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教高级教师论文

小教高级教师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教高级教师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教高级教师论文

小教高级教师论文范文第1篇

1.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小,高职院校教师待遇低。

由于一些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高职院校在社会地位、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方面,与普通高校都无法相提并论,高职院校的发展困难重重,教师的待遇不高。一方面由于国家投入不足,教育经费水平较低,导致教师的物质待遇较差。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公告显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9%,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低;另一方面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尤其是国办高职院校隶属于教育局、教育厅,高职院校人事任免权基本掌握在上级手中,高职院校领导大部分是空降,导致院校领导级别意识强,工作中做派严重,甚至存在“外行人管内行人”现象,不能真正实现“教授治学,专家治学”,高职院校教师没有主人公的责任感,教师的权利待遇差,导致一些教师心理失衡,情绪失落,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高职院校教师存在职业自卑感。

许多家长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儒家传统文化影响,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只能从事又脏又累的蓝领工作,如果孩子没有考上普通本科院校,宁愿让孩子复读或者读二级学院(俗称的本三)也不愿意让孩子就读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在整体生源数量下降的情况下,招生工作日益白热化。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招到学生,不断降低录取门槛,导致高职院校生源素质越来越差。渐渐恶性循环,导致高职院校教师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卑,有的甚至在人前都不好意思介绍自己的单位。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工作为荣,无疑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3.高职院校教师社会兼职多,分散教学精力。

高职院校教师物质待遇和权利待遇得不到保障,教师职业认同度又不高。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高职教师开始从事第二职业,进行社会兼职。高职院校教师不用坐班,时间灵活。学校对教师从事兼职缺乏约束,高职院校教师在兼职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必然影响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

二、学校因素

1.高职院校根据市场调整专业,需要“双师型”教师,教师面临的压力空前增大。

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必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依据市场不断调整专业,要淘汰一些招生不景气的夕阳专业,设立招生火、社会热门专业,但是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不能及时引进相关专业的教师。这就意味着许多教师要进行“转行”,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和进修,及时调整知识结构,进入一个全新的专业领域。这对于很多教师而言几乎是重新开始,需要边学习,边积累,边教学,因此会感到十分辛苦。另一方面,高职教育要以职业为导向。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讲课技能,还要花时间去做科研,更要有实践工作经验,要定期下企业进行锻炼,接收来自行业领域的最新知识。他们既要教学生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又要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产教结合,把课堂搬到宾馆、车间第一线,指导学生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先进的生产技能,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教师承受的来自学校和学生的压力空前增大,严重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学校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政策导向,使教师过分关注科研工作,对本职教学工作不重视。

具体表现在:①职称评定方面,对教师科研方面取得的成就过分关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教师职称晋升的考核中,过分关注教师科研方面的成果。在职称考核量化中,常常以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主持或参与的课题数量、级别等为量化标准,虽然教学成绩也是评定的主要依据,但由于教学效果难以量化,教学质量难以评估,在实际的操作中,这方面往往被忽视。这样的职称评定标准,严重挫伤了许多优秀骨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的收入与职称高低紧密相关,职称评定又与科研成果紧密相关,因此教师的收入主要由科研成果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并不影响其收入水平,因此很多教师也就失去了搞好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②我国高职院校一部分由发展不景气的本科院校转制而来,就一部分由中专院校升级而来,还有一部分是由几个高职院校合并而来,教师来源多,思想不易统一。教师的思想长期以来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在市场经济大潮重,以个人为中心的名利观、道德观、价值观的侵蚀,教师的思想领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社会兼职缺乏约束和引导,校内教学也缺乏评估,高职院校教师在社会兼职上花费大量时间,对本职工作敷衍,效率低。

3.学校教学评估制度不健全,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不重视。

由于高职院校教学效果难以量化,教学质量难以评价,加上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上缺乏健全的评估制度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并未建立起以教学评价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只是从教学工作数量上对教师的教学有要求,教师的教学缺乏有力和有效的监管与评价,教师在教学上产生“教好教坏一个样”的思想。而且一些学校不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提高,没有鼓励教师进修的计划,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的提高缓慢。教师感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不被重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的欲望逐渐消磨殆尽,教学积极性下降。

三、学生因素

1.生源素质差,教师教学有难度。

虽然教育部在今年4月份特别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基本沿袭着普通高校的招生模式,招生对象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在招生过程中,高职被作为专科二批,放到了高考录取的最后。高职成了专科第一批落榜者的“收容站”,成了部分学生在与本科类院校无缘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无奈选择。尤其是在整体生源数量下降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日益白热化。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招到学生,不断降低录取门槛,导致高职院校生源素质越来越差。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文化课的成绩差是以后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学生厌学,对专业没有兴趣,知识衔接不上,给高职教师带来了教学的难度。“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得不到学生的回应与共鸣,失落感增强,教学的积极性严重下降。

2.学生就业难,学生情绪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无形地受到了整个大学生就业市场压力的影响,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激烈竞争。学生就业难,使学生感到前途暗淡,学习更加缺乏动力和积极性,部分学生对上课带有情绪,认为学什么都没用,老师教什么也没用。教师的授课情绪受到影响,教学积极性下降。

四、个人因素

1.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同感低,影响教学积极性。

教师教学积极性首先来源于教师自身对教学的热爱,来源于其对教师这一行业的职业认同感。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的教师不像中学教师那样有成就感,也不像普通本科院校教师那样有心理优越感。面对各种思潮的侵蚀,一些教师不能明确自己职业的特殊性,角色意识不强,甚至有一部分的高职院校教师已经对自己的工作失去了兴趣和激情,“敬业奉公”已经不再是他们的一种内在精神需要,“教书育人”仅仅成了他们的一种谋生手段。教师由于职业认同淡化,丧失工作热情和教学积极性,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2.高职院校教师个人性格差异,无法有效自我调节。

近年来,高职教育承受着体制改革带来的巨大压力,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产生着很大的变化。有些高职院校教师对自我认识不客观,角色定位不准确。再加上有些教师本身具有负面的性格特征,如怯懦、自卑等,面对这些变化,心理上充满着压力和挫折感,往往不能采取适当的策略加以应对,无法有效地自我调节,难免影响到个人的教学积极性。

五、结语

小教高级教师论文范文第2篇

高校教师论文及著作管理系统采用.NETFramework3.5框架,利用+C#技术,运用C/S和B/S相结合的系统架构来设计完成系统的主要功能,系统开发平台采用微软的VisualStudio2010。

1.1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整体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在各专业学科领域涌现出了很多学术成果,并据此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及著作,如何对这些宝贵的学术成果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是当下各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本人日常工作经历,并走访了各级各类高校相关管理工作人员、专职教师和科研人员,收集了大量需求信息,随后进行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和数据库设计、程序编码,最终形成了本系统原形产品,本系统的主要功能有:1、教职工所撰写的论文及著作基本信息查询,包括:第一作者姓名、第二作者姓名、第三作者姓名、论文(著作)名称、ISBN(ISSN)、出版社名(期刊名称)、成果类别、获奖情况、总页码、封面彩图、封底彩图、总字数,本人所完成的字数等信息;2、根据论文及著作成果影响程度和类别,以及本人完成的字数来计算科研积分及工作量折算;3、存储论文及著作的的目录,封面、封底图片,以备日后查询;4、与现有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系统无缝集成,以便汇总教师总的工作量及绩效津贴。图1反映了高校教师论文及著作管理系统的主要工作的流程示意图,其中教师操作部分使用B/S模式,采用Windows2003server+IIS+.net+MSSQLServer2005平台,使用C#.net进行编程;管理工作人员操作部分采用C/S模式,使用C#.net进行编程。

1.2论文及著作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系统设计

由于高校教师论文及著作管理系统中涉及到的用户权限和业务一般相对复杂,因此在进行数据库系统设计时,充分利用数据库理论和设计规则,同时兼顾硬件系统性能指标等客观条件,适当容忍较低程度的数据冗余。由于要储存论文及著作的封面、封底的图片,故涉及到大量图像采集和存储,对系统的存储功能要求较高,要求采用大容量存储技术,对所有用户所提交的各种文档采用二进制流文件格式统一存放到数据库中,避免了占用服务器中的大量存储资源,根据需要,在数据库中设计若干个数据表,其中论文及著作表(CEC_AUTHORS)主要存储教职工的论文及著作数据,该表是整个系统的主数据表,其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著作编号为主键,封面、封底字段的数据类型设置为image数据类型。同时,为降低系统运行中出现“脏”数据的几率,在数据库系统别设计了以论文及著作表为中心的数据库关系图,以保证数据库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如图3所示。

2基于绩效管理制度的高校教师论文及著作管理系统的实现及性能分析

本系统的后台数据库采用SQLServer2005搭建,在B/S部分采用了MVC(Model-View-Controller)三层结构设计模式,即模型-视图-控制器三层,用以实现程序代码、业务逻辑以及数据显示的分离,下面谈谈对系统的实现和性能分析。

2.1系统实现

在此,笔者以本系统中位于Model层中的数据访问类的实现和View层功能的实现为例,简要叙述基于.NETFramework3.5的高校教师论文及著作管理系统的B/S部分的实现过程。由于篇幅有限,在此简单罗列部分关键代码,希望能抛砖引玉,在MicrosoftVisualStudio2010开发环境下,实现数据访问公共类的简要代码如下。在B/S部分,系统中的用户登录模块负责接受来自UI层的用户号、用户密码、用户身份等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送到控制层,控制层根据不同用户身份数据,返回相应的不同数据给用户,从而在View层中显示不同的内容,图4和图5展示了根据不同用户身份返回不同的View内容。在C/S部分,管理员对论文及著作成果信息进行逐一分类、汇总核实,然后根据教职工通过B/S客户端提交的信息对各成果取得人进行统一入库归档,如图6所示,其中作者单位和姓名是根据教职工提供的作者教师号自动生成,无需管理人员手动输入。

2.2系统性能分析

本系统采用基于.NETFramework3.5开发平台,该软件项目充分利用AJAX技术创建更有效、更具交互性、高度个性化界面,在B/S部分的Web系统中大量运用母板技术,使整个系统界面统一规范,外观友好,设计合理,用户操作起来非常方便。服务器采用WindowsServer2010操作系统,运行稳定,响应速度快,数据库系统状态良好,数据准确,同时为方便管理、整合各种数据,便于用户检索数据信息,在设计本系统后台数据库时,采用了大容量存储技术,合理、恰当地利用了数据库系统的事务、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等技术,优化服务器配置,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和一致性,使其满足海量数据的并发访问和存储的需要。

3结论

小教高级教师论文范文第3篇

1.基础理论知识室内设计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科,如果没有美学、建筑设计、人体工程学、材料应用等相关专业的扎实基础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室内设计师。各高校的室内设计基础知识内容的教学一般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因此,一般高校都做得相当不错,这也成为高校毕业生优势所在。

2.创新能力设计的生存价值在于创新,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室内设计师仅凭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较强的创新设计能力。在高校室内设计教育中,仍然采用创新设计课程的方式来进行创新方法的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加强课程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创新设计方法、储备优秀设计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设计的实训真正实现对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3.实践技能实践技能是指将设计思想转化为设计作品的能力,主要包括设计表现技能与设计实现技能。设计表现技能是指设计师表达设计思想的能力。由于计算机设计具有制图速度快、效果图更真实的优势,因此,已经成为室内设计师的基本技能要求。由于设计的实现需要利用装饰材料通过相应的施工工艺体现出来,实践技能的提高必须通过实训教学来实现,而目前高校的室内设计教学在这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因此,各高校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

二、构建室内设计专业的实践型课程体系

构建何种课程体系取决于社会对于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随着社会对室内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重点就落在了构建实践型课程体系上。

1.实践型课程体系的教育新观念

(1)时效性。室内设计是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因此,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十分重要,必须是在对职业需求进行分析之后,所确定的满足社会与市场需求知识与技能的整合,只有课程体系具有时效性才能保证培养的室内设计人才具有社会适应性。

(2)整体性。由于室内设计包含许多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课程之间不是孤立关系,而是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关联性,课程与课程互相渗透、互为支撑。因此,实践型课程体系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思想,课程体系要以职业需求为出发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补充和整合。

(3)应用性。实践型课程体系的重心是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同于传统课程体系只着眼于知识的储备与系统化,轻视实际应用,实践型课程体系的重心在于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4)主动性。室内设计专业实践型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为手段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5)开放性。室内设计专业在课程内容上必须以开放的姿态紧跟设计前沿的发展,并以此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必要的基础知识还应包括最新的研究成果、生产经验和工程案例。

2.实践型课程体系的实施保障

(1)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实现课程体系设置思想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教学思路与教学模式的选择都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室内设计专业实践型课程体系的实现,需要课程标准以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学生能力为依据,对课程实施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改革。使新的课程标准更符合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为实现实践型课程体系提供保障。

(2)课程环境。课程环境是课程实施的必要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质量。实践型课程体系的实现需要大量应用性课程资源的支撑,这些资源主要包括校内外实训环境,只有在真实环境下参与实训操作,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达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教学团队。从课程的开发到实施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践型课程体系实施的必要保证。高校首先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此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请行业的相关专家和优秀设计师走进校园和课堂,以授课、座谈、讲演等多种形式与学校师生进行进行交流,以作为专任教师教学的必要补充。

三、多维视野下室内设计教学内容改革

1.室内设计教学中的艺术渗透室内设计与艺术特别是美术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室内设计美学的追求越来越强,这一转变使室内艺术设计逐步回归其艺术范畴。因此,我们在室内设计教学内容选择上也应该适应这一变化,要注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室内设计与科学技术室内设计作为建筑装饰的一个分支不仅需要绘图能力和设计表达,同时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工程性质,因此在施工中还需要应用相当数量的科学技术知识。但是由于室内设计专业都设在艺术学院或美术学院,教学中科学技术知识的比重严重偏低,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足,不能适应专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必须进行室内设计材料与施工部分课程的内容改革。

3.加强室内设计教学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既改变了社会生产生活形式,也必将给室内设计带来重大变革。室内设计已经从手绘发展到计算机辅助设计,并已经成为室内设计师的基本技能要求。目前,各高校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硬件上投入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的培养。因此,各高校有必要加大这方面的软硬件投入,进一步加大相关内容的教学。

4.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淳朴生活的艺术体现,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审美表达,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使许多优秀的传统艺术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民族精神内涵。从艺术表达思想的角度来看,民间艺术与室内设计有着许多共性,所以,传统文化不仅是室内设计的不竭源泉,而且是改变我国目前室内设计西方化倾向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该专业的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艺术的相关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四、室内设计教学方法改进的几个着眼点

1.创设多元化教学环境随着现代科技和传媒技术的发展,教学环境多元化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利用网络平台辅助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无疑是教学环境多元化的重要途径。目前,有个别大学进行计算机网络课程网站的建设试点,网站上有大量的学习资源可供师生使用,使师生交流和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在课余的任何时间都能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同时可以考虑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网站下设置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向学生提供资源下载、作业提交、讨论社区等服务功能。

2.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优点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挑选一些类似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来解答,进而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室内设计专业这一侧重能力培养的应用型课程来说,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就显得更为适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做到“引而不发”,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的设计知识来解决实际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3.加大实训力度,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是重要的教学原则,因为,任何先进的理论和技术都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反过来,学习这些理论和技术也离不开在实际情景中的应用,任何脱离实际的理论学习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在保证理论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增加实训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实训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这正是实训教学乃至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五、结语

小教高级教师论文范文第4篇

目前在我国,许多大学对实习基地的建设,采用了包办的方法。由学校联系工作单位,再把学生派到那个单位去实习。实习基地一般也是相对固定的。这种格局目前正在打破。近10年来,中国各大学已经开设了许多新闻专业,而新闻媒体的增长量,远不能适应和容纳这么多毕业生前来实习,学生们只有自寻门路,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分散返乡实习,因为家乡的媒体熟人较多,可以提供方便。这种方法常常给学校带来了困惑,有的学校认为这不是正常的毕业实习,缺少教师直接指导,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但现实又告诉我们,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经过类似的实习,走上工作岗位后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自如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新闻业务也硕果累累,基本实现了大学新闻教育的目的。面对这一事实,我们有必要对新闻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来一次重新定位与思考。首先要在观念上进行更新,把新闻的实习基地建设看成是多元的、立体的、复合的系统,而不是过去那种单一的、固定的、由学校指定的某一两个媒体。新型的新闻实习基地应有如下类型:

1.有形的和无形的。所谓有形的,就是有一个新闻实体,能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比如电视台、广播电台。所谓无形的,就是除实习主体的学生之外,别人看不到这个实体,而他又实实在在地可以进行新闻实践活动,比如网络。有形和无形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社会或教育机构的可监控与不可监控。对学生来说,它同样是进行新闻实践的重要场所,而对学校来说只是有组织和无组织的区别。在我看来,有形的基地是学生毕业实习的最佳环境,因为那里的专业氛围与工作模式,需要我们毕业生去适应和了解,以便将来走上新闻岗位可以应对自如。而无形的基地则应该贯穿学生四年的本科学习过程,成为其实践专业课程内容的场所和有效手段。

2.固定的和松散的。所谓固定的,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实习单位,一般都由学校和媒体签定实习协议,双方共同承担教育、指导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的义务。所谓松散的,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实习场所,学生到了该实习的时候,学校出具派遣证明,然后由学生自寻媒体进行实习,一般返乡者居多。这二者都可以完成毕业实习的目的,所不同的是学校监控与实习指导的手段有一定区别。前者教师可以深入媒体,对实习学生面对面进行指导,后者只能通过邮政电讯或网络沟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当然,这种方式是否有效,还要看学校的管理与措施是否建立健全。本校新闻系的做法是,派遣学生返乡时,发给他们每人一本实习手册,要求学生边实习边填写,内容包括每日要写的实习日志、每月通过网络要发回学校的实习报告、拍摄的实习照片、采编或创作的新闻作品。实习结束后还要写总结,实习单位须出具实习生表现的鉴定书。尽管学生与老师不见面,但彼此的沟通却从不间断,这就有效地实现了实习的监控与指导,效果十分明显。

3.专业的和非专业的。所谓专业的,就是与新闻专业有直接关系的媒体,比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等。所谓非专业的,是指与新闻有一定关联,却不属于新闻行业的实习单位,比如广告公司、影视机构、企事业单位的企划宣传部门等。对新闻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对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来说,目前我国实习基地的资源(电台、电视台)十分有限,而毕业实习又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这种僧多粥少的条件下,让学生到非专业单位去实习,也是一种未尝不可的选择,可以让学生把学到的新闻知识与理念带到实习单位,以此加强和丰富这些单位的新闻氛围与环境,提升他们宣传企划中的新闻含量。事实上这样的单位往往也有自办媒体,包括闭路电视、广播站、报纸、杂志、网络等,正好可以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

4,毕业的和非毕业的。所谓毕业的实习基地,就是只接待毕业生的那种媒体。所谓非毕业的实习单位,就是常年可以容纳非毕业班学生进行专业锻炼的媒体。目前,全国各地只接待毕业生的媒体已经不多,更多的媒体同样欢迎非毕业班的学生前来实习。原因在于,非毕业生前来媒体实习,可以减轻媒体的工作负担,记者编辑们不必忙于给他们写鉴定,也不必向学校汇报学生的表现,同时还增加了不少无偿的劳动力。这对于媒体来说,是一桩求好事。所以,学校应该鼓励非毕业班学生深入媒体,进行新闻实践活动。它虽没有指定的任务,却能把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运用到新闻实践中。从实践中再回归课堂,学生常常会燃起理论学习的热情。这也是新闻专业学习的一个特点。

5,校外的和校内的。所谓校外的,就是社会上的专业媒体及非专业的企事业单位。所谓校内的,就是学校内部创办的可用于新闻实习的机构与实验室,比如校广播站、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网络和各类新闻采编实验室。校外与校内二者相比,前者是正规军,后者是游击队;前者可按部就班完成学科课程的实践任务,后者则只能起到查遗补缺的作用;前者的实习时间一般局限于学生大四毕业前夕,后者则随时随地都可成为学生专业实践的场所。不过在我看来,高校新闻专业的实践过程,应当贯穿全部的四个年级,从这个角度看,社会可能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而校内的各种媒体与机构则可提供相对便利的条件。因此,作为非常规的实习基地,校内的新闻设施应该一样得到校方主管部门的重视。

6,主体的与非主体的。所谓非主体的基地,就是以派遣方式进行毕业实习的正规媒体,学生在此没有对自身实习行为自由支配与操纵的权力。所谓主体的,就是以学生个体为主导的实习基地,前面例举的网络便是。在网络世界中,学生参与新闻采编与创作活动,基本上无需指导教师的直接指挥,完全根据传媒的要求来做。有时候甚至可以不到网上的注册媒体,就可以直接进行新闻专业的实习活动。比如让学生设立自己的新闻博客,以此作为自己创办的媒体,在主持博客的过程中,锻炼自己对“媒体”策划、采编、发行(提高点击率)的能力。事实证明,博客主持得比较出色的同学,他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采编能力一般都要强一些,因为它已涉及到媒体的经营管理了。博客产生的社会效果(即点击率与跟贴量),就是一个学生新闻实习成绩的最好见证。而这一点,在非主体实习基地中是办不到的。因为在那些媒体,学生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筛选内容,也无权改革新闻的传播形式,更无法根据受众需求来溶进自己的创意。它的最大意义,还在于锤炼学生的新闻从业的组织纪律性,同时有机会渗透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去进行新闻采编活动。以上从六个方面,对新闻专业实习基地进行了概括,目的很明确,就是改变我们传统的基地观念,以开放的视野看待新形势下高校实习基地建设的多样性与灵活性。目前,中国有许多高校正在加强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这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应看到,实习基地的建设可能永远也赶不上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我们辛辛苦苦建起来的基地,有时候面对大量毕业生,仍如杯水车薪供不应求。此外还有一个尴尬,条件完备的实习基地可能未必讨好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1/3以上学生与所学专业脱离,即所学非所用,学生进入媒体实习也未必将来就会从事新闻工作。从这一角度看,势必要将基地建设看成是一个开放的多元体系,而不能只局限在某一两个媒体身上,要把有利于学生进行新闻实践的所有传媒和机构,都看成是基地的一个组成部分,尽量加以重视和利用。这种宏观视野下的“大基地”,其范畴除了新闻媒体,如电视台、电台、报社、网络外,还应包括影视机构、厂矿社区学校的闭路电视和广播站、企事业单位的企划宣传部门、广告与形象传播公司等等。还要看到,最好的新闻人才常常并不来自于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而是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甚至作家、艺术家、专家教授。这说明新闻人才职业技能的构成因素是复杂的,它要求青年学生既经过相当的社会历练,又能将其转化成新闻的技能,这样才能在将来的新闻报道中,把本职工作干好。

二、丰富基地建设的内涵

大学新闻教育的实习基地应当是一个多元体系,所以要真正建好这些基地,也非轻而易举的事。单从学生进行课程实践的角度看,可能大部分实习基地都有这一功能。但基地建设的目的远不止于此。就实习基地的个体来看,它同样也是一个多元的复合系统,只有完备了这一系统,充分拓展它的丰富内涵,并可利用到高校的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才算真正达到了基地建设的目的。下面就从“学”、“教”、“研”、“创”等方面,试分析新闻实习基地建设亟需开掘的几个功能:

1.学,就是学生,也含有学习的意思。基地建设就是为了学生学习,学生在基地可以进行专业知识实践。这是实习基地的主要内容,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基地应该具备的功能。在这里,实习的主体就是学生,基本环节是学生跟随基地的指导老师(媒体员工)完成某一专业任务,从新闻的角度讲,就是完成一个新闻作品的采编及发表(播出)过程。从观摩到动手,从稚嫩到熟练,从被动到主动,从纸上谈兵到学会操作,从感到满足到产生再学习的欲望,这是学生在基地进行专业实习的必然过程,也是他们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我们对一个实习基地进行衡量,首先要看这一点,这是一个基本的标准。

2.教,就是教育学生,讲授知识。讲授知识一般都在课堂上,假如把实习基地也当成课堂,带领学生面对现场的操作进行讲授,这对于新闻专业的学习来说,可能会产生更直观、更生动的教学效果。但这样一来,就等于将基地的实习内涵拓展了,一方面让大四的学生在里面进行毕业实习,另一方面也能将其他年级的学生带到基地现场,使基地成为教师进行现场教学的第二课堂。这的确很有必要,新闻专业课程里有许多内容,不是纸上谈兵就能完全理解的,比如策划、采访、摄像、主持、编辑、导演、经营管理等等,讲授这些内容,教师如能带学生深入基地,对新闻或演播现场进行观摩、交流、学习和切身感受,就能让他们通过感性认识升华课堂上的学习,从而形成更为深刻的理性认识,甚至可以燃起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强烈欲望。

3.研,就是研究,把基地当成科学研究的对象。目前在中国,新闻研究纸上谈兵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像文学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们一般都有几个追踪研究的对象,资料的收集既方便也齐全,他们宏观的研究结论常常以此作铺垫,因此具有相当的说服力。与文学相比,新闻发展的变数较大,新闻作品每天都会更新,广播电视的内容更是瞬间即逝,不易捕捉和收集。这就为研究带来了困难。所以,新闻学者往往对纯理论更感兴趣,而对新闻现象敬而远之。(紧转第106页)

(紧接第150页)假如他们都有自己固定的研究对象,并始终追踪其足迹进行研究,也会有成果出来,其成果可能还会对新闻事业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但固定的研究对象从哪儿来?我觉得实习基地就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当然,对基地媒体的研究最好是合作性质的,能与媒体相关人员共同来完成,并将其研究与媒体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所以说,实习基地的这一功能的开掘,能收到双赢的效果。

4.创,就是创作。从媒体的角度说,就是采编新闻作品。而从广播电视这一角度说,除采编新闻作品,还包括创作专题节目。而后者说起来容易,实际上非常困难。采编节目需要通过播出求得反馈,这在高校也不可能。专题节目的采编与制作,都有一套严格规范的程序与设备,这在高校也不具备,软硬件都不够。这就必须与媒体配合运作,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来完成创作。但这样心甘情愿与高校合作的媒体,目前也不多见。在这种环境下的新闻采编与创作,高校只有通过实习基地来实现。一般来说,基地如能允许你进行研发,同样也不会拒绝你与他合作节目。但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媒体必须有相应的栏目来支撑这一工作,如果不能与栏目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创作出的作品不能在相应的栏目中播出),我想无论是广播电台还是电视台,都不会拿出过多的人力物力来合作,因为电子媒体专题节目的创作成本太大。所以,高校教师即使将基地当成创作室,也要充分理解媒体的苦衷与特点,否则策划得再好,也可能前功尽弃。这是必须要理解的。

以上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新闻教育实习基地的功能拓展问题。站在高校的角度,我们当然希望所有实习基地都具备这些功能。但现实告诉我们这只能是一种理想,因为媒体在运作过程中有它的特殊性。正是这个原因,高校对多功能基地的建设需要以点代面,以一当十,很抓重点,有条件再逐步展开与延伸。也就是说,首先对一两个实习基地进行实验性重点建设,取得了一定经验与成绩之后,再向外扩展。

小教高级教师论文范文第5篇

银行会计教学实习目前在国内高校中开展不多,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思考,以求进一步的突破和创新。所以在实习设计方面要做好下面几个工作:

1.1场地准备银行会计实验室,配置服务器一台和电脑终端若干,可以提供商业银行对公存贷款业务、结算与联行业务、银行内部业务及对私储蓄业务的模拟实习,备有供实习用的传票和账簿以及各种练习题,同时,通过投影机及麦克风进行形象的演示。

1.2教材选择目前,国内出现的银行会计实习教材很少,应精选教材,首先要选择紧密结合银行会计课程且内容完备的教材,其次要注意选择教材的新颖度,在选定基本教材基础上,应结合实际进行必要的修正,以期更接近实际。实习用教材,其内容应覆盖商业银行储蓄、存款、贷款、结算、联行、年终决算等业务种类。

1.3内容安排实习内容配套《银行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和进度适时安排,帮助学生掌握银行会计基本核算方法、支付结算办法和联行往来账务处理全过程,学生通过综合业务的实习,可以熟悉和掌握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及财务处理流程,包括商业银行的利息核算、年终的决算损益计算及利润分配,年终决算相关报表的编制以及对主要的财务报表的分析。内容上注重银行会计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具体可分为10次实训。

实训1为模拟建立银行会计总账和明细账。在总账名称栏填写科目名称,填写期初余额,并在各科目下设置分户账,同时结转明细账户期初余额。实训2模拟银行储蓄业务的核算,根据资料填写活期储蓄存取款凭条,定期存单,如涉及利息计算还应编制利息清单,根据填制完整审核无误的银行会计凭证登记活期储蓄、定期储蓄、存款利息支出的分户账,填写现金收付日记簿,记账后加盖现金付讫章后留存。

实训3为模拟银行信用卡的核算,根据相关业务填写信用卡存款单、取款单、转账单、签购单和进帐单,根据相关凭证登记持卡人的存款账户并结出余额,同时登记现金收付日记簿,记账后加敢现金付讫章留存,并将属于同城他行的会计凭证按不同的行别进行清分,分别加计金额及凭证张数,准备提出交换。

实训4模拟银行贷款业务的核算,包括一般贷款和票据贴现,贷款发放业务填写借款借据、贷款收回业务填写借款偿还凭证,商业汇票(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编制相应的贴现凭证;根据借款借据登记借款人的存款和贷款账户,根据借款偿还凭证登记借款人的存贷款账户并计算贷款利息,据此登记利息收入账户,根据贴现凭证登记贴现账户和借款人存款账户,并计算贴现利息登记利息收入账户。

实训5为模拟银行现金交款单、现金支票、转账支票、银行本票业务的核算,现金收入业务编制现金缴款单,现金付出业务编制现金支票,转账业务则填写转账支票和进账单,银行本票业务编制本票申请书和银行本票;模拟银行受理相关凭证,据此登记各分户账和现金收付日记簿,将各笔经济业务中属于同城他行的怀集凭证按行别清分,分别加计金额及凭证张数,准备提出交换。

实训6为模拟银行汇票、商业汇票的核算,银行汇票业务编制银行汇票申请书,审核通过后编制银行汇票,商业承兑汇票编制商业承兑汇票和托收凭证,银行承兑汇票编制银行承兑汇票和托收凭证;根据银行汇票登记申请人分户账和汇票账户,并对汇票业务进行相关业务处理。在办理票据受理业务后将属于同城他行的凭证按行别进行清分。

实训7为模拟银行汇兑、托收承付、委托收款的核算。信汇业务填写信汇凭证和联行邮划报单,电汇业务填写电汇凭证和联行电划报单,托收业务则编制托收凭证,根据相关凭证登记分户账。

实训8为模拟银行联行往来的核算。发出报单业务根据

实训7中填制相关凭证和报单,编制联行往账报告表,收到报单业务根据材料编制相关报单,并填写联行来账报告表。

实训9为模拟银行票据交换业务的核算,分为提出交换和提入交换两个系统。设计若干家银行进行票据交换。同城票据交换提出票据,填写银行清差表,将票据按提出借方和提出贷方分别加计,按各银行清分后装入信封,信封上注明对方行名称,提出交换。提入票据,同样按提入借方和提入贷方进行加计并填写银行清差表,计算应收和应付差额,并对提入票据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根据银行清查表填制往来划账单,并提交人民银行办理,如为应收差额,则银行在央行账户存款增加,如为应付差额,则银行在央行存款减少。

实训10为模拟银行日终结账的核算。将相关凭证按科目清分后科目日结单,特别注意现金科目日结单的不同之处。根据科目日结单登记相应科目总账,同时进行核对登记总账,看发生额和余额是否相符。编制日计表,分别加计发生额和余额的借方金额和贷方金额,如分别相等,则表示账务轧算平衡。

2实习方法

银行会计实习应当采用丰富的案例,手工操作和电脑操作相结合,引导学生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实习内容的掌握。银行会计由于银行行业的特殊性和会计工作的保密性,学生实地进行实践操作困难很大。如确有条件,还可组织学生到银行柜台进行实地观察或操作,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实习中有教师和学生两种主要的角色。教师在实习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通过投影仪和编选的教材向学生提供相关实习案例和背景材料,帮助学生实际操作和参与讨论;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实习案例进行实际操作,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和教师良好的互动,不断丰富实践常识和理论知识。教师在实习过程中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2.1教学准备首先,设置一个普通银行的情境,准备模拟银行会计的一系列基础数据和事例。要选择适当的案例,根据银行会计实习目标的要求,内容能充分体现所学知识,难易程度适当,并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提供相应的提示和背景材料。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案例的内容确定练习题,练习题要有一定的典型性,使学生通过训练,深入掌握并运用银行会计知识。第二,确定实习组织形式。实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习目标、案例内容、实习环境、学生人数等规划相应的组织形式,如小组如何划分、对主管和柜员的指定等,并精心设计和布置实习环境。

2.2实际操作教师先用投影演示会计操作过程,并将凭证填写进行示样,然后学生模拟柜员操作。具体操作分为手工操作和电脑操作。首先,手工操作包括根据实习案例填制相关会计凭证和编制会计分录,然后根据各种传票处理业务并登记各相关分户账、现金收付日记账、登记簿等,将相同的科目下传票进行整理合,据此编制各科目的科目日结单,并根据科目日结单登记相关科目总账,最后根据总账内容编制日计表,进行日终的结账平衡,总分账的核对,令账款相符。其次,上机操作包括根据相关案例填写各类凭证,登记明细账及总账,按不同业务种类进行电脑输入,最后打印出相关账表。

2.3主持实习讨论实习中要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首先简要介绍银行实习基本情况,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等方式相互交流,适时补充介绍背景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倾听学生发言,重点解答学生在金融实务中发现的一些疑难问题,促进学生对银行会计知识理解的深化,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