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种树郭橐驼传翻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秋水》和《论毅力》都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 )
A.层递 B.正反对比 C.顶真 D.比喻
2.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引用了《尚书》中的一句话来揭示后唐庄宗亡国的原因,这句话是 ( )
A.满招损,谦得益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D.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
3.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提出“砥砺德行”,在这之中蕴含的思想是 ( )
A.以德服人 B.以德治校 C.以德开课 D.看重行为
4.《我的世界观》主要阐述 ( )
A.作者的人生观、政治思想和“宗教情感” B.现代物理学中的相对论 C.宇宙和谐之奥秘 D.作者的哲学观点
5.《咬文嚼字》中,运用心理学“套板反应”原理来说明的道理是 ( )
A.文字的运用决不可粗枝大叶 B.文学的文字更注重联想意义 C.斟酌文字实际是调整思想感情 D.文字的运用一定要有创造精神
6.在((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第三次“弹铗而歌”的原因是 ( )
A.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B.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C.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D.长铗归来乎!食无肉。
7.在《张中丞传后叙》中,南霁云“抽矢射佛寺浮图”的原因是 ( )
A.贺兰进明不肯出师相救 B.南霁云想显示箭法高超 C.上面藏有敌军将领 D.当时正在比试射箭
8.作者在《种树郭橐驼传》这篇文章中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即 ( )
A.用种树类比治民 B.用捕鱼类比治民 C.用种树类比吃饭 D.用打仗类比治民
9.散文《香市》表达中心思想所采用的写作方法是通过 ( )
A.香市今昔盛衰对比 B.新旧农民的对比 C.香市今昔盛衰类比 D.新旧农民的类比
10.《纪念傅雷>中贯穿作者所回忆的几件事的中心线索是 ( )
A.傅雷的翻译工作 B.傅雷的三次发怒 C.傅雷的撒手西归 D.傅雷的人格价值
11.((都江堰》描绘都江堰水流壮观景象的主要象征寓意是 ( )
A.宁静的生活 B.壮丽的驯顺 C.喧嚣的生命 D.强烈的震撼
12.《蒹葭>这首诗中追寻者的心情主要是 ( )
A.执着惆怅 B.欣喜雀跃 C.忧伤痛苦 D.平静自然
13.下列属于田园诗的是 ( )
A.《蒹葭》 B.《早雁》 C.《饮酒》(其五) D.《陌上桑》
14.诗歌《行路难》(其一)中,属于借典型行为举止抒情的是 ( )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雷满山 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15.以良辰美景抒写痛苦之情的诗词是 ( )
A.《早雁》 B.《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C.《湘夫人》 D.《声声慢)》(寻寻觅觅)
16.《一句话》中“火山爆发”的隐喻意义是 ( )
A.蕴藏着巨大革命力量的民众 B.民众中压抑不住的革命情绪 C.民众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D.民众革命运动的巨大声威
17.从日常生活看,《雨巷》所抒写的是( )
A.对丁香姑娘的追寻与失落 B.对恋人的追寻与失落 C.对革命事业的追寻与失落 D.对美好理想的追寻与失落
18.《宝黛吵架>与((红楼梦》其他章节的差别是 ( )
A.以行为来刻画人物性格和情节B.以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和情节C.采用了直接心理描写方法D.引用了大量古典诗词来增添文章意境
19.小说《哦,香雪》中,香雪为了换取铅笔盒跳上火车,最后独行三十里回家,下面对香雪暗夜独行的心理刻画说法正确的是 ( )
A.只有兴奋,没有恐惧 B.既有兴奋,也有恐惧C.没有兴奋,只有恐惧 D.既无兴奋,也无恐惧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
由"以"构成的几种常见结构
1."以"字结构用作补语
在古汉语中,由"以"构成的介宾结构,时常用作动词或动词性短的补语成分,表示这一动作行为的方式、工具、凭借或关涉到的人、事、物等。而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基本不再出现,相关内容通常用状语或动词宾语的形式出现,这是在阅读理解时应当注意。例如: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於国也》)――树之以桑:把桑树种在那里(或:在那里种上桑树)。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於国也》)――申之以孝悌之义:教给他们孝悌的道理。
(3)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答李翊书》)――告生以其道:把他自己掌握的道理、知识告诉你。
(4)请其矢,盛以锦囊。(《五代史伶官传序》)――盛以锦囊:用锦囊装起来。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五代史伶官传序》)――系燕父子以组:用绳索把燕王父子捆起来。
(6)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则某知罪矣。(《答司马谏议书》)――责我以在位久:用在位时间太长为理由批评我。
(7)而贼语以国亡主灭。(《张中丞传后叙》)――语以国亡主灭:告诉(他们)国家已亡、君王已死。
(8)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张中丞传后叙》)――责二公以死守:以死守孤城为理由指责张巡、许远。
2.省略了的介宾形式
在古汉语中,当介词"以"后面的宾语是代词(如"之"、"是"之类),而且所指代的对象已在前文出现时,那么这个代词宾语时常可以省略。阅读和理解时又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代词宾语所指代的对象出现在前面的句子中,相距较远,翻译时就应当把这个代词宾语补出。例如:
(1)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段于鄢》)――请以遗之:请求把君王的煮肉送给她。
(2)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手下把这件事告诉孟尝君。
(3)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冯谖客孟尝君》)――以何市而反:用收债的钱买什么回来?
(4)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谏逐客书》)――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因为变法而富足,国家因为变法而强大。
(5)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陈情表》)――无以至今日:不能靠祖母活到今天;无以终馀年:不能靠我度过残年。
(6)欲将以有为也。(《张中丞传后叙》)――打算留着这条命有所作为。
二是代词宾语所指代的对象在同句之中,而且就在"以"字之前,翻译时可直接将它作为"以"的宾语对待。这种情况也可看作是"以"的宾语为了强调而提前的形式。例如: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礼记。大同》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秋以为期:以秋为期。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谏逐客书》)――用驱逐客卿的方式帮助敌国,用减少人才的行为使仇人获利。
3."以为"
"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凝固结构,主要有两种意义:
一是复合动词,表示"认为"、"觉得"的意思,这较为常见。例如: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冯谖客孟尝君》)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谏逐客书》)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答司马谏议书》)
二是省略了代词宾语的"以"字结构与动词"为"组合而成,因此是两个词。理解和翻译时必须把"以"的宾语补出,才不致产生误解。例如: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以为东蒙主:让他(指颛臾君)东蒙山祭祀的主祭人。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辞之以为博。(《庄子。秋水》)――以为名:以此博取高洁的美名;以为博:以此换取博学的赞誉。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冯谖客孟尝君》)――无以为家:没有用来养家的资财。
传其事以为官戒。(《种树郭橐驼传》)――写下他的事迹,以此作为官员的戒鉴。
“且”
(一)副词
作为副词,"且"可以表示情态、程度、时间等,可译为"尚且""姑且"、"暂且"、"而且"、"况且"等,这与现代汉语的用法近似,不难理解。另有两种用法是现代汉语所不具备的,应注意掌握。置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前,表示这一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快要"、"就要"、"将要"等。例如:
(1)坐,且将戮。(《张中丞传后叙》)
(2)虽食,且不下咽!(《张中丞传后叙》)
(3)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李将军列传》)――且尽:将要完结。下同。
(1)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李将军列传》)
(2)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张中丞传后叙》)
(3)及其无救而且穷也……虽欲去,必不达。(《张中丞传后叙》)――且穷:指将要无计可施。
2.置于数量词之前,表示接近这个数目,可译为"大约"、"接近"、"快到"等。例如: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张中丞传后叙》)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马伶传》)
(二)连词
1. 连结前后两项,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作"是……还是……"、"……还是……"等。例如:
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书》是且非:对还是错。)
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李将军列传》)
2. 连结前后两项,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或"一边……一边……"等。例如:
居一二日,(萧)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史记。淮阴侯列传》)
“乃”
(一)副词
作为副词,"乃"可以表示多种接续关系或情态,有时用法近于连词。表示顺承接续关系,可译为"于是"、"就"等。例如:
今尔出于崖 ,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庄子。秋水》)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李将军列传》)
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反而"、"竟然"等。例如:
(1)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谏逐客书》)
(2)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3)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徒令臣出东道。(《李将军列传》)
表示对某人、某事的确认,可译为"这"、"这就是"等。例如:
(1)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冯谖客孟尝君》)
(2)因烧其卷,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冯谖客孟尝君》)
(3)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4)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李将军列传》)
表示对结果的强调,可译为"才"、"这才"等。例如:
(1)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答李翊书》)
(2)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李将军列传》)
(3)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李将军列传》)
(4)良久,乃许之。(《李将军列传》)
5.表示递进,常与"至"等合用,或译为"以至"、"以至于".例如:
(1)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论毅力》)
(二)代词
指代第二人称,通常只作定语,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
古汉语中的动词是古汉语的主要词类之一,它一般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动作、存在或变化的词,如“走”“惊”“游”“征”“伐”“倾覆”“离散”等。动词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其中有许多能带宾语,可以受副词的修饰限制,这是古今汉语相同的。但在古汉语中,有时,不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有时,及物动词对所带的宾语并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有时,动词可以用作名词,有时,又可以用作状语。总之,按照古汉语的语言习惯,文言动词可以活用。
文言动词的活用,常见的有如下三种情况:
一、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这使动词具有了名词的特点。例如:
1.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
句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为“败逃的人”。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句中的“出”“入”活用为名词,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阿房宫赋》)
句中的“收藏”“经营”活用为名词,意为“收藏的珠宝”“积累的金玉”。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句中的“得”活用为名词,意为“收获”。
根据以上例子,我们不难发现文言动词作名词的基本规律:一是活用的这个动词往往处在宾语的位置,二是这个动词前面一定有一个支配它的谓语动词。如:“亡”“北”这两个词处在宾语位置,前面分别有“追”“逐”这两个动词。
二、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使动用法的句子从理论上说必须有宾语,有时宾语省略不出现,但是可以补出。例如:
1.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的“闻”是使动用法,意为“使……听到”。
2.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句中的“活”本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带上了宾语“之”(指代项伯),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使……活命”的意思。
3.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五人墓碑记》)
句中的“屈”是使动用法,意为“使……屈身”。
4.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前后的“来”都是谓语动词,而这个动作并不是主语(“有国有家者”)所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远人”)施行“来”的行为,即“使……来”的意思。
根据以上例子,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动词使动用法的判别方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总要和宾语共同出现,因此,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往往是使动用法的标志。但需要注意的是,动词用作使动时,宾语偶尔也有不出现的情况,如:“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其中的“走”也是使动用法,后面省略了宾语“操”,意为“使……逃跑”,即可以用火攻的办法迫使曹操的军队退兵。
三、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为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现代汉语中“造福人民”“服务教改”即该用法的沿用。例如: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句中的“死”是为动用法,意为“为……而死”。“死国”译为“为国而死”或“为了国家大事而死”。宾语“国”不是动词“死”的支配对象,而是主语为了“国”这个目的而施行“死”这一动作的。
2.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五人墓碑记》)。
句中的“哀”是为动用法,就是“为……哀怜”之意。
3.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触龙说赵太后》)
句中的“祝”是为动用法,意为“为……祈祷”。“祝之”译为“为她而祈祷”。宾语“之”是动词谓语“祝”的目的。
4.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
句中的“泣”是为动用法,意为“对着……哭泣”。“泣之”译为“对着病梅而泣”。宾语“之”是动词谓语的面向对象。“泣”本是不及物动词,这里是为动用法。
根据以上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动词为动用法的基本规律:为动用法的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替)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为动”的“为”读作四声,它在这里包括“为了”“因为”“给(替)”“对(向)”四个意思。简言之,动词的为动用法是“为宾语怎么样”,主语为宾语而动。
文言动词之活用还有动词活用作状语的情况,如《过秦论》:“争割地而赂秦”中的“争”意思是“争着”,作“割地”的状语。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这里不再赘述。
【专项训练】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动词活用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泣孤舟之嫠妇 B.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C.而仆之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2.下列各句中,黑体词动词活用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B.诚能见可欲
C.为刎颈之交 D.宁许以负秦曲 3.下列各句中,黑体词动词活用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B.后世必为子孙忧
C.并以为国人只读兹编者勖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下列各句中的“病”字,与“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中的“病”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B.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5.指出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
(1)木直中绳,以为轮(荀况《劝学》)
答: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王安石《石钟山记》)
答:
(3)毕礼而归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
(4)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韩愈《祭十二郎文》)
答: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答:
6.找出下列各句中运用了“为动用法”的词语并翻译出来。
(1)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秦晋崤之战》)
答:
(2)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汉书・苏武传》)
答: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答:
(4)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