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团队申报材料

教学团队申报材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团队申报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团队申报材料

教学团队申报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质量工程;评审系统;架构;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TP3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5-0052-03

一、形势与问题

高校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评审系统的出现及发展,有力提高了高校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评审工作的效率,缩短了评审周期。国外的高校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评审工作呈现出几个新特点:实行分类评审、调整不同评审主体的职能分工、重视资源使用效率以及学生的反馈等。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质量工程起步较晚。经过多年的高校教学质量工程的评审工作,我国的高校教学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信息化的评审机制

我国部分地方部门依旧采用以纸质材料为载体的传统评审机制。传统评审机制的评审周期长.无法及时地将评审结果反馈给被评审者等问题。使得评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无法体现高校教学情况的真实一面。鉴于上述情况.加快高校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评审系统的研发与推广具备现实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排除人为因素所带来的干扰。

2.评审标准欠科学

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相关评审标准时,所做的整体规划与设计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评审标准应当从学校或地方政府的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对于国家重点高校、地方高校区分对待。根据专业与项目特点设置不同的评审标准。

3.评审机制缺乏反馈与激励

在以纸质材料为载体的传统评审机制中。评审专家组的工作强度较大、工作时间紧张,无法全面、深刻地对每一个项目进行点评。被评审者往往只能得到一个简单的结果。无法具体得知自身的优点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使得整个评审过于形式化、停留于表面。为了解决这一对矛盾.高校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评审系统应当具备智能生成评审意见的功能。

二、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评审系统架构

本文设计的高校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评审系统基于系统工程思想,采用网站群架构技术,从单一教学系统构建转至面向“质量工程”的数字化综合支撑环境的建设.全面支持国家质量工程建设十大项目;强调“一体化”构建,统一规划,避免每个项目单独建设和重复建设的问题,易于学校统筹管理;特别适合短期、高效、工程化实施项目,为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申报、评审与成果展示提供一站式支持;支持各项目自主构建网站系统,自定义栏目结构和内容,易于维护和扩展。通过该项目管理平台,将有力地推进高教管理信息化的进程,改变师生和教学管理部门关于“质量工程”的纸质办公模式、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评审系统由申报子系统、项目评审子系统、数据决策子系统、系统管理等功能模块组成。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评审系统的架构如图1所示。

1.角色设置与权限分配

系统的使用对象包含五类用户:系统管理员、项目申报者(教师)、评审专家组、评审负责人、学生。系统将不同类型的用户分成组,并赋予不同的权限。

系统管理员具备最高权限,负责对整个评审系统进行管理与维护,包括对系统其他用户进行管理、分配相应权限,对子项目类型进行设置,对评审指标体系进行设置,查看申报项目的统计,查看系统日志。

项目申报者可以查看可申报项目列表、查看已申报项目列表、提交申报材料、修改申报材料、查看评审意见、查看评审结果、个人信息维护。

评审专家组负责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可查看待评审项目列表、查看待评审项目信息、提交评审意见、提交评审结果、个人信息维护。

评审负责人对每一轮的评审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包括确定评审专家组成员、将项目分配给评审专家组、将项目分配给学生等。

学生的权限受限.仅能查看专门针对学生开放的待评审项目列表、提交评审意见、查看评审结果、个人信息维护。

2.项目申报子系统

项目申报子系统将查看可申报项目列表、已申报项目列表、提交申报材料、修改申报材料等功能集成于同一个用户界面中。根据教育部对质量工程的建设目标,本文将以下项目列入可申报项目列表: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通过项目申报子系统,项目申报者可将申报材料以电子稿的形式提交到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评审系统。

3.项目评审子系统

在对项目进行评审之前.评审负责人首先将项目分配给评审专家组。之后,评审专家登录项目评审子系统,对各自分配到的项目进行评审。通过项目评审子系统,评审专家可以浏览项目申报者所提交的申报材料,根据项目类型,评审专家会得到一个相应的评审标准。通过这个标准。评审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分。评审专家通过项目评审子系统还可以提交对项目的评审意见。为了减轻评审专家的工作强度,项目评审子系统含有评审意见自动生成模块。在这个模块中,已经根据评审标准预先存储了评审意见。当评审专家完成对项目的评分之后,就能智能生成评审意见。评审专家只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以使评审意见更加贴合项目的实际情况。

4.评审管理子系统

评审管理子系统只有系统管理员与评审负责人才有权限进入。在这一子系统中,系统管理员或评审负责人可对待申报项目和可申报项目进行管理,并能根据需要对评审标准进行修改,对专家组的成员进行更换。为了使得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评审系统具备更强的适应变化能力。充分满足评审标准随着教学改革发展不断调整的要求.该评审系统支持建立多套评估指标。对于不同类型的项目,系统自动抽取合适的评审指标,从而达到评审指标的最大科学化。

5.数据决策子系统

数据决策子系统实际是指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模糊关系数据库从而分析和处理大量复杂数据关系并进而发现有用知识和模式的系统。数据挖掘技术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随着高性能关系数据库引擎的出现以及广泛的数据集成,已经逐步在商业上获得了实用。

本文首次提出将数据挖掘技术引入到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评审系统中。通过数据决策子系统,对大量的评审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与分析,为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决策支持。挖掘处理过程为:准备一预处理一挖掘目标确定一挖掘算法一数据挖掘一模式解释一呈现结果等。在准备阶段。数据决策子系统采集数据库中的数据为数据挖掘提供数据基础。在预处理阶段,数据决策子系统将根据已采集的数据情况,包括出现数据丢失、数据不一致等,对这一部分数据进行预处理,从而使得数据更为真实可信。在这之后,确定挖掘目标,并通过挖掘算法与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信息表示作为呈现数据挖掘结果的重要手段,将使用可视化和知识信息表示技术.向用户提供挖掘的有效知识信息。在模式解释阶段,数据挖掘子系统将根据内置的模式对数据进行匹配解释,最终为用户呈现处理结果。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挖掘通常需要进行多次才能得到理想结果。

三、教学质量工程评审流程

教学质量评估流程如图2所示。

(1)教学质量工程评审工作由高校教学主管部门发起和领导。教育主管部门在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评审系统上项目申报信息,包括可申报的项目列表、申报要求等。

(2)教师可根据相关要求自愿报名,报名时需要提交相关申报材料,申报材料以电子版的形式录入系统数据库。

(3)教育主管部门对这些申报项目进行审核。

(4)审核通过后,教育主管部门将项目分配给评审专家组,并将申报材料分发给评审专家。

(5)评审专家组对这些项目进行观摩后,登录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评审系统提交评审意见和评审结果。由于部分项目对学生开放。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从各地高校中抽取部分学生代表对项目进行评审。并通过评审系统将评审意见和评审结果提交到数据库。

(6)评审结果由数据决策子系统进行分析后,统计汇总到教育主管部门。最终,教育主管部门形成评审结果,批准立项或者结题。

教学团队申报材料范文第2篇

Abstract: Taking the filing scope and requirement of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ty and teaching reform projec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ile formed by process construction, content construction and material carrier classification. It briefly discusses the professional building materials filing requirements and practices.

关键词: 质量工程;专业建设;档案工作

Key words: quality engineering;specialty construction;file work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8-0265-02

0 引言

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标志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正式开始实施。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又联合印发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可见,“十二五”期间“质量工程”仍是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并且在“十一五”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将有所提升。“质量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等类别的建设项目、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等等,其内涵涵盖了高等教育诸多方面。“质量工程”经过几年的实施,各级各类高校已基本形成了涵盖校级、省级、国家级的多级“质量工程”体系。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感到有效记录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开展情况,发挥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建设效益十分重要,建立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档案的归档范围及要求十分必要。

笔者拟以专业建设项目为例,来探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归档范围和要求。

1 选择以专业建设项目为例的原因

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较之于其他类别的建设项目,专业建设项目涵盖的内容最为丰富,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方式、质量监控、社会服务等影响专业发展的各项关键环节,而专业建设的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经济能力有着很重要的关系。选择以重点专业项目为例,有足够的代表性并能对其他尚未进入归档阶段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产生典型的示范效应。

2 专业建设项目按照建设过程分类产生的归档材料

专业建设是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十一五”期间,各地高校主要开展品牌、特色专业建设;进入“十二五”,教育部又开展了“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实施工作,江苏省教育厅也启动了高职院校重点专业(群)建设。

专业建设项目一般采用学校先行建设、省厅择优建设、在省级专业建设项目中再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级重点专业建设的“三级递进式”建设方式。因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建有省级以上重点专业,而省级以上重点专业较之于院级专业建设项目,不论从建设内容还是建设层次上来说材料更为丰富,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本文多以省级重点专业为例,来探讨专业建设项目档案的归档。既然把专业建设项目列为“工程”项目,则必须按照工程项目或科研项目建设要求来进行归档,即从申报、评审、过程运行与管理、验收的整个过程来进行管理。

专业建设项目申报阶段的材料一般有:按照相关通知要求填写的申请表、说明材料、专业上网的网址等材料以及评审过程当中产生的评审材料。因为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评审一般采用网上评审的方式,除个别需要学校举证和委托专家到校现场审议的外,基本不产生需要归档的材料,但只要有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评审的情况,其过程材料必须归档。项目建设过程中,部分学校要实行过程监控,期间的各类检查活动,都要将相应材料归档。经过一个周期的建设之后,相关教育行政部门会组织对专业建设项目的检查验收,这个环节所产生的专业建设情况报告、自查总结表、各类信息表、网站信息等材料均须归档。

3 专业建设项目按照项目建设内容产生的归档材料

专业建设项目牵涉到一个完整的材料体系,单从江苏省《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品牌、特色专业验收标准》来看,品牌特色专业的建设内容包括:建设目标、思路与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改革建设与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能力、品牌特色优势等6个一级指标,共计16个二级指标,并通过10个重要观测点监控专业建设的成效。以上所有指标的支撑材料都应作为专业建设项目的档案材料进行归档,由所在单位的教学档案部门进行归档。每个一级指标内容发生较大改变后,其相应的材料也应作变更并进行归档备查。例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内容每做一次修订,都应当有学校教务部门同意其调整的备案文件;教学条件每年不断在改善,相应的变化情况要及时进行备案;经过建设所取得的各类成果材料也要及时进行归档;另外,围绕专业建设所产生各类调研材料、各类记录、各种文件、各类数据都应该系统整理,以存档备查。

4 专业建设项目按照材料载体分类产生的归档材料

按照专业建设的申报、评审、运行建设以及验收整个过程来看,其材料分为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两种。

电子文件主要是专业建设网站中的各类材料,这类材料处于网络环境运行状态下,而专业网站建设也还是由各个学院自己掌握,比较随意,由于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存在,这类材料的管理一般要有专人进行整理后存入电子存储设备当中,并做好备份,以防不测。因网站上的材料随时会更新,还要定期将更新的材料进行备份和存档。除网络环境运行下的材料外,各类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课件等电子类教学资源也应保存。纸质材料主要包括各类重要的公文(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公布的各类专业建设项目的批文、函件)、各类签章完整的申报材料与验收材料、专业建设过程中各种审批材料、会议记录等均应归档,另外对于处于网络环境运行下的电子材料,条件允许的话也应该将相应的纸质文件进行存档。

5 关于专业建设材料归档的要求及做法

仍以省级重点专业为例,专业申报与验收过程中的各类申报材料除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存档外,所在院校也要进行保存;专业建设过程中各类材料则由各院校按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管理办法及各院校有关“质量工程”项目材料归档的有关要求进行归档。

各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档案的管理,按照文件求进行部门归档,要形成专业负责人、院系、相关教学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等各部门各司其责、流程清晰、共同推进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档案管理网络体系。其中,专业负责人要对该专业的材料进行总体把握,专业团队中要有专人具体经办各类材料的收集、整理及归档工作和预立卷工作;各院系要加强对专业建设的过程管理,并督促其按照学院档案部门及教学管理部门的有关要求,按规定对项目建设和实施情况进行管理和督促,并对项目建设材料进行完善;教学管理部门要按照上级有关专业建设的要求及高等学校档案管理等要求,提出专业建设项目全程需要审批、备案和告知的事项,按规定开展好项目建设和实施过程监控,要求项目建设团队及各院系做好专业建设材料的积累、预立卷和报送工作,并按学校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进行档案移交;档案管理部门要做到专业建设档案与业务同步开展,按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开展情况提出档案工作要求,要充分发挥档案专业的优势,拟定归档范围供项目建设团队和教学管理部门参考,明确归档材料的要求,并进行业务指导,提高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的档案意识,并加大档案工作的检查和考核力度。

参考文献:

[1]高永青.高校质量工程项目归档范围及要求[J].档案建设,2011(5).

教学团队申报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精品课程 课程资源 资源建设 资源共享 动态监管

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使得各高校课程资源申报与建设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十年以来,各地方为响应此号召,相继开设、启动大量的类精品课程的建设项目,大量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得到扶植,通过多个平台得以展示,为展示我国教育教学品质、丰富课程资源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7年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的建立,这个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究制订国家精品课程共享信息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对精品课程内容的快速访问和个性化主动服务,旨在使全国高校广大教师和学生方便、快捷地享用优质教学资源,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随着2008年首轮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与评定工作的结束,精品课建程资源建设进入“后建设时代”,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开始发挥积极作用,这一点通过2009年[3]和2011年[4]数据对比不难发现,见表1。

以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为代表的课程资源建设工程不仅展示、提升了我国教育教学品质,提供了信息时代下的不同于传统教育教学的手段,促成了专业之间、校际之间、省级之间乃至国际间的教育资源共享与文化交流,而且启发了高校教育教学参与者对教育资源建设的种种思考,推动了各级各类“类精品课程”的资源建设工作。

作为高校一员,我校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先后成功申报国家级精品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市级精品课程17门,校级精品课程78门,此外还完成了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多个级别的教学优秀奖、微格教学评选活动的申报工作。面对不同时期各种级别、各种名目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学校相关部门不断摸索总结,积累了一定的课程资源制作经验。

一、认真领会相关文件精神,区别对待各类精品课资源建设

依据目前社会上主要流行的“类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主要类型,认真分析相关组织文件和资源建设技术要求,做好课程选择、制作手段确定、团队建设、内容取舍等一系列工作。

比如近两年开放申报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虽然都是基于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但两者在面向对象、申报要求、制作规格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决定了资源建设实施手段的不同,直接影响各高校的申报工作。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以知识普及类课程为主,强调名校、名师、知名专业课程,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是以教学互动性很强的学科专业类课程为主,强调课程的整体性[5],见表2。

此外,随着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入开展,考虑到学科的均衡发展,相关组织、评审机构会动态申报精品课程的专业范围和申报数量,结合本校特长专业、及时应对变化,适时推出申报参评课程是增大入选机会的重要因素。

当然,不以评奖为最终目标的校级精品课程,校企合作课程,以及视频观摩课程等课程申报,或出于资源建设目的或出于商业目的,但准确把握申报意图、恪守制作标准都是确保精品课资源建设工作有效实施的首要条件。

二、做好课程资源团队建设工作

当今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已不再像以往的课程资源建设,通过个别优秀教学人员的努力和经验,借助自身的能力实施。由于网络化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综合应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一项绝对的团队合作的工程。课程资源(尤其是类似于传统精品课程和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这类精品课程资源)的填充、网上申报的操作、视频及其他媒体资源的制作、课程评价与反馈统计……一系列工作单靠一己之力是难以胜任的。更何况课程资源申报是一项短期工作,而后期的资源维护与建设则是一项长期工作,只有不断地修正、补充、替换课程资源,才能保证课程生命力、保住精品课程的称号――这同时是对知识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的体现。

从一定意义上讲,如今的精品课程的制作申报宛如同制作一部参加奖项评审的优秀的电影作品――要看题材、要看制作、要看导演的把握与控制、要看演员的表现、要看声效、要看票房。根据以往开展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经历看,一个较健全的制作团队需要专业讲师、网络信息人员、摄影摄像人员、多媒体技术人员、观众等工作人员,甚至还要引进专家评审、数据分析等人员,而且上述人员绝不仅仅一名人员就可以胜任。

根据不同级别、类型的课程资源建设需求,合理安排人员,建立临时性课程资源制作团队是目前我校采用的方案。根据申报、制作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实际要求,在前期基层申报的基础上,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团队,从课程选材、人员情况、素材设想等多方面参与评审意见,确定最适合申报人选,进入集中制作和修改阶段。团队内成员各司其职――教务人员负责组织学生、协调拍摄时间、聘请督导专家、资金管理等;主讲团队负责教学资料(含后期制作的媒体素材)的上传与审阅、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现代教学技术中心负责视频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审阅和加工修改、素材标准的解读;网络信息人员负责资源保障与临时性网络设置、确保课程资源的安全与快速上传、审核平台资源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数据反馈……

为确保团队的持久支撑,一般采用新老兼顾和专人负责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团队。即团队各职能人员构成均需要考虑到人员发展,采用老同志与新人(主要是指对此项业务的熟练程度)共同承担、逐渐向新人转移工作重点的方式。此举主要是考虑到精品课程5年内的补充修正和5年后面临的二次制作,需要年轻人员逐步取代原有核心人员的正常更替。专人负责是指针对某一类(或级别)的精品课资源建设尽可能安排同一组人员,以便熟悉业务流程、开展程式化制作,减少解释、培训、沟通等方面的重复工作。当大量课程资源建设同时展开,也可以采用校内人员把控、服务外包相结合的方式,缓解采集制作、审核等环节的工作压力。

三、引入必要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无论是对于课程主讲教师还是对于团队工作人员来说,参与精品课资源建设工作都在既定职责之内,而又属于工作量之外。为了保障参与人员能够具备较高的热情和积极性,我校在多种“类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尝试激励机制。

将资源建设工作与教研科研工作挂靠,让参与人员通过课程建设工作实现相关工作量兑抵,是目前部分高校采用的手段之一。由于我校实行聘期内教科研工作量承诺制,对于顺利完成精品课资源建设、并成功申报的核心工作人员给予一定数量的研时或是工作量折算――此方式对于新老教师均具有一定吸引力。

将获得精品课建设相关荣誉纳入教学优秀成果表彰范围,作为职称晋升、职务评聘大参考因素,此举可以有效调动年轻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由于课程资源建设往往都会得到一定数量的资金保障(或奖励),适当的经济奖励是各高校常采用的手段之一,但奖励依据、奖励额度、奖励范围需要严格限制,以免造成本职工作重点的转移。

由于当下多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的视频素材要求课堂实景拍摄,如何组织好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减少教学人员差错往往困扰着制作团队成员。学生往往是课程资源建设团队中被忽视的群体。在当今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情绪、反应、认知能力往往也影响教学人员的状态和最终的拍摄结果。我校尝试将推荐上来的精品课程作为临时加开的学分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根据人数适当限定参与学生的手段,也采用过面向全校学生招募精品课录制活动参与学生的方式遴选参与成员,取得良好效果。

依据以往制作经验,高质量精品课程本身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能力,而名师大家在教学组织、教学手段运用方面具有较强的把控能力,其教学过程中的差错较少。对于教学经验稍逊的年轻教师而言,根据“自然科学类的课程往往受到大家欢迎、一些通论概论等偏理论性的课程则排名相对靠后”的特点扬长避短选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不失为明智之举。此外,保障一定数量的人员审阅素材(包括申报材料、教学素材和制作的媒体素材等)、预留相对充裕的修正时间是资源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环节,小到主讲人员的无意识动作、字幕同步性问题,大到板书和展示媒体材料的错误……有许多问题在首次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必要的修补、乃至重拍都是严谨负责的态度体现。

四、做好各类型课程资源的转换和平台共享工作,减少重复投入

由于精品课程在层面、推出时期、技术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不同时期建设起来的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精品课程资源在展示手段和平台上存在较大差异。

由早期国家级精品课程录像采用MPEG2格式到目前采用H.264压缩格式的MPEG4格式的变化;教学课件由原先简单的演示文稿到目前网页型、Flash课件的综合应用;由单画面视频到多窗口视频再回到高质量单画面视频的往复……无不体现信息技术、声像技术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过长中的发展。如何做好原始资源的留存、选择适当的转换工具、减少非知识更新引发素材修改工作量、统一素材风格都是制作团队技术保障部门需要考虑的。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格式工厂、PDF转换器及应运而生的MediaEditor等多种工具软件都为技术人员提供了便利。

此外,“建好自身平台,实现与国家精品课资源接轨”是减少自身投入、简化资源传递流程、提高资源使用率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内被广泛认可的两个国家级课程资源网站分别是“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http:///mooc/)”两个网站,涵盖精品课程资源由申报到展示的全部流程。而各高校使用的课程资源平台如BlackBoard、IClass、天空教室等[6]往往以展示课程资源、提供网络在线学习为目的,往往不能涵盖申报、评审、展示、后期建设、应用、反馈等每个环节。此外,由于引进部门、引进时间、引进时需求不同,往往校内多个相似功能的资源平台同时运行,平台之间缺少数据库共享、统一认证和资源传输的接口,形成“信息孤岛”。

为减少校内外平台、校内各平台间课程资源的使用障碍,共享数据库、建立统一认证、规范各类型资源素材的格式、打通平台间的数据传输转换接口,都是当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环节。

五、加强对精品课程资源的动态监管,确保资源可用、实用、好用

高校信息化建设初期曾经走过的“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一度暴露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中,由于对待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态度扭曲、申报学校的技术保障不足、平台升级或数据更新一起的断链等原因,一部分精品课成为“死课”。归根结底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待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将它原本“使全国高校广大教师和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享用优质教学资源,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宗旨扭曲为“奖项评比活动”。

2012年教育部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再次明确指出“国家精品课鼓励各地和高校投入资金支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并研究制定激励政策,引导高校和教师积极参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培育、建设和使用”。对于“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不合格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取消其“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不得再次申报该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在精品课成评审结束、课程资源上传网站之后的几年中,教育部专门成立了机构对在线课程进行定期审查,对于不活跃课程发出整改通知,力求推进课程的后期建设和使用。

我校自2010年底开始,对BlackBoard平台(网络学堂)上的全部上网课程进行检查,发现“死课(没有任何更新记录、没有师生互动行为记录的课程)”率高达50%。这些课程占据了大量的存储资源和注册名额,耗费了管理人员的精力,影响到学校教学品质与学术形象。

为了真正发挥网络课程的作用、保障已有精品课程称号,校信息网络中心、教务处联合对平台中全部具有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逐一进行了分析,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完成教学资源的更新,实现全部课程视频素材的制作与”规划。同时坚决清除“死课”、取消相关课程负责人(或团队的)精品课程负责人称号,开始我校由精品课程申报到后期建设与应用的转变。

整改期间,教务处抓紧安排实施90余门精品课程的三年全程教学视频素材的制作规划,及时将完成的符合当时建设标准的视频资源送达负责人。期间建立分布在七个校区的十余间录课教室,建设两个与BlackBoard平台实现资源链接和单点认证的资源平台,方便教师及时、灵活地由资源平台向网络学堂中调用资源;网络信息中心每年年底对网络学堂中每一门精品课程的各项数据进行汇总,区别活跃课程、待改进课程和待取消课程,通过年底召开的全校研讨会公布数据、告知课程负责人。通过加大网络学堂的宣传力度和教学活动对该平台的依赖程度、努力推进跨校区网络教学应用等手段,发现资源问题,及时实施改进,推进新精品课建设团队的“新陈代谢”。2013年,既定目标完成,平台中活跃的精品课程达到90%以上,网络学堂已经成为我校传统教室授课以外的又一种主流教学形式。

在实施精品课程资源的动态监管的同时,锻炼了课程建设团队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使他们在紧张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较自如地完成额外资源建设工作,加强日常教数学与网络资源的联动,改进教学手段、讲话教学技能。为后一阶段顺利完成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等新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以上是从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十年来的一些感触,希望上述拙见能够为后一阶段高校开展类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红.“图书档案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1(12).

[2]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运营统计数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工作简报,2009(10).

[3]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运营统计数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工作简报,2011(7).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2012年5月21日.

[5]陈以海.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探索.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8(1).

[6]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2012年6月12日.

教学团队申报材料范文第4篇

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凡事预则立。工作站为保证依站培养工程硕士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前期做了大量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做好试点单位的征集工作。2015年4月,工作站以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协调小组的名义发文《关于征集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联合培养工程硕士试点单位的函》,面向市级以上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征集试点工作。截至2015年5月底,经各院士专家工作站自主申报、地市有关部门审核和推荐,共10家单位递交了申报试点的材料。工作站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对申报材料作了认真初审,并要求部分单位进一步完善材料,保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在征集材料的基础上,工作站组织人员对这些申请试点单位的资格进行严格的评审,以保证入选的单位有能力、有条件完成人才的培养工作。2015年6月中旬,工作站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组织召开了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联合培养工程硕士2015年研讨交流会,邀请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省科协、省经信委、省教育厅、浙工大的相关领导和专家参加评审并做现场指导。10家2015年申报试点单位围绕人才培养的基础和经验、申请试点工作的设想等方面做了详细汇报和交流,西安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联合培养高校代表就校方的合作意愿及计划等做了补充发言。最终,经专家组的认真评审,确定中淳高科桩业股份有限公司、宁海县第一注塑模具有限公司、浙江长城减速机有限公司、浙江恒林椅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永裕竹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中山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日升昌药业有限公司、浙江奥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中兴减震器制造有限公司10家建站单位为联合培养工程硕士2015年试点单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工作中善于借鉴他人的经验,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帮助这些试点单位尽快步入正规,工作站积极做好这方面的经验推广工作。2015年6月,邀请杭州永泰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两家试点单位在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联合培养工程硕士2015年研讨交流会上,与其他工作站参会代表分享交流经验。2015年11月,组织召开了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培养创新人才经验交流会,与北京、天津等20多家兄弟省市科协和相关单位60多位代表一起分享交流依站培养工程硕士的经验。会上也邀请2014年依站培养人才试点单位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介绍依站培养人才的经验。

实施过程高标准,严要求。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工作站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依据。在试点工作中重点把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对联合培养的具体内涵做了明确要求。为了保证试点工作不会与一般承担研究生见实习任务趋同,更好地凸显建站企业在联合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工作站强调了试点工作要体现三联合:第一联合制定招生计划,即由试点企业与院士团队所在高校协商确定联合培养的具体专业、数量和培养方式;第二联合管控培养过程,主要包括联合组织教学,即理论课程由高校完成,实践研究课程主要放在建站企业完成,毕业设计(课题)根据试点企业的技术研发需求来确定;第三联合选聘师资,即培养采用双导师制,除了院士团队成员外,需聘请试点企业符合条件的科研管理人员担任校外导师,承担实践指导和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第四联合推动就业和创业,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留在依站的企业安心工作、潜心科研、放心创业,以便继续为企业创新贡献力量。

二是在征集试点单位时把握三个要求。从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角度,在征集试点单位时,工作站对企业的规模、科研实力、经验与意愿等三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第一,试点企业应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经济实力;第二,试点企业需具备较好的科研硬件保证,原则上要求企业建有博士后工作站或者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科研人员在职工总数中的比例不低于10%,具有承担过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的经历等;第三,要求试点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有一定的经验积累,特别是有参与研究生实习基地建设等相关人才培养经验,企业管理层、院士专家团队、企业研发人员对联合培养试点工作有较高意愿等。

三是以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评定试点单位。试点工作坚持自愿原则和需求导向,要求建站企业在有需求的基础上自愿申报,为了保证试点工作体现联合,要求申报单位参加答辩时需有合作院士所在高校代表参加或出具书面意见。根据试点工作需要,担任评审的评委由来自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省经信委、省教育厅、省科协和高校的领导和专家组成。

加强扶持与管理。目前,工作站已向6家已签订合同的试点单位拨款18万元(每家3万元),作为项目经费。邀请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领导到依站培养试点单位浙江日升昌药业有限公司就有关依站培养人才工作进行调研指导。同时,工作站还积极对依站试点工作进行总结和推广,先后在中国科协官网、浙江日报、省科协官网上发表多篇新闻报道和文章,如《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培养创新人才经验交流会在杭州召开》《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研讨交流会顺利召开》《我市2家院士工作站入选联合培养硕士试点单位》《助力突出重围 引领行业发展 》《集聚高端智力 改变中国制造内涵》等。继续做好对试点单位的后续跟踪工作。尽管2014年的5家试点单位已经按照要求结题,但工作站通过电话咨询和现场调研等方式,一方面跟踪已进站研究生的现状和已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支持试点单位宁波江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久盛地板有限公司等工作站开展专题技术活动,引导建站单位与院士专家增进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研究生培养工作。

在工作站的督导扶持下,各试点单位依站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的工作顺利展开,截至2015年12月底,天篷集团与华中农业大学已联合招录2位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

教学团队申报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空间;管理手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3-0036-03

教育只有改革,才有希望;而空间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教育革命。[1]根据教育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等文件精神,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按照“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以岗位标准为课程内容,以最新技术为课程视野,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以‘双师’教师为课程主导,以‘世界大学城’为课程平台”的目标要求,基于“行动导向”的范式开展了课程改革与建设。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平台就是世界大学城学习空间,在此背景下的课程改革管理相对于以往的管理手段有所不同,更方便也更全面地监控课程改革的全过程。

一、空间应用于课程改革管理的优势

1.传统课程改革管理的弊端

(1)纸质材料过于浪费。在以往的课程改革管理中,需要印刷大量的文字材料,组织人员学习。同时在课程申报、验收过程中也产生很多纸质材料,不方便保存,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过程监控不够全面。课程改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课改过程的监控,以往主要是通过听课来进行,看课改是否真正落实到课堂上。但是听课对听课人员的时间要求高,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只关注到了课堂45分钟,不够全面。课后学生情况怎么样,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都关注不到。

(3)资源推广不能到位。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想以课程改革带动课程的全面发展和专业建设,所以课程改革的成果推广也是课改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传统的管理手段中成果推广只能通过公开课、文件等形式进行,好的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资源等不能随时随地学习,持续性不够,影响力不够。

2.基于世界大学城的课程改革管理的优势

有了世界大学城这一网络平台,课程改革的管理就变得很轻松、很全面,同时改革的成效也更好。

(1)管理更快捷

通过在空间上建立相应的管理地图,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更快捷地关注课改所有对象的实时动态。例如课改管理小组地图,申请验收教师地图,课改辅助团队地图等。

(2)管理更全面

除了深入课堂听课,利用空间,可以更全面地关注课堂。例如所有课改教师都必须在空间设立课改专栏。这样可以在任何时候通过空间看得到课改课的建设情况,学生的反馈意见,其他同行对教改课的评价等,发现问题及时留言让老师改进,让管理可以更立体。同时教师课改的资源可以通过空间看出是平时积累的还是一天两天突击完成的,是否达到了边教边改的目的。

(3)资源更节约

所有课改的方案、申报材料、验收材料等全部省去了纸质材料的环节,所有过程全部通过空间来完成。教师可以随时查阅文件资料,同时在申报、验收环节,评委全部通过空间来评审,教师也可以随时查看评委的评审意见,及时改进。

二、空间背景下的课程改革管理手段创新实践

我院从2011年9月开始进行了学院课程改革,全院共有176门课程成功立项,基本上每位老师申报了一门课程进行改革。从启动课改到目前为止,所有课改管理的环节都是在大学城空间平台上完成的。课改管理小组成员可以通过空间基本了解课改的动态,有针对性地检查课程改革的成效,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1.课程改革管理导航

既然是利用空间进行课改管理,那么所有课程改革管理小组的每个管理成员在空间里都必须建立“课改专栏”,如图1所示,同时在个人空间首页上,都建立了课程改革管理导航,如图2所示,便于管理。一般导航栏中要体现课改的文件精神、课改的过程监控文件、课程的教师地图等,方便管理者也方便教师查阅。

2.管理环节手段创新

(1)申报管理

课程改革是否能达到目标首先取决于是否有好的课程建设方案。在此次课程申报过程中,我们采用的办法是网上申报、评委实名制评审的方法。

因为本次课程改革涉及的面很广,全院教师人手一门,所以申报的组织由系部完成,而学院通过空间查看申报情况。教师将完成好的课程建设方案上传到自己的空间专栏下,由系部将地址发给相关评委查看。

因为有空间作平台,我们就可以利用外校的优势资源,请外校专家担任评委,例如:电子工程系就邀请了铁路科技、铁道职院、化工职院等兄弟院校的专家评委进行评审。评委评审后以实名落款,将评审意见上传到评委的空间专栏如图3所示。由系部进行意见汇总,教师通过系部管理人员的“课程改革管理导航” 查看评审意见及时修改。如有意见要交流的,通过空间私信或留言版可即时交流。

(2)过程监控

课改的建设方案写得再好,如果过程监控不到位,结果也会不尽如人意。判定课改质量的好坏最主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听课。有了大学城为平台,相关人员听课可以通过现场听课和观看公开课视频来完成。

听课教师现场听课后除了当场和教师交流外,还可以将听课记录上传到空间上,同时通过私信、留言等方式和任课教师进行沟通,有效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问题。

在每位课改教师的空间专栏内都会有至少一堂的公开课视频,通过视频也可以了解到课改课堂的实际情况是怎样,同时留言和教师沟通。

此外,每月学院会制作出一期课改简报,及时通报本月课改新动向、新亮点。系部也会有相应的课改情况通报,例如每月教师课改空间建设情况、学生交流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