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钢结构课程设计总结

钢结构课程设计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钢结构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钢结构课程设计总结

钢结构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钢屋盖;课程设计;整体设计;工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121-04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钢结构建造事业的迅猛发展和大量钢结构建筑物的快速崛起,钢结构设计类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地位日渐凸显。该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素质为重心,依托钢屋架、门式刚架、吊车梁等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处理工程问题的能力,架设校园学习与未来应用的桥梁。但钢结构设计计算量大,图纸表达繁琐,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常出现思路不清晰,与工程实践脱节,细节处理不完善等问题。笔者以钢屋盖设计为例,对设计流程详细梳理,总结了几处常见问题并给出处理方法,以供教学与学习参考。

一、构建整体设计思路

钢屋盖设计是钢结构课程设计中的常用选题。屋盖系统是由若干榀屋架、支撑体系、屋面材料、檩条等组合而成的[1-2]。笔者于教学中发现:学生大多拘泥于钢结构原理中一再强化的“材料—连接及节点—构件”的思路,虽然对经过离散的钢屋架的构件或节点设计非常熟悉,但常常无法将它们拼装成完整的屋盖体系,顺畅地完成整体结构的选型和分析工作,即缺乏整体结构意识。而树立这种意识,做到面对任何工程时都能具备大局观,从结构规划着手,再细化到构件、节点计算和最终图面实现,恰恰是从事设计工作的必备素质。所以,在课程设计指导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设计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思路的形成,依赖于钢结构原理和钢结构设计课程链的有效衔接和相关知识的整合,即通过规范设计流程,将学生对钢结构的认知从“连接方法—构件”

修正为“整体结构—构件—连接及节点” [3]。钢屋盖的设计流程[4],即可从搭设大骨架着手,首先确定结构的基本形式,明确荷载与内力,再落实具体的杆件与节点设计,直至勾勒出有骨架、有血肉的丰盈的建筑物,如图1所示。

在实践整体设计的过程中,很多工程、办公软件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如STS可以完成屋架的建模、内力求解以及施工图绘制,有限元软件可以模拟屋盖的变形形态, CAD可以直接测量屋架起拱前后杆件长度,EXCEL可以编程解决重复计算问题等。但有些软件从输入参数到获得图纸的过程过于简单化,不利于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结构设计的要核。因此课程设计中还应贯穿以手算—手绘为主,电算—电绘为辅的指导原则,提高学生的钢结构设计实践能力。

二、强化工程实践概念

初次接触钢结构设计的在校生,大多能够参照理论知识完成设计流程,但却无法规避因缺乏工程经验而出现的各类疏漏,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将屋架设计的常见问题总结如下。

(一)跨中起拱问题

屋架承受荷载后,下弦将因受拉而伸长,跨中节点将下垂若干毫米。如果拼装时不起拱,跨中节点下垂后很不美观,且给人不安全感。故而施工过程中,常将跨度≥24 m、下弦无曲折的梯形屋架给予L/500的跨中起拱[5](图2)。而该起拱值对屋架杆件长度及内力大小的影响是否考虑,应当向学生推导演绎清楚。以跨度为24 m、屋面坡度为1/12的某梯形屋架为例(图3),起拱方法一般为抬高下弦中点使之成倾斜状,并保持所有竖杆长度不变以保证屋架原有高度。经计算发现,起拱后各杆件交角改变不大,仅屋架斜腹杆长度有明显改变,内力计算结果也只有微小差异。为简化处理,施工详图中屋架的主视图仍可按起拱前形状绘制(即下弦杆轴线仍为水平),仅需在图纸左上角的几何尺寸图中画出起拱高度,并标出起拱后杆件几何长度,从而为施工时下料拼装提供参考。内力计算时,也可取起拱前模型,起拱对计算结果产生的极小误差忽略不计。

(二)杆件交汇问题

在屋架的实际制作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三角形的稳固性,尽力保证弦杆、腹杆轴线汇交于一点,否则会使屋架的上、下弦杆产生偏心弯矩,引起局部杆件变形。理论上各杆轴线应是型钢的重心线,初学者习惯上也会直接根据型钢表中重心距确定杆件定位。但杆件是双角钢时,角钢截面的重心距,即形心与肢背的距离常不是整数。为了工程制作方便,焊接屋架中通常取角钢肢背至轴线的距离为 5 mm的倍数,螺栓连接时则选用角钢的最小线距来汇交。角钢杆件的轴线与重心线虽然没有完全重合,但引起的偏心很小,计算时可忽略不计。

(三)杆件拼接问题

屋架弦杆的拼接分为工厂拼接和工地拼接两种。工厂拼接为型钢长度不够或弦杆截面有改变时在制造厂进行的拼接,拼接位置在节点范围以外,通常设在内力较小的节间。工地拼接用于屋架分为几个运送单元时在工地进行的拼装,拼接位置一般在节点处。课程设计中涉及的多为中小跨度屋架,以跨中工地拼接节点居多。该类节点构造复杂,除要设置节点板、拼接角钢及加劲肋板,还要特别指导学生注意焊缝的处理方法。根据运送单元的划分,节点处的部分构件与节点板在工厂制造时即需焊好,行工厂焊缝,而另一运送单元上的构件必须在工地拼装后才能与节点板焊牢,行工地焊缝,施工图中应以表达。以屋架下弦中央拼接节点为例(图4),工厂制造时节点板和直腹杆属左半榀屋架,其间焊缝为工厂焊缝,节点板与右方杆件均为工地焊缝,拼接角钢为独立零件,与左右两半榀屋架的弦杆都用工地焊缝连接,以避免拼接时角钢穿插困难。为便于工地拼装定位,右方腹杆和拼接角钢水平肢上均应设置安装螺栓,拼接角钢竖直肢因切肢后尺寸较小可不设安装螺栓。运送屋架时,宜利用下弦连接水平支撑的螺栓孔,将拼接角钢临时固定在某一侧弦杆上以免散失。

钢结构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2篇

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结构类课程设计在人才培养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结构类课程设计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基于整体性提出了结构类课程设计改革和实践方案。实践表明,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结构设计能力和素质,缩短了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适应期。

关键词:

课程设计;结构设计素质;土木工程;适应期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重点课题GBB1212055;规划课题GBC1213115);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JY14-88)。

目前,一般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都趋向于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而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备的业务能力之一,是土木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土木工程结构类课程设计是本科生学完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和土力学地基基础等专业主干课程后,针对所学的各种不同结构体系和构件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和设计计算步骤等内容进行的阶段性总结及设计训练。同时,进行结构类课程设计既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的基础,又是学生毕业后从事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技术咨询等工作的前奏。结构类课程设计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后从事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能力和素质,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就业质量,但是,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结构类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不能适应新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分析表明,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各门结构类课程设计的设计题目和设计内容相互独立,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并没有充分考虑各门课程设计之间相关性;(2)各门课程设计的题目来源和设计内容的工程背景不详,缺乏与实际工程的紧密衔接,缺乏应用性;(3)各门课程设计的任务书中所给基础性数据和参数过于具体,不利于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4)课程设计的过程管理,质量监控和成绩评定缺乏有效机制;(5)条件保障有待于加强,必要的课程设计指导书等资料匮乏。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进行结构类课程设计的改革研究与实践势在必行。因此,以系统论为先导,基于土木工程结构的整体性概念,加强结构类课程设计的多维度的研究与探索,对提高学生工程结构设计素质,实现学生毕业后从事结构设计的零适应期培养具有重要的显示意义。

1基于整体性构建结构类课程设计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

目标是改革和建设的导向,课程设计的改革亦应如此,明确培养目标是首要的工作。依据社会对土木工程设计人才的需求,明确结构类课程设计改革主要目标是:基于土木工程结构的整体性,培养学生从事工程结构设计和技术咨询等工作的能力和素质,实现毕业后从事结构设计零适应期。具体说,学生在学完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和土力学地基基础等结构类课程后,通过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进一步深化对结构体系和各结构构件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和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并且从土木工程结构整体上把握不同结构体系及其基本构件的具体设计方法和步骤;加强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结构电算分析、绘图等)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设计资料和参考文献查询与检索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不同结构体系及其构件的结构施工图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从多维度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意识、工程设计能力等)、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和品质等。土木工程结构是由各种不同受力状态的构件组成的一个空间结构承重体系。对于建筑工程来说,任意一个建筑结构都是由竖向结构承重体系、水平结构承重体系和下部结构承重体系组成的空间承重骨架,这三部分承重体系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连接,组成一个一个系统。这样无论以哪一部分体系为内容进行课程设计,都应该基于整体(系统)性去分析相互之间的关联性[1-3]。传统的结构类课程设计内容体系包括单向板肋梁楼盖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排架结构设计、钢屋架结构设计和基础工程结构设计。由于混凝土结构的装配式单层工业厂房排架结构在目前实际工程中应用较少,且在排架柱设计时,内力组合理论与框架结构中框架柱的内力组合理论相同,因此在新的课程设计内容体系中将其取消。根据土木工程的专业主干课课程体系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结构类课程设计内容体系。结合一幢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工业厂房(附带有多层砌体结构办公楼)。从房屋建筑工程结构整体性的角度编写结构类课程设计任务书,内容包括总则(包含设计目的、工程背景资料、建筑图纸等)和各分项课程设计内容的设计要求及相关资料和参考文献,在课程设计任务书中体现出:钢屋盖结构课程设计主要是设计框架厂房的屋盖,混凝土梁板结构课程设计主要是设计框架结构厂房及砌体结构办公楼的楼盖和楼梯;通过完成屋盖和楼盖结构设计,即可确定出由屋盖和楼盖传递给框架和墙体的荷载,这样就可以进行框架结构和砌体的课程设计。砌体结构课程设计主要设计砌体结构部分的墙体、墙梁、过梁、圈梁和雨篷等。上述四项课程设计内容的完成,即完成了整个建筑结构体系的上部结构体系的结构设计,也确定出了上部结构传递给基础的荷载;再根据地质条件等其他因素,进行基础工程的选型和设计计算,完成基础的结构设计[1]。

2基于整体性培养学生结构设计能力及创新意识和能力

结构设计是一项富于创新的工作。在课程设计任务书中,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要求和建筑模数的要求给定相关的尺寸(柱网尺寸、标高、层高等),通过这些尺寸的合理交叉使班级每个学生具有一组基础数据;对于楼面的做法、楼(屋)面可变荷载等都不直接给出,由学生自己设计或查阅资料确定,这相当于每个学生的设计方案计算都不尽相同。对于结构体系的具体结构形式也不做明确的规定(如混凝土梁板结构课程设计中不明确要求必须采用何种结构形式的楼盖和楼梯等),让学生根据结构实际情况进行结构设计,这样通过课程设计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集中在第六学期8周的时间内系统地完成规定五项设计内容,每项设计内容完成后,要求学生要保存每项课程设计数据和成果,以便进行下一项课程设计时应用到上一项课程设计的数据,保持其设计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同时,建立每个学生课程设计档案,最终完成五项课程设计后,使每个学生的各项课程设计的设计成果归档到一起,统一保管,有利于学生在第8学期进行毕业设计时提供参考。基于整体性学生系统地完成了任务书中规定的五项课程设计内容,实现了一幢建筑的整个结构设计,既完成了结构的上部承重体系(水平承重体系和竖向承重体系)和下部承重体系的结构设计。这样组织开展课程设计,系统地巩固了学生所学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和土力学地基基础等结构类课程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提高了学生结构设计方面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设计既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又提高了学生对建筑结构设计的整体性认识。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用于结构分析和绘图的软件(如PKPM、天正、CAD等)也较多,结合建筑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开设,在课程设计中,对于每一分项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图相结合。要求至少一张手工绘图,目的在于强化手工绘图的基本技能;同时,要求学生至少一张计算机绘图。对于结构设计计算,要求采用电算和手算相结合,应用电算对手算进行复核[4-5]。结构类课程大作业也是对学生所学专业设计知识在实际工程设计中的综合性训练,有针对性地安排设计型大作业,可以实现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系统设计训练,及时检测学生生多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实现对课程设计起到良好的衔接和促进作用。例如,在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中,当讲完受弯构件纵向钢筋的弯起、截断和锚固等内容后,就可以及时地给学生布置一道均布荷载作用下外伸简支梁设计的大作业,主要是强化学生对受弯构件纵向钢筋弯起、截断和锚固等构造要求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完成此大作业后,有助于加深理解肋梁楼盖结构和楼梯结构中各类梁的纵向钢筋构造要求。此外,结构类课程设计内容体系中取消了单层工业厂房排架结构课程设计,但单层工业厂房排架结构内力计算及组合的方法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加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可以安排排架结构内力计算和组合的大作业。

3基于整体性加强过程管理、质量控制和评价机制

结构类课程设计的时间比较紧,设计计算和绘图的工作量较大;并且一般高的院校第六学期的结构类课程设计和高一年级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同时进行,教师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工作量较大。为此,在第五学期相关结构类课程的结构设计内容讲完后,就把课程设计任务书发到学生手中,使学生能结合所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前思考和准备课程设计。将课程设计紧密融入相关课程教学中;同时,任课教师在结构类课程教学中既要给学生讲清本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内容和课程设计的必要性,又要讲清课程设计直接相关的内容,特别是指出学生设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在具体设计时,指导教师要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进一步重视课程设计,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学生制定较为详尽的课程设计进度计划,按计划每天加强指导和考核,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意识和严谨、务实的工程师品质,保证课程设计按时高质量完成。五个分项课程设计内容构成一个系统,各分项课程设计按照“3+1”人才培养的要求,集中于第五学期完成,综合性较强,因此对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水平以及时间的保障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保证指导质量。依据教师专业能力优势,对指导教师实行分组,每组集中对一个或几个班级进行指导,要求每组指导教师对五项课程设计内容的指导,分工协作;对于不同分项课程设计内容的指导实行主指导教师负责制,且对于不同分项课程设计内容的指导实现指导教师的优势互补。避免一位指导教师集中指导一个或几个班级课程设计时,在时间上和指导能力与水平上的不足。改革课程设计的评价办法,基于整体性原则,在考核结构方案和结构选型的合理性、设计计算的准确性和图纸绘制规范性的基础上,还要结合平时的表现考核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并且有必要通过答辩的方式进一步考核学生课程设计是否存在抄袭、对设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情况[6]。同时,指导教师通过对课程设计的指导、审阅和答辩,及时进行总结和研讨课程设计中存在问题和不足;并且也有必要针对学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组织召开课程设计专项总结会。这样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设计的水平。

4基于整体性加强条件保障机制建设

良好的教学条件保障是完成高质量课程设计的基石。对于结构类课程设计的整体性改革,结合学生的特点,编制高质量的课程设计指导书是重要的条件保障之一。结合结构类课程设计任务书编写其课程设计指导书。针对学生初次进行结构设计的特点,指导书中应详细说明各结构体系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设计步骤;并且编写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及设计计算和绘图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同时,指导书中的工程实例集中反映现行结构设计规范条文的应用、最新科研成果及工程经验,这样通过工程实例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所需理论知识,进一步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5结束语

上述结构类课程设计改革的研究成果已经过两届毕业生的实践性教学中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工程结构素质得到了提高,促进了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从学生就业来看,近两届毕业生到设计单位就职的明显增多;信息反馈表明,这些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明显体现出适应期短、上手快的特点,得到了工作单位的认可。

作者:薛志成 裴强 李长凤 杜文学 杨磊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大连大学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

参考文献:

[1]薛志成,徐晓红.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类课程体系优化设置及建设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5):97-101.

[2]江树勇,任正义,赵立红.基于系统论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研究[J].高教论坛,2009(3):81-83.

[3]郇筱林,戴素娟.土木工程专业钢结构课程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5):103-105.

[4]肖鹏,李琮琦,康爱红.基于系列化模式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5):128-131.

钢结构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土木工程 本科教育 计算能力 实践环节

1.引言

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开设课程多,对理论和计算能力要求高。随着最近十年各大专院校逐年扩招及扩充专业,据不完全统计有三分之一的高校开展了土木工程本科教育,学生人数是十年以前的十几倍,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以前就业以设计院、科研单位、高校为主,动手计算工作专业分工明确,但现在学生的就业以施工企业一线为主,要求土木专业学生有更强的综合动手计算能力,要求既能够纸上验算也能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小到规范验算,大到利用软件数值计算都应该比较熟练。计算能力已经成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所必须的素质,提高在校学生的计算能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提高土木工程学生计算能力的途径

根据日常教学和工程实践提出以下几条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往届该专业学生工作后追踪表明实际计算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2.1 注意基本计算方法的练习

教学中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主干课,比如土木工程专业课中的结构力学课程,它的力法和位移法解题,比如钢筋混凝土工程中的弯、压、剪、扭解题方法,对于该类课程中的计算方法和经典范例专业老师应该重点讲解,做到每个学生听得懂,理得清,更重要的是会计算,课堂上留有答疑时间,课后作业应该向这个方向倾向,考试过程中有所体现,从而增加学生对这方面的重视。

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本身应该多参与工程实践,参加国家规范和行业规程类的职业培训,提高自己的见识,通过土建类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来验证自己的计算能力,尽量具有教师和工程师双重身份,从而比较顺利的掌握工程计算的侧重点和未来走向,让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有的放矢,适应几年以后的毕业后工作实际。

2.2 重视毕业设计环节

土木工程专业设置了大量的实践环节教育,一般四年时间内会有三次实习还会利用大约一个学期的实践来进行毕业设计。很多学生甚至学校对实践环节走过场现象严重,毕业设计抄袭较多。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出现了学生似懂非懂,可能理论头头是道,但是接触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下手。

对于从事毕业设计指导的老师要真正负起责任,每个教师指导本科生数量控制在五个以内比较合适,毕业设计是对大学四年学习内容的总结,从宏观处把握知识,设计过程应该熟练,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能把专业课程串联起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深刻认识。毕业设计老师要做到每天有指导,学生要每周有验收,静下心来进行计算,借鉴相关实例,很多内容在计算中出现错误,推倒了重来,计算的印象更加深刻。坚决杜绝毕业设计期间长期外出实习,看似学到一些知识,实际上从提高计算能力的角度属于本末倒置。

2.3 重视课程作业和课程设计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需要利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掌握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的设计方法,在开设这些课的同时,对应的随课作业还是比较重要的,它是理论知识在课堂以下的一种重现和反馈,课程作业应杜绝抄袭现象,对课程中应该随机设置习题课,纠正计算中的共性问题,对于该种共性问题在考试题目中应该有所体现,给学生计算的动力。

对于主干专业课,比如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单层厂房、地基基础等都会相应的设置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石,它从微观处着眼学生的纸面验算能力,这种能力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很多,给个具体工程背景,参照现行规范规程进行设计和验算,解决学生上手具体问题比较困难的能力,课程设计的真题真做很重要。作为专业教师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应该正确引导,做到一人一题,类似题目数字也要变化,防止学生抄袭,能手写的设计尽量手写,抄一遍也会增加学生的印象,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做到课程设计答辩制度。

2.4 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应用已经成为一门基本技能,此处在工程上的应用是借助计算机软件平台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办公软件EXCEL中公式的编辑到利用计算机语言实现一些算法,从CAD辅助制图到CAE辅助工程,从结构力学的力学求解器到MATLAB和PKPM软件的使用,甚至利用大型计算软件ANSYS计算与分析结构,学习期间都应该根据专业方向和学习兴趣由熟悉到精通的学习,对于工作中计算方面独当一面大有裨益。

计算机应用能力往往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软肋,学习中正常的计算机应用还可以,比如CAD画图,但是其他软件计算方面存在缺陷。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当今高校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上和实际工程存在偏差,应该多开设一些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课程,如果必修课的形式在时间上不允许,可以在课余时间开设一些选修课,当然对教师自身计算机应用的水平提出了要求。最后的毕业设计推荐使用手算示范和整体软件计算相结合的方式。

3.结语

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基本方法练习环节、毕业设计环节、课程作业和课程设计环节、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环节提出了提高该专业学生计算能力的途径,希望对土木专业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邹北骥.理工类计算机基础教育应面向工程计算能力培养[J].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

[2]赵玲.土木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钢结构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土木工程 双语教学 复合型人才 涉外土木工程

在大学生班级中开展双语教学,是适应教育国际化大趋势,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然之举。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我们在土木工程系开设了两门双语课程,分别是:《钢结构》,45学时,专业课;《混凝土结构(1)》,50学时,专业基础课。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与摸索,取得了一点经验或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双语教学的实践经验

1. 教师是主角,学生是中心

(1) 教师:无论是知识还是经验,都应该远远超过学生。所以对于专业与课程的把握,应由教师来确定方向。对于教师,应当树立终生学习、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树立国际化意识,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该有一桶水。

(2) 学生:对于班级的选择、课程难易程度、快慢程度、成本支出都应该考虑学生实际,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预习、讲授、板书、课件、作业、辅导等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工作。特别是班级选择,应尽量选择高年级且办学历史较长、课程循序渐进、设置相对合理的专业方向。

2. 教材可选用,教案要实用

(1) 教材:教师手中可以是国外原版教材、讲义,也可以借阅相关资料。学生手中可持有中文教材,便于了解学习中国自己的技术或做法。例如,《钢结构》采用的是我在国外进修时记录的课堂讲课内容加上中国的《钢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结构(1)》则以中国教材为主,附之以自己编写的英文讲义。

(2) 教案:教师必须熟悉中国与外国两方面的内容,收集资料的同时应去粗取精,取己所用,融汇于教案中。教案的内容应以简单明了为原则,深入浅出,讲授最基本的原理与实例。

3. 口语要提高,板书是关键

(1) 口语:双语教学的核心是英语,英语授课的焦点是口语,也是中国教师的难点。但教育要国际化,不能不提高口语;要想提高课堂效果,增进学生的兴趣,口语不能没有吸引力。教师的发音应力求准确,即使做不到,也要尽量去掉中国式的口音。

(2) 板书:对于英文板书,尤其应注意工整清晰、正确无误,便于学生全部记录与课后复习。学生记笔记的过程也是提高语言的过程。

4. 精讲不求快,照顾大多数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讲授速度不宜太快。即使在国外英语国家,对于初学者也是如此。以《钢结构》为例,我用32个学时讲授了加拿大亚冈昆学院30学时的内容。这一方面说明他们的授课进度并不快,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高年级的学生是有能力学会英语的专业课程的。大多数学生是愿意学习的,教师应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授课的基础上,我们对学生作业、期末考试、课程设计要求全部采用英文完成。这是有相当难度的,而且学生会犯许多语法错误。我们在批改中力求纠正,而且我们认为这个过程是不可逃避的,这有这样才能有真正的提高。

二、双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双语教学的开展,绝不意味着开设一门或几门课程,教师讲上几句漂亮英语,学生学点英文单词就可以满足了。双语教学应该着力于更为重要的目标,那就是培养复合型人才。这是高等院校深化高教改革,实施优质教育,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根本转变的各种模式中的一种。

目前,国内各大公司业务开展早已伸向国外市场,外国公司也不断进入中国。这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懂技术、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必然受到欢迎,必然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有很大优势。但根据反映,这种人才相对缺乏,目前国内很少有高校专门培养。因此,我们已经设立了“涉外土木工程”专业方向,将致力于复合型土木工程师的选拔培养。我们相信,经过严格、精心塑造的复合型人才,即使在非重点院校毕业,也一样能够与名牌大学毕业生同台竞争,也将更有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

钢结构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结构力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O342文献标识码:A

结构力学是本科土木工程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其与另外几门力学如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相比,更注重于概念和技巧,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讲授基本的知识外,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巧,如此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学形式的改革

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传统的核心位置,学生多数时候属于被动的接受,此种方式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尤其对于结构力学这门技巧性较强的科目来说,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对于学好这门课程至关重要。

1、提问式教学

怎样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首先就要注重问题的提出,在授课之前,提出与讲授内容相关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在听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思考,这样会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会更清楚的明白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内容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自然就会对所讲的内容产生兴趣。

课堂上,老师也要经常提问、提示,以此种方法来不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望,使其对所学内容始终保持兴趣。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对于问题要敢于质疑,这点更重要,这是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往往通过质疑之后的学习,才能把一些力学概念理解得透彻。

2、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和提问式教学相辅相成的,首先有了问题的提出,然后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讨论,通过集体讨论交流,可以开阔学生思路,提高其思维能力;而教师作为讨论过程中的管理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给予了学生参与权和讨论权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不是很直接告诉学生最终答案,或是在学生有不同看法时急于否定学生,老师经常提问和提示是正确的,这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其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最终通过讨论使学生有效解决学习中发现的问题、掌握了知识,并且通过这样的实践,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前课后的结合

1、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前面说到,提问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的重要性,要有问题,要进行讨论,首先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应先进行预习,并且是带着问题进行预习,学生在老师讲授新的内容之前对内容有一个自己的理解,同时其中必定有很多暂不能解决的疑问,带着这些疑问去学习,学习自然就有目的性,学习过程中自然就可以提出问题,并且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学生对新内容进行预习是按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进行,这和被动的听老师讲有很大的不同,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很可能和老师讲授的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这有利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和思考问题,有利于对问题理解得更加透彻,更有利于将前后所学的相关内容融会贯通起来。因此,课前预习,是进行提问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的重要部分,不可或缺。

2、课后练习的必要性

课后练习涉及到了学生课后对于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巩固,结构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技巧性很强的课程,这门课程的掌握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做练习,技巧性强代表了题型的灵活多变,因此,常常是概念很简单,但落实到具体的题目上,却有多种变化,这也是力学类课程的特点,只有多做练习,多看多想才能熟练掌握。同时老师对于习题的选择也要注意具有代表性,对于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习题,老师应在习题课上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并加以重点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对重要方程及参数的物理意义的理解,同时还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不仅能巩固已学知识,还能分辨和修正错误的认识。

3、自学的引导

结构力学课程的学时是有限的,然而其教学内容和可延伸的部分很丰富,要想所有内容都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来讲授是不可能同时也是不必要的,因此课堂上根据教学大纲对教材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授,而部分章节如一些主干内容的延伸和补充的部分可让学生在课下自学,这也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老师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还要适时的加以引导,具体表现在老师需要对学生的自学内容提出具体要求,对于一些较难较深或是涉及面较广的内容还可适当的给学生指定一些参考书籍。在自学的效果检查上可通过课堂提问,或是让学生上讲台讲解,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最后老师总结的方法来完成。这种方法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效的完成了更多的教学内容,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手段,我们学院采用的考核方式一般是期中和期末考试,有固定的结构力学试题库,里面包含了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各个基本概念和知识要点,这种考核方式的优点是考核标准简单统一,同时也公平公正,但对于学生真正掌握结构力学这门课程的内容来说,稍有不利。众所周知,结构力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力学模型可广泛应用于实际的结构当中,如何将实际的结构简化为简单明了的力学模型,怎样将书上的理论模型与实际的结构衔接起来,是学完这门课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举个简单的例子,结构力学中梁体有固结有铰接,那么实际的结构中边界条件也各不相同,在将实际结构简化为力学模型的时候,怎么正确的考虑和选取边界条件,关系到能否对整个结构进行正确的计算;而我们目前的考试更侧重于理论和标准化试题的考核,在与实际结合方面有所欠缺。我们学院的其他一些课程如房屋钢结构等都有相应的课程设计,结构力学也可借鉴这种方法,可布置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设计,并将课程设计的分数纳入最终考核。短期来看,有利于学生在做设计时会将所学内容串联起来融会贯通,深刻理解和掌握各种力学概念,也为不久后的毕业设计中的结构计算分析打下基础,长期来看,这样的设计也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实际工作做准备。

参考文献

[1]龙驭球.包世华.结构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崔清洋.结构力学课程教改初探 [J].力学与实践 .1995

相关期刊更多

特殊钢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大冶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

梅山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新疆钢铁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