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范文第1篇

“老师,没想到数学这么美!”这是在教学《有趣的图形》一单元时,当孩子们看着自己用彩色的画笔在组合的图形上涂出五颜六色的色彩。用自己手中普普通通的平面图形组合成一副副美妙的图案时,情不自禁喊出的一句话。多么有创造性的一句话啊!

应当承认,学习数学特别是传统的数学课堂可以说是“枯燥”、“乏味”,而且是一项艰辛的劳动,但如果能让孩子们在学习中窥视到数学美,运算中体验到数学的艺术力,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就能使孩子们将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学习的动机,学习也更有兴趣。使孩子们的数学活动犹如在自由王国里漫游,使他们不仅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艰辛,也能体会到其中优美的神韵所在。从而使“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气”和“灵气”,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通过创设美妙的情景来体验数学美。

刚刚从幼儿园跨进小学校门的一年级的小朋友还沉浸在儿童乐园的滑梯上,沉浸在美的童话世界中。对于学习小学数学,他们感觉有些新鲜,有些好奇。什么是数学学习?――严肃的课堂,严厉的老师,枯燥的数学作业吗?可是,当他们拿到数学新书时,他们“爱不释手”。美丽的图案,五颜六色的画面,可爱的卡通人物正向他招手呢!“机灵狗”成了他们学习的好伙伴;可爱的“淘气”和“笑笑”提出很多稀奇古怪的数学问题;“智慧老爷爷“告诉了他们很多智慧的小知识。长着长鼻子的大象正和长脖子的长颈鹿比高矮。大笨熊和小猴子比轻重,小熊还和小白兔比跳绳呢,小白兔跳了23下,熊只跳了2下,可真笨……小朋友一下就乐了,我们的新书真有趣,就像童话一样。书中所选取的都是一些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童话故事作为认识背景,有意识地把现实问题数学化、生活化。这时,平时严厉的老师放下了师道尊严,摇身一变成了一位可爱的“卡通使者”,带着孩子们,乘着想像的翅膀,遨游在数学乐园中,去解开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在教学中,我常常想出一个个吸引学生的新花招。

如:在教学《小明的一天》,认识钟表一课时,我设计了听音乐,跳钟表操,学生听着音乐和老师一起舞动着手臂,师生的情感真正的融为了一体。让他们更没想到的是数学课上还可以跳舞,让学生在蹦蹦跳跳中通过肢体语言感受到时针、分针位置关系的知识构建,在一个个动态的活动情景中,自然的把学生引入到钟表的世界。

在教《认识图形》中,我把学生喜欢的玩具小猴子带进了课堂,把老师的语言换成小猴子的语言,使学生感觉十分的亲切有趣。小猴子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礼物选择儿童熟悉的积木(各种各样的立体图形),学生玩着积木,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并且感受到原来数学课可以这么好玩,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枯燥的图形认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玩积木、摸积木的面上不知不觉的感知了“面在体上”,沟通了体与面之间的联系,化解了面在体上的难点,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氛围中大胆交流,自主探索,使整个课堂生动、活泼、有趣。

二、在猜想中体验数学美。

猜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牛顿曾说过:“没有大

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新课程中安排了很多猜想,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在计算教学《猜数游戏》――“10以内的加法”中,运用了猜数游戏,“我出1”,”我出5”;“我出3”,“我出7”;“我出4”,“我出……”一个猜数的游戏活动,引导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师生对练,同桌对练。学生在活动中的经验积累,发展他们的数感。数字大小关系的《小小养殖场》一课中,安排了一个猜年龄的思维活动。“笑笑的爸爸今年37岁,淘气爸爸的年龄和她爸爸的差不多,可能为几岁?{56 39 24 35}。”“老师今年26岁,哥哥跟我差不多,我哥哥可能是几岁?(2528 37)”。在认识“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一课后,学生在黑板上写一个数(86)让我猜?“我说33”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到“多得多”,“我说69”生说:“多一些”……学生在和老师活动中获取了数学知识。在这猜的过程中,小朋友不仅增强了数感,而且培养了利用生活经验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美。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游戏。如何运用游戏的方法促进他

们的学习,让他们在游戏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对提高他们得学习动机和效果是有益得。课程标准别提出了情感于态度的反展目标。如,在教学《左右》时,组织学生利用身体上的左、右器官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听口令做动作。“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学生边做边开心的笑着。还有,师说“摸摸你的左耳,”学生做相反的动作,摸自己的右耳。即认识了左右,又训练了学生的判断能力与反应能力,学生边做边开心的笑着。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游戏过程中体验到左、右的含义与相对性。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学生爱学、乐学。使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气氛,提高了学习效果。

在《认识物体》时,我设计了“摸一摸,说一说”的游戏。把操作活动和表达结合起来,让学生摸一个物体并说出它的名称,也可以先给名称再去摸出相应的物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通过这种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数学的计算教学常与“枯燥、机械重复”相连,这是我们以前传统数学教学上的缺陷造成的。在上《跳绳》一课――10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设计了老师和学生的跳绳比赛的游戏活动,由跳绳比赛得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思考的兴趣与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计算的意识。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会数学的信心。

四、在想象中体验数学美。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课程;创新教育

一、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创新教育趋势

1.从关照美学到体验美学

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变化,审美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育提升人的“审美品位”。中小学美术课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是通过美术鉴赏来实现的,通过引导学生对静态作品的观照、赏析,传授给学生审美知识。但在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程已经有所转变,注重体验性的感知,逐渐成为审美经验。通过学生以身体感官直接接触,感受各种艺术对象,增加学生的审美意识,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下美g教育的核心理念。

2.从美感教育到创新教育

传统的美术课程主要是通过不断地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现代美术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审美水平提升,而是将教育的重心从传统的美感教育转化为主动的创造性教育,旨在通过对学生的美感教育,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标准,并能自主进行个性发挥,在原有的美术课程学习基础上进行创新教育。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生活到经验的审美教育序列,能顺应儿童的心理发展进程,对学生的美术教育效果也有显著影响。

二、中小学美术课程创新教育的途径

1.更新教学理念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优势在于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现阶段的美术课程应让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为此,教师应该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逐渐形成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具备全面发展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感受到美,建立起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和追求。同时,教师在进行美术课程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抓住教材和创新的结合点,既要将原有的教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要适时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上,只有教师游刃有余地展开教学,学生才能轻松自如地学习。

2.转变美术课堂的教学方式

首先,美术课堂应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环境,教师要认识到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学生放飞心灵、产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教师在美术课程教学中,要注重用自己平易近人的教学态度走进学生世界,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通过有效地与学生交流沟通,用言语鼓励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还能为学生创新思维奠定好的情感基础。最后,为了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下,获取较好的美术学习效果,感知美、欣赏美,具备初步的审美意识,就需要发挥教学工具的作用。教师要充分运用好多媒体教学,利用音乐、图片、视频等,让和谐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给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和自由的创作空间。

比如,美术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欣赏印象派美术作品时,由于印象派美术作品都有着浓浓的印象主义,看起来比较具有抽象特点,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在音乐、画面的渲染下,让学生看到多彩多样的、奇妙的美术作品。向学生展示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日出》,然后向学生提问:“这像不像大家睡着了梦里见到的画面?”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感受到生活中的画面,并试着让学生创作自己梦里的场景。尽管学生对印象派不能完全理解,也能让学生在欣赏他人美术作品的同时,进行自我想象、自我创作,在自由的空间中,发挥才气和灵气。

3.“创、玩、学”结合,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小学教师越来越重视开发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很多美术课程中也设置了很多实践课程。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精力充沛,正是爱玩的时候,初中生此时还没有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而美术课程又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生的艺术天赋、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不尽相同,在进行美术创作时表现方式也多种多样。为了激发这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多样性,教师就需要将“创、玩、学”完美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避免机械模仿给学生认知带来的不完整性。

比如,在开展美术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公园写生或者观察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下,亲身体验大自然鬼斧神工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这也是中小学美术课程发展“关照美学到体验美学”的主要趋势。让学生在“创、玩、学”的快乐游戏中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知识,只有每一位学生真正地进入到学习情境中,根据创新原理、学习规律,结合学生实际,通过美术课程的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想象力

新《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了课题方案和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笔者通过自己及对所带领的实习生进行教学实践和调研,发现小学学生的想象力随着年级的增加而逐步下降。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美术教学模式不适合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改革措施:

1.根据学生年龄和兴趣的差异,对高、低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小学美术学习时间比较长,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年龄跨度比较大,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三年级之前,应该在教学中多插入自由想象作画的课时,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三年级以后,学生的理性思维发展了,客观认识能力增强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素质好、兴趣浓的学生加强美术想象技能的训练;对兴趣淡的学生可加强美术的实用性想象教学,如黑板报设计、制作贺卡等,教学过程则将以往的讲授式教学改变为活动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2.延长创作时间

现行的美术课时安排给美术教学带来了不便,一节课往往要经过导入、讲解、欣赏、作画、作业评价等环节,最后给学生创作的时间远远不够,这样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在实践中,我们感觉用两节美术课时完成一张作品是比较合适的,由于小学美术中两节美术课不安排在同一天,所以很多学生在隔天或者隔几天后对作品会有新的认识,会重新修改或添加画面,这样可不断拓展兴趣和认识。

3.加强作品欣赏

通过欣赏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指导实践、想象创作。欣赏的内容主要是同龄儿童的优秀作品,选择的作品应该以接近学生生活的作品为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要求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或者指出作品的不足之处,并且结合改临、意临、补画等想象练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证明了学生课前不看作品赏析跟看作品赏析的效果是明显不同的。

4.单元化处理教材

根据美术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可以对教材作单元化处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性连贯,也能对学生的技能有明确的训练。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①以内容为标准归类,这种归类使内容更系统化,有利于学生进行系统想象创作,如树叶、蛋壳、纸贴画和图案教学,《立方体和圆柱体的透视现象》《各种各样的房屋》归为透视知识的落实这一单元;②以技法、工具材料归类,这种归类有利于技法的训练和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工具材料的准备。

5. 同课异构

小学学生很容易形成思维想象上的惰性,遇到可模仿或可照搬的东西,会毫不思索地加以利用,这种情况在美术课中最为常见。我们可以采用同一课题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比如《威武的盾牌》,学生可先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表现,第二节课可让学生用剪纸贴画的形式来表现。另外还可以利用图式的接近和重叠现象,进行图式的变通和视觉隐喻,如《撕纸拼帖》,通过撕出的偶然形,重新组合、添加获得新形象,通过这种训练启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和视觉的敏感性,也丰富他们的创作内容。

6.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转换对学生的美术想象有很大的影响,有资料表明,教师的友好、温和与学生的想象力成正比关系。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扼杀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然而,美术作品恰恰就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在教学中学生应该是进行美术创作的主体,他们是在自发、自愿的心态之下想象创作的。所以,教师在思想上转变观念,不同课题和内容在课堂上经常变换角色,有时对学生讲解指导;有时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同时学生角色也在不停地变换,学生的想象和创作有充分展示和发展的空间。

总之,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方法,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为目的,只有不断地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 新课标下 教学质量

伴随着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领域中实施,对于我国小学教师来说是一种十分严峻的挑战,同样为小学教师带来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现如今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追求丰富的信息输出和非常活跃的的教学气氛,更应当追求高效教学,只有不断提高教学的高效性才是教学的目的,身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完善自身的美术教育教学。

一、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要实现多样化教学评价

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想要将过去传统单一式的教学评论方式方法突破,要求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从全方位以及多角度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原因就在于不同学生智力水平以及基础知识都是不同的,再加上有些客观性因素,过去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并不能够真正适应当前学生以及教育发展,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将这一种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善,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小学生来制定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使得处于不同层次中的学生都能够有自身的发展,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实施赏识性的美术教育,对于小学生学习美术成绩和学习成果要给予肯定,用一种赏识性的眼光来看待小学生,细心观察,找到小学生闪光点,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拉近学生和美术教师之间的距离,提升美术教学的效率。

二、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新课标改革主要提倡小学生实施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以及自主学习,小学生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转变,因此,要求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教师必须要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课本之外的知识,因为有些知识需要讲解,仅仅依靠学生自己学习教材根本不能理解,如果小学生不能够对美术作品内涵以及美术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了解和掌握,并且没有具备一些小学美术基础知识就一定不会对美术作品实施评论。因此,不管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上面讲授多久,学生只有对美术作品以及美术知识十分感兴趣,学生才能够做到有所收获, 这样的美术课堂才是一节成功的美术课堂。

三、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要注重营造课堂氛围

我国的《美术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想要对至今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决,想要改变小学生反复单调以及被动接收等学习方式方法改变,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小学美术课堂之中,开展一个具有研究型的学习,要求小学教师必须要注重营造课堂氛围,这已经成为了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以及美术课程标准的理解,研究性学习最为根本的关键就是要求小学美术教师要致力于创设探究情境之中去,在美术教学欣赏课程之中采取一个研究性学习具体化的措施,要求学生学会自己判断价值、解释作品、分析作品以及观察作品。小学美术教师不能够将自己的意见强加到学生身上,要尽自己最大可能帮助学生自己欣赏美术作品,自行阅读美术作品,自己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采取正确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方法,小学美术教学不能够单纯看到小学美术课堂气氛怎么样,而是应该看学生有没有进入到了探究学习这一状态上,学生有没有取得良好学习的成果。

四、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要注重传授基础知识技能

在教学课程中教师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应选择一些比较贴近生活的教材,并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需求,选择富有趣味和一定活跃性的教材。要求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体现出知识技能教学具体要求,在小学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学生创造精神激发起来,发展学生对于美术实践的能力,使得初小学生能够在自身的美术学习过程中形成美术素养,将创造性的精神激发以及创造出来,陶冶小学美术学生高尚审美的情操,进而塑造一个完美人格。我们不难看到,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总体目标是一个整体,实施目标过程中必须要应用材料,塑造美术知识素养,增加小学美术经验,提升学生小学美术实践能力等等都在小学美术教学目标体系之中最为显著的目标,实现这些目标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初小学生的人格、个性、情感以及兴趣等等都属于美术教学中隐形的目标,这些隐形目标很难实现,通常也更加容易被小学美术教师忽略。而初小学生的人格、个性、情感以及兴趣等等都属于美术教学中隐形的目标,这些隐形目标很难实现,通常也更加容易被小学美术教师忽略。换而言之,小学生只有掌握了自身美术学习的技能,才能够有一定的创新和创造,提升小学生的美术素养,同样要求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在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知识技能,不仅仅要体现出知识技能的目标,更加不能使学生单纯学习知识技能。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要注重传授基础知识技能、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要注重营造课堂氛围以及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要实现多样化教学评价这四个方面探讨了小学美术教学。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范文第5篇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已不再是从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渗透到了美术教学中,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课程性质已经发生改变,课程性质是对整体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宏观把握,是理解美术课程标淮的关键所在。

此次新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我觉得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旧的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定义为具有人文性质,而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却明确指出:“美术课程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课程愈发凸显了其“视觉性”因素,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的特点。这是因为,学科本体始终是理解美术教育的基础和立足点所在。

此外,在“造型?表现”领域新美术课程标谁也强调美术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和愉悦性,学生应该学到具体的美术操作技能。这一方面旨在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为了使学生享受美术学习过程的乐趣。这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养成其健康人格的必要前提。需要说明的是,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因此“人文性”依然是美术课程所要追求的重要特征。新课标对此也做出了着重强调。

通过学习后,我总结了以下几点:1、新出台的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稿突出了美术学科的四个特点:(1)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2)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3)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4)强调愉悦性。这是新增的,是学科审议组的艺术家们极力倡导的特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2、教师要重新构建课堂上的美术学科知识。美术学科知识泛指学校中一切能够构成学生美术学习的教育经验或学习经验。“课堂教学中的美术学科知识”和“美术学科知识”分属于不同领域,其内涵、主体、意义、内容构成与表现形式均布相同。教材的呈现形式绝对不是教学的顺序,不要完全按照教材,要利用教材主题,重构成自己的课堂,建构自己的美术课堂学科知识。因为教材里的一些学习内容和表述,离学生比较远,学生有时根本不理解,所以,课堂教学中的美术学科知识与美术学科知识有了根本的分野。因此,教师不能成为美术学科专家的依附者,而应是有独立人格和美术教育专业自的存在,不能作学科知识的单纯消费者,而是课堂教学中复杂会话情境里积极的参与者。 3、让学生从幼儿时期建立起来的固有型中破立出来,教会学生用艺术家的独特眼光去看事物,学习各种美术语言,学会用美术语言去说话。有一次在美术课上,我发现一个学生把太阳涂成了草绿色,我就问她:“为什么?”她甜甜地回答道:“要是有一个绿色的太阳该多好呀,夏天就不会那么热了。”“多么奇特的想象!”我由衷地赞叹道。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主动地、充分地感知生活和环境,体验生活,做到“心中有画”。 4、示范的最佳状态是局部引领性示范。一直来,教师的示范是我们课堂中一个困惑的问题,教师不要在教学现场直接画出表现主题,而是在这个主题的表现中,局部引领某个细节的表现。这样由小见大式的引领,可以给学生带来整体思考与整体表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