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诊断学论文

诊断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诊断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诊断学论文

诊断学论文范文第1篇

1.1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准备

教师由主讲人到主持人的角色转变。传统的高校课堂基本是教师通过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课堂是枯燥、沉闷而尴尬的,造成“一人讲,多人睡”的现象。行为导向教学法使教师从主导作用变为引导辅助作用。教师对学生进行开放式教学,师生一起将知识点转化为问题,学生们根据问题分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对自己及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再对此进行总结,进而在讨论式互动过程中每名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协调,控制课堂节奏,引导学生讨论并最终得出结论。学生实现从“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参与”的角色转变。这种教学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动性。正如心理学家所提出的,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能付出更多的努力。

1.2教学项目准备

课前师生需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情景,通过图书馆、网络信息平台共同收集教学信息。师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准备多套方案以备不时之需,所有的设计需考虑学生的整体情况及个体自身素质;同时教师需预见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做好掌控全局的准备。诊断学实践操作教学,需提前了解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要求,根据大纲要求进行教学设计,以达到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双丰收。通过项目教学课前准备,学生不仅有了学习目标,而且学会使用图书馆及网络进一步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1.3问题设想

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师生课前可提出自己的发现和设想,并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综合运用自己的基础知识,选出相对较好的问题方案。通过抛锚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对于诊断学实践教学中内容繁多的部分如问诊、全身体格检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寻求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

2实施阶段

2.1组织工作

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之前,教师根据班内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家庭情况等情况建立学习小组,每班约30名,分成5个组,从全班首先挑出5名学习成绩好、性格外向、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每组的组长,组员根据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合。通过小组学习的力量激发每名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2引导工作

在行为导向教学法中,教师主要在心理、方法及价值上充当引导者。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中,通过心理引导激励学生大胆探索与尝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组员间、各组间学生可主动帮助,教师重点指导,让其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主动学习兴趣;方法引导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进行调整,同时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和意志品质的教育。但在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学习为主,教师多以“总监”的身份出现,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精神贯穿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价值引导即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医学生肩负重任,必须具备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仁爱之心。

3评价阶段

教师和学生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评价主体。首先,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成效进行自我评价,既是学生对自己努力的肯定,同时也可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其次,进行小组互评,各小组间相互讨论及借鉴。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性评价,以鼓励和激励为主,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同时进行反思小结。教学评价为师生提供了共同学习的机会,为教师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提高了学生间的协作能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过程是一个前进的过程,学生的表达、沟通、协作、创新及综合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4经验练习

行为导向教学法主要体现在学生主动学,当整个小组学习过程结束后并不代表学习的结束,学生需对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布置学生课后练习。课后的练习和作业是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熟悉实践方法的重要手段,课后的练习与行为导向教学所倡导的连贯式教学的教育模式相辅相成,合理有效地布置教学课后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而且还能够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完成作业,课堂学习的知识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互联系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对知识的运用更加深刻。当然,在诊断学实践教学过程中,行为导向教学法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作者深思。

4.1师生存在的问题

在诊断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自己的作用,要淡出主动传授知识的角色,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建立学习小组过程中,应对学习者之间存在的差距加以重视,因材施教;部分学习小组在交流过程中流于形式,没有讨论,甚至有个别学生不参与、个别学生很活跃等,要及时进行引导;引导各小组及小组间开展互帮互助,让学习积极性高、综合素质强的学生与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组成互帮对;要求各组学生定期反馈学习情况及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帮教。

4.2网络平台的使用与建设

行为导向教学法往往需结合网络平台,在网络平台上教师与学生可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并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利用网络系统的电子举手、语音对话、BBS论坛、留言簿、公告栏等形式展开讨论和交流,针对创造性见解或共同话题进行小组或全班广播,以供学习和借鉴,这就要求师生都能够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共同建设好网络资源。然而网络平台的建设,首先师生需共同做好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学习习惯进行设计;其次,师生必须营造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学生能感受到学习氛围,学生提问能得到师生的及时解答,提问有创新或回答正确,都能得到师生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激发,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以增强。

4.3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诊断学论文范文第2篇

1.1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准备

教师由主讲人到主持人的角色转变。传统的高校课堂基本是教师通过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课堂是枯燥、沉闷而尴尬的,造成“一人讲,多人睡”的现象。行为导向教学法使教师从主导作用变为引导辅助作用。教师对学生进行开放式教学,师生一起将知识点转化为问题,学生们根据问题分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对自己及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再对此进行总结,进而在讨论式互动过程中每名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协调,控制课堂节奏,引导学生讨论并最终得出结论。学生实现从“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参与”的角色转变。这种教学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动性。正如心理学家所提出的,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能付出更多的努力[8]。

1.2教学项目准备

课前师生需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情景,通过图书馆、网络信息平台共同收集教学信息。师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准备多套方案以备不时之需,所有的设计需考虑学生的整体情况及个体自身素质;同时教师需预见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做好掌控全局的准备。诊断学实践操作教学,需提前了解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要求,根据大纲要求进行教学设计,以达到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双丰收。通过项目教学课前准备,学生不仅有了学习目标,而且学会使用图书馆及网络进一步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1.3问题设想

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师生课前可提出自己的发现和设想,并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综合运用自己的基础知识,选出相对较好的问题方案。通过抛锚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对于诊断学实践教学中内容繁多的部分如问诊、全身体格检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寻求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

2实施阶段

2.1组织工作

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之前,教师根据班内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家庭情况等情况建立学习小组,每班约30名,分成5个组,从全班首先挑出5名学习成绩好、性格外向、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每组的组长,组员根据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合。通过小组学习的力量激发每名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2引导工作

在行为导向教学法中,教师主要在心理、方法及价值上充当引导者。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中,通过心理引导激励学生大胆探索与尝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组员间、各组间学生可主动帮助,教师重点指导,让其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主动学习兴趣;方法引导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进行调整,同时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和意志品质的教育。但在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学习为主,教师多以“总监”的身份出现,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精神贯穿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9]。价值引导即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医学生肩负重任,必须具备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仁爱之心。

3评价阶段

教师和学生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评价主体。首先,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成效进行自我评价,既是学生对自己努力的肯定,同时也可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其次,进行小组互评,各小组间相互讨论及借鉴。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性评价,以鼓励和激励为主,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同时进行反思小结。教学评价为师生提供了共同学习的机会,为教师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提高了学生间的协作能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过程是一个前进的过程,学生的表达、沟通、协作、创新及综合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4经验练习

行为导向教学法主要体现在学生主动学,当整个小组学习过程结束后并不代表学习的结束,学生需对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布置学生课后练习。课后的练习和作业是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熟悉实践方法的重要手段,课后的练习与行为导向教学所倡导的连贯式教学的教育模式相辅相成,合理有效地布置教学课后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而且还能够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完成作业,课堂学习的知识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互联系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对知识的运用更加深刻[10]。当然,在诊断学实践教学过程中,行为导向教学法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作者深思。

4.1师生存在的问题

在诊断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自己的作用,要淡出主动传授知识的角色,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建立学习小组过程中,应对学习者之间存在的差距加以重视,因材施教;部分学习小组在交流过程中流于形式,没有讨论,甚至有个别学生不参与、个别学生很活跃等,要及时进行引导;引导各小组及小组间开展互帮互助,让学习积极性高、综合素质强的学生与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组成互帮对;要求各组学生定期反馈学习情况及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帮教。

4.2网络平台的使用与建设

行为导向教学法往往需结合网络平台,在网络平台上教师与学生可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并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利用网络系统的电子举手、语音对话、BBS论坛、留言簿、公告栏等形式展开讨论和交流,针对创造性见解或共同话题进行小组或全班广播,以供学习和借鉴,这就要求师生都能够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共同建设好网络资源[11]。然而网络平台的建设,首先师生需共同做好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学习习惯进行设计;其次,师生必须营造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学生能感受到学习氛围,学生提问能得到师生的及时解答,提问有创新或回答正确,都能得到师生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激发,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以增强。

4.3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诊断学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目的:通过对17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及其98例远期预后CT表现进行分析,正确认识CT在诊断HIE的价值,以指导临床治疗与预后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2007年175例HIE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9例进行随访并CT复查。结果:CT诊断,175例HIE患者中32例正常,44例轻度HIE,52例中度HIE,47例重度HIE;89例复查患者中65例脑萎缩,51例脑软化,21例脑积水,8例脑钙化,11例未见明显异常。结论:HIE的诊断CT检查是非常必要的诊断证据,同时CT表现对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oparhy,HIE)是围产期新生儿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缺氧、缺血引起的脑损害,也是目前新生儿死亡及远期致残的主要原因[1,2]。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和发展,影像诊断进入新生儿领域,对HIE的认识日益提高。由于CT扫描具有简便、迅速、安全、无痛苦等优点,它已成为HIE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手段[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笔者收集1997年9月~2007年3月本院临床确诊为HIE患儿175例,其中男103例,女72例;胎龄:<37周33例,37~42周127例,>42周15例;1minApgar评分:≤3分21例,≤6分119例,>6分22例,评分不详13例。随访HIE患儿并复查CT的98例,其中男57例,女41例;复查时的年龄1岁5月~11岁,平均年龄约7.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反应差,抽搐,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等。临床分度按文献[4]的标准:轻度53例,中度87例,重度35例。随访并CT复查的89例中,其中脑性瘫痪113例,智力落后97例,语言困难71例,癫痫46例,视力障碍29例,颅内高压15例。

1.2检查方法:使用设备:SomatomARnova全身CT;扫描条件:管电压120kV,管电流80mA,时间4s,矩阵512×512,窗宽82~87HU,窗位30~36,层厚10mm,层距10mm;初次CT检查时间,最早出生3h,最迟29天,平均6天,全部为平扫,部分患儿给予镇静剂。

2结果

2.1CT分度:依据李松年主编《现代全身CT诊断学》标准:175例中,轻度44例,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中度52例,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36例,脑实质出血5例,重度47例,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38例,脑实质出血8例,蛛网膜下腔并脑实质出血7例。CT未见异常32例。

2.2随访并复查CT的89例,11例末见明显异常;78例异常,全部为HIE远期不可逆后遗症。①脑萎缩65例,表现以大脑凸面脑沟、脑池、蛛网膜下腔的增宽(蛛网膜下腔、脑沟宽度正常<5mm)[5]为主43例。表现以侧脑室变形、局部的扩大、边缘不整齐、两侧常不对称为主22例。②脑软化51例,表现为脑实质的低密度灶,其中3例与脑室相通形成脑穿通畸形。③脑积水27例,全脑室扩大3例,导水管以上脑室扩大11例,单/双侧脑室扩大13例。④脑钙化8例,侧脑室室管膜附近、基底节区、颞叶及顶叶脑实质内点状高密度影。

3讨论

3.1HIE的病因与发病机制。HIE主要是围生期窒息、缺氧所致;宫内窘迫和分娩过程中或出生时的窒息是主要的病因。也见于新生儿疾病,如严重的呼吸暂停、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胎粪吸入综合征、严重肺炎,心力衰竭、休克等。缺氧时脑细胞能量供应不足,使脑细胞氧化代谢发生障碍,体液由血管内经组织间隙转移到细胞内,产生细胞内水肿。缺氧也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细胞外水肿,继而使脑血管受压,发生脑缺血。严重缺氧时心搏减少,脑血流量明显减少,更加重脑组织的缺氧缺血,最终导致脑组织坏死。缺氧使静脉淤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或组织坏死使血管破裂,引起颅内出血。

3.2HIE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CT检查可明确HIE患者的脑水肿部位和范围,评定是否合并颅内出血和出血类型。从发病机制上可以看出,当轻度缺氧时,对缺氧最敏感的侧脑室旁白质,尤其是双侧侧脑室前角外上方最先发生对称性低密度,而此时大脑灰质密度无明显变化,CT表现为轻度。随着缺血缺氧时间的延长,在上述区域引起血管源性水肿,且水肿主要沿白质纤维扩散,使多个脑叶白质广泛低密度,灰白质分界不清,CT表现为中度。当缺血缺氧更为严重时,大脑灰质也发生水肿,广泛脑组织肿胀,甚至颅内压增高,脑室变窄,颅缝增宽,有时并发出血,CT表现为重度。在诊断HIE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在诊断HIE时需具有明确的围产期缺氧史,特别是围产期重度窒息;②早产儿、足月新生儿的脑实质CT值较成人偏低,小脑、脑干、丘脑相对密度较高,不可误诊为CT反转征;生后2周~3周的小儿,因其大脑白质区脑神经髓鞘形成不完全及脑组织发育不成熟,含水量高,在前额、脑室周围及侧脑室三角区附近的大脑白质区内,可见片状低密度影,其边缘、境界、轮廓清晰,这属于小儿正常生理情况,不要误认为此病;③缺氧缺血性脑病时,双侧脑室前角周围低密度灶应与脑积水时脑脊液外渗所致前角周围低密度灶鉴别,后者脑室扩大,前者脑室不但不扩大,反而缩小;④合并颅内出血时,应与发生在新生儿的其他原因所致的颅内出血区别,包括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和产伤引起的出血。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所致的出血特点是出血量多和多部位出血,而缺氧缺血性病变出血量相对较少,且多与水肿灶并存。产伤引起的颅内出血,出血量可大、可小,结合临床一般不难确定。总之,HIE的CT诊断,应与解剖结构、病理生理特征、临床资料密切结合,才能做出准确诊断。

3.3HIE远期后遗症的病理基础及CT表现。①脑萎缩是中、重度HIE最常见的CT表现,因缺氧缺血导致脑灰质、白质减少或丧失所致,CT表现为脑沟、裂、池的增宽及脑室系统的扩大。脑萎缩常分为三型:皮质型、髓质型和混合型。②脑软化、脑囊性变及穿通畸形,是脑组织坏死不同程度和阶段的表现。发生在脑内出血、脑梗死及严重脑水肿的基础上,脑组织局部或多灶性坏死软化后,脑组织丢失形成囊腔,可与脑室相通而形成穿通畸形。CT表现为形态不一的低密度灶,囊腔内密度同脑脊液密度,常伴有周围脑组织萎缩表现。③脑积水是HIE合并脑室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和改变主要取决于脑脊液循环通路的机械堵塞程度,可吸收而自行改善,阻塞严重时,脑积水可逐渐加重[6]。④脑钙化灶是脑内出血、脑梗死致病组织坏死吸收后钙化形成的。

总之,CT对有高危因素及临床高度怀疑HIE的新生儿,阳性率较高,且早期可对脑出血、脑水肿以及病灶的部位予以明确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降低后遗症损害、评价HIE患儿的预后有重要价值[6]。

参考文献

1路利军.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CT分度结果分析.实用医技杂志,2002,10:739

2李勇,周晓玉,许植之,等.早期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观察.中华实用儿科杂志,2000,15(2):735

3李丽玖,虞人杰,汤泽中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CT征像特点.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5,10(2):118

4韩玉昆.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J].中华儿科杂志,1997,35:99

诊断学论文范文第4篇

1.1一般资料

将2010年4月~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200例不同年龄段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行手术后确诊为阑尾炎。200例患者中男110例,女90例,年龄6~73岁,平均年龄35岁。按照不同年龄段将急性阑尾炎患者分为三组,分别是小儿组、成人组和老年组。小儿组为15岁以下小儿,共50例患儿,患儿年龄6~15岁,平均年龄(9.15±0.25)岁,其中男30例,女20例。16~55岁的患者为成人组,共130例患者,平均年龄(31.01±0.38)岁,其中男65例,女65例。老年组为56岁以上的,共20例患者,年龄56~73岁,平均年龄(60.05±0.45)岁,其中男15例,女5例。三组患者在习惯上均无明显差异,配合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不同年龄段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超声影像学诊断,超声诊断仪器采用日本HITACH公司生产的preirus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0MHz,线阵探头频率10.0~15.0MHz。患者取仰卧位,以患者最痛点为中心逐级加压扫查右下腹,加压的力度以腰大肌及髂外血管显示清楚为标准,具体方法先用低频探头查看阑尾全貌,然后用高频探头查看阑尾的局部细微结构。

1.3观察指标

阑尾层次清楚、黏膜粗糙、管壁不连续为急性阑尾炎指征。当阑尾增粗,阑尾前后径>7mm时,若周围存在液性渗出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若无液性渗出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经过超声影像学检查清楚看出穿孔征象为急性穿孔性阑尾炎。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年龄段患者经超声影像学诊断效果

小儿组超声影像学诊断准确率(84.00%),成人组准确率(84.62%)和老年组准确率(85.00%)几乎相同,准确率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2.2超声影像学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病理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诊断效果

超声影像学对不同年龄段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和急性穿孔性阑尾炎的不同病理型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各种急性阑尾炎超声影像学表现

研究对象超声诊断为单纯性阑尾炎有44例,超声影像表现为阑尾增粗、肿大、僵硬、无蠕动,阑尾周围未见明显液性暗区。化脓性阑尾炎的患者有79例,阑尾的黏膜层、肌层、浆膜层均可见,黏膜层粗糙,肠管间或阑尾周围有液性暗区,部分患者可见粪石强回声。急性穿孔性阑尾炎的有46例,黏膜层呈虫蚀样改变,可见阑尾壁不连续,阑尾周围的液性暗区于阑尾管腔内的液性暗区相连,部分患者可见大网膜增强回声。

3讨论

小儿组超声影像学诊断准确率(84.00%),成人组准确率(84.62%)和老年组准确率(85.00%)几乎相同,具有准确的诊断效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研究表明,阑尾在免疫系统中可发挥一定作用,以维持人类机体正常免疫系统功能,阑尾虽小,但是属于人类机体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阑尾健康有助于保护机体免疫功能。在不良的生活饮食情况下,极易诱发急性阑尾炎,患者临床表现为右下腹剧烈疼痛,有时临床易漏诊,甚至与急性腹膜炎相混淆,耽搁治疗时间,引起病情恶化,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由此可见,对急性阑尾炎进行准确,及时的诊断对于治疗疾病具有重要价值。临床上采用超声影像学对不同年龄段患者进行诊断,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超声影像学对不同年龄段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和急性穿孔性阑尾炎的不同病理型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影像学对急性阑尾炎临床诊出率高,对不同病理型均可作出准确诊断。超声影像学可对病变部位作出准确判断,为手术切口位置提供依据。同时该诊断方法无切口,对患者无伤害,方便快捷,价格低廉,适合各种患者进行临床诊断。

4结语

诊断学论文范文第5篇

通过统计儿科常见疾病检查中的相关诊断情况和治疗情况,认识到儿科中具有原发性问题的病症为60%左右,重复性发作疾病的准确率为90%左右。通过对相关疾病进行有效的编码控制认识,完成综合性的数字编码管理控制,保证合理的相关数据的有效话过程分析,加深不同的儿科常见疾病中的各类发热、疼痛、呼吸道障碍、肺炎、消化不良等病症的有效病情认识和管理,提高综合性的儿科常见疾病的治疗过程控制,保证合理的治疗过程分析和临床观察,从而逐步的完善综合性的治疗过程控制,保证合理的过程分析,实现临床医学的诊断过程管理,加深综合性的编码准确率控制,降低编码过程的认识程度,保证合理意义的有效话诊断过程。通过对不同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进行有效的种类分析和过程控制,保证合理的准确率编码过程控制,完善综合性的儿科常见疾病的有效检查过程控制和治疗,从而完成较高精准度、较好系统编码过程控制下的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2]。

2提高儿科临床治疗过程中的相关免疫系统培养

采用有计划的临床方式完善儿科常见疾病的自动化免疫预防控制管理,完成小儿的接种预防,加深综合性的计划免疫过程控制,改善儿童在面对传染源上的特异性的抵抗能力的培养,从而从根本上加强综合性免疫过程控制情况,保证合理的主动免疫过程控制。注射麻疹疫苗、乙型脑炎疫苗、百日咳疫苗、破伤风疫苗等等较为常见的儿科临床免疫抵抗能力的培养疫苗。通过这些疫苗的使用可以有效的完善综合性的疾病过程控制管理,提高儿童的机体整体免疫能力,保证合理的计划免疫过程控制管理,实现合理化的主动免疫。在实际的免疫过程管理中需要加强被动免疫的同时,提高主动免疫过程。当儿童接触感染后,需要及时注射全血血浆、球蛋白逐步增加抗体,加深儿科常见疾病检查过程的有效诊断和治疗过程控制,完善有效化的准确性治疗过程,完成高交流、较深思考、高积累的相关儿科常见疾病检查过程诊断和数据分析,完善多方面的经验的有效化的过程积累,实现综合性的系统化的儿科常见疾病的有效话诊断,增加其综合性的准确性表达过程认识,有效的提高了我国儿科常见病临床上医学上的治疗技术,从而确保医学工作者对于儿科临床医学病情诊断过程的合理控制,保证相关病情管理情况的准确性,保证合理的效果控制管理[3]。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