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化学有机物总结

高中化学有机物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化学有机物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化学有机物总结

高中化学有机物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机化学;教学方法

现阶段我国教学事业发展较快,社会以及相关教育部门更加重视各个阶段的教育工作。当前高中化学教中有机化学是重要的基础教学内容,做好有机化学的教学环节也是当前高中化学教师研究的重点教学方向。

一、掌握有机化学的发展趋势是进行教学的前提

当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做好有机化学的教学工作,首先需要让学生对于高中化学有明确的认知理解。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实际发展。目前阶段的有机化学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提取时期、创立时期以及后期的发展阶段。提取时期主要是人们通过有机化学的知识对要去进行研究提取。创立时期主要指的是化合物的基本合成,比如乙酸和油脂等化合物的创立。后期发展是目前有机化学主要的发展趋势,以量子力学为基础构建现代结构理论体系,合成了较多复杂的天然物,以上这些就是有机化学的基本概述。

二、了解有机化学教学难点,强化知识点与高考命题特点的联系

现阶段化学教学课程标准与过去教学大纲之间的目标存在着相应的差异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严格按照教材的内容来把握教学的范围。比如现阶段化学教材中增加了“溴乙烷”而删减了“乙二醇、甲醛和乙二酸”等。

起初大多数学生在接触学习有机化学时,都表现了极高的兴趣。但是随着课程学习难度不断深入,大多学生会感受到有机反应方程式较为难写,在化学式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中表F能力较差,知识网络化的程度较差,知识迁移能力较差等情况。当前新课标理念下的理科综合卷中的有机化学部分仍旧对传统的有机化学热点内容较为关注,其中以社会生活、医药以及新材料等内容为教学背景材料,来综合考查学生对于有机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既测验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又能以实验题的内容标准来考察判断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的教学方法探析

1.以教材内容为引导,落实化学教学的目标

目前高中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有效的教学框架栏目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引导。教材中的“交流与讨论”、“拓展视野”等栏目,教师要充分发挥出其实际作用,以此对学生开展积极性的引导。教材中所包含的此类知识点能够有效提升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性,为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空间,能够为学生创设更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究教材中教学内容所包含的教学价值。

例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回顾与总结”的内容,为学生梳理教学的主体以及知识内容的细节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有效的思维探究,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探究性的活动让学生完全自主化学习。教师再通过的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创设更为有有效的探究性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

2.以课程标准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

通过化学教材中所设置的“活动与探究”环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有效提升有机化学的教学成果。教材中的内容都是根据现阶段高中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内容难易度都有明确的层次划分,教师要在有机化学的理论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提升。比如在验证该反应为取代反应的实验中,严重卤代烃中的卤素,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以及实验试剂,让学生进行试剂添加观察相关的实验现象,从而得出有效实验证明。

3.建立有机化学的知识体系

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有机化学的知识价值进行深度探究,逐步辅助形成有机化学的知识体系。比如在教学卤代烃时,教师可以通过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掌握教学知识点。比如溴乙烷在NaOH溶液中进行充分的水解过程。教师在探究性实验开始之前为学生提出相关的探究性问题,如果在实验中没有各类添加试剂,能够判断出溴乙烷在加热过程中在NaOH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情况吗?让学生在预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水解现象进行自主探究,以此来提升高中生的创新探究性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素养,从而有效提升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有机化学已经与多个学科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机化学与生活中各类实际应用较为明显,所以当前加强有机化学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喜有.高中化学教学中优化有机化学教学方法[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6(12):9.

[2]刘璐.浅谈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4(6):36-36.

[3]黄兆金.有机化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界,2015(19):128-128.

高中化学有机物总结范文第2篇

【摘要】高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并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也间接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认真谨慎的科学态度。本文从重视家庭实验、重视实验操作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等进行探索。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实验,实验探索,培养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化学实验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与关键。充分利用实验手段,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能至关重要。

1.重视家庭实验,培养学生的兴趣

高中化学新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家庭小实验。家庭实验基于课本,源于生活,就地取材,灵活方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尽情发挥,大胆探索,在实验的设计、准备,操作、改进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知识与创造技能。如高中第二册中测定各类溶液的PH值,改变花的颜色,用铜片和铝片在一片橘子上做一个原电池,用牙签、橡皮泥、粘土自制烷烃的分子模型,自造甜酒酿等。家庭小实验是课堂实验的延伸与补充,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自己独立操作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均大有好处。

2.重视实验操作的基础

实验试题设计有不少内容来自于基础,考查要点相当明确。因此,教师就必须把学生实验技能训练贯穿于平时的实验教学全过程,重视演示操作,不能认为可有可无,尤其要对一些学生平时最易忽视又看似简单的基本操作。应该使学生树立严肃的科学态度和养成良好的习惯,并进而培养成一种科学精神。

3.在实验教学中培养观察能力

许多化学实验现象很复杂,如果只是笼统的要学生看实验,而不引导学生有方向、有目的性地观察,学生可能将次要的、非本质的现象当成主要的、本质的现象,或是掩盖了某些现象,或是实验现象不易被发现,甚至作出了错误的观察结果。因此,对一个将要进行的实验,应当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并从中设法抓住最主要的观察内容,应当让学生熟悉这些化学实验基本观察范围,并在此范围内选择重点观察现象。

4.应重视实验中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中有许多知识要点,可以进行归纳比较,形成发散性思维。例如在进行有机化学总复习时,可以进行如下的归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各类有机物实验条件不太明了,可进行归类。这样对养成学生总结、归纳性思维有较大的帮助。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是高中学生实验中一个比较典型且重要的实验,可以引导学生从多因素、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各种错误操作所引起的误差,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首先要重视化学用语的复习,进行强化训练,例如正确书写分子式、化学反应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等。其次应指导如何用文字表达,老师要严格要求,不断创设书面表达的情境,在培养口头表达的基础上,培养书面表达,注意实验简答题的严密性,逻辑性,做到文字条理明确,切合知识理论,用语规范、简炼。正确地把握实际要领。最大限度地完成必要的解答。

再次应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实际教学中常常运用分析、比较归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方法,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指导学生科学地审题,注意题中的隐含条件,排除干扰因素,切中要害,以解决实验题中的疑难。

6.利用课堂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要善于挖掘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素材,鼓励学生对这类实验大胆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生对排水测气一法不太甚了解,老师可利用下列仪器:广口瓶、导管、量筒等组装成一整套装置并加以演示,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并启发学生导管的长短及水的量对实验造成的误差,培养求是精神。乙酸乙酯等好多有机物难溶于水,而且这类物质发生反应时,现象不很明显。如何解决呢?为了验证它们的性质,可以设计成如下: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通过变成红色说明碳酸钠溶液呈现碱性,在不摇动的情况下向碳酸钠溶液中先后加入一定量的石蕊试液及乙酸乙酯,这样就形成了鲜明的三色杯现象。紧接着做酯的水解实验,可以在酯中加入一种可溶于酯而不溶于水的着色剂,例如油漆颜料,加热后让其水解,会看到分层现象越来越不明显,直至消失。这样从感性上认识到了酯的化学性质。再如象产生倒吸现象、尾气处理、除杂与干燥等,都可以通过改进实验的方法,使学生认知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7.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发现矛盾和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认真钻研问题和积极的思维,并运用已学过的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用实验事实提出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认真分析,主动寻找答案。这样,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基本知识来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培养学生的实验综合应用能力

高考化学有实验习题,它能从中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等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不断地发掘新的理念,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回顾高考历史发展,化学实验题型也趋于合理完善。例如实验原理题,要求学生从实验装置、反应条件、现象及有关数据,根据中学化学实验原理、仪器及药品,综合有关化学知识,进行说理分析推断,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再如化学实验报告,是记录、分析化学实验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手段,一个相对完整的实验方案,往往包括实验名称、目的、步骤及结论等,并对有关现象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

总之,我们要重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等。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有机物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体验;学科味道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1-0008-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1.003

你喜欢化学吗?如果你是一名从事化学教育的工作者,你用这个问题去问你的学生,你是不是觉得学生的回答越来越让你失望了呢?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不断地向前推进,高中化学课程的功能正在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健康快乐的生活、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以教为主的思想还在严重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变。这导致了化学教学活动中本来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体验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得不到落实,使得学生被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安排给边缘化了,学习中的过程体验也就荡然无存,使得现在的学生不太喜欢化学学科,其内在的是不喜欢传统的教学模式,无学科味道。他们急切地需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且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但他们的需求在长期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就缺乏学习化学的兴趣,造成教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累,这严重地阻碍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体验,并让学生喜欢上化学,师生共同品味化学学科独特的学科味道,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体验学习理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过程体验的指导理论——体验学习理论

教育领域的学习理论有多种,比如认知学习理论、行为学习理论、体验学习理论等。体验学习理论是1984年美国人大卫·科尔伯提出的。这一理论建立在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莱文的社会哲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等理论的基础之上;强调学习过程中体验的核心角色和情感成分对学习的作用,旨在用“体验”这个词来区分体验学习理论和传统的认知学习理论与行为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体验学习模型——“体验学习圈”(见下图)。体验学习圈模型主要包括四个步骤,分别是: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主动实践(积极尝试),这四个步骤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循环。

由此可见,注重过程体验这一教学行为的指导理论就是体验学习理论。

著名教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体验学习理论就满足了人的这种需要。在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运用该理论组织教学,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感受、处理、贮存、应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体验学习理论最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二、过程体验中化学学科味道的呈现——学生喜欢化学的源泉

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教过的学生里,有多少学生在做与化学密切相关的工作?如果答案是几乎没有,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你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化学学科的味道或者化学学科的特点充分地呈现出来,没有让你的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上化学。

什么是化学学科味道呢?化学学科味道就是指化学学科特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通过化学实验可以探索物质的性质,促进理论的发展。化学实验的探究是化学学科的最大的味道,也即化学学科的最大特点。

化学物质是成千上万的,化学现象和性质也是非常复杂的,遇到了具体的化学问题如何解决?用什么方法解决?如何呈现出解决的方案?这就是化学学科的又一学科味道,即化学的思维、语言和方法。比如在课堂上问学生:金属镁的熔点为什么比铝低?较多的学生会回答:因为镁比铝活泼。“熔点低”是物理性质,“活泼”是化学性质,这两者是根本不能用来解释的。这种答案反映出在这样类似的问题上,较多的学生还没有形成用化学思维来回答问题的思维习惯。在化学学科中,有一些很重要的化学思维,如:结构决定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性质决定现象、性质决定用途、性质决定存在。也就是说解释性质要从结构入手,解释现象、用途、存在等要从性质入手。由此可见,金属镁的熔点比铝低的原因是:Mg的半径比Al大,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子数Mg比Al少,金属键Mg比Al弱。

在纷繁的物质化学性质中,用化学学科语言将其呈现出来是一种抽象的美,比如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生如何看待化学学科关系到化学学科的是否可持续发展,化学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曾经化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但现在的社会上出现的与化学有关的种种现象:毒生姜、塑化剂、镉大米……化学学科的价值取向是什么?这也是化学学科味道之一。

化学学科的味道,主要体现在化学实验(探究)、化学的思维、语言和方法以及化学学科的价值取向。上化学课,就得上出化学课的味道,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着过程,品味着化学学科的味道,慢慢地从内心喜欢上化学。

三、课堂教学中注重过程体验、品味化学学科味道的具体应用

1. 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操作体验

化学实验既是化学课程的内容,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更是学生“体验”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养成不唯书、不唯上、不依赖任何权威的良好习惯。强调化学实验,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和体验了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有了这样的经历和体验,学生才会对什么是科学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所以在化学教学的课堂上大胆地让学生亲自完成可控条件下的探索实验是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让学生品味化学学科味道的重要方法。现举例说明:

在完成苏教版《化学1》有关硝酸的内容教学后,笔者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教师:展示一瓶无标签的未知溶液(溶质只有一种),设计实验证明该溶液是否为KNO3溶液。写出需要的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

学生:分组相互讨论后得出方案:先焰色反应检验是否有K+,再检验NO3-。

老师:检查各组方案,目的确保实验安全。

学生:进行实验并进行反思、操作的改进。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得出正确的实验方案。

师生:将完整的正确实验方案和步骤齐声朗读一遍,共同品味化学学科味道。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对硝酸根离子的检验一定会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学习的过程,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和品味到了化学学科的味道。

再比如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

教师:给出右图实验装置图和相关物质的信息(熔沸点、溶解性)。

学生:动手做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完成实验后反思。

师生:共同评价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大概内容见下):

(1)暴沸的问题;

(2)滴加药品的最佳顺序的问题;

(3)倒吸的问题;

(4)温度控制的问题;

(5)饱和碳酸钠的作用问题。

除了通过实验操作这个真实的环境使学生进行操作体验外,还可以创设模拟的环境让学生体验。比如有机物中的同分异构体问题、尤其是有机物分子共线共面的问题。让学生搭建有机物分子的球棍模型,在搭建的过程中体验单键是可以旋转的、双键是不可以旋转的等重要的空间知识。通过这种模拟的体验,抽象的事物就有了具体的感觉,纸面上的平面结构就能与实践体验过程的立体结构对应起来了,处理有机物线面问题就很容易了。

2. 注重学生课堂上对化学问题的表述体验

化学学科有着独特的化学思维和方法以及化学用语,用化学语言将课堂上对化学问题的思考过程和结果正确有序地呈现出来是很重要的学习体验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这样表述或文字表达的机会,因为学生在表述的过程中也是对化学问题体验后的思考,是内心活动,也是一种思想层面的体验过程。规范正确地使用化学用语也能呈现出化学学科的味道。

比如:

教师:水为什么比甲烷稳定?

学生:因为水中含有氢键。

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其实这里隐含着稳定性、氢键、共价键的强弱、化学性质等化学用语,对这些化学用语必须熟悉并能够正确理解相互关系才能正确地回答出这个问题。氢键的存在影响的物理性质,如熔沸点、溶解性等,对于水中氢键存在于分子间,分子内是H—O共价键。物质稳定性是指物质的化学性质,与物质的结构尤其是化学键的强弱密切相关。所以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因为氧原子半径比碳原子半径小,H—O共价键比C—H共价键的键长短,更牢固,所以水比甲烷稳定。

化学用语固然很重要,但在化学学科中对化学问题表述时融合化学用语的修饰语也非常重要。

教师:设计实验检验CH3CH2Br中的溴原子。将步骤用文字表达出来。

学生:①用试管取少量的CH3CH2Br,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

②加热,充分反应;冷却;

③滴加过量稀HNO3使溶液呈酸性,再加AgNO3溶液;

④若产生浅黄色沉淀,说明存在溴原子。

以上加着重号的文字中“少量”的表述是体现学生在实验中使用药品的节约意识,“过量”的表述是体现学生在实际操作实验中的量的意识问题。通过在课堂上的活动探究的体验以及表述的体验,学生明白了实验方案表述的主要化学思路:先操作,再现象,最后结论。

对化学问题的表述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像的。建立图像模型可以很直观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如在复习电化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展示左图,要求学生在图上标出电极名称、电子、离子、电流迁移方向。学生相互之间讨论得出右图的结果。

最终的这幅图是由学生参与,通过讨论得出的,它系统的梳理了电化学的基本知识,而这些知识又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通过对图像的描画,表面上是对知识的体验,其实是对学习方法的体验: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3. 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生活的体验

化学作为自然学科,其功能就是让人们能舒适、健康、快乐地生活。所以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这一点,并且在教学设计中要有明显的体现。在教学设计准备之前,就应该思考哪些教学内容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能不能引入教学过程中?材料如何去寻找?什么样的材料才是最合适的?

比如:在设计分散系、胶体等内容的教学的时候,雾霾和PM2.5是一个绝对不能回避的问题。什么是雾?什么是霾?雾霾与哪些因素有关?什么是PM2.5?PM2.5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是气溶胶吗?将这些问题合适安排在教学环节中,使学生能够用化学知识来解释化学问题!

在复习有机物的性质的时候,可以叫学生从家里寻找带有化学名称或结构的有机物的图片来课堂展示。再此基础上开展对有机物性质的复习。可能有如下的图片:

针对上面的有机物(常见的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硝苯地平片)的结构,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含有的官能团有哪些?

(2)能否与NaOH溶液反应?

(3)能否与盐酸反应?

(4)能否与H2、Br2反应?

(5)能否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指学生的生活实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生活实际,就是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应充分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信息资源。难忘的化学学习体验,就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里,用自己的亲历感悟化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课堂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联系。

4. 注重化学学科价值观的呈现

化学学科价值观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包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探索科研精神、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等,这些价值观对于培养成功的化学家是很重要的,但培养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化学家才是最重要的。这就需要对化学学科本身的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化学是一把双刃剑,好的一面可以造福人类社会、坏的一面可以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无尽的痛苦。所以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这方面的观点必须明确:支持、赞扬为人类的健康发展进行的科学研究;鄙视利用化学知识损害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行为。

总之,注重课堂上的体验就是由“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由“课程是知识”转向“课程是经验”,就是将教师精心设计掉的体验过程或者说是经历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享有亲身体验的权利,“体验”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参与知识构建的完整过程,成为学习主人,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在体验的学习过程中,享受化学学科的味道,从内心深处喜欢上化学。敢于转变教学观念,让体验始终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够让课堂高效,才能够改变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 纪锋.重视学生自主实验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化学教与学,2013,(5)

高中化学有机物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推断题解题策略解题思路

一、从高考命题角度对有机化学知识进行分析

在近年来的高考命题当中,作为选修部分,通常只会出现一道有机化学推断题,且考查的知识点内容比较固定,包括以下几点:①有机反应类型的名称;②有机物结构当中的官能团及官能团名称;③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判定或者对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进行书写;④重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述知识点主要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延伸,因此,要正确解析有机化学推断题,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从最基本的羟基、醛基和羧基等重点的官能团入手,掌握基本结构和性质关系,并从乙酸、乙醛、乙醇等典型代表物质引申出该类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从性质入手,逐步掌握官能团的引入、保护和移除,以及碳链增减知识,等等,从而利用这些综合知识对有机合成进行合理分析和正确认识,达到理清解题思路的目的。

二、有机化学推断题的解题策略分析

(一)推断题知识点总结

首先要把握包括烷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芳香烃的各类烃,以及各类烃中碳碳键、碳氢键的主要性质和化学反应,而且能够举一反三地结合类似原理对上述知识进行应用。其次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如乙醇、乙醛、苯酚)为例掌握化合物中官能团的运用,了解和把握主要官能团的化学反应和属性。再次通过以上各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最后综合运用各种化合物的不同属性,进行区分、鉴别、提炼和推理未知化学物质的结构,综合各种化合物的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合成具有相应化学结构简式的生成物。

(二)推断题考点透视

有机框图题是高考的常考题目,一般情况下占理科综合试卷的14-15分,判断反应类型的试题占3分;写出指定有机物中官能团及其名称占2分;按要求答出指定化学物质的同分异构体占3分;答出起始反应化学物的分子或者结构简式占3分;答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占3-4分。有机化学物质的推断题通常有下面几种类型:①由分子结构推断化学有机物;②由化学性质推断化学有机物;③由化学实验推断化学有机物;④运用计算推断化学有机物。

(三)推断题解题策略分析

化学有机物推断的解题思路分为顺延推导法、逆向递推和论证猜测法。顺延推导法根据题目所给条件顺序或层次为解题突破口,运用正向思维层层递进式分析推导,逐步得出结论。逆向推导法将最后的化学物质作为突破口,向上逐步推导,最后得出结论。逆向推导法是化学有机合成推断题中运用最普遍的方法。论证猜测法是依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大胆做出假设,然后运用归纳、猜测、选择等方法,确定合理的假设区间,最后得出结论。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考试得分,有必要将化学有机推断题中的热点和难点类型归纳总结出来。以醇为例,类型一通常为催化氧化反应,生成物是醛(或酮)和水,在这一类型的辨析过程中应注意如果B仍然能与银氨溶液反应或与新制氢氧化铜试剂反应,则说明B一定是醛,而A则为伯醇,否则,说明B一定是酮,而A为仲醇。类型二是消去反应,在生成物中引入不饱和碳碳双键或者三键,消去一个羟基可以引入一个不饱和碳碳双键,消去两个羟基可以引入两个碳碳双键或者引入一个碳碳三键。类型三是酯化反应,生成物常见为链酯、环酯、聚链酯和水。这种类型中应当注意α―羟基羧酸化合反应产生六元环酯(分子间酯)或三元环酯(分子内酯):β―羟基羧酸化合反应产生八元环酯(分子间酯)或四元环酯(分子内酯)。

三、推断题中常见的突破口

在解析有机推断题时,需准确把握解题着眼点,根据有机物性质对官能团进行推断,由于有机物的官能团通常具备特征反应和特殊的化学性质,因此这些信息均能作为解题的突破口,例如发生银镜反应的通常都含有醛基,可与碳酸氢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则分子中含有羧基,能发生消去反应的就一定是卤代烃或者醇。在解题过程中,反应条件也常作为解题突破口,如“光照”则发生取代反应,“NaOH醇溶液,加热”则是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浓硫酸,加热”可以是物质之间发生酯化反应,也可以是醇发生消去反应。还可根据相关数据对官能团的数量进行推断,例如:每1mol氢气的产生即对应2mol羟基,每2mol银的生成则对应1mol醛基,等等。此外,可利用化学产物对官能团的位置进行推断,例如在遇到能被氧化为羧酸或者醛的羟基一定处于链端,而能被氧化为酮的羟基则一定处于碳链中间,无法被氧化的羟基碳上一定没有氢原子存在,这些知识均可作为解题的切入点,对理清解题思路起到促进作用,从而正确解有机推断题。综上所述,在解析有机化学推断题过程当中,需重视审题环节和分析题意环节,以反应物定量变化、官能团变化结合平时所学的化学知识寻找“题眼”作为突破口,根据题目给出的相关信息,理清解题思路,通过合理的推理演算实现解题突破。

参考文献:

[1]杨庆涛,徐以杰.有机推断题专项突破[J].新高考:理化生,2012,(4):26-29.

[2]陈禧音.有机化学推断题的解题思路[J].大科技,2015,(16):29-30.

高中化学有机物总结范文第5篇

数量这个概念贯穿了高中化学的始终,从元素的概念,原子的组成结构,分子的组成结构,到后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甚至电子守恒问题,都不可能不提到其中的数量变化.事实上,任何的物质,任何的知识,只要是提升到了科学的层面,就必然会涉及这个问题.如木炭在空气中会燃烧,这只是个常识的问题,一旦上升到化学的高度,就必然要涉及碳与空气中氧气的反应,一个碳原子结合一个氧原子或两个氧原子形成一氧化碳或者二氧化碳,而一个氧分子又是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再往里推,碳原子和氧原子其中的质子数和电子数都是确定的,也正是这些确定的数量赋予了元素的性质.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中化学中涉及的元素、原子、分子、物质等化学概念中的数量关系以及微观与现实中数量的不同和统一问题进行总结和阐述.

一、元素与数量

元素是一类有着相同质子数的原子的总称,是区别各种物质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氢是氢元素,碳是碳元素,氧是氧元素,水是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元素的概念将这些物质天然地分离开来.同种元素可能有不同种类的几种原子,如目前发现的氢元素就有三种原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氕、氘、氚,它们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都是1,但是中子数分别为0、1和2,原子核外电子与质子数相等都为1,所以化学性质完全相同.三种原子的质量相差很大,基本上是1∶2∶3的关系,在物理性质上有着巨大的差别.氕、氘、氚三种原子就形成了同属异形体,在化学界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各种各样的元素的质量在相互比较时,由于质量都非常小,并且每种元素都有若干种类的原子,确实存在着巨大的麻烦.因此,对质量这个量的一种统一就成为解决化学问题的一个关键.在化学发展的道路上,人们逐渐认识到,化学元素以及原子之间的差别的本质就是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差别,电子数又等于质子数以维持原子的电平衡.而各原子中的质子和中子是没有区别的.实验表明,中子和质子的质量几乎相同,所以人们引入了相对原子质量这个概念来表示原子的质量,与现实中的质量就有了一定的区别.

事实上,人们发明了更加简便的方法,那就是阿伏伽德罗常数,这个常数为6.02×1023.这样,对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量就通过数联系了起来,1mol的碳十二原子的质量就是12g,1mol水分子的质量就是18g.

二、化学反应与数的关系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结构或者新的分子,也就是形成了新的物质.化学反应也是离不开数量的,不同比例的反应物会生成不同种类的反应产物.

例如,一个碳原子在充分燃烧时可以与两个氧原子形成CO2,是一种无毒的气体,但是如果是不完全的燃烧,一个碳原子就只能与一个氧原子结合形成CO气体,是一种对人类有剧毒的物质.一个氮原子与一个氧原子结合可以形成NO气体,这是一种无色的气体,但是当其在空气中继续氧化,再结合一个氧原子,就会生成棕红色的NO2气体.如果在反应时控制反应物的量不准确,造成反应失败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三、元素化学性质与数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