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科教师申报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13年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浙教办人〔2013〕号)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提高业务水平,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将2013年我市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希认真贯彻执行。
一、相关政策
为鼓励小学教师一专多能,使小学全科教师具有担任国家规定的小学多门课程教学的基本能力,适应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小班制、包班制等需要,对任现职以来,承担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2门及以上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在申报晋升职务(职称)材料时,允许按小学全科学科申报;其承担的各学科教学工作量可以累加计算,其所教学科获得的教科研业绩,可视同一学科的业绩。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07〕60号)和《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对197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城镇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应有在农村、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全职支教1年的经历。民办学校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不作要求。从2013年起,城镇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在评聘中级职务(职称)时,也应具有在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1年及以上的经历,支教方式由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根据《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今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每5年为一个周期,周期内每位教师参加专业发展培训时间应累计不少于360学时;新录用的、教龄在一年以内的新任教师,在试用期内须参加不少于180学时的培训,且新任教师在试用期内接受规定培训的时数,不列入教师周期内专业发展培训时数。从今年起,参加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培训学时要求将逐年提高到以上标准。其中,2013年的学时要求仍为近5年240学时;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的学时要求分别为近5年264学时、288学时、312学时、336学时;2016年及以后培训学时要求为近5年360学时。
因国家关于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的政策未出台,根据省有关文件精神,今年暂不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审工作。我市实习指导教师可按甬教人〔2008〕196号文件精神,仍参加技校教师职务系列的评审。
二、业务考核
中专、实验和研究系列的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员业务考核时间安排在8月上旬进行,考核方式等要求不变。
小中高申报人员教学水平面试考核的形式仍为上课,面试考核工作由市统一组织,面试考核结果作为推荐到省参评的依据。上课时间安排在9月中旬进行。
普通中学和职高文化课教师申报中学高级的教学水平考核形式由说课改为上课,上课考核原则上由各县(市)区负责组织进行,上课结果作为到市参评的依据。具体操作办法另行通知。
职高专业课教师申报中级(仅指市教育局直属学校)、高级教师职务资格人员的面试考核方式仍为专业技能和实务测试,时间安排在10月下旬。
市教育局直属学校中学一级申报人员的考核时间和方式不变。
三、工作程序
申报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由个人提出申请,所在单位对申报材料进行核实,并在单位醒目位置公示1周。公示内容为《推荐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情况综合表》和《教育教学工作情况简表》。
设中评委的县(市)区在评审前15天,将中一、小高评审材料、评审对象花名册、《专业技术资格初审报告》和《召开评委会的函》报市教育局初审,然后交由市人事局审核。经市人事局审核同意后,方可召开评委会。评审工作结束后,由县(市)区教育局和人事局报市人事局统一发文公布评审结果,公布评审结果文件,将由市人事局抄送市教育局。
非教育系统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申报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必须取得本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并出具评审委托函。
四、材料报送
报送材料要求真实规范,手续齐全,并符合规定的送审程序。县(市)区报送材料前,参评人员的申报资格须经当地人事部门审核,并盖章确认。
根据省市评委会评审要求的不同,评审材料分为送省评审和送市评审两种材料。各地应按照省市开列的《材料清单》内容提供相应的评审材料。其中送省评审的《推荐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情况综合表》,应提供word格式电子稿,文件名统一为**(单位全称)**(姓名)。此电子稿根据要求将在省教育厅门户网站进行公示。宁波教育人事网“下载专区”提供评审材料所需表格的样表,申报人员可浏览此网页下载有关表格,其中报省材料的表样略作改动。上报表格的填写要求,仍按甬教人〔2008〕196号文件有关规定执行。
五、时间安排
7月15日前,各县(市)区,市教育局直属学校送交中专、研究(教育管理)和实验3个系列的评审材料,包括须作鉴定的论文代表作原件及电子文档,以及须作鉴定的小中高论文代表作原件、电子文档和送鉴论文清单,此外还应同时报送申报中学高级的人员名册。其中,申报副研究员专业技术资格的论文参照中专高级讲师论文鉴定的方式,由所在学校联系校外有关学科专家鉴定。
8月上旬,中专、研究(教育管理)和实验3个系列申报人员进行面试。
9月20日前,各县(市)区,市教育局直属学校送交中高、小中高评审材料,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同时送交中一评审材料。
9月中旬,小中高申报人员上课考核。
10月中旬前,市教育局直属学校中高、中一申报人员上课考核。
10月下旬,中高申报人员进行全市统一的业务考核笔试;职高专业课教师进行实训实务测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教育观念的更新,她一直在不断地努力学习与提高,并了解当前的幼教形势,认真做好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基本功的训练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热爱小朋友,关心集体,团结同事,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教育思想端正,作风正派,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探索、努力提高保教质量,确实抓紧好幼儿的教育,力求以自己教育经验与新的教育观念相结合,做一个新世纪的优秀合格的幼教工作者,信用社先进个人申报材料同时也深得领导、同事、家长的好评。
一、思想方面:加强职业修养,热爱支部工作
首先,xxx老师在思想上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与奋斗目标,遵守园里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把热爱教育事业放在首位,注重为人师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立足本职,勤奋钻研业务,努力提高文化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的技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做到不迟到,不早退,端正教育思想,热爱幼教事业,坚持教养并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团工作方面,她积极组织团员参加各项活动,如:幼儿园和社区组织的表演、绘画活动,以及参加青年志愿者的“传帮带”活动等等,优秀三好学生申请材料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使团员青年的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工作方面: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能力。
她深深感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只凭一些简单的技能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要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就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各项基本功水平,适应形势发展对幼儿园教师的要求。她以“我是一名光荣的幼儿教师”为指导,面向全体幼儿,关心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不虐待、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加强业务学习与岗位培训。
在教育教学活动方面,她遵循各科教学大纲,刻苦钻研教材,个人奖学金申请材料认真制定了课时计划,按要求认真备课,并根据幼儿年龄特征的不同,遵循科学创新的教育原则精心设计每一节教育活动,力求使教学方法做到新颖,恰到好处的激发挖掘幼儿的思维潜力。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综合各方面的教育内容,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从而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她还注重对幼儿的随机教育,利用课间谈话、餐后散步、户外郊游等日常活动向幼儿进行爱护环境,节约用水,不浪费粮食,热爱大自然,爱护花草树木的思想教育与引导。
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她还协住班内其他人员,密切配合做好保教结合工作,认真完成班级各项教育教学与卫生保健工作,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认真研讨制定合理有效的教育措施。她能积极地参加局中心和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认真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精心为幼儿排练运动项目和文艺节目,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六一”元旦联欢会和家长联谊会等活动的教育,通过各种活动,向幼儿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等教育。为进一步做好家园共育的一致教育工作,她通过认真填写家园联系册、进行家访、与家长个别交谈等途径,使家长更进一步的了解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与幼儿园教育的特殊性,提高了家长的素质,得到了家长对她的一致好评,用家长的话说就是“孩子交给和老师我们放心”!
三、其它方面:提高业务技能,做到学以至用
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她积极参加幼儿园每周的业务学习,通过业务学习和与有经验的教师交流教育新动态,新形势,努力改进自己的教育工作,学以至用。在平时的阅读中,她还注重《早期阅读》、《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等与专业有关的书刊杂志的阅读,银行先进个人申报材料借助书刊学习到先进教师的教育经验和教改方式使自身的工作得以启发和促进。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创新意识;高素质人才
0、引言
为了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把科学研究引入本科教学过程中,2007年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首次批准了60所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学校。工作开展6年以来,各高校已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为本科生创新实践营造了宽松的环境。下面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5个阶段,即前期准备、项目申报、项目审批、项目实施及结题验收,笔者就如何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1、编写指南和动员师生是前期准备工作的重点
申报指南是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具体项目的重要参考依据,是学生和指导教师联系沟通的桥梁,通常由各校组织专家委员精心编写而成。申报指南的内容包括学科领域、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学生所应具备的专业条件等。指南中的选题要具有导向性、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等特点,避免过于具体琐碎或简单罗列;应能调动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倡导以启发探索和创新性实验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应充分考虑到项目实施人是在校本科生这一实际情况。为保证申报指南紧跟时代的步伐,指南内容必须每年进行一次补充、完善和修订。作为首批入选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之一,苏州大学高度重视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工作。学校每年定期“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申报指南,对导师工作量、学分认定、经费保障等方面进行微调,以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
动员工作在前期准备工作中也很重要,包括对学生和指导老师的动员。在项目申报前,要举行老师和相关年级学生的动员大会,动员那些科研能力较强、具有一定奉献精神的教师担当项目的指导老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管理和研究,监督项目的实施;同时动员那些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同学积极报名参与。学生是项目的执行者,老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优秀的执行者和精干的引路人是高质量完成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重要保证。在动员过程中要明确告知师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创新性实验计划,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指导创新性实验计划。参与的学生必须要精力充沛,要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指导老师必须投入足够的精力、能力和耐力,有较强的责任心。
2、以学生为主体是申报项目选题的关键
申报指南确定后,学生可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依照申报指南选择项目研究内容,联系指导教师确定项目选题。如果学生有个人“创意”,也可与同学组成项目组,选择并联系指导老师。此时指导老师一定要对“创意”的实施方案及技术路线进行可行性分析,切忌武断地全盘否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需特别强调的是,项目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指导老师。项目选题可以从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中剥离而来,但一定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如果学生对该研究内容不感兴趣,指导老师千万不要强加于学生,否则后面的工作会很被动;相反,如果学生表现出了对研究内容的热情,指导老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合理设计适合学生自主实施并能有效培养其创新能力的研究内容,掌握好项目的深度和广度,避免一味地追求尖端性和前沿性。如果项目过大或过深,将会导致学生身心疲惫,从而失去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如果项目选题过小或过于简单,学生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就起不到锻炼学生的目的,失去了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意义。近两年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申报成功的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有“全球P2P网络主动探测方法及分析系统”“情感信息抽取方法研究”“基于身份签名的安全电子投票方案的设计与实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移动信息感知平台”“多标签分类算法研究”等。
3、项目的创新性和可行性是项目评审的核心
项目评审的流程如下:
(1)学生和指导老师共同确定项目选题并填写项目申报书;
(2)学生提交项目申报书给所在学院,学院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初筛后上报给学校;
(3)学校聘请校内外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组织评审,要求项目申报人按学科分组进行现场答辩。
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根本目的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在项目评审过程中,要着重考察申报项目在思想上是否有创新,项目方案是否切实可行;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突破性思维,提高科学想象力,训练学生的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能力;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评审除考察项目本身的创新性和可行性之外,也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察项目主持人和指导老师:
(1)在进行现场答辩时,从项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以及现有的知识水平等方面考察其综合素质;
(2)从指导老师的工作经验、研究方向以及已有的科研成果等方面考察其工作能力。
随着物联网应用的不断发展,物联网的巨大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吸引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生对物联网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2012年的苏州大学创新性实验计划申报活动中,涉及物联网技术的项目有5个,经过层层筛选,其中“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移动信息感知平台”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另有两项分别获得省级或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项目的指导老师均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或副教授。
4、科学规范的过程管理是创新性实验计划成功的保证
为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能正常有序地进行,确保项目研究质量,在项目实施阶段,项目负责人应进行科学规范的过程管理。
项目负责人是项目的“领头羊”,应充分发挥项目负责人的带头作用,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各成员遇到问题时不应独自摸索,而要通过分工协作来解决。项目负责人在研究过程中应认真组织项目组成员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把握好项目计划实施进度,协调好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关系,按时完成项目各阶段的任务。项目组应如实填写研究活动进展情况和研究体会,做好实验记录。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师生精神沟通的纽带与桥梁,是大学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学生在参与创新性实验计划的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与指导老师共同探讨遇到的问题,尽量少走弯路,以免浪费宝贵的时间。同时指导老师也要抽出时间,在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给予耐心指引。
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经费管理也很重要。研究经费主要用于学生所需的资料、文具、材料、加工等项目支出,指导教师不得擅自使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监督作用,其中既包括参与项目的学生对指导老师的监督,也包括项目外学生对参与项目学生的监督。
5、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是创新性实验计划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验收评价与学生和教师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为促进该项计划持久良性地发展,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建立一个客观公正、可操作性强、能反映实际情况和水平的考核评估体系。
实践性教育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看重的是创新训练实施的过程,即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定期组织所有项目组成员及指导老师召开工作会议,鼓励其他学生和教师参与旁听,要求项目负责人在会上详细汇报项目开展情况,回答老师和同学的各种提问,会后认真填写并提交阶段检查汇报表。对于检查不合格的项目,可终止经费资助。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向学院提出申请,撰写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研究总结报告,并附上研究记录、研究成果、实物等;学院根据项目结题的要求进行初审,对符合要求的项目签署意见后上报学校,学校组织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对研究项目进行结题验收。结题验收合格后,学校发文公布,并出具验收结论性意见证明。对在项目申报、实施过程中弄虚作假、工作无明显进展的项目负责人,学校将终止其项目运行。对中期检查终止的实验项目或结题验收不合格的实验项目,学校将提出批评并取消项目负责人再次申报项目的资格。结题验收的评审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3个等级,重点评审在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是否取得了预期创新性成果以及项目的管理情况和使用情况等。评审组从文献资料综述、调查报告、研究论文、软件开发、硬件研制、专利、心得体会等多方面考察学生的完成情况,而不仅仅根据学生发表的论文数量、获得的专利个数来评判实验计划完成质量的优劣,这是因为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发表文章的档次及难易程度不同。
关键词 教育科研 课题管理 非技术性问题 解决对策
近年来,许多省、市对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做出新规定,要求晋升中级、高级职称的教师须有县级、市级课题研究结题成果。文件的本意在于激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与文件初衷相背离的种种乱象。如果任其蔓延,必然贻害无穷。
一、存在的非技术性问题
1.一哄而起,遍地开花
校校有课题,人人有课题,课题铜牌处处挂,立项证书满天飞。课题成为装点门面的工具,成为晋职晋级的敲门砖。好像教师有了立项课题,就成为专家型教师;学校承担了立项课题,就成为科研型学校;似乎校门口悬挂上课题立项铜牌,学校的品味就与众不同了。
2.只有形式,没有内容
举办课题立项开题仪式时,有关部门、有关领导、有关专家悉数到场,轰轰烈烈,热闹非凡。但立项之后,却无后续工作,静等结题。这样的课题承担者,把课题立项作为满足虚荣心和粉饰门面的点缀物;也可能有为数不多的课题承担者,主观上也想努力,想搞出点名堂来,可不具备研究能力,心有余而力不足。课题申报立项者芸芸,能结题者寥寥,能真正落实于教学实践者更是凤毛麟角。
3.好大喜功,贪求虚荣
教师作为教学研究的主体,在教学工作中总会遇到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的过程本身也是研究的过程,只要有益于教学工作,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可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观察论证,从中总结规律、得出方法、预见问题、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课题研究。所以,课题研究理应追求的是真实性、有效性、指导性、借鉴性,与立项的级别不一定有多大直接联系,更不能认为立项的级别越高越好。可现实生活中,不少学校、不少教师在课题选择上,不是从本校实际出发,也不是从教学需求出发,而是好大喜功、贪求虚荣,刻意追求课题立项的级别,从校级、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逐级攀升。学术研究的水平未必有多大提升,学术研究氛围未必有多大改善,但立项课题的级别却越来越高,大门上的铜字招牌越来越鲜亮,一些虽然实用但级别低的课题甚至无人问津。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治学精神不见了,却强化了学术研究的喧嚣和浮躁之气。
4.领导专家,挂名充数
许多级别高的重点课题,其研究团队往往由单位领导和有关专家组成,一线教师寥寥无几。应该承认:一些宏观的、战略性的课题,由领导挂帅、专家引领是正常的,因为任务的完成需要团队力量,需要领导和专家的技术支持、政策支持、经费保障、人力配置,但一般的课题,特别是教学中的具体性问题,不必要那么多领导、专家在其中挂名充数。
5.脱离实际,空洞无物
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应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选题须有应用价值,真正解决某方面的问题。而我们常常见到的是选题不是从教学实际出发,而是沽名钓誉,追时髦、逐新潮,什么问题时髦就“研究”什么,看似研究教学,实则空洞无物。至于是否有益于教学实际,能否解决具体问题,则不在考虑之中。
6.先有成果,后有研究
教育科研本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科学论证、科学规划、科学实施,探寻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不少老师往往是有题目、有结论而无过程,学年初申报课题立项,学年末申请课题结题;或者是先有结论后有过程,依据结论拼凑过程,什么素材能够佐证结论,就罗列拼凑该类素材;所谓实验方案、调查材料、研究报告,其来由要么捏造数据,要么抄袭拼凑,得到的是一份貌似丰富的泡沫化“成果”;有的老师发表了几篇论文或在某机构参加一项教学成果评比获奖,也一律作为课题研究成果,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7.管理混乱,鱼龙混杂
正规的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成长,推动团队建设,而商业机构以盈利为目的的所谓“课题”,不仅无助于教育科研,反而败坏了教育风气,加重了经济负担。当前官方的、民间的课题管理机构鱼龙混乱、泥沙俱下。不少商业机构,打着教育科研的名义,滥发广告,滥发文件,拉教师入伙,出售结题证书、荣誉证书。这些机构,虽然从文件、网站等外在形式上看,机构健全,制度完善,专家团队人才济济,他们的立项证书、过程管理、结题审查、证书颁发、成果评奖,一应俱全,但最终都落实在收费上。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1.细致审查,谨慎立项
课题必须着眼于教学实际,解决具体问题。过程管理须有章可循。经调研后立项的规划课题须由教育管理部门通过网站、文件公示招标,未经公示的课题不得立项;立项审查要严格论证,一要从严审查立项申报人的学术水准、信用记录、科研经历、已有成果,一般不得越级申报;二要审查申报课题是否立足教学实际;三要审查申报者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实力(人力、物力条件);四要论证课题结论有无推广价值。
单位在审查推荐课题申报材料时,要细致分析该课题的主管机构性质、管理规章、收费标准、结题程序等,不必为主管机构大而空的头衔“唬”住,更要看其是否以收费为目的。
2.严格把关,规范结题
各级主管部门对于教育科研成果的验收,应该严格执行结题程序,强化过程检查,把好结题关口。发挥专家团队的集体作用,减少人情因素的干扰,防范少数人暗箱操作,特别要审查课题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具体成果何在?
3.证书认定,正本清源
职称评审中,省、市人事和教育主管部门是科研成果认定的最高审查机构,不仅要审查结题证书纸质材料,而且要审查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审查由什么机构颁发(是官方机构还是民间社团),政策依据何在,有无体现研究过程。凡是打着科研幌子,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所颁发的证书一律不予认可;对于参与买卖证书的教师予以惩戒。从源头上切断买卖课题证书的利益链条,以严肃科研制度,净化育人环境。
4.制度激励,营造氛围
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将教育科研放在一个较长的时段内进行综合性评估,淡化为了评优晋职而参与课题研究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长期坚持教育科研的骨干教师,在培训学习、评优晋级、绩效考核、经费落实等方面予以倾斜;改变课题研究中各自为战的分散状态,整合科研力量,增强研究合力,为教育科研提供经费保障和时间保障;用制度激励和骨干带动来营造氛围,促进队伍建设。
5.优化培训,科学引领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永恒动力。”[1]虽然当前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但决不能据此怀疑教育科研对教育发展的重大作用。
从1999年开始,随着高校的扩招,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曾经快速扩张。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小学师资队伍也由数量扩张的阶段进入了素质提升的阶段。近几年,国家明显加大了教师培训的力度,从教育部到省市县各级教育机构,经常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比如:“国培计划”、高中教师省级脱产研修项目、高中教师专业发展自主选学远程培训项目、“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学科教师培训项目、校本研修骨干引领者培训项目、中小学校长全员提升培训计划等。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应抓住时机乘势而为,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实现培训形式的多样化,借以提升教师队伍的科研实力;还可以通过专家指导、校际交流、在线学习等形式,引领教师在实践中发现、感悟、创新;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观念,“把问题转化为课题”[2],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养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使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相结合;用舆论宣传和制度规范来净化科研环境,使教育科研风清气正,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学习竞赛;高校教学管理;学风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4-0055-02
大学的四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1]。高等院校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理念决定了高校的第一大职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如何将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是众多教育者长期以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大学教育属于高等教育,是教师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学生自我“学习—了解—掌握—运用—创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首当其冲。要想学好,首先要有刻苦的精神、良好的学风。学风是指学校治学、读书、做人的风气,它综合体现了学校的治学精神、态度、方法、氛围、管理理念和育人环境[2]。良好的学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学校办学的水平,甚至影响着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发展前途。因此,学风建设常抓不懈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学风建设,更好地营造育人环境,让每位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1~2年级学生中开展以“正学风,为中华振兴立志成才;比勤奋,为医学事业打好基础”为主题的学习竞赛活动。本文借基础医学院近年开展“正学风、比勤奋”学习竞赛活动发现的问题,来探讨教学管理科学化、教书育人高水平化、思政教育常态化的策略。
1 开展“正学风、比勤奋”学习竞赛的情况分析
学习竞赛活动的组织步骤 选取所学课程相同,授课教师为基础医学院教师的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麻醉医学系、法医学系、口腔医学系、医学影像系、预防医学系这七个专业1~2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学年初公布学习竞赛活动方案,学年末进行“正学风、比勤奋”学习竞赛评审。通过本人申报、思想政治辅导员和院系审核后,将申报材料递交学院评审小组,评审小组审查复核材料,提交活动领导组评选优秀学生、先进班集体等进行表彰。
学习竞赛活动对提高学习成绩的促进作用 基础医学院的“正学风、比勤奋”学习竞赛活动仅2009年未组织竞赛,2009年按常规应是2007级、2008级学生的竞赛,2010年参加活动的应的是2008级、2009级学生的竞赛。选择2008级作为对照组,选取2009级作为处理组,分析一年级是否进行“正学风、比勤奋”学习竞赛对二年级的成绩是否有影响。
如表1所示,对每个班一、二年级全班平均成绩求差值,即增加量,比较两届学生平均成绩增加量是否有差别,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
经Levene方差齐性检验,F=1.94,P=0.167>0.1,可以认为两总体方差齐,t=-3.162,v=74,P=0.002
学习竞赛对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作用 从统计结果中不难看出:一年级若进行“正学风、比勤奋”学习竞赛,则二年级的平均成绩要高于未进行比赛的学生。据调查,通过学习竞赛的开展,各个专业学生和班级开始重视学习成绩,在班级内学生中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通过运用“正学风、比勤奋”学习竞赛的激励机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刻苦的学习精神、科学的学习方法、坚强的学习意志、严格的学习纪律、健康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2 从学习竞赛活动中探析影响优良学风的因素
多方共管、少沟通协调影响优良学风的形成 学校的工作重心是教学,优质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它直接关系到院系良好学风的形成。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山西医科大学扩迁到远离市区的高校园区。在新、老校区过渡阶段,多校区教学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学生由教务处、学生处、院系分别派出管理人员、辅导员、授课教师进行三方共管,教务处负责教材选用,辅导员负责日常管理,院系教师负责授课教学。在多部门管理中,三个部门人员各司其职、少沟通协调,导致课程教学时数、教学大纲更新不及时,授课专业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优良学风的形成。
重研轻教、非生动化课堂教学影响优良学风的形成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教学水平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人才培养质量。目前高校中以科研经费和教师在SCI上的数量作为大学排名的主要标准,以核心期刊上的数量作为教师评定职称的主要依据[3]。基础医学院目前46.7%的教师为博士研究生学历,78.5%的教师为副高和中级职称,87%的教师为教学科研型岗位,他们除教学工作外,还需完成一定量的科研工作,并进行课题申报、奖项专利申报、晋升职称等。故在教学过程中,不免有重科研轻教学的思绪,在工作中忽视教学,备课不充分,导致课堂教学不生动,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是影响优良学风形成的因素之一。
疲于奔波、思政教育不充裕影响优良学风的形成 思想指导行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常抓不懈,才能够确保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当前,1~2年级学生已入住远离市区的新校区。虽然授课教师师资水平未变,但教师上课来去匆匆、疲于奔波,难以有充裕的时间与学生多沟通。学生的困惑无人解答;基础课教师授课单纯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播,忽略了学生内心需求;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时间不充裕,学生屡发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日常管理未跟上等,都会影响班级优良学风的形成。
3 营造优良学风环境的有效策略
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加快二级院系教学管理科学化 随着学校在多校区管理中的不断探索,学校教务部门应牵头进一步对课程设置进行专题论证,采用不同专业不同侧重和不同教学时数的教学方式,突出各专业医学特色,让学有所用;承担教学的学科要尽量合理安排授课计划,让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课程开始进行授课,打好课程启蒙的基础;要大力引进高素质教师,积极创造机会让知名教授或高水平教师为学生授课、互动交流;要更新传统教学手段,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将PBL(Problem-Based Learning)、TBL(Team based learning)等教学新模式引进课堂;组织开展章节学习竞赛等活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展师生互评“星级”活动,提供师生监督、交流平台。
大胆尝试教学/科研轮岗,培养教师教书育人高水平化 院系学风如何与教师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必须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用良好的教风带动学风。首先,尝试开展“教学/科研”轮岗制。让院系教师以1~2年为周期,或从事教学或从事科研工作。在从事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下苦功夫,专心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加强师风师德建设,要求教师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树立教师教书育人意识。在授课中要根据专业特点,结合就业形势、社会需求等,既教学生专业知识,又教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
努力搭建师生沟通平台,确保学生思政教育常态化 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应从一年级新生入学开始就积极引导,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明确努力方向;鉴于新校区师生间沟通时间少,建议创建“师生交流直通车”,实行辅导员下班辅导制度,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社会等各方面的知识辅导,帮助实现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顺利过渡,为其答疑解惑;在新校区开展本科生导师制,2~4名本科生安排一位授课教师做导师,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强化学生遵守纪律,全院各级领导、教务人员及思想政治辅导员应齐抓共管,杜绝上课迟到、早退、逃课等现象的发生。
4 结语
总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院系的学风建设,促进教学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教学、管理各个环节中逐步探索,以教学管理部门牵头,改革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让管理促进学风,以教风带动学风,让良好的学风成为学校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