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个人能力提升总结

个人能力提升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人能力提升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个人能力提升总结

个人能力提升总结范文第1篇

1.考核不利于实践

在以往绩效管理的体制下,员工的考核结果浮于形式,没有具体对员工起到实际的作用,无法达到预期的考核目标和激励员工的作用,从而使考核没有体现实际的价值,绩效管理体制就不能得到完善。然而,在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这种绩效管理体系已经和岗位管理、员工的升职资格管理和薪酬管理等一系列的体系相挂钩,因此,绩效管理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成为了重中之重。

2.内容设计不合理

在传统的电力企业绩效管理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是上级的单位对电力企业将相关的要求一一分解,逐步落实到员工个体,然而这种简单的考核方法对员工采用的是相同考核方式,这种方式无法区分员工的个人能力的高低,难以完全地考虑到不同岗位的员工之间的细微差别以及工种之间的差异。考核指标表面上看似十分完备,但实际没能分析到各种岗位的员工的工作差异。因此,导致了工作目标宽泛,基层员工不易掌握,考核难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

从电力企业原有的绩效管理情况来看,电力企业的战略绩效管理体系的重建即不是可以利用单一的方法就可以解决的,又必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实现几种方法的相融合。这就决定了几种方法之间相互融会贯通才可以建立适应电力企业内外兼顾这种复杂的战略绩效管理体系。

1.目标管理体系的完善

原有的电力企业本身具有目标管理。但他们的目标管理通常是在年末或是年初制定的企业总体目标,之后按照各个具体部门的职能将其分工,有上级传达给下层的各个部门,或者是基层的小部门将自己的年度计划上报给上级部门,当然两种情况同时存在的也很常见。总之,这种计划本质上还是针对企业总体未来发展的考虑,而没能将具体落实到实处,这就会使目标大而空,可实施性不强。实行效率管理体系,先从每个员工做起,让员工明确自己短则每天的目标,长则每个月甚至是一年的目标,明确目标才有工作的动力。由基层员工开始,向上一级推进一级,进而推进整个企业总体目标的达成。在企业的总体目标体系中,各个部门的目标是有差别的,他们即相互联系,又有自己的特点。人事处的目标、组长的目标、财务部的目标,他们都是迥然不同的,但企业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基于各个部门目标的迅速有效的完成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的。将整体的目标进行分解即可以提高部门的业绩又可以提升员工的个人能力。提高业绩是把员工的个人目标相明确,工作指标细化到个人,责任到人可以提高效率。提升个人能力是员工按照个人能力的水平,针对个人设定出的个人目标,通过不断勇于尝试自我启发,逐步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进而提高工作质量。这样,两种方式齐头并进,在通常情况下只有员工的潜能被激发,个人能力才得以迅速提升。因此,目标分解的方式,就需要上级和基础员工共同参与,协作进步。

2.运用KPI考核方式

KPI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新形式,它在国外企业中运用得到了一致的好评,推广这种考核方式需要员工提高自身的觉悟,因此,使员工认识了解熟悉KPI考核制度就是电力企业的首要目标。KPI考核技术主要是把企业整体目标与员工个体发展中的“提升个人能力”为主的理念来实施的。从电力企业每一年的总体情况来看,首先,确立新的考核目标,从而引导企业员工客观地看待考核的结果,较多地将激发员工的潜能与提升员工自身能力来作为主要的手段。绩效管理主要是建立良好的计划、实施和监控、末期考核、后期反馈等一系列的全过程的一种管理模式。让企业的领导随时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管控考核,方便及时管理和督促,也避免了基层员工游离在日常活动以外的其他附加工作上。实行追究责任,充分强调责任意识,是管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责任,可以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管理。考核力度落实到实处,不能流于形式,下级的部门按周或者按月来进行考核,使得考核成绩和奖金相联系,这样就可以做到鼓励优秀,督促员工的效果。

3.明确责任意识

在电力企业中,存在普遍的三项指标,即“资产经营指标”、“安全生产指标”以及“党风廉政建设指标”,这是对高层部门的主要基本要求,这些指标也是考核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在这几个责任制的指标中,资产经营指标是和企业的财务指标相联系,安全生产指标就是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党风廉政建设指标与电力企业的文化息息相关,这三个指标是从整个电力企业的总体角度来展现绩效指标。在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实行改革时,将高效定为首要目标,在业务流程中本质上是对员工职责的进一步细化。在大多电力企业中,虽也有工作分工,有责任说明书,但细微的问题依旧存在。岗位职责书仅仅是单纯地对原有的状况进行简单的描述,而没有详细的责任规划的过程,岗位间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依旧存在。与此同时,岗位的责任还是处于较孤立的状态,岗位说明书制度也要得到有效的执行,进而充分体现岗位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总结

个人能力提升总结范文第2篇

我理解的知识管理之二十八 袁磊 AMT咨询高级经理

当一个组织对知识管理的概念有了一定理解后,往往会认为知识管理会对组织的发展或能力的提升起到作用,但进一步思考,又会有新的疑惑出现:知识管理是好,可是概念很大,如果要导入实施,它又能解决哪些问题?

在实施知识管理时,任何一个组织都要明确:知识管理对本组织的价值在哪里?是一个理念宣贯,还是实实在在的方法导入?如果从问题导向的角度分析,围绕具体的问题,理念宣贯和方法导入是一体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概括下来,关于知识管理可以为组织解决什么问题,可归纳为三类:

内部最佳实践的及时沉淀,复用,进一步夯实核心能力;

个人能力向组织能力聚合,保证员工的快速成长,组织核心能力不被稀释;

知识内容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保证工作品质的一致性;

Type1 内部最佳实践的及时沉淀,复用,进一步夯实核心能力

从组织层面分析,一个组织内蕴含了大量内部最佳实践,这些最佳实践不一定是理论最新、最深、最复杂的经验,但一定要能够解决在具体业务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将分散在各处的最佳实践的“珍珠”捡拾起来,变成大家都能看到的“珍珠项链”,借助有效的规范性要求,将这些实践总结更为便捷地进行传播共享,从而让更多的人知晓并掌握这些具体业务问题的解决方案,从综合角度来提升组织的整体素质。

Type2 个人能力向组织能力聚合,保证员工快速成长,组织核心能力不被稀释

当进行内部最佳实践总结时,也是个人能力向组织能力聚合的过程。在组织内进行最佳实践总结时,会遇到一定的阻力,企业里的一些资深人士会认为,一旦把个人经验贡献出来,其在组织的地位会受到威胁。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人人都能够分享自己的经验知识,个人可获得的新知识会远远比个人埋头学习获得的多,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但要破除组织内的这种阻力,既要通过强制手段,更要通过多角度的宣导和引导,让更多的人接受并认同知识管理的理念。一旦更多的人愿意分享,自然能够促进员工的快速成长,无论新员工还是老员工都可以从中受益,而在这个受益的过程中,组织的核心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有效减少了因人员流失、快速扩张等原因导致被稀释。

知识内容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保证工作品质的一致性

个人能力提升总结范文第3篇

1. 巧妙营造课堂合作互动氛围。小学生本身拥有较强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游戏、故事、问题、生活常识等多种方式完成课堂导入与教学,通过改变教学组织形成,让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或自由、或按指导组成合作小组,从而提升教学有效性。

合作分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们的知识水平、思维活跃程度、学习成绩、组织能力有较为直观的认识,确保做好均衡分组,并采取轮流制让学生们积极负责小组合作学习。比如在《圆的认识》这一章节授课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广泛接触、讨论生活中的类似事物来巧妙设置课堂情境。像学校校园内的圆形花坛,花坛内部如果要加一个喷洒装置应当放在哪里,喷头喷洒距离的设置要如何确定,以及为何选择这种做法的原因?以这个生活常识问题为开端,可以帮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参与积极性,并且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强化学生对个人角色的认知与责任意识。

2. 科学设计合作学习问题。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展开意味着教师必须慎重且科学地设计合作学习问题,教师只有在深入把握学生学习水准与状态的基础上,才能够合理分组、科学设计问题,从而为合作互动探究学习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小学数学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适用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必须精心选择学习材料进行组织设计,以便能够在提升趣味性、保证知识含量的前提下,让学生们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一般适宜作为合作学习设计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学生个人单独操作时间长且不足以完成或完成难度大的教学内容、多数学生依靠个人能力无法全面解决的教学问题、问题解决方法多且思维差异较大的问题。

学生个人无法独立完成或者耗时耗力的问题可作为合作教学优先选择,比如,《统计》这一课程的学习需要收集大量数据,选择合作学习模式既能够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每个人都发挥了自身能动性参与问题的解决。小学教学中部分内容因其自身复杂性与开放性导致学生个人无法全面、高效、优质的解决问题,这类问题较适宜安排合作学习。比如六年级数学课程中的《确定起跑线》,作为综合类数学应用实践活动课,其围绕圆的概念与周长展开,教师要在此知识基础上进行设计,利用学校田径跑道做对照让学生积极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在弄清跑道结构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与方法确定起跑线,在知识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利用合作学习激发个人能动性,提升对应用数学的感知与认识,从而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培养并锻炼个人能力。对解法较多需要应用到发散思维的问题可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优势予以解决,学生们在交流、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火花的碰撞对于积累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策略有积极意义,也有助于构建趣味数学课堂。比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章节,教师可给出2、3、4、5四个数,让学生自由组成可被2、5、3整除的两位数与三位数,让学生将小组讨论中所得到的至少各十个数进行特征分析,让学生自由展开猜想,比如能被2整除的数有哪些特征,可被5整除的数有哪些特征以及能够被3整除的数具体表现出什么特征等等。通过提问与设问的方式让学生对讨论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在提出、验证、修改个人猜想的过程中锻炼合作探究能力。

个人能力提升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化; 发展; 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4-0119-03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不仅有助于为解决当前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理清思路,确立辅导员队伍发展的目标,明确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还有助于探索改进的措施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指辅导员作为一种稳定可长期从事的职业,并且可在本岗位中不断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获得相应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以实现自我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整个过程。

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密不可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大学生教育与管理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冲击的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至关重要。

1.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地区间经济发展失衡,不断涌现出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以及社会上诸多的不良风气的干扰和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思想偏激、政治信仰迷茫、人生理想信念不坚定、责任缺失、诚信危机、价值取向扭曲、心理承受力脆弱、缺乏团队协作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加强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建设,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角度出发,紧跟党的脚步,紧密联系社会时事,分析问题本质根源,来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起正确的价值观。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是要建设一支专业化水平高、业务精通、思想过硬、纪律严格、作风正派的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能否提高和加强的关键。大力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既有利于加强改进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能力,又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对大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方法。

2.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辅导员自身成长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些年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招录情况来看,招录的多为硕士毕业生中学习成绩优异、个人能力突出的学生干部。从辅导员自身发展角度来看,这些优秀人才一方面希望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和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希望自身职业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同。走职业化发展道路,能吸引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加入到辅导员这个行业,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为提高辅导员的职业美誉度而奋斗,把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之路不断向前推进。辅导员的职业化是辅导员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全体辅导员要持续的接受专业理论、职业技能的学习培训,主动更新专业知识。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明确职业标准规范,建立专业的培训体系,才会为辅导员自身发展搭建平台,有助于提高辅导员自身的素质和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能力,进一步完成自身的成长。

3.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只重视知识方面的智育培养及分数的提升,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在这种思想的不断强化下,学生的个性被压制、创造力被忽视。时代的迅猛发展促成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特别是非智力因素下的个人的综合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的新的标准。因此,推动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只有形成“职业化”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才能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下,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对实际工作中第一手材料的总结归纳,形成针对性强、具有实效性和可推广性的研究成果,提升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掘学生的个人能力,使得学生在社会中更具竞争力。因此,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需要提升的基本内功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价值观的多元化。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之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从小被家长重重保护,个性特点突出、自理能力不强、自律意识差、多心理问题的独生子女成了校园里学生主体。这种情况下辅导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的复杂多样,工作难度明显加大。因此,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过程中,为如何应对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成了严峻问题,辅导员自身需要提升的基本内功主要有以下几点:

1.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质

目前被高校选拔担任辅导员工作的多数为同期入校工作的优秀人才或是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的优秀硕士毕业生。基本上都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及较强组织能力,并且在所学专业上也具有一定的水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辅导员对工作性的认同偏差及职业倦怠等问题的出现,使得他们难以将刚开始投身于辅导员工作时所具有的个人优势保持下去。为了减缓辅导员职业素质的下滑,应在刚进入辅导员职业角色时,在其本身所具有的事业心、热情度、责任心的基础之上加以引导和培养。作为一名职业化的高校学生工作者来说,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个人终身所要从事的事业与学校的发展相结合,加强职业忠诚的教育,提高对辅导员这个职业的认同感和职业自信心,成为优秀的德育工作者。不断提升个人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观是提高辅导员队伍水平的重要内容。

2.提高辅导员的职业知识水平

高校辅导员主要担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的管理工作,工作内容和工作层面都十分的广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包括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生的日常管理的工作主要是学生在校期间除正常教学管理以外的一切管理工作,其中包括了班级行政事务的管理,档案管理,奖贷困补,学风建设的管理,学生的党务管理工作等。从这些方面不难看出辅导员在学生大部分的在校时间里,都将给予学生专业性的指导工作、实践经验、个人能力为一身。集服务水平、工作态度、方式方法为一体。而在高校辅导员队伍里,参加过思想政治教育或是专项性教育管理理论等系统培训过的只有寥寥几人,其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教育体制改革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不完全具备从事学生专项教育指导、管理、职业性咨询、辅导等相关工作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基本工作方法。所以提高辅导员的职业水平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保障。

3.提高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能力专业化基础

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习研究能力等方面。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团结学生,规范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的凝聚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合力。辅导员经常要与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良好的沟通,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是沟通协调方面的能力表现。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可以让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融洽,游刃有余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高校辅导员长期以来都是“老带新”模式,多以经验性和事物性贯穿整个辅导员工作之中。辅导员应善于分析研究不同环境背景下的学生特点,及时归纳总结,不断积累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从表象上深层次挖掘内因,开展调查研究,学习掌握预测未来动向,用新视角、新思维、新理念研究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加强辅导员的学习能力水平,提高辅导员的自身职业能力是新时期辅导员职业化的必备要求和基础。

三、建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对策路径

高校要高度重视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要把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建设工作提升到与高校办学质量及师资队伍建设一样重要的地位。从学校的各个方面给予全面的支持,提供条件,使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能够常态化,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1.严格辅导员选拔机制

高校在辅导员的选拔工作上多数采取的是能力上的测试,为了严格辅导员的选拔机制,要细化辅导员的选拔标准,全方位的考核,要求具有坚定鲜明的政治立场、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个人能力考核上应加入心理素质能力、个人性格分析等内容,考察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的反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表现。建立一支具备高学历、思想教育能力强、专业素质过硬、组织沟通能力有效、科研调查能动手能力强的辅导员队伍。让入选者从职业生涯的起步时便具有较强的能力和职业效能感。并按照其相关的所有专业或是其擅长的领域分配岗位,使其能够对所从事的工作真的感兴趣,悉心钻研工作方法,积极努力工作,避免为了工作而工作、对辅导员职业全无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情况发生。

2.试行专项辅导员工作机制

改变国内大部分现有的管理学生模式,将原来辅导员全面抓学生工作变为每个辅导员只需在自己专长领域发挥作用,突出辅导员的个人能力,体现出工作的专业性。改变原有工作模式上的分工不明确,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提升滞后的现状。因此,可以先试行专业分工明确的专项辅导员制度。根据工作内容不同,细化辅导员分工,分设不同专项岗位,明确岗位职责,突出专业化辅导员的工作特色。这样设置后,辅导员重新回归到学生处管理,成立专门的专项辅导员办公室或指导中心,加强内部分工,加强专业方向的培训,让学生工作更具专业化,使辅导员从繁重的事务中剥离出来,由原来的样样通样样都不精的全能辅导员发展成为专家型辅导员。

3.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培养机制常态化

了解自我、发挥潜能、实现人生价值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因此,辅导员对自我的正确评估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剖析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能力以及价值取向找出优势和不足,是否在这一领域上会有所发展。在确立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目标后,要行之有效的去逐步实施,而且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之下注意收集和利用相关的信息,为下一步的职业发展准备。辅导员更需要的是不断研究学生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参加职业方面的培训及学术研究,成为专向特长的领域人才。另外,辅导员要及时的总结和调整在职业发展时出现的种种情况,保证职业发展目标的相对稳定性。高校可组织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还可对辅导员进行方向性培养,按辅导员个人发展目标及学校岗位需求进行合理的规划,根据所在岗位的不同,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和培养目标,分批分层次的进行深造,建立良性循环,不仅可以保证辅导员职业化的推进速度和专业性上的梯队建设,还帮助辅导员实现人生价值和职业发展规划目标。

4.建立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保障机制

为了走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道路,必须建立完善一系列的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保障机制。高校在职称评定时应在考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与职业化辅导员工作特点相适应的评审体系,将辅导员与普通教师与行政干部的标准区别开来,同时,要加大对辅导员工作的肯定度和表彰力度,对优秀辅导员进行物质奖励。在校园内营造重视辅导员队伍的舆论氛围,在科研及职业能力培养上给予政策及经费上的倾斜与鼓励,不断提升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同时要利用好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有利因素,落实各项政策待遇,提高辅导员补助的专项津贴的投放,改善现有办公条件,适当调整晋升发展条件。通过科学的保障制度设计,切实解决一线辅导员的后顾之忧,提振士气,稳定队伍,加速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

参考文献

[1] 傅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与专业化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6):50-51.

[2] 陈根廷.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61.

[4]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2006-09-01].http:///20060801/3202145.shtml.

[5] 廖金枝.高校辅导员群体素质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6] 谢小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趋势下的职业倦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7] 朱正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66-167.

个人能力提升总结范文第5篇

一、以课堂教学为基础,逐步提升教师个人能力

一段教师:积极认真准备,完成课堂教学。完成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任务和职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立足本职工作,勤钻研、强素质,不断锤炼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潜能,也要求教师在语言、形象、表情方面有良好的综合表现。一是端正态度。以高度的责任感,严密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监控与调节,要通过严谨科学的概念体系,把教学内容以及创新的理论成果传授给学员。二是满怀激情。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教学活动,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观察、思维、记忆、想象、审美及口语表达和体语表现能力,更要能进入情况、进入角色、投入感情,以优良的素质去影响学员,用激情与活力去感染每一位学员,激发他们内在学习的动因,引导和调动学员积极思维。

二段教师:注重教学总结,不断积累经验。下课铃声不是一堂课的句号,还要在课后做好教学总结。总结不是简单的回顾与归纳,它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是站在新高度上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反省与深思,包含对“失”的反省,也包含对“得”的归纳,以此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应养成课后总结的习惯,每次上完课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回顾一下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将不满意或者不足之处记录下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授课质量。教师应积极邀请专家教授点评课堂教学,深入学员当中,积极主动地与学员进行座谈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听取他们对教学改革的建议,掌握第一手资料,查找存在的问题和走过的弯路,为下次实施教学做准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会为课堂教学积蓄无穷的能量,在不知不觉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以科学研究为后盾,扎实推动教研相互发展

三段教师:教学科研并举,相互促进发展。教学是短时知识、经验的传授,如果没有科学研究作为后盾,将失去进步提升的发展后劲。

把科研引入教学,实行研究式教学,在教学改革的同时,进行科研改革。建立面向青年教师的科研课题招标制度,围绕通用装备保障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设置课题,鼓励青年教师加入到重大项目的研发和决策中。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学术研讨活动,给青年教师定期交流研讨科研成果提供平台,营造良好的青年教师科研的氛围。强化院校科研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整体优势,组织军内院校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会议,相互交流,不断推动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三、以课程建设为牵引,稳步提升院校培养水平

四段教师:编写教材著作,奠定教学基础。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依据,是进行教育和训练所使用的各种教学材料的统称,通常包括教程、教范、讲义、讲授提纲、教学参考书等。教材是从教师到学员传递课程教学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学员自主学习的主要工具,课堂教学内容也主要是通过教材内容实现的。因此,教材建设是院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院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五段教师:制定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是院校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既要准确全面地规定课程性质、任务以及课程内容的框架和要点,又要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对于教育的深刻影响,兼顾课程内容和实施手段的同步创新,还要为课程实施科学的管理和评价提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