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保工程师论文

环保工程师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保工程师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保工程师论文

环保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篇

一是应当明确划分施工现场的区域,工人生活区应位于上风口,避免有害物质的侵袭;二是针对刺激性气体及有毒有害气体,强噪音环境,应当指导相关施工人员及时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护目镜等等。此外,区域内的人口密集度不应过大,且应当确保室内环境适宜,厕所、卫生间、水沟等区域定时消毒。食堂内的各工具也应保持干净。

2施工现场的绿色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实践当中,施工现场的绿色管理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对此作出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1)扬尘的绿色环保化处理。若施工现场存在较为严重的扬尘问题,则会给环境带来较为严重的污染。通常情况下,扬尘的处理主要可以采用以下措施:一是可适当在施工现场洒水并配合清扫,确保施工地地表的清洁,但不应使用自来水等水源,从而避免水资源浪费。二是若施工出现土方,应当将其集中放置,并使用薄膜覆盖,防止出现扬尘;若土方所在区域地表,则应当配合种植矮小植物巩固土壤环境;在运送土方时,也应当避免出现扬尘,在车身配合采用遮蔽措施。此外,也可以尝试使用专用管道或者设备运输建筑垃圾。

(2)固体废弃物的绿色环保化处理。建筑工程施工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固体废弃物,而一般处理措施是将其直接运往城市附近的大型垃圾处理场,但从城市环境整体角度出发,存在环境污染隐患,这就需要改进处理措施。通常情况下,应当优先将固体废弃物分类集中摆放,若施工需要开挖土方,则应及时回填。

(3)废水废气的排放。针对废气的处理,应从减排角度不断优化,一方面,应当严格要求施工地车辆及相关设备机械的排放量,采取妥善的控制措施。另一方面,若施工地位于城市中心地区或其他重要区域,则取火不应使用木材等易产生大量废气的材料。此外,还应为建筑焊接等施工环节配备相应的专业处理设备,避免其废气中带有大量粉尘。针对废水的处理,一方面,应该在施工地周边区域开挖临时的排水沟,并定期清洁水沟,确保其排水顺畅。另一方面,若排放的废水污染物较多,则应当采取沉淀等处理措施,避免其给周边土层造成污染,尤其是污水以及建筑实验养护用水,必须得到妥善处理。施工地的临时厕所与厨房,也应该相应建设有临时化粪池及油污处理池。

(4)噪音污染管理。建筑工程施工地的噪音,同样会给周边环境带来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到周边居民的生活。一方面,应妥善配备良好的隔音设备,在关键区域设置噪音监测点,对其进行动态化监控,若存在噪音超标问题,则应该及时根据施工情况,采取妥善处理措施。另一方面,如果施工处于夜间环境,则更需要妥善管理噪音,应根据施工需要,选择先进的低噪音机械设施,并定期进行养护,使用砼泵设备时,应配备相应的隔音屏障。此外,混凝土浇筑以及木板房在施工时,均需要采取妥善的噪音处理措施。

(5)资源节约化管理。一方面,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当注意减少能源资源的损耗,尽可能使用高效率、低能耗的机械设施,并提高电、油、气等能源的使用率,应优化施工设备的能源消耗结构,积极主动采用具备良好可再生性的能源,并针对建筑施工能耗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应当结合施工地所在区域,调整施工技术与工艺,尽可能多采用新型材料,并在材料的运输及应用时减少消耗。另一方面,应当有效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针对施工所消耗的能源制定严格指标,确保资源有效利用率全面提高,通过配合采用监控措施,强化对能源消耗的管理。

3结束语

环保工程师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施工工程 施工过程 环境保护 措施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极大促进了市政工程的建设和发展。现阶段,在市政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环境问题较为突出,不仅对市政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造成影响,同时也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于是会严重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生态平衡。因此,在市政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掌握全面的施工技术要点,保证施工的质量,同时降低环境污染物的产生,从而减少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保证市政工程顺利进行,维护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

一、市政工程施工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一)废弃物污染

市政工程施工涉及各个领域,施工中难免会产生大量废弃物,例如废弃的建筑材料、生活垃圾等,若是没有对这些施工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就在施工现场随意堆放,就容易产生恶臭味,进而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也会对市政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产生一定的阻碍。此外,施工废弃物还能分为有毒废弃物和无毒废弃物,无毒的废弃物必将容易处理,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也较小,而有毒的废弃物,不仅处理起来比较麻烦,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也较大,甚至很容易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市政工程施工中的有毒废弃物有:废弃化工材料、工业棉布、各种有毒清洗液等。

(二)大气污染

市政工程施工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大量的扬尘,加上各种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也会排放大量的废气,而由于空气具有传播速度快、扩散范围大等特点,一旦施工中产生扬尘、排放废气,就必定通过空气大范围的快速散播,从而对施工现场周边的空气质量造成严重污染。此外,施工中使用的油漆、涂料等材料也会产生一定的废气。市政施工中产生的扬尘、排放的废气将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大大降低空气中的含氧量,一旦大气被污染,人类在吸收氧气的同时也被迫会吸收这些废气、扬尘等有毒害气体物质,这将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

(三)噪音污染

导致噪音污染出现的原因多种多样,且噪音还有大小和层次不同之分。而市政工程施工中产生噪音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是施工中使用的各种机械设备所发出的噪音,主要包括打桩机、切割机、挖掘机等机械设备。另外,市政工程中的焊接施工也会产生噪音污染。一旦产生噪音污染,不论噪音大小或是什么层次,都必定对施工现场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严重扰乱周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

(四)水污染

市政工程施工中会使用大量的水,例如现场喷洒、现场冲洗、生活用水等,若是这些水在使用后没有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那么就会产生大量污水。这些污水携带着浓烈的恶臭味必定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所以,如何处理这些污水是市政施工企业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及对策探析

(一)施工废弃物防治措施

市政工程施工废弃物的防治措施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仔细检查和辨识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废弃物,认真分析这些废弃物的来源,从而从源头上解决废弃物污染问题;二是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勘察,对于能够进行再次利用的废弃物,应特别挑选出来并合理安排在另一边,这样能够为后续施工这些废弃物的再次利用提供便利。对于不可再利用的废弃物必须进行及时妥善的处理,应针对废弃物类别,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方法;三是对于没有再次利用价值的废弃物通常是采取运输出施工现场的处理方式,为了确保废弃物运输过程中不会发生意外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废弃物处理场地,安排合适的运输路线,运输路线一般不宜太远。

(二)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空气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针对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大气污染问题,采取的防治措施有以下几点:第一,对于施工机械设备作业产生的扬尘,例如挖土机开挖土方产生的扬尘,应事先将开挖土方或周边地面喷洒适量的水,这样能够有效降低产生的扬尘量;第二,若是市政工程需要设置通风管道,则必须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做到科学合理的设置,将产生的废气从通风管道中排除;第三,应结合施工现场情况,设置专用运输道路,合理安排运输时间,并在运输道路上进行洒水防尘工作。

(三)噪音污染防治措施

噪音污染的防治措施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施工机械设备是噪音污染的主要来源,应针对机械设备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例如混凝土搅拌机产生的噪音,采用商品混凝土能有效避免噪音的出现;切割机产生的刺耳声,应将需要进行切割的材料进行仔细统计,然后专门安排在某一时间段统一进行切割,将切割现场设置机械棚、隔音层等防噪音设施;第二,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的检查、维修和保养工作,避免施工机械在运行中由于发生故障而产生噪音;第三,市政工程施工中需要使用大量的运输车辆,这些车辆的鸣笛声和发动声是噪音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措施。

(四)污水污染防治措施

市政工程施工中不可避免会使用大量的水,所以,为了避免水污染情况的出现,施工场地应与水源地保持一定的距离,若是施工现场临近水源地,则必须对水源地采取隔离保护措施,避免施工污水对水源产生污染。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针对污染排出情况制定合理的计划方案,以便工程施工污水合理排出,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市政工程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市政工程的建设水平可以直^地感知到这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大,然而城市环境质量高低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处理好市政工程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市政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和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市政工程施工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慕贞.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与保护策略[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6):155-155.

环保工程师论文范文第3篇

计划设计理念[1]构建以技能为基础、以提高工程技术能力为主线的一体化教学体系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需求,确定本专业的知识课程体系。专业主课程按照知识、技能并重的教学思路,根据中职与本科两个阶段分层、梯次进行设计。中职阶段注重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污/废水处理行业职业资格初级证书的取得,以能够胜任企业一线的运行检修岗位为培养目标。本科阶段则发挥高等院校的优势,侧重于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加强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系统性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主课程在中职与本科阶段实现无缝对接,但内容不重复、各有侧重。课程设置紧随行业先进技术发展方向,注重将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新技能贯穿于课程中,以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专业课程分段、梯次化教学,培养复合型高技术技能人才在教学安排方面,专业课程体系采用“2+1+3+1”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在前两个学年完成中职教育的大多数公共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第三学年为中职与本科的衔接段学习,该阶段既需要通过职业能力的鉴定与考核,又要在英语、数学、物理和化学课程中引入必要的高中教学内容和部分本科阶段的基础知识,以实现知识体系从中职向本科阶段的转变。第四学年到第六学年则为本科阶段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及专业知识的深化;第七学年则全部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职业资格与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并重以职业岗位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和开放性。把生产现场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保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考核内容融入教学计划中,实行取证考核与课程考核相融合。

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措施

一体化教学体系设计[2]通过对两校原有课程体系的梳理和对比分析,在充分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合理、集约、高效和便于实施的原则,进行教育教学内容的科学整合和合理交融,形成一体化的中职—应用型本科贯通培养教学计划。该计划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拓展课及实践环节模块,通过与能力对接的课程学习和技能实践,实现基于通用能力、核心能力和岗位能力标准的环境工程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在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前三年要注重德育、语文、英语与数学等文化基础课从中职内容向高中内容延续,加强基本素质培养,补充中职教育中过早缺失的人文知识和数理推理能力。在第三年,则增设必要的高中教学内容,并针对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等难度较大的课程,进行前期基础性教育。通过上述措施,确保学生进入大学后,能够顺利衔接大学基础课程,能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语文、数学等学科,在完成通识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将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与岗位需求,增强应用能力培养模块。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设置环境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如化学类课程,包括《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环境化学》等。在专业课程模块,开设《电力工业环境保护》《电厂给水处理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化学》《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特色鲜明、专业能力要求更高、专业领域更广的课程。在实践模块充分体现“课证融通、校企结合”思想,主要安排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证辅导实训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基础、工业废水处理工(初级、中级、高级)等,并从第四学年至第六学年安排大学英语四级、全国计算机二级、化学检验员(高级)、司泵工(高级)和水处理工(高级)等证书相关的操作培训。通过这样一系列教学体系的调整和修订,避免了中职+本科模式的“中间断层”和“内容重叠”现象,确保了课程体系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并有利于学生系统化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在完成通识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将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在中本贯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使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不仅满足基础岗位的需要,而且具有一定专业研发和创新能力,能适应环境工程专业领域不同方向(如污水处理、废气处理和固废处理与处置等)的岗位工作,更能聚焦电力环保市场对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以实现环境工程专业高素质、强技能、高端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创新项目和“三小”(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项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认同感,激发学生的专业研究和创新能力。从开展调研、立项、制定研究方案、实施项目研究到研究结果分析和撰写研究报告,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知识和寻求解决方案,将以往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并充分运用了所学课程的理论知识,锻炼了不同方面的专业技能(如仪器操作分析、工艺设计和运行、科技论文写作等)。为了对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毕业后五年培养目标达成度的理念,本试点专业鼓励学生在毕业后达到年限要求后参加环境保护行业注册类工程师资格证书考试。本试点专业将在本科教学方案设置中,全方位对接注册环保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在课程内容中增加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与案例,在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中向学生宣传注册环保工程师相关制度。在课程设置中,注册环保工程师基础考试和专业知识考试的内容对应课程均作为必修课或优选课程;在中本贯通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中,引入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考试案例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考试资格制度的对接度。为了对接注册环境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本试点专业将增加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课时数,在授课内容中直接引入注册环评工程师考试资料。一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根据贯通培养目标,制定教材、实验实训及校外实习基地资源共享机制,使教学资源与贯通培训需求相匹配,充分发挥中本两校各自的教学特长和资源优势。建立教材资源共享机制。两校教师将通力合作,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实践,借鉴先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开发有特色的满足不同阶段培养要求的专业教材。选用教材时,由相关教学部门论证、严格筛选,并优先采用基本教材、辅助教材、教学参考书等形成配套的出版物。重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及仿真软件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开发,按照两校已完成的精品课程模式,共建共享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等。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完善教材选用与开发的评价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教材使用情况定期进行调研与评价,综合分析评价结果,研究对策,不断完善教材选用与开发机制。建立实验实训资源共享机制。贯通培养将历时七年,学生学习的专业与职业技能跨度比较大,因此,两校将开放环境工程相关专业实训室,共享实验实训资源。两校具备成熟的适合环境工程专业不同培养需要的实验实训室,建立共享机制可为贯通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实训资源,并使其发挥更大的服务人才培养的功能。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共享机制[3]。在贯通培养的七年中,为使本专业培养更贴近行业,锻炼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安排了一系列实践实习活动,包括专业认识实习(第二学期)、环境监测综合实训(第五学期)、污水工艺与仿真专业实训(第六学期)、污水处理工艺认识实习(第七学期)、环保行业与产业调研(第八学期)、城市排水系统调研(第期)、水环境与水生态调查(第十学期)、泵与阀门拆装检修(第十一学期)、电厂水处理系统运行控制(第十二学期)、毕业实习(第十三学期),两校依托校企合作,建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这些实习教学过程提供了支撑条件,包括环境污染治理企业、电力生产企业、环保设备生产企业、环境监测企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企业等。建立两校实习基地共享机制,充分利用两校已有的实习资源,并进一步建设与行业同步的生产性校外实习基地,强化岗位实践管理,明确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在注重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的同时,重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两校的教师队伍专业素质较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合理,除专任教师外还聘请了行业专家担任专业顾问,以提升师资力量。加强教学研究,由两校教师组成相关课程教学团队。按照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整体要求,通过教研活动,领会培养精神,把握贯通培养的特点,研究新变化新情况,转变观念,共同进行贯通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等。根据教师培养目标,促进中、本教师的交流与协作,组织两校教师开展结对带教活动,由资深本科教师指导中职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及科研水平,选派中青年教师参与贯通培养、参与国内外在职教师资格能力培训等。加强校企合作,邀请行业、企业资深专家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选聘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教学工作,优化贯通培养教师队伍结构,使教学更贴近企业生产实际,人才培养更符合岗位需要。一体化教学管理在贯通培养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两校的相关教学职能部门、企业主管及职教专家参与的教学管理工作组。贯通培养学制长达七年,管理涉及中职、本科两个阶段,为确保教学工作规范、科学、高效开展,教学管理要从实际出发,针对贯通特点,有计划、有目的,严格、细致地开展各项主要工作。一体化育人工作机制[4]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科学规划教育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建立长期、稳定、系统的育人机制,使育人工作贯穿于学习过程,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达到中本教育一体化效果。积极提倡并实践“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局面。将育人工作贯穿于中本贯通培养的教学工作全过程、管理工作全过程、服务工作全过程,形成育人工作的有效“网络”。建立专任教师联系学生工作制度,为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和考研、出国深造等提供指导和咨询,同时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与学生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特长,做到因人施教,并协同配合学生处的相关工作,落实“三全”育人要求。

结论

通过优化整体课程设计,贯通培养过程,加强专业素养培养,提升学习能力,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拓展专业领域和职业发展综合素质,形成“中本贯通”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朱嫣嫣,上海市试点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实践的思考,职业技术教育,2018,08,68-701.

[2]张毅强,中本贯通人才培养的“三横四纵”质量监控体系研究,决策探索,2019,11,84-85.

[3]念潮旭,基于校企合作的“3+4”中本贯通路径研究,盐城师范师院学报,2020,40,115-124.

环保工程师论文范文第4篇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

转贴于

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

转贴于

环保工程师论文范文第5篇

知识结构决定了人才素质的基本成分,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和人文、心理素养;掌握环境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环境保护应用研究、环境管理与规划设计、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污染治理的初步能力;掌握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法规;了解环境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状况;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的基本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较好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和应用能力。

2.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目标

陕西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科学素养、具有较系统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科学研究基本训练,具备一定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环境保护应用研究、规划设计、环境管理、环境监测与评价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2.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思想

为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构建具有陕西理工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本科教育基础性原则,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加强技能训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原则,优化培养模式、加强专业特色建设的原则,注重个性发展、综合培养能力的原则。实现培养目标,积极吸收高等教育在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改革的最新成果,并结合本专业的特色与自身办学优势,根据经济、社会、科技和人才市场需求,按照“加强基础,突出特色,强化实践,面向应用;提高素质,注重创新”的原则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努力构建“合格+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形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2.3科学合理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所在。培养模式的创新,最终要落实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上。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各种教学环节的安排,必须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主要是按照“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和多种学科复合的特色教育培养模式”的全新教育理念,建立前期按二级学科门类培养的宽口径学科基础平台,后期按专业方向形成课群(课程模块),并构建“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2],同时加强外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强化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2.3.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是根据我校本科教学总体培养目标定位而设置的基础教学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必修课程和素质教育选修课。通识教育课着重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认识社会、了解历史、掌握工具提供多种思维方法和多方面的教育。公共基础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大学体育、军事训练、大学语文、大学数学等课程,为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历史、学习技能、打下专业学习基础等提供平台。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艺术体育类、教育类、网络类七大类公共选修课程,面向全校开设,通过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等相互渗透,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课主要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要选修不少于7学分的素质教育课程。

2.3.2学科平台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着重于建立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拓宽知识面,奠定学生学业发展的基础。学科平台课程包括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和学科(专业)基础选修课。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开设大学物理、高等数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环境化学等。学科(专业)基础选修课主要根据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开设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课程,要求学生选修至少12学分。

2.3.3专业平台课程

专业平台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相关的课内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优势与特色,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群。专业必修课是指专业主干课课程,开设环境学、环境流体力学、生态学、环境微生物、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等课程。专业选修课是指按专业特色或合理知识结构设置的课程。为了拓宽学生毕业后就业和深造的方向,使其能够在偏工科的岗位上也能够胜任工作,在一些专业考试中也能很好的适应例如环保工程师、环评工程师。环境科学专业选修课程工程类课程设置,跟踪学科前沿,纳入本学科最先进的思想方法和内容,为继续深造的学生强化专业素养和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贴近社会实际,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特点。主要设置了环境信息系统、环境毒理学、环境工程设计、能源与环境、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等。学生需任选5门课修够6学分。

2.3.4专业模块课程

专业模块课程是对专业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同时也体现了专业特色和就业方向。本校环境科学专业有环境监测与评价和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两个专业方向即两大模块,学生大三开始选择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选择决定开设哪个模块的课程。每个专业模块中又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在专业模块课的设置中充分体现学生按照自己对方向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所要上的课程。因为在每个模块的必修课只有2-3门,而选修课有10门,两个方向在选修课安排上也体现出各自的特点。环境监测与评价方向必修课程包括环境工程学、环境仪器分析、环境工程实验,选修课包括环境规划与管路、环境资源经济学、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环评导则与标准、安全生产与环境、环保设备基础、环评案例分析。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方向开设有了城市供水与管网、环境工程技术经济学、环境化工技术与应用、环境工程施工、环工原理与设备等课程。

2.3.5实践教学

按照我校“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基本原则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需要,实践环节按照学生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和综合技能训练三个能力培养层次贯穿整个教学平台。基本技能培养主要指学科基础实验,例如大学物理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专业基本实验技能培训等。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培养包括专业实验、专业实习、专业实训和专业调研。专业实验包括专业课程实验如环境监测实验,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专业实训有专业软件实训、专业课程设计,专业调研。学生利用假期调查当地环境状况通过所学专业知识给出分析,并在调查中进行环保知识宣传,使所学知识全面综合利用。综合技能训练包括学生自设计开放实验和毕业论文,自设计开放实验通过学生自己选题查资料设计实验并操作,整理实验数据得出报告论文,当学生有问题可以向指导老师询问,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报告评定学生的实验过程,通过自设计开放实验,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毕业论文是对于整个大学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