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护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冠心病已成为波及全球的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冠心病患者有着不同的心理反应,对冠心病患者的护理除常用的药物控制病情外,使他们处于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冠心病;心理护理;心理反应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固定型(粥样硬化)或动力型(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发生冠状循环障碍,引起心肌氧供需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肌缺血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病[1]。国内外医学研究发现,冠心病的发病与长期或强烈的应激有关。从心理学角度看,应激是个人在特定的情景中被引发出来的具有较高激动水平或持续紧张的情绪状态。在应激状态下,机体产生一系列植物神经内分泌反应,归纳为:交感神经活动加强,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儿茶酚胺大量增加,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呼吸频率增快,心跳加速,新陈代谢增高。这是机体的保护反应。但持久或过度的应激反应,不但可使机体内部的能量耗竭,而且可产生持久而严重的植物神经功能改变,从而产生相应的内脏器质性病变,如冠状动脉痉挛、血压持续升高、心跳过速、心脏负荷过重等,均为冠心病的发生提供了诱因[3]。
1心理反应
冠心病患者在知道自己得了冠心病之后,心理反应是复杂多样的。大部分患者考虑到患病后给工作、经济、家庭、社会活动带来影响,因此表现出情绪低落、灰心丧气、孤独、焦虑、失望等心理反应。特别是脑力劳动者和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由于掌握冠心病有关知识较多,往往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不安。还有就是一直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或是在单位较受领导器重的人,患病后由于活动范围、社交圈子缩小,丧失了一定的工作和生活能力,并需要耗费一定的医疗费用,给事业、前途等方面均带来损失,再加上病痛的折磨,他们会经常表现出唉声叹气的样子,或过多的自责,或怨天尤人[2]。也有的人满不在乎,认为医护人员危言耸听夸大其词。心理学研究证实,心理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很大关系。其心理个性特征表现为两种,其一是外向不稳定型,他们表现为有雄心壮志,抱负很大,竞争心很强,为工作成就而努力奋斗,敢于承担责任,办事效率高,反应灵敏,常常感到时间不够,有压力,缺乏耐心,活动迅速等。其二是内向不稳定型,他们表现思想情感不易暴露,常常逃避矛盾,过于自我保护,比较固执、耿直、多疑、自卑及有不安全感等。这两种性格都伴有特殊嗜好,如大量吸烟、喝酒、爱吃甜食、食量偏大等。虽然这两种性格的病人个性表现不一样,但这两种个性特征的人,都易使病人处于受威胁状态。也就是他们常常处于紧张状态,长期下去就成为高血压及冠心病的诱因[4]。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最严重的类型,医学家们经过临床调查发现,在心肌梗死病人中,普遍都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障碍[3]:忧虑、空虚感、伤感的情绪、急躁,对任何琐事都耿耿于怀、遇事好动感情、易激动。沮丧、焦虑和失去信心,将疾病视为“不治之症”,拒绝与医护人员合作。对自的前途悲观失望,顾虑重重,以至于生活变的没有规律,甚至对自己的一些不良嗜好不去主动节制,整天混日子。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崔玉华说,医学研究早就发现,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后常常会出现抑郁情绪。因此,患者及家属不能将心肌梗死后的情绪低落视为正常现象。积极治疗与心肌梗死并存的抑郁情绪,不但能改善患者情绪,还可提高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我国医学家很早以前就曾经指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表述了心理和健康的关系。现代医学进一步表明,不少疾病的发生与不良的心理状态有关。因此,要减少高血压、冠心病给人们带来的危害,需要从心理的角度入手,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这对健康是有好处的。
2护理措施
2.1要和蔼对待病人护士要和蔼地对待病人,责任护士作自我介绍,给予亲切感,介绍病室环境给予安全感,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并根据病人病情,进行冠心病的健康指导,从疾病的发病诱因、休息、饮食、运动量等方面进行指导,这样不仅配合了治疗,也调整了病人的情绪,使病人有一种被重视感。
2.2要随时掌握病人心理状态护理工作者,要随时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以利于及时的调整,用劝导、启发、同情、支持、消除顾虑等方法,对帮助病人认识问题,改善环境,提高信心,促进健康是很重要的。
2.3以下是几种帮助病人舒缓情绪的方法放松疗法:鼓励病人通过学习书法、雕刻、绘画、种花草、养鱼鸟或者看喜剧、听相声及轻音乐、学气功等方法,达到怡养心情,松弛的目的。疏泄疗法:教给病人学会疏泄,当焦虑、愤怒时,找知心的人倾诉、宣泄使心情变得平静安定,达到心身平衡。移情疗法:指导病人学习或培养情趣,如学钓鱼、织毛衣等,当心情抑郁或焦虑时,钓鱼、织毛衣等使病人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感兴趣方面,以抑制原来的心理障碍。
2.4护士应指导病人调整心理状态,尽量做到[2]遇到麻烦先回避一下,待冷静后再处理,要想得开,善于安慰自己。遇到愤怒情绪时,要学会减轻自己怒气的方法,不要固执己见,学会让步可学习绘画、写诗、做文章来陶冶情操,经常听听轻音乐,或者把烦心事向朋友或家人讲出来。
2.5合理安排生活工作制度学会合理安排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工作制度,做到一张一弛,劳逸结合,保持乐观态度。总之,护理工作者应帮助冠心病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从而减少和避免病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内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46.
[摘要]通过与81例手术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手术病人共有的恐惧心理、依赖心理、求知心理和消极悲观情绪,采取人性化关怀,帮助病人熟悉、适应环境,尊重并满足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做治疗或处置时体贴病人,让病人感受到医护人员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和重视。经过术前心理减压、术后心理疏导和出院前的心理指导使病人克服各阶段的心理障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手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手术病人;心理护理;人性化
手术是医务人员为患者解除病痛的一种手段。对患者来说,手术既是一个治疗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创伤的过程。病人对手术既抱着治愈的希望,又经受着恐惧的折磨,强烈的生与死的体验,严重地影响着病人的心理状态。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81例,男43例,女38例,年龄22岁~60岁,均为择期手术,其中有手术史的1例,具备医学知识的1例。
2方法
2.1手术病人的心理分析
病人一旦得知自己的疾病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往往因年龄、职业、性别、病种、病情等因素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综合分析其共同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
2.1.1恐惧心理
病人住院后,既要面对陌生的环境,又要经受病痛的折磨,甚至是死亡的威胁,往往难以控制情绪,表现为紧张、恐惧、焦虑和寝食难安,害怕难以忍受手术的疼痛,总感觉自己像要飘落的树叶,生命安全没有了保障,对手术治愈的希望完全被对手术的恐怖感摧毁。
2.1.2依赖心理
求生的欲望使手术病人对医护人员产生了依赖心理,希望得到医务人员全身心的救治。
2.1.3求知心理
大多数病人缺乏医学知识,往往把手术、麻醉都想象得十分神秘,不知手术会发生什么情况,有什么后果,对预后的关心使患者十分重视手术时间的长短、安全程度、主治医师和麻醉师的医术水平及手术效果等,他们渴望了解有关医疗知识。
2.1.4消极悲观心理
一旦决定了手术,病人就开始担心术中、术后发生意外:既害怕难以忍受疼痛,又担心手术危及生命,还顾虑术后是否丧失劳动能力或影响正常生活,极易产生消极悲观情绪或变态心理。
2.2心理护理
通过与病人及其家属交谈,观察病人的情绪和生命体征变化,饮食及睡眠等情况,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除了与家属配合解除病人担心家务无人承担、害怕住院耽误农活等不同的心理负担外,对81例病人共有的心理状态,采取以下护理措施,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2.2.1术前心理减压
给病人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主动给病人铺床、倒水,介绍住院环境、主治医师、责任护士、规章制度等,绐病人提供生活用品,关心病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病人尽快熟悉环境,安心接受治疗;医护人员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向病人讲解手术的目的、过程、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配合要领、医护对策等,让病人感到医务人员对自己的重视、关心、理解、尊重,使病人对自己的治疗方案和一切准备工作都了如指掌、万分妥当,让病人树立信心,放心接受手术,积极配合手术;医护人员与病人交谈时,注意语气、语调、态度和表情,要文雅、和善,切忌为取得病人配合而进行威吓或反复对感知能力、记忆力、听力较差的病人大声讲解,以免让病人误解为医护人员对自己不耐烦而大声训斥;护理人员在为病人进行治疗或做备皮、留置胃管或尿管等术前准备和各项护理操作前,要做好解释工作,取得配合。操作时动作要轻,避免给病人造成不良刺激,让病人感到医务人员在尽心尽力帮助自己与病魔做斗争,让病人树立信心,心情愉快地接受手术。
2.2.2术后心理疏导
手术后病人的心理问题表现比较集中,护理人员要了解、尊重、关心、体贴、安慰病人。例如:乳癌根治术病人都要不同程度地切除胸部组织,术后的化疗都要落发,护士应强调患者在根治术后良好的预后,而避免在患者面前谈及所失,及时让家属准备假发套等物品,帮助病人度过失去和落发的痛苦,让其了解现代医学水平和乳癌根治术的方法和前景,在取得患者配合的同时,要教育家属树立信心,尤其是患者爱人,不要流露出悲观失望情绪,医、护、亲三方要一致下意识地让病人看到治愈的希望,让病人以积极的态度完成术后的各种治疗。
2.2.3出院前的心理指导
手术后的病人因对预后持怀疑态度,害怕伤口愈合不牢,出院时不能及时转化病人角色,责任护士向病人和家属介绍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及复诊、复治的时间和计划等,使其进行适度的体力活动以促进康复,并可通过事例让病人了解术后的恢复过程,让病人尽快从心理上恢复社会角色。
3结论
临床观察表明,病人对疾病的认识、态度以及妥善的心理准备,都对手术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在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对手术病人各阶段共有的心理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病人接近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状态,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字:内科老年病人心理问题护理
一、心理问题及护理原则
1.焦虑不安
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护理原则:解释一支持一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例1:男,“岁,以心源性晕厥”首次入院。病人不知道自己患了何种严重的心脏病或是脑血管病,因此焦虑不安,经用上述原则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理想效果,确诊后二周出院。
2、孤独寂寞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护理原则: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例2:男,68岁,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病人很少讲话,独自活动,常在床上长时间静卧。我们就主动同他交谈,有针对性地将同病室的病人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并向病人讲解交往的好处和方法,鼓励他多和别人接触。经过一段时间,病人已和病友们建立了感情,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了。
3、悲观消极
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护理原则: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例3:女,62岁,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伴消化性溃疡”而入院。平素生活能力很强,患脑血管病后左侧肢体功能未完全恢复,又患新病,思想负担较重,认为年龄偏大,恢复无望,遂产生悲观心理,甚至不想活了。经与家属配合,关心病人,讲清道理,积极配合治疗并加强营养和功能恢复训练,经三个月的住院治疗,生活能够完全自理。
4、恐惧紧张
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对这类病人要给以更多的同情,护理要更加细心,服务周到,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例4:女,68岁,肺癌,病情加重,咳嗽加剧伴咳血,胸痛明显加重,病人异常恐惧。我们在加强医疗护理措施减轻病人痛苦的同时,告诉病人这是肺结核所致,随着上述症状的缓解,病人也减轻了心理负性压力,后虽死亡,但在这期间病人恐惧紧张心理明显减轻,减少了临终前期的心理压力。
5、疑病
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护理原则: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一疏导一解释。
例5:男,65岁,以“高血压原因待查”入院,一周后血压恢复正常,查无器质性原因。然而病人自觉身体多处不适,对找不到病因感到很不满意。对此我们采用疏导的方法,耐心地向病人解释血压升高而住院期间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原因,说明与病人入院前一天与人吵架有关,并作了适度的保证性说明,二夭后病人高兴出院。
6、情绪不稳
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对此类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例6:男,71岁,冠心病,总是嫌别人讲话声音大,护士打针太疼,动作不轻柔等而大声斥责。对此,我们不计较,反而更加关心他帮助他,在护理操作上动作更加柔和细致,病人很受感动,后来向我们再三道歉
7、过分依赖
老年住院病人不同程度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有害。
护理原则: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
例7:女,64岁,肾孟肾炎,经治疗已显著进步,但病人已卧床一月余,很少起床活动,凡事由家属或护士帮助完成。根据该病人的具体情况,我们首先改变了护理级别,让病人下床作适度的活动,并规定每日活动次数和时间,在家属陪护下鼓励病人做生活自理训练,三周后病情痊愈出院。
二、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创新性研究——有效沟通
1语言性沟通
1.1劝说开导
《素问·汤液·醴论》曰:“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也。”历代名医一再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故护理人员应“视人犹已”,满腔热情对待病人,要主动找病人交谈,对思想不暴露的患者要有耐心,关心同情和体谅病人,把患者的痛苦视为亲人甚至是自己的痛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病人悲观失望时,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鼓励病人,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语言是情感交流最主要的方式,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故护理人员与患者应“两神相照,两心相注”,耐心说理开导,达到有效沟通,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威力,诱导鼓励患者,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以促使脏腑功能的协调,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
1.2交心谈心
可以通过交心谈心的方式,接近患者,闲谈,聊天,拉家常,“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这样可以详细了解病人得病的根本原因,疾病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病人在患病前后的心理状态,尤其是疾病发生以后的思想情绪的急剧变化,可以进一步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知识基础,以及对疾病的认识,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对疾病的态度,是紧张害怕、恐惧还是乐观,有没有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同时还可以了解病人家属的思想状况,想法,要求及存在的实际困难。这样,就能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消极因素,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治疗疾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非语言性沟通
2.1移情相制
2.1.1移情
移情就是注意力的转移。通过语言、行动等方式,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气血,调动人体自身的祛除病邪的能力。有些人患病后,往往将注意力经常集中在疾病上面,怕病情变重,怕不易治愈,怕因病影响工作、劳动、学习和生活,整天围绕着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闷,烦恼和忧愁之中,甚至紧张、惶惶不可终日。对于这类病人,护理中可采取诱导的方法转移注意力,转内病为外病,转心病为腿病,以不治为乃治,每每收到不药而愈的疗效。还可以在病区加强有效卫生宣教,组织卫生知识小讲课,讲些预后好的病例给病人听,以解除顾虑。也可以在病区建立病房阅览室,购些书报杂志给病人看,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如做健身操、气功、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还可以组织病人搞些娱乐活动,看看电视等。正如清代医家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中所说,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心曲消愁,有胜于服药也。
2.1.2相制
相制,即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精神疗法。如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对忧伤的患者给予更多的照顾,关心他们的生活,以真诚的态度聆听他们的烦恼的诉说,并且有意识地多说些令人愉快的事或笑话,让其听听相声,看看喜剧,保持一种愉快的情绪,以制约忧伤之情,这正是中医学中独特的情志治疗方法——“喜胜忧”的思想体现。
在新的护理模式中,护理工作已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等技能工作,而是包括了有心理护理在内的更为复杂的,具有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这些创造性活动需要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来完成,有效沟通则是实施心身整体护理的关键,通过有效沟通来提高护理质量,使病人从身心两方面得到最满意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昌杰浅谈内科老年病人的护理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
【论文关键词】心理护理;产后抑郁症;临床分析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孕产妇的心理保健,越来越受到人们普遍关注。产后抑郁症是指发生于产褥期的抑郁,是介于产后精神病与产妇抑郁之间的精神疾患。
产褥期妇女情感处于脆弱阶段。笔者就陪伴分娩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作初步探讨,现介绍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88例产妇均系2003年1月-2007年1月住院分娩的产妇,年龄21~38岁,孕周36~42周,新生儿体质量~4300g。陪伴分娩产妇38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无陪伴分娩产妇50例作为对照组。2组产妇既往均无精神病史,年龄、孕周和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陪伴分娩的做法
1.2.1设置陪伴待产室:设单人病房,布置整洁优雅,配百叶窗帘、床柜、沙发、茶几、电视机、音响等。产妇出现规律宫缩后即送入陪伴待产室,助产士按常规观察产程,关心护理产妇,产妇的亲人亦陪伴在产妇身边。
1.2.2开设陪伴分娩培训课程:自编教材,内容包括分娩的生理过程、陪伴分娩的方法和技巧等,孕妇产检期间,陪伴者按预约日期分批集中听课,同时提供相关知识的咨询服务。
1.2.3陪伴分娩技巧:陪伴者全过程持续给予产妇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适时给产妇精神鼓励,表扬产妇所取得的进展;鼓励产妇进食、进水,保持足够的营养和能量;给产妇以舒适抚摸,按顺时针方向连续地轻揉产妇的下腹部;或抓捏产妇以转移痛点,分散注意力,按摩阿氏穴减轻产妇腰骶的疼痛;产后在产房观察2h,陪伴者与产妇一同转入爱婴区。
1.3调查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简称SDS),产后周内(未出院前)将SDS问卷发给产妇,说明填写方法及每条问题的涵义后,让产妇进行自我评定,表格收集后由专人评定分值。
1.4筛查标准根据中国常模SDS标准分为(41.88±分,分界值标准为53分,将SDS>53分者定为阳性(即抑郁症状存在)。
1.5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产妇SDS分值观察产妇SDS分值为(41.30±分,对照组产妇SDS分值为(46.52±9.99)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产妇SDS阳性率观察组产妇SDS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6.0%(1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3.1陪伴分娩有助于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率和抑郁水平从本研究可看出,陪伴分娩组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与有关文献报道的国外3.5%~33%、国内5.36%~16.7%相近[3],而无陪伴分娩组产妇的产后抑郁发生率高达26.0%,远高于国内已有的报道,且陪伴分娩组产妇的SDS分值显著低于无陪伴分娩组产妇。原因可能是分娩对产妇来说是一种伴随不安的期待体验,尤其我国初产妇较多,对分娩疼痛的恐惧心理和身心疲惫导致的焦虑紧张情绪成为产后抑郁症的诱因。
陪伴分娩改善了产妇的周围环境,分娩过程中有亲人陪伴在左右,得到了亲人给予的精神上的鼓励、心理上的安慰、体力上的支持(如喂水、喂饭、擦汗等),产妇不会感到环境陌生、孤独和无助,有一种安全感和满足感。陪伴分娩的产妇心态相对稳定,分娩时紧张恐惧心理较无陪伴分娩产妇明显弱化,产时疼痛程度明显改善,产后出血量显著减少,产时情绪愉快,从而对产妇产后情绪的调适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2临床护理措施
3.2.1加强围产期保健:护士不仅要重视围产期母婴的生理、生长发育的变化,还应十分关注孕产妇的个性特征、分娩前后心理状态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以期解除致病的心理因素,减轻心理负担和躯体症状。
3.2.2大力开展陪伴分娩:陪伴分娩是一种回归自然的分娩方式,临床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使现代以医护人员为中心的产时服务模式转变为以产妇身心健康为中心的产时服务模式,支持和促进自然分娩,遏制现代产科干预性治疗日渐上升的趋势,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因此,要提高医护人员整体素质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陪伴分娩,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妇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保护了母婴的身心健康。
3.2.3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和整体护理水平:产妇在怀孕分娩期间的部分压力,来源于医护人员的态度。因此,医护人员在与产妇的接触中,应格外地注意自己的言行,用友善、亲切、温柔的语言,表达出更多的关爱,使孕产妇具有良好的身心适应状态,安全度过分娩、产褥期,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3.3了解患者需求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3.3.1被理解、被尊重、被接纳需求:由于医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较少,自然会有许多不一定合乎情理的思考、疑问,患者有要求医务人员理解、尊重、接纳自己的需求心理。医务人员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经济状况的患者,均要同等对待,充分理解患者、尊重患者。我院已实行的整体护理、三级医师查房、医疗工作小组均能部分解决患者的这方面的心理需求。我院完善医疗小组,各级医护人员分工协调,做好患者在诊治过程的医疗、护理、心理、生活等方面的工作。医疗工作小组负责人着重负责对疾病的诊断、治疗、转归方面的解释工作,及时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住院医师主要负责治疗方案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及时发现患者诊治过程中疾病变换和心理变化。专业护士着重向患者介绍病区,相关环境及分管床位的医师、护士。禁止以床号直呼患者,根据不同年龄、职业给予尊称,缩短医患之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专业护士在患者住院期间按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实施人性化的整体护理,并满足患者被理解、被尊重、初接纳的需求,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3.3.2获得信息需求:知情权是患者应有的权利,凡是与疾病诊治有关的内容均包括在内。如医院的环境(门诊、住院患者相关科室的科室配置等)、医院的规章制度、医护人员的相应情况介绍,关于疾病的诊断及其依据,需要进行各项检查的目的及必要性。
3.3.3获得安全感:在诊治过程中,患者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焦虑不安,对手术产生恐惧,因此,具有强烈的获得安全感的心理需求。这些要求包括对各项检查是否安全,是否产生痛苦或危害,治疗、服药的不良反应及不良后果是否出现,希望早日康复痊愈,不再复发等。为了满足患者这一心理需求,就需要医务人员充分理解、同情、体贴、关心患者,耐心仔细的做解释工作,每做1项检查或化验,每做1项侵袭性操作,每使用1种药物均应向患者讲明,给患者最大的安慰,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让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以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3.3.4适当安排的需要:对于思念家人、情绪波动大的患者应适当增加一点活动,满足患者娱乐活动的需要,减轻患者烦躁不安的情绪。
3.3.5其他:护士人员的心理健康是护士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燕杰,钟友彬.产后抑郁症[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0,16(1):13.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出版社,1993:25-41.
3陈燕杰.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探讨[J].现代康复,1993,3(10):1184.
4莫绍伶,向阳,潘文芬.满足患者心理需求提高服务技巧[J].中国医疗纠纷与对策,2003,12(4):337-338.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自2005年1月-2008年12月间收治的5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均行TURBT治疗和术后常规比柔吡星灌注治疗;均于术后得到病理证实)。所有患者对自身疾病完全知情。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实验组进行个性化护理,而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
1.2方法
1.2.1个性化心理护理通过观察、交谈以及客观评定法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评估,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生物、心理、社会特点,按不同年龄、不同血型、不同治疗手段、癌症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的心理障碍、不同情绪状态等实施个体化的心理护理模式。
1.2.2依从性评价:由主管医生、主管护师及护师对患者治疗过程的依从性进行评价。具体分为:优(完全接受医生制订的治疗方案、剂量,完成配合各项护理措施);良(部分接受医生制订的治疗方案、剂量,完成大部分治疗计划,不定时治疗,对护理措施部分配合);差(偶尔或病情加重时治疗,对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不理解,对护理措施不配合)
1.2.3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应用2-independentSamplesTests进行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无论任何人患上癌症都面临生死的严峻考验,因此家属常要求医护人员对患者实行保护性医疗[1]。但在现今的医疗法规中明确规定医护人员对患者有告知义务、病人有知情同意权。但是患者一旦证实自己患癌症,常由于对癌症的恐惧感产生一系列心理变化,如不给予正确引导则会严重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进而对患者的生存期限与生活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制定客观的癌症患者知情同意后个性化心理护理新措施,保障患者知情恐惧变为主动配合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依从性是指患者行为(如服药、饮食、或者改变其生活方式等)与医嘱的一致性,依从性不佳不但影响患者正常康复,甚至严重干扰医护工作的进行[2]。进行手术治疗的癌症患者依从性对于患者术后康复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本次研究中的膀胱癌患者手术前后对留置导尿的依从性情况直接影响到术后排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术后灌注治疗,进而影响到患者的术后康复。调查中发现,经过个性化心理护理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水平有显著增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变,使其更容易接受各种治疗方案及治疗结果,以使自己更好的配合治疗。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化,掌握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知识,实施个性化护理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护理措施。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已经引起了临床护理人员的重视,个性化心理护理正逐渐成为护理措施中重要的一部分[3]。特别是在新的医护人员对患者有告知义务、病人有知情同意权的时代,掌握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知识,实施个性化护理,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个性化护理是指针对每个患者不同的生物、心理、社会特点提供个体化的护理模式[4]。癌症病人的心理反应往往是多样性,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不同的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不同家庭的病人对癌症的认识和态度是不尽相同的。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个体差异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不同而不同。医学心理学表明,癌症病人的治疗效果与病人的心理反应类型密切相关。目前临床护理实践要求对不同患者进行分类,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为施行个性化心理护理,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常用方法为观察、交谈以及客观评定法[5]。从而正确判断癌症病人的心理反应类型。此外需要家属及病人的密切配合,才能使病人面对现实,告知自己的躯体症状和心理感受,从而制定个性化心理护理提供最真实、最原始的个性心理资料,以便正确判断患者的心理类型及目前的心理状态,制定最佳个性化心理护理方案。本研究采用了常用的心理评估法,得到结果可靠满意,能够准确的判断患者的心理类型和心理状态,保证了个性化心理护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雪薇、王利.癌症患者的信息需求—应否与如何告知癌症诊断[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5(4):264.
[2]闫改菊.癌症患者知情程度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7):994-995.
[3]HellbornM,BrandbergY,KurlanJ,etal.Assessment,andtreatmentofpsychosocialproblemsincancerpatients:anexploratorystudyofacoursefornurse[J].PatientEducCourse,2001,45(2):101-106.
[4]王宝慧.癌症患者心理护理[J].职业与健康,2003,19(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