进行课堂作文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发散型思维方式,通过文意、文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作文得高分者,往往文意、文采俱佳。文采培养需要时日,但是文意的点拨却可以在点滴中实现。生活中处处都是美,教师应充当学生的领路人,让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