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模具制造实训总结

模具制造实训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模具制造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模具制造实训总结

模具制造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建设;现状;思考;改革

2016年10月22日,我有幸与同事王江燕、施妍婧、欧阳华兰等3人一起在衡阳技师学院参加了由衡阳市教育局主办的衡阳市中职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建设研讨会。会议由衡阳市职教中心副主任欧瑞华主持,衡阳技师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王静、衡阳技师学院教务处处长钟震坤、衡阳技师学院工模具设计与制造系主任向清然、衡阳技师学院工模具设计与制造系模具教研室主任于定文、上海润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斌聪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并分别作了重要讲话。

他们的讲会精神主要集中在衡阳市中职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建设的发展现状、遇到的困难、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以及结合国、省、市多年来模具专业教师和学生方面的各项技能大赛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衡阳市中职模具专业建设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建设方略。通过参会,我受益颇多、感受深厚,结合我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发展情况有以下一些领悟,现总结如下:

一、我校模具、数控专业建设现状

我校模具、数控专业的招生经过2006、2007、2008等几年的辉煌期后,现如今可以说是一届不如一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停滞不前,甚至逐年呈下降退步趋势。究其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点:

1、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在设备、资金、人员等各方面还是严重欠帐的;

2、专业调研没到位、专业教学计划不完善,也没有严格按照实施性教学计划开课,随意性很大;

3、文化课开课比例过重,没能实现专业不同可差异化开课的科学排课,有些文化课课时太多,比如英语开四个学期对模具数控专业的男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痛苦和折磨,计算机应用基础开一个学期就足以,开两个学期,严重阻拦了后继技能比赛需要开的一些专业软件课的时间,导至学生二年级需要参加技能比赛时,而该开的专业课程却还没开,短短的一两个月时间(指导老师还要上超课时的专业课)如何能搞得过兄弟院校已学过的学生?

4、没能拓宽校外实训基地或场地,校内实训项目太单一,实训材料和刀具严重不足,实训工场管理不科学,浪费严重。

5、专业教师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机会太少。见识少,眼界不开拓,所以教学灵感、思路及方法也严重疆化。

6、模具实物零件根本就没有,十多年了还是没有一个真真实在的模具零件,所谓的实训都只还停留在过去的机械加工和机电专业层面,并且导致我校模具、数控两专业根本就没任何实质性的区别,只是名字不同而以。

面对兄弟院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总结以上六点不足,我们却停滞不前,该专业不委缩退步才怪。为此,我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要想取得向前发展,我想该从以下几方面可以去尝试实施。

二、关于我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考

1、学校领导必须加强重视,在设备、资金和模具专业教师引进或招聘上下足功夫,补足以前的欠帐。

2、以学校绩效工资的分配改革带动全校专业教师搞好专业建设的积极性。改革校内绩效工资的分配方案,绩效分配应向一线专业教师倾斜,不能搞成专业课教师与文化课教师一律平等而无任何区别(比如现在我校上一节体育课和上一节专业课是一模一样的等遇,这对专业老师来说是很不公平的,严重影响专业课教师钻研专业,加强动手能力和上课准备与善后的积极性),甚至上文化课比上专业课收获还多。另外,绩效分配更不能向管理层倾斜(我校此现象现在很严重)。导致人人都想去当“官”而觉得专业教学疲于奔命,付出与收获不对等。

3、加强与行业企业对接,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重视专业调研,结合本地区、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制订周密细仔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性专业教学计划。

4、围绕培养目标,细化实施性教学计划。总体来讲,一个年级,实施同一个教学计划,片面讲究知识、技能大而全是不尽科学合理的。在总体教学计划基础上,两到三个班级为一组,根据模具不同岗位侧重某一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如:有注塑模方向,有冷冲压方向,也有部分同学选修精密压铸模方向;部分班级可以偏重某一方面的模具软件的应用,做到精通一种软件,了解其它软件;有的班级偏重于模具制造方向,可以考核模具制造师,有的班级偏重于模具装配调试维修方向,可以考核模具装配调试维修师,成绩好的同学,可以强化模具设计,考核模具设计师。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教学计划时,对大专业下实施合理分流,既可以统筹安排教学资源,特别是实习实验资源,又为市场提供多层次的人才需求。这对我们教学管理、教学安排提出了更加科学性的要求。同时增加选修课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加快模具制造专业的课程改革,严格按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开课,砍掉不必要的一些文化基础课,让职业学校的学生真正地是姓“职”,重在专业动手能力培养,而不要把它办成所谓职业的“普高”模式学校。说实在的,我校目前的所有管理措施,建设措施就是纯普高模式,与职业学校特性很不相符。

6、加强校内实训、实验基地建设,统筹安排设备资源,建立模具实训中心。

7、依托模具行业背景优势,坚持走产教研合作发展之路;

8、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除了上级安排的国培、省培、市培计划外,鼓励和组织专业教师多走出去(东南西北,全国各地去取经)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建设方法。

9、强化教学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加强教风与学风建设,严格执行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模具制造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前模具专业教学中最为繁琐的课程莫过于《模具制造工艺》,其主要表现为相关知识点与模具生产衔接紧密度不高,经常会衍生出和实际生产相互脱节的状况;再就是许多教师由于实力有限,未能做好实践指导工作,使得最终毕业生难以迎合相关企业竞争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笔者决定在理清现代高职院校《模具制造工艺》课程以学徒制为背景、项目为载体的改革要点前提下,集合诸多实际状况论证日后具体的改革实践策略,希望能够借此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模具制造工艺专业性人才。

关键词:

学徒制;项目载体;模具制造;课程改革

1引言

高职院校设置《模具制造工艺》课程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模具图纸设计与产品制造等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可如今许多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未能设置合理的实践引导环节,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最终教学实效自然不够理想。因此,今后作为现代专业化的高职院校《模具制造工艺》课程的任课教师,有必要不断完善个人专业知识体系和职业道德素养,争取在联系实际生产状况的前提下,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项目作为指导性载体,开展一系列科学化导向教学活动。至于规划思路和具体的处理手法,将具体介绍。

2现代学徒制下以项目作为载体的课程改革要点

其主张在必要性课程教学单元布置拓展前期,进行相关行业实践项目引入,进一步营造出生动化的实践交流氛围,令学生能够在特定项目设计期间规划出合理应对战略,为日后模具制造工艺“做中学”和“学中做”等更高指标贯彻,积累合理的过渡适应条件。须知想要有效改善学生的职业技能和道德素养,就必须预先组织他们进行相关项目实践,唯独如此,他们才能实时掌握企业生产的动态状况,自主且深入性学习更多的专业技术和知识。如某区域拥有汽车基地等大规模企业,而一辆普通汽车当中的内饰件模具数量就已然达到200副,包括保险杠、仪表盘、油箱等大中型塑料模具。因此在现代学徒制下以项目为载体的高职院校模具制造工艺教学工作,也应当结合这部分企业具体的经营发展状况,进行高校《模具制造工艺》课程教学和企业特定岗位之间的距离缩减。换句话说,就是在规划课程讲解模式期间,将模具制造工艺中的一系列典型案例作为学生的主线训练任务,确保学生掌握合理数量的理论内容和实践经验之后,安排他们到相关企业或是校内外实训基地之中,依照师傅指导要点进行高水准的实践操作。

3现代学徒制下以项目为载体的高职院校《模具制造工艺》课程改革措施探究

就是要求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下以典型模具制造工艺作为主导线索,进行相关的教学内容整合和课程体系修缮,进一步凸显模具制造工艺强烈的实践和应用特性。如此一来,高职生才能愈加积极地投入到模具制造技术和安装调试等训练任务之中,从中造就出所需的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首先,将职业技能训练作为日常教学重点,进行以项目为载体的《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设计,进一步凸显出其所需的职业和实践应用特性。就是说在确保熟练认证模具制造等岗位需求基础上,进行高职院校既有的课程内容重新构建,当中的主线内容则可顺势细化为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编制和代表性较强的模具零件加工;再就是将学生视为主体,职业技能培养和知识点灌输作为中心任务,加快高职院校《模具制造工艺》课堂与实训基地的一体化改造进程,为今后学生更加理想的适应相关岗位环境,提供保障。如在进行课程内容设置过程中,主张依照模具加工的基础性理论、模具机械加工和特种加工的加工要点、代表性模具制造和装配的工艺、模具的光整加工的流程等细节,进行完善的教学流程规划组织。需要注意的是,整体教学活动的设计流程,有必要时刻秉承由简单到困难、点到面、知识递进的规则加以拓展,各类教学内容又要维持相互独立和紧密关联特性。长此以往,才可以确保高职生全方位掌握与模具制造工艺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其次,将理论和实践技能作为考核工作延展的指导性线索基础上,依照国家职业技能检验标准进行开放性和全过程的考核体系创建。其核心动机在于令学生在学徒制和项目教学法的指导作用下,顺利激发出学习训练的积极主动性,并且辅助教师完成教-学过程中丰富的经验、问题总结任务。归结来讲,就是将个人综合表现、过程性考核、期末考试成绩等3个方面结合起来形成最终考核成绩。在个人综合表现成绩方面,则督促教学主体结合学生日常出勤和作业完成状况,职业道德素养等进行综合评价,占据总体成绩的30%;过程性考核方面,即在模具制作工艺实践操作期间,结合不同小组具体表现为每个小组评定分数,其中教学人员评价80%、小组交互式评价20%,占据总体成绩的40%;期末考试则结合高职院校规范要求和学徒制规则进行有序组织,满分为100,考试时间为两个小时,占据总体成绩的30%。再就是将塑料模和冷冲模导柱、导套、固定板、型芯等代表性部件,作为模具制造工艺课程教学中的主线任务,令学生在学徒制指导作用下,自主和协作式学习。至于教学主体的核心任务,便是运用多元化引导模式拓宽学生思路,包括模具制造任务分析、资料收集整合、效果评价等。长此以往,加快模具制造工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过程的结合进程,最终顺利实现模拟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

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学徒制下以项目为载体的高职院校模具制造工艺课程改革工作着实繁琐,而笔者在此阐述的意见必然存在局限性,日后仍需模具专业教师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予以完善。长此以往,为我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为汽车制造等行业可持续竞争发展,提供不竭的支持服务动力。

参考文献

[1]戴翠丽.高职院校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2,19(16):120~148

[2]杨俊秋.过程模拟任务驱动在塑模设计课程中的实践[J].塑料制造,2013,33(07):86~99

模具制造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模具设计是一门既要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后,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模具设计课程实施中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直接影响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模具设计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任务选取不合适

选取的任务难易程度不合适。选取任务太难,学生感觉吃力,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选取的任务太容易,使学生不易获得应有的知识,不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选取的任务脱离生活,使用性不强,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任课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经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对任课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不仅具备模具设计制造必须的理论知识结构,还要具备现代模具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和丰富、熟练的实践工作经验,否则,容易造成选取的任务实用性不强,讲授照本宣科,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不符合企业的生产流程、步骤、要求,学生完成任务的图纸成果存在图形表达不完整、尺寸漏标、尺寸标注错误、形位公差标注不合理、技术要求不会表达、装配结构不严密、零件结构工艺性欠佳等问题时,老师也不能及时提出来进行指导,导致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不能全面提高,因此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3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配套教材尚未开发

传统的模具设计教材基本上都是一个个理论知识点的罗列,没有涉及完整模具设计制造的真正流程、步骤等知识,更没有按照模具企业模具设计制造的流程、步骤安排知识顺序,缺乏模具设计中使用较多的模具国家标准、压力机型号选择及校核、文献资料检索查阅、模具设计成果正确表达等相关内容,因此不能满足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要求。

4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造成原课程学时数明显不足

按模具设计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学时总数为40学时,没有实验,只是纯理论讲授时间,涵盖的内容也较多,既有冲裁、弯曲、拉深等多种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知识,又有塑料成型工艺及塑料模具设计知识,还有模具制造基础知识等内容,知识点多、杂,探索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后,要求学生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因此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只是一部分内容,关键是系统应用理论知识完成给定任务的工艺分析、方案拟定、工艺计算、装配图及零件图的设计绘制、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编制及加工操作、装配等过程,使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的锻炼过程系统掌握模具设计制造的完整流程,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每组大方案还要在课堂上讨论,以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对理论知识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因此造成原定学时数明显不足。

5课程设计与理论课学习存在时间上的脱节

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是学生在理论课程学完之后进行的一项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对给定的具体零件进行工艺分析、工艺计算、方案拟定、模具结构确定、模具零件设计等,是承上启下的必要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综合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项模拟训练。但传统的课程设计都是安排在学期末,与理论课学习结束至少间隔1个月时间,很多学生已将部分理论知识遗忘,使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存在断档、脱节,学生在做课程设计时,需要重新复习理论知识,浪费时间,影响学习效果。

6缺乏模具制造实训环节

在实际模具企业,模具设计制造是一个完整的流程,模具制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在模具设计教学大纲中,分配给模具制造部分的时间只有4个学时,只能简单讲解模具制造基础知识、典型模具零件加工工艺和模具装配工艺等理论内容,缺乏模具制造实训环节,学生学完之后还是不知道具体模具零件加工工艺如何编制、如何加工,模具装配工艺如何编制、如何装配等,缺乏模具制造能力的锻炼和培养,造成与模具实际制造环节的严重脱节。

二关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模具设计实施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选取真实的、实用的、难易程度合适的任务

根据我校应用型本科毕业生面向地方企业、面向生产第一线的目标定位,模具设计课程的任务选取既要以课程教学大纲主要知识点为依据,参照教材内容,而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同时还要与冲压模具企业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任务为参考、来源,做到紧扣实际,面向运用,使任务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真实性和可操作性。

为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任务也可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零件中选取,但难易程度需经老师把关。

2增加教师的模具企业工作经历和实践工作经验

提高教师的模具企业工作经历和实践工作经验是推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可以选聘有模具企业工作经历的老师担任该课程的主讲老师,或聘任模具企业的设计人员作兼职教师,或组织专业教师到模具企业进行现场参观、考察学习、挂职锻炼或进行模具企业和模具任课老师的校企合作,经常性组织专业课老师和企业设计人员的经验交流,不断提升、增长任课老师的模具企业工作经验,真正了解模具设计制造的流程。同时在教学中,任课老师应注重塑造以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选取的任务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愿望,大幅提高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模具设计》课程中的实施效果。

3开发适应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配套教材

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和创建新型教学体系的关键之一。成立以模具设计专业课老师、大型模具企业知名专家、模具企业设计人员为成员的教材建设队伍,依据模具设计必备的理论知识,按照模具企业模具设计、制造流程、步骤,编写与任务驱动教学法配套的模具设计教材,并增加相关模具标准及标准件选用、压力机型号选择及校核、符合企业要求的实际模具设计过程及实际模具装配图、零件图设计成果展示等内容,以提升教材知识的系统性、指导性、应用性,满足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要求。

4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具体措施为:

(1)教学内容的改进

围绕模具设计课程实践性强、重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根据学生完成给定任务的实际需要,结合模具企业设计、制造模具的具体步骤、流程,调整、改进理论教学内容和顺序,如增加具体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知识,模具结构、尺寸确定后增加压力机型号校核内容,增加现代模具设计中较为重要的标准模架及标准件选取知识,将压力机简介及压力机型号选择内容调整到冲压工序力计算之后,增强知识学习目的性和连贯性;将冲压工艺设计部分从最后总结讲解调整穿插到前期及具体设计过程中讲解,针对性强,学生便于理解和应用。

(2)教学模式的改进

为使学生边学边干、边干边学,传统的、分散的、纯理论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因此从时间安排上,一改传统的每周4学时、需要10周才能讲授完的纯课堂教学模式,而采用集中4周时间上这一门课程,并将理论教学、课程设计、模具制造实训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改进。4周时间安排为:前2周,老师一边讲,学生一边练,完成分配给的设计任务,后2周时间,学生根据老师讲解的模具制造工艺知识,完成设计图纸的工艺编制、具体加工、装配等实际操作。这种教学模式改进,使理论讲授学时与课程设计时间有机地柔和、连贯在一起,时间衔接紧凑,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能及时得到实际应用,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增加知识连贯性,增强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有效解决了原来学时数不足的问题;同时学生一气呵成、真刀真枪地完成给定任务的设计工作,亲身经历了一次企业实景训练,增加了成就感,使任务完成具有连续性、完整性,有效克服了课程设计环节与理论教学的脱节问题;后2周时间的工艺编制、具体加工、装配等实际操作练习,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教学直观性,又让学生亲身体验了结构设计过程中的工艺性优劣问题,及时验证了自己的设计成果,增强了学生的成功感,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亲身经历了一次企业实景训练,大幅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相互结合、相互穿插,较好解决了实践性较强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与实践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模具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采用“以任务为驱动、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后,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浓厚,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模具设计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任务选择不合适、任课教师本身工程实践能力不高、相配套的课程教材尚未开发、课程教学大纲学时数明显不足、实践环节与理论课学习存在时间上脱节、缺乏模具制造实训环节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实施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后,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找到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提升任课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开发相配套的课程教材,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模具设计课程中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朱仁盛,申倚洪.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控专业教学中的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07(3):100102.

模具制造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模具制造技术专业 一体化模式 教学改革 实践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规划紧密结合,并且从班级管理、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教学评价模式等方面实现统一系统化的教学。诸多教育学者研究表明,一体化教学模式运用于教学改革可以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整体提升中职学校各专业的教学水平。笔者作为一名中职学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教师,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对本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并根据教学改革经验,对一体化教学改革进行深刻反思。

1 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一体化模式教学改革的实施

1.1 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首先对本专业学生进行分班,分为两个大班,甲班与乙班,每一个班在进行分组,总共分为五个组,五个组学生分别进行车工技术、数控技术、线切割技术、铣工技术以及CAD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学习,根据每周五天教时间的分配,各一个组的学生在新的一周中进行换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与未改革的班级进行实训效果的实践对比研究,找出问题与差距,更好地指导教学改革。

1.2 具体操作方法

在分配教学时间上,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得出结论:一周中的理论课教学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平均分配。模块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实施过程中保持一定的自,但必须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够修全车工工艺、铣工工艺、电火花线切割工工艺与CAD基础等主要的必修模块学习任务。学生也可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依据兴趣与专业发展方向确定模块专业。教师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并为学生建立学业档案。

2 一体化模式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2.1 综合理论与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了使课堂更加立体化,教师可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教师需要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创新,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教师需要耐心辅导[1]。

2.2 项目引导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将教学项目引进课堂可以实现任务驱动式教学,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针对性与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学生自主学习任务,比如在教授小汽车线切割模块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明基本的操作技巧与方法,然后将课堂留给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小汽车线切割操作,在下课之前,教师在进行集中讲述与总结。

2.3 展开多元评价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当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技能锻炼质量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就要密切考察学生的表现,一来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策略,二则是发挥一定的监督作用。为了提高学习成果评价的科学性,还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

2.4 创设实际操作情境,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教师应当深刻了解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使自己具备事业竞争力。因此,可以为学生创设模具制造技术实际操作情境,让学生有更多的职业技能训练空间,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还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例如,我校教职工有模具加工的任务时,先把教工的任务接下来,在课堂中把任务进行分析,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不但让学生有成就感,还上学生学会了助人为乐,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与教职工的沟通能力,更接近社会生活。

3 关于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反思

3.1 学生与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若要使一体化教学模式得到全面深入的推广,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应当做出改变。教师应当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带给自己的影响,充分开阔教学思路,认真领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内涵,充分吸取先进的教务改革经验,不断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学生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应当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地位,摆脱死记硬背、重理论轻实践的学习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动手动脑的潜力,加强实践锻炼,提升团队协作能力,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2]。

3.2 教学资源分配转变

教学资源的分配方式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应当进行适当转变,一方面要实现有限教学资源的优质高效利用,一方面还要为各种教学项目的开展增加资金投入,另外教学团队也应进行重新配置,以配合一体化教学模式。

3.3 实习指导教师的转变

基于当前中职学生在学习态度与习惯上存在着非大的不稳定性,他们非常依赖实习指导老师的监督管理与引导。在一体化模块教学中,实习指导教师要参与到教学中,如何为这些教师定位,并激励他们努力工作,提高自身的素质等,都是今后要解决的问题。

4 结语

总而言之,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实现教学的整体化与系统化,在中职学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教学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与较高的利用价值。一体化教学模式师资力量消耗较大,再加上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根深蒂固,使其在推行探索的过程中受到较大的阻力。中职学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教师应当正视困难,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探讨各种创新性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推行策略,坚定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教学理念,逐渐推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沈理由,缪遇春.广东省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J].模具制造:教改研究,2014,04(07):90-96.

模具制造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一、说专业的内涵

随着国家高职骨干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与推进,各高职院校出现了一种新的专业建设经验交流形式――“说专业”[1]。

“说专业”是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通过口头陈述、图解说明与讲演展示的方式介绍本专业的建设经验和改革理念。与会教师通过观摩与研讨,交流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体系开发、制度环境建设等关键问题,以使每位教师更加清晰自己所在专业的顶层设计及其配套思路,从而进一步推动专业建设与改革[2]。

二、说专业基本思路

“说专业”即从剖析本专业的行业、企业需求出发,针对就业岗位(群)所需技能,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进行专业定位,从而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通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条件、教学管理体系等保障条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最后总结出本专业建设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并指出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改革发展的目标。“说专业”思路如框图1所示。“说专业”重在说出本专业的存在有理,专业建设保障有力,专业建设内涵丰富,人才培养质量过硬和在同类专业中的特色鲜明之处。

三、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我校国家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以下按“说专业”的形式从十个方面将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介绍[3]。

1.专业建设背景。(1)行业背景调研。目前,我国已成为模具制造大国,预计至2015年模具总销售额将超过1740亿元,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湖北省已有近300多家模具生产企业,行业产值超过20亿元。武汉为1+8城市圈的中心,为振兴武汉模具产业,预计政府每年投入3000~5000万元资金,吸引20家大型模具企业入驻武汉,形成“模具国际工业园”。(2)人才需求调研。通过对湖北省模具相关企业的调研和分析,得出企业对于模具专业人才的需求呈上升的趋势。我国模具行业“十二五”计划培养模具专业人才25万,其中武汉都市圈模具人才需求约3万人,而且人才需求正以级数放大。(3)专业定位。根据市场调研和专家论证,确立了我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定位是培养模具设计人员,模具制造技术人员,冲、塑压生产工艺员,以满足武汉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对模具人才的需求,对接武汉先进制造产业,为武汉地区制造产业升级服务。

2.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根据行业调研,人才需求调研结果和专业定位面向,确定了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面向武汉及1+8城市圈的汽车制造业、电子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冲塑压工艺编制及生产管理等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人才培养模式。高素质的人才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呢?根据模具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和职业素养的成长规律,我们设计了“一主线,二突出,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主线,工学结合分层递进的培养主线。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岗位专项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二突出,突出计算机应用能力;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三融合,即校企融合、工学融合、校内外评价融合。校企融合即通过校中厂实现了教学与生产过程相对接,通过厂中校实现了课程与岗位相对接;工学融合方面,我专业实行的是“分段式、柔性化”教学组织模式,按能力递进模块,安排学生多学期、分段式进行工学交替;校内外评价融合,采取以企业为主导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价,学院根据反馈结果对人才培养跟踪改进。

4.课程体系开发思路与措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是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我们从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人员职业岗位要求出发,分析岗位的工作过程,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内容、将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5.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高质量的课程教学需要优秀的教学团队来实施。模具专业教师团队现共有52人:其中专任教师29名、兼职教师23名;副教授以上18人、高级技师8人;来自企业兼职教师16人。教师团队结构中,企业兼职教师达31%,双师型达84%。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发挥专业教师团队与兼职教师团队优势互补作用,打造了一支“专业强、会操作、懂教育、能研发”的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

6.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过硬的技能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特色,实训系是培养和提升学生技能的基本保障,为此我们构建了“四级递进式”实训体系,从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到职业能力训练。整个体系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遵循学生的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在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三级职业训练”平台,安排学生多学期、分段式进行工学交替。

7.教学管理体系与机制。制度是保障人才培养计划顺利实施的条件,我院建立了校、院两级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督导制度;企业评价制度;学生评教制度。

8.专业建设成效。经过10年度专业建设,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人才培养方面,本专业已有八届毕业生共2086人,2011、2012、2013年,学生报到率连续攀升,就业率达到91%,用人单位满度90%以上。专业毕业生获双证率达96.8%。学生参加省、市机械创新大赛,数控操作比赛、钳工大赛,3D建模大赛多次获奖。

9.特色与创新。在10年的专业建设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以下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我们采取企业主导,共同培养“特定岗位人才”模式;并将企业的关系从“客户型”发展到“伙伴型”;开展企业深度合作,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在就业上,将顶岗基地与就业基地相统一。在人才素质培养上,我校采用导师制加专业辅导员管理制,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学习指导、专业指导、就业指导。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并提升技能,达到教学做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