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区一区三区产品

一区一区三区产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区一区三区产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区一区三区产品

一区一区三区产品范文第1篇

品牌麾下有高中低不同价格的产品是正常的,如刚才提及的索尼、海尔。但如果不能有效地标识区分出高中低价产品就会有损品牌的高档感与溢价能力。一种较好的策略是用品种名称、包装与工业设计来区别出高中低档。洋河大曲就用“五十年陈酿”这一品种名称与包装来标识洋河中的最高档酒,对于重新恢复曾为全国最高档酒及老名酒之一的往日尊贵起了较好的作用。象手机,用型号、外观也能较好地区隔出高中低档产品。因为手机的高中低档产品在外观上有显著差异,消费者容易识别。但彩电、冰箱等电器往往在工业设计上差异不显著,区隔不明显,这时最好采用副品牌加以区隔。

如果外包装、品种名、副品牌不足以区分出高中低档,就应该发展多品牌或者绝不能把低价产品混入溢价品牌中,身份象征性产品尤其如此。比如,不少香烟品牌有30元以上、20元以上、10-20元、10元以下等多个品种,主要用颜色、金装、镶边等外包装的变化来加以区别,由于要用类似策略的品牌很多,有的品牌红色是高档、有的品牌红色是低档,消费者往往分不清哪种颜色是高档的,即使买了高价烟,别人也不知道高价与否,等于“锦衣夜行”,所以很多人就不选这些品牌。而中华最低价是30元,所以几乎谁都知道中华为高档烟,这是中华烟屹立在主流高档烟市场岿然不动的原因。明白了这一道理,不少香烟品牌还是可以挑战中华的高档烟地位的,比如江苏的苏烟、甘肃的兰州烟就按照这一战略思维,在局部地区形成了对中华烟强有力的挑战。关键是有没有定力去长期坚持高价。

而上述所有策略能奏效的前提是坚持。只要你坚持自己的品牌核心价值,并使企业的整体价值活动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坚持、坚持,再坚持,一定能打造高溢价品牌。而且,不成功不会太遥远,三星电子坚持了不到5年,已经成就了势压索尼,品牌溢价能力超过爱立信与摩托罗拉的一流品牌。

在坚持的过程中,你要有耐心。不要因为暂时的灰暗而放弃。尽管中国企业普遍浮躁和缺乏耐心,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已经懂得在马拉松赛跑中去胜利的中国优秀品牌——海尔、联想。

一区一区三区产品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产业集聚;集聚水平;EG指数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035-03

一、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的发展概况

早期的产业集聚理论可以从韦伯说起,1909年韦伯在其《工业区位论》中明确提出了集聚和集聚效应的概念,此后许多经济学家对集聚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研究。韦伯认为集聚是在某一地点集中产业而带来的成本降低或节约,而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从分工的角度描述集聚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成为群体。最早对产业集聚问题进行直接研究的是马歇尔,在1920年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产业集聚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主要提出的是集聚的好处,并没有指出导致产业集聚的过程。俄林(1933)认为生产集中的作用甚至可以大过运输条件,佩鲁(1955)指出可以靠国家或地区政策自上而下地建立推动性产业,通过产业集聚形成增长极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现代的产业集聚理论可以从新产业区理论说起。新产业区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对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研究。劳动分工具有外部性,而社会文化支持了区内企业间的互动。后来又针对工业化后期和信息社会提出了柔性生产方式。1995年保罗·克鲁格曼发展了集聚经济的观点,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市场潜力都可能是集聚发生的重要因素。而偶然因素导致了集聚之后,又会产生“路径依赖”。迈克尔·波特(1998)用钻石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他认为竞争力的形成和竞争优势的发挥是产业集聚的核心内容,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也在产业集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当前国外关于企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集群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以及经济增长与企业集群的关系、基于企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等方面。中国对产业集聚的大量研究主要在2000年以后,比较有影响力的有朱英明、梁琦、罗勇等。学者们分析了中国产业集聚的经验数据,研究产业集聚的形成,并运用各种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基本上都证明了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总体来说,实证分析偏少,近几年才逐渐增多。

二、指标选取

纵观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所使用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赫芬达尔指数、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和艾莉森和格莱赛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EG指数)。这几种指标各有优缺,相比较来说EG指数具有较高的优越性,但由于数据的难采集,使用者并不是很多。本文选取EG指数对中国20个制造行业集聚进行测量,其公式如下:

γEG=

指数越大,表明产业集聚程度越高。其中,si表示i区域某产业就业人数占该产业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xi表示i区域全部就业人员数占经济体就业总数的比重。赫芬达尔指数H=z2j表示该产业中以就业人数为标准计算的企业规模分布。其中zj=Xj/X,X代表市场总规模,Xj代表第j企业的市场占有率,N代表该产业内部的企业数。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并没有企业员工人数分布的详细统计数据,本文通过《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各省历年统计年鉴提供的从业人员数对赫芬达尔指数进行了大致测算,并于罗勇计算的2003年制造业集聚指数进行对比,其结果相差极微小,因此笔者认为该计算结果不妨碍对产业集聚程度的评估和比较。

三、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

根据上述EG指数说明,笔者运用Excel计算了2003—2011年中国20个制造行业EG指数,篇幅所限截取部分年份数据如下:

EG指数分为三个区间:第一个区间为γ0.05,表示该产业在区域上的分布聚集程度最高。

1.从上表可以看出,2011年集聚程度最高的行业有5个,从高到低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与2003年相比,少了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该行业从2003—2011年的EG指数逐年下降,从原来的第三个区间降至第二区间。2003年该产业主要集中在山西、山东、辽宁、黑龙江,至2011年,河南、河北、陕西、新疆等省份该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均有较大提升。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EG指数在2004年后逐年下降,但仍排在第一名。2011年该行业40.36%的从业人员集中在广东,22.6%集中在江苏。

化学纤维制造业2005年后集聚程度逐年上升,至2011年EG指数为0.1512,比2003年上涨了123.26%,排名第二。该行业2003年集中在江苏、浙江和山东,后山东省从业人员数量和占比渐趋下降,至2011年主要集中在江苏和浙江两个省份。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的EG指数变化不太大,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和广东三个省份。

2. 2011年处于第二区间的有8个行业,EG指数从高到低有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烟草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与2003年相比,多了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具有强烈的集聚性和规模经济性,该行业EG指数2003年后逐年提高,2009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降,之后两年又有提高。其中江苏、广东从业人员占比有较大提高,吉林有所下降。

纺织业的集聚程度是较高的,EG指数是0.0491,略低于0.05,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四省。2004—2006年有下降趋势,2006—2008年上升,2009年后受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降,2004—2010年一直处于第三区间,2011年由于成本持续走高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江苏、浙江纺织业从业人员数量及占比下降,同时河南、福建等省份从业人员数量及占比增加,EG指数降至第二区间。

烟草制品业由于其垄断性,EG指数一直比较稳定,主要集中在河南、云南、湖南、湖北、贵州等省份。2011年由于安徽省该行业从业人员大幅下降,EG指数突然提高,但一直处于第二区间。

通用设备制造业的EG指数变化不大,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山东、辽宁、广东、上海、河南等省市,其中辽宁、广东两省的从业人员占比比2003年有相对较大的提高。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EG指数变化不大,主要集中在河北、辽宁、江苏、四川、山东、山西等省份,其中江苏省从业人员占比比2003年上升较为明显。

中国农副食品加工业空间集中度在2005年前是不断上升的,并在2005达到最大;2005年后开始逐步回落。2011年EG指数比2003年下降了37.16%。除了山东始终占据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第一的位置,其他各省产值比重的名次都在发生变化,中国农副产品加工业正逐步从东南沿海省份向东北和中部地区转移。

造纸及纸制品业EG指数变化不大,2011年主要集中在广东、山东、浙江、江苏、河南、福建几省,比2003年多了福建少了河北。

3. 2011年处于第一区间的有7个行业,EG指数由高到低分别是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食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山东、河南、浙江、湖南、辽宁等,比2003年多了湖南和辽宁,但由于2003年其他省份分布平均,因此EG指数提高了28.81%。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011年从业人员最多的是江苏、山东两省,浙江、河南、湖南、广东、四川的从业人员占比均达到5%以上。从业人员占比比起2003年来说,四川有所提高而河北下降了。

饮料制造业2011年从业人员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四川,其余达到5%的省份有山东、河南、福建、广东、湖南。而2003年占比最多的是山东,达到5%的省份有四川、河南、江苏、安徽、河北。虽然EG指数变化不大,但集聚省份改变较大,出现了明显的产业转移。

食品制造业2011年EG指数比2003年下降了37.27%,其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广东、福建、四川、湖南,与2003年相比,上海、江苏、浙江从业人员占比有所下降,河南、福建、四川、湖南、湖北有所提高,也呈现出产业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的态势。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EG指数处于逐年下降的态势,2011年比2003年下降了38.24%。甘肃、山西从业人员占比出现了明显下降,而河南、山东、江西、广东出现了增长。

医药制造业的EG指数变化不大,其中吉林、四川的从业人员占比有增长,河北、湖北有下降。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在2007年前有增长趋势,之后下降,2011年比2003年EG指数下降了20.11%。从业人员占比达到10%的有山东、河南、广东,其余达到5%的有江苏、福建、四川。与2003年相比河北下降较为明显,福建河南有所提高。

四、结论

从EG指数三个分区来看,2011年比2003年的变化并不是很大,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分别从第三区间和第一区间移至第二区间。有9个行业的EG指数在上升,11个下降。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上涨幅度最明显,比2003年上涨了123.26%。处于第一区间的7个行业虽然集聚程度低,但其省份分布变化较大,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产业转移。

EG指数的平均值从2005年后逐年下降,而中位数2008年后逐年下降,这一时期的集聚和地方化并没有呈现增长趋势。但技术含量较高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集聚程度都较高,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集聚程度异常突出,反映了现实中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集聚情况,其EG指数略有下降,其他三个均有所上升。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参考文献:

[1] 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罗勇.产业集聚、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基于中国的实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 王业强,魏后凯.产业地理集中的时空特征分析——以中国28个两位数制造业为例[J].统计研究,2006,(6).

[4] 范剑勇.中国产业集聚效应及其省际差异估计[C].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2005.

一区一区三区产品范文第3篇

关键字:广东 区域协调 对策

2002年,广东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11年1月23日广东省委书记参加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汕尾代表团分组讨论时强调,“十二五”重点解决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把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放到突出位置。

广东省根据区位分布以及经济的发展程度划分为珠三角、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四个经济区域,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9市。东翼指汕头、汕尾、潮州和揭阳4市。西翼指湛江、茂名和阳江3市。粤北山区包括韶关、河源、梅州、清远和云浮市。广东四大区域的划分与其他省份相比具有其特殊性,而且相同区域的不同城市之间在政府颁布的部分措施上又具有某些相同性,因此通过对广东四大区域的研究来分析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GDP是衡量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2000年珠三角占全省GDP的75.2%,而其他三个区域不到四分之一。2006年,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珠三角占全省GDP的将近80%。2009年珠三角、东翼、西翼和山区分别占全省GDP的79.4%、6.7%、7.2%和6.7%。分析表明,2000—2006年之间珠三角地区GDP占全省的比例逐年上升,而与此同时东翼、西翼以及山区的比例逐年下降, 2006年到2010年,广东省各区域之间GDP占全省的比例几乎保持不变。

二、广东经济区域发展新特点

(一)培育粤东西北增长极

2012年2月广东省政府公布了粤东西北三个区域的“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要使粤东西北成为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充分发挥粤北山区的资源优势以及东西两翼的临海优势。培育多个增长极,是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经之路,2012年广东“三个规划纲要”提出各区域的空间布局,其中粤东地区要构建“点圈一体、块带结合”的空间发展布局;粤西地区要构建“三核、四轴、两屏”的国土开发格局和“三区、四带”的产业空间布局;粤北地区要构建“五极、七轴、三片”的空间结构和“融南联北、承东拓西、区内协调”的区域布局。

(二)实施转型升级

广东省各区域积极实现企业升级转型,部分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已经初步显现出成就。作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的佛山市建筑陶瓷基地已经建成中国陶瓷城、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等为代表的全球最大的陶瓷专业市场群落。据统计,2011年佛山建筑陶瓷出口总额达27.3亿美元,同比增长18.6%,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例超五成。同时潮州陶瓷产业在转型升级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断摸索新的升级路径,走出了一条低能耗、低污染、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崛起”新路。据统计,2011年潮州市陶瓷出口10.3亿美元,同比增长9.5%,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日用陶瓷、工艺陶瓷和卫生陶瓷的年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30%、40%和50%。阳江厨具用品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注重品牌的培育,打造区域国际品牌。

(三)海洋经济发展

“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开始注重海洋经济的发展,打造珠三角、粤东、粤西三大海洋经济区。广东省利用其临海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海洋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009年,广东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为1075.86 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海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2009年一、二、三产业比重为6∶44∶50,呈现高级化的结构特征。粤东粤西地区毗邻南海,拥有优良的港口和海岸线,其发展海洋经济可以加强与相邻国家和地区的联系。

(四)产业转移园建设初见成效

产业转移园的建设不仅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而且能够缩小珠三角与粤北以及东西两翼的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005年3月,广东政府出台了《关于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拉开了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的序幕。各个地区纷纷开始规划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经过几年的发展,各个城市的产业转移工业园蓬勃发展,深圳(潮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主要承接珠三角、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转移。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珠海(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等积极探索发展道路,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采取“一区两园”的发展模式,近几年蓬勃发展,目前,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累计引进工业项目160个,计划总投资286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52个,超10亿元大项目8个。清远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先后兴建了清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清远华侨工业园、清远民族工业园、清远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产业转移园,为取得连续7年全省经济增速第一做出了贡献。

三、区域协调发展对策

(一)增强政府调控作用,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由于区域经济差异与其他经济现象一样,虽然有着一定的内在运行规律,但是仍然可以对其进行人为干预,使之符合某种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需要。从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出发,根据不同区域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阶段等因素,明确各区域的发展战略,从而确定适当的财政转移支付、税收、金融等政策的实施。

(二)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增加值

粤北以及东西两翼地区多数产业集中在服装、玩具、农副产品、纺织等等,这些产业对技术水平要求较低,产品档次低,粤北以及东西两翼在今后应该着力培育高科技企业,延伸企业的产业链条,培育品牌,把主导产业做强、做精、做大。

(三)配套产业的发展

加快基础设施的发展,粤北地区是山区地带,粤东粤西是丘陵地带,这三大区域交通不便,内部路网等级结构不协调。发展与生产企业发展所必须的研发、金融、物流、会展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加强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的建设,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发展总部经济

发展总部经济,能够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在发展总部经济时应强调要素禀赋不同的区域之间进行合作分工,进行企业价值链的空间分解,从而使得整个区域形成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实现经济发展的共赢。广州、深圳凭借优越的经济发展条件,总部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腾讯、比亚迪等一批行业龙头以深圳为总部基地,向全国乃至海外辐射发展。珠三角总部经济应该与粤北以及东西两翼地区合作发展,培育主导产业,加快总部经济的发展,实现各区域总部经济的合作。

(五)加强合作,优势互补

区域合作可以实现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优势互补、优势共享或优势叠加,同时,区域合作为要素流动、有效分工提供了保障,促进要素向最优区位流动,促进区域经济专业化的深化,保障经济运行效率与效益。2008年粤北山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为54.9∶19.8∶25.3。大量劳动力集中在第一产业,说明山区劳动力潜在的供给能力较强。粤北山区及东西两翼土地面积是珠三角的3.3倍,人口是珠三角的2.3倍,而用地价格只有珠三角地区的1/3—2/3;劳动力价格仅为珠三角的2/3;电价也普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投资成本优势明显,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加强珠三角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与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①刘薇,黄小彪.从战略高度推动广州海洋经济发展 拓展广州城市发展新空间[J]. 港口经济,2011(4):45—47

②王列. 必须注重区域协调发展[N].江门日报,2012(1)

③刘再兴.中国区域经济:数量分析与对比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

④潘素昆. 新加坡总部经济发展经验及其启示[J]. 亚太经济,2010(4):67—71

一区一区三区产品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产业转移;珠三角;反梯度转移;模式

一、承接产业转移理论分析

反梯度推移是指某种产业经济的流程从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扩展流动的常规方向发生改变,而反过来由低梯度区向高梯度区推移,如果低梯度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比较好的外部经济效应,且又有市场的需要,并具备各必要的基础条件,就可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对某些有优势的产业进行大规模开发,实施赶超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可向高一级梯度地区进行反向推移。

反梯度推移理论是针对梯度推移理论的不足而提出的。如果简单地按照梯度推移理论,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只能一味靠追随发达地区,由于梯度推进线路过长,梯度推进时间过久,偏远区域很难得到足够的资源,且中间需要长期的消化、整合、完善等过程。因此,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可能非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为此,一些学者提出了反梯度推移理论。有关反梯度理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赤松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在赫克曼(Hirschman,AD,1958),威廉姆(villianmsion,JG,1965)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和美国哈佛大学弗农(vornon,R,1966)等人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基础上,区域经济学家克鲁默(Krumme,G)、海特(Hayor,R,1975)等人创立了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理论,麦克萨维提出了梯度推移策略理沦,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受经济实力限制,都会要求优先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导致区域经济差距拉大,然后再通过扩散效应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国内研究略晚,夏禹龙、冯文俊等人(1982)首次提出“梯度理论”开始,陆续有部分学者提出了梯度与反梯度理论,丰富了梯度转移理论。郭凡生(1984)首次提出了“反梯度理论”,其后又有数位经济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探讨;王实等人(1989)在肯定梯度推移理论作用的同时,针对其不足提出了反梯度推移策略理论,主张资源丰富的落后地区,可以依靠其丰富的资源优势,从国际上引进大量的资金技术。实现其超越性发展,认为落后地区可以跳越发达地区而优先发展起来;邓根伟(1992)首次提出了“区域产业经济分析”理念,并结合广东的实践对反梯度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随着产业结构演进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产业逐渐呈现出梯度性转移、簇群化集约、园区化集约、融合化扩张、生态化发展趋势;顾新(2002)提出产业梯度性转移有三种主要形式:产业就近梯度转移、跳跃式梯度转移、反梯度转移;自2003年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提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宏伟构想以来,经济界掀起了对“工业化反梯度理论”的研究。该理论指出,虽然地区间存在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梯度,但这种现有的生产力水平的梯度顺序,不一定就是先进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的顺序,是梯度推移还是反梯度推移,只能由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来决定。如果低梯度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比较好的外部经济效应,又有市场的需要,并具有必备的条件,就可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可向高一级梯度的地区进行反向推移。

运用反梯度转移理论的条件有三个方面:

(1)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它是指在发展中国家传统的维持生计的农业部门和现代的资本主义或市场化经济形态并存。

(2)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基础设施条件。所谓的产业基础和基础设施条件就是指区域内有一定的承接产业的条件,即通常所说的“硬件”。

(3)科技创新能力及高素质人才资源和良好的科技基础。

二、赣州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构想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惠的经济政策,承接了以香港、台湾等我国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珠三角经济实力得到极大的加强,迅速走过了工业化的前、中期阶段。但是,珠三角也面临着众多新问题,从珠三角的视角来看,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随着珠三角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丧失和技术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产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第一,珠三角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优化了珠三角的产业结构,那些传统产业的比较利益也越来越低,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第二,随着珠三角地区劳动、土地成本的上升,珠三角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

按照梯度推移理论,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和港澳台地区,生产力的发展会向周边欠发达地区分散,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相对均衡发展。而根据赣州目前的发展现状,如采用反梯度推移理论,将可能带来赣州的跨越式发展。赣州满足了反梯度推移理论的条件:

条件一:赣州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方面传统的农业部门在赣州的GDP还占有相当的比重。另一方面,现代工业在一些产业上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如有色冶金工业、食品工业、生物制造业、机电制造业、轻纺业等已有了较高水平的发展。

条件二:各类水、电等基础工程的建设为赣州工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近来,赣州建设了华能瑞金电厂、赣州500KV输变电工程、赣县居龙滩水利枢纽工程。本着“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目标,赣州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化建设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赣州新机场投入运营,赣州出口加工区封关运行,瑞金至赣州高速公路、茅店至三益高速公路、赣江大桥等重点工程正加快推进,鹰瑞高速正式动工。赣韶铁路、京九铁路电气化改造、赣州至厦门城际快速铁路、泉南高速、济广高速、大广高速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目前,赣州立体大交通网络基本建成,到广州、深圳、上海、北京、厦门等长珠闽地区车程缩短,航空距离缩短,赣州的对接功能和承载能力全面提升。

条件三:赣南高校总体上囊括了农、医、教、卫等各领域。成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先锋。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学院、赣南医学院等高校历史较长,办学悠久,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着赣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从下表可知:赣州工业化进程正处于中期发展阶段。工业化的反梯度推移,一般只能发生在传统工业化的中期,即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时期。因此,可以基本认定,赣州已初步具备实行反梯度推移的条件。

由于近年来的发展,赣州积极地承接来自发达地区,如珠三角和港澳台地区的产业转移,尽量实现工业增量提质,以迅速提升工业化水平。但由于赣州自身的发展,其劳动力、土地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如若只是单纯依靠梯度推移理论,单方面承接来自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由于其生产成本的提高,劳动力、土地价格的优势就会下降。因此,根据赣州的目前现状和现实条件,推行反梯度推移理论,大力发展赣州的优势主导产业,达到一定程度后向更高一级梯度的地区推行反向推移,才能实现赶超目标。

三、强弓固根:赣州推行反梯度转移的布局模式

根据赣州承接产业转移实际,结合一定理论分析,我们构建了“强弓固根”发展模式。所谓强弓型发展模式,就是利用赣州的区位、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等优势在与广东交界的龙南、定南和大余等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面推动产业升级,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努力实现新的跨越。同时,不盲目招商,不盲目承接,明确各地工业园的产业定位,强化产业特色,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注重产业链延长与完善,推进产业招商,严把环保关,避免引进污染和高耗能企业,而是立足于本地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优势,形成强势产业群,在承接产业发展的同时,着力发展和提升赣州本地企业实力,培育赣州企业集群和企业家群体,充分利用赣粤、赣大、赣瑞、厦蓉等高速公路和国道等公路形成的根系牢牢盯住珠三角、闽南三角的一种发展模式,使承接产业与本地产业实现良性互动。龙南、大余等地与广东交界线形成的承接工业带如同弯弓,辐射赣州内地,而几条高速公路就象是箭,拉弓时将珠三角与港澳之力拉至南康、瑞金、崇义等弓腰一线,而拉满的弦的支点就在赣州市区,外向型经济正如出弦之箭,故称之为“强弓”,而重视本地产业与承接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提升本地产业的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谓之“固根”。

1.强弓:围绕六大主导产业打造赣粤产业承接走廊,完善产业链。按照赣州实现追赶和跨越的“对接”战略,着力打造赣粤产业承接走廊,这个走廊涵盖了赣粤高速、赣大高速和京九铁路两侧的9个县(市、区),长180公里,有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8个省级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市2/3以上,聚集了有色金属及新材料、食品、轻工纺织、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等产业,具备了较强的集聚和吸纳产业发展要素的能力。另外,依托赣龙铁路和瑞赣高速骨干线,加快承接海西产业转移步伐。鼓励沿线的瑞金、会昌、宁都等工业园与海西地区的工业园展开“一对一”对接,按照“对接融合、协作配套、错位发展、形成特色”的思路,对接战略在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涉外功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六个方面全面展开,尽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对接沿海产业,走特色化、集群化的发展道路,全面融入沿海地区的产业分工体系,培植壮大有赣州特色的优势产业,做大经济总量,显著提升区域竞争力。

在引进项目时扬长避短,提高引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现有产业的比较优势,以四大集群产业和六大主导产业为承接重点。同时,各县(市、区)根据各自不同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都确定了各自招商的主战场。石城县招商调头向东,对接闽东南;会昌县招商紧盯珠三角、闽东南三角区;瑞金市招商策应“海西”重新“洗牌”。2、固根:“一区一圈两翼两线”的主导产业格局,提升区域竞争力。固根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不仅重视“产业承接”,更强调“产业发展”,尤其是转移产业与本地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赣州整体产业的跨越式升级。在这个层面,赣州政府已采取措施,强调不仅要“招商引资”,更要“安商稳资”,还要“富商扩资”,使客商既进得来,更留得住、能发展。这个层面的“固根”能有效地推动赣州政府倡导的“以商招商”方案,更重要的是,作为产业梯度转移中的一个环节,面对垒球经济一体化、全球物资成本总体上升的趋势,赣州市欲在产业承接后保持产业发展的辉煌,必须苦练内功,不断壮大自身产业优势,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保持赣州经挤的持续竞争力。在这方而,赣州已小有成效,如中化集团总投资20.32亿元的氟化工基地落户兴国工业园区,并已开工建设,大大延伸了兴国县氟化工产业链;于都工业园区则形成了以格特拉克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产业,明确提出二产重点引进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钨制品深加工、铅锌制品深加工的项目各一个,力争引进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机械电子项目5个,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机械电子项目15个;龙南以五金塑胶为特色的工业园区,电子五金塑胶企业达48家,使之形成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此外,赣州着力培育了一批特色果业基地,优化了果业区域布局,初步形成了以脐橙为主的“三区、四线、五基地”的果业格局(“三区”即南部、中西部和北部脐橙区,“四线”即105线、206线、323线和昌厦线果业带,“五基地”即兴国甜橙基地、南康甜柚基地、定南蜜梨基地、全南椪柑基地和章贡区域郊多品种水果基地)。

二是在空间布局上,以赣州城区、龙南和瑞金为中心点,形成一个强大的产业根系,形成点轴式产业承接阵营,扇形辐射全赣州地区,从而实现全“面”发展。此种布局思路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发展的整体效应和集聚效应,赣州市规划并逐步形成“一区一圈两翼两线”的主导产业发展格局,即围绕赣州中心城区、“一小时都市经济圈”、瑞金市和龙南县两个次中心城市、赣粤高速公路和赣龙铁路沿线展开产业布局。各县市以工业园为依托,合理分工合作,构造各自优势产业基础,形成点状发展态势;毗邻赣粤高速、赣龙铁路、赣大高速沿线,不断形成产业带,构成承接线;各点工业园和沿高速和铁路产业带不断发展壮大,形成扇形辐射,构成承接和发展面,各点和各轴构成完善产业链,形成竞争优势。这个层面的“固根”思想与赣州市正在践行的以香港产业园为龙头的赣粤产业转移承接走廊、以台湾工业园为龙头的赣闽产业转移承接走廊的战略思想相呼应,终极目标在于把赣州打造成“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第一城”。

四、赣州推行反梯度推移战略的对策

反梯度推移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政府自觉运用经济规律的表现。关于推行反梯度推移理论的基本框架已大致成型,那么制度的建立就涉及到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在基本的几样生产要素上,如基础设施的建设、人才的培养、技术的吸收和改进、有效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支持和引导作用,同时注意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努力为工业化反梯度推移创造条件。在访淡和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归纳了引进企业对赣州市产业承接后实现优化升级跨越式发展的期望条件:

1、继续努力完善基础设施。近年来,赣州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城市建设方面,投资几千万元大手笔完成了城市总体发展概念性规划和中心城区“三江六岸”城市设计,将赣县、南康纳入中心城区一体规划建设,赣州城建实现了与国际现代城市建设接轨。几年间,赣州中心城区面积、人口分别突破50平方公里和50万人,迈入大城市行列。正在筹建中的香港工业园,占地50平方公里,届时赣州城区面积将至少扩大一倍以上,一个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呼之欲出,成为赣州市经济社会持续追赶跨越的重要增长极。在与企业的访谈中,发现很多企业提出:希望政府能加快建立全市信息网络化,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城乡电网建设力度,满足工业用电需求;赣州市成立金融管理办公室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投资公司使很多企业受益匪浅,希望进一步提高地方金融机构的储蓄能力和放贷能力,形成良性的投资资金运行机制。

2.技术引进时实行产业倾斜政策。在技术引进时,要根据赣州本地地情和社会经济条件,既不能片面地追求高、精、尖技术的引进,置本地的实际发展水平不顾,又不能完全从目前的利益出发,而牺牲长远的利益。可借鉴日本的经验,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初,从当时经济崩溃、资源缺乏、科技破坏、人才资金匮乏以及市场狭小等实际条件出发,只重点引进当时最急需的电力、钢铁、机械等基础工业技术,这些技术在当时看来并不是很新,也不是最先进,可对日本来说却很有用,可谓“对症下药,妙手回春”,使日本经济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发生很大变化。并且,在技术引进的同时,又要注意与本地区、本产业、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突出技术创新,继续培养出一批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大型公司。

3.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赣州可以借鉴历史上实现工业化突进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如果以人均GDP经先后交替点作为跨越的标志,美国花了42年时间赶超英国;日本用了47年时间全面赶上英国;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中国香港这亚洲“四小龙”花了34年时间追赶西欧国家。从国内来看,深圳市自1979年建立特区以来,在昔日的落后边陲小镇和荒芜的海滩上建设起一座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城市前列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市从一个老工业基地脱胎,而成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的中心城市。2000年上海成为在中国除了港、澳、台地区以外第一个跃上人均GDP4000美元新台阶的省级行政区。这些国家和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成功,虽然发展模式不同、条件各异,但其中一些共同规律,如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以培植自身的优势主导产业和企业集团,注重从本国本地实情出发,在经济的不同发展时期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筹,这些对赣州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可以避免走弯路,实现工业化的突进。

根据赣州目前的发展现状和现实条件,梯度推移此时已不适合作为赣州推进工业化的主要手段。赣州应加大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的力度,重点发展自身的优势主导产业,实行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化梯度推移战略,并大力通过对外进出口贸易,使经济的外部性增强,实现产业经济开放化。同时,政府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工业化反梯度推移创造条件,使赣州成为泛珠三角区域重要的经济环。

4.团式招商引资,进而形成产业集群。目前,广东非珠三角地区凭借着广东区内的行政及地缘优势,在总体上采取地对地的招商模式,即设立工业园承接珠三角某个地区的产业,而赣州没有这样的优势。我们认为,赣州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个重点招商引资产业,广而联系相关企业,每年举行相关的行业高层论坛、招商会、行业展销会等,吸引投资商前来投资。另一方面,在设立香港、台港工业园,针对同一地的投资商采取不同的招商办法。如东莞集中了大量的台商,不少台商还在此安家,东莞还建立了专门为台商服务的台商子弟学校等。2008年东莞台商子弟学校关于“对珠三角投资环境的改变,到底留还是走?”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的台商表示准备撤离;20%的台商表示不会受到影响;剩下75%的台商表示受到影响,但正努力克服,不会轻易离开。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台资企业绝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它们在东莞已形成紧密的产业集群,一家企业想要撤离很难不顾及其配套产业的状况。“要走我们也是一百家一起走。”这是台商协会给他们的撤离意见。针对这种情况,赣州可下大力气,为台商、港商们考虑周全,对他们进行整体的招商工作。

5.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引导引进企业升级,因为要想企业取得长足的发展,摆脱以前的东莞模式,只有进行技术改造,完成“订单主导型”到“生产自主型”的改变才是根本。一方面,赣州可动员本地高校多参与这一产业进程。另一方面,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为“赣州创造”提供坚实的科研支持。

一区一区三区产品范文第5篇

一、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全县坚持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各项目标任务总体平稳。

(一)地区生产总值。201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05.81亿元,增长7%;2017年实现216.47亿元,增长7%;2018年实现213.93亿元,下降1.4%,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省市对2018年GDP数据进行修订,2018年我县GDP修订为179.52亿元,比原数据核减34.4亿元。2019年GDP实现190.09亿元,增速4.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9%、44.2%、51.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8:30.2:47.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465元,增长4.4%。2020年一季度实现40.23亿元,增长0.4%。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29614元、13141元,增长7.33%、8.6%;2017年,实现32102元、14232元,增长8.4%、8.3%;2018年,实现34181元、15340元,增长6.5%、7.8%;2019年,实现36441元、16712元,增长6.6%、8.9%;2020年受疫情影响,一季度城镇居民实现9541元、4423元,下降0.7%、0.1%。

(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39%、6.25%和-12.99%。2019年预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左右。“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为年均增长10%,近年来,受煤炭消费压减、电解铝清理整顿、采暖季错峰生产等因素影响,全县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冲击,部分企业停止生产导致工业总产值大幅减少。2020年,1-5月份累计增幅13.1%。环比提高0.2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2.9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2%、13.5%和-20.7%,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7.5%,列全市第六位,降幅较上半年收窄24.5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收窄。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下降2.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下降60.2%,其中工业技术改造完成投资同比下降7.4%,占工业投资比重为74.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下降27.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下降85.6%。民间投资下降29.7%,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87.9%。

(五)其他指标增长情况详见:附件“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二、三大攻坚战推进落实情况

(一)脱贫攻坚成效明显。牢固树立“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理念,2017年争取各级产业扶贫资金5512万元,落实金融扶贫贷款2.7亿元,73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顺利摘帽,589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建改造危房1155户,姜楼镇、县供销社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18年创新“5333”扶贫模式,新识别扶贫人口808户、1892人,享受政策11951户、22489人。扶贫产业项目收益覆盖率达100%,贫困人口动态管理“1234”工作法全省推广。1334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达到脱贫标准。2019年建成扶贫智慧管理平台,实现贫困人口信息零差错管理,10721户21653人享受扶贫政策,建立“5+4+12”产业扶贫模式,发放扶贫收益1431.05万元。“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措施有效落实。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在全市率先交房入住。

(二)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圆满完成中央环保督察、省环保督察和“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巡查和“回头看”等各项任务,统筹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环境监管体系不断健全。出台实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1+1+10”工作方案,落实重污染天气应对和工业企业错峰生产等制度,完成清洁取暖改造5.6万户。大力开展“清河行动”,河长巡河常态化,主要河流实现“一河一策一档”;完成畜禽养殖“三区”划定,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100%。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工作得到全面加强,2019年PM10、PM2.5、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分别同比改善3.6%、8.2%和15%。。

(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果。建立健全债权人联席会议制度,深入开展“增信贷、降不良、打逃废、树诚信”活动,不良贷款率大幅降低,金融环境企稳向好。处置不良贷款23.46亿元。数字化普惠金融项目上线运行。2019年全县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252.55亿元、189.03亿元,增长9.6%和6.4%。2020年5月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0.79亿元,较年初增加18.24亿元,增幅7.22%;各项贷款余额195.92亿元,较年初增加6.89亿元,增幅3.65%。2020年1-5月份房地产业销售面积10.25万平方米,同比增涨1.9%。全县金融、地方债、房地产等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成效显著。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重大改革任务推进情况

(一)供需动态推进更加平衡。清理取缔“小散乱污”企业290家,关闭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589台,拆除砖瓦窑厂27家,治理挥发性有机物企业8家;关停电解铝违规产能54万吨,停运煤电机组容量66万千瓦,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企业4家。完成提标改造企业36家,整治造粒企业56家。2019年加强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改革,完成“标准地”供应8宗262.6亩,弹性出让3宗87亩。建成标准厂房15.39万平方米。报批建设用地2913亩,挖潜增减挂钩节余指标1507亩、耕地占补平衡指标3870亩,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163亩。完成110千伏香翟变电站及配出工程,500千伏站送电运行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200公里,建成供电台区120个。气化工程实现镇镇通,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煤改气”任务。

(二)经济质量优势凸显。2019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增长19%。化纤绳网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9亿元,增长12%。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增长1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2%。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中国绳网文化体验中心、产业大数据平台建成投用,金冠网具获批绳网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李庄镇获批创建省优质绳网基地,县绳网数字经济园区获批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中国绳网产业大数据平台入选省第二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项目;水溶性红曲生产新技术荣获全县首个中国专利优秀奖。黄河三角洲花木小镇入选省级服务业特色小镇。李庄、姜楼获评2019年中国淘宝镇,中国淘宝村增加到20个,获批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工程示范县;李庄镇获批首批省绿色能源示范村镇;淄角镇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域村庄规划编制,获评全国村庄规划优秀案例;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项目现场观摩中,鑫诚现代农业产业园代表向全省展示了培育发展农业“新六产”的创新实践成果。

(二)重大改革任务顺利完成。一是联合办税服务大厅投入使用,国地税实现深度合作。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顺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中心投入使用。三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80个,不动产统一登记全面落实;四是财政体制改革持续深化,被评为全省县级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先进县。五是深化“一次办好”改革,顺利实现“3540”攻坚目标,96项政务服务事项已全部下沉社区,在全市率先成立行政审批服务局;六是扎实开展“鲁担惠农贷”全省改革试点,发放惠农贷款2317万元。七是全面推进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教师交流轮岗、绩效工作考核四项改革,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推动学校教育联盟向纵深发展。八是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改革,县医院与8家卫生院组建了医共体。九是公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十是警务协作区机制改革经验得到省委领导批示肯定,被确定为全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在全省推广。

四、重大发展战略任务推进情况。

(一)新旧动能转换提档加速。编制完成新旧动能转换实施规划和意见,建立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列入省市重点项目40个;列入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库项目8个;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8家,实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136个,国家批复2020年地方专项债券资金支持项目11个,下达债券资金11.12亿元。争取中央和省市预算内资金项目172个,到位资金12.84亿元。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4.09万户。引进培养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0人;引进硕博士93人、大学生879人。获批院士工作站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家,入选市级新兴产业“白名单”企业3家、隐形冠军企业2家、瞪羚企业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获评市优秀企业家“银狮奖”2名、“铜狮奖”3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室45家,省级工程实验室3家,市级工程实验室达到12家,省企业技术中心7家,市企业技术中心17家,省级众创空间2处、市科技进步奖4项、授权专利459件。

(二)乡村振兴步伐更加坚实。编制乡村振兴实施规划和意见,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现代农业实力壮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达到14家、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7家、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达到943家、家庭农场达到64家。土地流转面积93.91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70.62%;建设高标准农田39.7万亩,深松土地28.45万亩;成片造林14.41万亩,新增省级森林乡镇3家;“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39个。编制完成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智飨田园综合体跻身全市首家省级试点。编制完成沿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注册资金1亿元,成立县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推出全省首家县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原耕”,入围2019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名单。香菇被评为“中国好香菇”,“联五西瓜”成功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惠人面粉”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淄角”成为全市首件注册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蜜桃”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个粮食产品入选“中国好粮油”第一批名录,成功举办2018优质小麦规模种植现场观摩暨全国产业化交流大会;荣获省级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4个,创建为全国良种棉繁育基地县、省级三资管理先进县和全市首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二是乡村治理更加有效。合村并居工程全面启动,10个镇办增减挂钩项目立项,拆迁复垦村庄16个,9个安置区启动建设。改造农村危房1662户、土坯房1763户。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51个、创建村223个,完成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达756个。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1.1万户,顺利通过省政府全覆盖认定;城乡环卫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镇办全部被认定为市级“十佳”,麻店镇获批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李庄镇荣获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镇、美丽宜居小镇;魏集镇成功入选省十大美丽小镇;皂户李镇火把李村获评省级美丽宜居村庄;入选省级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镇2个、示范村19个,被确定为全省农村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三是人才振兴助力发展。3人荣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称号,13人入选省市“乡村之星”。四是文化成效明显。胡集书会被列入国家《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曲艺保护传承工作经验全省推广,成功创建“中国曲艺之乡”。

(三)对外开放持续深入深化。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提升“引进来”质量和效益,创造便利化、法制化、国际化的开放环境,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成功举办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届海峡两岸()孙子文化论坛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孙子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黄河三角洲(·)绿化苗木博览会;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落实“6+4+6”招商工作机制,2019年全县实现进出口总额152661万元,增长13.22%,其中,出口额143422万元,增长13.31%。2020年1-5月份全县认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22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84.07%;全县实现外贸进出口50191万元,同比增长22.66%。

(四)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明显。紧紧围绕打造“黄三角新的经济增长极、省会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连接京津冀枢纽城市”的发展定位,落实“两区一圈”战略推进,积极承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区域交流与合作。树立全方位融入理念,主动超前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和功能完善配套。加快基础设施对接,积极推进交通设施、信息网络、能源保障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区域间要素流通。促进产业对接,抢抓发达市区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利用其信息、人才、资本、市场等要素资源优势,共建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产业转移发展平台,提升区域整体产业水平。加强区域间旅游、金融、人才、现代物流、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合作,共建品质生活圈,努力把打造成为承接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的前沿阵地,生态养老休闲旅游的后方基地。

(五)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一是网络化立体交通格局正在形成。坚持交通先行,加快构建以国省道、高速公路、铁路运输、城际轨道为骨架,县乡道为辅助的立体化交通网,完成了外环路和“六纵六横”公路网规划,完成了滨惠大道绿化、亮化工程。乐安黄河公路大桥及接线工程截至2020年5月底已完成年度计划30%。阳信至胡集里则铁路专线、济滨高铁线型确定。高青至商河高速前期工作、G233克黄线段改建工程有序推进。建设“四好农村路”87公里,养护大中修181公里,改造危桥34座,建设客运站点150个,设置乡镇客运站牌280个,农村客运班线停靠点587个,城乡公交一体化实现全覆盖。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编制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古韵慢城、古城墙保护等专项规划,23个城中村改造顺利完成,县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启用。2018-2020年棚改旧改工程计划完成改造14782套,已签订协议9558套,开工建设7214套,腾空土地面积3468亩。启动了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县“四城同创”,滨惠大道绿化提升、北城门修复、北关街和孙武三路东延、仿古立面改造等工程完工,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卫生镇实现全覆盖。

三是民生投资持续加大,水利等各类设施更趋完善。2016年民生支出完成26.5亿元,2017、2018、2019年民生支出分别实现24.6亿元、28.4亿元、29.2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2%、81.3%、82.9%。实施了3万亩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樊桥闸、幸福闸新建和灌区干沟清淤等水利工程竣工投用。完成全面改薄、解决大班额、足球进校园工程和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成了第三中学、县实验中学、职业中专,新建、改扩建学校13处、幼儿园148处。

五、重大工程项目进展情况

1.2016年,汇宏新材料新建项目、创源集团铝镁合金、龙马重科风电装备制造等大项目相继投产达产,国内500强企业明阳集团来惠投资合作。鑫诚农业、冠铭菌业、春生食用菌等改扩建项目全面完成。黄河三角洲苗木产业物流园、中国北方花木博览园投入使用。圣豪丽景温泉度假区、古源恒昌乡村旅游度假区、信誉楼百货建成运营。

2.2017年,省网具检验检测分中心投入使用。康和药包完成股份制改造,进入主板上市辅导期。龙马重科等10家企业获准电力直接交易资格,交易用电量达7亿千瓦时。新上沐泽药业、斯蒙特新型建材、创源金属二期、中惠生物科技二期等项目。黄河三角洲花木物流园、红星美凯龙开业运营。

3.2018年,以汇宏新材料、创源金属为龙头的铝精深加工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0亿元,带动正信新材料年产60万吨铝用碳素项目、万顺新材料年产60万吨高品质冷轧薄板项目加快建设。借力“互联网+”,加快化纤绳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成为我县首家市级创新型产业集群。绳网产业园区入选省绿色制造项目库。以国创风能、辰星耐磨材料为龙头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成长为我县新兴主导产业。县电商产业园开工建设,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李庄镇成功创建全省第一批电商小镇,实现电商交易额72亿元,增长30%。国创风能提档升级,年产50套百吨级核乏燃料贮运一体容器技术实现突破,蔚蓝生物二期植物用微生物发酵工程顺利达产,智慧工厂示范项目主体建成,实现无人操作生产,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中惠生物科技建立国际红曲研究中心。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并开工建设一期食用菌扶贫产业园,建成投产温室大棚146个。智飨田园综合体跻身全市首家省级试点。建成润生现代果品种植基地、弘邦苗木二期、滨惠大道绿色廊道等项目。

4.2019年,汇宏新材料12万吨置换电解铝产能达产运营,元旺电工科技高档电工圆铝杆项目建成投产,汉狮高档砂纸、万顺高品质冷轧薄板等项目加快建设。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中国绳网文化体验中心、产业大数据平台建成投用,县绳网数字经济园区获批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高端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项目、铸友机床高端数控机床部件项目开工建设,国创风能与金风科技实现深度合作。绳网生产力促进中心、黄河绳网先进技术研究院相继成立,省绳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日产3万只菌包车间等项目建成投用,花木示范区等项目加快建设,魏集古村落二期主体完工,圣哥帝湾水上乐园投入运营。

5.2020年,成立全县重大项目推进指挥部,集中办公,实体化运作,落实6项推进机制,建立“1+7+7+N”、“指挥部+专班”经济运行和重大项目推进指挥体系,盯紧188个列统项目,推动180个“四个一批”项目、98个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省市县重大项目,8个集中开工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持续做好38个专项债券项目、75个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和50个省扩内需项目后续跟踪对接,制定出台《县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奖励办法》,发挥7个巡回督导组和30名驻企业服务员的作用,每周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运用“工作提醒”、“蜗牛项目”倒逼机制,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六、规划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和有益探索。

(一)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数字引擎试点县。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为阿里巴巴集团确定的全国4个数字乡村试点县之一。李庄、姜楼获评2019年中国淘宝镇,中国淘宝村增加到20个,获批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工程示范县。疫情期间,与阿里巴巴集团创新合作方式,搭建数智平台,推出“同战疫情·平安、点亮、振兴、智慧”四部曲,开展了全民直播暨万人直播挑战赛活动,以全国第二的成绩成功入选阿里巴巴“2019年度淘宝直播村播计划示范县”,“电子商务+乡村快递共配”服务品牌成为国家交通部25个农村物流服务品牌之一。全力构建“6+1+N”数字体系,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数字引擎试点县。举办第三届淘宝五金行业绳网名城大会,打造一批电商示范园区,争创一批中国淘宝镇和淘宝村,构建普惠共享、线上线下融合、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畅通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二)建设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做优化纤绳网产业。发挥黄河绳网先进技术研究院创新引领作用,加快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建设,打造绳网产业集群+人工智造基地,促进绳网产品向农业、海洋、生活、环保、军事等应用领域拓展,推动化纤绳网产业从“规模最大”向“价值最优”转型。

(三)打造全产业链风电现代装备制造基地。积极做大装备制造产业,发挥国创风能产能优势和高端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带动作用,围绕数控智能装备、海上风电装备及汽车精密零部件等高端装备核心领域,攻坚研制一批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打造全产业链风电现代装备制造基地。

(四)研发编制中国()绳网价格指数打造全国绳网产业话语权。在省发改委的介绍下,南开大学价格指数编制团队两次到李庄进行调研,绳网价格指数编制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一是数据建模工作。此项工作已由学院承接,目前已签订协议,6月底完成建模任务。二是数据建模后的平台建设工作。此项工作李庄镇政府已经与相关软件企业积极联系,达成初步协议。三是专家评审验收工作。在指数投入试用完成后,将组织数量统计学、经济学专家、价格指数所在行业专家、省价格主管部门指数业务骨干和指数所在地价格主管部门指数业务骨干组成专家团队进行评审验收。四是后期宣传工作。此项工作省发改委、中国经济导报等媒体将为我县绳网价格指数提供媒体平台。

(五)建设省级农高区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高标准温室20万平方米,创新采用混合所有制运行模式,打造现代农业孵化器,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和成果转化区。运营打造“原耕”区域公用品牌,开拓高档商超、航空食品等中高端市场,增强品牌影响力,带动提升全县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加强与首农集团合作,把农产品全面推进京津冀。

七、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建议

(一)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完成不理想。对照“十三五”规划目标,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压力叠加,工业产业园区实力不强,园区核心区集聚效应不高。工业上,传统制造业、初级加工业项目存在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经济效益差和名牌产品少;农业上,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档次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

二是新旧动能转换矛盾依然突出。当前,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我县新兴产业培育压力较大,传统产业改造仍需加快,在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上任务艰巨,集聚技术、资金、人才等高端要素的能力不足,投融资渠道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辐射效果不明显。优势特色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产业集聚、规模集群形成仍有阻力,以“四新”促“四化”步伐仍需提档升级。

三是发展要素保障能力依然不足。县是全省贫困县,在经济、社会、民生建设等方面历史欠账多,经济发展及民生项目建设正处于高峰期,年均用地需求量较多,未利用地资源稀缺,政策红线压缩了县域建设用地空间,“亩均论英雄”倒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金融机构对县域贷款的总量仍是杯水车薪,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经济建设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优秀企业家紧缺。环保、交通等条件,严重制约了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是机制体制体系创新力不足。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越位、缺位、错位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相对较弱,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的问题依然存在,事业单位活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政务公开缺乏突破性进展,行政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思想解放的深度和广度跟不上发展需求,市场经济意识不够强,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改革开放的意识不够浓厚,创新体制机制任重道远。

五是乡村振兴战略投入不够。乡村振兴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距离广大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建立乡村振兴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仍有困难,乡村振兴过度依赖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渠道有待拓宽,由于缺乏有效激励约束机制,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意愿不强。乡村产业振兴基础仍不牢固,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二)工作建议

一是在规划编制上给予支持。建议在研究上报国家重大事项、编制撰写“十四五”总体规划、统筹协调专项规划时争取省市支持,将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汽配风电产业园、铝精深加工产业园(一区三园)、“健康”、“慢生活”旅游和“原耕”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和上报的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列入市“十四五”规划内容,争取列入省“十四五”发展规划。

二是在优惠政策上给予支持。作为渤海区根据地,有18万人参军参战,80万民工随军支前,5.5万人英勇捐躯,孕育出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建议争取省市在“十四五”规划中充分重视渤海老区发展,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与沂蒙等革命老区享受同等待遇,执行中部地区政策。

相关期刊更多

现代地质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石油物探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宁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