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钢琴艺术论文

钢琴艺术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钢琴艺术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钢琴艺术论文

钢琴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钢琴艺术的演奏形式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它们有着必然的不可脱离的关系。钢琴表演艺术作为媒介,表演者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钢琴表演艺术不再是“贵族”专享的精神世界的欣赏方式,钢琴表演应更贴近社会大众,每一个人都是可以平等的欣赏的音乐。这就要求表演者要更好的顺应观众,改变传统的欣赏方式,更加的贴近观众。在这种情况下钢琴艺术的表演形式应不断追逐现在人们精神世界中不断追随的脚步。同时,这也要求作曲家应把中国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元素加入到钢琴作品的创作。

二、钢琴演出市场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众文化”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精神世界的追求不再是“贵族”、“权贵”的特有。我们每个人对“高雅艺术”的向往也越来越浓烈。这也给商家带来以一线生机,钢琴表演艺术也通过市场经济的运作也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当中个人钢琴演奏会、钢琴演出、甚至酒店、婚礼上也能发现钢琴的身影。它越来越走进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当中,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开始学习钢琴,这些现象也表明钢琴不再是望不可及的高雅艺术。同时人们精神文化的消费也日益满足了对高雅艺术的追随和享受。钢琴表演艺术的市场也大大推动了人们的审美观也把钢琴文化更好的推广!

三、民族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来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他是作曲家艺术家寻找发现我们民族化的“根”,传统的艺术形式也是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来源。在顺应时代化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抛弃几千年来我们自己民族传统的文化元素。钢琴是从西方引进而来,我们只是演奏哪些西方特有色经典曲目,那钢琴演奏将不会有“中国特色”,我们如果把本民族传统乐器的曲风应用到钢琴的作曲中来,或者以一种新的形势将钢琴的演奏与传统民族乐器一起演奏,将会产生不一样的听觉感官效应,同时,将会让世界更多的人来欣赏我们中国的音乐,也会更好的将我们自己笨民族的文化传递出去!

四、结语

钢琴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一)钢琴音乐营造背景气氛声音的元素

在影片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钢琴在营造影片背景气氛时又有其独到的作用。钢琴音乐在《钢琴家》中作为电影背景的运用,使其艺术美学得到极致透彻的发挥。影片中被迫到处隐藏的主人公斯皮尔曼终于得以逃生,德国军官发现斯皮尔曼的时候,并没有呈现出纳粹凶残的本性,这并不让观众出乎意料,因为在这之前,《钢琴家》通过一段钢琴音乐,非常巧妙地营造出了十分忧伤的氛围,表达了德国军官的内心状态。当斯皮尔曼躲到阁楼的时候,在楼下传出由德国军官演奏的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这首曲子孤寂清冷、伤感凄怆,弹出了德国军官的人情味。《钢琴家》采用了这种背景渲染的手法来展现德国军官异乎寻常的一面,而避免了德国军官因为放走斯皮尔曼而显得不合乎情理。之后,当德国军官发现了斯皮尔曼的身份时,斯皮尔曼弹奏了一曲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以这首曲作为这部分的背景音乐,代表了斯皮尔曼在反抗,预示着德国军官将会遭受惩罚,为影片后面的部分做了一个完美的铺垫。

(二)钢琴音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音乐可以推动影片的故事情节,尤其是在惊心动魄、一波三折的影片中,同时也是大部分电影的特征,音乐可以呈现出跌宕起伏的与平缓的电影节奏,起着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钢琴音乐在推动故事情节这部分有也有着独特的作用。钢琴有时会不仅仅以音乐的形式出现,其本身就是影片中的一部分。在《钢琴家》中,当斯皮尔曼与德国军官共同演奏钢琴时,这就是电影的一部分,在电影片头部分、斯皮尔曼参加比赛的部分等,出现了多段的演奏。其次,钢琴音乐本身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影片开头部分,并没有出现战争的场面,而是反映出当地比较平静和平的社会生活风貌,然而当画面切换到电台录音棚时,之前所有表面的现象完全被德国军队的硝烟所破坏,以此故事情节得以发展。

(三)钢琴音乐的抒情功能

电影的故事情节与画面限定了钢琴音乐的类型,紧凑的场合需要紧凑的音乐,朦胧的场合需要舒缓的音乐。不管在哪种场合,钢琴音乐所表达的情感都是有所指的,或指向影片中的主人公,或指向画面出现的人物,或指向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故事情节的需要,钢琴音乐必须要与电影相互融合。当德国军官要求斯皮尔曼演奏的时候,两年多没有弹琴的斯皮尔曼在紧张的气氛中弹奏了一曲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宣泄出自己内心的苦闷与,这种不仅是因为德国军官要他弹奏钢琴,更多的是抒发了其内心对战争的不满。德国军官在这首曲中听到的不只有音乐,还有犹太人民的呐喊,斯皮尔曼通过弹钢琴换来了自己生命的延续。

(四)钢琴音乐贯穿主题

在这部影片中,钢琴音贯穿了影片的主题和发展,使影片的前后发展得到呼应。《c小调夜曲》可以说是影片的核心,不仅表达了影片的主题思想,也概括了影片的基本情绪。在影片的开头部分,斯皮尔曼在电台的录音棚里演奏《c小调夜曲》,突然德国军队的炮火开始袭击,但是斯皮尔曼却没有停止乐曲的演奏,最终录音棚被炸,斯皮乐曼受伤才停止演奏。在影片进入结尾的时候,战争停止,宣布波兰获得解放,斯皮尔曼再次来到了电台录音棚,将那这首曾经被硝烟打断的《c小调夜曲》延续。这是他在整部影片中的期盼,同时也正是这种期盼的存在支撑着斯皮尔曼走过了这段不堪回首的时期。

(五)钢琴音乐升华艺术品位

在多种音乐类型中,钢琴音乐富有高贵感,并且为大众所了解,钢琴音乐浪漫、典雅,声音具有强大的可塑性,可比天籁,犹如小溪,犹如心声,弹奏者可以为所欲为地演奏出多种力度上的变化与对比,因此钢琴可以完美地表现演奏者的内心,而跳跃在指间的音符可以诠释出浪漫的情怀,带给观众儒雅完美的音乐享受。如果在电影中注入了钢琴音乐,那么就更深层次地升华了音乐的品质。在影片中,通过非犹太艺人来演奏钢琴,她全神贯注的弹奏《G大调前奏曲》,外忍内强,表达出他内心的悲伤和哀痛,当黎明柔和的阳光照在窗帘上时,抒发了她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使观众更深层次地感受到对纳粹人的痛恨,这种沉重而平淡的对比也更深层次地升华整部电影的艺术品位。为了在二战中不被纳粹逮捕而到处躲藏。他饱受饥寒交迫的折磨与外界的各种羞辱,每天都走在死亡的边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人类对艺术的追求,如今的电影已经不仅仅是导演的艺术,而是更为广泛的涉及了多个领域,包括导演、编剧、美术、音乐等多个方面。音乐已经陪伴电影有百年的历史,因此可以说两者之间彼此相辅相成。不仅电影的艺术形式与音乐紧密相连,而且电影的节奏与主题思想也需要有音乐来烘托。钢琴音乐与演奏者的艺术表现紧密相连,不可分割,钢琴音乐强调以情感人,其内容蕴含丰富的个人情感与艺术魅力。钢琴音乐在体现主人公的情感状态时,同时也是描述自然现实最佳乐器,因此,钢琴音乐在电影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钢琴音乐与主题的完美契合

在影片中,斯皮尔曼饱受着挫折,亲眼看见国人被纳粹杀害,房屋被烧毁。在这段时期,斯皮尔曼以坚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在斯皮尔曼最困难的时候,他的双手不自觉地在空气中弹着“钢琴”,正是音乐的力量在支撑着他。斯皮尔曼缓缓地走到钢琴前,在德国军官面前,在稍微迟疑之后,音乐在气若游丝般的斯皮尔曼干枯的手指间流出,这时德国军官的内心与表情逐渐改变,这也是音乐的力量。影片只有在斯皮尔曼演奏时出现了肖邦钢琴音乐,在纳粹进行杀戮、犹太人遭受迫害、斯皮尔曼四处躲藏这些情节的时候,没有任何音乐,这种气氛让人感到压抑,让观众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当人们苛求生存、苛求人性回归的时候,肖邦的音乐响起,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安慰。这依然是音乐的力量。《钢琴家》巧妙适当地引用了音乐,为电影本身锦上添花,使音乐完美地达到了“电影化”,使音乐与画面不分彼此。

三、结语

钢琴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1.情景交融的诗意性

浪漫主义音乐受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极大,特别是文学作品中的诗歌,可谓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直接推动者。舒曼、舒伯特、李斯特、肖邦等人,都从诗歌中获益匪浅。俄罗斯也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拉赫玛尼诺夫对诗歌十分推崇,尤其喜欢诗歌中所描绘出的那种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所以他的作品中明显表现出了对诗意的追求。比如《音画练习曲》,练习曲顾名思义,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演奏者的技术水平,但是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部练习曲却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练习曲,在满足了技巧练习的同时,又体现出了一种诗意的追求。即不使用那种纯粹的音阶、和弦、琶音等构成练习曲主题,不论是音调、音型、力度、节奏等方面,都极具描绘性的效果。与其说是一部练习曲,还不如说是一幅风景画。而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取材于俄罗斯的自然风光和民间美景,像是画家拿起了手中的画笔一样,开始了描绘,同时将个人的情感倾注其中,抒发出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正是因为这种情感表达和创作目的契合,才使原本枯燥的练习曲呈现出了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比如Op39.No2,针对此曲,拉赫玛尼诺夫自己说道,如果仅将其看作是一首练习曲,是演奏不好这首曲目的,乐曲真正表现的是海鸥和海洋的故事。该乐以三连音开始,描绘出大海微波荡漾的场景,然后高声部的对位中,时而规则、时而多变,描绘出了海鸥自由飞翔的姿态。而到了乐曲的结束部分,则用半音阶的下行,来描绘凄厉的海风,预示着海鸥与大海搏击的开始。这种诗意的追求,是一种内在的生气、精神和灵魂,一旦进入到这个境界后,就会让音乐和演奏者浑然一体。所以,他的作品能够直入内心深处,给人以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2.深沉浓郁的民族性

俄罗斯的音乐创作历来都有着鲜明的民族性特征,这在柴可夫斯基和强力集团的创作中就有鲜明的体现。拉赫玛尼诺夫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色。比如《第三钢琴协奏曲》,整部作品的级进很多,而且音程的起伏不大,第一乐章中长达24小节,但是其音程除了一个五度和两个四度之外,其余都是二度级进,即使是后来旋律明显的发展中,也都控制在五度之内。这个特点就源自于俄罗斯的传统音乐,俄罗斯民族最初是以游牧为生的,各种歌舞和祭祀十分普遍,歌舞和祭祀音乐,音域都比较狭窄,基本上都是三度音程,最多偶尔向上或向下扩充一度。还是在第一乐章中,其主题旋律也是取材于俄罗斯的民间音乐,音乐学家亚瑟曾经将这一段旋律和俄罗斯民歌《救世主,守卫的士兵》进行了比较,二者在节奏、调式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相似度。这是因为拉赫玛尼诺夫童年时候,经常跟随自己的祖母到修道院中做礼拜,对这些民族民间音乐耳濡目染,所以后来自己的创作不自觉地受到了影响。正如拉赫玛尼诺夫自己所言:“作为一个作曲家,应该把自己所出生的那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作为一个俄罗斯人,祖国决定了我的气质和处世态度。”晚年的拉赫玛尼诺夫创作成就不如成熟时期,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远在异国他乡,虽然在美国生活了25年,但是却从来没有刻意学习过英语,其朋友也多是俄罗斯人。这一切都体现在了他的音乐中,他和柴可夫斯基、强烈集团一样,都把俄罗斯的民族民间音乐看作是创作的源泉,将这种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表达视为己任。

3.对立统一的戏剧性

戏剧性原本是一个文学概念,主要通过在事件发展中的一些误会、巧合、悬念等,造成一种跌宕起伏和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音乐作为一种听觉的艺术,主要通过对戏剧性的追求,展现出对立和统一,使音乐本身得到丰富,同时让音乐形象的塑造更为鲜明。在《第三钢琴协奏曲》中,拉赫玛尼诺夫就采用了多种手法来追求这种戏剧性特征。首先是音区和力度的对比。通过音区和力度上的强烈反差,产生巨大的对比,以此来引起音乐情绪的变化。比如在第三乐章中的展开部,前两个变奏中都是使用P或PP的力度演奏,音区高,力度弱,营造出了一个轻盈飘逸的梦境。但是紧接着,从第三个变奏开始,音乐回到了中音区,力度也陡然增强,刚才那个奇幻的梦境消失了,又将观众带回到了现实世界。其次是的处理。作为情感表达的集中点,对于戏剧性的表现来说,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以《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为例,仅仅一个乐章就出现了四次,第一个位于呈示部和副主题之间。由不断向上的转位分解和弦与FF力度实现,因为第一个处于主题的呈示阶段,无论是乐思还是情感,都还没有充分的发展,所以戏剧性特征不是太强烈,主要是起到一种欲扬先抑的作用。第二个位于展开部中主题的变形展开,其主要表现是节奏的加快和力度的加重。在一系列的音乐发展之下,八分音符变为了三连音,力度达到了FFF,在节奏和力度的共同作用下,获得了一个气势磅礴的。第三个位于华彩的开端部分,因为有了前两个小的铺垫,所以这个来得更为充分和猛烈,拉赫玛尼诺夫采用了“再现即”的创作手段,和弦的时值越来越短,节奏也越来越紧密,力度又一次达到了FFF,甚至部分和弦上还标注了着重号,全曲的高峰就在此刻来临了。几个不同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乐曲发展的关键线索,最后大的出现,就是一种“众望所归”的结果,诸多一起构成了乐曲的戏剧化特征,对音乐形象的刻画和音乐情感的表达起到了重要作用。

4.与生俱来的悲剧性

拉赫玛尼诺夫是一个充满着悲剧意味的音乐家,这与他生活的社会环境、人生经历、文化氛围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社会环境来看,拉赫玛尼诺夫生平正值俄罗斯的沙皇统治时期,时局动荡,百姓贫苦;从人生经历来看,其从小父母离异,心爱的姐姐也早逝,且初入乐坛的时候,发展的并不顺利,《第一交响乐》失败后,甚至一度放弃了创作。从文化氛围来看,俄罗斯民族素来有着忧郁的民族气质。多重原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拉氏钢琴作品的悲剧性风格。其中有两点将这种悲剧性体现得最为鲜明。首先是“钟”的意象。在他的作品中多次出现了“种”和“钟声”的意象,且都含有悲剧的意味。如《钢琴前奏曲》(OP.3NO.2),这首作品为#c小调,第1—14小节为主题的陈述部分。主题的核心部分就是沉重而又缓慢地演奏出低沉的声音,并且在第一部分内反反复复地出现了八次,在这一个小动机中,虽然只有简单的三个音构成,但是表现出来的那种悲痛而又深沉的个性特点却深深刻在了人们的内心之中。这三个音符演奏出的强有力、深沉而又阴暗的音调蔓延至整个曲子,让人们不由地会想起“丧钟”的感觉,下行音调的使用让这个主动机增添了悲剧性的色彩。其次是死亡的主题。拉赫玛尼诺夫具有悲剧性的气质,而死亡是悲剧性的最高表现,所以很多作品中都表现出了死亡的主题,在他看来死亡是不可抗拒的,一切美好事物发展的最后结果都是死亡,只有经过死亡才能够迎来新的升华。所以他十分喜欢引用格里高利圣咏《末日经》中“愤怒的日子”的音调,因为这一段旋律被多位音乐家视为死亡主题。拉赫玛尼诺夫终身都在变幻运用着这个主题音调,成为了历史上使用这个主题最多的作曲家,因此这个主题形象也就成为了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作品特别是钢琴作品的一种特殊标记。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