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饮食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教学中产生回避现象的调查统计
课题组对该院2011级开设大学英语的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任课老师的34个班的学生进行了随堂问卷的调查统计,以下是具体的调查统计数据。(附表1)
问卷调查共设计了三种题型,单项选择题1-10,多项选择题11-14,简答题15-17等内容。(附表2)
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单选问题具体内容大致为:你听说过“回避现象”吗?你认为在英语视听说课堂中会发生回避现象吗?你认为在英语视听说课堂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能避免回避现象吗?你认为英语课堂上发生“回避现象”老师有责任吗?你了解在英语课堂上发生“回避现象”的原因吗?等。多项问题具体内容大致为:避免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回避现象你希望教师如何做?避免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回避现象,你希望自身如何做等。简答问题为:在你看来,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回避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对于如何避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避现象,你有哪些好的方法和建议?就如何改善英语视听说课堂教学?等。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选择否定答案的学生占少数,第二部分选择多项的学生占有较大比例,第三部分简答题很多学生给出了诸多建议。
调查结果归纳与分析
(1)本次调查人数占2011级非英语专业学生总数的34.3%。其中文科生42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8%;理科生68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2%;男生共720人,理科男生532,文科男生188人;女生共482人,理科女生120,文科女生362。调查涉及2011级开设大学英语课的10个专业。其中文科四个专业,理科六个专业,任课教师19个(其中兼任文理科教师7人)。
(2)调查问卷于2012年4月期间随堂进行,在1102份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1059份,空白卷43份,有效率为96%。调查涵盖了目前各独立院校的主要开设专业,考意到影响该课题的实施的因素不同,即:文理科专业有别、男女生性别有别,任课老师的综合水平有别。此次调查文理科专业人数分配比例合适,男女生性别分配均匀并在不同的任课老师的不同班级里进行了调查。数据真实具体,分配合理,真实的反映了独立学院学生对回避现象认知情况及英语学习回避在课堂教学中的现状。
(3)从单项选择题的结果统计来看,80.5%的学生给予肯定答案,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于回避现象“从没听说过”或“听说过,但不大了解”并且认为课堂教学中发生回避现象是普遍的,是不可避免的;从多项选择题结果统计来看,72.1%的学生选择了多项答案,这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回避现象的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特点也是多种多样的;从简单题结果统计来看,81.1%的学生提出了克服回避现象的多种建议,这表明回避是普遍存在的,很难克服的,但可以找到应对的教学策略。
学生的回避现象原因总结与分析
通过此次问卷结果调查与统计,分析原因如下
(1)很多学生片面的认为“学习外语的懈怠、不主动”,“课堂上对教师的提问不积极,敷衍了事”即为“回避”。可见学生对回避这种消极的语言策略对于外语学习带来的不良影影响无太多认识,避免回避现象的对策更无从谈起。大多数学生没有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发生“回避”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自身造成的,而把克服回避现象寄希望于教师,这就产生了很多教师难以掌控的回避现象,就教师单方面解决此问题困难重重。
(2)因独立院校的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加之大学英语课并不是专业学生开设的,故学生自身的英语成绩低,水平参差不齐。统计结果分析得出,独立学院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回避现象集中的体现在词汇使用,句型使用以及文化方面。这说明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回避现象的产生有着其自身的客观原因。
(3)在调查过程中,课题组发现英语水平偏低的学生倾向于使用回避现象,把它作为应试策略之一。特别是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时,水平偏低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自己业已熟练掌握的词汇和句型,从而导致了语言内容的贫乏,英语水平也就停滞不前。教师在教学过程并没有关注到这些特殊群体,导致了回避现象的内在原因。
(4)独立学院学生对英每文化的了解尚浅,对本族语文化了解不深。在英汉两种语言的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差异,从而造成了回避现象的发生。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灌输目的语的文化内容,而忽视了扩展学生对英语文化的阅读和了解。造成了教与学不能达到同期的效果,从而产生了回避现象。
对克服回避现象的建议
(1)要求学生充分认识到回避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及其产生的消极作用,从而上课之前预习课文准备课堂知识。
(2)就独立院校的学生的自身特点,独立学院的学士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断哦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3)要求教师在准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多收集课外资料,丰富教学内容,灵活掌控课堂,减少回避现象的发生。
(4)大英学生应对英美文化的了解,扩展自己的课外知识,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须先进行相关内容的引入,再进行课堂目标内容的讲解。这也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对“回避”现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在外语教学方法及策略上作相应的调整。
综上所述,回避现象是英语学习中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它的客观存在影响着学习者的英语学习效率。因此,针对这一语言现象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对于学习者的英语水平的提高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 大学生 膳食调查 营养评价
大学生处于青年人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其机体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脑力和体力活动比较多[1],合理的膳食结构、充足的营养来源是保证其健康成长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保证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2]。本次调查旨在了解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膳食营养现状,为以后改善学生膳食结构提供科学的依据。在2007年4月-2011年3月对辽阳职业技术学院427名大学生的膳食情况以及营养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膳食结果及营养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结学生近年来饮食发展趋势。
1.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连续5年对辽阳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食品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的方法,05级37人、06级84人,07级102人,08级95人,09级109人,共5个年级427名学生(19—22岁)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58人,女生369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定量食物摄入频率调查表和24小时回顾调查表,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学生自行填写,共获得完整资料427份,其中男生的58份,女生的269份。
1.3 膳食评价
按照《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3]和《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计算出各种食物的平均摄入量、各类营养素平均摄入量、能量来源比例,蛋白来源构成及三餐提供能量的比例。参照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表(DRIs)[4] 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CBDP) [5]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1.4 统计分析
资料用营养博士配餐软件录入和整理,统计分析。
2.结果
2.1 膳食调查
2.1.1 膳食结构
参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CBDP)每日推荐量[5]。从表1中可以看出,男、女生每日摄入的蛋类、鱼虾摄人量符合或接近CBDP推荐量,畜禽肉、油脂、豆类等摄人量超过CBDP推荐量,蔬菜、水果、奶类、摄人量低于CBDP推荐量。(见表1)
2.1.2 营养素摄入量
学生各类营养素摄入量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表(DRIs) [6]做比较。从表2中可以看出,男、女生膳食不够均衡,钙和铁的摄入量严重不足,维生素A、维生素C的实际摄入量低于DRIs。(见表2)
2.1.3 膳食中热能来源及营养素分布
从表3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食物来源分布不合理,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例过低,而脂肪供能过高,男生和女生的差异不大。(见表3)
2.1.4 三餐能量分配比例(详见表4)
3.讨论
3.1 调整膳食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该校男、女学生膳食结果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谷类摄入不足,该校学生只满足DRIs的最低值。二是果蔬类摄入不足,,该校学生并未达到每人每天400~500 g,每周摄入平均2.3次,直接引起学生维生素C摄入不足。三是乳制品摄入不足,该校学生平均每周摄入2.68次,平均每次摄入200ml左右,平均钙摄入量不足。四是肉油过量,特别是畜禽肉类。
3.2 热能营养物质分配不合理
根据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和生理需求[7],总能量的55%-65%来自于碳水化合物,10%-15%来自于蛋白质,20%-30%来自于脂肪。该校学生碳水化合物的量47.38%、脂肪33.48%、蛋白质19.19%,和建议值相距甚远。
3.3 部分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
调查发现,学生的维生素A、维生素C摄入不足,钙和铁的摄入严重不足。这一情况与学生中动物性食物摄入偏高,而豆类、奶类及果蔬类食品摄入不足的膳食结构密切相关。
3.4 三餐分配基本合理,女生零食过量
本次调查结果发现学生的吃早餐率较一些地区要高很多[8],就本地区而言也相对较高。但是部分女学生(15.91%)的零食摄入频率过高,像饼干、薯片等高热能低营养食物每周摄入超过2次,每次约100g,易造成虚弱型体质。
3.5 五年来该校大学生饮食发展趋势
分别对05级至09级五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摄取谷类食物的量在降低,相应的摄取肉类食物的量和次数都在增加。对于果蔬基本没有变化。奶类食物的摄取在不断提高,但任然处于较低摄入量范围。
3.6 加强宣传,提高学生营养素质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营养知识相对匮乏。有些学生盲目减肥是本次调查能量摄入量不够的主要原因,特别发现部分同学以不吃谷类食品来降低每天的能量摄入,所以出现了较为少见的B组维生素的不足。今后应致力向学生宣传合力营养和平衡膳食,引导其对合理膳食的重视,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参考文献:
[1]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2002综合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4-38.
[2]张芝芬,华金中,陈志健.绍兴市两所中学学生膳食营养调查及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2):2292-2294.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人民出版社,2008:67-73.
[4]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46-148.
[5]葛可佑.中国营养科学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62-1266.
[6]吴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4-210.
李思琪,四川都江堰市人。西华大学在校学生。钟雅岚,四川都江堰市人。西华大学在校学生。
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立足于调查研究,总结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原因,提出引导大学生走出误区的对策,旨在树立和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这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调查;探究
引言:
构建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建设节约型社会,即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首位的方针。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社会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合理的消费理念。
在当前低迷且尚未完全复苏的经济环境下,物价的连续上涨,直接反映了社会严重的供需关系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但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意识的超前和消费能力的滞后,使他们消费受到了很大的约束。引导他们保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消费观念,加强培养与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对构建节约型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内容:
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消费包括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产生的原因、消费者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的方式、影响消费者选择的有关因素。
(一) 调查总况:
大学生的消费,主要分为基本生活消费(衣、食、住、行)、学习消费(书杂费、考证等)、人际交往消费(人情、恋爱等)、休闲娱乐消费(旅游、娱乐等)四大方面。但主要开支如下:
一、购买服饰:大学生购买名牌的商品,不仅为了满足自己的实用需求,而且也希望能够增加自己的被关注度,满足渴望被关注的心理。选择名牌产品对大学生交往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但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生活费来自父母,而购买服饰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
二、伙食费:除了在食堂就餐,校外就餐已经成为大学生饮食消费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月到餐馆就餐的比例达到了被调查总人数的97%。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生每学期都要参加5-17次各类的聚会。大学生聚会一般会选择在普通餐厅,但也有12%的同学会选择在高档餐馆。聚会的理由多种多样也是造成伙食费占大比例的原因之一;
三、手机费用:在手机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已经成为手机消费市场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瑞盟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的调查报告表明,学生在整个购机人群中所占的比重虽然很小,但是学生购机兴趣却是最高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手机的普及率升高,且使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在大学里,手机几乎是人手一部。而随之,话费也成了一个开支较大的项目;
四、其他费用:比如恋爱消费等。从调查看,大学生恋爱支出主要在吃饭、逛街、娱乐等方面,礼品消费是恋爱消费中重要的开支之一,此项花费少则几十元,多则数百。在校外租房居住,也是支出较大的一项。
(二)调查分析:
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科学的、合理的、理性的,但个体差异较大。有98%的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其经济独立性差,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很多时候拘泥于跟风随大流,缺乏理性地思考。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从众、冲动的消费。
纵观大学生的消费现象和行为,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着若干问题,主要归纳为:
1.经济独立意识较弱,理财观念淡薄;
2.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尤为突出;
3.大学生对品牌的认可度很高,是炫耀性的消费心理。
(三)原因分析:
1.大学生消费心理扭曲:
消费心理是指人们通过货币与信用支出,在选择、购买、使用、评估和处置与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满足自己需要的产品与劳务时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体验。而大学生炫耀性的消费心理,则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虚构。一些人习惯将自己拥有的某种优势作为炫耀的资本,同时通过争强好胜、超越别人,以此得以满足自尊和心里的平衡。这种现象的扩散,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不良的消费风气,在推崇世俗化的今天,往往会形成畸形的消费心理;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健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教育内容缺失,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对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的消费观引导不够等,正是这些不良因素导致校园整体消费环境的恶化,最终使许多大学生走入了消费误区;
3.受家庭和社会因素影响,价值观出现偏差: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报刊、电视等媒体观点以及父母、朋友等的观念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社会上的不健康的消费观,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偏颇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消费趋势:
通过研究当代大学消费状况,结合社会消费风气以及国家大力提倡构建节约型社会等情况,可以得出其消费趋势:
1.基本生活消费会向营养型、质量型的方向发展;
2.学习花费的比值将大幅度上升,人际交往消费的成本日趋昂贵;
3.休闲及娱乐的方式和消费呈现多样化;
4.从众消费、简单模仿的消费情结将日趋明显。
(五)引导大学生走出消费误区的对策:
1.加强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显得十分迫切。教育大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以个人消费标准与家庭情况相适应,科学地规划。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的角度来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的消费。学校可以多多开展如三下乡等活动,引导学生,教育学生。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地分析社会上的消费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成为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2.健康的消费风气应成为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
高校校风建设应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的每个环节,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建设节约型的校园,利用校园良好的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合理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使大学生成为一个有良好消费观念与行为的社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