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八年级知识点总结

生物八年级知识点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八年级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八年级知识点总结

生物八年级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物试题;复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55

从2014年开始,本人所从教县区将生物与地理在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进行分卷合考,以各自总分的20%计为生物、地理的会考成绩,并将会考成绩计入学生参加中考后的总成绩,由当地各所高中量分录取。细算学生考得的1分只相当于0.2分,但从学生的生物学科整体成绩来看,有些学生成绩是18、19分之多,大多数能达到15分左右,但也有些竟然不到10分。如何做好生物学的复习,掌握方法是很重要的。

一、让学生了解生物试题题型及考试范围

(一)八年级生物试题题型

从本县区2016届初中毕业会考八年级生物试题来分析,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地理100分,考试时间60分),试题共分两卷,第一卷: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第二卷:非选择题(技能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填空题(共34分),简答题(两小题共6分)共50分。

(二)考试范围

生物学在七八年级开设,每学年分上下册共4册。知识点多,范围广,从2016届八年级生物试题来看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为高中生物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选择题1、2、4、5、8、10、18、22,填空题1、2、3、4、5分别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食物链、先天、血液的成分、关节的组成、艾滋病的可传染性、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植物的分类特征、人体的系统、人体的三道防线、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等基础知识;考查的基本技能如非处方药的简称、急救电话、识别细胞的结构及三种血管出血的判断方法等。当然也有能力提升题,如填空题6(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首先将表格数据转在坐标系内表示出来,并连成一条直线,然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回答酒精对心率的影响,从而通过探究我们得到什么启示。让学生既能基本合格,又能体现层次性。

二、整理与构建知识网络,切忌片面地讲

八年级的课程较多,学生又认为生物是小学科因而不重视。因此,生物总复习的目标要明确,任务要具体,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与整理,从而更加清晰地构建知识网络,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重视章节联系、知识点联系,在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使学生慢慢构建起知识的网络和系统,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能走出课本,较熟练地归纳本节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复习中有所构建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而简单地讲解一些题目,如配套练习题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在以往的复习中,我们总是讲练结合、以讲为主或以练为主,毫无目标,更无线与网,从而导致学生无大的提升。学生经常抱怨付出的很多,回报却很少。因此,在做复习时,我们要把课本知识与对应练习结合起来,把让学生打好基础知识放在首位,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三、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重视实验与结构图

生物是实验学科,让学生重视已知实验(课本中的大量图片信息),借助图片的直观信息帮助学生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2016届初中生物会考的试题来看,图像和图表分析题都占有一定的比重,选择题有4个图共占8分。填空题有一个结构图题共占4分,有一个图表题共占5分,而这些图像又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课本。所以,我们在上课与复习时应特别重视课本图片材料。但是,在教学与复习过程中,师生往往忽视图片,而只是学习与熟记课本中的文字基本知识,因图片学生难以解读所以经常放弃。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学生技能一般。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合作之下,学会重做实验,会做试验,这样不会让学生感受到灌输的感觉,产生怀疑的态度,使学生通过自身观察,彻底地验证实验结果。

四、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很多学生记忆能力较强,也喜欢记忆,这是基于人机械记忆的延续,也是习惯的长期养成,而能力培养需要转换与过度,具有一定的难度。大多数教师往往认为生物学的内容大多属于记忆性的,只要学生的记忆功夫就行了。结果学生在考试中,稍微遇到灵活一点、陌生一点的题目,便感到无从下手。就像2016届初中生物会考八年级生物试题填空题的第6小题: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中的第(1)问将以上表格中数据转在坐标系内表示出来,并将其连成一条曲线便能说明这一点。分析其原因,并不是学生没有记住知识本身,而是缺乏数学知识与生物知识的联系与交汇,缺乏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知道饮酒过量会有害健康,但到生物问题上就不会迁移了。

五、学会做题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答题,试题有容易题、小题和难题、大题之分,在试卷设计上也往往从简单题开始,沿阶梯性设计,一般容易题和小题偏重于打基础,考查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难题、大题是知识点的综合与技能的应用,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从生物会考试题来看,选择题占了整个试题的一半分值,再加上填空题,小题占的比重就更大了。分析原因:一方面,小题考查知识范围广,覆盖面广,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增加试卷的客观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会做题不仅有助于平时的学习,更为学生对知识的检测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到两全其美。

总之,教学面对的是学生,作为教师要善于钻研,勤于思考,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从方法中走出来,用活方法,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

参考文献:

生物八年级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一、研究过程

为研究概念图在初中生物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我们分两阶段进行了教学实践。首先以漳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成绩为依据,分别选取漳州市诏安县怀恩中学八年级的两个平行班和漳州第七中学八年级的两个平行班分别设置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时数相同,两校各由同一位教师任教。在实施过程中,对照班在常规教学后师生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复结,实验班则在常规教学后以概念图的形式进行复结,教学效果以当年的中考成绩为指标来检测。

实验班的概念图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练习为辅。概念图教学初期,教师采用边提问概念边在黑板上绘制概念图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概念图的绘制步骤,理解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与学生共同绘制概念图,教师把专题复习内容制作出概念图的框架,留下需填写的概念让学生补充完成;或者由学生填写概念间的连接词,也可让学生对概念图进行修改。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熟悉和掌握概念图及其绘制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当复习完每一专题内容后均用概念图进行巩固,让学生用指定概念的绘制成概念图,也可由学生自主建构专题复习概念图。教师精选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修改,最后,全班交流并修正完善。

具体操作如下:第一,确定复习专题。如“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专题(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二,找出相关概念。如在“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专题的复习教学中,要求学生找出本专题的重要概念:遗传物质、染色体、DNA、基因、遗传性状、遗传信息等。第三,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概念图。第四,对专题复习概念图进行评价并修改完善。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1.概念图复习策略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在第一阶段(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的研究中,我们选取漳州市诏安县怀恩中学的两个平行班为实验对象,其中八年级A班为实验班,八年级B班为对照班。这两个班级由同一个生物教师执教,教学时数相同,前测成绩为2010年6月的市期末统考成绩,后测成绩为2011年6月市中考统考成绩,保证了研究的可信度。该阶段的研究结果见表1。

表1 2011届怀恩中学实验班与对照班前后测成绩统计结果

第二阶段(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在总结第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再次选取怀恩中学八年级的两个平行班和漳州市第七中学的八年级两个平行班为研究对象。该阶段的研究结果见表2、表3。

表2 2012届怀恩中学实验班与对照班前后测成绩统计结果

表3 2012届漳州市第七中学实验班与对照班

前后测成绩统计结果

表1显示2011届怀恩中学实验班的前测成绩低于对照班,而后测成绩和对照班基本相同,无显著差异。其中实验班的平均分增加了8.5分,而对照班的平均分仅增加5.1分,实验班比对照班多增加了3.4分。表2显示2012届怀恩中学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成绩无显著差异,说明实验前两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基本相同,而实验班的后测成绩却高于对照班,差异显著。实验班的平均分增加了14.2分,而对照班的平均分仅增加10.7分,实验班比对照班多增加了3.5分。表3显示2012届漳州市第七中学实验班的前测成绩低于对照班,差异显著。而后测成绩和对照班基本相同,无显著差异。其中实验班的平均分增加了24.6分,而对照班的平均分仅增加21.1分,实验班比对照班多增加3.5分。

两年来的教学研究发现实验班平均分的上升幅度均高于对照班,在研究过程中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的复习方法除了采用不同策略外,其他方面基本保持一致,所以后测成绩的差异可以主要归为概念图对学生学业成绩的作用。教师通过概念图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记忆也更持久,学生凭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更好的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复习,提高了复习效率。研究表明,在初中生物复习中实施概念图的教学具有可行性。

2.概念图复习策略对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教学效果

为研究概念图策略对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教学效果,在总结第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第二阶段我们将研究进一步细化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用。我们分别将两校参与实验研究学生的前测成绩由高到低排列,把位于班级名次前1/3的学生定为高分组,后1/3的学生定为低分组,其余学生定为中等成绩组,研究概念图策略的教学效果是否存在学生差异,该策略对哪一成绩组学生的教学效果更显著。前测成绩为2011年6月的市期末统考成绩,后测成绩为2012年6月的市中考统考成绩。概念图策略对不同成绩水平组学生的教学效果统计结果见表4、表5。

表5 2012届漳州七中学实验班与对照班不同成绩水平组

前后测成绩统计结果

由于采取概念图策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一定的提升,数据表明:概念图策略对实验班的高分组和中等成绩组的学生有一定的教学效果,对低分组学生有较显著的教学效果。如漳州第七中学实验班的低分组学生平均分增加了32.7分,而对照班的平均分增加29.9分,实验班比对照班多增加了2.8分;怀恩中学实验班的低分组学生平均分增加了17.6分,而对照班的平均分仅增加11.3分,实验班比对照班多增加了6.3分,差异显著。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低分组的学生通常较难正确理解概念,把握概念间的联系,而概念图复习策略正好能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概念,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复习效率也大为提高。高分组和中等成绩组学生较关注获得新的学习策略,也乐于接受并使用新的学习策略,但由于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的空间有限,因此概念图策略对这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不如低分组的明显。当然概念图的学习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概念图的学习时间和过程不同,他们所获得的复习效果也不同。

综上所述,概念图复习策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概念图复习策略对高、中、低三个成绩水平组学生的教学效果是有差异的。

生物八年级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生物教学;实验教学

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过量使用多媒体技术

现阶段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已经将多媒体作为主要的课堂教学手段,很多初中生物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制作课堂教学课件,几乎将全部的心思都花费到制作课件视频上,而忽视了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精心钻研,忽视了教学重难点与疑点的分析,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2]。同时,过度使用多媒体,也会造成学生审美疲劳,使学生分不清主次,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

(二)多媒体教学功能未被充分挖掘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虽然经常使用,但是其教学功能仍然没有得到深入挖掘,这降低了多媒体教学的效用[3]。从大量的教学实践来看,当前生物课堂使用多媒体应用表面化,教学功能未被充分挖掘。主要表现为,在视频播放、音频播放、文本呈现、动画效果展现等方面应用不到位,以致初中生物的新课导入、知识解读、知识体系构建等方面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将多媒体与实验教学结合,重点分析实验步骤

初中生物虽然是学生学习生物的初阶知识,但其仍具备生物学科本身的实践性、操作性及逻辑性,初中生物教材中也包含着许多实验课程[4]。在传统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直接讲解实验步骤,学生既无法亲自体验实验操作,也无法直观看到实际操作过程,对实验的步骤与现象始终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针对此,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在网络平台中寻找相应的实验操作教学视频,或者是教师自己进行实验操作、自己讲解、自己录制视频,教师可以在实验视频中重点强调实验步骤的分解部分,细化实验细节,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相关实验内容[5]。以初中生物教材中“血液”方面的学习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以本章节教学内容为课堂核心内容,进行“观察血细胞、血浆”的实验。首先,教师要在课前准备教学视频,并且在视频中重点强调操作手法与注意事项,说明做此实验的教学原因与目的;其次,在课堂上播放此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的实验操作,遇到重点部分,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暂停”“重放”等功能,让学生重复观看重点操作部分,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实验。

(二)转化生物抽象知识,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初中生物知识较为复杂,很多知识点都是抽象的,教师在讲解时,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理解那些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化的知识,从而导致很多学生认为生物的学习难度较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一个生物知识仅仅需要利用教材、黑板就可以开展教学,学生无法从片面、不立体的讲解中真正理解生物知识、掌握生物原理。针对这种情况,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教学,将较为复杂的知识通过简单的逻辑结构图或视频呈现出来,简化学生的思维,将抽象的生物现象通过视频及图像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产生直观印象。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细菌与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课堂教学为例,首先,教师要准备一些关于真菌与细菌作用于物质的视频短片及图片,让学生对真菌和细菌的作用产生直观的印象,避免学生对真菌及细菌对物质的作用产生认知混淆;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视频中“腐乳的制作过程”,教师可以将视频中制作腐乳的等待的时间部分剪除,直接让学生观看制作之后5天、10天、15天之后的变化,让学生能够明显地看到腐乳原料的变化,从而对细菌与真菌的作用形成正确的认知与理解。

(三)利用多媒体讲解疑难知识点,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初中生物知识较为复杂,对初中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善于利用多媒体讲解课程中的疑难知识点,将疑难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便学生学习,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6]。对于初中生物教学中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文字、图片、视频和声音等功能进行呈现,帮助学生理解。同时,配合多媒体重复播放、慢放、快放、放大等功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长此以往,学生自然能够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染色体”一课为例,教师讲课时,不少学生反映对染色体变异部分的知识点难以理解,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认识,更不能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对此,教师可以设计染色体变异教学视频,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回忆上节课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知识点,引出染色体变异概念,导入新课;其次,通过多媒体图片功能展示染色体结构图及其变异图,并提供实例,如有子西瓜和无子西瓜等,学生通过观看有子西瓜细胞染色体组成图,以及无子西瓜的染色体变异图,真切地看到染色体结构及其变异的具体过程、结果,知道了什么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及变异的基本类型。在多媒体教学下,教师从上节课内容的回忆导入染色体变异概念,到讲解染色体结构,再到讲解染色体变异及基本,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建立了关于染色体变异的知识体系。而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利用口语讲述染色体结构变异的过程、结果,学生对染色体变异的理解停留在书本和想象上,自然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采用多媒体教学后,知识通过图片、视频等载体形象地展示出来,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则易于建立知识体系。

生物八年级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一、备课

不但备教材中的知识点,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情感,而且备学生、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新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课之前我都要查大量的资料,都做到“有备而上”,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反思总结。

二、上课

经常反思自己所授的课的知识、程序、活动,努力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我尽量少讲,学生尽可能多的动口动手动脑;在对待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做到不厌其烦,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辅导

1、每节课后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有针对性的讲解有代表性的习题,对学生的课堂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好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分类总结,及时进行的评讲,并针对出现的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2、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学得会、记得牢。

四、反思及改进措施

经过近段时间对教学工作的总结与反思。我认为自己在以下几点还需要努力:

1、在课堂教学上,还没有做到每堂课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的把握上要坚持向其他老师学习,多听其他老师的课,积累经验。

2、对学生,对教学工作要更加细心;要坚持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

3、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中。

4、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应加强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训练。

5、问题的设计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设计,要善于打破常规,开阔学生的思路,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

生物八年级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一、关于主体性和自主学习的含义

马克思的认识论认为:主体性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具有特定的内涵。它是在主客体关系中相对于客体而言的,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区别于活动客体的特性。也就是说主体性通过活动对于客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是人的自为性、可为性与作为性的统一。主体性教育,体现在生物学课堂教学当中,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从认识论角度来看,教学过程是学生的主动认识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知识与技能是认识的客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所谓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因此,“自主学习”昭示着学习主体自己的事情,体现着“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品质;学习是“自主”的学习,“自主”是学习的本质,“自主性”是学习的本质属性。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最近一个时期以来,自主学习越来越引起学科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视。有人甚至主张培养自主学习者是教育的根本目标(WaterHouse,1990)。

二、学生主体性发展情况调查与分析

1.现状摘录

案例1:初中七年级的《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节教学,授课教师在45分钟内,面无表情,语调平淡,以缓慢的语速“背诵”全文,既不展示图片,也不进行提问。整节课没有设疑,没有互动,没有反馈,没有作业,无视正常教学规律,抛弃了学生这个认识的主体。

案例2:初中八年级的一节课,授课老师在课前将板书写满了整个黑板,外加一块软黑板也写满了学习的内容。上课过程,教师就依据写好的知识逐个讲述。其间,教师也穿插了几个问题。这样的教学,老师把学生当做机器,只要求学生做简单的重复,而不是调动学生主动地学习,长期以往势必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加剧。

案例3:八年级中考复习课,授课教师依照考试大纲的要求,使用了多媒体设备,逐个播放相关考点和例题。短短45分钟时间,复习了八年级下册全部内容。容量不可谓不大,但整个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没有对知识点展开解析,没有关注知识框架的构建,连学生把答案弄错了,教师也没有进行针对性分析。如此机械性的满堂灌,蜻蜓点水般的教学,复习效果可想而知。复习课如何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值得我们深入研讨。

案例4:高中《动物激素调节》教学,授课老师用讲述法完成了促胰液素的发现史教学,教师授课语调低缓,没有节奏,缺乏激情。没有直观的多媒体演示,也没有实验设计的引导、设疑,又如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上述案例尽管是个例,但也在一定层面反映了教师对学生主体作用认识的不足,为此,笔者在同仁们的帮助下,围绕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展开了调查。

2.问卷调查

要解决当前学生普遍厌学、被动学习的现象,关键在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解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生主体性发展情况,为今后教育干预提供实证依据,我们在福清市范围采用整群抽样法,随机选取了10所完中的高二年级、10所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各一个班学生进行测试,测试时间为2010年3~4月间。参与测试的学生共有938名,其中高中生463人,初中生475人。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随堂听课等方式。调查工具采用由张庆林等编制的可供小学四年级~高中三年级学生使用的《中小学生主体性测量问卷》(ZXT)。根据全国各地使用该卷反馈的情况表明,该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74,同质信度为0.83,问卷各成分同学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52~0.88之间,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具有较高的权威性。问卷内容包括6个维度(共76个测题):(1)自觉性;(2)坚持性;(3)自信心;(4)责任感;(5)主动性;(6)独立性。在76个测题中,包含有7对信度检验题。问卷中所有测题均采用封闭式选择题;并以不记名方式确保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ZTX问卷的每个项目实施5级记分。得分越高,标志被试的主体性水平越高。所有数据用spssl6.0forwindows进行处理。

根据问卷的记分规则,对938份答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剔除无效卷。最后得到有效答卷834份(高中452份,初中382份),占总被试的88.91%,符合调查问卷统计要求。同时我们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参见表1、表2。

3.讨论分析

表1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通过访谈和调查,我们明显感觉到高中生独立意识开始增强,面对高考的压力和家长的期望,能学会自觉地履行自己的学习职责,但面对升学的激烈竞争以及高中课程的高要求、高难度,又表现出自信心和坚持性方面的发展弱势;初中生处于青春叛逆期,心理可塑性强,仅在主动性、责任感和自觉性方面表现较好,这是因为初二学生面临中考生物科会考,在家长的监督和老师培养下,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为中考而努力;而坚持性、自信心和独立性平均分偏低很大程度来自于家长、老师的高期望和严管制。

表2的统计数据显示,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于初中学生,尤其在设疑方面能力较强,但无论自主思维能力、自主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归纳总结能力,初高中生都偏弱,说明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任重道远。

研究结果显示,福清市生物学科教学实践中,初高中学生主体性发展总体水平比较好,这充分说明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定程度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福利待遇,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另一方面应积极采取有效地教学策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性和自主学习的策略

1.转变角色,明确自主学习的意义,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对教师角色做了精辟的定位:“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新课程的实施,意味着教师要主动转变角色,将教学主体从教师向学生转变,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激发者”。教师应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确立学习主体既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有效教学途径,引导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过程中,主动认知,学会学习。

2.创设情境,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构建学生的主体性

构建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因为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前提,它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快速而敏锐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在教学过程,教师精心营造一个民主、自由的质疑环境,允许并鼓励学生彰显自我、表现自我,充分发表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在进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实验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能否测定一下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笔者因势利导,提出:(1)为什么会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2)如果改变蔗糖浓度,是否一定会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3)既然不同浓度能导致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程度不同,那么,能不能利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原理来测定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液的浓度?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个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分组讨论,写出实验设计方案,再通过展示、评价、讨论、修改,筛选出比较典型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写出结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经历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问题——实验验证——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3.挖掘资源,拓展自主学习的资源渠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生物学课程明确指出: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主,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和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开发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很大程度依赖教材和教学大纲,不敢越雷池一步,以至于墨守成规,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认为,社会发展的多元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的快速更新,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教材、教科书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在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处理教材,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习资源包括课内外两个方面。除了教材、模型、标本,我们还可以利用当地的生物材料,当地的生态环境及与社会生产、生活有关的生物学问题,当地的多种课程资源(学校的、社会的),学生的生活经验,还有网络、电视、音像的信息资源等等,经教师选择和组织,创设多样化的,更为亲切生动学习情境,为学生主体性发挥创造条件、提供契机、拓展空间,让自主学习得到充分体现,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欲望。例如:七年级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教学,我们就安排学生到天生林艺实践基地实习,组织学生分组调查和观察园区内苔藓、蕨类、种子等植物,学习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考察园区生态系统的组成,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从学生随后提交的活动报告中,可以看到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学生的观察、思考和理解能力以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4.科学探究,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促进其学习的自主性。例如,在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时,一改往常教师先介绍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的教学方法,指定几个兴趣小组的学生进行现场操作和讲解,教师只对实验过程存在的错误之处进行指正,引导全体学生观察思考,再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探究,进行对照,查找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科学探究活动,其中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模拟制作、进一步探究、演示实验、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探究性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即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具有一种主体性的认知、表达、操作和创造的能力,体现出学习者的主体性、能力性和创造性。它是以认知活动为线索,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及判断等思维活动为核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一种方式方法。通过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认识到实施探究性教学可采用多种方式,可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不同,制定相应模式。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可采用实验探究型,即让学生动手制作小生态瓶,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思考,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辨析,从中认识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之决定因素,加深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讨论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与探索,更好地理解知识,获得知识。认识到学习科学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而且学生通过实验探索,提高了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生物多样性”一节,则可采用调查探究型,教师根据学习的需要,侧重了解我国生物资源现状,加强学生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与学生一起探讨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调研的方向,然后进行调查考察,筛选资料,研讨解决问题。对于抽象、细微的生理知识的教学可以选用情景分析探究性教学,将收集到的视频材料按需剪辑,或将一些实验过程制成课件,让学生通过观看、观察模拟实验,从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意识的创设课堂教学的活泼情景,学生则通过分析与研究来获取知识。实际上,在日常教学中还可采用课题探究型、问题探究型等方式开展探究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