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外出考察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206-01
本文从课程设置的整体结构出发,主要从公共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三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新时期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做了一些探讨研究。
一、公共课程体系建设
(一)公共必修课程模块:包括政治理论、形式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体育、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读书活动。该模块对实现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创造性的能力和专业发展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公共选修课程模块: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教育、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该模块培养学生要具有宽阔的视野、积极乐观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品质。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一)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括设计素描、专业透视、建筑速写、数字图像、设计色彩、立体构成、专业制图、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人体工程学、设计概论、建筑概论、室内设计原理、建筑外立面设计、CAD制图、MAX建模基础、渲染技法、效果图表现技法。该模块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素养、基本的造型技能以及基本的专业设计技能,为创新设计奠定基础。
(二)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工程预算与报价、陈设设计、家具设计、家居设计、别墅设计、办公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娱乐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规划设计。该模块是让学生认识行业发展特点,掌握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引导和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因材施教,培养应用型的设计人才,为学生就业指引方向。
(三)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包括摄影基础、装饰画、民间美术、广场景观设计、小区景观设计、植物景观设计、城市环境景观雕塑、快题设计、模型制作。该模块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拓宽专业层面,丰富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
三、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一)课程设计模块:计算辅助设计与核心设计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计。例如,在办公空间设计课程中,将课程分为两部分进行,一部分理论基础课程;一部分设计课程,并使用设计软件完成最终作品,题目应来源于实际工程,使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工程实践。同时,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并指导学生参与设计竞赛活动。该模块是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并像真正的设计师一样独立完成整套设计方案,为更早的进入工作角色,奠定坚实基础。
(二)社会实践模块: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学习,学有所用的同时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然后再学习再实践,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自我完善。该模块是使学生考察市场,认识社会,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沟通与合作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三)专业考察模块:此课程为外出考察课程,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考察线路,考察前要做好外出准备工作,合理安排出行计划,并指导学生学会有效考察以及如何完成考察报告。该模块是让学生尽可能接触更多的事物,使学生学会收集专业信息,加强对专业的理解,开拓眼界,并亲身感受专业与设计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正确审视自己的前途。
(四)毕业设计模块:该模块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及应用的考察和全面总结,结合专业特色,其内容包含设计作品和设计说明两部分,并强调其设计的创新性。实行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答辩、毕业展览制度。该模块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做好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大课程设置的分析与评价,是构建合理化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基础,是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教育模式的核心。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将不断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我院的教育特色,对课程体系建设作出调整并加以改进,使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的设置更加科学、更加完整。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校本课程;体验式;活动周
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不断涌现出新颖的体系架构和灵活的课程实施形式。我们学校经过调研,决定在“齐鲁文化课程”上另辟蹊径。既然突出地方文化,为什么不可以走出书本,走进富有文化气息的山水名胜呢?古人尚且重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何不也让学生去亲近故乡的山水田园、名胜古迹、文化场馆,去身临其境地感受、体验呢?据调查,学生甚至家长,对家乡的政治经济了解不全,对于历史文化更是一知半解,只有不到50%的家长到过全市所辖的五区三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才做出了走出校园,走遍淄博的社会实践课程的设想,并在实施中逐步完善。
根据课程方案的设置要求,校本课程一般都是每周安排一节课,一学年为36~40课时,我们创造性地打破了这一限制,集中一周时间参与课程实践活动,既保证了课程课时总量,同时又能极好地协调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保证课程效果。这种集中的活动,便于组织,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家长也因为学生能四处走走看看,增长见识而十分满意。在确定了以“走遍淄博,探寻齐鲁文化”为内容,以“实践活动周”为形式的活动模式之后,我们着手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
一、初步感知阶段
我们以班级为单位,提前一周布置自主探究学习任务,作为实践活动的开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对家乡各区县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等内容进行收集整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民间采风、倾听家长或村居长者的讲述等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对各自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制作成诸如粘贴报、报告集等文字书面材料,更鼓励制作成PPT等形式进行直观地展示。与此同时,任课教师也要进行积极准备,每人详细地梳理一个区县的资料,制作成图文并茂的PPT课件。周一的课程表按照区县名称命名,分别安排张店区、临淄区、淄川区、博山区、周村区、沂源县和高青县、文昌湖度假区和高新区等七个板块,教师这时俨然成为各区县的“代言人”。课堂分三步完成,首先集中学习学校整理印发的材料;其次是由教师集中展示自己负责的某一区县的相关资料,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并制作的相关素材,并进行开放式的交流。在我们的实践中,教师都对学生收集的相关资料感到吃惊,因为很多甚至连教师也未曾听说,同时也为学生那种探究的热情、资料整理的细致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二、实践体察阶段
在接下来的四天时间,是学生真正的体验活动时间。根据周边区县的地理方位分布,我们设计了三条不同的路线:A线向南以淄川、博山、沂源为一线,分别选定蒲松龄纪念馆、淄川博物馆,博山的赵执信纪念馆、文姜祠广场、沂源博物馆、江北第一溶洞、齐长城遗址等景点,并在沂源县进行采摘活动;B线向东北历经临淄的中国足球博物馆、齐国历史博物馆、齐都古国遗址、桓台的王渔洋纪念馆、高青的引黄工程、黄河浮桥等景点;C线向西经过文昌湖度假区,到周村的古商城大街、淄博体育中心、高新区、山东理工大学、中国陶瓷馆、淄博博物馆等主要站点。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沿途经过的大型企业、重点国道省道、重要的地理地标性建筑、以及相关的地理历史背景等都由随车教师及时讲解。周五上午集中安排学生参观代表了齐鲁文化精髓的山东省博物馆。
整个活动过程,从中国最古老的头盖骨化石,到淄博现代的繁荣发展,从悠久的陶瓷文化到享誉世界的足球文化,从王渔洋到蒲松龄,从黄河岸边到齐鲁国界,走遍淄博,历经古今。这样的活动,对学生是全新的课程,丰富了阅历,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感受了家乡的秀美,领略了地域文化的魅力,那种以故乡为荣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总结提升评价阶段
外出探究活动于周五上午结束,周五下午返校后,学生进行总结交流,填写实践活动记录表。利用周末把活动中的感悟整理成考察报告的形式,在自己的空间、博客上。接下来的一两周时间,学生在网络上交流心得,把自己拍摄的照片起上一个靓丽的标题,在班级宣传栏办起了小小的摄影展。总结中,学生有太多的感慨:终于见到“母亲河”了;我们家乡原来有这么多的历史名人;这么多的中国第一、世界第一原来就在我们身边……有的家长这样说:我们四十多岁了,都没有机会走遍淄博各地,感谢学校和老师们给了孩子这次机会,孩子们归来的讲述让我们都知道了很多,学会了很多……在学校层面,组织了“探寻齐鲁文化”的图片展,优秀实践活动报告展等活动。同时,我们对每个学生在活动过程的表现进行评价,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表彰。有效的评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让他们认识到这项活动作为“课程”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提高了课程实施的力度和效度,落实了课程的育人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样的实践类课程是课程体系建设中的有益探索,丰富了课程内涵、创新了课程实施模式。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善于创新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这种“另类”校本课程,是符合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的,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上做出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魏书生,陶继新.种好心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4.
---赴河北保定市、北京市朝阳区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外地整合和优化区域卫生资源的经验,促进我区卫生事业发展,3月2日至3日由副区长郭景平、大港油田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石桂臣带队,区政府办、研究室、卫生局、大港医院、油田医院一行11人,赴河北省保定市、北京市朝阳区学习考察,先后考察了保定市人民医院、保定市第三医院、北京市朝阳医院和垂杨柳医院。虽然考察时间短暂,但是由于考察内容明确,安排周密,考察人员结合我区医疗资源现状去思考和研讨,收获很大。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基本情况
初步实现集约化经营的保定市医疗集团。保定市医疗集团是以保定市第三医院为主体,2001年1月7日经市体改委批准、由25家医院组成的具有完整框架、组织结构的多元化医疗集团。第三医院占地面积214.5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资产1.5亿元。现在集团拥有职工3978人,硕士生导师4人,主任医师42人,副主任医师210人,中级职称86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5人,学科带头人92人,其中医务人员2700人,保定名医17人;总资产2.8亿元,开放床位3160张,年门诊量153万人次,年收住院5.5万人次,手术1.6万人次,是保定市卫生系统阵容较大、实力较强、功能较全的多元化医疗集团。
向国际化品牌医院迈进的北京朝阳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地处首都商务中心西区北侧,是一家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2003年实现业务收入近7亿元。医院现设病床1030张,年门急诊量120余万人次,有临床、医技科室49个,职工2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200余人。该院以呼吸、心脏、泌尿、高压氧、职业病、器官移植、实验医学、急诊医学等学科特色和呼吸衰竭救治、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治、心脏病介入治疗、脏器移植、中毒救治、试管婴儿、急诊医学、危重症医学等众多特色医疗项目为重点。“北京市呼吸病研究所”、“北京市高压氧治疗研究中心”、“北京市器官移植中心”、“北京市职业病与中毒医学中心”、“世界卫生组织烟草与健康合作中心”设于该院,同时是“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北京市临床检验中心”、“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大肠外科专业学组、疝与腹壁外科专业学所在地。承担着首都医科大学及北京市护士学校临床教学任务,是临床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承担百余项国家、部、市级科研项目,获得科研成果300余项,医学居国家医疗机构先进行列。医院把"博爱诚信"作为立院之本,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以先进精益的科学技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医护团队,为广大患者提供人文优质、可靠诚信的医疗服务并向国际化品牌医院的目标迈进。
二、 主要做法
(一)实行集团化经营战略。保定第三医院和朝阳医院从发挥现有人力、技术、设备优势出发,注重提高集团医院的整体水平,优势互补、资源重组,减少重复购置,降低成本,形成了集团框架和以合作形式共同构建的医疗联合体。保定市医疗集团抓住集团核心医院这一关键,不断增强驾驭能力,在特色门诊建设上成为保定市之首,在占领医疗市场方面收到明显成效。按照医疗集团章程,确定了集团的性质、宗旨、范围、规划、机构及权利和义务,然后按照独立法人、行政隶属关系、所有制性质、财务核算形式、收费标准、资金所属关系、人事归属不变的原则,在互惠互利、自愿结合的基础上,进行集团组合。组建后的保定市医疗集团由25家医院组成,目前发展到35家成员单位,其中核心层一个,即保定市第三医院;以管理权关系为纽带的紧密层两个,即保定市急救中心、保定市中医院;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紧密层两个,即保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保定市民族医院;以契约法律关系为纽带的松散层30个。朝阳医院集团于2000年组建,核心医院为朝阳医院,北京朝阳医院集团第二医院、中医医院、八里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里屯街道社区卫生中心、团结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里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左家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朝阳急救分中心为松散层单位,由于没有产权关系,尽管朝阳医院有很强的技术影响力,但目前集团化运营框架已基本名存实亡。
(二)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考察中我们认为保定医疗集团运作比较成功,他们通过核心医院与各成员医院签订协议,建立了专家人才技术、科研教学和医疗设备共享机制。一是人才技术共享。核心医院按协议组织集团内外专家,每月到两个成员单位进行会诊、查房、手术、带教;在成员医院急需的情况下,核心医院做到随叫随到,及时为成员单位排忧解难。去年以来,核心医院为成员单位巡诊46次,解决疑难病症35例,门诊2500人次,手术166人次,收转诊住院病人286人次;并派技术人员,免费为成员单位维修设备。二科研教学共享。集团核心医院多次组织成员单位进行科研、教学活动,并组织到北京协和医院学习,听国家级专家教授对目前出现的疑难重症治疗报告。集团还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增加对医疗纠纷的防范能力。多次承担代培任务,学习行政管理、业务管理知识,大大提高了科研教学水平。三是医疗设备共享。卫生资源得到充分使用,减少了重复购置,降低了医疗成本,减轻了患者负担,促进了社会稳定。集团核心医院的X-刀、螺旋CT等大型设备,集团成员单位开单来使用的数百次之多,促进两个效益得到同步提高。通过发挥核心医院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了中小成员单位的发展,尤其是厂矿和乡镇医院,其形象、业务、精神面貌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三)在抢占医疗市场上下功夫。保定市医疗集团强烈的市场意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充分利用各成员单位在地域上的广泛分布,按照市场化和集团化经营目标,强化集团成员的互补性,努力通过集团知名度,提高各成员单位在群众中的声誉,借此扩大服务群体,在努力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朝阳医院抓住品牌建设这一关键,提出“一二三”发展战略,即确定国际化发展方向,在硬件建设和顶尖技术上力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采取开放式办院,积极构建一套适应于国际化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抓住两条主线,一切工作紧紧围绕学术学科和强化经营管理来展开,处理好学术学科为实现两个效益服务,增加效益支持和促进学术学科发展的关系,努力在实现双蠃或多嬴上下功夫;抓住三个市场不放松,努力拓展社会保障市场、商业医疗保险市场和专科专病市场,创造了主营业务收入数亿元的经营业绩。同时医疗服务对内辐射朝阳区各街道办事处、东风乡所属的行政辖区外,对外逐渐面向全市、全国和国外。通过市场辐射,促进了区域内卫生资源的有效组织,并实现了区域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的有机结合。
三、 几点建议
我们此次学习考察收获很大,一方面感受到这些医疗单位在医疗资源配置方面所做的大量探索性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也从这些单位坦诚的介绍中看到由于集团化经营在产权、经济利益等方面不清晰或者不完全到位,对集团化经营带来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对此,我们应当充分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明确整合区域卫生资源的思路,以引入市场机制、争取多元投入,实行强强联合为手段,加快医疗资源整合步伐,构建与市场相适应的新的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区域医疗资源的共享化、医疗水平的现代化、医疗服务的人文化、医疗消费的低廉化目标,确保我区卫生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一)搞好调研,认真编制区域卫生资源整合规划。抓住国家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主辅分离的有利时机,科学做好区域卫生规划,为优化配置区域卫生资源提供依据。一是摸清底数。调查摸底要涵盖全区所有的卫生资源,既包括重点医院、厂矿医院,也包括各镇街、各村的卫生所、个体行医点。对于厂办医疗机构,要认真核实年度经营收入、人员结构、经费拨付及使用情况,为区委、区政府整合卫生资源、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二是立足区情实际。遵循国家和我市要求,立足我区石化基地建设的实际,在区域卫生规划中,以技术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原则,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努力提高服务效率,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卫生需要。三是明确规划目标。在统筹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特别是“六大经济板块”建设、现代城市发展对卫生资源的需求,控制卫生资源总量,优化增量,调整存量,提高质量,促进我区国民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健全组织领导,借鉴上海、广东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尽快拿出一套符合我区实际的卫生资源优化和配置方案。
(二)创造条件,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集团化整合框架。本次外出学习,给我们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这些地方在组建集团时,还没有形成具有产权关系的集团,只是以市场划分或者技术合作、支持下的联合。没有产权关系,必然导致在整体运作上,考虑眼前多、思考长远少,特别是在利益上不能形成相互促进机制,人、财、物过度松散,整体合力难以形成。所以在谋划集团化运作时,要创造条件,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经营性集团,在保证满足政府基本公共卫生要求的同时,为医疗机构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创造条件。在具体操作上,对核心医院可以采取多元投资的方式,增强其经济实力,特别是强化对外投资功能,尽可能多地收购和整合一定数量的医疗机构,形成全资或控股单位,掌握调度卫生资源的权利。同时,根据发展需要,按照集团化运作模式,吸纳一定数量具有协作关系的半紧密层和松散层单位。只有这样,集团治理结构才会合理,整合目标才能实现。
(三)突出特色,在优化新型医疗技术结构上下功夫。现代医学的发展,医院的专科分科越来越细,谁能突出特色,掌握新的专科技术,谁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我区医院不乏方方面面的优秀人才和有培养潜力的中青年医务工作者,要把握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形成具有我区特色的专科。这就要求一些较大规模的医院,必须构建新型的医疗技术结构,在高度专业化的基础上趋向整体化,在实行多种综合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应注重加强横向联合,建立各种诊治中心,如在大港医院建立癌症治疗中心、糖尿病治疗中心,在大港油田医院建立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心,器官移植中心等。只有把特色专科建设好,才能在地区甚至在国内外形成病人流,创出自己的牌子,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才能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四)重视人才,培养-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专业队伍。医院的发展取决于高质量的医疗水平,而高质量的医疗水平关键在人才。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掌握现代医学技术,而且要具备现代科学技术。因此,要统筹安排、合理规划、注重医护人员的基本功训练与专业训练,一般培养与重点培养,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相结合。培养一支具备开拓型、智力型的专业队伍。由于人才队伍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瞄准高新技术利用人才。高度重视横向联合,特别是充分发挥京津地区名医众多的优势,加快与国家级医院高新技术接轨步伐,带动本区医疗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档次;拟定国家级专家教授会诊带教计划,聘请一定数量的名医来我区进行技术指导,通过传帮带提高我区医务骨干的技术水平。二是招贤纳士吸引人才。保定市第三医院和北京垂杨柳医院除了为人才搭建一个优越的生活平台外,更注重为这些事业性强、工作热情高的有识之士,创造一个展示才华、施展才干的事业平台。我们可以高薪聘请一些在某个领域具有突出作为的专家,也可以聘请一些退休的专家充实到业务科室,以发挥余热,传授技术,提高医院整体技术水平。三是眼睛向内培养人才。加快对医院内部业务骨干的培养和锻炼,是医院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利用专家会诊的机会,对有培养前途的业务骨干加大培训力度。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把更多的业务尖子送出去进修深造,特别是加大与大专院校挂钩,尽快提升医务工作者的技术水平。
南京师范大学赵寄石教授是中国大陆幼儿教育界具有很高学术声望的幼儿教育专家。1921年,赵寄石出生于南京一个牧师家庭,民主开放的家庭氛围,使她享受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这也是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风格和谦逊博爱的人格形成的重要条件。在教会学校接受教育后,她被保送进入苏州景海海女子师范,毕业后留校,在附属小学和幼稚园工作。从婴儿院、幼稚园一直教到小学一、二、三年级。正是在这些年间,她与2-8岁的儿童及他们的家长建立了感情,也感受到了与比她大很多的其他教师共事的乐趣。这八年的经历,为她进入学前教育学术领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48年,赵寄石赴美留学,学习幼儿教育。1952年回国,任教于当时的南京师范学院幼教系,先后从事幼儿园自然教学法和语言教学法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这个阶段,通过对教育现实和社会现实的了解,尤其是通过与基层普通民众的接触,坚定了她教育为大众服务的思想,这也是指导她以后研究和工作的重要信念。
恢复幼教引领建设
20世纪70末,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百废待举,百业待兴。赵寄石教授在唐淑教授的配合下,负责恢复学前教育专业和带领同事们进行学科建设的工作。从教学和研究队伍的组织,新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拟定,一批新的课程的开设及相关教材的编写,专业基础研究的展开,团队研讨活动规范的建立等等,赵寄石教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赵寄石等老一辈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关注理论前沿、注重教育实践这一陈鹤琴先生倡导的学科建设原则又得到了发扬和光大。在赵寄石教授的倡导和带领下,教师们深入幼儿园,开展各科教学法的研究,为进一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赵寄石教授不断从理论上思考高等师范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在培养目标、队伍建设和研究方向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见解。在《重新思考学前教育专业》和《90年代高师学前专业面临的挑战》等文章中,赵寄石教授对高等师范学校的学前专业建设提出了很多极具价值的观点。她指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改革,首先要从学前教育基本概念的变革中引伸出来,要关注学前教育的内涵的变革,如年龄的下延、服务范围的伸展等,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办成培训和科研一体化的机构,拓宽高师学前教育的服务范围,高师的服务和研究对象要扩展到从出生到入学前的儿童,要研究所有正规和非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的保育和教育。
赵寄石教授特别关注教学和研究队伍的建设。在完善基本的学术团队的同时,倡导研究人员出国进修和深入实践,鼓励年轻教师留校任教后首先深入幼儿园进行实践锻炼。赵寄石教授还非常重视研究团队的讨论和研究,还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交流。
锐意改革探寻真知
赵寄石勇于正视幼儿园教育尤其是幼儿园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并努力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进行深入的探究。她在幼儿园实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结构主义的理论和陈鹤琴等的课程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综合教育”的思想,并在幼儿园中实践这种思想。“综合教育”的提出,在当时过于一统化的采用分科课程的背景下,对于当时幼儿园课程理论和实践来说,这是一种重大的震动。综合教育的实验研究,拉开了我国声势浩大的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序幕,对解放学术思想,促进教育观念更新,促进幼儿园课程的多样性和适宜性起到了重大作用,当然也对幼儿教育的成效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当然,对综合教育的研究,也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同的或者是反对的意见。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赵寄石教授很平静地说,我们是在为孩子做事,我们继续为孩子做事。在“综合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她经常深入到班级中,深入到教师和儿童中,践行行动研究法。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幼儿园综合课程的基本结构、综合机制及实践策略。“综合教育”在中国大陆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综合教育”本身,它让很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解读到了这样的理念:中国的幼儿园课程不应该一统化,一切适合于幼儿发展的课程都值得去探究。
在城市幼儿园综合课程研究的基础上,赵寄石教授带领一批教师深入农村,开展农村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并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七五”重点课题“农村学前一年综合教育”的研究。赵寄石教授不顾年事已高,经常深入农村,有时跟随孩子们来到村庄和田间,观察农村文化背景中的幼儿园活动,关注农村的幼儿园的课程开发。从80年代末起,她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扬州邗江、南京江宁、常州武进、无锡锡山和宜兴、徐州睢宁等地的农村幼儿园。当时的交通条件还不发达,有些山路还要坐拖拉机进去。赵寄石教授和年轻的同事们一起,克服了各种生活上的困难,全力投入到研究之中。90年代初,课题组出版了《农村学前一年综合教育课程》,发表了近二十篇相关的论文。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在1992年OMEP大阪会议上进行了交流。
在赵寄石教授的带领下,90年代中期,南京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研究人员又开始了幼儿园领域课程的研究。该研究一方面试图整合过于分散的课程内容,将相关的学科整合为相应的领域,同时确保经验的系统性;另一方面,使重要的学习经验不至于遗漏,使幼儿教育真正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1996年,出版了中国大陆第一套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及艺术五大领域为组织线索的幼儿园课程方案,并在随后展开了更大范围的实践研究。近年,对幼儿园领域课程进行了改革和发展,尤其是更多的关注不同领域之间课程内容的相互渗透。刚出版的由赵寄石和唐淑教授领衔主编的《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是对领域课程的一种改进和完善。
在实践研究的同时,赵寄石教授还深入讨论幼儿教育和幼儿园课程的理论问题,系统的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实践的经验。在幼儿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念、幼儿与教师的关系、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结构、幼儿园课程的综合机制、幼儿的智力发展与教育、幼儿语言发展与教育、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发表了很多的学术论文,也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影响。
赵寄石对幼儿教育的理论建设总有一种宏观洞察和高度把握的能力,先后提出用“结构主义心理学理论”、“生态学的观点”和“持续发展的观点”等理念来研究幼儿教育,并将这些观点运用到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中去。赵寄石教授在《为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幼教科学努力奋斗》、《我国幼教科研的发展与展望》、《为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而努力奋斗》等相关的文章中,明确地提出了她对于幼儿教育研究的见解。如,她在80年代末提出,学前教育的理论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原有体系中的概念、变量、陈述、格式等理论基本要素重新进行考察,加以确定、调整、更新、充实;同时,对原有体系的基础理论,即教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中的新发展加以探讨并吸收,从而构建基本理论的框架。二是80年代借鉴吸收国外新的理论观点,直接用于指导幼教实践。对这些实践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进行概括,探讨其中的规律,就能建立起技术理论的框架。赵寄石教授的这种理论建设思想,一直是指导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的重要思想。
广泛沟通积极借鉴
在关注本国学前教育研究的同时,赵寄石教授非常重视开展国际交流。从80年代起,她通过多种方式,广泛接触国外幼儿教育专家。1982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同中国建立幼教合作项目,南京师范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期唯一的与儿童基金会合作的单位,作为该项目的重要负责人之一,赵寄石教授积极推进各项合作工作,在项目计划、实施及成果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甚至还亲自关注资料的翻译工作,并培养年轻教师和学生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能力。南京师范大学的工作受到联合国儿基会官员的高度评价,也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进一步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赵寄石教授多次赴国外考察及参加国际幼教学术会议,为中国幼教界参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考察交流的同时,赵寄石教授非常重视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和思考。比如,80年代初,赵寄石教授随学校考察组,访问了墨西哥、美国及英国,回国后,她一方面介绍在国外看到的先进的实践,与此同时,她也比较分析了我们自己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的基础上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在赵寄石教授起草的国外考察报告中,都有思考和启示的部分,也正是在不断对外交流和思考的过程中,在对本国现状不断思考和审视的过程中,孕育了她关于学前教育改革和建设的基本思想。赵寄石教授深知了解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她自己亲自为本科生开设“外国幼儿教育”这门课程,还编写了讲义及外国幼儿教育文稿,并积极扶持国内的年轻学者编写相关教材。赵寄石教授的“外国幼儿教育”课,资料详实,“说”与“思”并重,任何理论观念最后都落实到我们的教育现实之中。
扩展领域辛勤拓荒
在当代中国幼儿教育界,赵寄石教授德高望重。她从事幼教工作半个多世纪,把全部的生命与幼教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近十年,赵寄石教授又在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她引导年轻的研究人员关注比较教育、教师教育,并努力为年轻教师的申请科研项目提供帮助和服务。她自己又向新的研究领域迈进。她特别关注托儿教育,经常深入托儿所关注一岁半至三岁孩子的活动。她和托儿班的老师一起研究托儿的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研究托儿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她们的研究成果——《托儿综合教育课程》已于90年代出版,并在更大的范围里进行实验研究。赵寄石教授高度关注家庭教育,她对家庭教育的研究,理性中透着浓厚的情意,循循善诱又言之成理。她认为,在学龄前这个关键阶段,成人的不同态度会给孩子以不同的导向,造成以后不同的结果。若能在幼儿阶段因势利导,支持鼓励,放手培养,就会逐渐形成孩子的独立性;若事事包办代替,孩子自感无能,必然导致依赖性。从小养成独立性,一辈子受益,依赖成性,非但难改,而且贻害无穷。她特别强调要珍惜幼儿的自主性,要让幼儿拥有快乐的童年。她的《育儿之道》及《家庭教育小议》等家庭教育手册,深受家长和研究者的喜欢。赵寄石教授在研究幼儿语言教育的基础上,还开始了幼儿英语教育的研究,并受到了很多实践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当我们看到80多岁赵寄石走进幼儿园、托儿所,当我们看到她在一群蹒跚起步的孩子中间,不时的与孩子们交谈,不时的倾听和观察,我们无不为这个场景感动!我们可以确定,这就是这位老人最重要的生活。正是这个老幼亲和的世界,不断地激发着赵寄石教授的思想和智慧,让她向着一个又一个专业领域前行。
博爱谦逊扶持后学
赵寄石教授的博爱与谦逊感染了很多人的心灵。她总是为他人着想,谦恭宽容,远离功名。她总是耐心的倾听别人的意见,肯定别人积极的方面。从大学的同事到幼儿园孩子的父母,从城市的幼儿教师到边缘山村的代课教师,都感受到了她的博大的胸怀和博爱的品格,都能在与她的交往中感受到一种关爱、尊重和激励。有些农村甚至边缘山村的幼儿教师突然造访,赵寄石教授总是热情接待,耐心倾听,积极鼓励,有时还给予生活上的帮助。全国各地的幼儿教师只要给赵寄石教授写过信,不管她(他)深处何地,总是能收到赵寄石教授的回信。
我们这些在赵寄石教授身边工作的每一个人,都得到过她的真切的关心和帮助。赵寄石教授关心身边每一个人,在她眼里,任何人都在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所以她对大家没有远近亲疏,对任何人一视同仁,都给予热情的帮助和关心。90年代初,赵寄石教授领导的农村幼儿教育研究课题组的报告被幼儿教育国际大会接受,作为第一作者,赵寄石教授放弃了参加会议的机会,把机会让给年轻教师,并帮助年轻教师准备发言提纲,修改英文稿。有些教师身体不是很好,赵寄石教授总是利用外出的机会,为他们寻找相关的资料、保健品。这类事,在赵寄石教授的生活中的经常发生的。国内其他的师范院校也有很多教师得到了赵寄石教授的热情帮助和关心。可以说,只要在赈灾、救助的地方,就能感受到赵寄石的善心、爱心。赵寄石教授的为人感染和激励了很多人,她的品格和学术思想将会指导和激励人们为幼儿教育事业的辉煌而不断奋发努力!
参考文献:
1、赵寄石:《赵寄石学前教育文稿》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青岛工学院 商学院,山东 青岛 266300)
摘要:澳大利亚的乳制品生产技术高超,在中国,澳大利亚的乳制品也有巨大的消费市场.由低级产品如黄油和脱脂奶等向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变是澳大利亚乳制品变革的一个标志.中澳之间的乳制品贸易频繁,发展迅速.然而,作为一个重要的乳制品消费大国,中国在乳制品产业方面的发展还有很多要完善的地方,诸如管理体系要完善、产品质量有待提高.增强乳制品出口,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更是中国乳制品企业需要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了数据分析、对比法、逻辑论证法等各种各样的方法,力求分析出中澳乳制品贸易发展的潜力.同时,结合澳大利亚先进的乳制品产业发展的经验,给中国乳制品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中国;澳大利亚;乳制品;贸易;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76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106-03
根据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结果来看,在开放水平方面,2019年之前,中国对澳大利亚绝大多数产品关税最终将为零,包括乳制品.澳大利亚的乳制品有望在四年内免税进入中国市场.由此可见,中国与澳大利亚在乳制品贸易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对中澳乳制品的贸易进行分析,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促进中国与澳大利亚在多方面的交流.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促进中澳两方在乳制品贸易方面的发展,提升中国乳制品行业的竞争力.本文围绕“中澳乳制品贸易方面的发展现状”“中澳乳制品贸易发展的潜力分析”“对策及建议”三个方面展开,以求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中澳乳制品贸易的状况.
1 中澳乳制品贸易的发展现状
作为澳大利亚三大产业中附加值最大的一个食品行业,乳制品产业是重要的出口产业之一.在澳大利亚,有近一半的牛奶制成品用于出口,它的乳制品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亚洲是澳大利亚乳制品重要的出口市场,这一方面得益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另一个方面是因为澳大利亚的乳制品有质量的保障.
澳大利亚为保证乳制品的质量采取了很严格的监管措施.它拥有一个综合的预防体系,可以有效的将奶农、生产企业以及相关监管机构给联系起来.这一个体系有优秀的风险预警系统,它可以定期的为生产企业提供有效的数据,这样就可以及时的发现潜在的风险,从源头上保证乳制品的安全.此外,澳大利亚对于乳制品的监管,有很严格的法律措施.中澳乳制品贸易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成为中国乳品贸易的两个主要国家
作为新西兰奶粉出口的主要的国家,中国是新西兰奶粉的一个重要的消费市场.2011年,中国进口的新西兰奶粉的数量,占到了新西兰奶粉总出口量的25.81%,排名第一.而2013年,澳大利亚出口到中国的乳制品数量却远远落后于新西兰.具体见表1.
中国从新西兰进口的乳制品的数量处于上升的趋势.可以说,在中国乳制品贸易方面,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差距在逐渐拉大.为了更好的抢占中国这个巨大的乳制品消费市场,也为了更好地促进中澳之间的贸易往来,中国与澳大利亚签订了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这一举措为澳大利亚乳制品的大量出口铺平了道路[1].
1.2 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乳品结构发生变化
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乳品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干乳制品的进口量处于一个下降的趋势.
2007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乳制品的金额为8120万美元,约占中国进口乳制品总额的10.9%.其中从澳大利亚进口奶粉额为4597万美元,约占中国奶粉进口总额的14.1%;黄油、奶酪等乳品进口额为2127万美元,约占黄油、奶酪等乳品总进口额的22.3%.而从2008年至今,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干乳品的数量却明显减少.②对比表一,可以看出,在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乳品结构中,黄油和奶酪的比重较大,干乳制品的数量却明显减少,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造成这种结构变化的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乳制品消费市场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消费者可选择的乳制品种类较多,消费者对乳制品的偏好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1.3 中国对澳大利亚等国的乳制品的需求量剧增
无可厚非的是,随着中国居民的收入增加,消费理念的转变,中国居民对国外乳制品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特别是中高档乳制品.这主要是三点原因所致.新生儿数量呈比例的增长加大了婴幼儿对乳制品的需求量;消费需求不再只是关注单一的某个品种,国外乳制品被更多的中高端人群所接受;在国内,乳制品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国外的乳制品企业在市场可以抢占先机.
从上表的数据可以知道,中国对乳制品的需求量一直很大,中国也是一个很大的乳制品消费国,中国的乳制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1.4 作为中国重要的乳制品出口国,澳大利亚在国际上拥有很多竞争对手
目前,除了澳大利亚,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是中国重要的乳制品出口国.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际上重要乳制品出口国的竞争,也迫使澳大利亚不断的调整自己在乳制品对外出口方面的政策和举措.2012年1~8月我国进口各类乳制品84.4万吨,金额29.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8.4%和26.2%;其中主要进口来源国为新西兰、美国和法国,分别占进口总量的51.4%、16.1%和7.4%.今年前8月我国进口奶粉47.2万吨,金额2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19.6%和17.6%;其中主要进口来源国为新西兰、法国和美国,分别占进口总量的77.8%、3.8%和3.6%.今年1~8月我国进口婴幼儿奶粉5.8万吨,金额6.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7.2%和24.4%;其中主要进口来源国为荷兰、新西兰和新加坡,分别占进口总量的22.5%、18.6%和17.2%.③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澳大利亚要想在国际乳制品市场上保持一定的优势,在中国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明晰国际奶源市场不断变化的形式,做好出口税收、奶源质量管理等工作,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2 中澳乳制品贸易发展的潜力分析
中国与澳大利亚在很多的方面有着贸易往来,前景甚好.而在乳制品方面,作为澳大利亚乳制品重要的出口国,中国提供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现在,就结合中澳在乳制品方面贸易的具体现状,对中澳乳制品贸易的潜力进行分析.
2.1 澳大利亚的乳制品在中国有很大的市场
在中国,澳大利亚奶粉的质量好,品种多,拥有很好的口碑.先进的乳品生产工艺、质量检测体系比较严格,这使得很多像爱怡乐奶粉在内的诸多澳大利亚奶粉在中国拥有很好的声誉,成为消费者选购奶粉时重点考虑的对象.澳大利亚奶粉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有助于澳大利亚更好的开拓中国的乳制品市场,从中获益.事实上,澳大利亚的商品在中国市场上已经取得了比较高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尤其要注意的是,当前的奶粉消费是这样一种局面,选购进口乳品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很多一线消费者中,二三线的年轻妈妈也纷纷为宝宝选购进口奶粉.中国消费者对洋奶粉的关注度很高,澳大利亚的知名奶粉品牌多,在国内受到很大的关注.而据有关的调查数据表明,澳大利亚的奶粉在我国二三线城市中受到热捧,澳大利亚的很多奶粉企业非常看好这个庞大的市场.而澳大利亚行业协会也对本国的奶制品中小企业给予了很多的扶持,扩大它们的规模,提升产品的知名度,为企业更好的开拓中国市场提供一定的帮助.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澳乳制品贸易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因为需求是市场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中国对澳大利亚奶粉的需求,刺激了澳大利亚奶制品产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更进一步的促进了中澳在奶制品行业发展上更多的交流.
2.2 互惠互利的税收政策促进中澳乳制品贸易的发展
中澳自由贸易协定有助于双方的乳制品贸易.根据谈判结果,“零关税”的战略举措有助于一国的产品进入另一国,开拓别国的市场,提升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加强彼此经济的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澳大利亚对中国乳制品的出口,更好的扩大澳大利亚乳制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加强彼此在各个方面的经济文化交流,建立双方互惠互利的友好关系.
2.3 在中国,澳大利亚出口的乳制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
澳大利亚的乳制品质量高,品种多种多样,对中国市场的定位非常的准确,生产出了多款针对中国消费者的乳制品.如液态奶制品,在本国的热带地区就很受欢迎.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国热带地区对鲜奶的需求.另外,澳出口的奶粉也常常被中国的某些企业使用于其他食品如面包、点心、冰淇淋、酸奶等的生产.从这个角度上说,澳大利亚的乳制品不仅质量高,且还可以很好的定位于中国的消费者群体.由此,中澳之间的乳制品的贸易往来会更加的顺畅和频繁.
2.4 澳大利亚不断的调整对中国乳制品的出口政策
此外,澳大利亚在乳制品方面,不断的调整自己对外出口的政策.澳大利亚目前的外贸、外交政策是1997年制定的,十余年历史.近年来,由于世贸组织规范国际市场的行为使澳大利亚遭受损失,因而澳大利亚政府已经开始通过签订双边协议寻求对外贸易的增长,这其中就包括乳制品对外出口的政策.
3 对策及建议
3.1 中澳双方要加强在乳制品贸易方面的交流
中澳要积极的交流,交换双方在乳制品贸易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另外,除了从澳进口,中国应当扩大对澳出口.只有将“出口”与“进口”的度给调配好,经济才会有活力.澳乳品加工企业、乳业协会在乳品深加工、质量控制等方面扩大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做好技术交流和人员培训.如果国内有些企业实力雄厚,可以考虑在澳大利亚投资,更好的发展乳制品产业.不过,为了尽量避免投资的盲目性,减少本企业的损失,做好可行性的论证很有必要.中澳双方只有加强了彼此在乳制品行业各个层面的交流,才能更好的促进中澳乳制品贸易的发展.
3.1 乳制品企业要考虑更多的生产策略
中国的乳制品企业要想发展,就要从生产的源头上入手,完善乳制品从生产到消费者消费一根完整的链条.乳制品企业可以采取订单制的方式,与奶牛养殖户合作,力争获得优质的奶源原料.此外,可以扩大奶牛养殖基地[2],满足企业自身对奶源的需求.政府要考虑养殖户的实际技能水平,做好培训工作.完善相关的制度章程,保护奶牛养殖户的利益,提高奶牛养殖的积极性.乳制品产业要想真正的发展,不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乳制品发展的某一个环节上,要配合政府的统筹安排,结合本企业的实际状况,科学合理的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才有可能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
3.2 优化中国乳业的消费结构,为中澳的乳品贸易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参考
消费者要加强对高质量的乳制品的消费,培养科学合理的乳制品消费方式.企业要扩大宣传,加强对优质乳产品的宣传力度,培育新的乳制品的消费热点[3].此外,企业要深入消费者的消费市场,了解消费者的偏好,制定科学理性的乳制品生产策略,真真正正的生产出有市场的乳制品,扩大企业自身的市场份额,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3.3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稳定,有助于乳制品贸易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乳制品企业的实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要充分的发挥本土的优势,利用本地的资源,积极的参与市场竞争,改善自己的技术[4],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管理化水平.优化乳品检测体系,健全乳品违规处罚制度,完善乳制品交易的相关规则,让中国的乳制品行业的实力有一个较大的提升,提升中国乳制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澳大利亚而言,要提高乳制品的质量,充分的利用政策上的优惠,扩充乳制品的品种,才能够在国际乳制品市场中抢占先机,赢得市场.中澳之间的乳制品贸易只有抓住机遇,完善自身,迎接挑战,才有更美好的未来.
4 总结
本文围绕“中澳乳制品贸易”,详尽的分析了中澳乳制品贸易发展的潜力,且提供了一定的对策.中澳之间应该加强乳制品贸易方面的交流.中国应该学习澳大利亚先进的乳制品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5],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减少自身乳制品的对外依存度.澳大利亚也应该进一步的完善乳制品行业发展的各种配套措施,科学合理的制定企业发展的战略,优化乳制品行业发展的结构.在双方乳制品贸易的税收方面,为了更好的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密切合作,制定互惠互利的外贸税收政策,让乳制品贸易的发展更加的顺畅.
注 释:
①中国奶业统计年鉴(1995-2011).
②2008-2009年中国乳制品行业研究咨询报告.
③中国行业咨询网.
参考文献:
〔1〕郭婷.中澳自贸区建立对中国乳品进口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
〔2〕邸娜.我国乳制品贸易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11(10).
〔3〕王丰国.对中国乳业发展的几个战略问题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