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二氧化碳年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植树造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作用;措施
1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例如,随着全球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使植物生长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例如,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 m。祁连山冰川缩减危及河西走廊:近年来,祁连山冰川融化比20个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m3,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0~2.6 m的速度上升。
1.1 海平面上升
过去的100年中海平面上升了14.4 cm,我国上升了11.5 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的热膨胀作用,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1.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竞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而作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有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其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 天敌也可能减少。例如,扬子鳄只能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等地,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
1.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 ℃,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只比现在低1~2 ℃,造成了挪威50%的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气候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1.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变暖将成为影响22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对22世纪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困扰,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2森林在气候变化中发挥的作用
针对导致气候变化的两大主要因素,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正在采取2项战略措施:一是直接减排。即通过工业、能源领域的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二是间接减排。即通过以森林为主体的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已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固定下来,以达到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目的[1]。在2项战略措施中,直接减排十分重要,必须长期坚持;而通过森林来实现间接减排,成本低、易施行、综合效益大,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现实、最有效的重要途径。
2.1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因其具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特殊功能,而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储存着大量的碳,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2]。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t碳,其中1.15万亿t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2000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又发表报告指出,森林面积占全球面积的27.6%,森林植被的碳储量约占全球植被的77%,森林土壤的碳储量约占全球土壤的39%,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占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比例为57%。
2.2森林是最经济有效的吸碳器
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个过程被称为碳汇。科学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长1 m3,平均吸收二氧化碳1.83 t,放出氧气1.62 t。全球森林对碳的吸收和储量占全球每年大气和地表碳流动量的90%。国内专家研究指出,在中国种植1 hm2森林,每储存1 t二氧化碳的成本约为122元人民币,这与非碳汇措施减排每1 t碳成本高达数百美元形成了鲜明反差。据专家测算:一个20万kW机组的煤炭发电厂每年约排放87.78万t二氧化碳,可与3.2万hm2人工林在1年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当量抵消;1驾波音777飞机从北京到上海来回旅程约4 h,1 d进行1个来回,1年约排放28 032 t二氧化碳,可与1 000 hm2人工林在1年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当量抵消;1辆奥迪A4汽车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0.2 t,可与0.7 hm2人工林在1年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当量抵消。
2.3森林固碳已经成为缓解气候变化的根本措施之一
恢复和保护森林作为减排的重要措施,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并被写入了《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2010年的第四次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与林业相关的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以较低成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增加碳汇,从而缓解气候变化。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在实行森林间接减排。如,日本承诺减排6%,其中3.9%由森林固碳间接减排,2.1%由工业直接减排。围绕后京都议定书的国际谈判,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推动森林间接减排政策的制定,以进一步发挥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
3我国传统植树造林的弊端
建国以来,我国营造的大量人工林已成为经济建设所需木材的主要来源,并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面积营造单一树种的造林方式,逐渐显露出弊端。
人工林在我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经济建设所需木材的主要来源,对保护生态环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我国对营造人工林十分重视,目前全国人工林的面积大约有4 139万hm2,其中大多数是用材林,防护林只占很少部分。总结我国几十年来营造人工林的作法,有些很明显的特点:人工林主要分布于山区和重要河流的中上游;树种以针叶树为主,全国人工林针叶树占68%、阔叶树占32%,而南方各省针叶树的比例更大,在90%以上,而且集中连片,大面积连片种植单一树种、品种的人工林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南方一些杉木产区县,杉木人工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70%~80%。有些平原地区还存在着单一无性系连片造林的状况。这些人工林采伐后又常常更换同一树种,造成多代连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人工林的营造方法显露出不少弊端,目前已造成许多不良后果。
除了病虫害的严重威胁外,单一树种和成片连作造成地力严重衰退,这已在杉木、桉树、柳杉及落叶松人工林中有明显表现。杉木人工林由于土壤肥力下降,2代和3代20年内人工林损失蓄积量30~45 m3/hm2。在花岗岩发育的土壤上地力衰退情况更为严重。天然森林的植被是复杂而多样化的,一个山坡上可以出现多种森林植被类型。任何一片森林都是多树种混交,如贵州梵净山的栲树林,参与构成乔木层的就有182种,整个森林有4个层次构成,维管束植物有407种。这种环境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也使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等多种功能。但现在单一树种或少数几个树种的大面积人工林,由于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林区的生态环境恶化,森林各种功能与生产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森林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也大大下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与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
4科学植树造林的措施
4.1营造由多树种组成的混交林
首先要转变人们的观念,特别是领导者的认识,科学地对待植树造林,每个工程都要因地制宜做好规划,适地适树,采用多树种营造各种方式的混交林,逐渐恢复自然界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3]。因经济建设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经济林同样不能搞单一品种,其不能适应多方面的需要。
4.2提高造林工程的科技含量
植树造林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程,不能认为造林是简单的挖坑栽树,高标准的造林工程,从前期规划到选种育苗、培育养护,每个环节都要有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做支撑[4]。另外,还应改进人工林的育林方法。目前采用的高强度林地清理、整地等措施既不经济,也不符合生态系统管理的要求,要逐渐推广不炼山或整地造林,提倡局部抚育和割草抚育,以减少水土流失。人工林的密度应适当降低,使人工林形成多层结构的森林群落,这样才有利于人工林多种功能的发挥,提高人工林维护地力稳定性的能力。
4.3提倡封山育林
还应充分利用自然力发展森林,保护好现有的次生阔叶林。我国南北方的用材林基地,都存在着许多天然更新能力很强的次生阔叶林,这些次生阔叶林树种组成多,群落结构复杂,生产力高,对保护物种资源有重要价值。要营造这些森林并非易事,但如果采取保护或封山育林措施,营林效果将会很好。
5参考文献
[1] 张玲.试谈林业经济发展前景及植树造林相关技术[J].科技信息,2007(11):390.
[2] 田书忠.开发闲散荒废土地资源实施植树造林绿化工程[J].中国林业,2003(10B):32-33.
关键词:中考;习题课;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7–003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习题教学是中考化学复习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是提高学生解题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上好习题教学课,发挥其最大效益?笔者认为注重题目的整合与拓展是上好习题教学课的一个有效方法,整合就是对试题进行加工和重组,以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和网络化,而拓展则是在对已有知识基础的变式和迁移。本文选择了江苏省镇江市2007年化学中考试卷第30题内容节选如下,谈谈习题教学中整合与拓展的具体实施。
课外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烧碱粗产品的成分进行探究。经实验分析确定该粗产品中含有NaOH、Na2CO3和NaCl三种物质。
(1)该兴趣小组欲测定粗产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装置,并取10.0 g粗产品进行实验。
(2)操作步骤
①连接好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组装仪器;
②打开弹簧夹C,在A处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
③称量G的质量;
④关闭弹簧夹C,缓慢滴入浓盐酸至过量,直至D中无气泡冒出;
⑤打开弹簧夹C,再次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
⑥再次称量G的质量,得前后两次质量差是0.48g。
(3)问题探究
F中的试剂应为 ,B装置的作用是 ,H装置的作用是 。
若没有H装置,则测定的Na2CO3的质量分数会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事实上10.0 g粗产品只能产生0.44 g CO2,请仔细分析上述实验,解释实验值0.48 g比正确值0.44 g偏大的原因 (假设操作均正确)。
此题考查的内容主要是混合物中某一成份的测量和误差分析,其中涉及的一些化学思想和方法在近年来全国各省市的中考化学试题中是一个热点。
2 习题的整合与拓展
如何处理这种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由于题目本身的起点较高,如果采取过去直接呈现、就题讲题的方式进行教学,且不说学生是否能真正理解题目的本意,即使理解也仅仅是停留在题目本身和表面,而思维的训练、思想的渗透、方法的建立和系统的形成则无从谈起。鉴于此,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步骤进行教学,引领学生探幽入微,逐步理解题目的内涵与外延,形成观念与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2.1 步骤1: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图片展示:青海茶卡盐湖
我国青海湖地区素有“夏天晒盐,冬天捞碱”之说。其中“碱”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还含有少量氯化钠。
2.2 步骤2:整合拓展,开展问题研究
问题1:小王同学想知道捞出的“碱”中碳酸钠的含量,并以此“碱”作为样品,设计了如图2所示装置来计算样品“碱”中碳酸钠的含量。
(1)在锥形瓶内发生什么化学反应?
(2)小王是如何利用该装置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含量?
(3)浓硫酸和碱石灰可以颠倒吗?说明理由。
在这一组问题的讨论中学生可以非常清晰的了解到这套装置的设计原理是:利用A装置产生的二氧化碳经过浓硫酸干燥后被碱石灰吸收,装置C增加的质量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再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
设计意图:为学生设计一个低起点以激活思维,并为后面的高落点作好准备。在学生弄清整套装置的设计原理之余,也复习了浓硫酸和碱石灰的干燥原理和组装顺序,同时也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测量气体质量的方法。
拓展延伸:你还能想出哪些方法也可以测出二氧化碳的质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想到的方法有:
(1)测量化学反应前后减少的质量(如图3所示)就是二氧化碳的质量。在此让学生体会棉花的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棉花对测量结果有怎样影响?
(2)测量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如图4所示)。在此引导学生气体应从广口瓶的哪一端进入,还要在水上面加一层植物油,此时教师可利用针筒、装满水的广口瓶和量筒做一个简易的演示实验给学生看,之后展示图5对比图4分析在测量气体体积时哪个更好?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归纳整理:
测量二氧化碳的方法:
(1)m(CO2)=某一体系在反应前后增加(或减少)的质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如何测量气体的质量(体积),并能根据具体的实验装置进行误差分析,知道什么情况下有误差(无误差),哪种装置更好。
问题2:以图4为例追问以下问题:
①完全反应后锥形瓶内是什么物质?
②残留在锥形瓶内的二氧化碳对测量结果有影响吗?说明理由。
③在图2中,锥形瓶内残留的二氧化碳对测量结果有影响吗?
④(有影响)应该如何改进装置呢?(展示如图6所示)
⑤浓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在应用不同方法测量二氧化碳时,锥形瓶内残留的二氧化碳对测量结果是否有影响。
问题3:针对图6所示新的实验装置,形成了以下实验操作步骤:
Ⅰ.检查装置气密性,组装仪器,并装入药品;
Ⅱ.打开弹簧夹,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
Ⅲ.一段时间后称量干燥管C的质量,然后关闭弹簧夹;
Ⅳ.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缓慢滴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Ⅴ.关闭分液漏斗的旋塞,打开弹簧夹,再次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
Ⅵ.再次称量干燥管C的质量,前后计算两次的质量差。
并提出以下四个问题:
(1)第一次通入空气的目的是什么?
(2)实验操作Ⅱ和Ⅲ可以颠倒吗?
(3)如果将稀盐酸换成浓盐酸对实验结果是否有影响?说明理由。
(4)如何彻底解决盐酸挥发性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实验操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让学生体会对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分析除了要考虑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外还要考虑实验药品。
2.3 步骤3:归纳总结,方法提炼
经过上述一系列的讨论和小结,学生已基本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1)通过哪些方法可以测定混合物中某一成分质量,同时进行定量计算
如:混合物碳酸钠中含有少量氯化钠,碳酸钠含量的测定。
①气体法:Na2CO3+2HCl=2NaCl+H2O+CO2
测量气体的质量(或体积),同时注意误差分析。
②沉淀法:Na2CO3+CaCl2=CaCO3+2NaCl
将沉淀经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量质量。
(2)如何设计实验测定气体的方法(在实际测量中还应注意样品用量的选择,不宜过多或过少)
(3)误差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有了以上的思想和方法,对于解决相类似的题目学生就不会感到陌生,毫无章法可循,而且对于学生步入高中后相关知识点学习也是大有益处的。课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中考题给学生以体会所学方法。
3 结束语
教师在进行习题的整合和拓展时应重在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选题(主要是确定讲什么);二是讲题(主要是确定怎么讲)。
一、外界环境条件的最小因子限制性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能量来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生物化学能,形成“初始生产力”或“第一性生产力”( Primary Productivity) 。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不仅包括光,还有水分、环境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以及这些要素的组合。如果哪一种要素不适,都可能导致生长停止。例如,在我国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那里的光照充足,降水丰沛,二氧化碳浓度可维持在光合作用所需水平,但是由于气温过低,植物组织活力很弱,甚至不能成活,因此一年中大部分季节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无法发展农业生产。同样,在世界上广大的干旱地区,光能充足,气温适宜,二氧化碳浓度满足需要,但是由于降水严重缺乏,植物处于萎焉状态,气孔关闭,光合作用受阻,因而也不能发展农业生产。通过这两种极端典型的事例,说明影响生物体适宜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具有综合的特点,任何一种最不利的气象条件都可能起决定性作用,并且其不利影响不能被其他任何要素所补偿[4],这正像所谓的“水桶定律”一样。由此进一步说明,不同地点由于光照、水分和温度条件的适宜程度不同就构成了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差异,甚至构成各地种植制度、作物类型等极大的不同。
二、农业生物与其所处环境的系统性
学好农业气象学课程必须要有系统的观点,只有运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处理好农业生物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植物的地上器官为大气所包围,植物的根系扎入土壤之中,因此植物同时受大气和土壤两种介质的影响,从而构成了土壤 - 植物 - 大气系统。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这一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的能量交换、物质输送以及信息传输等过程,农业生产的目的就是要获取最大收益时的干物质贮存和经济产量。例如,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向茎叶输送,并通过气孔扩散进入大气中,这样就完成了该系统的水分输送过程,但是在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向外扩散的过程中需要消耗汽化潜热,因此同时又完成了该系统的部分能量交换过程。消耗的汽化潜热能量来源于系统所吸收的太阳辐射,因此,太阳辐射不仅用于通过光合作用系统的化学能的转化,同时还用于从辐射能到热能的转化,即系统所吸收的辐射平衡或净辐射转变为热量平衡中的各项支出,包括用于植物与大气的显热交换、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潜热、土壤热通量等,真正消耗于光合作用的辐射能仅占辐射平衡的很小比值,但这并不意味着光对植物生产不重要,只是在全球大多地区,光并不明显成为限制农业生产发展的环境因子。在教学过程别要提起学生注意的是,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每一种过程,如发育过程、蒸腾过程、光合作用过程等都是系统中的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只有正确处理好每一子系统,才能够处理好整个系统。如果对子系统涉及的过程认识不清楚,那么就必然影响到对整个系统的认识。如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子系统涉及到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的植物蒸腾过程、影响叶面积扩张的干物质分配过程等,而蒸腾过程又与土壤水分平衡过程有关,因此必须有效地估计土壤水分平衡、蒸腾速率、干物质分配等,才能较好地估计光合作用速率; 而呼吸作用、养分吸收等子系统所涉及的过程也非常多,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养分吸收等子系统之间又存在着密切联系,要想获得植物干重的增长、产量等信息,就必须了解和掌握这些过程,因此系统分析和处理的方法显得非常必要。
三、生物体与环境的互为反馈性
通常我们认为生物体对环境的响应是被动的,这对刚开始接触这门专业知识的学生来说更是有这样的认识,其实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并不都是这样。植物可以通过对环境的影响形成独特的植物微气象( 或小气候) 环境,反过来又会影响植物本身的生长发育状况。例如在郁闭的冠层中,可以形成特殊的光分布环境; 由于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使空气中的水汽浓度增大,因而产生了湿润的空气; 同时由于植物冠层吸收辐射的特征与其他下垫面不同,对冠层的气温也产生一定影响,这就构成了独有的植物微气象。由于光的分布而影响不同高度叶片的光合作用,最终决定着群体的光合作用; 由于空气湿润,空气饱和差减小,从而减弱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 在植物冠层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也有其特点,夜间由于土壤和植物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加上夜间大气层结比较稳定,因此冠层空气二氧化碳浓度非常高,甚至超过500 ppm; 但是在白天,由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二氧化碳,使得冠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不过,由于白天大气垂直交换较强,因此植被上方的二氧化碳不断向下方补充,从而可以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5]。生物体与环境的互为反馈性对于温室作物栽培来说更为有用,因为在几乎密闭的温室环境中,植物的蒸腾使空气湿度增大,过湿的环境对植物生长不利,同时还会产生病虫危害,因此,这就需要进行通风降湿; 另外,植物光合作用不断吸收和固定温室内空气二氧化碳,使温室二氧化碳水平很低,从而降低光合作用强度,这时就需要考虑对温室补充二氧化碳,以提高作物生产力。
四、农业生物的质变与量变对环境的依赖性
质变与量变一直贯穿于农业生物的整个生命活动周期,而环境条件影响其质的转化和量的增减。这一特性的总结能够让学生从哲学的深度更好地认识农业生物体的生长与发育如何受环境的影响。植物的一生要完成不同的发育阶段,这是由植物遗传特性和内部矛盾决定的。从一个阶段发育到另一个阶段是植物性质的变化,而某一发育阶段进程的快慢则是植物数量上的变化。植物这种量变和质变的变化始终与环境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如越冬作物的春化作用需要冬季一段时间的低温经历,才能在以后的生长阶段顺利进入生殖生长,完成开花结实。再如短日作物需要短于一定界限的日长才能开花结实。植物的发育速度也依赖于环境条件,如在一定的温度范围,随温度升高,其发育往往加快,同时日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表明作物要完成某一发育阶段需要一段时日的温度积累并考虑日长的修正。因此,通过研究作物发育速度和温度及日长之间的数学关系[6 -7],就可以进行发育期的预报,从而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另一方面,植物干物质积累的速度以及最终产量的高低与环境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充分适宜的水分是保证植物气孔开张,使二氧化碳扩散进入植物体内进行同化作用形成干物质的前提条件,一旦水分不足,会产生植物凋萎,气孔关闭,从而降低同化作用。光照和温度同样影响植物的同化作用,因此,运用这种数量影响关系可以进行作物产量预报[8]。
【关键词】植树造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作用
0.前言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林业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林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森林总面积的扩大。目前,我国的林木产量不仅满足了人类的生产需求,而且森林资源已经逐渐迈出发展“低谷”,成为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之一。除此之外,森林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起到了净化空气、降低大气污染物的作用,由此可见,植树造林有利于维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然而这些作用的发挥,均是以科学的植树造林方法为前提的,因此,本文首先对植树造林的方法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1.传统植树造林的不利影响
建国以来,我国营造的大量人工林成为经济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角色,其造林方式是大面积营造单一树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造林方式逐渐呈现出弊端。首先,是受到病虫害的严重威胁,由于树种比较单一,抗病能力十分相似,遇到病虫害时,可能导致大面积受染。其次,单一树种和成片连作造成地力严重衰退。尤其是在桉树、落叶松、杉木等人工林中表现明显。
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天然森林的植被是复杂多样化的,一个林地可以由多种不同的森林植被类型所组成。这样的林地与环境不仅使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等功能,而且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然而同天然森林对比,我国的人工林由于采取单一树种的造林方式,致使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森林的多项功能丧失,生产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森林的稳定性以及适应能力均受到了十分严重的影响。由此可见,这种单一树种的传统造林方式对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那么采用科学的植树造林方法进行林业的建设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2.科学植树造林的方法
2.1增加植树造林的科技含量
植树造林并不是简单的挖坑栽树,它是一项高标准的、技术性很高的、科学性很强的工程。无论是它的前期规划、选种育苗还是培育养护等每个环节都需要先进的技术和科学方法做支撑。目前,我国采用的高强度林地清理、整地等措施有违生态管理的要求,且经济性十分低。因此,要改进人工林的育林方法,逐渐推广整地或不炼山等造林方法,以局部抚育和割草抚育的方法去代替传统的抚育措施,从而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除此之外,为了充分发挥人工林的多种功能,提高人工林维护地力稳定性的能力,应适当降低人工林的密度,促使人工林形成多层结构的森林群落。
2.2大力支持封山育林
充分利用自然力发展森林,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保护现有的次生阔叶林,将会产生很好的营林效果。现阶段,在我国南北方的用材林基地有很多次生阔叶林,它们的天然更新能力很强,且具有树种品种多、群落结构复杂、生产力高等特点。因此,应大力提倡封山育林,发展次生阔叶林,从而保护物种资源。
2.3营造混交林
领导者应起到引导作用,转变人们的观念,充分的认识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在进行每个工程时,都要因地制宜的做好规划,依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树种以及土地,采用科学的种植方法营造多树种混交林。这不仅是为了恢复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也是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等多方面的需求。
3.全球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虽然促使副极地地区适合人类居住成为可能;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促进光合作用,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从而促进植物更快的生长。但与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相比,这些积极影响实在是微乎其微。如: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m;祁连山冰川缩减危及河西走廊等。将其具体影响概括为四方面,分别是:
3.1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
人类健康与否取决于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变暖会致使一些地区出现极端高温,从而提高人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尤其是疟疾、脑膜炎等传染疾病将会更加盛行,从而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
3.2海平面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负面影响中最突出的要属海平面上升。在过去的100年中,我国的海平面上升了11.5cm,这主要是由于海水具有热膨胀作用,如果海洋变暖,则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其中,全球气温升高,南北两极的冰川融化也会引起海平面上升。
3.3动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
生物群落分布的地区主要受到气候的影响,这是因为气候的变化不仅能够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而且也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竞争力。生存在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对环境都有一个适应的阶段,尤其是植物群落,适应性相对较慢,不能适应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为了生存可能会做适应性的转移,从而惨遭厄运,如果情况严重,甚至会造成绝种。
3.4粮食稳定性受到影响
农作物的选择与种植是由温度和降水决定的,而且温度和降水会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以及作物的分布类型。另外,全球气候变暖,会加重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的爆发,从而对粮食生产的安全和稳定性造成巨大的威胁。
4.森林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作用
森林在全球气候变暖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以森林为主体的生物吸收已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并将其固定下来,从而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4.1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工具
生物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特殊功能。据相关部门估算,全球生态系统约储存了2.48万亿t碳,其中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享有“地球之肺”之称的森林就储存了1.15万亿t碳,因此,它以其巨大的生物量而吸收着大量的碳,从而被称为是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工具。
4.2森林是最经济有效的吸碳器
森林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实现的,并将吸收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一过程被称为碳汇。具科学研究表明:树木是随着本身的生长逐渐吸收二氧化碳的,不会间断,而且每生长1m3,平均吸收二氧化碳1.83t,放出氧气1.62t。据我国的专家研究指出:每种植1hm2森林,所吸收的1t二氧化碳的成本约为122元人民币,同这种天然林业吸碳措施相比非碳汇措施每减少1t二氧化碳的成本要高的多,因此说,森林是最经济、有效的吸碳器。
4.3森林固碳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有效措施之一
森林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并将其固定下来,从而有效的缓解了气候的变化。
5.结束语
通过森林实现间接减排,不仅操作简单,易于实行,而且成本低,综合效益大。可以说,是目前最有效、最经济、最现实的措施。然而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科学的植树造林的技术以及方法作(下转第364页)(上接第348页)支撑,从而促进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并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王付.如何正确掌握植树造林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03).
保护植被措施我国的环境管理政策核心是采取防范措施和加强环境管理,办求不产生或少产生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一、主要措施
1、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和年度计划,在经济发展中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严格对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的生产主体工程与防治污染设施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使用)。现在,全国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都达到95%以上。
3、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使环境管理沿着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发展。
4、健全环境管理机构。从中央到省、市、县四级政府建立了环境管理机构,这些机构依法行使环境管理权力。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大中型企业也建立了相应的环境管理机构,管理本行业和本企业的环境问题。
二、在环境经济政策方面,主要包括资金投入和税收优惠政策
1、企业将防治污染所需资金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2、列入国家重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项目,国家给予资金支持;城市政府将城市维护费用于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国家征收的排污费用于污染防治。
3、国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所得税优惠:对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作为原料进行生产的,在5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
——投资方向税优惠:建设污水处理厂、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实行零税率;
——增值税优惠:对以煤矸石、粉煤灰和其他废渣为原料生产的建材产品,以及利用废液、废渣提炼黄金、白银等免征增值税;
——建筑税优惠:建设污染源治理项目,在可以申请优惠贷款的同时,该项目免交建筑税;
——关税优惠:对城市污水和造纸废水部分处理设备等实行进口商品暂定税率,享受关税优惠;
——消费税优惠:对生产、销售达到低污染排放限值标准的小轿车、越野车和小客车减征30%的消费税。
——农业特产税优惠: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而产出的农业特产收入,在20xx年内免征农业特产税。
三、实施环境技术政策的目的在于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1、工业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
2、按照环保法律有关规定,对企业浪费能源和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实行限期淘汰;
3、企业在生产中应该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
环境保护产业政策强调,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促进环保产业结构优化,提高环保产品的科技含量;制定措施促进环保产业社会化、环保产业营运市场化、产品标准化等。在环境国际合作政策方面,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环境国际合作交流,强调在认真做好本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环境事务;以新的伙伴关系共同推进区域和全球环境合作,加快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进程;坚持环境国际合作应该尊重国家主权,处理环境问题应兼顾各国现实的实际利益和世界的长远利益。意大利《城市绿色空间法》日前正式生效,全国植被将得到法律保护,市长是主要责任人,如保护不力将受处罚。
法律规定,每年12月21日为全国植树日。鼓励公民每增加一个孩子植一棵树。各个城市要对现有树木进行登记,市长结束任期时必须公布树木存活状况的统计报告,让市民检验市长在任期内是否完成了他的“绿色”职责。这一统计包括具有文物价值的森林树木和城市古树,这些树木如果人为受损或被毁,肇事者将受惩处,证实不属犯罪的将被罚款5000到10万欧元,市长负连带责任。法律规定,各地有义务扩大城市树林和绿地,在城市周围建设林带,改革建筑模式,绿化建筑物墙壁。
植被的重要性地球上生长着大量的植物他们对我们人类的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我们提供了食物、氧气等。我们应当怎样保护和利用它们这的确应当得到重视。二、植物的重要性1植物提供给我们食物植物的光合作用即从太阳光中吸收能量合成淀粉等有权物。人类使可以直接从它们中得到食物其他动物吃掉植物来生长这使我们可以得到肉类即间接约从植物中得到食物。就是由于植物的存在地球上的动物才得以生存和繁衍。2植物调节环境空气的碳氧平衡 城市绿地中的园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合成自身需要的有机营养的同时向空气中释放氧气维持城市空气的碳氧平衡。北京城近郊建成市区的绿地每天可以吸收33万吨的二氧化碳释放23万吨氧气全年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424万吨、释放氧气295万吨。对于维持清新的空气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个成年人每天要吸进750克的氧气呼出1000克的二氧化碳而一棵胸径20公分的绒毛白蜡每天可以吸收48千克的二氧化碳释放35千克的氧气可以满足大约5个成年人全天呼吸的需要。 早晨随着太阳的出升绿地中园林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于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渐降低到中午左右二氧化碳含量降到最低点夜晚植物光合作用停止并且也开始进行呼吸作用而由于城市人的活动、车辆等的运转都向空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空气中二氧化碳开始升高。所以在绿地中锻炼从环境空气的清新程度上来说、是在上午10点至下午2点最好 而清晨并不是最好的时间。3植物是大自然的净化器北京是风沙危害比较严重的城市。空气中的粉尘不仅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污染物而且粉尘颗粒中还粘附有有毒物质、病茵等对人的健康有严重的危害。绿地中的园林植物具有粗糙的叶片和小枝这些叶片和小枝具有巨大的表面积一般要比植物的占地面积大二三十倍许多植物的叶表面还有绒毛或粘液能吸附和滞留大量的粉尘颗粒降低空气的含尘量。当遇到降雨的时侯吸附在叶片上的粉尘被雨水冲刷掉从而使植物重新恢复滞尘能力。
北京市区建成的绿地每年可以滞尘30516吨平均每公顷1518吨如果把这些粉尘集中起来可以在一个足球场堆积3米多高运送这些粉尘则至少要6000卡车。4植物吸收有毒气体、保护人类生命北京市每年要燃烧2800万吨的煤产生大约1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33994亿立方米的工业废气247万吨的二氧化硫。这些有毒气体都直接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园林植物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并且做到彻底的无害处理。1公顷绿地每年吸收二氧化硫171千克吸收氯气34千克。
北京市建成市区的绿地每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硫2737吨吸收氯气544吨。园林植物对于维持洁净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许多园林植物还可以释放出具有杀菌作用的物质如丁香酚、松脂、核桃醌等所以绿地空气中的细菌含量明显低于非绿地。因此绿地的这种减茵效益对于维持洁净卫生的城市空气具有积极的意义。三、植物的利用1治理沙化将耐旱易活的植物种植在沙漠可以抑制沙漠的蔓延改变沙化的土地。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正式启动的、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绿化基金会主办的治“多治一亩沙地还北京一片蓝天”环保公益活动受到首都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捐款总额已达170多万元。6月底首期治理工程在一号沙带内的4万亩治理区飞播种草已经完成。7月21日多伦县在浑善达克沙地一号沙带附近为前来考察的北京市民代表举行了简朴的欢迎仪式。
仪式后100多位北京市民惊喜地见到原先从照片上看到的遍布漫漫黄沙的一号沙带中用北京人的捐款治理的4万亩沙地已呈现大片大片的绿草。据内蒙古林科院专家介绍前一阶段多伦县下了一场雨借此机会林业部门及时进行了飞播所以目前牧草长势良好。据介绍从去年开始多伦县采取了围封、禁牧等恢复生态的措施治沙止漠大有希望。2森林防火南非乔治森林研究站的工作者发现芦荟不怕火烧。一般来说植物的叶子枯萎后便脱落了而非洲大草原上的一些芦荟的枯叶却死而不落。一场火灾后死叶覆盖主干的芦荟中有90以上经受了炼狱的考验活了下未。由于芦荟的死叶含有某种不易燃的物质在死叶的保护下无法达到致死的高温使芦荟免遭一劫。美国林业专家发现常春藤等几种植物也不怕火烧甚至可以称为灭火植物。原来它们接触火苗后本身并不燃烧只是表面发焦因而能阻止火焰蔓延。有人设想如果将常春藤成排地种植在森林的周围就能形成防火林带。
在我国粤西山区森林中有一种木荷树也是防火能手能遏止火焰蔓延。它的树叶含水量高达45在烈火的烧烤下焦而不燃。它的叶片浓密覆盖面大树下又没有杂草滋生因此既能阻止树冠上部着火蔓延又能防止地面火焰延伸。因此说木荷树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防火树。3发展旅游业 地方大面积绿化后进行合理的开发可以发展旅游项目促进地方的经济增加人民收入。如九寨沟、神农架、黄山、蒙山等地区皆是由于植被茂盛、景色宜人成为著名旅游景点。四、植物的保护1改变国民的观念我们应使其他人认识到各种森林在地方、国家、区域乃至全球维持生态过程和平衡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包括在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水域和淡水资源方面的作用作为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的丰富仓库以及用来生产生物技术产品的遗传物质和光合作用的来源。从根本上达到保护植物的作用。2严禁过度放牧、乱砍乱伐植物的破坏最主要是由人类造成的国外如亚马逊雨林等而我国植被破坏最严重的应数黄河流域。玛曲县位于我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素有黄河“蓄水池”之称是黄河水量的主要补充地。近年来随着玛曲草原干旱现象加剧草场沙漠化扩大黄河首曲地区也出现了大面积沙化现象生态恶化的警钟已经敲响。据了解玛曲县草地以亚高山草甸为主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全县草场没有一点沙化到处都是一片“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景象。到六七十年代由于社会、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草场开始出现零星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