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低碳技术论文

低碳技术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低碳技术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低碳技术论文

低碳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一)农户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收益

低碳经济要求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要求农户应采用低碳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少地投入化学用品,保护环境以及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这些都需要农户尽可能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减少农药的施用。生产投入的减少,可能导致产出的减少。因此,农户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是技术上的投入,以及可能带来的产出减少。相应的收益是:从长远看,产品需求可能增加,农户最终是盈利的。当然,这也取决于其他利益主体的行为。

(二)龙头企业实施安全低碳技术与管理的成本收益

对于龙头企业,实施安全低碳技术需要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标准化程度,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在产品的包装、运输中,需要采用合理的技术、安全卫生的包装材料,以保证流通环节的产品质量安全[2]。对于产品定价,还需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水平,以合理定价。技术上的规范与质量管理均需要投入成本,而产品竞争力与良好的社会声誉则会给企业带来收益。

(三)政府加强安全低碳监管的成本收益

目前这种污染环境的“化学农业”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改善,“低碳化”的整体规模也很难迅速扩大[3]。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户与龙头企业面对“安全低碳农业”缺乏积极性,低碳技术需要的大量投入阻碍了其产业化发展。保证投资和融资,确定农产品的“低碳”标准立法,建立有效的预警、监督与惩罚机制,这些都需要政府的大量投入。但是,“低碳农业”有效运行之后,政府的整体成本会显著下降,运行效率会更高。

(四)消费者选用安全低碳产品的成本收益

显而易见,安全低碳农产品的投入成本高,其定价相应也高。消费者会在“安全低碳”与价格之间进行权衡。高价格的安全低碳产品会让消费者更放心,但会损失消费者的一部分经济利益。但大多数时候,消费者不得不选择生活中的某些必需品,即便知道存在劣质危害,这使得一些生产者去冒险违法生产劣质不合格的产品,这一问题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

二、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行动策略博弈分析

(一)政府与农户之间低碳博弈分析

在目前我国农价稳定的政策环境下,农户采用高碳技术得到的收益很高,例如化肥等的施用,少量的投入即可以带来大量的产出。而采用低碳技术,虽然一方面农产品最终收获的价格较高,这个价格高于采用高碳技术农产品的价格,另一方面采用低碳技术的投入成本也可能较低,但是采用低碳技术所对应的农产品产量也很低,例如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综合分析考虑,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相应是较低的。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基地农户不愿意采用低碳技术,这形成了一种均衡。打破这一均衡的方法是引入政府对农户采用低碳技术的财政补贴。一方面,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农户、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农户给予财政补贴,或者对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给予补贴,以便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采用低碳技术农产品的收益;另一方面,对采用高碳技术的农产品予以处罚性的政策和法律,例如征收碳税、环境治理费用等等。在政府财政补贴的参与下,农户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减少。导致的结果是农户会选择采用低碳技术,这就因此打破了原有均衡,形成了新的均衡。

(二)政府与龙头企业之间低碳博弈分析

对于龙头企业来说,在目前农产品价格较稳定的背景下,龙头企业采用技术化的生产方式、“化学农业”等得到的收益很高,其付出的相应成本则很低。目前发生的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其主要原因是生产加工者的生产成本低,其收益远大于成本。生产加工者通过使用农药、添加剂等改善了产品的外观和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结果却得到了更高的效用,于是很多生产加工者甘冒风险。若龙头企业提供低劣产品,这种行为会对消费者产生负外部性,这种负外部性会影响社会稳定、增加政府监管成本。龙头企业若没有采取安全低碳技术及管理,最终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就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对消费者及政府的利益都会有损害。虽然采用低碳技术得到的价格可能高,但是一方面采用低碳技术的产出很低,另一方面采用低碳技术本身需要成本,例如循环经济中的人工成本、农家肥等等。综合分析,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很低,因此龙头企业不愿意采用低碳技术。为打破这种均衡,需要政府一方面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或者对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补贴,以便降低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因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另一方面,需要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质量监管制度等政策制度。惩罚性赔偿制度是指法院判决侵权行为人应承担的赔偿额高于其侵权行为引发的实际损害额的一种民事赔偿制度[4]。惩罚性赔偿制度则会使这些生产加工者在其原有成本的基础上,考虑惩罚性赔偿所带来的额外成本风险,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种行为。质量监管制度也是如此,质量监管制度的推行会促使龙头企业严格按标准进行生产、检验、包装、运输和贮存,进而产品质量得到保证,也给龙头企业带来了额外的成本。惩罚性赔偿制度、质量监管制度等政策制度的推行,都使得龙头企业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使龙头企业充分考虑成本收益,放弃使用高碳技术,选择采用低碳技术,因此打破了原有均衡,形成新的均衡。

(三)龙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低碳博弈分析

在农业产业化利益相关者之间:一方面,若龙头企业向消费者提供低劣产品,使消费者的相关权益受到损害,即这种行为会对消费者产生负外部性。若龙头企业没有采取安全低碳技术及管理,最终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对消费者的利益会有损害。另一方面,如果龙头企业采用安全低碳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价格高、产量少。结果导致龙头企业不愿意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即使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因为低碳产品成本价格高,虽然低碳产品质量可靠,但是考虑到价格因素,消费者对高价格安全低碳产品的购买量也很少,这形成了一种均衡。

打破这种不利均衡,需要政府的参与,需要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予以补贴,才可能使采用低碳技术的产品降价、消费者愿意购买;或者对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予以财政补贴,给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财政支持,以便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或者对购买和使用低碳农产品的消费者予以补贴,降低因购买低碳技术产品的成本。另一方面,政府官员问责制度、社会责任监管制度的建立等,都有利于打破原有的不利均衡。政府官员问责制度有助于减少和抑制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的行为,减少带来的相应损失,也有利于明确相应的责任主体;严格按标准进行生产、检验、包装、运输和贮存,产品质量就可以得到保证,这有利于提高竞争力,保护人身安全、生态环境以及合理利用资源,也有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社会责任监管制度的推行,意味着除政府外,社会公众的参与对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成本收益的影响。因采用低碳技术对龙头企业社会声誉信誉、媒体社会形象、以及企业品牌价格等都会带来影响。总体上,会使龙头企业采用高碳技术的社会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社会成本减少。在此基础上,龙头企业进行选择时会充分考虑社会责任带来的成本收益。

综上,在政府财政补贴和社会监管的参与下,龙头企业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减少;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的成本减少。这会使得龙头企业愿意选择采用低碳技术,消费者愿意购买低碳技术产品,因此打破了原有均衡,形成了新的均衡。

三、政策建议

首先,政府应对农户采用低碳技术进行财政补贴。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农户、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农户给予财政补贴,或对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给予补贴,以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采用低碳技术农产品的收益;对采用高碳技术的农产品予以处罚性的政策和法律,例如征收碳税、环境治理费用等。使农户在政府财政补贴的参与下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减少,让农户选择采用安全低碳技术。

其次,应建立一个能够促使龙头企业选用安全低碳技术的激励约束机制、风险机制、合同机制、责任机制和声誉机制等机制的制度安排,促使龙头企业在充分考虑其成本收益的基础上,选择实施安全低碳技术。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或对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补贴,以便降低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因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推行惩罚性赔偿制度、质量监管制度等政策制度,让龙头企业通过惩罚性赔偿等制度充分考虑法律成本,使其不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和管理的成本上升、收益下降、风险提高,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和管理的成本下降、收益提高。使龙头企业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让其放弃使用高碳技术,选择采用低碳技术。

再次,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予以补贴,使采用低碳技术的产品降价、消费者愿意购买;或对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予以财政补贴,给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财政支持,以便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或对购买和使用低碳农产品的消费者予以补贴,降低因购买低碳技术产品的成本。使龙头企业在政府财政补贴和社会监管的参与下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减少;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的成本减少。最终让龙头企业愿意选择采用低碳技术,消费者愿意购买低碳技术产品。

低碳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1.1岩性地层油气藏的现状及前景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生产以及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油气资源的使用更加广泛,油气资源勘探和开采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而且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油气资源的含量也在不断减少,发掘含量较高的油气资源储藏地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但是对于我国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的勘探工作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其勘探储量也在不断提升。纵观我国近些年来陆上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规模结果,不难发现,探明储量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20%左右迅速上升到目前的60%左右,这表明岩性地层油气藏在增储方面有着具有的潜力,而且我国资源勘探开采工作者对于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仔细分析我国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蕴含资源量,不难发现,我国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领域剩余的油气资源在我国总剩余油气资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我国石油油气资源的勘探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我国岩性地层油气藏蕴含资源较为丰富,而且蕴含资源量较大,因此其拥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需要更为先进的勘探技术和设备作为基础。

1.2地质特征

我国地质资源丰富,占地较广,但是岩性地层油气藏主要存在于斜坡、凹陷地带等复杂的地质构造位置,而且由于其形成时间以及生存环境的不同,其地质背景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大体具有边界条件复杂、形态不规则、生存条件和环境较为复杂的特性,复杂的地质特点给勘探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此外,由于一些复杂油层的存在,导致改造难度较大,对于勘探和开采技术的要求也较高。因此,在新的历史发展形势下,的技术、设备支持是加强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工作的关键所在。

2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分析

岩性地质特点的多元化促使国家在进行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采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和引进先进的勘探技术和设备,下面就对几种典型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进行简要分析。

2.1“三相”联合解释技术

“三相”联合解释技术是目前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阶段的重要技术方法之一,所谓“三相”,即测井相、地震相以及沉积相,这三种相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同时在勘探的过程中又相互联系。对于测井相的分析,主要确定岩性地层油气藏目的层井处的沉积微相类型,便于后续工作的展开;地震相主要是研究勘探施工区域所在处地震相的变化特点;而沉积相是指勘探工作者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对勘探区域的沉积类型进行记录和整合,并总结出其沉积相的变化方式和类型。“三相”联合解释技术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研究以及确定平面位置选择的重要手段,对于全面剖析勘探区域地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2.2地层学分析技术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特点一般较为复杂,上下地层间的差异较大,为了能够对勘探区域地质进行全面的剖析和了解,地层学分析技术应运而生,它也逐步发展为现代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地层学分析技术的核心在于研究等时地层界面,并以此为出发点,逐步建立起整个勘探区域的地层构架,使得勘探工作者能够对岩性地层分布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同时这也是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的重要前提,推动勘探工作的顺利开展。

2.3流体势分析技术

地层之间的相对移动或平移受到地下流体势分布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过程中,需要对岩性地层流体势进行定性的分析。流体势分析技术的关键在于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各项物理参数进行测量和记录,并利用一定的方式方法,选择合适的图纸进行记载、分析,进而了解岩性地层油气藏在流体势场中的位置分布,判断其与流体移动之间的关系,得出油气藏分布的特点,为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辅助。

3结语

低碳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健词:河滩地;杨树;扦插育苗

水保育苗基地大多数设在河滩地等地下水位较高、盐碱含量较大的土地上。我县水保育苗基地,自1993年建成以来,经过十几年的生产实践,积累了如下经验。

1种条选择和插穗截取

1.1种条选择

种条品质的好坏,是育苗成功与否的关健,河滩地扦插育苗尤其如此。因此,在选择种条时必须遵循“良种壮苗”的原则。以往我们忽视了种条的选择,很随便地从附近的“四旁”树上采集2-4a生枝条做种条,结果造成扦插苗发芽率低,一般只有50%~60%,苗木高,生长分化严重,极大地影响了苗木的产量和质量,从1993年互助县陶家寨苗圃的青杨扦插育苗开始,我们选用了阶段发育年轻,生长适宜,木质化程度好的粗壮紧实、无病虫害、侧芽饱满的1-2a生枝条作种条,使水保基地苗圃的新育苗发芽成活率在80%以上。

1.2插穗截取

插穗的截取也是苗木发芽齐,成活率高,提高单位面积产苗量的基础和保证。根据实践,截取插穗一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2.1在截取插穗时,在插穗上切口以下切下1cm处,必须保证有一颗饱满、无病虫害、无损的侧芽,以保证插穗的发芽率。

1.2.2插穗的长短必须适中,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育苗效果,河滩地土层一般都比较薄,插穗过长会给插穗带来麻烦,同时也浪费种条。但是如果插穗过短,在我省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的情况下,将会大大降低其发芽成活率,一般18~20cm的插穗比较适合于河滩地扦插育苗。

1.2.3要选用适宜的粗度,就同一年龄的插穗而言,过粗不易插入地下,且上端切口面大,愈合慢,易发生腐朽感染病害。过细则扦插时易折断,且发芽后生长细弱,易造成苗木分化,一般采用0.70~1.50cm直径的插穗。从苗木的生长情况和对种条的充分利用方面来看都比较适合。

1.2.4截取插穗时,一定要使切口光滑,下端最好切成马耳形,便于插入和愈伤组织的形成,上端对齐,减小切口面,便于较快地愈合。

2插穗处理

截好插穗后,为了使苗木生长整齐,不分化,先要按照插穗的粗细分级,然后以100根为准打捆,以便掌握插穗数量和催根处理。催根处理常用水浸法,即在扦插前将捆好的插穗生理上端朝上,一捆一捆靠在一起,浸泡在流动的水中,注意上切口不要让水淹没,浸泡时间一般1星期左右,不仅可以促使扎根快,发芽早,提高扦插的成活率,而且可以增大苗木的生长量。

3整地作床

河滩地整地要在头一年秋季深翻,入冬后进行冬灌,深翻可以破坏土壤的毛细管,减少土壤盐渍化程度,冬灌后土壤发生冻融现象,可以改良土壤的团粒结构,提高土地的抗盐碱性,第2年开春以后,地下水位上升以前,抓紧时间进行春耕,并结合春耕施足基肥,拣掉杂草、石块、碎石后耙细,每5m宽筑地埂作成步道,床长根据地块长短确定,床的方向一般以南北为宜。:

4扦插方法

扦插的方法一般有斜插和直插两种,一般采用直插较好,因为直插有利于切面愈合,根系分布均匀,侧根多,苗木茎部端直;斜插偏根现象严重,侧根少,苗木与插穗形成手仗形曲节,不利于起苗,但是在土层过薄的地块也可采用斜插。扦插时插穗露出地面1~2cm最好,因为露出过长,上端易干枯,切口愈合不良,容易感染病害,外露过少,幼芽受土壤压盖,出土困难,影响发芽率。扦插密度以4500~5000株/667m2,除去步道外,株行距一般为30cm×50cm或30cm×40cm。

5苗木的抚育管理

5.1肥水管理

扦插后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以后根据降雨情况进行灌溉,在年初适当增加灌溉次数,可以起到淋溶盐碱作用。结合整地,施入一定量的有机肥料(一般10m3/667m2左右)和化肥(一般尿素5~7.50kg/667m2,二氨7.50~10kg/667m2,磷钾肥15~20kg/667m2)作为基肥,插穗发芽生长后,结合浇水在6-7月份苗木快速生长期用3~4kg/667m2尿素进行1~3次追肥。

5.2病虫害防治

低碳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1.1探地雷达的组成

一般来说,在目前的探地雷达中它主要是由主机、天线和后处理软件构成。这其中主机起到的作用是帮助实现雷达系统的整个控制、数据采集以及处理和显示。在我国现阶段的公路工程建设中,由于地下介质情况比较复杂,我们在探测到的数据资料往往要用后处理软件进行运算,以增强异常区域,利于得出准确结论。

1.2探地雷达工作原理

在现在的公路探地雷达使用中,它主要依据电磁脉冲在地下传播的原理进行具体的工作。当遇到存在电性差异的地下目标时候,电磁波就会发生反射,然后由地面接收天线接收,再通过对接收到的雷达波进行处理分析,形成一定的平面图形,具体如下。我们根据这个参数就可判断地下物体的结构,位置等。

2探地雷达的技术参数

在探地雷达技术中,最主要的莫过于是技术参数的分辨率了,它是探地雷达分贬率最小异常介质的能力,可以分为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这两种。下面笔者根据实际分析了探地雷达不同天线垂直分辨率的经验值,供大家参考使用。

3探地雷达技术在公路隧道中应用

低碳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操作的程序、方法生疏,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加上低年级学生又有好动、好奇的特点,往往出现学具操作的主次不分、目的不明、兴趣转移、手脑脱节等现象。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的操作活动中,教师必须进行恰当的引导与调控。

一、操作时间的调控——突出重点

现代教学认为:一堂课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5—2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对外来的信息接受快、记忆深刻、思维活跃。为了确保新授知识能在最佳时间被揭示出来,使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畅通无阻,以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低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征,对引导学生学具操作的时间安排,必须进行科学调控,使教学重点在最佳时间内突出。

例如教学第三册“乘法的初步认识”例1“摆一摆,算一算”,可先要求学生2朵2朵地摆黄花,摆3对,然后让学生用加法来算一算:一共摆了几朵花?(2+2+2=6)接着根据算式再来说一说: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什么?相同加数的个数是几?在让学生头脑中对新知初步形成一个直观印象后,教师逐一揭示:什么是乘法,乘法算式的读写,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分别表述为:(指上面加法算式)“这里3个2相加得6”;“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板书:×),读作‘乘以’”;“用乘法计算时,把相同加数写在乘号的前面,相同加数的个数写在乘号的后面(板书:2×3),读作2乘以3”;“2乘以3,表示有3个2相加”。紧接着,要让学生再次感知,要求学生3个3个地摆方块,摆4组;4个4个地摆圆片,摆5组。每次摆好后,让学生分别用加法和乘法算一算。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抽象概括,从而把新知完整地揭示出来。为了进一步巩固和验证乘法的含义,练习中要让学生根据算式再来摆一摆……这样的教学安排,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避免了课上操作时间过长而导致主次不分、操作时间过短而流于形式的不良倾向,使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深刻透彻,记忆牢固。

二、操作难度的调控——分散难点

让学生动手操作,是一项较有难度的思维活动。因为学生的正确操作是借助思维的紧张活动而进行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对操作难度的调控,以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对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调控:一是教师先作操作演示,明确操作过程和动态变化,让学生从中发现操作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有什么技巧;二是让几名不同层次的学生直接参与操作,教师审时度势地针对学生在操作中所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加以调控。

例如教学第三册“除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种分法:教学一开始,教师首先以山羊公公把8个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的故事来揭示课题,教师边讲故事边在幻灯上进行操作演示:先把8个萝卜一个一个地分给4只小兔,第一次没分完,接着把剩下的萝卜再一个一个地分给这4只小兔,分完后揭示“平均分”这个概念。接着教学“例1”时,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分桃;学生进行模仿操作后,在“例2”的教学中,再指名几位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磁性黑板上操作,教师要针对学生操作中的典型错例进行集体纠正……通过这样的操作调控,可以分散教学中“平均分”这一教学难点,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操作过程的调控——明确程序

为使课堂教学中学具的操作更好地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克服学生盲目操作和漫无边际的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操作过程进行全面有效的调控,使学生思维有目标、操作有方向,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掌握新知。为此,教师在学具操作前有必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目的和要求:(1)操作什么东西;(2)怎样进行操作;(3)操作的具体数量是多少。

例如:教学第二册“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用三角形与圆片比多少。操作时,先要求学生第一行摆三角形,摆10个,每个三角形之间空开一点;待学生摆完后,再提出第二个要求:第二行摆圆片,从左往右摆6个,上行的三角形和下行的圆片要一个一个地对齐……经过这样的要求控制,学生操作有序,过程清晰,明确目的,可以避免操作时出现五花八门摆放的现象。操作图形的整齐美观,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为学生清晰地抽象概括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四、操作效果的调控——实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