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敬畏自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创设教学情境
将探究式教学法有效、全面的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为学生营造最佳的学习环境,并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增强学生在学习阶段的情感体验,其包含的基本特征就包括了,当在语文课堂上已经导入了新课程时,一定要先创设情境,此时语文教师更应该有意识的创设具有浓厚兴趣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求知积极性,并使其全部融会贯通到语文学习中,为语文课堂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情境,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倘若遇到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还应该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够提升体验感的知性,激发学生的共鸣,学生能够重点剖析遇到的重点内容,加固记忆。
二、实施探究引导
(一)精心设计课本中需要探究的题目
对于初中语文中的探究式教学的运用,还应与语文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融合,设计出对学生学习更有效果的探究方法,不仅能够实现教师的高质量教学,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二)思维方式的引导
在语文课程上,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够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前面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抄写教学的笔记,然后背诵等,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发言,并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探讨,自己交流,自己独立思考,教师只需要在旁边为学生的思路进行适当的点拨即可,保证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三、《敬畏自然》案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对课本进行深入研究,详细、掌握文章的思路,并找出整个文章中的关键词和重点语句,让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掌握此文中所有的修辞手法和阅读技巧,并了解到这些修辞手法等使用在此处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意义等。
3.快速掌握课本中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缘由是什么,了解到自然的神奇之处在哪里?认识自然、保护自然。
(二)课堂教学重点的
1.提升学生对自然地了解,让学生知道大自然的神奇所在,并让学生了解到现今的地球状况,告诉学生要让自然与人和谐相处,就得保护地球,爱护环境。
2.掌握文章标题的含义。
3.教学设备——使用投影仪教学
4.教学手法——探究合作学习法、辩论学习法、文章默读法
5.教学课时——大概2-3课时
(三)教学阶段
1.结合实际,创景导入
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各种声情并茂的视频、动画等,然后让学生讲述看到视频后的想法与感受,并分析会出现视频上的状况的原因所在,并让学生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够避免视频上的情况出现。
视频1:为学生展示片片光秃秃的山坡,很多小鸟在树桩上面飞来飞去,无处栖身,分外悲伤,水上面全部飘着白色的垃圾,很多水上动植物因为污染严重而死亡。
视频2:汶川大地震时,人们遇难的状况。舟曲出现的泥石流,日本的海啸与核污染。
教师点评:因为人们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使得自然界失去了固有的平衡,小鸟无处停歇,动植物死亡,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我们应该保护自然,拯救地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内容探究与引导
文章属于议论性散文,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以,同学们现在应该默读全文,然后查找生字,并归纳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教师在黑板上将所有文章简短板书。学生就能够得到:
(1).本文的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就是文章的结尾语段。
(2).从文章中了解到人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不择手段的从自然中进行索取,却不知道回馈自然,那么最后也将会得到自然给予的惩罚,本文中作者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所要表达的观点进行了阐述。
(3).合作学习、思考
分组讨论学习了这篇文章后的感受,今后应该怎么做,并回答问题:
第一,作者所说的“敬畏自然”,你有什么看法?
第二,作者在阐述人与自然的差距时,从哪些角度出发展开了分析。
教师从学生的讨论结果中板书: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畏惧自然,要适当的从自然中索取,同时也要回报自然,才能够让我们的地球变得更加美丽。
(四)能力拓展
《敬畏自然》一文学习结束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一组正方,一组反方,就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来分成正反两方面辩论。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物理;问题情境;创设;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07-02
随着教学观念、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现代物理教育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线索的机械性、重复性的知识传授方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方式。而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一种能有效突出科学探究的途径与手段,因此,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成为探究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许多教师、学者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了研究,如赵顺法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1],党明的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卿昭才等的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3],陈伟飘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4]等等,但这些研究主要讨论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原理和方法为主,很少涉及具体的案例分析和研究,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仍是一个缺憾。本课题从初中阶段学生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等实际和初中物理教学内容要求出发,应用探究式教学和问题情境创设的相关理论,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创设符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具有明显探究特征、针对性强、开放式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发散性等等,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得到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内涵
问题情境创设是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的核心,是基于问题创设和问题解决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1]。问题情境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情境,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身临其境,引起学生疑惑、惊奇、诧异、期待等情绪反应,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渴望和追求,引导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思维、探究,并享受快乐学习的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因此,创设学生认为值得思考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建构主义认知过程和科学推理特征的教学策略[5]。可以说,在真实情境状态下呈现问题是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要素,营造问题产生与解决的最佳环境是问题情境创设的核心问题,学生求知欲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问题情境创设的根本目标,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问题情境创设的最终目标。
二、问题情境创设案例与分析
1.初中物理“磁场的方向性”问题情境创设案例。问题情境一:以初中物理“磁场的方向性”内容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正确建构“磁场方向性”的概念,教师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将几枚小磁针放在条形磁铁周围的不同位置上,学生可以明显地看到小磁针N极指向各不相同的物理情景(现象)。教师根据这种物理情景(现象)提出问题:磁场是否具有方向性?学生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回答:没有。这个结果看似却出乎教师的意料,实际上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前置概念及认知水平特意创设的一个问题情境。通过这个预设的问题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开展思维与探究。同时,通过问题情境的不断深入,也得出本次教学所要达到的结果:如果所有的小磁针都指一个方向,则磁场是有方向的;如果指的方向各不相同,则磁场不具有方向性。问题情境二:(1)问题情境创设。首先,将一枚小磁针放在磁场中的某位置上,用手轻轻拨动一下小磁针,让学生观察小磁针的运动和静止后小磁针N极的指向;若再轻轻拨动几下小磁针,让学生继续观察小磁针的运动,并思考静止后小磁针N极又会指向哪一个方向?(2)由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本思维:问题情境中小磁针放置在磁场中某一点位置,其受力方向是确定的,为什么?扩展思维:若将小磁针任意放置在磁场的其他位置,重复上述的实验过程,又会出现什么物理情景(现象)?为什么小磁针静止时N极总是指向某一方向?为什么与前面演示实验中小磁针N极的方向不同?(3)得出正确的结论:磁场是具有方向性的,同时规定磁场中某点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显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这种具有显性特征的问题情境,与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是相吻合的,在这种问题情境中,学生很容易掌握“磁场具有方向性”的概念与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与讨论。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案例是一种阶段问题情境案例,结合了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等具体情况,应用了实验探究模式、真实情境模式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仅在预定的情境中对“磁场的方向性”教学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而且通过预设情境启迪学生探究和思维,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可见,结合课程教学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创设,是学生产生问题情境和学习情趣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有效乃至高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从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和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教学内容,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运用新颖、生动的语言,也可以采用激疑、争论的模式;既可应用知识延伸的方式,也可应用实验研究、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对学生已有的前置概念及认知水平有充分的了解,否则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即问题情境创设的科学合理与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问题情境实施教学的关键。
三、结论
1.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模式特别适合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从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看,虽然具有一定的探究思维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开始形成,但经验型的特征还是非常明显,特别是一些具有新奇性和不平常的物理现象对他们的吸引性很强,因此,通过感性得出的结论往往比理性思维得出的结论要多,也喜欢通过自己的活动去了解自然并对自然现象施加影响。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大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2.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模式可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实验探究创设物理情境,使学生学会观察和质疑;通过一题多解和多种实验方法的选择,提升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通过参与整个探究过程,获得探究的结论,学会探究的思维方法。养成探究思维习惯。
3.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通过不同模式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创造更多合作与交流的空间,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赵顺法.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0,29(4):7,10-13.
[2]党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2011,(12):15.
[3]卿昭才,周艳.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J].物理教学探讨,2010,28(1):65-68.
[4]陈伟飘.创设问题情境?摇激发探究兴趣[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5,34(8):21-22.
新课程对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在培训中不断提高自我,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结合个人在职专业培训学习,就如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做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谈几点个人的观点。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专业能力 提高
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专业化新的实践内涵,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特别是各种专业培训,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本人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通过在职专业培训,谈谈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做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保障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构建具体发展计划
从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来看,部分教师缺乏相应的自我发展意识,因此,为了全面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加强教师对职业生涯构建具体规划的培养,促进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长足发展。对于部分不曾关注自身专业发展的语文教师来说,对自身职业生涯做出具体规划是推动他们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做法如下:
1.明确专业的发展方向
方向是个体事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确定个体发展前景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制定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时,一定要先确立好发展方向,思考自己将要成为怎样一名教师。
2.善于进行自我诊断
语文教师应加强对自身专业知识、技能特长、教育理念的认识和判断,分析自身的兴趣好爱、性格特征、智商情商、思维特点,以及职业道德水平等,认真对待在校教师和学生对自己的看法和要求。
3.制定专业发展规划
这一专业发展规划维持的时间可以是一年半载,可以是3—5年,也可以维持10年左右,教师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来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
由此可见,只有真正提高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才能帮助他们构建合理有效的自我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与规划。
二、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构建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才能满足语文教学的需求。
1.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在获取系统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工总结而成的知识体系,要想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不但需要教师掌握广博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其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
2.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
作为语文教师,应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学习学科以外的文化知识,包括历史地理、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多个方面知识,不但要增强自身对多元化知识的积累,而且要善于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学科整合,实现知识结构的系统化与整体化。
3.增强自身的教育能力
教师的教育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利用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能够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掌握一定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懂得如何依靠科学理论知识来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教师应不断积累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这种经验的获取一般来自教师对教育教学案例的分析,只有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不断内化教师的理论知识,促进专业知识的有效发展。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来说,基本不缺乏本体知识和条件知识,而是缺乏实践知识,因此,实践知识的获得,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都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性标志。教师获取实践经验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总结;二是对优秀教学案例的收集与积累。
三、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形成多元化能力结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追随时代的发展步伐,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等综合型能力,形成多元化知识及能力结构。此外,还要培养自身的特殊能力,即:是否能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高效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此,我们主要探讨以下两个方面的能力。
1.组织单元教学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一般都是由独立的单元组合而成,作为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单元教学能力,即:通过一两篇重点课文的教读,来带动学生对本单元中其他文章的自读,并善于将阅读、练习、写作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在单元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贯彻“分阶段实现目标”的原则,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实现师生对目标问题的共同研究与探讨。这种方式与传统的单篇教学比起来,不但能体现教学的系统性和知识的整体性,而且还能体现出课型的多样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单元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思想,更是一种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单元教学的综合性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教师,应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掌握单元教学的内涵和真谛,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充分体现单元教学蓬勃的生命力。
2.指导学生写作的能力
能够指导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名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特殊能力之一。中学生正处于练笔写作的重要阶段,而作文作为表达学生思想感受、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应得到教师的充分利用,并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写作的基本规律,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教师要在写作的基本原理及学生的实践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写作的奥妙,体会成功的乐趣。同时,还要通过精心设计和全面规划,将写作指导贯穿于教学始终,使之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总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立身之本,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不可能有课程改革的真正落实。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还应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结合相关专业培训理念,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教学水平,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红霞.走进语文新课程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2】郑碧筠.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探讨[J].现代教育论丛,2007,(06)
【3】夏伶.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师专业化[J].长沙大学学报,2008,(04)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符号。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渊源流传。从先秦时期以来,汉语的发展就日趋完善,汉语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出现了“网络语”、“洋泾浜”等新名词。近年来,语言优化的有效研究已受到幼儿教师、小学教师的关注。在初中阶段,如何让学生使用规范优质的母语,也十分重要。我认为运用品味语言是一项心、智、情全方位投入的享受性的过程。我确定做这次课题研究,意在解决一些“语言劣化”的现象,让学生有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为祖国语言的健康发展献上一点绵薄之力。本次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比较全面地认识初中学生使用母语的现状,并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和合情合理的引导,让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母语的习惯,增强他们对母语的感情,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让他们懂得语言美的重要性,耳濡目染领悟母语的魅力。传承文明,健康成长。
(2)注重语言与生活、语文与生活、写作与生活的联系,让初中学生有一个更健康更自由更文质兼美的表达空间,提高初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生活感悟能力。让初中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3)倡导自由快乐写作,强调写作是初中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交流,淡化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命题――作文――批改――讲评”。针对新课标提出的写作的高度、角度、尺度,全面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
语文是一门内涵极其丰富的学科。《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教学应注意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语文课堂上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的人格健全。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着种种弊端:一味追求分数;课堂上,学生只是听与记的机器;综合性活动形同虚设;学生怕写作等。我认为学习语言离不开“说”,也离不开“写”。写作应是初中学生必备的一种沟通方式,一种交流需要。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礼仪。一个人的语言表达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会折射出他内在的思想风尚。因此,让初中学生的语言得以优化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文明有礼,合情合理。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认识初中学生在使用母语中存在哪些劣化现象,并分析其中原因,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案例和教学实践,从而找寻一些能让学生语言优化的有效性途径。
(1)在日常教学中与学生沟通,收集一些初中学生“语言劣化”的事例,并分析原因(包括来自外部传媒和教师内部的)。
(2)以开展综合性活动和语文作文教学案例为主要载体,创设平等快乐的语言表达空间,为初中学生营造出健康向上的语言环境。让他们接触更多的文质兼美的语言,接受熏陶,感受汉语的独特魅力,树立积极的人文观。
(3)在实际教学中,把听、说、读、写、改、议有机结合起来。以写作为切入点,加强阅读积累,养成批改与议论的习惯,把写作与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
(4)撰写教学心得及学术论文,总结出一系列的优化语言的有效途径,构建能运用于实际教学的技巧与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日常教学法和经验总结法,同时还适当运用一些文献研究法、调查比较法和个案分析法。
(1)日常教学法:将研究带进日常教学,在日常教学中留心研究,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2)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报刊、著作等多种渠道,了解相关的研究现状,吸取和借鉴先进的理念,确定研究的正确方向,增强研究的理论性。
(3)调查比较法:采用谈话、问卷、测评等形式,定期进行调查,了解初中学生已有的语言表达情况。指定个别班级为实验班,将研究前后的相关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为研究提供真实的材料和动态成果。
(4)个案分析法:关注个别初中学生,理解其语言运用的习惯,并作为典型例子进行剖析,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从而有效地调控课题研究的进程。
(5)经验总结法:留心收集材料,对其进行归纳、概括,不断总结、反思研究中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研究方案,从而科学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形成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次个人课题研究的相关工作,同时也给自己一个更为清楚的工作蓝图。我初步确定本次个人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大致分成筹备阶段、研究阶段、总结阶段这三大阶段:
筹备阶段:(2013年6月――8月)
(1)选题。对课题进行界定,对课题研究的背景进行分析,对初中学生的日常用语和写作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2)查阅、收集相关的文献研究资料。认识本次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研究现状,并了解其发展趋势。弄清本次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明确本次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和意义。预设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研究方法和成果形式。
研究阶段:(2013年9月――2014年2月)
(1)确定本次课题研究的个别班级和典型学生。深入班级与学生交流,留心学生的日常口语使用和书面语运用的具体情况。收集研究材料,并及时整理、分析、小结。
(2)积极整理课题研究的材料,并认真撰写工作小结,形成一些总结性的经验,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让实践去检验经验。
(3)邀请专家教师会诊,完善预设的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总结阶段:(2014年3月――6月)
(1)分类整理相关的课题研究材料,并对比分析课题研究的材料和初中学生研究前后的变化情况。
(2)在听取专家教师意见的基础之上,用心完善相关的教育教学案例,认真撰写相关的工作总结、教学论文和课题研究的总结性报告。
(3)让课题研究的经验成果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得到有效的运用和一定的推广。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是对日常教学工作的记录,其成果形式预设有两种类型,一是在教学生活中表现出的无形力量,如学生的情感、心理等方面的良好改变。二是在课题研究前后收集、撰写的有形材料。
(1)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和汉语鲜活的生命力,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文质兼美的母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学生与教师更平等,更亲近了,语文教学的过程将是教师与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
(2)设计调查问卷,并整理收集、分析研究,掌握初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及阅读写作的动态。
关键词:自主预习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更是如此。叶圣陶先生曾说:“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所谓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之前,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预习将直接影响学生听课、探讨的效果,同时影响教师在课堂引导的效果。预习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前提,同时也是学习的基础;预习是初步的实践,自学的演练。预习是我们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在教学中不可缺少。
在我校开展的五步式课改学案教学中,第一步就是“自主预习”在学案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想课堂具有活力,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并将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和大容量的教学任务完美结合,那么课前的预习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笔者通过对学校部分班级学生的了解并结合在本班级的教学实践,以及通过网上资料的查找,来简单谈谈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前预习。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经之路。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国也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而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课前如果没有准备,听课、讨论、展示等就显得很被动,况且课堂上又要听讲,又要讨论,又要记笔记,就会导致既听得紧张,又记得忙乱,对什么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根本就抓不住,在复习的时候就会费时费力。如果学生课前有准备,那么听起课来就主动了,课堂记录就有了重点,对教师的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由此可见,预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习惯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行为控制,保持智力活动的经常性,而且会使人受益终生,所以,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他们要通过默读或朗读来了解课文内容,要自己动脑完成预习提示或教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自主学习策略得到贯彻,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差,大部分同学习惯于老师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老师没说,他们就不做。而且绝大部分同学认为预习是最简单的、最容易应付的作业,看与不看老师根本察觉不到,简单地浏览一遍,书上的例题解答过程抄写一番,就算完成任务了。第二天上课仍旧是半知不懂,甚至是根本不懂的状态。
2、就教师层面来讲,通过调查发现,多数老师在布置预习时目标不明确,很多时候是一句话“今天回去要预习下一课”,学生根本不知道应该干些什么,如果有学案就好得多,制作的学案上明确了预习的内容,但目前我校教师已基本没有使用学案的习惯,多数教师在公开课时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其它时候基本没有安排预习的习惯,导致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3、对自主预习的监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部分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了课前的预习,但由于在课堂上老师没有对这一环节进行检查肯定,多数课堂没有开展合作探究,课前预习的优势没有得以充分体现,久而久之学生对课前自主预习没有兴趣,课前预习随意性强,学生有在课本上预习的,有在笔记本上预习的,有的一直不预习。
三、 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前预习
1、 教师要认真备课、熟悉教材内容。 教师对课前预习的布置一定要建立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之上。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大纲认真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前预习,使预习的内容不致于过浅或过深,过浅达不到课前预习的效果;过深容易将课前预习当成是新课内容,使学生会造成理解认知上的困难,产生畏难情绪,不能起到课前预习应有的效果。因此,我们要认真备好课前预习的内容,精心设计,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
2、课前预习要有针对性。预习作业的布置一定要有梯度,作业量不要太大。设计预习问题时应注意从教科书特点出发,就可以避免“清一色”和“流于形式”。如语文教学中学生应该知道讲读课文应该预习什么,自读课文应该预习什么,文言文、古诗词应该预习什么,这样既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学习规律,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3、要让学生们勤动笔,预习不只是读读、想想。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如预习语文学科时,给不会读的生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语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在语文教学中,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也就是拓展的知识,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
4、预习贵在持之以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习惯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可否认,在抓好课前预习的同时,相对传统式教学来说,教师要辛苦许多。因此,我们要将课前预习作为一项学习常规来抓,要让教师深刻了解预习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思想上重视它,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它、发展它,切实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来自学生喜欢的生活素材,甚至有些内容还比较抽象,除了教师要认真设计外,我们还要采取一些激励以及竞争措施,如:评选优秀预习小组和个人,充分发挥小组建设的作用,设创新思维奖等奖励。与此同时,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老师一定要做具体分析,及时解决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小结,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学生将会把课前预习作为一项常规的学习任务完成。
总之,课前预习是学好学科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开展课堂合作探究、自我展示的强有力的基础,是教师把握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保证,做好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使自己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学习,而且有益于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学习重在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要学好知识,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初中语文学科主题教学案例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