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教融资;捐赠收入;学杂费

一、目前我国高教融资渠道分析

(一)政府投入

这种方式是我国目前高校融资的主要来源,包括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校的经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服务,肩负着培养国家急需高级人才的重任,政府作为直接、最大的受益者,对于高等教育就有了“社会责任”,就必须为高等教育的发展筹措经费。不论高教如何采取多渠道融资,政府都应该是高教最主要的投资者,都不能减少自己作为主要投资者的责任和义务。

(二)学杂费

自1998年开始在非市场的前提下向广大在校大学生收费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费标准一直在大幅度提高。学费提高的主要原因,除政府对高教投入不足外,还由于高教成本被滥支或者被过高估计。由于我国学费增长的速度远快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不但很多农村居民难以承受较高的高教收费,就是收入较高的城镇居民对负担高教收费也倍感沉重,这也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

(三)企业对高校的资助

改革开放以来,各大学打破传统的办学模式,积极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路子。这样不但增强了大学的物质技术基础,改变了其闭门研究的沉闷气氛;也加速了企业改进生产设备的步伐,为提高企业生产率提供了物质基础。这种产学结合模式主要有:高校通过技术市场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企业出资在高校建研发中心;高校出智力,企业出资本共建合资企业等等。

(四)社会捐赠

我国高校在社会捐赠这条路子上面起步较晚,目前就是北大、清华、浙大、南大等国内成立较早的著名高校建立了捐赠机构。相对比国外高校,我国高校的社会捐赠管理工作不够专业,规模小,同时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政策支持。尽管高校在对待社会捐赠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社会捐赠收入已经显现了它在高校建设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补充作用,因此我们应尽快完善其相关基础工作建设。

二、美国高教融资渠道分析

(一)政府资助与拨款

美国政府对高教的资助与拨款可分为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的资助与拨款。其中联邦政府的资助拨款由拨款、贷款与合同款、研究与发展中心的资助三部分组成。联邦政府的拨款大部分给了公立院校,贷款和合同款的流向比较均衡;研究和发展中心的资助更多的是给了拥有高水平科研人员的私立高教机构。州的资助和拨款更多的是用于本州的发展,其贷款和合同款相对公平的分配给本州的公私高教机构。地方政府资助主要用于中小学教育,用于高教的比较少,但是其作用仍不可忽视。

(二)学杂费

美国的学杂费除了包括狭义的学费外,还包括:住宿费、膳食费及申请费、注册费、学生活动费、停车费、成绩单费等各种杂费。学杂费是美国私立高等院校最重要的财源,在私立高校各项收入中居于首位。1980~1981学年占36.6%,到1992~1993学年已上升至41.2%。相对私立高等院校昂贵的学杂费,公立院校的办学经费由于主要来自政府的拨款,所以学杂费收费相对较低。1980~1981学年占12.9%,到1992~1993学年也仅仅是18%。

(三)捐赠收入

捐赠收入是美国高教的一个重要经费来源,尤其是对私立院校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界募捐的数量越来越大,其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常见的募捐形式有:现金捐赠,增值证券捐赠,不动产所有权捐赠,有形资产捐赠,延展捐赠,寿险捐赠,信托捐赠,企业对等认捐等等。捐赠收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费紧张的局面,另一方面加强了高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有一举两得之功效。

(四)美国企业与高校的合作

美国的大学不但是传道授业的场所,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高校与企业在科研上的合作获得了更多的经费以供研究之用,这一合作有利于增强大学的物质技术基础,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解决了部分大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安置问题。美国的公司企业从利用基础科学以解决新的生产实践和提高生产的知识密集角度出发,对与大学合作科研也显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对美国政府来说,竭力支持双方的科研合作,企业增加了对大学的科研资助,减轻了政府的一些负担。

三、美国高教融资对我国高教经费来源的启发

(一)建立高教募捐机制

结合我国具体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教多元化投入机制,创立我国高校募捐机制,实现高教多元化。一是应该在高等院校内部设立募捐发展办公室,其领导者直接对校长负责。这样就可以使得募捐有专人负责,开创了募捐的渠道,就可以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二是从事募捐工作的人员职能应专业化。募捐的效果主要和募捐人员的素质相关。一所大学募捐宣传的质量和力度,募捐计划的吸引力等等都要通过募捐工作人员体现出来。所以要使募捐工作人员职能专业化。三是募捐形式要多样化。目前我国高校募捐形式主要是现金捐赠和有形资产捐赠这两种,形式单调,使得资金来源狭窄,捐款渠道不畅。因此有必要开创募捐新形式。

(二)大力发展股份制办学

近年来,高校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校数持续快速增长,尤其是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经费和发展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仅靠政府投资高等教育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因此,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高等教育,鼓励企业,个人及其他社会力量,通过控股、参股形式投资办教育。通过股份制办学有利于筹集资金,有利于所有权与办学权的分离,有利于完善学校的自我约束机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竞争、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实现高教产业化,是解决高教供需矛盾、推动办学体制改革,开发民间教育投资潜力的重要途径,是我国高教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推动“银校合作”新局面

一是要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上为“银校合作”清除障碍。在“银校合作”过程中,还没有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对银行进行监督;各银行在高校市场争夺过程中出现不规范竞争的苗头;有些银行业不能及时归还贷款。种种情况要求我们要重新审视“银校合作”,积极完善其法律法规。二是转变思想观念,扫清“银校合作”思想障碍。高校长期以来一直靠政府拨款办学,缺乏“谋生”能力,因此面临资金困境时,要从思想上改变“一等、二靠、三要”的态度,积极利用金融渠道为自己“谋生”。真正把高等教育纳入市场轨道,让其真正参与市场运行。三是从体制角度改革“银校合作”。“银校合作”使得银行将原来为企业服务的机制应用于高校办教育,高校则由原来与财政部门打交道变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打交道,这里面肯定有不适应的地方,这就需要通过体制改革来解决这些矛盾。银校双方都要转变观念,对规章制度、服务方式等方面加以改革,推动“银校合作”事业的发展。

(四)建立高校基金制度,组建教育基金

通过建立高等教育基金制,可以逐步改变我国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附属地位,使得高等院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可以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由行政干预逐步转变为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可以促使政府在拨款上面向公平、透明和效益的方向发展。在这些方面,美国高等教育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成功的例子。高教基金制的建立要与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及其他改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协调一致,配套进行;建立国家高教管理基金委员会,将中央一级财政预算中的高教投资和事业性经费划拨给国家高教管理基金委员会,由其分配;各省高教管理基金委员会的建立要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分期分批进行,不搞“一刀切”。

参考文献:

[1]祁连校.美国企业与大学科研合作的形式及其作用[J].决策借鉴,1995,(01).

[2]刘军,黄梅.美国高等教育募捐机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投入多元化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1999,(01).

[3]徐玉斌.美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浅析[J].教育与经济,2000,(03).

[4]李福华.中美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比较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2,(02).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会计教育;教育国际化;策略问题

一、明确中国高等会计教育国际化的目的和方向

经济全球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拉动了教育的国际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但作为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传统价值的责任。教育国际化是在充分考虑本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实现的一种国际上的教育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是简单的接轨。教育国际化是按照先进国家的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教材建设、师资水平、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通过这种改革和开放,能够实现按照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一大批了解国际市场、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贸易规则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明确教育国际化的目的,既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高等会计教育国际化的目的,是通过国际交流来提高本国高等会计教育的水平,使之能被国际社会承认和接受。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够提升教育的互补性,并有利于推动高等会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能够自觉地在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上主动调整并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阎达五,2000)。

我国向教育国际化靠拢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本国的教育事业,使我国的高等会计教育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是一种促进本国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手段。教育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武器,又可能受伤。为避免受伤,就应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好国际化和民族化的关系

教育上的国际化与民族化的矛盾,虽然存在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但并不是不能沟通协调的,而是可以通过交流增进了解达到共识的。这里需要正确认识中国高等会计教育国际化的使命。教育国际化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结合本国国情,吸纳和借鉴国际上优秀和通用的科技文明成果,对国内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和优化的过程。因此,会计教育的国际化必须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与教育改革的长远规划相统一、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相联系、与各学校自身的发展规划和培养目标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以本民族文化背景为基础,超越国家范畴,实行人才教育培养的国际化。

(二)要处理好学习和借鉴的关系

学习是吸纳和分析,不是简单地模仿或照搬;借鉴是吸收和扬弃,不是全盘西化。在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它带来的有利机遇,积极消除它的不利影响。针对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针对中国市场经济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贯彻洋为中用的原则。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高等会计教育的办学经验和成熟的教学方式、教学成果及教学资源运用的能力,弄清楚我们与发达国家在教育理念、教育规格上的差距,进而改善我们的教学条件,提升教育水准,参与教育和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

对教育国际化必须要有一个正确认识,首先,它是一种平等的、双向的交流过程,而不是单向的依附流,如果在交流中没有平等做支撑的话,这样的交流应该予以放弃。其次,要注意所有的国际交流一般都是有代价的,只不过这种代价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在交流中没有免费的午餐。所以,在国际交流中要懂得计算交易成本,要用价值标准衡量所要实施的交流是否物有所值,应当避免盲目崇拜。同时,在国际交流中也应计算提供服务应收取的报酬。在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应当从容对待,不卑不亢,这才是我们应持有的态度。

二、高等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应对策略

(一)确定国际化理念,对教材、课程实施改革,加快课程建设步伐

课程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只有课程实现了国际化,在客观上才具备了人才培养的条件。设计国际化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在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中,具备适应生活和工作的基本能力。课程国际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与培养目标相贯通的基础建设,它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特点,对教材内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课程开发中可以由国内的几所高等院校共同设计开发,并实现资源共享。在教材管理上,应采取评估和专家认定方式确定课堂教材,并且要求教材有更新换代的时间,以便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作为会计学科,由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进入中国比较早,中外办学开展的也比较早,课程国际化的建设程度相对比其他学科也早很多,目前,一些重点大学已开始双语教学,选用的教材基本是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但从全国的角度看发展非常不平衡,有一些学校不仅不加速教材的更新,不选用优秀教材,反而是几年一贯制使用自编教材,如果自编教材可用也行,实际上很多自编教材内容陈旧落后,甚至有的教材错误百出,这种现状必须进行改革。所以,教育国际化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实施,它所贯彻的精神是围绕学生的成长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尤其是教学中采用的教材,必须是先进知识的载体,必须是密集的、有用的信息流。

各个学校通过优秀教材的选用,能够实现培养目标的一致性,达到培养标准的统一。通过课程与教材的统一,便于消除与国外教育水平的差距,能够加快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学分、学历和学位方面的相互承认和资格认证等。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育国际化的关键因素是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即具有能够讲授各类国际水平课程的教师队伍。作为大学教师,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高深学问的研究者。通过他们的劳动能够使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科学研究后继有人。但教师队伍的成长不能一蹴而就,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使教师队伍快速成长,必须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合作办学、互派访问学者、开展项目合作、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多种渠道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行多种方式的人才培养。通过这种交流与合作,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科技知识及传授知识的手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及高效率的管理学校的模式,使师资队伍的能力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实现同步。

另外,还要加强对青年教师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很多青年教师阅历非常简单,从校门到校门,没有任何社会实践,从课本上拷贝下来的知识有时难以自圆其说。更多情况下是不知道实际工作中是怎样干的,不能解释程序中的合理连接。因此,应鼓励教师到实践中去锻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当建立教师进修和培养计划,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形式、不同途径的培养和培训工作,这也是提高教师基本素质的重要内容。

(三)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是会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应由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化,由单向交流向多向交流转化。采取的主要措施应包括: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环节的互动功能

中国的会计改革变化很大,如果用正常的课堂讲授,很多问题难以全面阐述和介绍到,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其他辅助教学手段,可以将大量信息在课堂滚动传播或通过网上公布,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实现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同时,通过网上的答疑、讨论、测试、意见反馈等,可以实现教学中的互动链接,使教学方式更加生动灵活。

.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既能够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智能,并具有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功能。设计典型的会计教学案例,进行理论分析和系统说明,这在中国高等会计教育领域是一种重要的尝试和改革措施,它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熟悉各种分析方法。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从被动听讲变主动参与,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指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所形成的一种共识。教育的功能就是传输知识和培养能力,而且高等会计教育还应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应该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知识层出不穷,我们不可能在学校将工作所需的知识全部学到,一般只能领略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并使其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即学校的教育重心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进行转换,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领悟新方法的能力,学生只有拥有了学习能力才能把握掌握知识的主动权,所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今天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这正如“国际会计公司”在1989年的白皮书中所指出的:“必须把重点放在培养全面能力上,只有这样才能支持一个人一生在执业上的成功。”除学习能力需要培养外,作为会计专业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应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必须主动配合,否则很难将老师的讲授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四)加强会计实践教学管理,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会计人才

会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管理活动,它涉及到许多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各种专业行为规范,实践能力的提升是要通过会计实践教学来完成。对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可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在大二学年结束后,用一周时间进行实习。此阶段的实习,重点是对会计处理流程的了解和熟悉,通过实习应全面掌握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并能正确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日常的会计处理。第二阶段,在大三学年结束后,用两周时间进行综合实验。综合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受到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阶段的实验在会计模拟实验室完成。会计实验资料应全部是企业仿真的信息数据,实验内容应包括会计、财务管理、税收、成本管理会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实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公司制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能够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经济业务事项,在此基础上能够进行基本的数据分析。第三阶段,在大四学年最后学期进行,以校外毕业实习为主,并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研究训练,以便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以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建立科学的会计教育评价体系

我国高等会计教育改革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还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会计教育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能够实现会计教育管理的量化考核,以便突出体现人才培养的阶段性和整体性的综合水平。建立高等会计教育的评价体系,其意义主要是:一是可以向社会传达学生能力的信号,通过能力形成和分解的量化指标,能够比较真实地概括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学校的培养方式,对于用人单位能够一目了然地知道学生的能力状况,一般可以准确地判断用人的取舍。二是通过会计教育评价体系,可以综合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情况,相关的评价指标可以与国内、国外相同专业进行比较,并能准确地判断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通过这些信息的提供便于衡量与国外名牌学校的差距,也有利于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三是建立会计教育评价体系,引入竞争机制。教育评价指标是会计教育的评价标准,它能够发挥指挥棒的作用,指引教师实施自身提高和自身修炼工程,并且在工作中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式,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评价体系的内容,包括各种评价指标和评价指标的评价说明。评价指标的结构,应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大类,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核心,素质是综合。课程设置是知识形成的主要途径,又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因此,对知识的考核实际上就应是对各门课程的考核,在考核中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传统的考核标准,主要是通过考试方式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种考核方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此基础上还应实行学年综合能力测评,根据学年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综合测试实施学年的综合考评。学年的综合测试是一种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检验,主要从综合能力的角度进行出题。通过这种综合测试,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的思维方式,并在不同的学年逐步提高测评的要求,使能力的培养逐步升级。除此之外,还应通过学年实习、案例教学、案例策划、小组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一定的综合能力。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很多东西还需要进行广泛调查和系统研究,所以,这里只是提出一些基本设想,还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

另外,在高等会计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还应建立严格的课程评价管理制度,借助于这种制度定期对会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和纠正课程设置中的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达到自我改错、自我纠偏的目的,这是推动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国际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阎达五.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王一兵.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3]项贤明.当前国际教育改革主体与我国教育改革走向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4).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64)

摘要:学生评教是高等教育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评教分数膨胀现象日趋严重。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比分析学校、学生、教师三方在评教过程中的信息优劣势,探讨学生和教师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对评教分数膨胀的影响,并针对现有评教问题,提出改进评教系统的建议。

关键词 :博弈论;学生评教;道德风险;逆向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4—0010—04

本文是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2—2013年度规划课题《高等商管类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GZYGH1213008)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3—10—20

作者简介:王昕(1976— ),女,辽宁阜新人。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会计师,研究方向:财会类专业教学,教学管理。

一、前言

学生评教是我国高校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学质量管理手段,学校采取学生评教的目的是通过系统采集学生对教学的评价信息,加强师生交流,让教师及时了解课程及教学问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从实践来看,我国高校学生评教分数普遍较高,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较差,评教结果并未有效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学生和教师在课程评教过程中的博弈行为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对评教结果的影响,并提出完善评教系统的激励措施。

二、学生评教结果调查及分析

笔者通过对某大学学生评教的调查,得到该校教师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的评教记录,共包括教师923位。其中,理工科目教师513位,经管文史等科目教师337位,外语类教师73位,共得到评教数据1463个。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数据分布在62.8~100之间,均值为91.66,标准差为7.139193,学生评教分数普遍比较高,但满分和低于86分的情况极少。学生评教分数作为甄别教师教学质量的参考,本应拉开差距,而事实表明,学生评教分数普遍在86分以上,使其失去了应有的信号功能。

调查发放学生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46份。统计数据表明,14.3%的学生认为评教对教师的影响不大,19.39%的学生认为评教对教师会有较大影响,66.31%的同学认为评教不会对教师产生任何影响;在给教师打分时,仅有16.33%的学生严格按照评教系统的要求进行打分,77.66%的学生没有阅读评分细则,而是靠主观印象评教,更有16.31%的学生因为匿名评价而随便打分。这说明学生并不认可评教的作用,也反映了学生对评教不够重视,导致评教结果的有效性与可靠性较差。

针对问卷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打分高低对学生评教打分相关性分析”项目,70.20%的学生认为可能获得的考试分数的高低决定了评教的分数,这表明学生认为教师打分的尺度是学生评教分数的重要因素。由此推理,教师给分的宽松策略对评教分数的膨胀存在明显正相关性。

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学生评教分数膨胀的原因可能是:

(一)学生打分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差。由于学生评教安排在每学期期末考试前强制统一进行,且为匿名评教,学生容易将其视为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往往不认真阅读评分细则,仅靠对教师的主观印象打分。此外,评教结果在后续教学中反馈改进情况不明显,学生很难将评教任务与自身利益相关联,缺乏依据教师真实教学质量、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来打分的动力。

(二)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导致的评教分数膨胀。在影响学生评教结果的因素中,教师希望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评教分数,学生则希望提高自己的课程分数,二者很可能在潜意识上达成一定的“合谋”,教师在教学管理中掺入过多的感情因素,放宽给学生打分的尺度,而学生相应地给教师较高的评教分数。

三、高校、教师与学生三方信息不对称

高校与教师之间可视为委托—关系,教师的授课行为是动态的过程,相对不易评判,而校方实施全员动态监控成本非常高,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学生评教对不易进行考核的教师授课进行评分是理性选择。评分来自于授课的客体——学生群体,无疑会使教师有动力提高教学质量。但在评教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仍然存在,教学评估过程可视为学生与教师双方博弈的过程。此外,还有高校组织机构的参与。在评教中,三方具有各自的优劣势:评价机构,即校方组织教学评估的机构,无疑对评价的具体操作、指标设置和意义、数据收集和处理等具有信息优势;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直接参与教学评价的过程,即直接参与给教师打分,也掌握一定信息优势;教师是教学评估中处于信息劣势的参与方,出于客观公正的原因,作为被评价对象的教师不允许参与到评价中,只能在评估结束后得到评估结果。但是,教师作为教学的直接承担者,也掌握一些学生的私有信息,如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与意愿等。另外,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必然比评价机构更频繁,因此,在学生信息方面处于信息劣势的是评价机构。对于教师的一些私有信息,如授课水平、授课效果、作业安排等,信息劣势一方依然为评价机构。总的来说,在学生评教中,学生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评价机构处于信息劣势地位,教师居中。学生在其中存在信息优势表示学生教学评估具有科学性和一定的可信度,基本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成果和质量。但作为完整系统的学生评教过程,各环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也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评教结果失真。

在学生评教过程中,三方在各环节上都有各自的信息优劣,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所以,三方都有可能出现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都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结果,而两者又有所区别。逆向选择是指在交易前由于交易一方向另一方隐瞒相关产品信息,使得交易一方不能察知另一方的商品类型或质量的情形,有时也被称为隐藏信息问题。道德风险是指在交易后由于交易一方向另一方隐瞒相关行为信息,使得交易一方不能察知另一方行动的情形,也称为隐藏行动问题。由于缺乏足够的监督和合理的激励机制,任何一方都有改变自身行为的倾向,在学生评教过程中也会产生道德风险问题,具体见表1。

四、学生评教的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是Akerlof于1970年提出的,这在学生评教过程中也是类似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近似于联合生产,产量与质量依赖于师生间的密切配合,教与学的任何一方偏废都不能产生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的联合生产特性意味着信息不对称是双向的。教师可通过降低教学难度迎合学生,学生也存在不好好学习的机会主义行为。

假定将学生分为两类:一类学生希望教师严格要求,使自己的学术水平真正得以提高,该类学生称为A类生。一类学生不致力于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而更在乎教师给分的宽松程度,该类学生称为B类生。假设教师都认真教学,即教师给分宽松与否都需要付出E的授课成本(为简化将E在模型中省略),唯一改变的是学生会以一定的概率对给分宽松的教师给予更高的评教分数(V>W)。对于努力学习的A类生,无论教师给分宽松与否均能获得好成绩(用SH表示),但若教师打分严格,则需多付出e的学习成本。对于希望得过且过的B类生,教师给分宽松则获得好成绩(SH),若教师给分严格则只能拿到低分(SL)。A类生与B类生均可选择自己的行为(其行为教师可通过平时出勤、课上提问及与教师的互动情况等来了解):行为1—真正对自己和教师负责,在平时课上课下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同时,无论教师给分宽松与否都不影响其对教师的评分(behavior1);行为2—对自身存在一定“偷懒”的机会主义行为,同时,对于给分宽松的教师会给予一定的评教分数的提高(behavior2)。对于B类生来说,选择行为1会产生额外的成本C,因为行为1会激励教师减少给分宽松的行为,而这对B类生来说是不利的。教师同样也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给分宽松(nice),或者给分严厉(tough)。

首先,对于B类生来说,不会选择行为1(SH-C<SH,SL-C<SL),只会选择行为2。对于A类生来说,选择行为1或行为2收益是相同的,都是在教师选择给分宽松的策略时收益为SH,教师选择给分严格的策略时收益为SH-e,因此,教师只能认为A类生以0.5的概率在行为1与行为2之间进行选择。故:

PA=PB=0.5,P(behavior1|A)=P(behavior2|A)=0.5,P(behavior2|B)=1

根据贝叶斯法,则可知后验概率为:

当教师观察到行为1时,若选择给分宽松(nice),期望收益为:

EU=P(A|behavior1)·W+P(B|behavior1)·W=W

若选择给分严格(tough),期望收益为:

EU=P(A|behavior1)·W+P(B|behavior1)·W=W

当教师观察到行为2时,若选择给分宽松(nice),期望收益为:

EU=P(A|behavior2)·V+P(B|behavior2)·V=V>W

若选择给分严格(tough),期望收益为:

EU=P(A|behavior2)·W+P(B|behavior2)·W=W

因此,无论教师观察到学生选择何种行为,选择给分宽松策略的期望收益均不小于选择给分严格策略,给分宽松策略为教师的占优策略。

这一结论在现实中易于理解:教师虽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具有一定的信息不对称,但仍可通过平时出勤、课上提问及与教师的互动情况等来了解学生的学习信息。我国高校的现实情况是,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通过各种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而减少在课程学习这类专用性资产中的投资,对于所修课程选择得过且过,尽可能以最少的成本取得高分,希望教师“放水”的B类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当B类生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可从各方面察觉出这个信息,但教师会如何选择?由于评价机构处于对学生与教师信息的信息劣势状态,其仅能观察到学生成绩与评教分数,并不知道二者分数提高的原因。因此,作为理性人,教师会倾向选择“迎合”学生,降低考试难度,调整评分标准。

因此,B类生数量膨胀带来的外部性是考试难度降低、评分标准调整等打分方面的“放水”,这导致B类生失去对不及格的恐惧,而致力于提高学术水平的A类生则失去提高分数的动力(不努力就可以得高分),因此,A类生与B类生难以区分。但随着分数越来越向高分段靠拢,成绩好的学生无法和次之的学生区分开,形成混同均衡。

如果全体教师一致对学生采取严格要求、严厉打分的策略,可有效地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非帕累托最优的混同均衡状态。但是,在学校内部,教师间的博弈类似于超速博弈,即都不愿做第一个严厉要求、给低分的,教师最理性的做法就是跟风。对高校而言,所有教师都对自己的学生严格要求,按照合理的方式给分,其效果是最好的。

五、改进学生评教工作的建议

教学评估是对教师授课的一种评价方式与激励机制。但由于在评估中,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难以绝对避免,但完全可以进行改进,使评教工作更加真实客观。在对评教分数膨胀原因进行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应从改进学生评教方法、解决信心不对称、解决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三方面来完善学生评教系统。

(一)改进评价方法

我国高校普遍采用每学期统一量化的评教方式。学生评教的主角为学生和教师,但实际上,师生往往成为被动参与者,感受到这是一种外部强加的控制手段。驱动学生评教开展的是校方,学生属于被动参与方,而教师则处于“游离”状态,仅能获知评估结果,由此造成三方参与者对学生评教的不同态度,即教学管理者认可评估并使用,学生关注度不高、投入性较差,教师则对评教结果存在部分抵触心理。如果能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评估方式(如师生座谈、系部督导等)减少外力,让教师与学生感受到学生评教对于自身的帮助,使学生和教师均能在评教中获得“收益”,将大大减少评教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问题,提高评教结果的有效性与真实性。同时,在评价系统设计方面,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参与评教问题的设计,引起其对评教问题的重视,也利于评教结果的反馈和教学改革的促进。

(二)解决评教信息不对称问题

匿名评教使得学生缺乏依据教师真正的教学水平进行评教的动力,往往根据对教师的主观印象随意评教;同时,学生无法看到历史评教结果,削弱了评估的信息传递作用。鉴于此,学校应加强学生、教师、校方三方的信息交流,在评教前向学生和教师公布评价指标、评价程序、数据处理方法、评教结果用途等。学校可将评教系统的介绍作为新生入学的活动之一,使学生增加对评教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也能引起学生对评教工作的重视,增加评教的可靠性。建议建立科学的评教信息管理体制,成立专门的信息收集、传输、加工管理部门或设立专门人员,确保学生评教中三方信息的真实客观,使学生和教师平等、方便地获取评估信息。

(三)解决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

教师得到的评教分数高与教学质量好不是绝对对等关系,可能是在博弈中最终与学生达成低效率的均衡。这种评教体系难以做到高度的公平公正。分数膨胀也使“自我实现”的学生失去了提高分数的动力,造成两类学生的界限越发模糊。为解决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学校可对学生进行事后采访,抽取部分学生解释其给出评教分数的依据,一旦学生对此有所了解,就会更加实事求是地进行打分,由此可以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此外,学校必须对评教系统中的评价指标和权重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这样,才可以了解到真实可靠的教学情况,学生也能更好地传达其所需表达的信息。

由于学生评教系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建议各高校不要将学生评教结果作为评判教师教学水平、考核教师工作业绩的唯一依据,而是要通过评教工作掌握教学动态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每位教师,尤其是新任课教师,了解教学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寻求解决问题、增进师生了解、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提高的措施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梅萍,贾月.近十年我国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问题研究述评[J].现代大学教育,2013(4).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管晓涛,郑晓芳,徐平生.提高学生网上评教数据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3(15).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毕业论文作为成人教育学历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成教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学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的综合培养,其最终目的是成人学生职业技能的全面提升。制定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对毕业论文的完成实施全程监控,将有利于提高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和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一、当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成人特色无法体现,论文内容与学生工作脱节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从选题、实施、答辩的整个过程基本上按照或是参考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流程进行的,无法突出成人教育的特色。

 

选题的内容偏重基础学科研究。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基础和重点,长期以来影响着高校中其他教育形式。成人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宏观教学内涵均是由高校普通高等教育衍生而来的,授课方式、考核形式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似。毕业论文作为整个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前期教学的影响,论文的选题多集中在基础研究学科上,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完成论文的条件有限,导致论文整体上选题差别很大,质量不能保证。

 

毕业论文内容与学生实际工作脱节。成人教育学生多为在职从业人员,多数人有着长期的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成人教育来补偿自己的学历和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毕业论文是所学理论知识和具体工作最好的结合方式。但是,成人教育毕业生的论文受所谓的论文质量的约束,很少能与自己的具体工作相结合,将自己所学应用于实践之中。

 

毕业论文缺少成人教育特色。成人教育学生从事的工作多种多样,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学历和工作中的能力,毕业论文作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环节,应该是能够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工作内容和特点以及几年来理论知识在学生工作中如何体现出来。但是,目前成人教育学生为了应付毕业论文环节,内容很多与学生实际工作无关,成人教育中服务行业的特色无法体现。

 

2、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

 

很多高校的成人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方便,照搬普高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体系,导致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相近,对论文的科学研究层次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并以涉及学术层次水平高低评定论文的质量;这种考核标准脱离了成人学生的工作实际,导致一些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出现了网上文献拼凑、他人写作、挪用别人数据等现象发生,完全背离了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宗旨。

 

3、保障机制不完善,论文的完成缺少有力支撑

 

缺少论文指导课。论文指导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非常重要的一节课,指导学生如何去开展相关工作,如何在网络上查找相关文献,如何按照要求格式去撰写论文。很多教学单位都忽略了论文指导课的重要性,或是缩短学时,或是直接取消面授,改为网上自学,出现了学生的论文格式不规范,选题不准确,论文内容与题目偏差等严重问题。

 

指导教师的选择问题。指导教师是学生论文完成的关键环节,为学生配备合适的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的论文工作事半功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多为挂名,没有真正地去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操作论文的完成,同时,指导教师多为高校教师,在帮助学生选题上多以自己研究的课题为基础,脱离学生的工作实际。

 

二、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

 

建立成人教育中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成人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满足工作单位对员工工作能力提升的需求,是保障体系研究的主要目的。

 

1、在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下,论文实施的每个环节都具备相关操作制度和质量标准,各主体在整个过程中分工明确,各执其责,保证论文高效、高质的完成,确保论文的真实性和学生的诚信度。

 

毕业论文是学生完成某一专项研究的总结性材料,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多数是在本人单位实施,与其具体工作联系非常紧密,内容相对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更加多样、复杂,论文质量不宜控制。建立科学可行、适用于成人教育需求的操作制度,在大的框架上对论文的方向进行把握,对具体细节内容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对论文的每一部分设置质量标准,完全按照此标准衡量相关的操作,达到成人本科论文的实施的制度化、标准化。

 

2、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充分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将学生工作单位引入到体系之中,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提供技术和物质支撑。把高校、用人单位、学生三个主体有效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指导作用、质量保证作用和全程监管作用,保证学生论文的顺利完成。

 

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将课堂中所学理论知识与本职工作有效结合,最终为工作效力服务。学生的工作单位是学生学业完成的最大支柱,特别是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工作单位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为学生提供完成论文的场所、仪器等硬件设施,还要学生配备具有一定资质的实习指导教师。因而,结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在毕业论文中引进工作单位,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

 

3、通过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升论文质量,最终达到高校顺利、高质地完成论文整体工作;用人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培训员工、利于单位发展的目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成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理论学习与本职工作结合的最好体现。学生在完成学业,提升学历的同时能够增强自身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单位。

 

三、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制定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各组成因素,包括前期规范、过程控制和后期评估,通过对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到适宜的切入点,寻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成人高等教育本科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1、前期规范体系

 

前期规范是成教学生在实施毕业论文之前,学校对论文具体的完成形式和结果做的统一要求和部署,是学生完成整个论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论文工作的主线,学生按照此要求进行论文实际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主要根据各专业和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毕业论文完成的整体过程,研究建立一系列符合成人教育的毕业论文制度:

 

(1)教育制度,包括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准备工作的教育、写作方法的教育、违反纪律的教育等。教育制度的建立,让学生明确论文工作如何开展和进行,对学生的论文过程做以框架式要求,约束学生在论文的完成中务必坚守诚信原则,以自己的真实数据编写论文。

 

(2)开题报告制度,成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论文设想、文献查阅情况、指导教师综合意见,形成具有可实际操作的论文构思,并以文字的形式向高校汇报,经高校专家审核通过施行。

 

(3)中期考核制度,依据开题的思路和步骤设计,对论文中期取得成果进行审评,根据前期情况规划下一步论文的具体实施。

 

(4)论文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论文完成工作进行考核,学校组织论文答辩,由学校老师和学生工作单位与论文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同时,成人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论文工作的基础数据进行检查和归档。

 

2、过程控制体系

 

过程控制体系就是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质量跟踪,是论文写作中的把关环节,对论文的开题、期中考核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保证论文高质量地完成。依据学校制定的开题报告制度和中期考核制度,学生以书面汇报的形式向学校汇报论文思路及阶段性工作成果,学校对学生论文思路是否符合要求及进展情况做评价,学生工作单位作为实习单位对学生论文整个过程进行质量跟踪,及时与高校沟通,依据学生论文完成期间的表现给予评价。

 

3、后期评估体系

 

通过对学生论文质量、基础数据真实性、论文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审查,对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前期规范体系和过程控制体系进行有效评估,根据具体工作情况建立评估制度,同时验证上述两体系的合理性和实际操作性。

 

依据成人教育的特点,三个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由高校、学生工作单位按照各自的需求和要求共同完成,达到既能规范论文质量又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员工继续教育的目的,使成人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各行业在职人员学历和能力提升的有效平台。

 

【作者简介】

 

朱国荣(1961-)男,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药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务科科长,讲师,研究方向:成人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幼儿教育”硕士层面研究成果规律。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走向多元化,涉及到各个方面。诸如特色教育、研究生教育、法制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女童教育。在现代教育的高速发展,学者开始关注教育质量的评估、督导、以及教育财政等问题,如:教育评价:《芬兰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研究》、《关于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初步研究》、《美国高等教育认证体系中的民间组织研究》等,但整体上来说,所占比重相对较少。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幼儿创业教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博士阶层对“幼儿教育”关注

在CNKI网博士论文数据库中,以学科专业为“幼儿教育学”为关键词进行检索,(1999年到2010年)共找到155篇,其中部分文章在数据上传过程中重复上传,剔除重复文献后,共有112篇博士论文。从思想观念的整体上进行研究,高屋建瓴的把握教育学的脉络,如《幼儿教育的范式研究》、《幼儿教育的价值研究》、《幼儿教育实证分析范式的变迁及影响研究》、《从隔离到全纳》、《高等教育多元化与学生权益保护》、《教师专业标准研究》等。结合地域进行研究,选取教育发展比较前卫的国家为实体,实际进行论证,主要有澳大利亚,如《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中的大学——政府——市场关系研究》、《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研究》等。

硕、博专业论文对“幼儿教育”的研究之比较

与其他学科类似,幼儿教育学硕士阶段论文研究范围较广,可以说各个方面有所涉及。博士阶段论文其涉猎范围相对更加集中,但其研究更加深入。总体上研究相对较多、实证研究也多集中研究教育发展较为突出的国家、如美、澳、德、而不是各类国家均有所涉及。博士论文以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学校为龙头,其导师各有其研究领域,在各自研究深入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现状,如华东师范大学注重幼儿思想教育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在基础性教育方面有所侧生、西南大学则在教育理念高度方面有所加强。其各院校有其风格、特点,导师不同,研究方向各有差异。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