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培训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志愿者;大型体育赛事;组织管理
一、大学志愿者在大型体育赛事上的组织与管理
(一)大型体育赛事前的组织与管理
1. 大学志愿者招募。招募是组织志愿者参与大型体育赛事的最初环节,它的内容包括具体的大学志愿者来源、报名方式、时间和招募流程等。立足于最小努力原则,一般主要招收以举办方所在地的大学生志愿者,少量招收各地志愿者,以确保志愿者参与活动的及时性与便捷性,便于组织管理,同时节省经费。如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主要招收北京地区的大学志愿者,同时也面向全国各地居民招收定量赛会志愿者。
报名方式一般有下面几种:(1)利用大型体育赛事组委会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接收志愿者的报名;(2)利用大学志愿者生源所在学校相关部门或学生团体组织负责接受报名;(3)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报名。
大学生志愿者的报名时间由大型体育赛事的规模和性质定,短则1―3个月,长则6―12个月。确定好以上内容后,则可开始拟定招募流程,主要包括材料审核、面试、测试、岗位分配、背景审核、录用通知书派发等。
2. 赛前培训。大学志愿者招募结束后,则进行赛前培训,主要内容包括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场馆培训和岗位培训等。通用培训为一般的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专业培训指大学志愿者志愿服务岗位的专业要求所应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场馆培训指体育赛事举办场馆功能、场馆内比赛基础知识、场馆内部设施、组织结构等内容;岗位培训主要指岗位职责、工作任务、业务流程、操作规范等内容。
3. 培训方式。由于大学生志愿者工作时间不固定,因此可采用“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实践培训”和“理论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如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组委会就与高校紧密联系,有组织、有规划地在学校内部培训大学志愿者,让他们在奥运会期间负责通讯联络、网络交流、环境监督等技术性工作。
(二)大型体育赛事时的组织与管理
1. 项目管理。由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范围广,因此,必须要做好赛事项目的人员组织管理,明确赛时志愿者的分工、职责和工作要求。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应先分解赛事和所需的实际工作内容,如确定好是财务、营销还是人力资源、志愿者工作分类;再进一步细化工作安排,分成可直接管理的任务,如迎宾接待、沟通翻译、交通服务、安全保卫、医疗卫生、通讯联络、场馆支持、宣传报道等。大学生志愿者工作可采取“最后期限”的安排方法,各项工作任务分配给合适的团队或人员,要求他们在最后完成时间前必须确保每项工作顺利完成,不拖慢整个体育赛事的进度。
2. 制定工作进度表。工作进度表应包括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整个周期的日程表,将所有重要任务都列入日程表中,并明确每一任务完成的日期和时间。这就要求工作进度安排必须全面考虑各任务间的联系与顺序,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实施任务安排。如安排大学生志愿者的赛时管理,应先深入分析大学生志愿者的工作任务,再考虑任务执行时的具体人员数量分配,确保志愿者的一些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满足该项任务的基本需求。
3. 阶段性总结。由于大型体育赛事一般具有确切的举办时间,常为7―30天,时间较短;而且,大学生志愿者从事的志愿活动较多,为此,志愿工作负责人应在每天志愿者工作结束后做好当天任务的小结,对赛事进行期间志愿工作存在的不足问题提出及时指导,避免同样错误再次发生。
(三)大型体育赛事后的组织与管理
1. 赛后总结。由于绝大部分大学生志愿者都是首次参与大型志愿者活动,难免会缺少工作经验造成或大或小的工作错误,但大学生志愿者又有较强适应力,因此,应重视赛后志愿工作的总结,让大学生能吸取经验,在往后的工作中发挥最大潜能。
赛后总结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由大学生志愿者个人归纳总结个人表现,对自己不足之处进行自我反省,对个人优秀之处进行肯定鼓励;再由小组负责人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小组今后需要改进努力的地方,让大学生志愿者在轻松严谨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发展自我,提高个人综合能力。
2. 赛后表彰。为激发和维护大学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可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进行赛后表彰活动,如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大型体育赛事开闭幕式预演机会、发送纪念品、颁发志愿服务证书和证章等。对表现优异的大学生志愿者,可授予荣誉称号,而各高校也应将本校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的表现纳入其个人年度考评中,并为大学生志愿者适当增加一定学分,以示鼓励与表扬。
3. 赛后宣传。大型体育赛事结束后,应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途径积极宣传大学生志愿者良好的服务精神面貌,利用志愿者专栏报道宣扬大学志愿者的先进事迹,让更多人了解志愿服务,进而提高志愿者的社会地位。另外,为激励志愿者参与,可建立志愿者服务档案,让志愿者享受特殊待遇,表现突出的志愿者还可以获得免费培训、外出考察、工作补贴等物质鼓励,以激励更多大学生积极参与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活动。
二、结语
大学生志愿者是我国成功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重要基础,借助高素质、高水平的大学生志愿者的优质服务,能有效推动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正常进行,而我国在大学生志愿者的主动贡献下,会举办越来越多的优质大型体育赛事,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创新,积极探索,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大学志愿者在大型体育赛事上的组织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志愿者组织 体验式培训 激励
1、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十分迅速,其中,大学生作为拥有专业知识技能和高素质的特殊群体,逐渐成为青年志愿者中的主体力量。在许多大学已经形成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并广泛地开展了多种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提供了一个平台,也是大学生得到实践锻炼的重要机会。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发展也面临着种种问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1.1、组织成员流失快
成员流失过快的原因,一方面是有些同学对志愿活动的期待与现实所参与的活动存在差异,一方面是组织内部制度原因所造成的成员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再则是组织内部监督机制存在问题。有被访者反应“每个都要开会,占用了大部分时间。” “学生吧,志愿热情比社会高,开会啊什么的,校园里组织起来也容易。但是没有经济基础,不可以长期投入,社会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个人感觉吧,大学生热情很高,年轻嘛,但是比较盲目,对社会认识不清,对其帮助的人也认识不清。”
1.2、活动项目规模小,有的流于形式
由于学生组织的局限性,在人力以及资金方面的缺乏,使得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所开展的活动,多是一些小规模的志愿服务活动,而且集中在例如环保、支教等项目上,同一学校的不同志愿者组织以及不同学校的志愿者组织都会出现一些重复性志愿服务项目。这使得一些项目流于形式。
显然,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一切管理问题最终体现在人的管理。大学生文化素质高,社会参与意识强,这使得他们很容易投身到志愿者队伍中来,而如何提高他们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需要从培训入手。
2、体验式培训的特点和对组织发展的作用
培训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体验式培训因为其独有特点成为很多企业部门,提高成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主要培训方式。
所谓体验式培训是指,个人通过参与活动获取个人的体验,在培训师的指导下,与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的培训方式。体验式培训强调学员必须要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掌握一种既能或专有知识,并且这种知识一旦掌握,就很难忘记。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B・约瑟夫・派恩(B・Joseph Pine Ⅱ)指出,阅读资讯,我们可以学习到10%,听到的资讯,能从中获取15%,但是我们体验过的事,却能从中学习到80%。这一点,大多数人都有体会,学习骑自行车,如果不亲自实践的话,是永远学不会的。而一旦学会了,即使几年不骑,再骑的时候,也不会忘记。像游泳、滑旱冰、学驾驶等等,也都属于体验式学习的范畴。与传统教育以理论的讲授为主,学员仅仅被动接受的模式不同。体验式培训倡导的理念是,学员是学习的主体,学员的经验是学习的重要资源,学员在模拟的情景当中,结合过去知识、常识、经验,在培训师的带领下,由学员自己加以总结、提升、整合,并最终运用到日常工作生活中去。体验式培训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与缺陷,它以受训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更乐于也更易于投入到学习中去,获得有益的体验和感悟。此外体验式培训不将培训的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体会和感悟,最终帮助受训者形成积极的品质和心态。
从以往的培训来看,体验式培训方式对于加强组织成员对组织文化认同感很有效。尤其是新加入的成员,他们刚到新的组织,还抱着观望的态度,对新的人际关系和新的企业文化都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体验式培训创造了一个组织了解的新人、新人了解组织的机会,同时可以改善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所以善用体验式培训,可以为组织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作用。
3、如何通过体验式培训提高组织效率
体验式培训不是游戏,体验式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开启所有潜能,并让人们将这些潜能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实现个人绩效的最优化。它能改变的是一种态度、一种观念,而不是说一经接受它的培训,就像得到一贴灵丹妙药,可立即掌握到某种人们没有的技能。所以正确的培训态度和培训方式十分重要。
首先,学员应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的习惯
体验式培训有别于传统的培训方式就在于学员的主动学习。如果,在培训前,使学员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人由于对体验式学习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学习时抱着“玩玩”的态度,学习后又不及时总结,因此得不到启发,改变不了现状就在所难免了。对于寓教于乐的体验式学习来说,游戏和练习只不过是工具,训练也只是载体,如果参加者只是注重当时活动的一刹那,而不通过有趣活动后主动去“悟”、去总结,那么,也就背离了体验式学习的真正宗旨,也就得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其次,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课程
不少人错误地认为体验式培训就是拓展训练,也就是户外项目,而忽视了室内项目的作用,事实上,从培训过程来看,体验结束后,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总结,这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体验得来的感受,转化成为日后个人的经验。从而使个人能力得以提升。
因此,在选择培训科目时,应该注意课程的配合,真正的达到学以致用。另外,参与人员如果以前参加过类似培训,会感觉收获不大,重复的内容会使整个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4、结语
通过对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成员进行体验式培训,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们对组织的认同感,进一步培养志愿者精神,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们的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组织。当然,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在制度方面的保障和创新。相信未来,大学生这一独特群体会在志愿者活动中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方伟、武春友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企业在职培训投资风险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6 126-129
[2]陈向明 在参与中学习――承认培训方式的更新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年4期 61-64
[3]孙蕾,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及行动的特征、问题与对策《学会》2010年第02期
[4]韩晶.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3,(2):33-34.
[5]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课题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01(2).
关键词:拓展训练;军医大学学生;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248-02
引言
军医大学学生是未来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的主力军和先锋队,就是当发生突发事件后,能按照上级命令迅速出动,克服气候、地域等不良自然环境,按规定完成救援任务的卫勤力量。因此,军医大学学生不仅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传统的心理素质提升主要以心理辅导、心理课程等老师教学生听的教育模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所以探索一种新型的提升心理素质的教育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拓展训练作为体验式培训的一种全新的训练模式,把拓展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国外已越来越多地应用拓展训练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旨在对其在军医大学学生中的适用性作探讨,推动其在军医大学中的发展,甚至在军事训练中的运用。
一、拓展训练的概念及过程
拓展训练是指以特定心理特征为目标,创设一定的情境,借助多种刺激手段,对人的生理、心理进行有意识地施加影响,使生理、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并能控制达到最适宜的程度,借以提高心理效率和社会功能,增强身心健康[1]。拓展训练来源于体验式培训,由于体验式培训能适应完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回归自然的时代需要,已成为提升心理健康的一种方式。
体验式培训源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维德罕管理学院的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David kolb)于20世纪80年代初构建了一个体验式学习模型―体验学习圈:活动(体验)发表反思理论应用活动(体验),依次循环。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2]。拓展训练正是遵循了这样一个学习模式,通常一次训练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热身导入阶段。在训练之初由于学生彼此陌生,所以每次训练前都会安排一些有趣的心理小游戏,使学生很快参与其中,经研究表明当参与一项活动之前,学习者必须有强烈的动机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3]。所以当大家的情绪被充分调动产生强烈的动机之后,再进行接下来的训练,才能保证训练效果。
(2)团队组建和展示阶段。导入结束后,随机把学生分成几队(每队15人左右),让每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我介绍,选队长,起队名等组队任务,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由陌生到熟悉,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冰层”。组队结束后,各队进行团队展示,进一步增强集体凝聚力。
(3)分组训练阶段。这是拓展训练的核心。学生在教练的指导下,亲身去体验完成任务,这对他们的身心都是一种挑战。
(4)心理分享阶段。这是拓展训练的关键。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回顾总结在训练中的感受,发现自身和整个团队的优点和问题所在,对自己和团队形成崭新的认识。然后带队教练再针对每个人的问题在心理层面上进行点评,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和升华,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改变原有的认知。
(5)团队竞技阶段。在分享总结之后安排一个团队竞技项目,可以让学生把在前面活动中总结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加以实践,以便进一步强化培训效果。
(6)回顾总结阶段。在这个阶段,首先做一个全体共同完成的小项目,后由培训师对整个训练进行总体回顾总结,使整个训练在和谐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二、军医大学学生主要心理特征
(一)自我概念在特定的条件下不积极
自我概念的定义是:个人对他自己的看法,即关于自己是什么样一种人的观念。constantino Wilson Horow itz等人(2006)研究发现,自我概念清晰度与个体的抑郁、自尊、感知的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密切相关[4]。这说明自我概念是否积极,直接影响他的思想行为,个体主要是通过内化他人对自己评价和反应来逐渐形成自己的认识。军医大学学生以后需要接受如非典、地震等突发性任务,在军事应激环境下,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差,作业强度大、难度大,甚至冒有生命危险,难免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过分焦虑、抑郁、恐怖等心理健康问题[5],进而导致消极思想的产生。
(二)缺乏足够的归属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指出,人有归属与爱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归属某一个或多个群体,并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由于现在军医大学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并且曾经高中阶段成绩较为优秀,难免部分学生较为自我。虽然学生们相互认识但缺乏深层次的沟通、了解和信任,没有完全融入成一个有很强凝聚力的团队,缺乏足够的归属感。
(三)自我效能感下降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管理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自我效能的高低主要受成败经验、言语劝导及情绪反应几个方面的影响[6]。军医大学学生将来应对突发事件的情况较多,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受诸多方面不可控因素影响,因此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难度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的掌控能力相对小,情绪的焦虑水平、抑郁水平高于平时工作。这直接导致学生自我效能感下降,出现意志品质,抗挫折能力下降,对事、人缺乏信心等人格特征。
(四)解决问题出现偏差
突发事件发生后,如地震,军医大学学生以后将会在恶劣的环境中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医疗条件差等困难,完成任务时难免会出现解决问题方法技巧的单一。
三、拓展训练对军医大学学生的适用性
(一)拓展训练注重人文关怀可提升军医大学学生的自我概念
在校学习期间,他们处于积极的社会评价和角色期待中,就会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人,是被他人社会接纳的人,进而形成提升自我概念和行为表现。拓展训练创造了一个积极向上、和谐融洽、团结协作的氛围,在训练过程中只有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才能顺利完成任务,这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对于他们提升积极的自我概念起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拓展训练注重团队凝聚力培养可满足军医大学学生归属感的需要
拓展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提供了队员之间沟通的平台,通过活动增强队员之间的信任感,让其充分体验到集体归属感。另外,随着活动的进行,队员彼此之间默契配合,团队凝聚力显著增强,队员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良好的同伴关系无形中满足了军医大学学生归属感的需要。
(三)拓展训练帮助军医大学学生发掘自身潜能和优点以提升自我效能感
拓展训练的项目设置对脑力、体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可以很好地激发队员的斗志,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挖掘自己的潜能。另外,当大家通过努力、协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一刹那,队员们会体验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体验。这无疑可以增强自信。
(四)拓展训练灵活生动的培训方式可提高军医大学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拓展训练的每一个项目一般都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全体队员在规定时间内发挥创造性思维,共同研究探讨任务的解决方式。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队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学会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协调,优化人际环境,培养信任感和包容心。
(五)拓展训练精心的活动设计可培养军医大学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
拓展训练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新颖、独特的活动情境,让队员在参与过程中思维得到启发,任务完成后队员通过讨论总结,分享经验,获得多种提高心理素质的知识和技能,进而反思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心理特质,再应用于今后的学习工作之中,真正实现了体验激绪、行为改变认知、习惯沉淀品质这样一个心理素质提升模式,从而增强了军医大学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
总之,拓展训练以其新颖的培训方式、独特的培训内容和显著的培训效果,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青睐,但是在军医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却还较少应用。推行拓展训练在军医大学学生中的应用,对军医大学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甚至对军人的心理训练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尚蕾.拓展训练对军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研究[J].北京:中国人民军医进修学院,2005.
[2]吴永达.体验式培训:我听!我看!我做!我教[J].人力资源开发,2007,(3):74-761
[3]WALSH V,GOLINS G The exploration of the Outward Bound process[M]. Denver CO Colorsado OutwardBound School,1976.
[4]CONSTANTINO M J, Wilson K R, Horow itz L M, etal the direct and stress- buffering effects ofself-organization on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J]. Joumal of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6,25(3):333-360.
【关键词】户外拓展训练 大学生人格 人格培养
当今中国社会,独生子女已经成为现在年轻一代的主体,在他们的成长期,在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新旧两种体制的转变中,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在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的双重挤压下发生着急剧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征。他们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我为人人”的理念,很多大学生在巨大的学业和生活的压力下暴露出的心理问题已经为社会敲响了警钟。户外体验式培训在培养人的团队精神和战胜自我方面有显著的效果,而体育课在培养人的冒险、创新、挑战极限方面的能力有别的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将二者有机融合将对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大学生个体人格的界定
人格是指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性格、气质、兴趣、能力、韧性等。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基本特征。近年来,心理学人格研究正致力于探索一些能描述个体人格的五种普遍因素, 即人格的“大五”因素。人格的“大五”因素概括了人格结构,具体包括个体的适应性、社交性、道德感、利他性和智力开放性。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二、户外拓展培训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一)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人格影响的研究现状。
拓展训练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体验式学习方法。它以系列活动为导引, 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以拓展心胸、拓展品格、拓展意志为宗旨,以人格完善为目的。现在的研究大多侧重于结果的描述,Jim Schefter 等国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拓展训练进行阐述, 我国也有学者探究过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拓展训练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等。拓展训练对人格素质产生重大的影响,国内一些学者已经做出了相关的实证性研究,揭示了拓展训练的针对性、有效性, 有利于大学生人格教育。
(二)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必要性。
大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面对近些年来不断发生的大学生因人格不健全导致的恶性事件:云大“马家爵事件”、复旦学生“投毒事件”以及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等。这些都突显出我国大学生的人格素质存在着严重的隐患, 同时也表明我国传统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存在一定的缺陷,大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方式有待改善。根据团中央提倡,大学生要求做素质拓展,大学生毕业后应聘工作,要求有素质拓展证书和毕业证书方可参加人材市场的招聘,素质拓展培训又丰富了大学生的室外课堂。
(三)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应用。
1.拓展训练的培训方式
拓展训练的学习方式是体验式教学,其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先行而后知”。拓展训练的学习流程是: 体验、发表、反思、总结、应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所有的培训课程都由受训者亲自去体验,教师只是在课前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受训者讲清楚,活动中一般不进行讲述,也不参加讨论,充分尊重受训者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即使在课后的总结中, 教师也只是点到为止,主要让受训者自己来讲,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由于拓展训练的课程特点和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形式活泼的状态下积极参与和体验,从而感受到其他课程所没有的愉快。
拓展训练能够让学生放松心情,减轻心理的压力和紧张。又由于拓展训练中有团队分享的环节,在团队分享中,每位同学不仅有机会在大家面前谈论自己的活动体验,而且也有机会倾听大家的感受,这会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并非孤单地承受着心理上的困惑和痛苦,而是大家都分担着相似的经历,从而在认知、感受上更观地了解、接受自己的烦恼。另外,活动中亲身的体验和感悟、活动后同学之间的分享和教师的正确引导, 使他们的人格素质能够得到发展、完善。在以后的人生中能以一种宽容、平和、理解的心态去看待生活,用一种正确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社会、适应社会。
2.拓展训练发挥着对大学生人格的导向作用
拓展培训是一种职业导向的体验式学习模式,有助于学生树立生涯目标,使他们敢于挑战自我极限,有利于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摇摆不定和就业形势的变化使得这种培训成为高校必要的选择。拓展培训对大学生人格因素中的乐群性、敢为性、敏感性、忧虑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性改变,对女大学生人格因素影响更深。拓展培训有助于人格向外向型方向改变,有助于个人成长。建议高校体育教学积极推广拓展培训模式:正式设立拓展培训课程,丰富教学内容,提升体育教师素质,编写专门大纲,使拓展培训有章可循。
三、结论
在拓展训练中,个人项目和团队项目应交叉进行,受训者在挖掘个人潜力的同时,从集体中感悟“1+1>2”的道理,全面的帮助大学生们完善人格素质。拓展训练能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发掘潜能、树立信心,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优化大学生的人格素质。因此建议高校积极拓宽拓展训练的广度和深度,把拓展训练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格素质的必经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培训需求分析, 胜任力模型, 大学生创业团队
Abstract: the country to develop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training provides the high quality human resource has become the necessary security, but business team training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the importance of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from the classical training needs assessment model organization, the task-staff analysis framework, using the competence of the concept and theory of previous training demand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the compet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business team training demand analysis model, and to study the problems of shortage and discussed, and also put forward the problems which need to be studied further and direction.
Keywords: training needs analysis, competency model,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pioneering work team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定义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很多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同时,政府开始重点关注大学生创业,出台的相关的政策和扶持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工作,社会也通过舆论和导向引导大学生健康高效创业。
结合相关文献和笔者的理解,可以将“大学生创业团队”定义为:由共同目标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学生(在校大学生或者刚毕业的大学生)个体组成,一起从事创业活动的团队,是由一群才能互补、责任共担,愿为共同的创业目标而奋斗的人所组成的特殊群体。
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需求分析理论研究回顾
1、传统的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指在开展培训活动之前,由培训机构或组织、工作人员等采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对各种组织及其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从而确定培训必要性及培训内容的过程。
传统的培训需求分析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组织分析、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
(1)组织分析
培训需求的组织分析是指对组织的目的、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分析,准确找出组织存在的问题,确定培训是否为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并通过分析来确保培训计划符合组织的整体目标与战略要求。
(2)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指员工达到理想的工作绩效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能力。目的在于了解与绩效问题有关的工作的详细内容、标准,和达成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结果也是将来设计和编制相关培训课程的重要资料来源。工作分析需要富有工作经验的员工积极参与,以提供完整的工作信息与资料。
(3)人员分析
人员分析是将员工现有的水平与预期未来对员工技能的要求进行比照,发现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距。另外,由于培训要讲求成本收益,在进行个人分析时,要看培训能否促进员工的个人行为发生所期望的转变。如果不是培训所能解决的问题,不需要培训。若存在的问题培训能够解决时,则进行员工培训,设计具体的培训方案。
2、胜任力模型的概念及主要理论
(1)胜任力模型的概念
胜任力概念的提出在国外最早可以追溯到泰勒对科学管理的研究―― “管理胜任特征运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land)首次明确提出胜任力的概念,他将胜任力定义为能够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包括:1)知识,指个体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务型与经验型信息;2)技能,指个体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3)社会角色,指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认知与理解;4)自我认知,即个体对自己身份的知觉和评价;5)特质,指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对环境与各种信息所表现的一贯反应;6)动机,指推动个体为达到一定目标而采取行动的内驱力。
(2)胜任力模型主要理论
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班瑟首次针对胜任力模型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即胜任力模型是指和参照效标(优秀的绩效或合格的绩效)有因果关系的个体深层次特征。
胜任力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力的总和,它是针对特定职位表现要求组合起来的一组胜任特征。胜任力模型为某一特定组织、工作或角色提供了一个成功模型,反映了某一既定工作岗位中影响个体成功的所有重要的行为、技能和知识,因此常常被当作工作场所使用的工具。当今世界500强企业中一半以上的企业应用了胜任力模型。较为常见的胜任力理论模型主要有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
(3)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型研究回顾
与传统培训需求分析相比,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提供了职位分析和人员分析的组织背景,以组织分析统领其他层次的分析;调整培训与组织的长期匹配,而不是与岗位的短期匹配,并与组织经营目标与战略紧密联系;具有范式转移的意义,从较多关注“绩效差距”和“缺口分析”等消极因素,向关注胜任力等积极因素的方向转移;强调优秀员工的关键特征,具有较高的表面效度,更容易被培训者所接受;注重培训方法分析,提倡“内隐”学习模式。胜任力的学习是一种经验学习,因此,胜任力的培训有别于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要着重寻求和发展将日常工作实践中获取“内隐知识”的形式加以结构化的培训方法。虽然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与传统的培训需求分析有较大程度的不同,但传统的培训需求分析仍是其重要基础。
三、基于胜任力的大学生培训需求分析模型的构建
1、大学生创业团队胜任力模型研究回顾
关于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方面的研究,学术界没有一致的定论。笔者参考总结相关文献研究成果,以Timmons的创业过程理论模型为依据,以王重鸣教授提出的企业家创业胜任力模型为参考,结合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张建民教授的 《关于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几点思考》,人力资源专家严正编著的《管理者胜任素质》,再通过观察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对部分大学生进行访谈并且结合自身的认识和切身体会,总结出当代大学生创业团队需要具备的胜任力有7个维度,按权重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
1)经营管理能力;2)服务意识与品格素质;3)领导能力;4)成就导向;5)驾驭市场能力;6)客户导向和重视绩效细节;7) 关系能力。
当代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的胜任力项目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1) 人际交往能力;2) 执行力;3) 判断能力;4) 诚实守信;5) 团队整合能力;6) 责任感;7) 合作意识;8) 学习能力;9)应变能力;10) 组织协调能力。
2、模型构建
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的定义和特点,结合胜任力思维,可以通过下述步骤构建基于胜任
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型:
(1)组织培训需求分析。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仍然保持经典模型中“组织―任务―人员”三层次分析架构,针对三层次之间缺乏内部联系的问题,运用胜任力的概念和理论来解决这一整合问题。运用组织胜任力理论来对组织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实现组织培训与组织战略之间的匹配,实现组织与任务层次的匹配,从而保证将要建立的胜任力模型适合组织战略发展。此部分从宏观的角度对组织进行分析,包括对组织的核心技术能力、核心运作能力,分析结果将得到培训需求分析的宏观框架,采取的分析方法可以为调查法、档案法等。
(2)确定任务和群体培训需求。对构成组织胜任力的两个关键维度核心技术能力和核心运作能力进行分析。对核心技术能力的分析本文采用Barton(1995)的分析框架:核心技术能力至少包括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
1)创业团队成员的知识和技能:成员的技能和知识反映了该团队的基础竞争能力
2)物理技术系统:硬件设施中的技术竞争力
3)管理系统:组织的教育培训和激励系统
4)价值和规范:该项决定何类知识或技能将受到支持,何类会被鼓励。核心技术能力的分析可以采用调查法、档案法、团体焦点访谈法等获取相关的指标,并寻找相关构成因素。核心运作能力主要是指公司的运营管理,本文以管理胜任力来代替核心运作能力进行分析,对于管理胜任力的研究,主采用关键事件法等寻找管理胜任力的构成因素。
(3)个体培训需求分析。在组织胜任力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个人胜任力理论进一步分析,进行个体分析。根据第二步确的胜任力模型,通过对个体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和访谈,收集分析关键事件,通过对成员技能、知识和态度的了解来决定成员是需要培训以及培训的具体内容。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型框架下图所示:
3-1基于胜任力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培训需求分析模型框架
四、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1、本文构建基于胜任力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培训需求分析模型主要是在以往专业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案例分析、文献综述等方法进行分析整合提出的,由于时间仓促,并未能进行实证研究,重新设计大学生创业团队胜任力问卷,针对目标人群发放、回收和整理分析,在今后的研究论证中加以补充完善。
2、胜任力模型能在个人工作胜任力与组织目标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不同于以往任务分析强调各工作之间的区别,新模型不再静态、狭隘地看待具体工作,而是看到各工作之间的关联,将其提升到更高的组织层次上去。但本文并未考虑创业团队的未来胜任力,即如何结合基于团队胜任力现状分析与未来的团队胜任力分析,是本文构建的胜任力模型有待进一步改进和研究的地方。
3、本文的胜任力模型现在只是初具框架,还不能够应用到各高校、组织对创业团队的实际教育培训中去,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调研,不断丰富完善,将其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 封伟令,梁迎春.当代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构建[J].科技信息.2011(3).
[2] 张建民,阳淑娟,范文兴.关于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2009.
[3] 严正,管理者胜任素质[M] .机械工业出版社.
[4] 何斌,孙笑飞.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及其应用[J].企业经济.2006(1).
[5] 陈丽芬.员工培训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6] 赵耀.基于胜任力的G大学辅导员培训体系构建[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7] 苏海泉,邵良杉,余岚.基于灰色聚类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胜任力综合评价[J].煤炭高等教育.2011(3).
[8] 唐京.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