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艾滋病预防措施

艾滋病预防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艾滋病预防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艾滋病预防措施

艾滋病预防措施范文第1篇

HIV的抵抗力

HIV感染者(包括AIDS患者和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的体液具有传染性,病毒在体液内的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血液、、阴道分泌物、羊水、乳汁、唾液等。明确阳性体液中HIV在体外自然状态下的抵抗力,对减少不明原因的HIV感染、确保可能接触阳性体液人群的安全极为重要,也是AIDS预防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般来讲,室温下HIV可保存活力达7天[1]。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室温在37℃下,HIV在含血清等有机物的液体中感染活力可持续较长时间(14~21天);在水溶液中可持续7~14天;而在4℃下无论有无有机物存在,感染活力均>35天[2,3]。HIV能耐受低温而对高温敏感,煮沸可迅速灭活,常用的消毒剂如70%乙醇、10%漂白粉、2%戊二醛、4%福尔马林、35%异丙醇、0.5%来苏和0.3%过氧化氢等均能灭活病毒。HIV对紫外线不敏感,紫外线不能杀死HIV,但可减低其活性。

HIV传播的条件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是传染源。HIV传播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有足够量的HIV从感染者体内排出,具备一定的途径使足够量的HIV从一个人传给另外一个人,HIV通过皮肤、黏膜进入体内。HIV可以通过溃疡或皮肤上的破口、阴道、直肠黏膜或者口腔上的微小撕裂或直接经带血液的针头或输入感染者的血液而进入人体。因此,能导致皮肤或黏膜破损并伴有接触他人体液的行为都具有一定风险[4]。

潜在的传播途径

共用器具:如共用剃刀、牙具、浴室的修脚刀等。目前大多数理发店美容院都存在使用共用剃刀的现象,即用同一把剃刀给不同的顾客刮胡须或细小的毛发,包括男性、女性,甚至婴儿。在家庭中室友朋友互相借用电动剃须刀、刮脸刀、修眉刀也十分常见。剃须、修眉时经常会使面部皮肤发生轻微擦伤造成出血。人们往往觉察不到这些细小的损伤,所以忽视了其危险性。刷牙时经常会发生牙龈出血,共用牙刷也有造成血液接触的可能,从而导致经血传播疾病的感染。已有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能通过使用共用剃刀进行传播[5,6]。

使用消毒不严的器具:一些有创美容术,如纹眉、穿耳、纹身等的刀具、针具,暗疮针等。其使用的器具需刺破皮肤,使用的器具若反复使用,消毒不严格也可能造成艾滋病毒的传播。

非一次性针灸针:非一次性针灸针可能导致血液接触,有传播经血传播疾病的危险。

意外事故:有时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发生一些意外事故,如车祸、打架斗殴等。车祸中可能造成血液接触,打架斗殴双方难免流血。如果一方带有艾滋病毒,完全有可能传染给另一方,只要有是血液接触的情况下,皮肤有破损都有可能会感染艾滋病毒。

不会传播HIV的途径

HIV不能通过空气、一般的社交接触传播。与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HlV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炊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传播;蚊虫叮咬也不会传播艾滋病。

预防措施

随着社会对公众的宣传教育,不同人群对可能感染HlV的高危行为的知晓率不断提高,并且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但还应对生活中容易忽视的艾滋病传播方式引起重视。

避免使用共用器具:不要互相借用剃须刀、刮脸刀修眉刀。到理发店理发时可以要求理发师使用一次性的刀片或者自带器具。牙刷必须每人自备自用。

不到消毒不严格的理发馆、美容院进行有创美容:穿耳、文眉、纹身时其使用的器具需刺破皮肤,在使用完这些器具后都必须要严格消毒才能防止疾病传播。因此顾客应选择正规的美容医疗机构。

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诊疗:不到没有消毒保障的地方打针、输液、手术、拔牙、针灸,特别是进行牙科治疗,一定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已有研究指出,目前牙科治疗中存在着艾滋病、肝炎等疾病的交叉感染途径[7]。

避免与他人血液接触:公共场所凡是出现人出血的场面,都要高度警惕,采取保护措施,如戴手套。当有人流血时一定要设法不让血液直接沾染皮肤,可以用衣服、塑料隔开。身上有皮肤伤或皮肤病的人不能去处理其场面。任何碰过陌生人的血的东西都应消毒或一次性处理。在可能因剧烈冲撞而引起皮肤损伤流血的体育运动中,应该了解对方是否已感染艾滋病病毒。

参考文献

1 陆德源.医学微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30.

2 樊卫平,李敬云,鲍作义,等.自然环境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活力的探索[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16-18.

3 Resnick L,Veren K,Salahuddin SZ,et al.Stability and inactivation of HTLV-Ⅲ/LAV under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environments[J].JAMA,1986,255(14):1887-1891.

4 吴昊,张彤.艾滋病病原学与传播途径[J].北京医学,2005,27(6):371-373.

5 田莉,刘涛,李小春,等.献血者感染乙型肝炎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4417-4419.

艾滋病预防措施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了解工地流动人口社会学特征、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的情况,探究宣传干预对流动人口的干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4处建筑工地的359例流动人口,对其进行宣传干预。结果:干预后研究对象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有明显优于干预前(p<0.05);对艾滋病的治疗预防措施了解也明显优于干预前(p<0.05);使用安全套情况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流动人口采用宣传干预可以明显增强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识,有效的改变其不良行为。

【关键词】艾滋病;宣传干预;流动人口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oc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te of floating population, AIDS knowledge, attitude, behavior and other aspects, to explore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of advocacy interventions intervention. Methods: randomly selected four of the 359 cases of migrant construction site, its advocacy interventions. Results: After the study intervention on knowledge of AID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p

【Keywords】AIDS; advocacy interventions; floating population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艾滋病的感染率和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各类人群的生命健康。我国流动人口也在逐年增加,流动人口有着数量庞大,文化程度低,社会地位低,经济条件差,缺乏对疾病的相关认识等特点,是艾滋病的高发病人群[1]。我们通过对这类人群开展性病艾滋病宣传干预策略, 在2010年7月-2010年12月对建筑工地的359例外来农民工先后进行了2次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4家建筑用地农民工共359例流动人口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宣传干预,年龄18-54岁。干预前359例,干预后298例。

1.2 调查方法

1.2.1 宣传干预方式:

通过市政府、市卫生局、市劳动局等部门的支持,由专业人员对工地流动农民工组织调查,准备有关设备以及安排好场地,宣传方式采用性病艾滋病专题讲座、图片演示、张贴海报、发放艾滋病宣传资料、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有奖问答活动、安全套演示、互动游戏,个别访谈等方式。

1.2.2 人员组织和培训: 选择沟通能力强、有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疾控人员组成调查人员。相关人员均接受过多次业务培训,确保在调查工作开展时能够认真负责、方法得当。调查员当场整理,复核、纠正和补充。干预时间为下午18:30-20:00,每周定期一次,干预半年。

1.2.3 问卷调查 : 结合专业知识和查阅有关文献,设计封闭式调查问卷,遵循知情同意原则,对工地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人口社会学特征、性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相关艾滋病知识。

1.3 数据处理:问卷经复核后,相关知识应答率<70%的问卷判断为不合格问卷。对所有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对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a=0.05,当p<0.05时,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社会学特征: 本调查研究对宣传干预前后农民工人群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一所示,结果显示干预前后两次调查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社会人口社会学特征构成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艾滋病传播情况和预防措施情况: 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知识研究共设11个选项;对艾滋病的预防措施情况研究共设置12个选项,答对一个1分,答错或不答得0分。得分结果如表二所示,结果显示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了解情况有明显差别(p<0.05)。宣传干预后农民工对艾滋病预防措施知识的了解有明显差异(p<0.05)

2.3 安全套的使用情况:对安全套的使用情况,包括商业和固定的发生情况,有调查结果的干预前共143例,干预后共114例。结果如表三所示,结果显示干预前和干预后安全套的使用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有资料显示[2]:75%以上的艾滋病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流动人口由于其流动性大,素质较低等特点,其感染率和发病率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危险因素[3],本文通过对建筑工地的工人进行宣传干预,结果显示干预后农民工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等认识明显提高(p<0.05),使用安全套的情况也明显优于干预前(p<0.05),表明对农民工采取宣传干预可以增强农民工对艾滋病的认识和增强其防范能力,改善其在方面的不良习惯。

参考文献

[1] 郑锡文.我国AIDS流行及预防与控制成就[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3):131-133.20.

[2] 朱会宾;苗香芬;赵宏儒;250名矿区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J].医学动物防制.2010;(1):21-22,25

[3] 刘传新;苏生利;傅继华;等.山东省HIV感染者中流动人口感染现状调查[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2,8(1):28―30.

艾滋病预防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艾滋病; 职业防护; 实习护生

[中图分类号] R135.99[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随着艾滋病(AIDS)在我国的快速增长,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暴露风险日趋增加。护生往往是初次进入临床,对工作环境生疏,工作节奏快,心里压力大,理论知识薄弱,实践操作技能不足,缺乏临床经验,更易成为职业危害的易感者[1]。他们在护理工作中因技术不熟练、操作时情绪紧张而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几率高于在职护士[2]。因此,加强实习护生艾滋病职业防护教育对防治艾滋病蔓延及医院感染均有重大意义,为了解实习护生对艾滋病职业防护知识需求,针对需求采取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提高护生艾滋病职业防护能力,笔者对101名实习护生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为2010-2011年到我院实习的护生。男生1名,女生100名,年龄17-22岁,文化程度:中专90名,占89.11%,大专11名,占10.89%。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艾滋病职业防护需求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说明目的、讲解问卷内容,现场答卷,不讨论,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01份,回收101份,有效回收率100%。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护生对艾滋病职业防护知识需求 调查显示:护生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需求不高,仅个别较高,84.16%的人强烈需求了解病毒特性,但普遍对职业防护知识需求高,依次为95.05%标准预防措施,91.09%职业暴露后紧急处理,89.11%职业暴露后预防用药最佳时限,87.13%职业暴露方式,与蔡宏澜[3]、骆思华[4]等调查一致,反映了护生对标准预防及艾滋病职业防护知识了解不够全面,具体情况见表1。

表1护生艾滋病职业防护知识需求(n=101)

2.2 护生对艾滋病职业防护知识健康教育方式需求 见表2。

表2护生对艾滋病职业防护健康教育方式需求(n=101)

2.3 护生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 本次调查发现护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92.08%来源于电视、广播、报刊,90.10%来源于在校接受教育,与徐敏[5]等调查结果一致。

3 讨论 艾滋病在目前尚无有效根治方法,健康教育是预防AIDS最为经济有效措施之一[6],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护生在校期间通过各种途径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但不全面,因此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及实习中仍需不断进行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护生应对艾滋病职业暴露措施,增强防护能力,保护患者,保障自身职业安全,预防艾滋病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 刘春,江有琴,徐丽娟.国内护生职业防护现状及对策[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2:11-13.

[2] Atulom ah No,Oladepo O.Knowledge,Perception and practice with regards to occuapational risks of HIV/AIDS among nursing and mid-wifery students in Ibadan,Nigeria[J].Afr J Med Med Sci,2002,31(3):223-237.

[3] 蔡宏澜.护生标准预防与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培训流程探讨[J].青海医药杂志,2011,41(1):37-38.

[4] 骆思华,谢小兰,刘芷颖等.护理实习生艾滋病职业防护知识调查及策略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6):112-114.

艾滋病预防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艾滋病;感染者;干预;研究进展

艾滋病作为一种不可治愈性传染病,让人们闻而畏惧。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艾滋病的高危感染人群,其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正确认识至关重要。本文将现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高校学生对艾滋病感染患者的干预措施以及对艾滋病的预防措施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1 高校学生对艾滋病知识了解情况

在高校高校学生对艾滋病认知水平不甚理想,相关报道[1]高校高校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率为52.1%。而且高校学生也存在一些认知误区和艾滋病毒/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盲区[2]。

1.1正确使用可以有效地降低感染艾滋病毒的风险

相关研究[3]报道显示在性生活活跃的时代,充分了解高校学生在年轻的年龄,性别和越来越多的可选性,和保护行为,使其成为性病和艾滋病的易感人群,而缺乏预防艾滋病知识,会影响他们的安全套的使用,增加了感染HIV的风险[4]。

1.2 对HIV非传播途径认识不清

研究发现,区分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研究发现[5],高校学生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的认识程度不高,而且对于传播途径很容易混淆,主要表现为对是否“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正确的答案是只有35.9%, 35.6%和46.5%;59%的高校学生认为常见的餐具也可以传播艾滋病毒/艾滋病,79.1%的高校学生担心共享厕所和浴室会感染艾滋病毒。

1.3 对HIV暴露防护知识了解不足且存在盲区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存在盲区的HIV职业暴露是指高校学生在各种原因下面对的血液、体液、污染事故受损皮肤或粘膜,或通过血液、体液含有艾滋病毒污染的锐器刺破皮肤,可能感染艾滋病毒。暴露后,应立即做有效处理和报告到相关单位是具有意义的。2 对艾滋病的态度

感染艾滋病,因为在很多方面,不可治愈的,病死率几高 ,引起了全世界社会恐惧和歧视。面对人群常见人格羞辱,自我否定、严重的抑郁症和低生活质量[13]。艾滋病歧视不仅剥夺和损害面对的基本人权,使其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延误患者就诊,不配合治疗,也会导致破碎的家庭和社会秩序不稳定。

2.1 高校学生害怕艾滋病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的恐惧艾滋病由于接触或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

89%的高校学生担心由于暴露感染艾滋病毒,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人员,将来一定会避免艾滋病毒感染高风险的工作。56.6%的高校学生表示她未来的工作接触艾滋病患者会感觉恐惧;54.6%的高校学生害怕恐惧在同一课堂上有艾滋病毒/艾滋病患者。但其他研究已经表明,高校学生的回避态度消极与艾滋病毒感染患者的自卑感相关。高校学生设身处地考虑问题的角度和表达了理解艾滋病感染者,提高艾滋病感染者的自尊,促使艾滋病感染者愿意就医,而非隐瞒病情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学生在未来减轻艾滋病的恐惧。

2.2 高校学生面对人群的歧视艾滋病的态度

高校学生在面对人群的歧视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的耻辱,拒绝提供医疗服务,延误治疗,歧视,隐私和过度保护。63.6%的高校学生在面对负面。而98.3%的高校学生不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一起共事,甚至接触。高校学生来自中国、东亚、东南亚和中东的歧视明显高于澳大利亚、欧洲和北美的学生,高校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状态是地区差异,部分需要改进。3 高校学生对艾滋病的暴露情况以及为何为易感染人群

高校对于艾滋病的知识来源途径多样,然而这些知识中不乏有许错误的信息存在,致使高校学生对该病的恐惧及心理压力极大,因而更容易发生HIV暴露。多达42.4%的高校学生在被感染锐利物刺伤或皮肤时,未能作出正确有效的处理方式,加大了艾滋病感染及发病率。因此坚强对其正确的教育指导以及正确的应急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性关系发生年龄提前化,以及结婚年龄的推迟化,使得正处于高校学生年龄的人员发生不合法性关系的不断增加,次导致了高校学生成为了易感人群。4 高校对艾滋病感染患者的干预措施进展

传统方法不适合传染性疾病(艾滋病毒/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我处理方法是,除了固定的单位将严格管理,他们建立友好互信关系,积极提供心理支持,积极配合。我们在多年的管理工作经验是,积极反对歧视,严格尊重病人隐私权,认真落实卫生部“关于艾滋病毒和艾滋病病人管理方法”,使这个群体相对的管理宽松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5 高校学生对艾滋病的预防措施进展 艾滋病死亡率高,对于该疾病的恐慌主要来源于目前全球未有针对艾滋病疾病的根治药物以及可用有效的预防疫苗。然而艾滋病疾病传播途径比较单一,而且特殊,因此仍存在艾滋病毒/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条件。即采取一切可以切断传播途径的预防措施,加强健康教学教育以及有效的行为干预是最为主要且关键的手段。

5.1 高校健康教育

高校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和系统化的对高校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宣传,有针对性的且强有力的宣传和教育,使高校学生艾滋病毒/艾滋病的理解和知识,减少艾滋病的恐惧,让人们减少会发生艾滋病的高危行为,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行为和生活类型,远离艾滋病。

5.2 高校安全套的使用

艾滋病的传染途径较为单一,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染,HIV在感染患者的或阴道分泌物中大量存在,有研究显示无论是在正常的时的摩擦轻微的损伤,还是时和直肠的损伤,都是HIV可以进入健康人体的主要途径,因此的使用可以有效防止该途径传播艾滋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艾滋病的发生率。在容易使生殖器粘膜,也容易制作粘膜通过破碎的坚持,在这个时候,艾滋病毒膜,进入被感染者的血液,通过传播。

总之,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模式的预防艾滋病毒感染有密切关系的能力和未来面对的人群和卫生保健服务的影响。目前,高校学生的艾滋病KAP仍有待改善,主要表现为在正确的使用预防艾滋病、艾滋病的传播和低水平的知识掌握艾滋病职业暴露保护仍然是一个程度的。在未来应该更深入的研究和开展各种干预措施的结合,关注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水平,改善歧视,加强职业暴露保护行为,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的艾滋病KAP,促进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进展。

【参考文献】

[1]王萍. 个旧市计划生育服务系统开展艾滋病防治服务可行性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

[2]石朝凯. 2010-2012年昆明市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

[3]杨华. 大连市高校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的调查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3.

艾滋病预防措施范文第5篇

艾滋病已成为全球最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的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各级政府和组织的高度重视。提高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对艾滋病的认识,倡导良好的健康行为,给予艾滋病人群更多的包容和人文关怀,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有效方法[1]。我院于2011年9月份对柔石中学200名学生进行了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了解我县中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情况,为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柔石中学1~3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08份,收回有效答卷200份,其中男生100人,女生100人,年龄在13~17周岁。1.2内容和方法采用我县疾控中心统一印制的《宁海县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自身行为等9道单选题和艾滋病知识来源渠道1道多选题。调查时以班级为单位,采用不记名方式,要求被调查者独立填写,并向同学说明调查目的、意义及填写注意事项,调查员查漏补缺后当场收回问卷。1.3知晓率计算1.4知识来源途径按实际回答某途径人数除以调查人数计算。

2结果

2.1艾滋病知识有效问卷200份,每份问卷9道单选题,应答1800(9×200)题,回答正确1745题,总知晓率96.89%,其中男生为96.67%,女生为97.11%,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295,P=0.587>0.05)。

2.2主要知识点知晓率各知识点知晓率为81%~100%,当问及“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拥抱、握手、一起工作、共同进餐等日常交往传染吗?”、“蚊子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吗?”和“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的艾滋病吗?”时,200人中回答“错”的分别为6%(12人)、17.5%(35人)和3%(6人),问及““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风险吗?”,回答“不会”的为1.5%(3人)。

2.3艾滋病知识来源主要来源于工作单位(社区组织、学校等)组织的宣传活宁海县柔石中学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问卷调查研究分析陈银利,沈忠华(浙江省宁海县城关医院,浙江宁海)摘要:目的了解我县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状况。方法采用整群抽样随机抽取柔石中学1—3年级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记录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艾滋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达96.89%,各知识点掌握不平衡,艾滋病防治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报刊。结论应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加强对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工作,并逐步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必修课中。关键词:艾滋病;知晓率;学生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5.50.122动31.50%(63人),电视91.00%(182人),其它来源有广播、报刊、书籍、朋友、医生等。

3讨论

3.1本次对200名中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的调查具体内容包括:传播途径、高危行为、预防措施等,各知识点知晓率81-100%,各知识点掌握不平衡。

3.2根据“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拥抱、握手、一起工作、共同进餐等日常交往传染?”、“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的艾滋病吗”和“蚊子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的错误回答分析,可以推测学生对艾滋病的恐惧。对“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会得艾滋病吗?”和“遵守性道德,可以降低艾滋病传播的风险吗?”的回答知晓率较高,可能部分归结于对艾滋病的恐惧。

3.3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虽然所有中学生都知道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会得艾滋病,但对艾滋病的防治还存在诸多不足,还有一部分中学生误以为“蚊虫叮咬会传染艾滋病”。今后,中学生将成为艾滋病传染高危人群,必须加强中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强其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和责任感。

3.4通过文献调查说明,青年学生对于安全套的防病意识还不是很强,在有史的学生中首次时安全套的使用率仅为47.95%,因此,除了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引导外,还应保障校园内安全套的可及性,倡导正确使用安全套,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这对于控制和预防艾滋病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

3.5据本次调查结果,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91.00%和报刊83.50%,根据我国新闻媒体管理体制的特点,应进一步强化媒体在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等公益事业所尽的义务,借鉴国外的做法,结合我国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作息规律,确定一定的时段、保证一定的时间定期宣传报道。同时,不仅要将预防艾滋病知识等健康教育内容纳人学校必修课中,还要有考核、评价等手段作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