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化学实验计划

初中化学实验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化学实验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化学实验计划

初中化学实验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和思考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需要进行理论教学,也需要重视实践教学,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学习过程主要是以感性学习为主,也就是通过对于外部世界的接触来进行科学文化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用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思考,最终实现物质与认知的统一,因此,教师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1.教学时间紧张,教师没有充分把握

目前,在我国的国家课程计划中,对于初中化学的课时要求是比较合理的,一般学校每周安排3课时。但是,由于化学课是在九年级才开设的,因此,当化学课教授完成之后,学生就只剩下一个半月的时间进行复习,然后就参加中考了,在这种压力下,教师被要求安排各种化学实验,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进行课堂知识讲授和课下巩固等,因而会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很多教师就暗自更改了课程内容和课时,就造成了一些该进行的实验没有进行,该进行的演示没有进行,这样一来,不仅浪费了相关的教学资源,更不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学校的实验设备落后,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

有一些资金力量比较薄弱的学校并没有足够的财力添置学校的实验设备,对于一些老旧的设备也没有能力进行更新和维修,还有的实验室存在实验材料不足和过期的现象,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变差,对理论课成绩也有间接影响。

3.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对于化学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试验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探索能力,然而,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之下,很多化学教师仍然觉得理论课才是最重要的,化学实验可有可无,甚至有一些教师把实验课的时间分配给理论课,这就造成了理论和实践无法相结合的尴尬情况。

4.教师太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

有很多条件比较好的学校,都为教师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然而,多媒体教学设备是为了帮助教师讲课的,而不是帮助教师偷懒的。有一些教师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把多媒体设备变为代替化学实验的工具,他们为学生展示相关的化学实验视频,然后让这些视频代替学生的实际操作,这就造成了学生动手能力低下。不通过现场实验,学生就不能真实地感受物质的变化,无法体验实验中的光、味、热和声,这对于他们的知识理解也是极为不

利的。

二、有效开展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途径

1.优化实验教学评价系统

实验教学对于化学教学至关重要,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教师应当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并多加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对他们进行个性化的引导。因此,必须要优化实验教学评价系统,评价系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事物,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卷面测试、创新评比和实验考察等。

2.完善相关的实验基础设施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实验体验,我们必须要督促各级部门加强对于化学实验设备的资金投入,从而让教师能够购入化学实验课程所需要的实验设备,与此同时,也需要加强实验仪器的维护工作和检修工作,避免发生不必要的设备损失。最后,学校应当组织教师进行技能培训,让教师具备高端的化学学科背景知识和过人的动手操作能力,保障化学药品的安全性和实验开展的正确性。

3.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

思想是方向性的东西,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教师才能保证化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师要想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就必须要躬身实践,从实践中发现化学教学的特殊性,并获得独特的教学感悟。与此同时,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反思自我,改革实验方案和实验方法,并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设计中,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4.合理使用多媒体工具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各级学校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给我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教学隐患。虽然多媒体视频能够起到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作用,但是实验视频并不能完整体现出实验过程,尤其是一些现场的感觉,这是只有经历现场试验才能获取的东西,因此,教师应当有选择性地进行多媒体教学,对于那些有很大危险性的实验可以采取视频的方式,对于那些没有危险性且简单易行的实验就应当让学生实际操作。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对于化学教学而言至关重要,教师一定要深入探索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从而为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实验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学案导学 实践研究

一、“学案导学”的含义

“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知识认知水平,为指导学生更好地发展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和学习方法。“学案”实质上可以理解为教师在教学中制定的一座帮助学生掌握教材结构发展、沟通教学双方的桥梁。同时,学案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媒介,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根据教师制定的学案自己摸索,掌握知识,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案的主要功能是沟通教学双方,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则是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初中化学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较紧密的学科,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自主地探究,才能真正地学习并且掌握化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意义

1.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行“学案导学”模式,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教学重心由“教”变为“学”,学生在学习时经过教师的引导一步步转变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尝试自主学习,通过不断尝试,锻炼能力,开发潜能,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习的知识比自己想象的更多,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效率。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都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时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味地灌输学生知识,不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及接受的状态,导致学生学习的时候较被动,教学质量也不高。“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最大的差别在于减少教师教学的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知识,感受学习的快乐,进而找到学习化学知识的乐趣。

2.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学习的许多知识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中用到的盐碱、氧气的制取、铁的冶炼、有机化合物等知识都能极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时间有限,遇到化学实验时往往会自己动手进行简单地演示,让学生观摩,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虽然缩短了教学时间,却在无形中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化学教学中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自主探究,进行化学实验的机会增多,展现自己的机会变多,初中生的自尊心强,他们希望在课堂上受到教师和他人的关注,而“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学生在学习时敢于展现自我,让学生的学习动力更强,在学习化学知识时会更认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能有效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师快速地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但是总有让教师觉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虽然教师快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学生没有获得相应的知识,这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苦恼的一大难题。“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虽然使教师在教学中教的内容变少,有时候教师在课堂上甚至不发声,只是负责引导学生探讨化学知识,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却更多了。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教的内容虽然变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教学重担减轻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很大的转变,教师在备课、准备教学方案时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学习。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致力于教材,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初中化学“学案导学”的编制与实施

1.初中化学“学案导学”的编制。

要做好“学案导学”,首先就要做好学案的设计,只有学案设计合理并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案导学”在最后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学案的编制,备课时可根据学科学习的特点。如化学知识有许多都是与生活相关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设置对应的教学内容。如学习《有机化合物》这一章节时,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地调查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有机化合物有哪些,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的,通过设计这样的学案,安排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有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有机化合物,感受化学学习的魅力。

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任何一种教学方案产生了,就必须进行有效的实施,才能发挥这种教学方案的作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要在教学中验证。在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时,教师必须熟悉课本内容,以便更好地准备学案,应对学生在自主探究时可能遇到的一些障碍和问题。同时,在课堂学习时,教师应该学会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索知识,一个苹果再怎么变化也只是一个苹果,但是一种思想经过交流之后可能就会变成两种甚至三种思想。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实质上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多交流合作,一个人的力量可能是有限的,但是一个班级的整体力量却是很强大的。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加强交流与合作,不仅能够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同学之间的关系更融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总之,中学化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运用“学案导学”模式教学,也许并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到了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就是有用的,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必须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赵春平.以“学案”为载体,积极推进新课改[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8(02).

初中化学实验计划范文第3篇

下面根据我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谈几点做法以及探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实验,激发兴趣,诱发探究意识

化学实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绢”、“两无色液体相混变红”、“死灰复燃”、“清水便牛奶”等有趣的化学“魔术”可以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很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参与实验,启迪思维 ,培养探究能力,解决跨学科问题,为高考理科综合创造衔接空间。

实验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当中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有益于学生探究的环节。

如在讲述氢氧化纳化学性质时,我补充了氢氧化钠与CO2、SO2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及化学中常见的喷泉演示演示实验。然后提出两个问题:1.为什么烧瓶中的小气球会自动胀大?2.大试管中红色的喷泉是如何形成的?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既使学生认识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性质,又与所学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我还增加一些家庭小实验,提高学生探究的机会,如在讲解金属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家完成《铁钉生锈实验》,在学生持续观察了一周后探究成功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继续探究意识,即有意地引导学生说“同学们还知道铁器在哪些情况下易生锈吗?”,学生的探究热情猛增,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设计实验,拟出探究报告,最后学生提出了在糖水、醋、酱油、盐水......等情况下生锈的事例,然后我概括出钢铁生锈的普通原因和条件。有机的将第八单元和十、十一单元的知识结合在了一起。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设计能力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做实验,那他们对金属防腐、防锈的知识将记的更深刻。又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对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交流与表达实验,切磋技艺,形成探究习惯和钻研学风。

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表现。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基于已有的知识来做实验。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探究就存在着差异,及时通过交流实验,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补充教师的教学。

总之,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但是我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程度与新课改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课堂上讲实验,背实验,黑板上画实验的现象依然存在,即使是学生分组实验,照方抓药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还存在如下一些困惑:

1、课堂时间有限,探究活动难完成

课堂上时间有限,探究性教学比较浪费时间,课时计划难以完成。

2、班级人数多,探究活动开展难

班级人数太多,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探究时,教室内热闹非凡,人声鼎沸;进行探究活动时,学生兴趣浓厚,但对于农村中学来说学生素质不齐、知识结构有异,同一个探究活动完成的时间差别大,教师又不忍心打断他们的探究活动,往往一个探究活动要全部做完,下课铃早已响过。由于班级人多,探究小组多,教师指导和参与难以充分,做完实验也没有了总结时间。

3、实验条件跟不上,探究活动难保障

学校实验器材有限,一部分探究活动所用器材只有1、2套,只能做几个演示实验,不能达到几个人一组进行实验探究。加之农村中学实验室管理混乱,无专职实验员,大多化学教师即承担教学工作还要承担实验员角色,心有余而力不足。

4、学生素质不统一,探究活动难以全面开展

学生以前接受的都是接受式教育,他们没有探究学习的习惯,更谈不上探究学习的高素质。在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中,他们中的多数人是出于好奇和热闹而不是为了探究和学习,抱着看热闹想法的学生也不是少数;真正要动手探究时,很多学生便不知从何下手,尽管教师多方启发,甚至帮他们做完大部分探究活动,还只有少数人能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无论是探究的人数还是探究的过程都很难做到全面,探究活动常流于形式,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其次,我想谈谈学好初中化学的关键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性自然学科,它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对于当前世界所面临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提高工农业生产能力和水平等方面都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所以,培养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要打好两个基础,熟记化学用语。所谓“两个基础”就是指化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在课本中一般都用简明精炼的词句表达出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严密性和逻辑性。学习时不仅要弄清弄懂,牢牢掌握,而且还要善于抓住其中的关键“字”、“词”,准确无误地去理解。如催化剂概念的关键词为“能改变”、“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质量守恒定律应重点理解“参加反应”、“质量总和”、“相等”,抓住“三个守恒”(元素、原子、质量)。所谓“化学用语”是指化学科学在交流、描述及表达物质变化过程中常用到的一些化学术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都要能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二是要立足物质结构,掌握物质性质。化学分析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而物质的性质又制约了物质的存在形式、制作方法和功能用途。因此,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时,要紧紧抓住其结构来了解物质性质。如学习氧气时,就必须掌握氧气是由许多氧分子组成的,而一个氧分子又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氧原子最外层) 有6个电子,所以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在学习了许多物质后,要善于归类整理,将相去关物质构建成知识网络,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以便进一步牢固掌握。

初中化学实验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 能力培养; 教学方式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07-0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验能力”是化学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

一、高一新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和能力现状

1.“措手不及”的实验起始教学

2012学年,又回到新一届高一,满怀喜悦地开始新的一轮化学教学,绪言课结束后,我就安排了学生实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本想,这节课结合CuO的制取,CuO对KClO3分解的催化作用探究,训练基本实验操作,可谓“形式和内容”都相当完美。我作了简要的实验原理分析和要求说明后,就放手让学生开始实验。可实验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学生的操作能力可以说是差到了极点,不要说“过滤”“蒸发”等实验不能完成,许多学生就连酒精灯、胶头滴管、量筒等仪器的使用都盲然不知。

2.学生实验技能与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首先,在当今的江苏高考模式下化学不计入高考总分,而只需要过等级,且初中化学也只占中考成绩总分中的60分,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学校、教师、学生都不再重视化学的教学和学习,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化学实验技能都比较薄弱,特别是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训练和实验技能培养就显得非常欠缺。

其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闭卷笔试为考试形式的现实下,以“传授知识为主,大题量重复操练”为特征的“应试教学”较为盛行。教师对实验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认识不足,这样,势必将培养动手能力的实验教学加以淡化,甚至打入“冷宫”,学生的实验技能与能力低下也就很自然了。

最后,由于现在的农村中学教学条件落后,虽然省市有关部门加大力度增加投入,但也只能维持勉强做些演示实验,仍无法满足让学生做分组实验,所以导致学生在初中阶段几乎没有碰到过实验仪器,动手能力自然就会很差。

二、对策思考与实践探索

如何尽快弥补学生薄弱的基础,特别是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与能力,以适应高中化学继续学习的需要,作为学科老师所能改变的只能是自己的教学行为。我对教学计划作了及时的调整,先采取合理的教学安排和内容设计,通过一定时期的化学实验衔接教学,来补上这一课,并为高中化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1.加强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方法的实践教学

鉴于学生的实验基础,可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初中实验基础知识强化,和集中式初中实验基本操作复习训练,特别是一些仪器的使用规范和注意事项,更应该通过多次强调和规范强化来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

2.规范学生分组实验课的要求与程序

第一,明确实验室常规:保持安静――不允许有嘈杂的声音发出;实验台面仪器药品要求摆放整齐、有序,并保持清洁;仪器药品用后随即放回原处,保持原样;注意实验安全――严格按规定进行实验,对有毒药品和危险实验要有明确的安全措施;实验过程、现象要详实记录,不能杜撰等。良好的习惯是形成科学态度的前提和保证。

第二,实验前必须做好预习。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必须预习,老师要布置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实验内容,复习有关化学知识,明确实验目的,熟悉操作步骤,掌握实验要领,做好预习报告。

第三,强化实验的指导与检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全面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对个别问题实施个别指导,要求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或测得的数据,实事求是地作出分析和总结,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第四,强化总结与评价。教师要及时批改和讲评实验报告,让学生对所做实验再思考如何才能把实验做得更好,并尽可能对学生个体作出合理评价。

3.鼓励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活动

新版高中化学教材除了安排一定量的学生实验外,还设计有实验习题、选做实验和探究实验等,结合高中化学新课标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一定量形式多样的学生课外实验,如课外兴趣实验、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等。少量的规定实验,大多以鼓励为主,很多学生也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从中获得了学习化学的乐趣,也提高了实验技能与能力。

三、实验教学的反思

第一,“化学实验引领学科教学”不应是一种教学方法,而应是一种教学理念;不应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而应是一种随时更新的教学模式。其表现形式、课型结构、操作程序应该是灵活多样,丰富多变的。以“实验创设问题情景的探究教学”是化学教学的主要方式。

第二,“化学实验引领学科教学”,不是说以实验代替教学,也不是否定传统的讲授教学。不可否认,在现实的高考压力下,注重知识的接受与掌握,训练解题的方法与技巧,依然是取得高考成绩的“法宝”。问题是,一方面,“科学的本质是探究,教学的本质是发展”,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培养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为了学生的现实发展,又需要知识的接受,解题的训练。两者必须兼顾,且尽量避免矛盾,形成统一。这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艺术”。

时代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教育的对象也在不断地变化,教育的方法当然需要不断地创新。在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条件下,实验教学就是为了跟上变化的形势,变化的对象而作出的必然选择,而“以实验引领的学科教学”更是新课程理念下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的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梁慧姝,郑长龙.《化学实验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初中化学实验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氧气;燃烧;溶解

一、实验2-5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图2-14)

演示排水法收集氧气完毕,是先从水槽中取出导管,还是先移去酒精灯?教师们往往只是从理论上分析讲解,若先移去酒精灯,试管遇冷后里面的气体压强减小,水槽中的水会倒吸进热的试管,导致试管炸裂.我采取的方法是延伸实验,在此接着安排了一个反面操作,“先移去酒精灯,学生观察到导管里将出现什么现象?会造成什么后果?”.学生惊讶的观察到导管中的水较快的往上移动,当水移动接近橡皮塞时,教者把导管移出水槽,并松动橡皮塞使导管中的水从下面流出.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排水法收集氧气完毕,是先从水槽中取出导管,还是先移去酒精灯?为什么?这样,学生会较深刻的领会和正确的掌握正面的操作顺序.在演示实验6-2用木炭还原氧化铜(图6-9)时,我又通过延伸反面操作,让学生再一次惊奇的观察到“石灰水沿着导管很快上升”的现象,进一步巩固了实验室制取氧气这个关键操作的顺序.

二、实验4-5氢气在空气里燃烧(图4-24和图4-23)

在演示氢气点燃前的验纯操作时,爆鸣声的大小教者往往随机,通常学生难以听到较强烈的爆鸣声,难于从反面来真切感受和理解验纯的重要性.在此,我延伸了一个反面操作,就是待验纯的“声音很小”后,我在试管中注入约三分之一的水(试管中留有三分之二的空气,这样排水收集的混合气体中氢气的体积大约是氧气的两倍,爆炸威力最强),然后用拇指堵住管口将试管倒扣在盛有水的大烧杯中,接着排水收集满氢气后即刻取出验纯.当刺耳尖锐的爆鸣声震撼了每一位学生的时候,我便引导学生讨论,为何会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说明了什么?给我们哪些启示?这也为后续教学“爆炸”、“爆炸极限”及“任何可燃性气体在点燃前都要验纯,防止点燃时发生爆炸”,打下了坚实的感性基础.

三、实验5-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图5-5)

我将图中的烧杯换成了普通的饮料瓶(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内盖需加一只喷雾器的装修零件橡胶圈,盖紧后才能起到抗压密封的作用),使原来敞口的实验延伸为由密封到敞口的“正反”对比实验,学生既看到了“密封”后的现象,又看到了原来“敞口”时的现象.密封的饮料瓶在反应前后称重时质量不变,当松开瓶盖,“嘶嘶”的气体便溜到瓶外,再次称量时,学生惊异的观察到天平不平衡了.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结合波义耳和罗蒙诺索夫的有关史实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出,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由于运用实验来代替通常的说教,其结果是有效的突破了用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难点.

四、实验9-2碘和高锰酸钾的溶解性比较(图9-3)

我对教科书中的实验步骤进行了组合延伸,增强了实验的对比度和观赏性,留给学生的印象变得更加深刻,记忆变得更加容易.即在两支试管中均先加入5 mL的水,后加入5 mL的汽油,引导学生观察,汽油均浮在水面上,振荡后静置分层依然如故,因为汽油的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然后,在这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2小粒碘和高锰酸钾,振荡试管,静置.学生会惊诧的观察到试管中的溶液均出现漂亮的分层,碘溶解在上层的汽油中呈现紫红色,下层的水无色;高锰酸钾则溶解在下层的水中呈现紫红色,上层汽油却无色.通过这两个试管里上下左右鲜明的实验现象的对比,学生便清晰的认识到两者溶解性的不同:碘溶于汽油而不溶于水,相反高锰酸钾溶于水但不溶于汽油.

五、铜丝表面的氧化铜与氢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上册P97)

增补演示实验(事先用排水法收集两试管纯净的氢气,塞好橡皮塞备用).将螺旋状紫红色的铜丝放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引导学生观察变黑了,然后将加热到较高温度的变黑的铜丝,由下往上慢慢伸入事先收集了氢气的试管中,观察到铜丝迅速变红,管壁出现水雾,马上将铜丝移出管外,发现铜丝又变黑了,然后将试管口向下移向酒精灯火焰点火,听到爆鸣声,证明是氢气.另一只试管采用相似的操作,所不同的是将铜丝在试管中冷却以后移到管外,发现铜丝却依然是红色.穿插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化学反应原理.这也为理解后续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和氧化铁实验的关键操作步骤奠定了基础,即反应完毕后,需先停止加热,后继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至铜或铁冷却为止,防止铜或铁被氧化;避免了缺乏实验支撑的说教.

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理解.我们应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适当的延伸实验,尽量的让学生观察到“正”和“反”两个方面的现象,形成丰富而全面的感知,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